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终于是什么意思意思

找到约9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跨界思想的共创——第三届青年茶人TED论坛现场回顾

9月5日下午,在深圳茶博会茶文化活动区的现场,现场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就连唯一的入口处也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与茶道新生活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青年茶人TED论坛,几位分别来自茶行业不同版块以及来品牌讲好故事、数字化、茶产业投资、产品思维对销售的影响等跨界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思想的交锋,从不同的维度就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话题进行各自的分享以及激烈地讨论。

他们分别是中国茶界的文化学者余悦先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屠幼英女士,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茶学系教授博士陈文品先生,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澄先生,深圳天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CEO贾华先生,首席故事官、关于创始人故事思维理论的奠基人戚泽明先生,多采自然陈宗爱先生,茶道新生活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资深IT专家任鹏先生,华巨臣企划总监易琼女士,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

计划3个小时的活动,超时了一个小时结束,而许多场内外的观众也全程陪伴着嘉宾们一起共品了这场思想的盛宴。在一阵雷霆般的掌声下,主持人即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缓缓走上台为大家介绍到场的专家和评委们。

首先由华巨臣企划总监易琼女士为大家致辞。在致辞中易女士表示,乡村茶产业要依托青年、面向青年,借助青年在市场观察和创新型上的优势,积极开发更具有市场接受度的茶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可喜的是在华巨臣茶博会的平台上,青年茶人论坛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的崛起,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锐观点,延续往届风采,书写崭新篇章,第三届青年茶人论坛再度升级,举办首届赢在中国茶,青年茶人创业大赛,为青年茶人提供展现自我、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也为茶企和茶产区注入更多新鲜的力量,对茶行业精准输入人才。在这里我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中国乡村广阔天地,在古老又焕发这无限生机的茶产业找到为之燃烧的事业,书写自己的茶业故事。  

从江西、浙江、云南到深圳这样传递,第一位发言的嘉宾正是多采自然的陈宗爱先生。他讲述了如何使用产品思维做营销与市场,以及是如何打开他心目中这一片的茶世界。

陈宗爱先生是一位创作者且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来到这个舞台上。他很风趣的说是因为经常失败才会连续创业,他把今天分享更多的内容应该是叫坑,于是他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避免以及面对踩坑的问题。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大家不要谈卖点,而是应该谈买点。因为消费者只会选择他认为好的东西。因此为了创意而创意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产品的关键点是真正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不建议花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茶的口感上面,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的内卷行为。在茶产业中,同质化的竞争最为严重。他举了一次去德化找茶和茶具的例子,在茶行业一定是防贼一样防着的,因为茶都是一样,虽然这片叶子很神奇、很神秘,但是终究要考虑到自己跟他有什么不一样,不是都做一样的东西。比如普洱里面,他曾经因为翘铁饼而伤到手,他认为这个体验感不舒服。因此他认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茶叶的品质细节的提升上,价值不大。因为有比企业更专业、更专心在研究茶的品位跟口感的人。创新是一个坑,创新是巨头干的,企业对于这些巨头来说没有钱、没有精力、没有团队,可是有资格去培养用户习惯。创新最大的一个定义叫培养用户习惯,因此做企业的人可以做优化,可以把市场上卖的最好的、最有优质的产品再进行升级、优化,或者是进行一些差异化的拓展。

做产品的思维,叫逆向思维,要考虑这个产品是谁买单,性别是什么,喜欢的风格与客单价。当精准的做到产品对应到精准人群的时候,销量和转化率会快很多。另一个是用户的定。茶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从来不考虑消费者感受,只是考虑自己的感受。过于我行我素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颜值即正义,做茶叶的增量市场,他建议大家把设计放在心上。设计需要做出差异化的感觉、差异化的东西,不做同质化的竞争。

当有了产品,最终是想把这个产品卖成钱。在产业的运营和企业的运营当中,有限的资源需要行分配统筹,在进行物流和卖货整个过程中,资源应如何分配呢?关于运作,关于投资,接下来是贾华先生来分享《当资本遇到茶》。

贾华先生来分享他出生在北方,在他的印象里茶叶就是一个大茶缸,北方人都是“牛饮”,他儿时有一个很大的茶缸,把茶泡在里面喝。他真正了解茶是2015年来到深圳后才看到很多的老板喝茶,才开始对茶有了真正了解。他从“为什么需要投资、做什么吸引投资、做什么能满足投资的需求”来跟大家来讲。

如今已是一个商业的社会,他列举出他福建朋友和深圳朋友做茶的例子。讲到很多茶商囤了茶换了钱又囤了茶的循环,钱基本上都换成了茶。对于资本来说,这样的钱流动不起来,是对社会巨大的浪费。他建议引入投资,让库存转起来。他还提到茶产业小作坊很多,凭借自身实力很难吸引到投资。他也提到投资存在一定风险(投行有风险,吸引进来投资也是有风险)。假如要判断到底这个企业属于谁,当大家吸引投资之时,可能资本控制了你的企业,这个时候是否能发挥你原来茶文化的本质,取决于办企业引入投资的人是否坚持自己的商业本质和商业初衷。

有了商业计划书不一定会吸引到资本。最核心的是要让消费者觉得有买点。当引入投资之后,企业就应该在整个市场规模规划的过程中就要和资本方去沟通清楚,到底企业要做的规模、市场的份额和怎么做,以及建立运营系统的模式。这个系统是如何做打造的,商业价值要在最后有保留。因为资本需要不断的复制,商业模式也需要有复制功能,否则资本就很难进入进来。他还分享了其中的关键的是销售、人事和披露。而披露的最关键之处在于沟通。资本对于茶行业来说一定会推动效率,当想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必然离不开资本的运作。

当有了投资的时候,还离不开数字化数据化,茶道新生活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资深IT专家任鹏先生为大家讲述《当传统的茶遇到数字化》。

任鹏先生通过数据分析,中国流量的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总用户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在整个存量时代发现公域流量很昂贵(对于传统来讲,阿里、拼多多、美团就是线上的公域流量),他列举了京东和美团的信息化已经在上升,可是商家的利润被无限的挤压,可以说中心化的流量对用户、对商家来说非常不友好。这里明显表示公域流量对用户的控制力是不足的,所以采用新的系统,成为新的方向。

当有了新的方向的时候,大部分商家的结果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白忙活。比如私域要写公众号文章,要搭建运营。任鹏先生强调,数字化运营首要是要清晰目标用户,另一个是要明确内容方向,要做整个内容和数量的匹配,不断的从内容去筛选标签,最终要做精细化运营,最后到人物互联。我们基于人的消费者分析,基于标签的客户分层,基于货的转化,形成长期价值,一定要通过数字技术达到整个的营销变革。另外是强调了数字化分四个阶段,业务的信息化、业务的数字化、数字业务化、数字的智能化。数字化在茶行业的应用中也有做的不错的,比如喜茶奈雪这样的新式调饮品牌。新茶饮的崛起定义了四个标准:产品品质、产品影响力、线下线上全场景、数字化赋能。前三个都能够看到,第四个是看不到的,是在品牌产品背后的。而数字化升级成为后疫情时代新产品的主要着力点,主要做了三部分,第一个是建立了消费者的数据资产挖掘消费者数据为他的决策、品牌经营以及产品研发提供支持。第二个,通过线上化的数字平台,帮助消费者提升用户体验,包括建立小程序、实现精准营销、最后做了私域的培育,公域是越来越贵的,不管任何行业都一定要进入私域,所以新茶饮做数字化主要是这三步。

