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名茶之冠

找到约599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海南大叶种有可能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吗?

春去夏来,品尝春茶仿佛还是昨天的事。今年5月21日是第二个“国际茶日”,在这一时节,海南茶树冒出了第二轮新芽,茶农们为夏茶的采摘做好了准备。

五指山水满乡的一片茶山。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陈耿 摄

说到海南的名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它们的原茶料中都有海南大叶种的身影。海南大叶种是海南的野生茶树种类,属于稀有濒危茶树种,对研究海南茶树的起源与进化有重要意义。

野生海南大叶种的嫩芽。

但是海南大叶种的身世背景跌宕起伏:由它和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海南红碎茶,曾出口远销欧美,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在历史高峰期,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一度超过1.3万亩。

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近30年来,随着种茶面积的缩减,以及高产、高香的外来品种的引进,曾经蜚声国际的海南大叶种沉寂下来。但看到了它的研究价值与发展潜质,学界、茶界的专家与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该如何保护与发展海南原生茶树种质资源,如何在做大海南茶产业过程中向质量与品牌要效益?海南大叶种有可能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吗?

五指山海拔1110米处一株高约10米、胸围接近1米的海南大叶种古茶树。清风 摄

出身不凡

500年历史记载的珍贵种质资源

为了一睹野生海南大叶种的真容,近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五指山市水满乡,在雨林腹地里看到了多处、小面积分布的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群落。其中在海拔1110米处,有一株高约10米、胸围将近1米的古茶树,印证了《海南岛志》中“树大盈抱”的记录,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最大的叶片接近成人巴掌的大小。

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的叶片大如手掌。

说起来,如今看似低调无名的海南大叶种,在海南茶史上却曾是绝对的主角。因茶香独特,野生的海南大叶种茶叶不仅是当地百姓喜爱的饮料,还是上供京城的土特产。在明代,百姓将茶叶与茱萸、芎、八角和茉莉花等一起烹煮饮用。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成书的《琼台志》中,记载了“芽茶”和“叶茶”作为“土贡”被征调京城,摊派的州县几乎涵盖全岛的历史。

海南大叶种茶味有多香呢?清末宣统年间的《定安县志》记录了当时以产地命名的4种海南野生大叶种茶——南闾岭茶、思河岭茶、水满峒茶和龟岭茶,其中南闾岭茶味清甘,有“甜茶”之名,“味匹武夷,甚堪辟瘴”,思河岭茶味甜胜过南闾岭茶,水满峒茶“气味香美,冠诸黎山,久已有名”。1933年问世的《海南岛志》也提到:“本岛所产茶叶……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这些寥寥数语里可以看出,海南野生大叶种茶叶以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茶的品质最佳。

即使从营养价值上来说,海南大叶种的表现也毫不逊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的茶叶都被送到杭州茶叶研究所进行检测。当时的杭州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韩宝瑜对海南日报记者回忆道,由水满地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茶多酚含量达到38%-42%,“茶多酚的含量高,滋味更醇厚,会给人明显的苦后回甘的口感,自然发酵制作成红茶后,鲜爽度和甜香气也会发展得更好。”

经多道工序制成的海南大叶种红茶。

有学者考证,20世纪50年代末期,海南逐渐有了人工栽种海南大叶种茶树的历史记录。“栽种的海南大叶种茶树生长快,发芽早,持嫩性强,每年最多可采七八轮,与中小叶种相比,属于芽重型品种;其抗病虫力强,与云南大叶种相比,更适应于海南高温、高湿、干旱地区种植。”西南大学特聘副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茶叶学会(海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海南茶事》的作者陈德新说,“从成茶品质来看,海南大叶种所制的五指山红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清甜鲜爽,香气为甜蜜香、五谷香及红薯烤香。”

这番香气与滋味逐渐为更多人赏识。20世纪80年代,海南大叶种迎来高光时刻——1985年,由云南大叶种茶和海南大叶种茶合璧而成的海南红碎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荣获金奖,而后更是远销欧美,风靡一时。但此后经年,海南大叶种茶却没有抓住出口创汇的机遇实现品牌与口碑的升级,海南红碎茶与它的传奇逐渐销声匿迹。

