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走进科学蒙顶山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小小茶博士”与茶研学考察团一同走进蒙顶山!

  “茶研学考察团走进蒙顶山”

  10月28日—29日,雅安“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部核心区项目启动会议”正式启动。为进一步推广雅安大熊猫“文化+旅游+教育”品牌,扩大雅安“大熊猫与茶”两大IP影响力,10月28日,雅安茶研学课程研讨会在蒙顶山隆重召开。四川省旅游协会、四川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及雅安景区、基地代表等三十多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世界茶文化圣山”

  蒙顶山茶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这里种下七株茶树,开启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从唐代开始至清(1911年),蒙顶山有着延续1169年的千年贡茶史。除此之外蒙顶山还有仙茶故乡的仙茶传奇及跨越横断山脉的行走奇迹的茶马古道。

  天盖寺

  皇茶园

  蒙顶山常年烟雨蒙蒙,雨雾茫茫,其特殊气候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环境,所产茶叶品质特佳。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起唱响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圣山”这一称号。

  “小小茶博士的一天”

  28日一早,雅安文旅旗下熊猫西游研学机构组织的雅安第四小学学生来蒙顶山进行为期一天的“小小茶博士”研学之旅。他们走进茶园了解茶叶生长情况,参观茶史博物馆认真了解世界茶文化的发展。

  同学们在茶园

  同学们参观茶史博物馆

  他们寻访千年古茶树、探寻甘露井、欣赏龙行十八式茶技,进行“茶祖”吴理真的祭拜仪式,并体验宋代点茶、植物印染。孩子们此次的蒙顶山之行定是收获满满。

  祭拜“茶祖”吴理真

  体验宋代点茶法

  植物印染体验

  “茶研学考察团走进蒙顶山”

  中午13:30分,茶研学考察团嘉宾游览景区,并体验了“唐诗宋词”里的蒙顶山茶研学课程。他们先后参观了雅安第四小学同学们对“茶祖”吴理真的祭拜仪式及同学们的宋代点茶体验研学课程。

  茶研学考察团嘉宾参观祭拜仪式

  随后,研学考察团嘉宾在茶源堂组织召开雅安茶研学课程讨论会,会议由蒙顶山景区副总郭友文主持并首先介绍蒙顶山景区资源情况及研学未来发展方向。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柚介绍学院情况,并提出“如何利用蒙顶山现有资源做茶研学课程设计”及“研学安全保障”、“文化与研学体验如何融合”三大会议议题。

  研学分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罗建成在会中提出:研学旅行是一种新业态,研学课程应针对市场需求开发“老年人康养研学”、“家庭亲子研学”、“党建、团建研学”等多元的研学产品,并针对研学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了“成立安全专委会、培训研学安全管理师、安全课程开发、健全制度,标准化运作”等相关建议。

  全脑效能教育副总经理姜峰针对蒙顶山茶文化研学提出了“情景代入”的课程设计方向,使蒙顶山茶文化体验与情景模拟相融合,重现古代商业街与茶马互市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此外,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电商中心李晓华、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国际交流中心杨爽 、重庆亚美欧文化交流中心许茜等人,针对会议议题,从增加学生植物研究、针对研学群体年龄层及精神诉求划分,进行课程精准设计及优先考虑“研学结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最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书记任敏教在座嘉宾盖碗茶的正确持杯姿势并总结发言,为此次雅安茶研学课程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名山|科普共享基地——蒙顶山茶科普基地

俗话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大家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那么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哪呢?

