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申遗成功名单

找到约126条结果 (用时 0.282 秒)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茶乡增添世界级“名片”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彰显了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担当。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67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于今年5月20日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月28日—29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将举办首届全球农遗·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论坛。

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表示,安溪县将贯彻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的“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精神,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系统推进生态保护、文化研究、技艺传承、宣传展示,挖掘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安溪县县长刘永强也表示,下一步,安溪县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要健全管理保护机制。二要保护茶园生态系统。三要加强农遗宣传推介。四要加快推动三茶统筹,促进安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安溪力量。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具有独特性和全球重要性

遗产地所在的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总面积3057平方千米,是泉州市地域最大的县。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85%。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等。

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天、地、人、种”完美结合的生产制作体系,造就了安溪铁观音独一无二的“兰花香”和“观音韵”。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特征与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主要生计来源。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最为主要的农产品即安溪铁观音茶叶。遗产地人民依托茶园的建设,打造了一个由“森林—茶园—农田”组成的复合农业生产系统,还生产粮食、蔬菜、水果、肉类、菌类及其他产品,为当地人民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茶业是遗产地的支柱产业,茶农通过参与种茶、制茶、茶产品精深加工、茶叶营销等环节,实现了就业,提高了收入。遗产地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自茶产业。值得一提的是,遗产地妇女积极参与当地茶产业发展,占总劳动力的44.6%。

第二方面:农业生物多样性。

安溪县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栽培品种100多个,1985年全国首批认定的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中,安溪就占了6个。

安溪还拥有丰富的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遗产地茶园采用“自然农耕,生态管理”,有丰富的乔木、草本植物,以及多样的动物、昆虫种类等,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三方面:精湛的传统种茶制茶工艺。

安溪产茶历史起源于唐末,发展于明清,兴盛于当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做出三大重要贡献。

第一大贡献,发明创制了“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

15世纪70年代,安溪人发明创制“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在中国茶类家族成员中增加了“青茶”种类,并成为六大茶类之一。

对比其他茶类,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最为玄妙。精湛的加工工艺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韵。其中,最难、最核心的工序是做青,需要“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安溪铁观音采用“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小时连续制作。

第二大贡献,发现了“铁观音”优良品种。

1723年,发现了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非常适合制作乌龙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是乌龙茶中之极品。

第三大贡献,发明了“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

安溪最早发明了“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该技术解决了1000多年来茶树繁殖容易变种问题,使茶树良种得以快速推广。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推广到中国各产茶省,传播到世界主要产茶国。

第四方面:茶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1)文化习俗,融入生活。茶已渗透到遗产地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礼俗和日常交际之中。

(2)技艺传承,源远流长。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茶叶种植制作技术的师徒传承制度。特别是,遗产地儿童积极参与茶叶制作技术学习传承。

(3)“海丝”文化,传播四海。安溪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泉州港走向世界。欧洲对茶的译音被语言学界认定为泉州方言“茶”(ta或te)的发音,如法语的“Thé”。

第五方面:传统茶园种管模式景观优美,最有特色的是“四大景观”:

(1)立体循环景观。水源林—茶园与村庄—农田与村庄—河流的景观结构,构成了一个垂直物质循环系统。山顶森林涵养水源,为林下茶园和村庄用水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为茶树生长提供养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复合生态景观。安溪茶园为梯田式茶园,采用梯壁留草、套种绿肥、茶林相间等复合生态种植模式,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不仅提高了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茶叶品质,也令茶园景观更富美学价值。

(3)文化景观。古茶树及古茶园景观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景观类型;茶文化古建筑景观和古制茶作坊,记录了安溪茶人的千年种茶、制茶、经营茶的艰辛历程。

(4)村寨镶嵌景观。遗产地人民长期生活在山地自然环境下,创造了一个村寨镶嵌的循环立体生产系统,既保障了生计安全,又保证健康稳定的生存环境。

申遗十年磨一剑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正式认定

“申遗工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申遗历程是安溪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推进的探索过程。”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说,申遗筹备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及国内著名高校等相关单位一大批农业遗产专家的支持和帮助。

2019年1月,在前期多年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安溪县向农业农村部提交申报材料,正式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2019年6月,“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0月入选农业农村部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2020年8月,“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文本经过两次研究修改,最终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审核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进入等待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阶段。

2019年9月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海琳达·欧耶琪、李先德、闵庆文都曾前往安溪,并对“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对安溪县茶文化系统传承保护发展工作给予极大肯定。