困境当前

家底未摸清、品种难培育、种植面积萎缩

作为已被国际市场验证了品质的海南大叶种,为何发展轨迹一度缺乏后劲?我们有必要回到1958年寻找答案。

据1995年版《琼中县志》记载,1958年,水满乡开办了五指山茶场,开始了工厂化加工海南大叶种茶叶的历史。水满乡方好村88岁的王启彬是当年的第一批茶工之一。他回忆道,茶场人工培育海南大叶种茶树,用种子培育的树苗成活率极低,即使顺利存活,也需要3年才能采摘茶青。

即便人工培育难度大,继五指山茶场之后,海南中部山区还是陆续建立了通什、岭头、白马岭3个茶场,进一步扩大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到1988年,海南大叶种茶年产干茶接近8000吨。再后来,海南农垦系统开始种植茶叶,1992年垦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92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面积超过1.3万亩,还引进了云南大叶种等外来品种。

然而,接下来的近30年,海南种茶面积却逐步萎缩。目前全岛茶叶种植面积仅余2.8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也缩减至不足9000亩,种植地区集中在五指山水满乡。

“海南种茶面积的缩减,既有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有产业转型的原因,如红茶转绿茶和改种橡胶等。”陈德新说,“归根结底,还是对海南大叶种这一本土原生珍贵茶树资源的认识不够,技术提升不足,缺乏自信和远见所致,而引进高产、高香的外来品种,也势必对海南大叶种的发展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学界和业界对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特别是对海南大叶种的区域性调查和成分检测,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陈亮说,迄今为止,这些调查仍未摸清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分布和存量,也未选育出高产、稳定的优良品种。陈德新在《海南大叶茶呼唤科学保护与应用》中亦写道:抗高温,抗干旱,抗病虫害,且制茶品质优良的海南大叶种单株良种,迄今尚未选育出,目前仅限于室内鉴定分析工作。

研究认识不足、生产技术有限、心态摇摆不定……种种原因,让海南大叶种在辉煌绚烂过后几近踩了刹车。

破局之路

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扩大种植面积、提升茶叶品质和制茶工艺

近年来,认识到本土茶树品种的潜在优势和竞争力,海南各地正在积极谋划扩大海南大叶种茶的规模。

五指山市政府202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市的海南大叶种茶树种植面积为7494.2亩。全市茶叶种植、经营、加工企业共29家。茶料满足不了产能是常态,目前五指山市已将扩种海南大叶种的计划提上议事日程。

此外,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江介绍,当前海南农垦地区分别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种植海南大叶种,与云南大叶种混种的总面积约1250亩。

除了扩大种植面积,在提升茶品方面,已有企业先行一步。比如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选择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白沙农场境内的陨石坑里,开辟海南大叶种种植区,通过枝条繁育和人工驯化,已种植150亩。陨石坑内含有丰富矿物质的生长环境,为这里的海南大叶种增添了一份“陨石坑”特色。

综合上述来自海南农垦、五指山市以及茶企的数据,海南大叶种目前的种植面积尚不足9000亩,包含新栽种和未能采摘的茶树苗。这样的种植规模,对做大海南大叶种茶产业仍然不足,但要做强品牌,却未必靠拼量。

鉴于海南大叶种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有业界人士认为,其产品应走中高端和精品路线,向质量、品牌要效益。就像云南普洱的“山头茶”、广东潮州的凤凰单枞和安徽黄山的太平猴魁一样,海南大叶种的茶叶也可以按不同区域、不同特色进行制作和包装,如古已有之的南闾岭茶、思河岭茶,特别是历来口碑最好的水满峒茶。

作为海南热带茶区的祖辈级、特有品种,海南大叶种一直是学界的热门研究对象。

“海南大叶种是我国最南端茶区的当家品种,有着与我国其他茶类所不同的品质,属稀有濒危茶树种,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应用。”陈德新说。

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对海南大叶种有深入而系统的认识。对此陈亮认为,应对五指山等地的海南大叶种开展专业的调查,收集各种类型单株,建立规范的种质资源圃,从中选育出数个茶叶品质优且相互补充、茶树发芽期不同的海南红茶优良新品种,“与此同时,应由地方政府划定一些区域,保留典型的海南大叶种群体茶园,在野生茶树比较集中的原始森林区域建立原生境保护点,迁地保存与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五指山的海南大叶种质资源。”

