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宁洱古城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德丰昌说普洱 茶马古道,一个时代的记忆

  公元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名出使西域,知道云南很早就和南亚、西亚、中亚的交往,而汉武帝派遣使者的寻访,让中原接触到了西南边疆的文化。

  到了唐代,吐蕃王朝的崛起,随着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开始大量饮茶,这条古道喧嚣了起来。唐代樊绰的《蛮书》中详细记载了滇茶入藏的道路。

视频用时10分25秒


  茶马古道是亚洲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交通网络。随着茶叶贸易的发达,这条古道在宋、元、明、清时期被大大的利用起来,形成了亚洲大陆最为庞大的商业道路。

  茶马古道以马帮运茶为主要形式,把茶叶与吐蕃的马、骡、羊毛、牛羊皮、麝香、药材等互换,主要是人赶着马匹在高山险峻的道路中进行物品的互换。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路线

  据《普洱府志》记载,明清时期,以普洱为源头出境的茶马古道有东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南路等5条。

东北路—“前路官马大道”

  北上:宁洱—墨江—元江—玉溪—呈贡—昆明—曲靖—成都—陕西—山西—河北—北京。

  南下:宁洱—思茅—普藤坝—官坪—勐养—景洪—勐海—打洛通往缅甸景栋等东南亚国家。

西北路—滇藏茶马大道

  宁洱—景谷—按板(或从宁洱经磨黑—梅子街—古城)—镇沅—景东—弥勒—下关—丽江—中甸—德钦—西藏。

  宁洱—西萨—景谷—景东—南涧—下关—保山—腾冲—永昌(南方丝绸之路)、缅甸等周边国家。

东南路—宁洱江城茶马大道

  宁洱—思茅—江城—越南莱州(水运)—海防港口。

西南路—旱季茶马大道

  宁洱—思茅—澜沧—缅甸腊戍

  宁洱—思茅—澜沧—孟连—缅甸刀霍道—孟波

  宁洱—思茅—澜沧—西盟—缅甸

南路—宁洱易武茶马道

  宁洱—思茅—勐腊易武、倚邦、曼拱、革登等古六茶山—老挝琅勃拉邦、万象。

  宁洱—思茅—版纳—缅甸景栋—仰光—印度加尔各答(海运)、尼泊尔—中国西藏。

  宁洱—思茅—版纳—缅甸景栋—泰国曼谷—香港(海运)。

马背上驮来的城镇

  银生古城(景东):

  景东地处云南西南部,普洱市北端,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北通楚雄、昆明,南达思茅、景洪及东南亚诸地,西连临沧、缅甸并通印度。

  唐代南诏时期,在景东设置开南节度使,到公元794年撤销开南节度设立“银生节度”,筑银生城,疆域包括临沧市大部,思茅、西双版纳全部,泰国景迈、老挝丰沙里、越南莱州、缅甸景东等地,其最大的贸易商品就是茶叶。

  宁洱古城:

  宁洱是历史上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又是普洱茶的集散地,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从唐代至清代,普洱因普洱茶的产销已成为商贾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的重镇。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云南巡抚张允随奏准把土城外墙建为砖墙。乾隆三十一年(1766),设迤南道。道、府、县等文官的官署和武官总兵镇的衙门都聚集在普洱城。城内外众商云集,使普洱茶声名大振。

  鲁史古镇:

  鲁史古镇是临沧市凤庆县古滇西茶马古道要道之一,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

  鲁史地青龙桥建成,交通条件改善,过往鲁史马帮商旅与日俱增,鲁史成为顺宁通省驿道和茶马古道上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重要驿站。

云南茶叶商帮

  云南在清朝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商帮,并且大多是茶叶生产和贸易为主。茶叶商帮是以一个个茶叶商号的出现为标志,它是云南茶叶发展到兴盛阶段的表现。当时,比较出名的商帮有鹤庆商帮、喜洲商帮、腾越商帮、石屏商帮、藏族商帮。其中鹤庆商帮是实力最为雄厚,发展最快的商帮,大家熟悉的老字号“同心德”、“恒盛公”、“兴盛和”、“福春恒”等商号均起家于鹤庆商帮。商帮间互通有无,互相竞争,主导了云南茶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茶马古道是云南茶叶历史的象征,当时繁荣的景象虽已不在,但是它所的历史足迹却不可覆灭。茶马古道重镇、老字号的遗迹、茶叶生产贸易重地等,这些对于研究古代文明传播来说是活生生的实例。

普洱茶,“根植于斯,声名于外”