2021年4月,12个驻华国际组织的外交官走进铁观音发源地,交流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经验。“安溪茶文化系统不仅能够维系农民的生计,保护自然、传承文化,而且茶文化系统中还包括与茶叶相关的职业教育,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希望安溪现在的做法能够持续保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Watson)对安溪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大为赞赏。

今年5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进行线上考察。受全球疫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不能来中国实地考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秘书处、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团队和安溪县等候选遗产地的共同努力下,首创线上考评,并最终确定安溪县为第一个接受线上考察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茶乡梦圆,安溪惊艳世界。

此次申遗成功,凝聚了从省、市、县到乡镇等各阶层的心力。尽管申报工作时间跨度长、任务重,但各相关单位、人员积极配合,特别是历任安溪主政者,不遗余力,紧握申遗接力棒,尽最大可能支持申报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确保科学性、历史性和准确性,得以最终通过专家的评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确认。

擦亮农遗“金字招牌”

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安溪力量

在申遗过程中和申遗成功后,专家们建言献策,安溪县委县政府也把目光聚焦到今后的保护和传承。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明认为,安溪要不忘申遗初心,积极兑现世界承诺;要擦亮遗产品牌,适度引导资本下乡;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动态保护与合理利用。

“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又该如何留根铸魂?”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先德寄语安溪,要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让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能够落实到农业遗产地,让越来越多的国之栋梁参与这项工作。

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赛梅朵也提出殷切希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通过非凡的生态农业方法证明其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巨大潜力。通过对农业体系原有特色加以利用,它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发展。”

国内不少权威媒体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进行了点评。人民日报点评时说: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为这一新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贡献了中国智慧。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更好传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往往在种质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景观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比如,在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遗产地,采茶、加工、交易、茶庄园旅游红火,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茶产业。推进活化利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持续挖掘放大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定能将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光明网在点评时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具有独特性和全球重要性,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全部五项标准。当地依靠茶叶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蝶变。整个茶文化系统包括丰富多样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点。独特的制作技艺,逐渐完备的种子基因库,彰显了当地种植技术的专业性。斗茶、茶王赛、“茶叙外交”等茶文化积淀深厚。此外,安溪茶园苍翠秀丽,游人如织,风土人情引人入胜。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应当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保护文化遗产就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鹏介绍,近年来,安溪县创新“现代农业+文旅”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发展茶庄园业态,建成22座各具特色的茶庄园,每年吸引120万人次以上的“铁粉”莅临安溪体验消费,年旅游收入12亿元。福建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游入选“农遗良品”十佳旅游线路。

谢伟端/文

来源:泉州晚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茶乡增添世界级“名片”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彰显了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担当。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67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于今年5月20日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月28日—29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将举办首届全球农遗·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论坛。

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表示,安溪县将贯彻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的“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精神,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系统推进生态保护、文化研究、技艺传承、宣传展示,挖掘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安溪县县长刘永强也表示,下一步,安溪县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要健全管理保护机制。二要保护茶园生态系统。三要加强农遗宣传推介。四要加快推动三茶统筹,促进安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安溪力量。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品牌标志牌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具有独特性和全球重要性

遗产地所在的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总面积3057平方千米,是泉州市地域最大的县。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85%。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等。

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天、地、人、种”完美结合的生产制作体系,造就了安溪铁观音独一无二的“兰花香”和 “观音韵”。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特征与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主要生计来源。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最为主要的农产品即安溪铁观音茶叶。遗产地人民依托茶园的建设,打造了一个由“森林—茶园—农田”组成的复合农业生产系统,还生产粮食、蔬菜、水果、肉类、菌类及其他产品,为当地人民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茶业是遗产地的支柱产业,茶农通过参与种茶、制茶、茶产品精深加工、茶叶营销等环节,实现了就业,提高了收入。遗产地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自茶产业。值得一提的是,遗产地妇女积极参与当地茶产业发展,占总劳动力的44.6%。

第二方面:农业生物多样性。

安溪县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栽培品种100多个,1985年全国首批认定的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中,安溪就占了6个。

安溪还拥有丰富的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遗产地茶园采用“自然农耕,生态管理”,有丰富的乔木、草本植物,以及多样的动物、昆虫种类等,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安溪人发明了“半发酵”乌龙茶技艺,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做茶。

第三方面:精湛的传统种茶制茶工艺。

安溪产茶历史起源于唐末,发展于明清,兴盛于当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做出三大重要贡献。

第一大贡献,发明创制了“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

15世纪70年代,安溪人发明创制“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在中国茶类家族成员中增加了“青茶”种类,并成为六大茶类之一。

