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各省茶叶产销报告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2020年中国茶叶企业现状与茶叶产销数据报告

云茶网作为赋能云茶产业的B2B产业互联网平台,行业数据将是我们服务企业的重点内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行业数据报告”系列,旨在为整个产业当中的新老企业提供数据参考,也为想进入云茶产业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直观可靠的数据支撑。以后还会有更多相关系列推出哦~

本期数据报告主要围绕「2019年-2020年11月茶企现状与茶叶产销」展开,文章大概2000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请记得关注点赞转发哦!

第一部分茶企情况

茶企现状

茶叶相关企业166万家

在业/存续的茶企有122万家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茶叶相关企业166万家,截至2020年11月新注册28万家,较上年增长减少2.91%;2019年注册28万家,较上年增长增加42.84%;2018年注册20万家;2017年注册16万家;2016年注册12万家;近五年来增长了54%。

注销/吊销营业执照茶企44万家,占总茶企数27%。截至2020年11月注销/吊销执照茶企0.6万家,较上年减少77.52%;2019年注销/吊销执照茶企3万家,较上年减少13.75%;2018年注销/吊销执照茶企3.5万家;2017年注销/吊销执照茶企3.6万家;2016年注销/吊销执照茶企3.3万家。

在业/存续的茶企有122万家,占茶企总数73%。其中,从行业细分类别来看,从事农业茶叶种植的有8万家,占在业/存续茶企6%;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制品制造的有10万家,占在业/存续茶企8%;从事茶叶批发零售的有81万家,占在业/存续茶企66%。

从地域分布来看,在业/存续茶企中,广东高达25万家,占全国20%,位居第一;其次是福建18万家,占全国15%;云南、安徽、山东茶企数量挤进全国前五,云南9万家、安徽8万家、山东7万家,分别占比7%、7%、6%,三个地区差距不是很大。

百强茶企

前100强茶企名单

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企业(由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发布),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浙江华茗园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具体名单如下:

第二部分茶叶产销情况

茶园面积

全国4597.87万亩

其中云南省茶园面积居首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9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面积4597.87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3690.77万亩,超过300万亩的省份是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未开采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份是贵州、四川、湖北。

再来看各省茶园面积排行,云南省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共计699.9万亩;贵州紧随其后,茶园面积为698.7万亩;四川面积排名第三。2019年全省茶园面积为575万亩。对比2018年我国茶园面积前十的省份,前十名分别是: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浙江、安徽、湖南、陕西、河南。其中,贵州省茶园面积排名全国第一。

干毛茶

产量279.34万吨

产值2396.00亿元

2019年,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79.34万吨,比上年增加17.74万吨。产量超过20万吨的省区是福建、云南、湖北、四川、贵州、湖南。四川首度突破30万吨,保持第四;贵州大增8.67万吨,一举取代湖南,位居第五。

2019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达2396.00亿元,增幅11.06%。干毛茶产值最高的四个省是贵州、福建、四川、浙江;产值增长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福建、贵州、四川、云南。

茶类结构变化较小

绿茶产量占总产量六成以上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我国茶类结构变化较小。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产量分别为177.29万吨、37.81万吨、30.72万吨、27.58万吨、4.97万吨和0.97万吨,占比分别为63.47%、13.54%、11.00%、9.87%、1.78%和0.35%。其中,绿茶、乌龙茶产量占比较去年有所下降,白茶、黄茶产量增长较快,较上年分别增加47.41%、22.56%。

茶叶销量持续增长

绿茶市场份额最大

从销售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02.56万吨,增幅为6.02%;内销均价为135.25元/公斤,同比下降2.9%。其中,各类茶中,红茶均价最高,达178.98元/公斤;黑茶均价最低,为93.73元/公斤。

2019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为2739.5亿元,增幅为2.95%。其中,绿茶内销额1596.74亿元,占比58.3%;红茶570.26亿元,占比20.8%;乌龙茶296.87亿元,占比10.8%;黑茶202.72亿元,占比7.4%;白茶62.92亿元,占比2.3%;黄茶9.98亿元,占比0.4%。

本期小结

纵观数据,中国茶产业在近几年来总体保持平稳发展,2019年茶叶总产量以及产值等主要指标均创新高。而今年因遭受疫情,茶叶内销受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困扰产业发展的产销矛盾也日益突出,消费人口与消费总量增速持续趋缓,市场存量继续增加。

