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陕茶网

找到约49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他用毕生研究捍卫这个观点,陕茶内质可以征服全世界!

|  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陕茶功勋人物访谈系列视频:《肖斌:陕茶内质可以征服全世界》,先收藏,建议在wiffi环境下观看


陕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有着千余年生产贡茶、官茶的历史。陕茶作为贡茶,历史记载较多,中国最早的贡茶记载是《巴志》,记载巴王向周武王上贡品的“贡单”上有“五谷六畜,丹漆茶蜜”等,陕西茶区主要在巴山,属古巴国,这也是陕茶作为贡茶的最早记载。



改革开放以来,陕茶发展迅猛,2017年底,全省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达到251万亩、11.4万吨和153亿元,同比增长8%、13%和11%,分别位居全国第8位、第10位、第7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陕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包括但不限于茶树品种的选育,茶园管理和维护,茶叶加工技术,生产车间的设计管理,设备升级及配套,包装设备和技术,检验检测标准,品鉴体系等等。作为陕茶技术研发的最高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在这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  肖斌教授近照


这次借“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陕茶功勋人物专题访谈之际,我再次拜访了陕西茶叶首席科学家、“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党委书记肖斌教授。


|  本片封面


“我每天不是在喝茶就是在说茶,不是在秦巴山中茶园茶企就是在实验室研究茶” ,肖斌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说,“但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认为陕茶在内质上来讲可以征服全世界,但是陕茶没有做到征服全世界,这有很大的空间!我们都会加工,可是我们不会讲陕茶故事。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陕茶在全世界大放光芒。



内质卓越,奠定陕茶发展永续之道


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陕西茶叶的主产区,俗称陕南茶区,陕南茶区北屏秦岭,南倚巴山,茶树多生长在海拔80010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条件优越,富含人体所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区,也是国家级大熊猫、朱保护区和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保护地和涵养地。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特点,是生产绿色有机茶的最佳地区,被农业部农村部列为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位于陕西关中的咸阳市则是茯砖茶的主要生产区域, “泾阳茯砖茶”开中国茯茶之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目前,金花开遍六大茶类,虽然茯茶也广泛使用各地毛茶原料,但其中用陕南茶区黑毛茶制作的茯砖产品数量和比例近年迅速提高,并且成为好品质的特征。


陕西茶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吸引了业界的全面关注。中国工程院唯一茶界院士陈宗懋教授在来陕考察时感叹,“肖老师,没想到你们还有这么好的生态茶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也表示,“过去我们都知道有江北茶区有紫阳茶,但是没想到陕西还有这么多茶。



“没想到”“这么好”“这么多”,作为学者的肖斌并没有自得,他考虑到的不比寻常人,他认为这并不只是鼓励,而是一种鞭策。在访谈一开始,肖斌教授就抛出了这么一个重磅话题,真是“铁肩道义,教练本色”。肖斌教授说,我认为权威专家对陕茶的评价其中也包括了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陕西人不会做茶文化,或者说不会讲陕茶故事,导致我们陕西本来有好茶却没人知道。


二是陕茶自然环境非常好,但是我们没有生产出品牌、产量、工艺相对比较好的茶叶。


三是陕茶经营没迈出地域门槛,国内很多大型茶叶批发市场,陕茶品牌寥寥无几。


四是管理出效益,目前“管理”在整个农业行业中占比较弱,粗放经营多,精细化不足。


所以说,他认为,陕茶距离中国茶业第一方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  鼎承茶王赛


理顺体制,顺应政策春风超越发展


肖斌说,陕西茶叶发展历程,从历史角度划分,我认为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9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1979年的时候,陕西茶叶生产规模还是相对比较小,茶叶按计划走,你要买茶时还必须要有茶票才能买到。农业生产队你种多少茶叶,收多少,才能给供出去多少茶叶,总量上受到一定限制。1979年全年陕西卖出茶叶仅1000余吨。1974年,国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茶叶会议,要求陕西省紫阳、平利、西乡三县1980年实现产茶5万担的目标。1975年,西乡县开始向建设10万亩茶园的目标奋斗,1977年西乡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基地县”之一。这开始了新时期陕茶发展的序曲。


|  紫阳和平茶业生产车间


|  紫阳盘龙公司茶树苗圃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技术研究改革到2008年末2009年初,陕西茶业逐渐复苏。


