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叶陈

找到约10,001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书画里的中国》王刚陈都灵“父女”重聚,“神逸”书画探历史玄机

笔墨之间,寻觅方寸中华

画卷内外,书写中国故事

北京卫视每周五21:00

由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独家冠名播出的

《书画里的中国》等你入画

“随物赋形,号称神逸”。书画背后的历史背景、故事典故让很多作品成为流传经典。今晚21点,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型书画文化类慢综艺《书画里的中国》第八期节目在北京卫视、北京时间同步播出。万寿寺“茶画会”主人王刚再添新身份“爸爸”,和《推理笔记》里的女儿陈都灵重聚,李杰(姝姝)、徐怡恒(嬅嬅),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祝帅,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邱振中,一起探寻四幅经典的国宝名作。

自开播以来,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就以真人演绎、现代技术复现名画的创意形式受到年轻人喜爱,从国宝级书画里延展的社会主题和共情话题也引发讨论,如逆境中女性的坚韧、中国文物流落海外的现状等,都吸引年轻人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第八期节目以“神逸”为主题,剖析《清明上河图》、《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和《快雪时晴帖》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文艺气息的朝代之一,宋朝的文化繁荣和宋朝皇帝的艺术造诣也是很多文化学者研究的课题。近日,佛山小伙手绘的“战疫上河图”受到关注,其画面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十分相似。今晚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就以《清明上河图》开篇,分析这个传世名作的细节故事和其后的历史背景。陈都灵、王刚细品书画背后的超然神逸,骑马的武官、争吵的小贩,原来《清明上河图》虹桥上的细节竟如此贴近生活!而在这繁华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社会危机?尽在今晚中茶独家冠名的《书画里的中国》。

此外在中国艺术长河里,五代时的南唐留下不少名作。比如王刚深情朗诵的李煜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在节目里,王刚、陈都灵欣赏的画作,和李煜的父亲李璟有关。它就是大画家周文炬创作的《重屏会棋图》。从闲逸友爱的兄弟下棋,到残忍冷血的皇位更迭,这幅画里居然暗藏玄机。此外,《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勾心宫斗、《快雪时晴帖》的扑朔迷离……更多“神逸”名作的背后秘辛,期待今晚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


6月11日21点

让我们一起相约

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

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

在中茶普洱茶香中

遍览法书名画

一片冰心付香茗,“茶院士”为中国茶叶争夺话语权!




近期,由中国科协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联合出品

第一季《创新中国》播出了

《陈宗懋:一片冰心付香茗》的视频

欢迎观看转发,为陈院士点赞!


清心寡欲,淡泊如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宛如一片清新隽永的茶叶,

盛开在中国的山野间。

他是目前中国茶界唯一一位工程院院士,

也是研究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的第一人。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喝茶80年,研究茶60年,

陈宗懋一生做茶的知音,

是茶科技的践行者和茶文化的传播者。

2018年4月19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将“科学精神奖”

授予陈宗懋,以表彰他对食品安全事业

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陈宗懋对待科学

十分谨慎执着,处处知行合一,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

茶叶科普和茶文化传播的第一线。

他认为,做科研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做,

要到茶叶产地去,走进茶园,走近茶农。



六十年来,

陈宗懋走遍了中国的茶叶主产区,

参加了各种和茶叶有关的活动,

经常一边观察茶叶长势,一边和茶农攀谈,

向茶农“取经”,询问茶叶管理、

制作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已是耄耋老人,

但陈宗懋依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

精神头一点也不亚于年轻小伙子,

穿梭于茶园之间,脚步轻快,动作敏捷。


与时俱进,方能不滞后于人。

陈宗懋每天都要看3篇英文文献,

以便了解国外茶叶研究的动态,

这一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

为了查找更多和茶叶相关的资料,

陈宗懋自学了英语、俄语、日语、

德语、捷克语等外国语言,

这几年还学会了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一有时间,

他就拿起随身携带的资料,一页页翻看,

从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

陈宗懋已然是一个高深的茶人。



他的这种精神气质

既是茶水浇灌出来的,

也是良好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

1933年,陈宗懋出生在上海,

父亲经商,母亲是一名医生,

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幼年的陈宗懋

便是在书香茶影中度过的。


后来,父母把他送到上海清心中学。

在这所由美国人主办的教会学校里,

很多课程都用英语教授,为陈宗懋后来

对外文文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饮茶一分钟,解渴;

饮茶一小时,休闲;

饮茶一个月,健康;

饮茶一辈子,长寿。”

陈宗懋对茶叶有着独到的理解,

这源于他六十年来的深入研究。


陈宗懋对茶叶的研究是

多方面、全方位、系统性的,

茶叶农药残留、茶叶科普、茶科技、

茶文化传播等方面他都有所涉及


1950年,

陈宗懋考入复旦大学农艺系,

开始接触让他很感兴趣的植保、

昆虫领域,1954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任技术员。

1960年2月,陈宗懋被调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

这时候才算真正接触到茶叶研究领域。


当年,

农业部给他们研究所打电话,

要求派人去广州拿一个茶叶样本。

这个样本是我国出口到海外

农残超标被反馈回来的茶叶,

农业部让茶叶研究所拿回来检测,

分析到底是哪种农药超标了。


最后,

检测结果出来让人们吓了一跳,

这个样本的农药残留竟然

超过国际标准一百多倍。


这件事让陈宗懋感触颇深,

当时国内还没有人研究茶叶农药残留,

但他一头扎进去,一干就是几十年。


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陈宗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他带领团队先后对60余种农药