如果有机会去宁洱旅游,有幸到访原清代普洱府衙驻地,你会看到大门牌匾上书遒劲有力的四个字——“根植于斯”。这是一段普洱茶从原乡普洱府走向世界的沧桑历史。

“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

普洱山普洱茶


天赐茶字

宁洱人常说,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普洱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叫天壁山,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势如壁,耸入云天。在山壁的“心脏”位置,有一片呈倒三角的裸露岩体,岩体中部生长有灌木。远望这些灌木,神似草体“茶”字。城中长者讲述,这个“茶”字来源已久,吕洞宾吕祖为保佑普洱茶兴盛、声名远扬,用桃木剑留下的真迹。

传说归传说。但据《元江府志》记载,普洱山历史上的确是出产普洱贡茶的名山。因为所产茶性温和醇厚,不同于其他地方所产茶叶,所以特地赐名普洱茶,方便道府官员进贡使用,所以普洱山所产普洱茶成为“众茶之冠”,也是所谓“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民谚的来源。

普洱府与普洱贡茶


普洱茶入贡历史

朝贡始于周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作为贡品最早始于商周交替时期(东晋《华阳国志·巴志》)。当时西南地区的濮人(现普洱市一带最早原住民),曾将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从两汉开始,直到随后的三国、晋、隋、唐、宋等朝代,正史中都能看到普洱茶进宫入贡的身影。明清时期更是达到最高峰。



普洱茶入贡历史

名满天下自明清

明、清以来,普洱茶开始由普通的“银生茶”转变成为皇室贡茶,享誉京华,名满天下。为满足皇室对普洱茶的喜爱与需求,清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在今宁洱县城设置了普洱府,建立了流官体制,加强了对所属一县三厅一司(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辖地主要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的管理。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普洱茶正式入册上贡朝廷御用。清雍正七年八月初六(即公元1729年9月28日),云南巡抚沈廷正的宫中进单上,清晰地记录着:大普洱茶两箱,中普洱茶两箱,普洱大茶100个。

此后两百多年里,普洱茶的身价一路飙升,并且成为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茶中至尊。乾隆初年,清廷对普洱茶进行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做了改动,在普洱府专门设立茶局,专门办理茶引发放、税银征税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监督等相关事务。


清贡龙团

龙团取意

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又将普洱贡茶进行团茶、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锦木匣装茶膏等进一步花色种类的细分,每年备贡的花色品种5斤重团茶,3斤重团茶,1斤重团茶,4两重团茶,1两5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茶蕊,匣盛茶膏,共八色,史称“八色”贡茶,数量666666斤,取意味六六大顺之意。


普洱外交

贺寿回礼

乾隆57年(1792年),英国国王派以马歇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前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作为节礼,乾隆帝3次回馈乔治三世礼物。其中普洱茶共计88团、普洱茶膏共计14盒。



宫廷珍藏普洱

故宫珍藏

有清一代,普洱府因普洱茶而设立,而普洱茶也因为普洱府的设立与运作,更为快速地离开故土,走向四方。云南官员全年进贡的普洱茶曾经多达84万斤。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地库里,仍然保存着为数不少的普洱茶,还有几箱从未启封,木箱上面“光绪二十年御封”的字样依然完整醒目。


根植于斯,声名于外

新中国的马帮进京

云南普洱瑞贡京城

2005年,“马帮进京”成了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途经滇、川、陕、山、豫等神州大地,终于抵达北京。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从5月1日出发,10月10日抵达,历经艰辛,终于完成当年马帮进京的道路。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也重新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叫做普洱的边城,重新唤醒对这普洱茶——有滋有味叶片的家乡的记忆。

回归胞衣之地

普洱不忘历史

2007年,古老边地向祖国心脏发出的信息终于得到回应。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百年普洱贡茶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从北京辗转全国多个地方,最终抵达家乡普洱。同年,云南省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今天的宁洱小城还是那么平静,但昔日的普洱府衙却没有忘记对普洱茶故乡的承诺、责任与担当,云南普洱茶集团接过历史的重担,继往开来,不负初心。凝望宁洱古城,站在曾经茶马古道的源头,站在普洱茶的故乡,体味着小小茶叶的故事和乡情,新一代茶人,必将沿着茶马古道曾经写就的传奇,带着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叶子,走的更远。这可能正是“根植于斯,声名于外”这句铭言的题中之义了。

普洱茶,“根植于斯,声名于外”