比如喜茶做数字化任鹏先生认为它做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客户数字化也就是说消费者数据分析及私运营的构建,因此在2017年的时候喜茶的公众号单篇可以100万+的阅读量;第二个是营销数字化,也就是千人千面的线上营销;第三个是做供应链的数字化,这也是喜茶在做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新茶饮是从各个环节和数字化来赋能转型的,从原料的获取到运输,到门店,到整个运营、接单、制作、配比、交付,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所谓数字化的赋能,只有这样才能叫数字化企业。他们仅仅是做了尝试,本质来讲就是掌握了数字资产,可能未来年轻人的饮茶方式就被奈雪、喜茶吸引了,这种习惯有可能会慢慢的被改变。对于名优茶来说,任鹏先生认为也是有机会的。让传统茶成为时尚化,用数字化提升茶的产业,是近年来传统茶叶应该走的一条路。

当有了好的产品,有了好的数字化营销,还需要有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才能便于消费者更了解企业的产品。由故事首席官戚泽明先生为大家带来《茶企如何讲好品牌故事》精彩分享。

戚泽明先生为大家讲述品牌故事的绝招,以一个吃汤圆和pizza的故事举例说明。这本质上味道并不是事物的特性,而是我们人的体验,是我们大脑接收的信号,比如说去吃东西,跟食材有一点关系,跟环境、氛围、餐具、心情、服务员的笑容都有很多关系,这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点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大脑告诉自己这叫好吃。所以食材只是其中的一项而已。比如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同样的一杯酒倒到两个杯子里,一个是特别华丽的杯子,一个是一次性杯子,去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大脑中的嗅觉区域的反应是一样的,但是愉悦区域是明显不一样的,拿着华丽杯子的大脑区域的愉悦区域明显要大很多。

首先戚泽明先生讲述“是叫为什么的故事”,当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的时候,就说明故事的模型已经有了。这里他给大家举了个化妆品品牌孙来春故事和李子柒的例子。其二他讲了选择的故事,以探鱼为例,在企业中你的哪些选择让你跟别人不一样,你的哪些选择让你的产品比别人更好。最后一个是用户的故事,他列举了一个百度导航的故事。当你更好的回答好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故事就开始慢慢的出现了。

从这些例子证明,故事是改变人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是故事改变了消费者。故事有人物故事、创始人的故事、合伙人的故事、员工的故事、用户的故事,包括产品故事、研发过程中的故事、功能故事、卖点故事和买点故事,都会有,这是整个企业故事化的模型。他列举了林清轩和李子柒的故事。并由此展开论述,人是感性动物,本质上没有人想听“干货”,比如在朋友圈都看到干货保存收藏,然后再也不看了,本质上没人不想听干货,想听故事。因为故事在打动人们的心理,是故事在改变人们的立场,是故事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去掏腰包,这一切都是故事的辛劳。

大会进行到这里便开始了四个年轻团队的的演说,讲述他们在创业项目中的成长与经营模型。

来自春来茶文化的王赫同学介绍了他的创业项目茶研所V2.0,首先他介绍了自己的企业愿景、使命与价值观,进而对目标市场与客户,分析环境政策和产业现状,然后进行标准化与本地化的结合模式,并且讲出了他们的实践方式、规划与团队组成部分。

来自竹罐茶的演讲者叶童,他们的项目团队起源于广东省英德市,英德有着巨大的麻竹资源。项目组翻阅相关文献与历史数据,提出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能解决当地麻竹资源浪费和红茶产业持续的问题,二是如何能打造一款结合麻竹资源和红茶品质优势的产品,三是如何能打造一个能快速传播茶竹文化的品牌。通过打造一个茶竹文化的ID,借此来推动赢得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鼓励青年学生返乡创业。最后他们讲述了自己线上的运营模式与团队的组成。

来自福鼎白茶印的翁寿宇同学,讲述了他对于B端茶馆解决销售的难题,帮C端解决了购买的难题。他的定义是好产品会说话。在他看来,真正能够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可能不是最好看的产品,但他一定是最记忆深刻的产品。在他的产品上,从纸盒到整个木箱,有着一体化的视觉呈现。在标签上可以明显看到右边是溯源,左边是所有的背书。这算是一个营销卖点,在这个产品上他们项目组了一个讨巧的事情,让茶叶回到最初的味道。他们为了证明了这款产品能够让大家震撼,并且白茶印三个字让大家感受到就是一款你能够喝到的正宗的福鼎白茶饼。在讲述期间,他们还分享了自己如何做C端,提出了打造2.0的想法和努力的方向,并且也已经在实践中。

来自茶叶小作坊之家的曾晓嘉同学,他从现状分析、愿景、市场分析、财务可行性分析、商业模式及企业战略、团队介绍进行了具体汇报。他们在做潮州产品的时候,做好了仿伪溯源管理、线上和线下精准对接客户,提升品牌和孵化能力,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他们的企业愿景是国内健康和乡村振兴,让深山茶农过上好日子,带上更多人就业,为我们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让中国人喝上更多天然绿色的精品茶。他们的项目让每一杯茶都可追溯,让我们的茶商、茶农之间有连接。并分析了自己优势与不足。

大会最后一项是对于四位选手的点评、评分与颁奖环节。第四名是茶研所,优秀奖;第三名是竹罐茶,三等奖。第二名是茶叶小作坊之家,二等奖。第一名是白茶印。点评环节中各位专家给出了专业意见,价值千万。

致橡树:

【主持人】:谢谢小佳最后一个商场,让老师和观众朋友们都需要更大的耐心来聆听这个项目。现在请各位评委老师先对以上的4位演讲者做出第一轮的评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进行了展示,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就是辩论和答辩的环节,你可以就你的项目进行再次的说明,有老师会对你的项目感兴趣或者是提出质疑,千万不要玻璃心。这个环节结束之后就会收上您手中的并表来做最后的统计,下面请评委老师都上场就坐。对他们有提问。

【余悦】:您觉得你这个项目为什么打70分,你们2.0和现在推出的板块除了产品的质量、构想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点可以体现出特殊?

【翁寿宇】:回到2.0和1.0的事情,因为这个思路或者是说这个启发是之前在小米的时候提出来,他说你们的产品很好,如果我喜欢会去买,但是我们的茶之心没有感受到,在整个1.0的时候针对B端,回归到2.0虽然说后期做项目的角度不一样,更多的会从一款好茶饼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去优化。

【余悦】:我16年前就去过福鼎,我刚才注意到一个问题,有没有发现有瑕疵?比如说你们在团队当中,蔡先生是制茶方面的专家,可以追溯到宋代,所以我想通过细节能不能更加让别人有印象,给你一点建议。

【翁寿宇】:谢谢老师。

【余悦】:第二位,你是广东的,姓曾的有一个名人是曾国藩。你们一年有多少销售是你们创新之后,原有的就是这个基数?