2006年,全国做茶叶适生区划分的时候,陕西一个县都没有。肖斌教授的团队就给农业部写了一份材料,要求把江北茶区也纳入到全国适生区中,但作用不大。全国划了100个适生县,没有陕西一个。直到现在,肖斌教授说到这事,还很痛心,“感觉到我们太亏了,一亩茶园农业部给补1000块钱,当时咱们把这部分钱没了。”当时供销社管陕茶,供销社找农业部,农业部说,供销社不是我们的下属单位,我们没办法跟你们沟通。供销社又找全国供销总社,供销总社说,我们不管茶叶。所以这个尴尬的体制真的影响了陕茶的发展。为了理顺这个关系,2008年肖斌教授他们请陕西省参事室的参事到陕南考察调研,2009年他们又把省决策咨询委的专家请到了陕南,请决策咨询委的同志给省领导材料,再加上陕西省农业厅的共同努力,2012年省上同意把茶产业从供销社划归陕西省农业厅管理,陕西茶产业发展迎来崭新的一页。


|  汉中汉水之春公司生产车间


第三阶段,从2012年到现在,这是陕茶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陕西省农业厅当年就拿出了几千万支持陕西茶产业基础建设,2014年更是调拨1亿元推动陕茶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6年陕西茶园种植面积仅90万亩,产量3万余吨,产值约18亿元。到现在2018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达260万亩,产值超过170亿元。


|  汉水之春公司生产的紧压茶饼老陕青砖,单片36g重,5mm厚


陕西全省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472个,工商注册茶企743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7个、市级龙头企业72个。通过QS市场准入认证企业370多个,通过国际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93个,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较五年前翻了一番。全省现有注册茶叶商标296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4个、陕西省著名商标49个,区域公共品牌21个。近年来,陕茶累计获得国内外大奖419项,金奖156项。2017年“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上分列第17位和第31位,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全省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8个,家庭农场4968个,茶农100余万人,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2017年全省茶叶总产值达145亿元,较五年前增加203.3%。茶产业成为茶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如汉中市茶农仅种茶人均收入9398元,户均收入3.8万余元。陕西的紫阳、西乡、平利、商南、宁强、镇巴县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等美誉。如今,陕西茶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茶为主,茯茶、红茶、乌龙茶等多茶类发展的良好格局。汉中、安康成为最大的绿茶、红茶生产基地,商洛形成了优质白茶生产基地,西安、咸阳形成了茯砖茶原产地。



科技进步,提质增效,保障陕茶强劲发展


陕西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发展显得极为迫切。2004年,在孙武学校长的嘱托下,时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的肖斌教授和学校刚刚引进的茶学博士余有本一起,开始编写教材,培养第一批陕茶人才,开始组建茶学团队。到2008年,团队基本成型。2009年,肖斌教授进入到了国家茶叶技术体系,有了更高的号召力。


|  商南金丝茶业公司生产线


2012年,陕茶从技术、管理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茶叶加工方面。如清洁化生产,2006年以前,陕西没有一条生产线。2006年年底才引进了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清洁化生产线。当时全省非常震惊,所有的企业都跑过来参观。如今,全省已有60多条生产线。在汉中西乡,做了一条绿茶智能化生产线,又在商南做了一条红茶全自动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实现了完全智能化,在全国茶产业达到了顶级水平。完全智能化就是茶叶一不落地,二不见人。老百姓把叶子拿回来以后就不用管了,干了以后也是机器人把它拿到库房。整个茶区,就看不到人。


|  汉水之春公司快茶杯生产线


2018年6月,我们在全省举办了全国性的茶园管理机械化现场培训,从茶树栽培到后续的管理、施肥、除草、浇水、喷药等,包括修剪。随着新设备的发现和产生,山区的坡地茶园也实现了机械化。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茶园管理,在技术加工,在病虫防治等方面陆续都会实现科学化返璞归真发展之路。肖斌说:“我们陕西是一个科技大省,虽然说在茶学不占优势,但是,其他方面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我们的茶叶在全国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空间。”


|  午子绿茶公司精选工序


陕茶内质可以征服全世界


陕南22个产茶县都处在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国家不允许有重度农业污染,所以这个地方生产的茶叶,不管从重金属含量还是农残污染,或者工业污染,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些地方生产的茶叶内质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说陕茶是最好的,从水浸出物来讲,国家标准要求的36%,那么咱陕西茶平均可以达到43%,甚至可高达45%至51%。