对比其他茶类,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最为玄妙。精湛的加工工艺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韵。其中,最难、最核心的工序是做青,需要“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安溪铁观音采用“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小时连续制作。

第二大贡献,发现了“铁观音”优良品种。

1723年,发现了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非常适合制作乌龙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是乌龙茶中之极品。

第三大贡献,发明了“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

安溪最早发明了“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该技术解决了1000多年来茶树繁殖容易变种问题,使茶树良种得以快速推广。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推广到中国各产茶省,传播到世界主要产茶国。

第四方面:茶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1)文化习俗,融入生活。茶已渗透到遗产地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礼俗和日常交际之中。

(2)技艺传承,源远流长。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茶叶种植制作技术的师徒传承制度。特别是,遗产地儿童积极参与茶叶制作技术学习传承。

(3)“海丝”文化,传播四海。安溪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泉州港走向世界。欧洲对茶的译音被语言学界认定为泉州方言“茶”(ta或te)的发音,如法语的“Thé”。

第五方面:传统茶园种管模式景观优美,最有特色的是“四大景观”:

(1)立体循环景观。水源林—茶园与村庄—农田与村庄—河流的景观结构,构成了一个垂直物质循环系统。山顶森林涵养水源,为林下茶园和村庄用水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为茶树生长提供养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复合生态景观。安溪茶园为梯田式茶园,采用梯壁留草、套种绿肥、茶林相间等复合生态种植模式,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不仅提高了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茶叶品质,也令茶园景观更富美学价值。

(3)文化景观。古茶树及古茶园景观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景观类型;茶文化古建筑景观和古制茶作坊,记录了安溪茶人的千年种茶、制茶、经营茶的艰辛历程。

(4)村寨镶嵌景观。遗产地人民长期生活在山地自然环境下,创造了一个村寨镶嵌的循环立体生产系统,既保障了生计安全,又保证健康稳定的生存环境。

申遗十年磨一剑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正式认定

“申遗工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申遗历程是安溪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推进的探索过程。”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说,申遗筹备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及国内著名高校等相关单位一大批农业遗产专家的支持和帮助。

2019年1月,在前期多年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安溪县向农业农村部提交申报材料,正式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2019年6月,“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0月入选农业农村部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2020年8月,“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文本经过两次研究修改,最终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审核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进入等待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阶段。

2019年9月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海琳达·欧耶琪、李先德、闵庆文都曾前往安溪,并对“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对安溪县茶文化系统传承保护发展工作给予极大肯定。

2021年4月,12个驻华国际组织的外交官走进铁观音发源地,交流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经验。“安溪茶文化系统不仅能够维系农民的生计,保护自然、传承文化,而且茶文化系统中还包括与茶叶相关的职业教育,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希望安溪现在的做法能够持续保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对安溪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大为赞赏。

今年5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进行线上考察。受全球疫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不能来中国实地考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秘书处、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团队和安溪县等候选遗产地的共同努力下,首创线上考评,并最终确定安溪县为第一个接受线上考察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茶乡梦圆,安溪惊艳世界。

此次申遗成功,凝聚了从省、市、县到乡镇等各阶层的心力。尽管申报工作时间跨度长、任务重,但各相关单位、人员积极配合,特别是历任安溪主政者,不遗余力,紧握申遗接力棒,尽最大可能支持申报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确保科学性、历史性和准确性,得以最终通过专家的评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确认。

擦亮农遗金字招牌”

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安溪力量

在申遗过程中和申遗成功后,专家们建言献策,安溪县委县政府也把目光聚焦到今后的保护和传承。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明认为,安溪要不忘申遗初心,积极兑现世界承诺;要擦亮遗产品牌,适度引导资本下乡;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动态保护与合理利用。

“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又该如何留根铸魂?”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先德寄语安溪,要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让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能够落实到农业遗产地,让越来越多的国之栋梁参与这项工作。

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赛梅朵也提出殷切希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通过非凡的生态农业方法证明其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巨大潜力。通过对农业体系原有特色加以利用,它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发展。”

国内不少权威媒体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进行了点评。人民日报点评时说: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为这一新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贡献了中国智慧。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更好传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往往在种质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景观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比如,在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遗产地,采茶、加工、交易、茶庄园旅游红火,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茶产业。推进活化利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持续挖掘放大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定能将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光明网在点评时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具有独特性和全球重要性,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全部五项标准。当地依靠茶叶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蝶变。整个茶文化系统包括丰富多样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点。独特的制作技艺,逐渐完备的种子基因库,彰显了当地种植技术的专业性。斗茶、茶王赛、“茶叙外交”等茶文化积淀深厚。此外,安溪茶园苍翠秀丽,游人如织,风土人情引人入胜。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应当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保护文化遗产就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鹏介绍,近年来,安溪县创新“现代农业+文旅”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发展茶庄园业态,建成22座各具特色的茶庄园,每年吸引120万人次以上的“铁粉”莅临安溪体验消费,年旅游收入12亿元。福建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游入选“农遗良品”十佳旅游线路。

来源:泉州晚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景迈山”申遗成功后,“万里茶道”跨国申遗能不能成为下一个?