但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社交短视频带动新型消费模式,后疫情时代人们消费逐步复苏,预计茶行业将迎来转型升级的爆发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产销模式、更多的品牌塑造、多样化的产品创新、智能化标准化的运行管理体系。

本文数据来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云茶网

注:内容转自云茶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

2020年对中国茶产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困扰及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产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茶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定力与韧劲——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额、出口均价持续攀升,再创历史新高;茶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助力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以电商为首的渠道端、以新茶饮为首的消费端亮点频出;多家茶企提交登陆主板申请;多家资本再度关注茶产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为中国茶进军高端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也应看到,产业供需不平衡,企业经营压力大,行业创新亮点不多,文化、科技、产业统筹发展有待加强等情况仍亟待尽快解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帮助中国茶产业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现将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介绍如下:

种 植 生 产

(一)数据指标

1.茶园面积增速趋缓。据统计,2020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总面积4747.69万亩,同比增加149.82万亩,增长率3.26%。其中,可采摘面积4152.18万亩,同比增加461.41万亩,增长率12.50%。

2.茶叶产量增势不变。2020年,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98.60万吨,比上年增加19.26万吨,增幅6.9%。

3.农业产值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为2626.58亿元,比增230.58亿元,增幅9.62%。

4.茶类结构有所调整。2020年,六大茶类中,绿茶、乌龙茶产量继续稳增,但总产量占比继续向下微调;红茶、白茶、黄茶产量激增,总产量占比出现攀升;黑茶略有减产,总产量中占比有所下降。具体来看:绿茶产量184.27万吨,占总产量的61.70%,比增6.99万吨,增幅3.94%;红茶产量40.43万吨,占比13.54%,比增9.71万吨,增幅31.59%;黑茶产量37.33万吨,占比12.50%,比减0.48万吨,减幅1.28%;乌龙茶产量27.78万吨,占比9.30%,比增0.20万吨,增幅0.73%;白茶产量7.35万吨,占比2.46%,比增2.39万吨,增幅48.05%;黄茶产量1.45万吨,占比0.49%,比增0.48万吨,增幅48.78%。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二)运行情况

1.气象年景偏差,局部灾害频发。2月中旬全国范围的寒潮对特早茶品种造成了较大危害;3月下旬中东部地区大范围大风降水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江北局地茶叶不同程度受灾;云南春夏连旱,影响了多地头春茶产量和品质;6-8月,全国多地先后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安徽、湖北、广东、四川等省的茶园、茶厂受灾。

2.抗疫复工复产,运行符合预期。总体来看,尽管疫情发生与春茶季基本完全重叠,但在党和政府的有力统筹与组织下,2020年春茶生产仍然有序开。疫情的真正严重影响主要反应在销售环节,各茶区每年春季举办的主题节会和展销活动受到影响,纷纷移师线上,尽管采用了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但不足以弥补线下的缺失。进入下半年,疫情逐步缓解,茶叶生产也进入尾声。当然,内需市场的回暖无疑是对茶叶市场流通重大的利好。

3.产业持续发展,指标平稳向好。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茶叶产量超预期的大增,同时持续上升的成本使农业产值继续提升。分茶类产量看,红茶、白茶、黄茶激增,总产量占比出现攀升;黑茶略有减产,总产量占比有所下降;红茶取代黑茶成为中国第二大量产茶类。在抗疫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的同时,全国茶园结构持续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不断提高,绿色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增多,区域公用品牌、集群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整体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高,茶叶绿色安全稳定向好,质量效益继续提升。

4.产业痼疾仍在,改革任重道远。综合供给侧与需求侧反馈信息看,当前茶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原先低成本、重扩增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弱化。三是区域品牌、集群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总体建设水平与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品牌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科技转化效率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茶产业需求,标准更新效率不高,行业管理与服务标准有待完善。五是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六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持续到“十四五”前期,在警报完全解除前,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七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挤压利润空间。

内 销 市 场

(一)国产茶叶

1.量额齐增,内销均价持续下降。据统计,2020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20.16万吨,比增17.61万吨,增幅为8.69%。2020年,中国茶叶内销均价为131.21元/公斤,比减4.03元/公斤,减幅2.98%。2020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为2888.84亿元,比增149.34亿元,增幅5.45%。

2.此消彼长,茶类格局出现调整。2020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27.91万吨,占总销量的58.1%;红茶31.48万吨,占比14.3%;黑茶31.38万吨,占比14.2%;乌龙茶21.92万吨,占比10.0%;白茶6.25万吨,占比2.8%;黄茶1.23万吨,占比0.6%。