【曾晓嘉】:创新之后我们有了120万元销售。

【余悦】:在原有的56亩茶园你们是什么样的情况?

【曾晓嘉】:现在的茶园还是自产自售的方式。

【余悦】:区块链的技术怎么应用有没有考虑?

【曾晓嘉】:正在考虑当中。

【余悦】:你刚才讲了培训,培训当中全国现在在茶艺培训这一块,品茶培训这一块,线上做的最好的,你能不能给我介绍5家?

【王赫】:在厦门有一个机构,在北京有一个机构,这种是商业机构,还有是像院校里面的王教授个人在慕课大学上的浏览量。

【余悦】:在全国如果要建立一个独立体系的线上课程体系,他的投入是多少?

【王赫】:就每一个细分渠道来说,包括茶艺、插花,一门课程如果是从职业技能角度讲,不同的等级,从学科的角度来讲像少儿的课程是10万左右,不包括日常的运维,只是前期的产品开发。

【余悦】:网络课程这一块你了解的还不够全面,王越辉是教育部的慕课课程的,我指的和你做的培训课程是不一样的。投入当中有一家光是课程投入就600万,为什么我提出财务的问题。

【王赫】:法务方面的成本我没有计算进去。

【余悦】:培训这一块我是最了解的人员之一,因为国家标准从第一版到现在版,过去的教材到现在是我总结,所以我很熟悉。你们那个项目我觉得有一个生态概念非常好,茶竹是什么关系?

【吴玥】:我们竹和茶的结合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在产品上,用产品包装结合竹和茶。

【余悦】:你是饮料型的还是纯茶?

【吴玥】:我们做的是甘茶,冲泡的时候是将竹管和茶叶一起冲泡,但是我们是用茶叶来做包装。

【余悦】:有没有注意到茶的年份,一般是45-60年,你们的成本是多少?所以细节的问题是需要作为年轻的创业人群要更重要的,我是设计院的,我们有一个叫可行性研究,还有一个是不可行性研究,两方面,有利的在哪里,不利的在哪里,这个供你参考。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们有想法,一定会有办法,有办法一定能够找到你们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一定能够创造你们自己追求的目标,也会实现你们人生的价值,谢谢你们四位。

【主持人】:今天我觉得四位年轻的朋友要特别感恩,有这样一个老前辈坐在这里,将他既有产业的深度经验,又有现代思维,对于线上的运营和区块链、成本他都非常清楚,包括对于运营和产品也结合着考虑,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这样扎根和让我们去务实的思考一个项目的能力。其他的老师有什么提问?

【屠幼英】:我先从吴悦开始,我是大学的老师,也参加过一些大赛,也拿到过不少的奖,我也喜欢做创新的事情,今天看到这四位年轻人能有这样的一些想法,设想已经实施了,非常好,整个茶产业的发展是有希望的,也传承的,今天这个论坛让我耳目一新,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年轻团队,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做下去。刚才于老师已经提到了,本身年轻人能够站在创意茶和竹的角度是很好的,很多地方竹叶是可以喝的,但是你不做研究可以,但是你可以做健康市场,如果你没有健康市场,竹筒为什么适合做红茶呢,而不是绿茶呢?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因为茶的清香跟红茶的品质有影响,竹筒的烘干才能储藏好红茶,或者是存放过程中他们两个是相互结合和影响的,其实你可以把他作为一个卖点,因为你的竹子是有天然功能,所以把红茶放在里面,存放带来新的品质是怎么样的,甚至在干燥的环境里,把茶装进去,在干燥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有魅力的香气和更加健康的产品,这个可以作为你的亮点。

对于王赫,你已经在上海已经有创业空间了,说明你已经实施成功了,你要做更多的传播方式,你刚才讲到王老师,最早课程是一起做的,我也参加过。我觉得我们自己不同的单位,因为我们是教育部的单位,有国家的支持,于老师刚才说的很对,慕课国家是有钱的,学生去做群众演讲是不要钱的,你做文化传播处处都需要钱,你要做出你的亮点或者是与众不同,你不能全方位的去做,我认为你的面太宽,你不要每样都想做,因为你就这么多人、这么多财力,怎么可能包罗万象,做出你的特色就可以。年轻人有很多做的好的我也看过,根据你的定位找一两个就可以了,不要把全国的榜样都学了,这样思路会混乱一点。今天你们的打分都低了。

曾晓嘉的想法,我也去过潮汕,你们的思路很好,产品特色也很好,怎么把产品特色挖掘和传播,这个就可以了,这是我自己的观点。当然你说溯源,这是产业必须的。

白茶印我打的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产品已经出来了,全方位的品牌都已经加入到产品里面去了。但是我看这个数据不太懂你刚才说第一天直播的时候卖了10000片,150万,你平常都是打3折卖吗?

【翁寿宇】:是的。

【余悦】:标的售价和实际的网络售价是有差异的,因为直播卖货是不断的在变。

【主持人】:下来之后你们的项目成功了,要给屠顾问股份。朱老师是在新疆的云南人,有什么问题?

【朱老师】:第一个是竹罐茶,在云南和浙江都有很多对茶的运用,竹筒茶不像你说的那样,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使用当中有一些是破坏性的,云南人对于茶和竹的利用是有历史经验的。竹筒对茶的存放当中是很多材质无法具备的优势的,非常环保,价值比较低廉,他是少有的不但不会影响茶叶气息,反而对茶叶气息有改善提升的少有的材质。但也有他的短板,材料如果处理不好非常容易生虫,为什么云南对竹子的部位要求很严,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什么竹子会生虫。我们在使用当中发现有一道工序叫洗茶,有软化的作用。商品有一个属性是标准性,一个35公分,一个25公分,对于商品的买卖者不太可能接受。你是以竹为主还是以茶为主?你的竹是让茶叶升华,还是茶叶只是为了把竹子盖上去成为一种包装?

【吴悦】:第二个。

【朱老师】:这个是我很关注的,当你一件事情有两个目的的时候100%会失败,只有一个目的的时候成功率要高很多。首先你是为茶服务还是为竹服务要搞清楚。

你的茶跟红茶的区分我很赞赏,你要研究的更清楚,茶放在竹子里面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让茶变的更好吗,为什么只放甘茶呢?竹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把酒注入进去,到达竹子成熟的时候砍下来就是天生的竹酒,年轻人创业必须要天马行空。我是来自云南的,竹子在云南的区域很广,在干燥的地区你要防止开裂的问题,如果运到那边三五个月开裂了,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会有很大的问题,竹子开裂在南方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湿度够,但是你的东西不能只卖给南方,这是你要考虑的。

茶叶小作坊,我本身是搞茶叶加工的,而且我的主要看家本事是冰配,如果成大量出的时候有一个品质的问题,一百家、两百家全部集中在一起出货,形成品牌,很好,这是一个解决名门的问题,放量的问题,你们谁对质量把关。毛茶加工,尤其是茶叶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品质的关键,商品不一定是品质好、品质差,稳定是命门,如果不稳定,今天这个很好,明天那个很差,不能今天这个好久得意,你如何解决品质稳定的问题。如何取长补短,这是你们要考虑的问题,否则这个创业会因为这些短板命悬一线。

关于白茶印我打了很高分,花了8个月的时间推出这个东西非常好,为什么急于推出2.0,我做一个猜想,因为1.0的发展趋势慢了?