肖斌教授加重语气说:“所以,我认为陕茶在内质上来讲是可以征服全世界的,但是陕茶没有做到征服全世界。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精于陕茶工艺,讲好陕茶故事,让陕茶成为新丝路上的明珠。


|  泾阳茯茶质量审评大赛


溯源践道,茶就是我唯一想干的事


茶可以养生,茶可以养性,茶可以养廉。对肖斌来讲,他爱上茶,是从2004年开始。肖老师说:“我不是学茶学的,我是学林学的,茶就是林,林就是茶,经过这十几年的茶研究实践经历以后,我将来会永远搞下去,也会喝下去。


|  本片总结词


肖斌教授还说,“茶对我本人来讲,是一种保健。但是,对于陕西茶产业来讲,我希望陕茶能够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喝上好茶,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茶对于人生的一种保健的作用。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见我想见的人,干我想干的事,茶就是我唯一想干的事。


总策划:奚斌锋 // 摄像制作:郭彦斌 // 文案:段银涛 // 新媒体运营:纪文波 // 出品:陕茶研究院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  西部网茶业频道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支持媒体:茶贵人 新丝路茶网 亚太茶业全媒体 陕茶网  陕西青年网 西安旧事 // 支持:昱青文化  九成宫影视  和平茶业  西安古道茶城  艺茶艺咖啡书吧


茶的背后最重要的是人,他们既是陕茶发展史的见证者,又是陕茶发展的卓越贡献者。献礼建国70华诞,”陕茶研究院“隆重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产业见证变迁——茶的力量之《茶眼看陕西》陕茶功勋人物专题访谈录”全媒体系列报道,著述陕茶经略,驱动产业创新,传世秦人茗饮,聆听先锋之音!为陕茶鼓与呼,欢迎转发分享,欢迎留言评论。


“一带一路” 让陕茶“香”飘世界

  

陕西自古出好茶。

商队骑着马匹、骆驼,穿越崇山峻岭、河谷沙漠,历经千辛万苦,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运往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以及遥远的欧洲……2000多年前,陕西茶香就这样弥漫在古老的商道上,流传到世界各地。

2000多年后,借助“一带一路”东风,陕西茶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强品质、塑品牌、拓市场,陕茶已远销美国、韩国、欧洲、中亚、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现当年悠悠茶香“通”西域、飘四海的辉煌。

重获新生陕茶发展势头强劲

陕西种植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而中国最早种茶、用茶、开启贡茶历史的便是西周初期的陕南巴人。

“张骞出使西域带去的巴蜀茶叶,汉阳陵出土的世界最古老的茶叶遗存,这些都证实了陕茶的悠久历史。”5月10日,省园艺技术工作站副站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孙越赟告诉记者,陕茶曾踏上这条丝绸之路风光一时,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陕茶一度沉寂,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孙越赟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给了陕茶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他说:“陕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和重要承载区。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拓展国际市场,重塑陕茶辉煌。”

孙越赟(右)在宁强县一处茶园指导工作。

为唤醒“沉睡”的陕茶,近年来我省通过“扩规模、优品质、塑品牌、提效益”等手段振兴陕茶。多方发力之下,目前茶产业已成为我省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成功打造出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秦岭泉茗、泾阳茯砖茶四大区域公用品牌。

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一组数据印证了陕西茶产业的发展势头。

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茶园总面积293.4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800余家,发展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6000余家,引领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我省已跃居全国植茶大省第八位,产值、产量稳居全国前十。

2019年,全省茶叶出口实现稳定增长,累计出口66批,共401.9吨,出口额达1144.6万美元,品种以绿茶和茯茶为主;2020年,安康市茶叶出口额达1.16亿元,占全省茶叶出口的94%。

在古丝绸之路上,陕茶是“明星产品”,依靠丝绸之路起点千里留“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陕茶是“新晋网红”,依靠品质和文化获得青睐。正如孙越赟所说,“一带一路”不仅是连接中西方的重要导航,也是一条茶韵飘香的文化之路,让陕茶与世界走得更近。

各显神通茶企纷纷抢占市场

历史上,陕西是茶叶生产、茶文化、茶贸易的高地和中心。如今,陕西是中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被列入“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除茶区整体环境向好之外,各茶企也各显神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纷纷抢占市场。

“借助‘一带一路’大平台,陕茶异军突起,迅速走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生产贸易之路。”陕西省茶叶协会会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表示,以泾渭茯茶为例,历史上的外销区域是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为拓展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在出口方向上,公司更侧重于购买力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泾渭茯茶已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并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核对出口茶叶产品。

2015年6月9日,陕西鹏翔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9357公斤绿茶顺利出口马来西亚,实现了陕西绿茶出口“零”突破。