  
  如果有机会去宁洱旅游,有幸到访原清代普洱府衙驻地,你会看到大门牌匾上书遒劲有力的四个字——“根植于斯”。这是一段普洱茶从原乡普洱府走向世界的沧桑历史。
    壹

  “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

  普洱山普洱茶
    天赐茶字

  宁洱人常说,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普洱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叫天壁山,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势如壁,耸入云天。在山壁的“心脏”位置,有一片呈倒三角的裸露岩体,岩体中部生长有灌木。远望这些灌木,神似草体“茶”字。城中长者讲述,这个“茶”字来源已久,吕洞宾吕祖为保佑普洱茶兴盛、声名远扬,用桃木剑留下的真迹。

  传说归传说。但据《元江府志》记载,普洱山历史上的确是出产普洱贡茶的名山。因为所产茶性温和醇厚,不同于其他地方所产茶叶,所以特地赐名普洱茶,方便道府官员进贡使用,所以普洱山所产普洱茶成为“众茶之冠”,也是所谓“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民谚的来源。

  贰

  普洱府与普洱贡茶

  普洱茶入贡历史
    朝贡始于周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作为贡品最早始于商周交替时期(东晋《华阳国志·巴志》)。当时西南地区的濮人(现普洱市一带最早原住民),曾将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从两汉开始,直到随后的三国、晋、隋、唐、宋等朝代,正史中都能看到普洱茶进宫入贡的身影。明清时期更是达到最高峰。

  普洱茶入贡历史
    名满天下自明清

  明、清以来,普洱茶开始由普通的“银生茶”转变成为皇室贡茶,享誉京华,名满天下。为满足皇室对普洱茶的喜爱与需求,清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在今宁洱县城设置了普洱府,建立了流官体制,加强了对所属一县三厅一司(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辖地主要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的管理。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普洱茶正式入册上贡朝廷御用。清雍正七年八月初六(即公元1729年9月28日),云南巡抚沈廷正的宫中进单上,清晰地记录着:大普洱茶两箱,中普洱茶两箱,普洱大茶100个。

  此后两百多年里,普洱茶的身价一路飙升,并且成为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茶中至尊。乾隆初年,清廷对普洱茶进行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做了改动,在普洱府专门设立茶局,专门办理茶引发放、税银征税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监督等相关事务。

  清贡龙团
    龙团取意

  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又将普洱贡茶进行团茶、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锦木匣装茶膏等进一步花色种类的细分,每年备贡的花色品种5斤重团茶,3斤重团茶,1斤重团茶,4两重团茶,1两5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茶蕊,匣盛茶膏,共八色,史称“八色”贡茶,数量666666斤,取意味六六大顺之意。

  普洱外交
    贺寿回礼

  乾隆57年(1792年),英国国王派以马歇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前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作为节礼,乾隆帝3次回馈乔治三世礼物。其中普洱茶共计88团、普洱茶膏共计14盒。

  宫廷珍藏普洱
    故宫珍藏

  有清一代,普洱府因普洱茶而设立,而普洱茶也因为普洱府的设立与运作,更为快速地离开故土,走向四方。云南官员全年进贡的普洱茶曾经多达84万斤。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地库里,仍然保存着为数不少的普洱茶,还有几箱从未启封,木箱上面“光绪二十年御封”的字样依然完整醒目。

  叁

  根植于斯,声名于外

  新中国的马帮进京
    云南普洱瑞贡京城

  2005年,“马帮进京”成了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途经滇、川、陕、山、豫等神州大地,终于抵达北京。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从5月1日出发,10月10日抵达,历经艰辛,终于完成当年马帮进京的道路。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也重新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叫做普洱的边城,重新唤醒对这普洱茶——有滋有味叶片的家乡的记忆。

  回归胞衣之地
    普洱不忘历史

  2007年,古老边地向祖国心脏发出的信息终于得到回应。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百年普洱贡茶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从北京辗转全国多个地方,最终抵达家乡普洱。同年,云南省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今天的宁洱小城还是那么平静,但昔日的普洱府衙却没有忘记对普洱茶故乡的承诺、责任与担当,云南普洱茶集团接过历史的重担,继往开来,不负初心。凝望宁洱古城,站在曾经茶马古道的源头,站在普洱茶的故乡,体味着小小茶叶的故事和乡情,新一代茶人,必将沿着茶马古道曾经写就的传奇,带着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叶子,走的更远。这可能正是“根植于斯,声名于外”这句铭言的题中之义了。

  ●关注我们关注普洱茶历史●

  本文所引用资料来源:《古道叙茶马》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