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文化英文对话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2019年茶文化传播将更具国际化

农历开年之际,不少茶农茶商以及做茶文化和茶科学的茶友都特别想知道2019年大形势下全国茶叶走势会有哪些风向。

《茶闻天下》特别策划【茶界专家话开年】系列节目,分别专访茶文化、茶科技、茶教育、新茶饮等方面的专家,介绍专家们对2019年茶业新趋势的预判和展望。

本期对话的是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她预测道,2019年茶文化传播将更具国际化!

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表达了对茶文化传播的看好。

她说道,茶文化将在2019年有着更好的传播形势,第一个原因是社会对茶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第二个原因是国家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层面来说,通过对茶的学习,能够引导更多的人来关注茶、学习茶,由此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对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绎了一部部经典的历史篇章。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仍有络绎不绝的外国年轻人来到中国,学习茶文化,感受茶生活。

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地区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发展出了当地特有的饮茶习俗。而在2019年,中国茶文化也将更加积极地走出去。

周智修表示,越来越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人们开始关注茶、学习茶,而中国作为茶的一个原产地,也将有一些国家性的组织走出国门,如去到一带一路沿线,进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茶文化的传播可以有着多种形式,比如一些英文的茶学视频,英文的茶学书籍等,都将在2019年陆续推出。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智修表示,对于国人来说,茶不仅是我们的物质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值得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宝藏。与此同时,“更加走进国人的生活”也必将成为未来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在2019年,中国茶叶学会等机构会举办更多的茶事比赛,以竞技的方式让国人们更加了解茶,并吸引更多的人爱上茶。 

周智修介绍道,2019年有几项大的茶叶方面赛事,比如计划十月份在武夷山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茶叶职业技能竞赛,因为这项赛事属于国家级别,有着覆盖各地的选拔活动,因此,希望能随着各地的前期活动,逐渐形成学习茶、选拔茶艺人才的良好渠道,并起到更好的传播茶文化的作用。


视频内容来自茶频道《茶闻天下》栏目

由北京茶叶网编辑整理

大益茶文化专题篇:茶道国际交流,大益在行动

中国茶叶的流转史,浓缩着世界发展史;

中国茶道的传播史,成就人类共同文明。

一片茶叶,影响一方地域的文化;一杯茶汤,浸润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本茶书,亦融通古今、联结东西。大益茶道核心理论书籍《茶道九章》俄文版近期在莫斯科正式出版。这是《茶道九章》的第一部外文译作,也是大益茶道院第15本外文译著作,标志着大益茶道在“让世界读懂中国茶道”和茶道国际传播方面又迈出坚实一步。

《茶道九章》是当代中国最大茶道流派——大益茶道创始人吴远之先生对当代中国茶道理论体系建设的集中思考,是大益茶道系统性理论的集大成书籍。全书分为茶道溯源、茶道内涵、茶道宗师、茶道四要、茶道研修、仪礼规约、茶者修为、茶道培养以及茶道传播九大板块,每一板块代表茶者进阶的一个历程,层层递进。
作为当代茶道理论的建设者和茶道精神的践行者,吴远之先生笃信茶道是修养心灵、提升人格之良方,首倡“惜茶爱人”的人文茶道精神,率先提出了当代茶道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实践方案,提出中国茶道未来发展之路,大力推动茶道职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中国茶道国际对话。
《茶道九章》中文版于2015年出版,销售近万本;2019年启动俄文翻译,中文底本在保留原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重新融合调整,整体篇幅由12万字缩减为9万多字,行文逻辑层次更加清晰,文字精炼简洁。
同时,为适应俄罗斯读者阅读习惯,增强图书的可读性,书籍全部采用精装版装帧,内文采用128克铜版纸彩印,配有上百幅古典雅致的工笔风茶器、茶席插图,设计错落有致,富有留白之美。
中俄茶道传播:延续400年的传奇

《茶道九章》俄文版的出版,归根结蒂属于中俄茶道文化的传播,而两国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