【翁寿宇】:当时这款产品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去卖,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上线是因为下半年疫情的结束,加上展会的增加,我们希望如果通过茶博会现场零售能赚到这个差价,我们什么都不用做,通过华巨臣聚焦产品。

【朱老师】:宣传纸非常好,让我眼前一亮,非常好。

【主持人】:陈老师肯定有话要说。

【陈文品】:这个盛会是为我们茶人能够更好的为这个产业服务举办的,今天四位演讲者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产品的思维,我们的产业应该怎么做的更好,大数据的思维是他把现代的科技技术手段和对消费者更好的服务,用数据进行信息化传递,更好的把我们的产品和消费者的对接联系起来。还有一个是资本,现在茶产业非常大,中国占全世界65%的茶叶种植面积,这么大的资产存量,有几千万人在从事这个产业,一年几百万的产量,这个是很大的资本,但是这个资本的配置是不是有效率,还要由跨界的更好的合理的资本配置,要有跨界的资本进入,集中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参与这个行业,茶产叶的效率才能更好的去提升。

文化的思维是要讲好一个茶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虚的故事,是实实在在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的故事,怎么样能够打动消费者,说话是初心。今天的四位参赛者都很年轻,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中展示他们的创业,他们的思想,其实非常好。四位创业者他们处于不同的阶段,能够很好的把一系列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实现价值和目标。他们今天的表现都不错,应该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掌声。

我打的分基本上都是70多分,最好的是80分以上,创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在想创业有基本的三个过程,第一个是价值目标的确定过程,我们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来做,价值目标的确定就是消费者,茶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从事茶产业,从事茶产业的初心应该是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这杯茶对消费者来讲是什么。吴垠老师开场的时候提过,这杯茶对消费者的价值可以是减疲劳、可以是美容、抗癌,是心脑血管病的克星,是让我们世界和平的健康饮料。他还是灵魂之液,可以把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把中庸之道的体系加以践行,加以实践,去修养。以至于我们把这杯茶怎么喝好泡好的过程中去服务消费者,所以是灵魂之液。

茶还是友谊之桥,客人到来,茶是主任对客人最好的关怀,茶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载体。茶还是艺术之味,刚才王赫团队介绍茶的审评,怎么样让消费者怎么样泡好这杯茶,是艺术之味,把茶泡好会更优雅,形成甘美、甜美、醇美的一杯茶。茶的价值体现在中华文化里面以至于在全世界的消费体系里面有非常多的价值体现。

第二个是价值创建的过程,就是创业者要做什么,我们说茶产业发展了几千年,这么多人从事茶产业,一个是要怎么样更加优化的实现价值,一个是要有创新,所以创业的过程,你在从事茶企业的很多工作者来说,企业老板,你在不断的优化、在革新、在创新的路上。

第三个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市场的思维、消费者的思维,爱茶是因为爱人。

茶是一个目标确定、价值创建和价值实现的过程,谢谢大家。祝未来大家在茶产业工作创业中顺利,谢谢。

【主持人】:今天非常好,各位老师都是不同纬度的视角,有微观的、宏观的,确实我们在做产业创新的时候既要了解政策产业和趋势,又要能够对每个产品的细节和概念精打细磨,做到入微之处。想听听任总跟贾总有什么话要说?

【任鹏】:我给个建议,第一位选手要抓住给年轻人的茶,年轻人对传统茶不太一样,关键是调性,怎么样给年轻人的茶。第二位建议你重新整理一下商业计划书,要用最精简的话简单的梳理出来,你讲了很多,但并没有把核心的东西梳理出来,另外一位或多或少也有问题,但是他们的基本框架是有的,您这边没有,我建议你做好这个。第三位选手虽然是小作坊,又做零售,我觉得是一个大平台,所以我建议你要找最小的点在哪里,把这个定位做好,因为小作坊一开始卖的太大确实不好。第四位一直讲小米,我给你一个建议,小米的发家,包括华为,都是名粉、花粉,在我看来是“脑残粉”,你做的很好,利用了视频的流量红利,但是未来一定要把这一块的粉丝抓住,形成KOC,由这个部分再扩大,所以这一步很重要,不要说茶一天就卖完了,这是第一步,最终要做到给你做脑残粉那一位,再推2.0、3.0都没有问题,因为你整个视觉效果和体验都比较好,所以最关键的玩法是先怎么样找到最关键的脑残粉,把他给运营起来,这个是最关键的。

我就讲这些。

【贾华】:我对茶不是特别了解,对茶行业也没有特别的建议,对茶行业也没有问题。但是我关注大学生创业这件事情,所以问一下吴悦,你们的创业团队全部都是学生吗?

【吴玥】:学生是主要团队,有指导老师,还有专门做比赛的指导老师。

【贾华】:我注意到你们的指导老师,创业团队你们是大学生?

【吴玥】:对,在校学生。

【贾华】: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现在社会的宣传,把乔布斯的创业过程搬出来,让大家都误以为创业很容易。你们在没有商业背景,在没有社会经验的过程当中,虽然有指导老师指导你们,但是他们替代不了你们创业,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竹罐茶这个方向用事实证明做不了怎么办?

【吴玥】:把我们既有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给以后创业的参考。

【贾华】:我换一个问法,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创业?

【主持人】:可不可以去找一份工作?

【吴玥】:可以。

【贾华】:那为什么非要创业呢?

【主持人】:你真的要创业吗?

【吴玥】:先尝试。

【王赫】:一定是。

【曾晓嘉】:是。

【翁寿宇】:当然。

【贾华】:你自己都要放弃了,别人肯定放弃你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不会要去打工的,这件事我非要干成。

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参与,今天由于场地的局限,我们很遗憾只能让选手们站着来做讨论,在我们的世界里面茶是最平等的而愿意为茶做通过的人都是我们想要祝福和平等交流的。于越老师的意思是要鼓励你们向上的力量,站着是向上的生长的力量。再一次感谢四位。感谢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加持。

下面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我们要请继续教育学院的蒋波先生和华巨臣的向飞先生,让他们在我们持续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往前,让大家有一个机会接受茶的继续教育和教育成长,共同探讨。在今天老中青三代的见证下,下面有请华巨臣的向飞先生上场,有请继续教育学院的蒋波书记上场,让我们大家在不同领域茶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的关注下,见证他们将青年人的力量在这个现场进行定格,愿这样的学院能够将茶的产业、文化、科技、市场、思想、艺术都能够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用掌声祝贺他们的签约成功。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祝贺。

(颁奖典礼)

用掌声祝贺四位老师,让他们继续为茶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感谢。

现在采访一下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说一下三个感受。

【屠幼英】:这样的活动真的非常好,青年茶人如果有创意,思想活跃,爱茶,一定能在茶产业发扬光大。第二个,茶是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不止是我们的事情。第三个,这样的事情要多办,茶道新生活。

【主持人】:贾老师第一次来我们茶行业“玩”,感觉怎么样?