“这是陕茶首次自营出口,打破了多年来我省茶叶出口‘为他人作嫁衣’的尴尬局面。”提及此事,纪晓明难掩欣喜,“特别是去年年底,包括茯茶在内的黑茶取得出口税则号列,彻底解决了困扰我省茯茶企业在出口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带一路”增强了陕茶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沟通,纪晓明建议,在相关政策引领下,陕西茶企应立足优势,借力发挥,乘势作为。对此,陕西鹏翔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成鹏表示赞同。“‘一带一路’让陕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逐渐得到沿线国家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段成鹏说,为推动陕茶走出国门,公司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指导下取得茶叶种植、加工基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备案,为陕茶自营出口畅通渠道。

“从2015年至今,我们一直在做出口业务,茶叶已远销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迪拜等国家。”在段成鹏看来,尽管出口业务没断,但陕茶出口也有“短板”,“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名优茶不多。今后茶企在扩大宣传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渠道,抱团取暖,让陕茶走出国门,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东风”已来陕茶未来大有可为

“如果说茶叶以品质塑魂,那么陕茶绝对是佼佼者。凭借秦巴山区的绝佳气候条件和适宜茶叶生长的沃土,陕西茶叶拥有极为优良的生态环境。”说起陕茶优势,孙越赟如数家珍。

在品质优势上,孙越赟称,陕茶多年来在农残抽检中合格率达100%,整体品质首屈一指。特别是陕南地区,被公认为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历史文化也是陕茶的一大优势。陕西南部汉水流域属古老的巴蜀茶区,是中国茶叶原生地和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茶史。

“面对市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所以我们组织陕茶企业抱团发展,这样才能扩大市场。”孙越赟告诉记者,为推动陕茶走出去,我省曾组织企业重走丝绸之路,沿途宣传陕茶文化。同时建立激励奖励机制,鼓励各茶叶主产区域以建设生态茶园、推进生态种植为核心,进一步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建立出口茶叶基地,夯实出口茶园基础,确保出口茶叶质量稳步提升。

“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为陕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通,为陕茶外销提供了最大便利。此外,3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也为陕茶进入欧盟市场、提升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4月28日,陕西陕茶产业集群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陕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一带一路’涵盖全球40亿人口,市场非常广阔。我们应抓住机遇拓展陕茶市场,瞄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研发适合当地的茶产品。同时以中欧班列和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以及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奋力将陕茶做大做强。”孙越赟表示,政策东风已经徐徐吹来,陕茶未来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赖雅芬文/图)

来源:陕茶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康日报:了不起!“陕茶一号”年产值20亿元!4万余农户因茶致富!

从富民之计到强区之业——汉滨区推动“陕茶一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综述篇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坚守着祖先留下的这块沃土,近年来,汉滨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推动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茶叶生产规模、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品牌价值不断增加。

汉滨,这片因茶而兴的古老茶乡,正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靓丽名片,让沁人心脾的茶香闻名天下。

抓机遇 产业发展迅速品质稳步提升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3月的汉滨区大竹园镇马泥村,汉江两岸一排排茶树沿山势整齐地梯级而上,茵绿油亮,清香暗浮。40多岁的茶盏村村民罗金珍在当地的有机茶园打工,一年能挣到2万多元,“我家里3亩坡地也种了茶。现在白天来茶厂上班,下班后照看自家茶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汉滨区曾经是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县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却拥有着森林覆盖率超过70%所带来的纯净空气和清澈河流。这里植被茂密,气候温润,土壤富含硒元素,被业界公认为培植优质茶叶的理想区域。北纬32度茶叶种植的黄金纬度、独有的我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带、两千年的茶文化积淀,成就了汉滨茶叶卓越不凡的优良品质,也形成了“陕茶一号”茶叶独有的口感。

双龙镇万亩茶叶基地

据史料记载,汉滨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茶叶集散地,唐宋以前就以“金州茶芽”驰名。

汉江两岸、瀛湖周边及凤凰山脉的茶叶主产区,均处在富硒区。据权威机构检测,汉滨茶叶富含硒、锌、多酚类和氨基酸等物质,茶叶香气浓厚,持嫩性强,氨基酸含量高,品质优良,利于吸收,益于健康。理想的生态环境,造就汉滨茶叶绿色、有机、无污染、原生态的特质,使汉滨成为天然产早茶、产好茶的绝佳地方,被业界公认为培植优质茶叶的理想区域。近年来,很多像罗金珍一样的农民靠种茶,在家门口的青山绿水间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愿望。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当前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阶段,13亿多中国人进入一个相对殷实的生活状态以后,必然要有与其相匹配的小康饮食文化。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被公认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最主要成分。”中国农科院茶叶所林智介绍:“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大量的饮茶与人体健康研究,茶叶的传统药用功效进一步被证明和发掘,茶叶及其有效成分被证实对人体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