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32.85元/公斤,红茶159.09元/公斤,乌龙茶128.06元/公斤,黑茶96.11元/公斤,白茶143.35元/公斤,黄茶138.06元/公斤。

据此推算,中国绿茶内销额1699.20亿元,占内销总额的58.8%;红茶500.85亿元,占比17.4%;黑茶301.57亿元,占比10.4%;乌龙茶280.72亿元,占比9.7%;白茶89.53亿元,占比3.1%;黄茶16.96亿元,占比0.6%。

(二)进口茶叶

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进口茶叶总体呈下调状态。据海关数据,2020年1-12月,中国进口茶叶4.33万吨,同比减少0.17%;金额1.80亿美元,同比减少3.85%;均价4.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3.69%。

1.分茶类看

进口量方面:2020年进口红茶3.54万吨,比减2.71%,占总量的81.74%;绿茶0.43万吨,比增5.14%,占比9.84%;乌龙茶0.29万吨,比增9.24%,占比6.66%;花茶0.06万吨,比增142.51%,占比1.43%;普洱茶0.01万吨,比增215.14%,占比0.33%。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额方面:2020年进口红茶1.29亿美元,比增2.38%,占总额的71.70%;绿茶0.18亿美元,比增3.63%,占比10.15%;乌龙茶0.28亿美元,比减25.96%,占比15.95%;花茶0.03亿美元,比减14.98%,占比1.64%;普洱茶0.01亿美元,比减21.45%,占比0.54%。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均价方面:2020年,红茶均价3.6美元/公斤,比增5.23%;绿茶均价4.3美元/公斤,比减1.43%;乌龙茶均价10.0美元/公斤,比减32.22%;花茶均价4.8美元/公斤,比减64.94%;普洱茶均价6.8美元/公斤,比减75.08%。

(三)运行情况

1.内销市场依然是拉动中国茶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源。2020年,中国传统茶类销售格局基本稳定。名优茶仍是创造茶产业价值的主力军,内销额贡献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从销售通路看,受疫情影响,连锁门店、批发市场、商超卖场、传统茶馆,甚至新中式茶饮都出现了发展停滞的现象,而天猫、京东等平台电商的销售量额大增,销售份额持续扩大。从消费市场发展看,由于疫情使人们更注重健康,因此饮茶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量持续增多,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将进一步扩大。

2.在内销市场中,新式茶饮近年来热度较高。从行业角度看,新式茶饮是产品与业态的融合体;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则是服务与产品的统一。在城市分布方面,2020年新式茶饮门店在一、二线城市的增速放缓,呈现向三、四线市场下沉的趋势。在消费选择方面,“品质安全”超越“口感口味”成为首要考量因素。新茶饮业的发展变化对未来中国茶叶产销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外 销 市 场

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呈现出盘整态势,出口量明显减少,均价大涨,出口额微增,价额继续创历史新高。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0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4.88万吨,比2019年减少1.77万吨,比减4.84%;出口总额20.38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0.18亿美元,同比微增0.91%;出口均价为5.84美元/千克,同比上涨0.33美元/千克,涨幅6.04%。

(一)分茶类看

1.中国茶叶出口量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除普洱茶外,其余茶类出口量均有不同幅度减少。绿茶出口量为29.34万吨,占总出口量的84.1%,减少1054吨,降幅3.5%;红茶出口量为2.88万吨,占总出口量的8.3%,减少6392吨,降幅18.2%;乌龙茶出口量为1.69万吨,占总出口量的4.9%,减少1200吨,降幅6.6%;花茶出口量为6130吨,占总出口量的1.8%,减少359吨,降幅5.5%;普洱茶出口量为3545吨,占总出口量的1.0%,增加759吨,增幅27.2%。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出口额继续保持2013年的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量额呈正相关。绿茶出口额13.05亿美元,同比减少0.96%,占总额的64.0%;红茶3.44亿美元,同比比减1.40%,占总额的16.9%;乌龙茶2.16亿美元,比减8.55%,占总额的10.6%;花茶0.61亿美元,比减6.01%,占总额3.0%;普洱茶1.12亿美元,比增116.25%,占总额的5.5%。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3.出口均价继续2013年以来的升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23%。绿茶出口均价4.4美元/公斤,同比上涨2.60%;红茶均价12.0美元/公斤,同比上涨20.48%;乌龙茶均价12.7美元/公斤,比减2.07%;花茶均价9.9美元/公斤,比减0.50%;普洱茶均价31.5美元/公斤,同比大增69.96%。