【贾华】:感觉非常好,以前对茶叶不是特别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活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了解了茶背后很多的故事,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多多交流,多多学习。

【主持人】:茶行业真的是一直都需要跨界的思维,特别需要,更缺企业的运营框架,所以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整体的运营体系。

任总也聊一聊,之前您都是在广州闷声做研究,今天终于亮相了,讲了茶的数字化,有什么心得吗?

【任鹏】:茶的数字化我认为是刚刚起步,今天会上我最大的感慨是这些创业者们基本都是95后,非常好,在传统的行业里有年轻人在做,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您愿意为这个行业做一份贡献吗?

【任鹏】:一定的,我本身就是爱茶人,所以一定会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于越老师讲一下感觉和意见,再讲一点意见?

【余悦】:茶道新生活,掌握青年就是掌握了未来,刚才你问屠老师说明年还会来吗?这个说的太小气了,像我们这样的人起码茶寿的时候还要跟年轻人交流。

【主持人】:我特别想隔着桌子跟于越老师拥抱一下,希望大家在华巨臣的展会舞台,之内、之外都可以将跟青年人的交流持续做下去,也感谢于越老师的祝福,茶道新生活就是在一个“新”字,我们一定要保持开放探索的心去做。

【陈老师】:给我们主持人,美丽的吴垠女士鼓个掌好不好,今天主持的非常精彩,多的就不说了。

【主持人】:戚泽明讲故事讲的特别好,刚才我看到新加坡的同业理事长,他们家四代都是做茶的,把茶叶采下来,用缆车来运茶,发到群里说,快来听这个故事,说还有那个数字化,这里有新东西,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我们茶的故事讲好一点,请你们跟我们讲一讲怎么把茶的故事讲好。

【戚泽明】:我先讲今天的论坛,7、8年前我也是在台上评过奖的,我从大一开始就参加这种大赛,一年参加4、5次,每次我带队参加的时候没有一次拿奖,每次都是在决赛的时候淘汰。第二个,我觉得在学校内创业的,你就是用来失败的,确实什么都没有,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即使失败了,以后的经历也会非常丰富。

【余悦】:在校的创业者就是失败者,不怕失败,你们就是站在平地上,你们想往上走,平地摔跤不可怕,山顶摔下来最可怕,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创业的时候,哪怕摔一跤,没有关系,平地摔一跤,如果今后成为商界巨子摔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为了今后不摔跤,宁愿今天摔跤,摔跤之后一定攀上山顶。

【主持人】:王赫的茶里面缺少一颗心是真的,策略上是OK的,心还没有出来,要像这样的老人家出茶心。第二个是原料怎么保障。晓嘉的战略太大了,干不了,王赫讲了太多宏观的东西,具体项目的心得没有表达出来。叶童好好干,肯定行。

经过了各位老师们的点评,选手们信心满满,仿佛获得了新生力量。屠幼英老师说TED才第三次,以后要继续举办她还要来;余悦老师说茶寿是108岁,要办到108年,茶道新生活把握了年轻人,也是把握了未来。这是茶行业非常有创新力的活动,未来也是年轻人的,时代也是年轻人的。作为一个年轻人主导的创造平台,青年茶人TED希望能够给茶界年轻人提供展现创新的舞台,而也期望通过更多跨界嘉宾的分享开阔茶行业从业者的事业,从而推动整个茶行业的创新发展。本次的青年茶人创业大赛圆满落幕,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记者:程雪夫

摄影:鱼啊乐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华巨臣

来源: 茶道君 茶道新生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界顶级茶痴: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人茶合一

喝茶几年,终于发现:

喝茶喝到最后,喝的其实就是寂寞。

-01-喝茶,全靠缘分

有茶友在后台留言,问:

想跟你聊聊天,能不能约个茶,

老杨赶紧回复:这么看得起我,周末必须约,一起聊聊茶叶。

见了面之后,是个年纪挺大的长者。茶客坐下来,很礼貌地问了几个问题,什么你做茶多久,都做些什么茶。

老杨逐一答复之后,天气有些冷的缘故,泡个红茶喝。

茶客淡定地喝了三四泡,才慢慢地感慨一句:不想,在市场上能喝到这么好的红茶。这个茶,甜、厚、滑,茶汤温和甜润丝滑韵味绵延,香气内敛清幽蜜香浓郁,难得的好茶。

见茶客居然是个很识货的人,老杨心里美滋滋,想以前泡真正的冰岛老寨,却被人把节操按在地上摩擦,遇到真正懂货的人,实在太难得了。忙说一句:您能喝出来噶。

茶客点点头:香、甜、厚、滑、韵都有,红茶能达到这个级别,一定是古树,估计还是名山的料,工艺也很不错。

老杨坦白地说:这是午一冰岛选用冰岛老寨200年古树春茶制作的红茶。您是懂行的人,我才会告诉您。遇到不懂行的人,我就不会说了,说了他也不会信。

老人家似乎很开心:咱们是陌生人,一开始就泡这么好喝的茶,受宠若惊啊!

这话听得老杨很尴尬,只能说:昆明那么多卖茶的,你偏偏看得起我,我也得意思意思。

一阵互相吹捧,一杯又一杯的茶倒进肚子里。又换上一泡老树,茶客喝得很尽兴,一边喝茶,一边聊天,顺便吹吹牛。

喝茶,只是一个媒介,遇到聊得来的人,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茶汤一杯一杯地往肚里里倒,不多时候,外面挺冷的天,依然喝得额头热汗淋漓。

似乎是喝开了。茶客的话慢慢多了起来,像是有一肚子的茶话,憋了好久,一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02-茶痴:我给你上一课

良久,喝茶喝到尽兴时,茶客一边喝一边说:

老夫喝了30多年的茶,是真正的懂茶。端起茶杯就能看见人生,只喝半口就能从制茶的过程中领悟出天道。

茶客还特别停下来,强调:敢这么玩,是要有一定文学功底的。

这话吓得老杨一阵哆嗦,果然是:中国6亿人喝茶,高手就藏在民间,这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喝茶功力,十分了得。

赶紧对老茶客就是一堆奉承,听得茶客春风拂面、更加凶猛的输出。

只见茶客看了一眼茶桌上的红茶叶底,开始说道:绿茶,老夫年轻时候喝,现在不喝了。红茶,焦糖甜才是红茶中的极品,越甜品质越高;