这方面,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亚辉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他正在对从五指山、鹦哥岭等地收集到的海南大叶种茶树进行繁殖培育,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种植管理,优选出一批良种,“优选品种、加强驯化,是提高其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黄亚辉认为,“鉴于这一茶树品种制作红茶的明显优势,海南大叶种将来完全可以生产出高档红茶,跻身中国名茶之列。”

来源: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西湖龙井茶真正成为“中国名茶之首”跟他有很大关系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初创于唐宋时期,成型于南宋,复兴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振兴于近现代。西湖龙井茶,源头为唐之前佛门禅境,发端于宋元,发展于明,成熟于清,延续至当代,传承不绝。西湖景观与龙井茶的发展,脉络高度契合,印证了西湖龙井茶与西湖景观不可分割的渊源。茶禅文化与西湖文化相交融,与西湖文化共生共存。

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引种天台山茶种

杭州产茶,历史悠久,初见于南北朝,传说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杭州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引种而来的。谢灵运幼年时寓居西湖灵隐一带,寄养于灵隐杜明禅师处。

唐陆羽《茶经》记载西湖山区产茶

西湖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茶经》。中唐时,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还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定为当时全国名茶之一。唐代西湖产茶基本集中在天竺、灵隐一带,这里成为杭州西湖茶的源头。茶树主要种于寺旁的北高峰、天竺、白云峰一带,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温度适中,雨量充足,加上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使得灵隐、天竺产茶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基础,而寺僧的精心培育和管理,使得灵隐、天竺产茶一直延续了优秀的品质。也就是在这灵山秀水中、鸟鸣涧幽间,杭州的茶、西湖的水与山间的佛寺一起发展、发扬,传承延续下来。

西湖龙井茶前身:宋代白云茶、香林茶、

宝云茶、垂云茶

宋代,西湖茶区已经形成,天竺、灵隐二寺依然是西湖的主要产茶区。葛岭一带的寺观也产名茶,曰宝云、垂云。《咸淳临安志》记载:“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被列为“岁贡”,足见当时杭州西湖产茶已堪称茶中佳品。

当时的贡茶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已是条形散茶,保留了芽叶原装,相对于团饼茶也更多地保留了茶之真味。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垂云茶也可以说是西湖龙井茶的前身。

元代首次记载“龙井茶”名称

元代,“元诗四大家”之首的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中有“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等句,是首次直接将龙井与茶联系在一起的文字记载。这首诗留下了关于龙井茶最早的确切资料,堪称赞美龙井茶的奠基之作。此后,龙井茶声名渐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明代位列六大名茶

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惟令采茶芽以进”,使天下饮茶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西湖茶区早已流行的叶茶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明代,西湖龙井茶声名逐渐远播,不仅大量民间的茶文化作品对它极为推崇,而且官方志书如《浙江通志》、《杭州府志》、《钱塘县志》等对西湖龙井茶的生产也都有记载。此时的龙井茶已成为中国名茶之一,与虎丘、天池、阳羡、六安、天目并列为当时的六大名茶。

清代名列名茶之首

清代仍以散茶占主导地位,客观上为西湖龙井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西湖龙井茶真正成为“中国名茶之首”,与乾隆皇帝四次驾临西湖茶区密不可分。

乾隆皇帝视茶如癖,六巡杭州时,四次驾临西湖茶区,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为龙井茶题诗作咏,使龙井茶名声远扬,极大地推动了龙井茶的发展,是西湖龙井茶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如诗如画的西湖山水吸引了众多高僧名士汇聚于此,流连于山水之间,吟咏歌赋、品茗参禅,山水间荡漾着他们对西湖和名茶的热爱,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西湖茶禅文化。元明时期,西湖龙井茶民间声誉逐渐崛起,清皇家钦定,更是把西湖龙井茶推向了名茶之冠,达到了顶峰。

来源: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乌龙茶之乡”福建安溪举办2021开茶节

最是人间四月天,青山不负爱茶人。4月20日,正值谷雨时节、全民饮茶日,“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铁观音发源地——福建安溪,隆重举办了2021开茶节。

本次活动由安溪县人民政府主办,祥华乡人民政府、安溪县茶业发展促进会承办,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冠和茶业有限公司协办。活动主会场设在安溪祥华乡佛耳山文化广场,八马红星茶场及冠和茶庄园分别设立分会场。

△2021安溪铁观音鸣锣开采

敬茶喊山,开茶咯!