(二)分省区看

1.出口量:传统省份优势显现。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量突破万吨的省份共有6个,依次是:浙江,14.62万吨,同比减少7.94%,占总量的41.92%;安徽,6.64万吨, 同比增长10.65%,占总量的19.04%;湖南,3.55万吨,同比减少9.06%,占总量的10.18%;福建,2.20万吨,同比减少8.29%,占总量的6.31%;湖北,1.84万吨,同比增长5.37%,占出口总量的5.28%;江西,1.44万吨,同比减少0.85%,占总量的4.13%。

2.出口额:西部各省迅速崛起。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依次是:浙江,4.47亿美元,同比减少7.54%,占总额的21.93%;福建,4.18亿美元,同比减少8.24%,占总额的20.51%;安徽,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2.88%,占总额的13.74%;湖北,2.01亿美元,同比减少6.18%,占总额的9.86%;云南,1.10亿美元,同比增长65.60%,占总额的5.40%;贵州,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80%,占总额的5.10%。

建 议

(一)持续推进《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落地。

(二)持续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我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一次历史性转移。

文章为精简版,未删减全文将刊载于4月《茶世界》。

来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18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如何?看这份报告就懂了!

前 言

2018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整体市场环境不佳,消费升降级彼此博弈。面对内销市场消费不振,贸易壁垒严重阻碍出口,产业效益提升进入瓶颈期的不利局面,中国茶业总体仍然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具体表现为:茶叶生产平稳发展,茶类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绿色效益初步显现,优势品牌正在形成,产业融合效果明显,国内市场量价稳增,出口量额再创新高


生产平稳发展

1.茶园面积稳中略增

据统计,2018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区、市)茶园面积4395.6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增长率为2.9%,比上年略有下降。其中,面积超300万亩的省份有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福建;采摘茶园面积3400万亩,同比增加190万亩。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等省结合精准扶贫,新发展茶园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

2.茶叶产量持续增加

2018年,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万吨,比上年增加12.0万吨,增幅4.8%。产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湖南;增产逾万吨的省份有四个,分别是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全国名优茶产量增加4万吨左右,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3.农业产值稳步提升

全国干毛茶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57.3亿元,比上年增加207.7亿元,增幅10.65%。干毛茶产值逾200亿元的省份是贵州、福建、四川、浙江,产值增长超过30亿元的省份是贵州、四川。

4.茶类结构更趋优化

2018年,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产量分别为172.24万吨、31.89万吨、26.19万吨、27.12万吨、3.37万吨、0.80万吨;除乌龙茶外,各茶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产量占比看,绿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占比分别为65.8%、12.2%、10.4%、10.0%、1.3%、0.3%;其中,绿茶、乌龙茶产量比重持续下降,白茶、黄茶增长较快,较上年分别增加33.7%、45.5%。

5.绿色模式加快应用

各产区以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为抓手,加快集成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有机肥+配方肥”以及“茶-沼-畜”等绿色生产模式,创建高标准生态茶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有机茶等认证产品数量上升、供应充足。


6.优势品牌加快形成

各省多措并举,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介,加快打造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湖南省打造 “五彩湘茶”,重点推介湖南红茶;江西省整合“四绿一红”区域品牌,形成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宁红茶联动;贵州省树立“贵州绿茶”、“贵州红茶”、“贵州抹茶”、“贵州黑茶”核心品牌,成立遵茶集团,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内销稳中有进

1.国内市场量价稳增

2018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到191万吨,较前一年增长9.3万吨,增幅为5.1%;市场内销额达到2661亿元;销售均价为139.3元/公斤,同比增长5.2%。

2.内销产品结构微调

2018年,内销市场中各茶类板块轮动的局面有所改善,格局相对稳定。绿茶仍是主导茶类,占比为63.1%,黑、红、白茶发展迅速,其中,黑茶占比已达14%,红茶占比近10%,白茶占比1.5%,并有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的趋势。


3.进口茶叶继续增加

据海关数据显示: 2018年,中国进口茶叶量为3.55万吨,比2017年增长18.84%,进口额为1.78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19.14%。其中,红茶仍为主要进口茶类,占比83.3%,其次是绿茶和乌龙茶,各占8.9%和6.5%,进口均价来看,整体均价为5.03美元/千克,其中乌龙茶和花茶的均价较高,均超过13美元/千克。


出口再创新高

1.总量略增,均价大幅提升

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达36.5万吨,同比增长2.66%;出口均价4.8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7.27%;受出口均价大幅上涨影响,出口额达17.8亿美元,比增10.1%。