这两年很火的白茶,人人都说太姥山,老夫不屑一顾。我只喝磻溪,记住,是磻溪。

至于普洱茶,有人说喝台湾和马来西亚回流的普洱茶才高级。呵,就算不是假的,湿仓茶有什么吹的,

我哥以前在勐海茶厂干过,老夫有干仓茶,这可是买不到的,也不卖。但志同道合的人可以送。茶,值钱但不谈钱,这就是茶的魅力。

还有,你回复我的时候,说的是茶叶。你要记住:茶是茶,叶是叶,茶叶是茶叶。茶是天道,叶是饮料,茶叶是人间俗事,我们爱茶的人,应该尊称为茶。

茶客一口喝下一杯茶,继续说: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茶无贵贱,适口为珍。作为一个真正的爱茶人,遇到普通茶,老夫也喝一杯,作为对茶的尊重。

但更能欣赏贵茶的美,有的人说几万一公斤的茶是炒作。呸,拉菲、茅台才是炒作的,他们根本不懂茶,好的茶喝了通透。这种通透,发汗、喉韵都只是入门级别的体感,

最高级别的体感是隔夜韵。今晚喝了,明早起床,给你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韵味用身体里喷涌而出,打嗝都是香的,

要有隔夜韵,身体要好,茶叶品质要高,喝茶时候一定要尽兴。就像今天咱俩喝茶,明天会很通透,这就是好茶的魅力。

听到这里,老杨想说一句:跟喝了名庄酒一样,第二天醒来,韵是香的。

可是,根本没有老杨说话的份,茶客继续说:有的人,一天3泡茶就感觉自己茶量很大。

老夫1个月2公斤。起床1泡,中午1泡,下午三点申时2泡,吃完饭1泡,睡前再来1泡,

半夜三更睡不着,起床喝1泡。尤其半夜三更喝茶,一定不能开灯,泡茶全凭感觉,

万籁俱静,独坐窗前,奶白的月光照在紫砂壶上,茶香轻轻浮动,热气朦胧升起,喝一杯茶,你会感觉年轻了十岁,对生命的领悟也会更上一层。

如果来了兴致,一定要焚香,夜色之中,沉香与茶香交融,人置身其中,享受茶与静的意境,这才叫喝茶进入化境。

茶客喘了一口气,继续侃侃而谈:

有的人可能会说:一个月喝2公斤茶,你睡得着吗?切,咖啡碱那种小角色,在老夫的身体里怂得跟头驴似的。别人身体里是水,老夫身体里全是茶。

还有的人,喝茶几年,端着茶杯悟个道、把茶底晒干放在兰花盆里,吟一句落茶不是无情物。做成枕头,靠着睡觉,就敢自称茶痴。

这只能爱茶,还算不上茶痴。真正的茶痴,是老夫这样的人,我喜欢吃茶叶。茶这么品德高尚的天物,容不得任何亵渎。

只有把茶叶吃下去,与身体融合,才是真正的天地人茶,合而为一,这才叫真正的道法自然。

最后,茶客强调一句:人生没有找到精神寄托的人,不懂老夫有多爱茶,会说老夫是疯子。

老夫不屑一顾,一般人不懂老夫没关系,茶懂就行,巧的是,老夫也懂茶。

听到这里,老杨只能感慨一句:原来,江湖真有茶痴,把茶喝到人茶合一的境界。

写在最后:

有人喝茶,当水喝。

有人喝茶,在茶里看见了人生。

还有的人,端起茶杯,整个世界,都是茶。

在普通茶客眼里,喝茶喝到痴狂的人,失去了简单、随性的喝茶精神。甚至还有七分玄学,三分神棍。明里暗里总想嘲讽一句:喝茶哪有那么夸张,就你会装。

在茶痴的眼里,喝茶走火入魔,是对茶发自内心的热爱,甚至逢人交友都要问一句:你喝茶吗?在别人眼里简直莫名其妙。

在茶痴自身看来,却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不懂茶。别看老夫平时和蔼可亲,一旦遇到跟自己一样的茶痴。谈起茶来,绝对是战斗力爆表。

茶痴也好,茶客也罢,都是茶生活里的千姿百态。并无对错好坏之分,若真要相较一二,只能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爱茶之人,能在茶里找到一份怡然,一份闲适,足矣。

一杯茶,各取所需,乐在其中,足矣。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陈茶标本”开启昆明仓大时代

2018年1月27日,“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首次品享会在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普洱茶网、茶窝网、亚太茶业和云南云沐堂茶业有限公司承办。与会嘉宾分别品味了“1986年昆明纯干仓宫廷熟普”及“70年代末期蓝印”。

用策划人方一知的说法,这次活动打响了“昆明仓”正式亮相的第一枪。 “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首次品享会,贵在首次,也就是具有开创的意义。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三个关键词组合首次使用,刷新了广大茶友对老茶、陈茶的认知和印象,表明昆明仓年份茶在普洱茶市场上的一席地位,某种意义上引领了市场流向,这在普洱茶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

白马非马参与了昆明仓体系建设,最近半年来向老茶人取经,与各位同好一起深入探讨,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心得体会,现分享如下,望方家不吝指正。

“昆明仓”凭什么

为什么长期以来,昆明仓没有香港仓、东莞仓的地位?是因为在人们印象中,普洱茶产于云南,藏于香港,2003年以后藏于东莞。近年来,昆明纯干仓概念崛起,靠的是新茶与中期茶仓储。这样一来,昆明要真正建成继香港、东莞之后的“普洱茶仓储第三城”,缺乏2003年之前足够多的老库存来支撑,无疑含金量不够,底气不足。

老茶的话语权长期以来被香港、台湾与马来西亚掌控。东莞虽然没多少老茶,却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中期茶、新茶库存。一个是以老取胜,另一个靠数量取胜。昆明作为仓储的“后起之秀”,要靠什么来立足?

通过梳理昆明仓储三十年历史,我们发现,昆明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兴起,昆明有一批很早就从事普洱茶贸易的人,在推动昆明仓体系建设,他们不但留下了足够多的老茶库存,而且形成了涵盖老茶、中期茶、新茶在内的完整年份茶谱系,经历了三十年的仓储实践,交了许多学费,也取得了宝贵的仓储经验,从而拥有一套关于昆明仓较为成熟的仓储体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非常有底气地回答,昆明仓凭什么成为普洱茶仓储的最新高地:

首先,是历史形成的仓储地位。早在九十年代,昆明茶商就在探索专业仓储建设,茶叶整体放得不错的同时,也交了不少学费,一些茶叶得放得不是很理想,甚至放坏了,但也因此取得了非常宝贵的早期经验。其三十年如一日的仓储实践,留下来非常珍贵的仓储第一手实战资料,有陈茶标本与丰富的仓储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我们今天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推动昆明仓体系建设。

其次,昆明三十年仓储实践表明,在昆明放茶很安全,在仓储方面省事省心,只要注意离地密封存放,避光防潮,定时通风换气,就不用怎么担心茶叶放坏。就安全与健康价值而言,昆明是世界上最适合存茶的地方之一。因老茶人早期经验不足,导致一些茶叶放得不是很好,但其问题也要比广东、香港等地放坏的茶叶轻得多。

再次,昆明仓储地域风格显著,表现出不同于香港、东莞之类快速仓储之特点,其转化时间更长,是典型的慢养仓。慢工细活出好茶,用来形容昆明仓非常贴切。

一言以蔽之,昆明仓有历史传承,存放茶叶安全,省心省事,放出来的茶叶健康好喝,是慢养仓的代表!