俄罗斯人与茶结缘,起始于16世纪中期葡荷英国推动的茶叶贸易。1689年《尼布楚条约》和1727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迅速发展,大量茶叶进入俄罗斯,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茶仪、茶礼和茶俗。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0年里,从中国福建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甚至形成了一条纵贯横跨亚欧大陆、全长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这是汉唐中国“丝绸之路”之后,明清时期兴起的史上最长陆上国际商路,见证了中俄盛极一时的茶叶贸易与文化交流。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将18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2019年3月,“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无疑,承载着中华茶道精神的《茶道九章》俄文版,正竭力以崭新的姿态,为当今俄语世界的茶友了解中国茶道和中国文化再添新瓦。
笔耕不辍:大益茶道外文译著初具规模
书籍的力量,足以穿越时空。在文化交流史上,外文译著的桥梁重要更加凸显。100年前,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用英文写的《茶之书》,刊行于英美两国,并译成法、德、西班牙等多种版本,让西方认识了日本茶道和日本文化。
因历史原因沉寂200年的中国茶道,在当今世界常常“失语”,中国茶书外译本也大都限于简单的茶叶知识介绍和茶艺展示,鲜有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无法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茶道的精髓。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升,迫切需要找到中国茶道对话世界的语言,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茶道。
作为中国首家职业茶道研修机构,大益茶道院在成立之初,即以“继先师之绝学,弘人文之茶道,振华夏之茶风”为使命,致力成为中华茶道的开拓者、践行者与推广者。
为了让世界读懂中国茶道,更好地推广中国茶道文化,大益茶道院着力于编撰、出版茶道专著,并有计划地将自主版权的茶书翻译成英、日、韩、法、俄等多国语言,茶道院外籍专家更直接以外文写作茶书。到目前为止,已正式出版各类著作36种51本图书,其中中文版21种36本,外文正式出版物15种15本。具体为:
《中国茶道》中英文对照本;《大益普洱茶》韩文本;《大益八式》英、日、韩、法文四本译著本;《普洱茶品鉴》英、日、韩文三本译著本;《因茶遇见主》韩文本;《普洱茶大师系列》韩文版共四册;《茶道九章》俄文本。
这些书籍普遍在国外出版发行,直接进入当地主流图书市场,受到当地读者受众的喜爱和关注。部分出版图书参加国际书展,或被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以供国外学者及茶友比较、研究和借鉴。
目前,部分大益茶道书籍的马来语、泰语、俄语版翻译出版工作仍在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语言版本的茶道书籍出现在世界各地,中国茶文化更加触手可及。
国际茶道交流:大益在行动
以国际化的视野架构,打造多平台合作交流,多年以来,作为茶行业领军企业,大益集团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茶道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探索中国茶道国际化。
2011年11月,首届“‘茶之道’中日韩三国茶文化国际交流会” 在昆明举办,大益茶道院邀请日本、韩国知名茶道代表团和茶道专家,共同演绎中外茶文化大美的国际交流盛会,轰动茶界。同年,大益在韩国设立分公司,开办多个大益茶道韩语班,之后成立大益茶道院韩国分院。2019年“无上妙品 以心传心”的中韩禅茶交流会暨“传心”茶品发布会在首尔举办,吴远之院长与大韩佛教曹溪宗为代表的韩国佛教人士深入交流禅茶文化。
2015年起,大益集团连续4年与清华美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联合主办“茶境”中日韩茶道国际交流展,积极探索茶道的跨文化结合,打造超越国家与民族界限的茶文化艺术盛会,创造性推出中国茶道与基督文化的融合“福音茶道”,并于2018年在东京发布重量级新品“千羽孔雀”。
2017年,大益集团数次邀请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莱齐奥来中国举办文学交流活动,同年在法国南部加尔省省会尼姆举办了为期15天的“首届大益国际(法国)写作营”活动;2019年9月,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应邀赴法国里昂参加“2019年第三届中法跨领域论坛”,以“茶”为主题进行高级别对话和经验分享,现场发布《大益八式》法文版和中法文化交流纪念茶品“巴黎妙韵”。

此外,大益先后招聘了韩、日、俄、法籍员工,举办多语种茶道培训班、国际交流茶会以及多项外事茶会活动。如V70英雄茶会、上合国际青年会茶会活动、孔子学院泰国师资班等,现场教授、体验中国茶道。

2021年,为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大益集团在云南8所高校设立“大益优秀国际学生奖学金”,目前已有98名留学生荣获该奖学金。
用一本书影响世界,用一杯茶传递温暖,大益有爱,茶道先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借《茶道九章》俄文版的正式出版,诚邀众茶友共同见证中国茶道的冉冉复兴,更向全球茶友道声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文字|茶道君
编辑|RUI图|大益官网、大益茶道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益茶道院

End

黄巧玲 “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点茶之美”

“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澹月。”宋代点茶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流传千年,是中国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五月二十七日,黄巧玲在奥克兰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中展示宋代点茶。受访者供图

在新西兰,黄巧玲加入宋代点茶的传承队伍,建立点茶驿站、传播点茶文化,将中国点茶之美传扬海外。

结缘茶道,传承文化

黄巧玲祖籍广东,饮茶是她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移居新西兰后,她偶然了解到宋代点茶网络课招生信息,马上报了名,加入宋代点茶传承班的线上学习。

在新西兰,不容易找到点茶工具。黄巧玲说:“为了不耽误课程进度,我只能先用抹茶茶粉和茶具作为替代。”

初学时,沿袭古法的点茶练习让黄巧玲头疼不已。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入盏……每一道工序都是对耐力的极大考验。茶粉调膏、击拂技巧、注水手法的练习,对气息控制、感悟能力和个人毅力等方面有极高要求。

为掌握点茶技艺,做到茶汤纯白、沫饽“咬盏经久不散”,黄巧玲勤学苦练。她说:“学习点茶是一个复杂又枯燥的过程。茶粉要精确到零点几克,每个动作都需要重复练习数月,每次练习完都感到手酸无力。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热爱,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