不错,就在我们身边——蒙顶山。

今天我们就走进蒙顶山茶科普基地,品茶香、知茶趣。

寻古迹

“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西汉甘露年间,“世界种茶第一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启人工种茶之先河,被誉为“植茶始祖”,蒙顶山所在区域名山也被称为“茶祖故里”。东汉时,因边茶的兴起,名山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蒙顶山两千多年的历史,蕴含了丰厚的茶文化背景,历代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众多赞美蒙山茶的名篇佳句: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白居易 《琴茶》;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

“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文彦博《蒙顶茶》……

    蒙顶山茶科普基地是全国唯一的省级蒙顶山茶研究传承、弘扬普及、科普研学和品牌打造的专门机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蒙顶山就被列为全省首批风景名胜区,在蒙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茶史博物馆——蒙山茶史博物馆。
基地建有蒙顶山茶科普展馆、茶艺学校、手作工坊、科普书院、示范茶园等配套设施。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茶的不同种类,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饮茶;在这里你可以观看茶艺表演,体验泡茶乐趣;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从采摘到烘干的制茶全过程;在这里你可以详细了解蒙顶山茶历史文化、生产工艺,还有科研专家、文化学者、茶艺人员、讲解员等专业科普人员,带你体验茶趣、感受茶文化。

两千多年的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举目皆是风景。

还在犹豫什么,快来打卡蒙顶山茶文化科普基地吧!

来源:四川科技小记者,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蒙顶山:茶圣陆羽与蒙顶山茶 上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在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史册上,有一个永远绽放着光芒的杰出伟人,那就是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自唐以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凡好茶者无不知晓陆羽之名。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生产、茶文化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道文献,开中国茶书先河,以后的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这部茶文化专着对当时全国名茶几乎都有记载,但对中国历史上贡茶时间最长的蒙顶山茶,却没有提及,只提到了雅州,却一笔带过,以致明代诗人、政治家黎阳王(王越)在其诗作《蒙山白云岩茶诗》中写到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对陆羽撰写《茶经》时未对茶史悠久的蒙顶山茶着墨,没有将其评为世上最好的茶而打抱不平,深感遗憾。个中缘由,今徐徐道来。

  一、陆羽的生平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 “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陆羽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生活于玄、肃、代、德四朝的中唐这样一个国家由盛到衰的大转折时期。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自幼无父母抚养,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一天清晨,唐代名僧、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看见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便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发抖,就口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他抱回寺庙。随后,为其起名,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将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陆羽在智积禅师的抚育下,学文识字,习诵佛经。智积法师不但擅长品茗,而且能煮得一手好茶,对茶事也颇有研究。陆羽常年伴随左右,煮茶奉茶,又与茶结缘,儿童时期就接触到了茶艺,这为他今后专事茶艺研究打下了基础。由于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二岁时离开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因生性诙谐,曾一度为伶工。陆羽在演出之余钻研剧本,竟做起了编剧。后来,还编写了三卷幽默作品《谑谈》。唐天宝五年(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其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读书之余,陆羽经常去采摘生茶,为邹夫子煮茶烹茗,并受业七年,学问日精。天宝十一年(752年),陆羽辞别邹夫子下山,开始遍访天下名茶、遍品天下名水。同年,结识了原礼部郎中,时被贬为竟陵司马的崔国辅,成为“忘年之交”。崔国辅为唐代着名诗人,与李白、杜甫交往甚深。也就是说,陆羽在此时已间接地走进了唐诗顶峰期的诗人圈。陆羽与崔国辅交游三载,常谈论诗文、品茶评水,终使学问与日俱增,为后来的茶学研究留下深厚积淀。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离开竟陵,专心致志踏上考察茶事之路,先后跋山涉水到达鄂西、川东、川南、豫南、鄂东、赣北、皖南、皖北、苏南等地,品泉鉴水,搜集大量茶事资料。天宝十五年(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继续采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杼山妙喜寺,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着述。时与高僧皎然同住,结成忘年之交。同时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着述,对以往收集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同年底,完成《茶经》初稿。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订《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从古籍中搜集历代茶事,补充《七之事》一章,至此真正完成《茶经》的全部创作任务。我们今天见到的《茶经》,便是774年的修订本。五年后,经增补修订的《茶经》于建中元年(780年)刻印成书,正式问世。

  当时,陆羽以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名震朝野,唐代宗曾诏拜其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刘长卿曾诗赞陆羽:“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陆羽在《六羡歌》中也自吟:“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二、陆羽的主要成就