茶叶作为汉滨区最具竞争力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汉滨区委、区政府将茶叶产业的发展当作“富农惠民”的重要产业来抓,抓住国际、国内茶叶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黄金战略机遇期,科学规划茶叶产业发展,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打造百亿元大产业,塑造“陕茶一号”茶叶品牌的发展目标,不断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

茶叶育苗

截至2023年底,汉滨区新建标准化茶园15万亩,茶园面积累计达到21.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9500吨,实现产值20亿元。目前,已建成茶叶产业园区56个,茶叶加工企业78家,SC认证企业28家,获得有机认证4家、绿色认证14家,已有38家茶企获得“安康富硒茶”公用证明商标使用权,组建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63家,全区茶叶企业累计获得中省市茶叶参评奖项200余项。4万余户茶农因茶致富,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目前,“陕茶一号”年繁育能力5000万株以上,全区累计建成“陕茶一号”高标准茶园11.7万亩。“陕茶一号”茶树品种2014年、2018年先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全国第9个茶树品种,被陕西省作为唯一茶树适生优良品种在全省推广,2023年6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三大茶树主导品种之一。其制作的茶产品具有“形美、毫显、香郁、味鲜”四大特点。据权威机构检测,汉滨茶叶富含硒、锌、多酚类和氨基酸等物质,深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中国好茶·陕茶一号”声誉日隆,成为汉滨人礼敬世界的一杯好茶。“陕茶一号”茶产品,经云南农业大学研究检测,具有“绿茶不伤胃、红茶好睡眠”的独特品质。

重质量 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阳春三月,走进汉滨区双龙镇谢坪村,梯梯茶树错落有致,嫩绿茶芽挤满梢头,一眼望不见尽头。几十名茶农腰缠竹编小篓穿行在茶垄间,巧手如梭,将翠绿的嫩芽收入篓中。山上采茶忙不停,山下制茶香四溢。谢坪村位于汉滨区双龙镇南部,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陕茶一号”标准茶园、兴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等举措,着力增强茶产业带动力。目前,全村“陕茶一号”种植面积2000余亩,全村人均增收500多元。茶叶,真正成了助农稳定增收的“金叶子”。

采茶

汉滨区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编制了汉滨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将流水镇、大竹园镇、双龙镇、瀛湖镇等7个镇确定为茶叶基地建设镇,实施区域化布局、板块化推进。坚持每年选择一个基地镇,集中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建成了双龙、大竹园、晏坝、瀛湖、流水等5个万亩茶叶示范镇, 形成了“三带两区”(环瀛湖茶叶产业带、县河——晏坝——双龙茶叶产业带、大竹园——洪山——牛蹄茶叶产业带;牛山茶叶示范区和凤凰山茶叶示范区)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

好茶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茶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汉滨区对茶产业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等全产业链实施监管,在茶山上,不仅穿梭着茶农、茶商,也一定少不了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指导、监督茶农规范种植,推行生态种植和绿色防控,同时稳步推进低产茶园改造,提升茶园标准化管护水平,牢牢守住了全区茶叶质量安全的底线。

冲上一杯香茗,茶香袅袅,细饮慢呷,茶香里不只有怡人的香气,更饱含着汉滨区茶叶产业绿色生态发展背后的质量把关。全区78家加工企业实施规范化提升改造,规范茶叶加工工艺、操作规程、采收管理、购销行为,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现在,二维码扫一扫,茶叶产地环境、生产记录等,全部一目了然。全区38户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基本实现产品二维码扫描追溯,实现“茶园”到“茶杯”可管控。

制茶车间一角

重视茶叶质量管控的同时,汉滨区还积极引导企业创新研发茶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我们每年3月10日左右开工,早春平均每天收到鲜叶800到1500斤,制出干茶200到300斤,春茶采收50余吨,产值可达1600万余元,带动1000多人通过采茶增收3000至5000元。”安康市汉滨区德润天然富硒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同磊说。2021年,德润公司投产了“年产400吨富硒茶清洁化生产线”项目,这是目前陕南较大容量的杀青生产线和炒干生产线之一,可同时加工富硒绿茶、红茶、白茶、黑毛茶等多品类茶,极大地丰富了安康富硒茶品种及市场,也使茶叶加工温度控制更加精准,整体口感进一步提升。