老茶人的三十年昆明仓储实践

通过采访老茶人,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到2003年之前,昆明茶商也深度参与了普洱茶交易,现在的许多老茶就是通过昆明茶商之手,流向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地。

拿2003年作为断代,一是因为之前的茶叶可以归为老茶(这是就市场观念而言,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光看年份,更要看实际转化程度),之后的往往被人们归为中期茶、新茶。二是因为,2003年普洱茶开始在大陆兴起,市场的交易规则由卖年份茶,转向卖新茶为主。卖新茶的标志是2004年大益改制,其后大家纷纷追捧新茶,将新茶价格不断炒高。2014年之后,随着中期茶崛起,其表明历史走过一个轮回,由片面追求新茶,重新回归到仓储与年份茶交易体系。

老茶人江涛是新近成立的“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主任,这次“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首次品享会的茶品就是由他提供的。其是普洱人,早年在思茅的茶厂上班,于1984年来昆明做茶叶生意,可谓见证了昆明茶叶贸易三十多年的变迁史。

80年代,中国搞的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流通体制改革,茶叶降为三类物质,除边销茶外不再统购统销,实行议购议销,但也只是相对放开市场,做茶叶贸易限制颇多。当时国营企业与乡镇企业是主流,个私经济只是补充,不但受到限制,而且会经常被打压。在80年代,以个体户的名义做茶叶生意是要有些勇气的,而且生存也很艰难。

1992年以后,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个私经济终于名正言顺了,90年代初期江涛托政策的福,在工商注册了“云南普洱茶昆明经营部”。早在80年代就参与经营普洱茶的江涛,也由此开始了其开挂人生,借助普洱茶在台湾兴起的东风,加上茶叶流通进一步向民营经济放开,其充当了茶叶公司、茶厂对接外商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卖到台湾等地的普洱茶数量很大,从而在90年代淘到了普洱茶的第一桶金。当时流行年份茶交易,为了与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做生意,他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专业普洱茶仓储探索,交了许多学费,取得了宝贵的仓储经验,是昆明仓三十年仓储建设历程最早的推动与践行者之一。

截至目前,江涛的仓库可谓老茶的大观园,不但单品繁多,一些还是罕见的珍稀茶、绝版茶,而且老茶数量非常大,在昆明罕有其匹。

笔者好奇地问,怎么会存下这么多老茶?

“我首先是爱茶人,见了好茶舍不得卖,经常收藏起来。二是当年茶叶不好卖,进的货滞销了,就留在仓库里了。三是那个年代茶厂生产的茶品经常会滞销,见我能卖货,就用卡车拉到我在昆明的仓库,款都没有付,开个单子,货卖了再给钱。这样我不花钱也能搞到大库存。三是90年代普洱茶都是靠年份茶交易,我有意识地选择精品茶建仓。四是因为到茶厂订茶,要起量才给订,所以台湾、马来西亚等外商,找我进货经常下大订单,我找茶厂生产出来了,到交货时,往往他们只要一小点,结果剩下的大部分茶叶就进了我的仓库。五是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普洱茶在大陆开始热了,我抓住这个大商机,花巨资在昆明市场扫存货,收购几千万元茶叶入库。”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是大益改制后第一批加盟的大经销商,是大名鼎鼎千秋茶业的老板。近年来,他决定做自己的品牌,创建了云南云沐堂茶业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昆明仓体系建设。

江涛认为,没有仓储陈化这一环节,普洱茶就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普洱茶的生命历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厂家生产的产品是半成品,需要我们的中转商后期来存放它。作为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的发起单位,我们2018年的工作计划之一,就是组织专家和资深茶人,分课题进行陈茶的研究,特别是推动制定仓储标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还要建立云南普洱陈茶博物馆。”

复盘昆明三十年仓储史

我问及,为什么在90年代台湾人要找您买茶?江涛说,茶厂与茶叶公司只有新茶,没有年份茶,台湾人要找年份茶,所以找到我。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普洱茶产于云南,却藏于香港。因为以前茶厂的茶叶生产出来,由茶叶公司调拨进行外贸出口。茶叶公司卖的是新茶,而由香港的茶商仓储三到四年之后卖年份茶。其交易模式是,厂家生产新茶——茶叶公司调拨——茶商仓库(仓储几年)——上市交易。由此可见,当年一手的大盘商,甚至二盘商,要做普洱茶贸易,首先得有仓库,其次茶叶仓储几年,有转化了才上市交易。

当时的普洱茶消费人群只认年份茶,新茶没人喝,也不值钱,茶叶只有仓储转化了才值钱,才好卖。这就是普洱茶藏在香港,香港成为普洱茶的第一个仓储高地的原因。

在80年代,茶叶流通体制没有完全放开,加上对民间私商的交易进行种种限制,并经常打压,江涛这样的个体户只能做点茶叶小生意,当时的普洱茶贸易是被香港茶商攫取与把持的。到了90年代则不一样了,普洱茶贸易告别了香港一统天下的格局,台湾人、云南人、广东人、马来西亚人、韩国人也纷纷加入进来。90年代普洱茶在台湾的兴起,许多台湾茶商不但向香港人进年份茶,也向昆明的茶商进年份茶。年份茶交易热,推动着昆明仓储建设。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抛弃中茶公司的中转仓库不谈,昆明仓其实是兴起于90年代的茶叶贸易。因为当年盛行年份茶,昆明茶商要做茶叶贸易,必须在昆明建仓。之前的80年代,谈不上有意识的仓储建设,茶商留下来一点80年代的老茶,很可能是滞销等原因无意留下来的。

由此,昆明仓的发展脉络就清晰了:

昆明仓发轫于80年代:茶商滞销的茶品、茶叶公司中转仓库积压的老货、茶厂偶然留下的老货。

兴起于90年代:从90年代开始,昆明茶商深度参与普洱茶贸易。当时流行年份茶,昆明茶商为了卖好茶,开始重视仓储建设。当时省公司与茶厂都是以生产为主,贸易以卖新茶为主。遇到市场不好,或者产销信息不对称,积压一些茶品,都想千方百计脱手卖出去,没有形成仓储经营模式。这样一来,系统性的昆明仓储茶叶经验,其实是由江涛等一批老茶商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

“当时我们为了卖好普洱茶,必须要搞懂普洱茶,藏好普洱茶。因为客户要年份茶,会问你许多问题,如果茶叶藏不好,问题回答不了,茶叶生意肯定难做。那个年代真正了解普洱茶的人极少,即便有知道的人,也是在摸索与学习之中,所知有限。这样我们做茶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边做边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江涛说。

沉寂十年:2004年到2013年,流行卖新茶,昆明茶商对仓储重视不够,也就没多少人宣传与认真构建昆明仓储体系。这时东莞仓横空出世,东莞成为藏茶之都。昆明茶商忙着赚新茶的钱,也没有去争仓储的名分。由于在仓储方面,大家都太低调了,所以导致昆明仓储话语权缺失,搞得好像昆明仓是最近几年才制造出来的概念,用来收割仓储与年份茶交易热点。

崛起于2014年:2014年以后年份茶交易时隔十年后再度成为市场主流交易模式,这时昆明的茶人、茶商才纷纷起来宣传昆明干仓。但许多人不知道,真正的昆明仓是发轫于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当年许多台湾茶商都来昆明找年份茶,如果没有专业仓储支撑,估计精明的台湾人也不会来。

我们还原昆明三十年仓储史,是想表明,在仓储方面,由于长期梳理与宣传不够,让许多人误以为昆明是仓储的后起之秀,其实昆明仓早在90年代就很辉煌,2014年之后昆明干仓概念的爆发,不过是花开第二春!