景迈山申遗成功

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全球第一项茶主题世界遗产

图丨景迈山古茶林入口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2010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如今,景迈山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村。遗产地居住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大多茶树树高2米至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

图丨云雾缭绕下的景迈山古茶林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目前世界遗产中,没有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的空白。不仅是云南的荣耀,更是中国的荣耀。

“茶主题文化”破题,推动万里茶道申遗

13年申遗路,景迈山古茶林交上了一张高质量高分数的成绩单,成绩单上写着“保护管理、产业融合、促民增收、村庄建设、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六个科目。可以说在茶主题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上破了题,打了样,对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将起到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图丨万里茶道茶源地

“万里茶道”是继古代“丝绸之路”之后于十七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国际贸易线路,途径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九省(区),经蒙古国乌兰巴托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

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化线路遗产,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本价值,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支撑项目。

图丨湖北省古树名木保护

湖北是“万里茶道”发源地和重要节点,也是万里茶道申遗的牵头省会。省内相关的文化遗产点众多,从赤壁羊楼洞的古茶巷、茶铺和茶叶加工厂,到汉口的阜昌茶厂原址、“东方茶港”纪念碑,囊括了生产、集散、外销三大环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2在恩施利川忠路发现的百年古茶园,以及2014年在鹤峰县太平镇坛子洞村发现的2.3万亩古茶树,总数约6万多株,也是全国发现的唯一小叶古茶树群。

湖北古茶园面积不及景迈山那么大,但种植的方式基本一致,重要的是印证了茶圣陆羽《茶经》里所说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可以说是千年楚茶的实证,更填补了“万里茶道”茶树古迹的空白。

图丨汉口曾被誉为“东方茶港”

跨国申遗路漫漫,湖北已经准备好

据报告显示,跨国联合申遗已成世界遗产申报的新趋势。需要地理文化区内的缔约国互相借力,共同构建区域的历史文化叙事。

此前,第21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9月7日在悉尼召开。其中的“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英国、缅甸、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参会学者对万里茶道遗产的重要意义及中方团队的工作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为建立中国、蒙古国与俄罗斯有关万里茶道遗产的专业技术联络奠定了基础,积极探索了跨国联合申遗的专业合作与行政协调途径,有效推进了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工作进程。

图丨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国际学术研讨会

早在2012年,“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湖北赤壁召开,湖北省发起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倡议,得到国内沿线各省(区)响应与支持,“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就此展开。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到“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更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万里茶道的广泛关注。

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万里茶道联合申遗牵头省份,湖北省委省政府在2021年将“推进万里茶道申遗”被写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湖北省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

去年,万里茶道《赤壁宣言》发表十周年座谈会暨申遗工作现场会在湖北赤壁召开。全国九省(区)文化文物部门及30个“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节点城市申遗相关负责人共同吹响申遗冲刺号角。

图丨赤壁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万里茶道是联系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十周年,也是加快推进万里茶道联合申遗的重要一年。

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提出了2023年六大工作任务:一是要加强省级督办推动;二要发挥节点城市作用;三要强化申遗技术引领;四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五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六是确定2024年1月中旬在河北张家口召开万里茶道工作推进会,对预评估文本进行初审。

明确的工作要点,为“万里茶道”申遗铺开了新的画卷,也为沿线各省区勾画出茶历史、茶文化保护的大格局。

图丨万里茶道

结束语

申遗需要多少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从全国范围来看,明孝陵申遗用时三年,大运河申遗用时八年,良渚古城申遗更是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世界遗产申报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申遗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这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

湖北既承担着组织推动申遗的使命,又肩负着复兴万里茶道,再现东方茶港辉煌的重任。应以申遗为契机,提前布局,融合发展,不断延伸茶产业产品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讲好湖北茶文化故事、推动茶科技创新、助力茶产业升级。与其他各省区齐心协力,共助中国茶“全球化”,进一步向世界彰显我国茶文化、茶历史方面的价值。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