  (一)统一了“茶”字

  唐代以前,还没有出现“茶”字。《诗经》中,称茶为“荼”,《尔雅》中称茶为“槚”,《晏子春秋》中称茶为“茗”,《凡将篇》中称茶为“荈”。陆羽《茶经》问世之后,“茶”字得以统一和流传。

  (二)茶学和茶文化上的贡献

  陆羽是中国茶学的创立者,他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陆羽还是“精行俭德”的茶道精髓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了茶道之九难(一采造、二鉴别、三器具、四用火、五选水、六炙烤、七碾末、八烹煮、九饮法)和精行俭德、洁均敬雅的茶德礼仪精神。总之,《茶经》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包括茶艺、茶道、茶事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思想,搭设了茶文化的基本构架,勾划了茶文化的总体轮廓,其形成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陆羽一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茶文化研究,把饮茶文化这一件形而下的生活品类推进到了非常考究、雅致、专业化的程度。他的朋友、唐代诗人耿讳诗赞陆羽是“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宋代诗人梅尧臣咏赞:“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当时采摘未甚盛,或有高士烧竹煮泉为世夸”;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着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三)文学、史学等方面的贡献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他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在《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其作品和《传记》;一生博学多才,着书颇多,如《南北人物志》、《吴兴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 他的一生,学问不囿一业,涉猎广泛,博学多能,所有活动和爱好,表明他不仅是一位茶文化专家,同时还在诗学、音韵学、书法艺术、史学、方志、地理学诸方面都有建树。所以,他同时还是一位才学逸群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他在诗文和史地方面的着作与成就,如同古人所说,“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几乎全部被他在茶学和茶业上的突出贡献淹没了。

  三、《茶经》及“八之出”部分的主要内容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论述了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等,内容丰富、详实;文字虽不多,但全面、准确、深刻地概括了有关茶的一切知识。其中,“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其中,第八章“八之出”部分的原文和注中,主要记述唐代茶叶产地和品质,评论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产茶地区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每个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书中提到的茶叶名称,大致分为三个大类:第一是类是他亲自到过的地方,如浙西远、淮南道的某些州?,特别是浙西浙东的部分叙述得很细致,具体到了产茶的寺院;第二是从图经、方志等其他资料收集而来的,如剑南、浙东、淮南道的某些州;第三类是他喝到了那个地方的好茶,但没去的,如实注明,即所谓“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茶区“未详” 的地方。

  这部分内容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其中,对剑南道的原文和注释为:“以彭州上(原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原注: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八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眉州、汉州又下(原注: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

  从中可以看出,陆羽对当时的全国好茶的排名是这样的:第一梯队:峡州(远安、宜都、夷陵)、光州(光山县黄头港)、湖州(长城县顾渚山谷)、彭州(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越州(余姚县瀑布泉岭);

  第二梯队:襄州(南漳县山谷)、荆州(江陵县山谷)、义阳(钟山)、舒州(太湖县潜山)、湖州(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圈岭善权寺、石亭山)、绵州(龙安县松岭关、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蜀州(青城县丈人山)、明州(鄮县榆荚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邛州;

  第三梯队:衡州(衡山、茶陵二县山谷)、寿州(盛唐县霍山)、宣州(宣城县雅山、太平县上睦、临睦)、杭州(临安、于潜二县天目山、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桐庐县山谷)、歙州(婺源山谷)、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台州(始丰县赤城);第四梯队:金州(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褒城、金牛二县山谷)、蕲州(黄梅县山谷)、黄州(麻城县山谷)、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洲县洞庭山)、眉州(丹棱县铁山)、汉州(绵竹县竹山)。

  “八之出”部分记述了8个分布在剑南道北部的产茶区,分别位于彭州、绵州、眉州、邛州、雅州、泸州、其中蜀州和汉州,彭、蜀、邛三州均在成都平原西部的近山地带,雅州、眉州和汉州则分布在成都平原的周边。陆羽的记述,说明当时四川茶叶生产发展得很快,表现出他对蜀茶有一定的了解。这里面没有提到蒙顶山茶,只提到雅州,但评价不高,指出百丈山、名山产茶,但品质次之。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雅安市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着《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着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着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