时值春茶开采之际,由制茶大师李金登、王清海、刘金龙、刘协宗、李力周、陈艺峰、陈建平、李凯林、陈素全代表安溪茶人敬茶,拉开开茶序幕。一杯清茶敬天敬地敬茶圣,祈愿一年好丰景。

△敬茶仪式

“开茶咯!!!”随后,在数位中国制茶大师的带领下,安溪好茶开采上市的最强声音响彻山林,越传越远……

在接收到开采信号后,分会场八马红星茶场和冠和茶庄园里的采茶人同时开采,巧手采撷下铁观音的标准茶青,放进茶篓里。

安溪铁观音采用的是“半发酵”乌龙茶制茶技艺,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个小时的精心制作,一杯兰花香馥郁、甘甜顺滑的安溪铁观音方可出炉。因此,喜爱铁观音的茶友们,要喝到上好的安溪铁观音,还需耐心等待。

△2021安溪开茶节分会场—八马红星茶场

△央视网主持人常婷在分会场八马红星茶场体验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

茶冠天下,行稳致远

坚守匠心品质,抵制粗制滥造。

坚守担当品格,抵制见异思迁。

坚守价值品位,抵制无序竞争。

坚守感恩品德,抵制见利忘义。

现场,最抵人心的是,由中国制茶大师、安溪铁观音大师、安溪铁观音名匠、各地茶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代表全体安溪茶人发出的这共同倡议,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担起安溪茶人的责任。

△安溪茶人代表宣读倡议书

茶,是安溪强县富民之本。安溪铁观音,一直以独具的“兰花香”、“观音韵”孕育了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安溪,演绎一个从“一叶”到“百业”的安溪,成就一个国定贫困县跨越到全国百强县的安溪。

从敬畏自然、养山护水,到茶者匠心、国饮飘香,到健康为本、诚信立市,从云雾高山到市井万户,安溪茶人不忘爱茶初心,做好茶,卖好茶,守护着爱喝安溪好茶的人们的健康与高品质生活。

名山名茶,助力乡村振兴

巍巍佛耳山,安溪第三峰。站在佛耳山麓,极目远眺,目之所及尽是茶园,云雾缭绕、层层叠翠。佛耳山植被覆盖率高达94%,有漫山杜鹃花海,有安溪开先令詹公清隐古迹,更有圣妙茶香。

△佛耳山茶园风光

据悉,佛耳山是安溪公布的首批名茶山之一,而成为安溪名茶山必须具备以下六个特质: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立地条件优越、茶山茶园生态状况良好、所在区域茶叶加工技术精湛、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或知名度。

开茶节现场,安溪名茶山--佛耳山正式揭牌。

实际上,包括佛耳山在内,安溪首批名茶山一共有12座。安溪位于福建东南沿海,隶属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居山近海,境内群山环抱,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是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产茶起源于唐末,宋元时期通过茶叶贸易经“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历经千百年积淀传承,创造了县级茶园面积第一,茶叶产量、受益人口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连续五年蝉联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连续10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成为世界中国茶的代表符号和“海丝文化”的亮丽元素。

近年来,安溪茶产业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动茶产业向二、三产延伸融合。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年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2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6%来自茶业;“安溪‘海丝茶源 茶旅圣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以“茶庄园+”的茶旅模式每年吸引消费者120万余人次,年旅游收入12亿元。

△2021安溪开茶节分会场—冠和生态茶庄园

据悉,4月22日,驻华使节将走进安溪西坪茶禅寺参加开茶节活动,体验茶文化活动,参观云岭茶庄园、安溪铁观音集团公司、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等。

从生态茶园建设到乡村茶旅发展,安溪县稳扎稳打,做好茶产业、茶文化与茶科技文章,让安溪铁观音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助力乡村振兴。从2019年开始,安溪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开茶节,先后在芦田镇、西坪镇、祥华乡举办,2022安溪开茶节将走进感德镇,沿着茶王公谢枋得垦荒植茶,富裕山民的动人传奇故事,开启安溪茶产业的时代新篇章。

△安溪开茶节会旗交接仪式

来源:说茶传媒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9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