茶树修枝管护知识培训

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研究员陈恒介绍,近年来,通过推广先进茶叶加工机械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途径,全区茶产业“机器换人”跑出加速度,名优茶加工、茶园修剪管护、机械化率不断提升。

汉滨区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先后制定了《汉滨区关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汉滨区富硒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汉滨区富硒茶产业追赶超越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汉滨区“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各部门任务分工,整合发改、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移民等各有关部门涉茶、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支持标准化茶园建设及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升级、生态茶旅项目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茶企各项质量认证、营销体系建设等环节,合力推动汉滨生态富硒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顾客在品鉴选购“陕茶一号”富硒茶

2022年,汉滨区建成安康富硒茶城,20多家区内茶企成功入驻运营,省内外开设汉滨富硒茶专营店100余家。成功举办“3·17春茶开园”和“9·28农民丰收节大型公益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实现汉滨富硒茶产销两旺。2023年,成功组织和举办了“西安·安康区域对口帮扶暨高质量发展合作行动之——相约古城西安·品茗陕茶一号”春茶开园主题活动、西安茶博会展示展销、陕西茶行业“十佳”评选、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国家茶日品鉴活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暨第五届丝路陕茶文化推广周“安康富硒茶·陕茶一号”专场推介会,受到爱茶人士和省市区领导高度评价,有效提升了“安康富硒茶·陕茶一号”的品牌知名度,为汉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汉滨区茶叶产业共带动农户42860户,带动农户年均增收6300元。

强品牌 打造绿色品牌提升竞争力

品牌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提升茶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法宝。过去,汉滨区茶企各自为战,茶叶品牌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享誉国内天下知,汉滨茶叶走过的是一条不寻常的嬗变之路。

近十年来,汉滨每年除了在本地举办各类茶叶推介活动外,还在西安、武汉、广州、新疆、上海等地举办大型“陕茶一号”茶叶展示推介活动;积极参与国内的茶文化节、中博会、交易会;通过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形式、广视角、全方位地展示汉滨区优越生态环境和“陕茶一号”茶叶独特风味,推介一批强势品牌,树立“陕茶一号”茶叶“安全、绿色、健康”形象。

销售签约

诚如汉滨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大林所说:“汉滨区在不断推介‘陕茶一号’茶树品种、提升茶叶质量的同时,还积极加大对茶叶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宣传展销、专场推介、项目招商、茶文化展演和参加名优茶评选等国内外宣传推介和茶事活动,多层次、多视角宣传推广。”

2022年10月,“陕茶一号”系列地方标准发布,标志着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仅为“陕茶一号”的种植、生产、加工提供了综合性的技术规程,实现管理有标准、过程可追溯、质量可监控,更为助推全区乃至全市茶叶产量、品质“双提升”,为加快安康富硒茶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汉滨区坚持走市场化的发展路子,整合各方力量,统筹推进茶叶市场建设,加快茶叶品牌整合推广和知名品牌培育,成立了汉滨区茶叶产业协会, 打造以“陕茶一号”为主具有汉滨特色的“安康富硒茶”,已授权38家企业使用“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茶叶绿色、有机认证产品18个,先后组织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参加各类推介会、茶博会,多次在国家及省级评比中获奖,极大地提高了汉滨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去年暑期,到汉滨区大竹园镇东旭茶庄进行研学的学生一波接一波。东旭茶庄是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采茶制茶,还能充分了解茶文化。东旭茶庄负责人单林江告诉笔者,他们在原有的茶园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及规模,建设了网红桥、彩虹滑道等娱乐设施,让园区成为四季有花、茶花飘香、茶旅融合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流水刚子茶叶基地一角

在流水、双龙、瀛湖等镇,一个个茶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汉滨区立足富硒资源和“陕茶一号”品种优势,将茶产业发展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种茶、采茶、制茶、品茶、旅游观光、休闲游乐为一体的茶旅融合一体化循环发展之路,全区茶旅融合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助推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到2025年,力争全区茶叶总面积达到22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万吨,让茶叶真正成为‘富民之叶’‘强区之叶’。”面对未来,吴大林信心满满。如今,安康富硒茶“陕茶一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汉滨区对外开放“金名片”。从茶叶到茶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汉滨区“陕茶一号”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未来,汉滨区将继续全力做好做足“茶”文章,不断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发力赋能。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9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