在茶树上的残留、降解进行研究,

提出20多种农药使用的安全标准,

并向农业部建议,禁止使用高残留的

农药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


与此同时,陈宗懋也提出,

茶叶并不是都不使用农药最好,

茶叶的农药降解遵循一定的规律,

这因茶而异,因时而异,只要在农药

降解的时间间隔之外,就是安全的。



中国虽是产茶大国,

但长期以来,在国际标准制定上

却没有任何话语权。陈宗懋在对茶叶农残

开展大量研究的同时,将自己敏锐的视角

瞄向国际茶业检测标准。


针对国际上农残检测

直接拿干茶叶进行检测这一惯例,

陈宗懋提出大胆质疑,用科学之剑

博弈国际通行的茶叶检测标准。


经过4年漫长的等待,

陈宗懋最终用一个个无可挑剔的数据

改变了美国、欧盟等制定的6项国际标准。

这一改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叶出口

和茶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国茶叶在国际上

争夺了更多的话语权。


老当益壮,不移初心。

陈宗懋在茶叶科学研究和

茶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努力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世界。

他站在东方之巅呐喊: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这声音随着陈宗懋编写的

《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著作,

响彻云霄,传遍世界。


视频来源:新华社

内容转自:科协改革进行时

茶界名人陈宗懋:中国茶叶研究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陈宗懋,是中国茶叶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学者“大茶”(吴震)说起他与陈院士的几次交往,最大的感受就是“陈院士儒雅和蔼、气度非凡”,但是始终“非常忙碌”,虽然陈院士早已退休,满头花白头发,但依然还是在为茶奔忙。陈宗懋自己是这样说的:“这些年,我过得比较忙碌,但很充实……以前的时候,国家穷,实验的仪器设备比较简陋。现在,国家富起来了,仪器设备也好了,要继续好好做科研。”

1933年10月,陈宗懋在上海出生,他在教会学校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当时的教会学校许多课程都直接用英语授课,这为他从事一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英文基础。1950年秋,陈宗懋考入复旦大学农艺系(后院系调整,他所在专业被调到沈阳农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大学生。

陈宗懋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1960年,陈宗懋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同时也是爱茶人、喝茶人,陈宗懋致力于让市场提供健康和安全的茶产品,也致力于让中国茶叶能更多出口世界,与“产茶大国”的声名相符。

陈宗懋说:“我们虽然是产茶大国,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缺乏农药国际标准的话语权。”长期以来,国际上计算农残的标准是以干茶为对象,但是人们饮用的是茶汤而非茶叶本身。陈宗懋认为用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作为计算残留标准,会过高地估计农药的摄入量,据此订出的标准也会偏严。陈宗懋率先提出用茶汤的农残水平来制定茶叶中的残留标准,农药的水溶解度是决定茶叶饮用安全性的重要参数。为此他经过多次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做成录像送给欧洲同行专家,而欧洲同行复制陈宗懋的实验过程,都得出了相似结论。

陈宗懋在英国审评茶叶

在陈宗懋的积极争取下,以茶汤农残水平为依据制定茶叶农残限量标准,逐渐成为国际共识。2015年,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定农药的水溶解度是决定茶叶饮用安全性的重要参数,这一标准也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可和采用。依托陈宗懋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积极开展国际谈判和技术交流,制定并修改了6项国际标准,修改后的农残标准比原来放宽了100倍,最多的一个放宽了1500倍,极大改善了中国茶叶出口的贸易环境。

降低茶叶农残,并不仅仅为了出口,最重要的是为了饮茶大国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早在20世纪70年代,陈宗懋就多次向包括农业部在内的多个部门提交建言,在茶叶种植中禁用高残留和剧毒农药,应该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多年来,他先后进行了60余种农药在茶树上残留和降解动态的研究,提出20余种农药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其中有18项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5项作为部颁标准实施,从而促使国内茶叶的农药残留得以大幅下降。

同时,为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陈宗懋带领团队进行了昆虫茶园生态研究,在采用生态防治的试验茶园,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40%到100%。2020年1月,陈院士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陈宗懋在所内实验室工作

在潜心科研之余,陈宗懋把大量时间花在人才培养上,他寄语年轻人“要重视学习,重视基础研究……我相信通过年轻一代的努力,中国茶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多年来,陈宗懋还积极投身茶文化的科普写作与编纂,他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凝聚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精髓,是中国茶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不断被再版重印。

爱茶的陈宗懋曾说:“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饮茶一辈子,长寿”,祝愿饮了一辈子茶的陈院士健康茶寿。

【作者】沈怡

来源:中国茶产业周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852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