打造昆明仓需要“陈茶标本”

我们推昆明三十年陈茶标本,是想表明,由于机缘巧合,昆明八十年代就做茶叶生意的老茶人手上拥有足够多的陈茶库存,足以构建老茶、中期茶与新茶之完整仓储体系。而且这些年份茶都是历史遗留下的记忆,背后藏着一个个鲜活的做茶故事,将不同时期做茶的场景串联起来,拥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仓储标准样价值。其能以数十年的时光谱系,告诉大家,这三十年来昆明仓储发展史。

其回顾与梳理了,早期存茶的老茶人,交了哪些学费,取得了哪些宝贵的仓储经验。

也可以相对真实溯源历史上一些茶品的来龙去脉,及不同时期原料、工艺、仓储、包装、交易模式的演变,为年份茶交易提供证据链支持。

而且它揭示了,昆明是芳香之城,能够越陈越香,体现出不同于港仓、莞仓之速成仓的特色,其是典型的慢养仓,具有仓储省心省力、方便管理,茶品安全、健康、好喝之特点。

昆明仓三十年陈茶标本,为新茶、中期茶的仓储建设提供了标准实物样,以及系统性的理论、经验与数据总结,无疑具有继往开来之意义,从而开启昆明仓大时代……

用“昆明仓”扬弃纯干仓

为什么是昆明仓,而不是昆明纯干仓?纯干仓是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市场概念,其反映了某个阶段的市场热点。也就是,其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如同山头茶有古纯一样。在强调古纯天下第一的那几年,难道古拼,山头小树与生态茶就不好吗?显然不是!因此,我们在做产业概念设计时,不能被一时的市场热点牵着鼻子走,而要设计既有显著内涵,又具有延展性的开放式包容概念,能容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仓储概念。所以,我们跳出了仓储的古纯——纯干仓,选择了更包容的“昆明仓”。

首先昆明仓是对历史的尊重。前文说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的前辈在三十年来的昆明仓建设中,是走了许多弯路,交了许多学费的。如今看来,茶整体放得可以,许多茶达到现在的昆明纯干仓标准,但也有一些茶放得不太干,而品质很好,还有些没放好,甚至放坏了。这些放得不太干,或者放得不怎么理想的茶,以及旅行仓,算不算昆明仓?我们知道,茶界对专业仓储体系空前重视,是2008年之后的事,早期仓储是很随意的,甚至是不太懂而交学费的。我们不能拿现在的仓储标准要求过去留存下来的茶品。

我们理解中的陈茶标本,不仅有放得很好的纯干仓茶,也有旅行仓茶,也有放得不是很好的茶,甚至是放坏的茶,这才是历史真相,不同类型,好坏都有,不同仓储风格的教材,正面、反面教材都有,这才是陈茶标本的真义。

其次,我们要对纯干仓进行批判与扬弃。不能因为我们被湿仓伤害过,就片面强调干。茶叶后期转化,还是需要一定湿度的,只要不要太湿伤害到茶叶,都是好仓储。比如,在昆明非常干躁的季节里,在仓库放桶水,拖拖地板,人为增加点湿度,也是情理之中。昆明多雨的季节,其实湿度也很大,茶叶的仓储环境也没那么干。由此可见,拿纯干仓作为放诸四海的唯一真理,显然很可笑与荒唐。特别要说明一下旅行仓,其类似不同山头的拼配,取长补短,综合调味。云南摆摆,广东摆摆,最后拉回昆明藏上几年,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只要仓储没问题,能综合两地仓储之长,有何不可?当然,旅行仓当昆明纯干仓卖,就是忽悠之举了。

昆明仓作为包容的概念,可由以下细分仓储茶品组成:

一是昆明纯干仓茶。

二是在昆明存放,放得不是很干的茶品,但转化很好。

三是在昆明放得有点问题,但退仓后能喝的茶品。

四是放坏的茶品。这是学费茶教材,不建议上市交易。我们将其单独拿出来讲,一是希望大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将茶存好,另一方面让经销商与消费者能更好地辨识陈茶,选择仓储合格的茶品。

五是旅行仓,也就是存放在昆明,但还在其他地方存放过的茶。要求品质达标,才能交易。

强强联手,共襄昆明仓建设

我们以茶文化课题的形式,广邀专业人士参与昆明仓研究与探讨,大家群策群力共推昆明仓体系建设,打造普洱仓储第三城,建设陈茶博物馆,开展仓储陈化研究,促进昆明仓行业标准出台,搭建诚信交易平台。我们认为证据链比单讲故事重要,科研、数据、体系与标准是昆明仓最核心的东西。

目前,参与昆明仓建设的有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中国普洱茶网、茶窝网、亚太茶业、云南云沐堂茶业有限公司、方一知企业外脑、请上帝喝茶工作室等。

其中的一些中坚人士如是说: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李师程会长表示,在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之下成立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目的之一就是要强化研究的功能。为什么称“陈茶”而不是“老茶”?老的概念很混乱,陈的含义更包容,既包括陈年还涵盖陈放、陈化的意思。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陈字需要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正荣总结道,南北口味不同,陈茶争议多,希望这样的品享会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每一位爱茶人喝到纯昆明仓的普洱陈茶,争取在云南培养出一批专业评鉴人才来。希望陈茶专业委员会组织力量,尽快开展昆明仓普洱陈茶的研究、传播和推广,以推动云南普洱茶的持续发展。

七年前,中国普洱茶网、茶窝网开始尝试建立普洱陈茶数据库。作为普洱茶界最大的互联网传播、大数据与交易平台,中国普洱茶网与茶窝网掌门人付颖介绍,2006年是一个标准线,06年以后的容易认知,05年之前的需要搜寻很多史料。与江涛先生结识后,给我们一个启发,即找样本茶,找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昆明仓标本茶。这次我们共同推出了两款30年的纯昆明仓陈茶样本,就是通过大家的品享,能客观、公平、公正地来评判昆明仓,评判普洱陈茶的转化,从而记录下靠谱的数据和有价值的信息。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