3年后,她的点茶技艺和实践达到非遗传承人宋联可撰写的《宋代点茶传承体系》标准。黄巧玲成为宋联可的入门弟子,加入了江苏省镇江市宋代点茶传承团队,成为一名宋代点茶技艺海外传承者。

“师父希望我将点茶文化带到海外。”黄巧玲说。宋代点茶传承团队的使命是“让点茶成为令世界尊敬的中华茶道”,这启发她探索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的更多可能。“我计划将来到加拿大生活。如今身在新西兰,我希望将自身所学传递给年轻侨胞,让宋代点茶文化在新西兰得到传承。”

参加新西兰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的交流活动时,黄巧玲遇到了自己的学生——痴迷于传统文化的胡若鋆。

“老师展示了宋代点茶的工具和步骤,我立即被这种特别的茶文化吸引了。”胡若鋆回忆,宋代点茶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刻苦练习后,胡若鋆正式拜黄巧玲为师,也加入了传承者的队伍。

展示茶道,受到喜爱

2020年,黄巧玲在新西兰筹建了宋代点茶奥克兰驿站,胡若鋆协助管理。她们深入新西兰各个社区、学校展示点茶。精致的茶台、独特的茶艺吸引了一大批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

“这个茶具叫什么名字?”“茶具很漂亮,在哪里可以买到?”每当点茶结束,观众都会饶有兴趣地围着点茶台提出各种问题。胡若鋆说:“遇到特别感兴趣的观众,我们会邀请对方亲身体验点茶。我总会听到‘原来点茶这么难’的感叹,但他们那股认真劲让我感受到大家的由衷喜爱。”

一次活动中,一位新西兰老先生在点茶环节结束时才风尘仆仆地赶到。黄巧玲回忆:“老先生听闻有中国宋代点茶展示活动,特意远道而来,希望能观赏、品鉴。于是,我重新布置茶座,为他点了一盏茶。他品尝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表示不枉来这一趟。”

今年,胡若鋆接到了中国驻新西兰使馆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任务——表演宋代点茶。时间紧迫、演出经验不足让她压力不小。她说:“担心在台上出错,我找老师补了课,又熬夜整理出点茶的文言文资料,翻译为白话文后,再译为英文,希望能从容应对现场观众的提问。”

当天表演结束后,嘉宾上前品茶,纷纷称赞胡若鋆展现的风雅与茶艺。“直到那时,我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了。”深感荣幸与自豪的胡若鋆更加坚定了传播点茶文化的决心。

每逢当地学校假期,黄巧玲与胡若鋆都会前往各个学校,开办点茶体验课。“有些外国学生对点茶很感兴趣。每次体验课后,总有不少学生表示想要深入学习点茶技艺。看到点茶那么受欢迎,我打心眼里高兴。”黄巧玲说。

守住根脉,改良创新

“曾有观众好奇地问我,点茶是不是日本的。我解释说,这是中国宋代点茶,并向他介绍了中国点茶与日本抹茶的关系和区别。”黄巧玲说,“近年来,随着多部中国古装电视剧热播,宋代点茶被更多中国观众所熟知。但在海外,宋代点茶的知名度还不高。宋代点茶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有责任在海外将其发扬光大。”

每次展示点茶,从服饰妆发、茶座布置到点茶步骤,黄巧玲与胡若鋆都会努力仿古,并穿插讲解宋代点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希望现场观众能多感受点茶的魅力。

对于胡若鋆而言,点茶带来的文化归属感,是她坚持学习和传播点茶文化的重要动力。“在海外生活,我常常怀念家乡的文化氛围。老师带我进入了宋代点茶的世界。茶台前几小时的静坐,能让我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话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归属感。”她说。

如何拉近海外民众与宋代点茶的距离,是黄巧玲与胡若鋆格外关注的问题。“谈到咖啡拉花,很多人都熟悉。但鲜有人知的是,千年前的中国宋代,点茶中的茶百戏就已将在饮品上作画这件事做到了极致。”黄巧玲说。

“注汤幻茶成诗成画。”仅用茶、水二物便能在茶汤中显示文字和图像,外国观众总忍不住称奇,师徒二人也不断创新。除了写汉字、画山水的传统茶百戏外,她们将毛利文、英文、当地符号等新西兰元素融入茶百戏,拉近与外国观众的距离。

考虑到茶汤口感并不适合所有人,黄巧玲与胡若鋆便努力创新口味。黄巧玲介绍:“击拂打出的茶沫类似于当今茶饮中流行的‘奶盖’。我们正尝试与咖啡师合作,将点茶‘奶盖’与咖啡结合起来,让大众更易接受。”

为进一步提升点茶文化知名度,她们还加入新媒体赛道,开通了小红书账号,上传点茶活动的图片和视频。胡若鋆说:“我们希望通过社交平台,传播点茶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点茶之美。”(记者杨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