从出口量看,除红茶出口量为3.30万吨、同比减少7.2%外,其余茶类出口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绿茶继续雄踞榜首,达到30.29万吨;乌龙茶涨幅最大,达17.2%。在出口均价方面,普洱茶是唯一下降的茶类,其均价为9.44美元/千克,降幅为13.0%;而乌龙茶的出口均价则为9.52美元/千克,涨幅达到了30.7%。

2.市场稳定,绿色壁垒仍在

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至128个国家或地区。茶叶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或地区为12个,与上年持平;出口集中度高,排名前二十的国家或地区占到总出口量的82.4%。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茶叶对美出口并未受两国贸易摩擦的影响,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茶叶量额均比2017年度有所提升。

3.东强西弱,发展空间广阔

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量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浙江(16.85万吨)、安徽(5.92万吨)、湖南(3.64万吨)、福建(2.41万吨)、江西(1.34万吨)。从出口量增减来看,出口量增长超过4000吨的省份有浙江、福建和江西,其中,浙江省出口量增长超过5500吨,其它省增量均在500吨以下;而上海市出口量则减少了1360吨,湖南省出口量也减少了1177吨。

在出口额方面,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浙江(5.23亿美元)、福建(3.46亿美元)、安徽(2.47亿美元)、湖北(1.45亿美元)、湖南(0.95亿美元)。从出口额增减来看,福建省增加额超过1亿美元,其它省份出口额增量则均在0.3亿美元以下;而广东省出口额则减少了2400万美元。受茶类出口均价影响,福建省出口额排名第二(出口量第四),江西省出口额排名第八(出口量第五)。


相关建议

尽管2018年度中国茶业基本平稳,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生产方面,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快推广,但多数地区的技术规范落实不到位、产品质量不达标,影响茶叶产品品质的提升;效益提升难度加大——目前,我国25年以上的老茶园约占茶园面积的1/4,这些茶园品种老化、植株郁闭、营养失调,产量较低,品质也较差,加之机械化水平提升缓慢,采工短缺困扰名优茶生产,用工成本增加严重影响夏秋茶等中低档茶叶效益。在内销方面,销售压力持续加大——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消费提升乏力,部分企业库存增大,而全国茶叶产量逐年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已日益凸显;此外,据农业部门粗估,2018年未开采茶园达900多万亩,未来2-3年将集中进入丰产期,使市场销售面临巨大压力。出口方面,绿色贸易壁垒严重阻碍发展——近年来,中国茶企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受其影响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左右;不仅使中国茶叶出口规模明显减少,出口成本增加,更严重地影响中国茶叶的产品形象。

有鉴于此,建议如下:

1.生产加工。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稳定茶园面积,巩固提升优势区、发展特优区。推进绿色发展,加快选育适销对路的优良茶树品种,建设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推广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组装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促进茶叶生态化种植。推进品牌创建,鼓励各产区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产品、提升质量档次、塑造核心价值。推进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发展茶+旅游、茶+文化、茶+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全力促进产业融合。

2.内销市场。应以市场为导向、消费者为中心、效率优先为原则,加大市场推广与营销力度,构建中国茶叶新营销、新零售的理念,用品牌化思维促进认知、解决方案思维推广文化,突破中国茶复杂、传统、繁琐、产地品类思维的桎梏,使之简单、时尚、简便而具有品牌思维。要主动进行标准化、品牌化、年轻化的升维思考,借鉴互联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成熟经验,引入先进技术与加工设备,注重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推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要注重品牌打造,树立行业形象,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发展上下功夫、寻找平衡点,加快推动茶行业品牌向中高端迈进。要加大商业模式创新,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供续航能力。

3.外贸出口。建议国务院税则委员会增列黑茶、白茶的税则号列(又称海关税则号列或HS编码),推动中国全茶类出口的步伐;结合茶业扶贫工作,积极发挥中西部新兴茶区的后发优势,大力推进茶叶出口基地向中西部转移;加快推进中国茶业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茶叶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自身发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坚持扩大开放,搞好双边和多边茶叶经贸关系;加强出口产品宣传力度,树立“中国茶”的正面国际形象,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寻找经济技术合作伙伴,向全世界营销中国茶;发挥行业社团的带头作用,组织品牌企业抱团出海,打造中国茶叶出口“新航母”,既应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又要协调竞合关系,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并不断增强集群品牌企业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多赢”。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