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茶牌2004年普洱方茶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中茶70年砥砺前行,见证国茶振兴历程,中国经济的韧性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题:中国经济的韧性|中茶:70年砥砺前行见证国茶振兴历程新华网 沈美 张欣烁 历史变迁,风云际会间,一杯浅浅的清茶历经了70年的时间洗礼。据悉,中粮集团中国茶叶有限公司(简称中茶)成立70周年活动将于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从一杯普通日常的饮品到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盛事中必不可少的茶饮,中茶用执著的拼搏精神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将中国茶叶逐步推向海内外,在促进对外合作,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通过自身品牌的输出将中国的茶文化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播。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堂必修课,更成为代表中国软实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茶产品多次作为国礼飘香海内外,同时,其还在2014年APEC会议,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首届进博会等国家级会议重要场合中,凭借优质的品质,获得了海内外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成为中国茶叶的象征,享誉世界。



出口创汇 扶贫助农中茶作为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企业,它的成长历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茶叶行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所有产业都面临着从零开始,想要开始做、做好、做标准、做出价值,以当时的条件看,异常艰难。1949年11月23日,时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副主任薄一波、马寅初共同签署文件,批复贸易部、农业部的报告同意成立中国茶叶公司(中茶公司前身),同年12月1日中国茶叶公司正式办公。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后被尊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同志出任第一任经理。当时茶产区分散,小农作坊式的销售情况居多,茶叶没有标准,在当时更谈不上品牌,生产和市场环境对于新生的中茶来说严峻异常。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茶企,中茶这个“第一”代表着勇敢,更意味着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中茶成立之初,一大批先辈奠定了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当代茶圣”吴觉农出任中茶首任总经理,同时还汇集了黄国光、庄任、冯绍裘、张天福、于宝森、施云清、王郁凤、胡浩川、陈应明、方翰周等一大批茶界著名专家。集众人所长,合众人之智,中茶迅速发展。六年后,中茶交上了一份成绩单:1950-1955年中茶投放收购金额共计3.54亿元(新币);上缴利润1.44亿元。先后组建大行政区的区公司、办事处5个,省、市、自治区分公司26个,支公司、营业处34个,精制加工厂51个。与此同时,在1955年,中茶茶园面积为28.87万公顷,比1949年15.47万公顷增加87%;茶叶产量为10.80万吨,比1949年4.10万吨增加163%;收购(中茶公司)为9.75万吨,比1950年3.35万吨增加191%;内销为5.65万吨;出口为3.11万吨,比1949年0.99万吨增加214%,其中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出口1.46万吨,占我国出口总量的47%;对亚非拉美和西方国家出口1.65万吨,较1950年0.32万吨增加4倍多。到了1990年,我国茶业一改建国初期生产凋敝、出口萎缩的衰落局面,整个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中茶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950年至1993年间,中茶共出口创汇包括咖啡、可可及其他商品达74.80亿美元,其中出口茶叶353万吨,创汇61.55亿美元。中茶的积极发展,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出口创汇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面对精准扶贫的重任,中茶再次展现企业担当,其以“公司+供应商+农户”的合作形式大量收购茶叶主产区原料茶,直接带动着当地茶叶经济的发展,为当地茶农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中茶在茶叶主产区通过协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行无公害种植技术,分派小组到各主产区对当地茶叶经营者、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引导茶农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茶叶产品,在茶农与市场之间建立了及时有效的沟通,宣传普及茶叶安全生产知识的同时,极大带动了贫困地区茶农提质增收,脱贫致富。戮力创新成就国饮国饮中茶,茗香亘古,开疆拓土,风雨兼程,中茶的历史伴随着新中国的奋斗史,是品茗茶叶苦尽甘来的滋味,是追梦路上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守。七十年发展历程中,一代代的中茶精英们,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传承,他们用不断的创新为中茶品质保驾护航,书写着中茶人的自信与骄傲。

中国茶叶公司首任经理——吴觉农1964年,为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适应我国港澳市场需求,中茶福建公司以庄任、刘典秋等数位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小组指导下,成功研发新工艺白茶。当时,中茶福建公司在福鼎白琳茶厂正式确定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将萎凋叶进行短时、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新工艺白茶产区分布于福鼎的白琳、湖林一带,每年产销100吨左右,全部销往香港市场。时至今日,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工艺白茶的口感与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1973年,中茶云南公司及旗下昆明茶厂在吸收、借鉴粤港茶叶加工工艺基础上,首次研制成功普洱茶“熟茶”人工渥堆后发酵工艺,实现了普洱茶产业的革命性创新。1978年,昆明茶厂组织制订普洱熟茶加工工艺并推广全省,这一技术再次推动了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2015年,中茶安化黑茶项目完成了黑茶匀堆发酵设备样机的研发试制工作,彻底改变了黑茶行业落地发酵的传统工艺,真正实现了黑茶发酵环节的自动化、清洁化,更好地控制菌种中冠突散囊菌群数量与质量,使黑茶产品从传统产品向高科技、差异化产品突破,极大程度上提升茶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代匠人,不变匠心。自吴觉农从正史、人才培养、研究、种茶、制茶、茶效、品饮等方面不断实践,推动茶产业发展,再到“茶界泰斗”张天福创制揉茶机改写揉茶历史,中茶人砥砺前行的脚步从不曾停歇,这是一代“茶”人的初心,更是后续“茶”人的坚守。目前,中茶拥有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茶叶大师和28位高级专业技术大师,他们在行业和全社会中制茶技术过硬、行业贡献卓著、公信力强,极大保障了中茶公司茶叶产品的优良品质。中茶品牌 飘香世界从古至今,小小的一杯茶可以寄托各种无法言说的思绪情怀。苏轼有云,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陆游有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白居易诗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品茶读诗,感受烟火人生。作为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中茶的理念一直很 “贴地气”,它将企业定位于“茶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者”,将“国饮中茶”作为品牌主张,其将中国茶文化输出和品牌打造作为企业一直以来发展的目标。中茶拥有新中国第一个茶叶商标“中茶牌”。绿色的“茶”字,表达“对自然与健康的向往和追求”;红色的“中”字象征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及“金色中华,精品中茶”的产品定位和追求,蕴含了中茶“根植中华大地,奉献自然与健康”的理念。自2014年APEC会议开始,中茶先后赞助保障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首届进博会等国家各类大型活动,代表“中国品质”和“中国形象”为全球国家政府首脑提供用茶服务,持续提升中茶在世界的品牌影响力。去年,中茶将品牌建设纳入考核体系,支持各单位加大品牌线上推广,今年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合作,持续加码品牌影响。


如今,中茶在福建、云南、湖南、广西等省拥有十多个自有加工厂,配备国际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标准严格,坚持不落地生产,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控,确保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70年来,中茶向中外消费者提供了包括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六堡茶、普洱、黑茶、茶饮料等全品类产品。借助1600多家专卖店及35000多个零售终端组成的遍布国内外市场的销售网络,打造出畅销海内外的“中茶”核心品牌及“海堤”、“蝴蝶”、“猴王”、“百年木仓”、“沙漠之舟”、“吉幸”等知名子品牌。2019年,中茶公司代表茶行业入选企业标准领跑者联盟,进一步制订完善中茶的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茶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一杯放心茶。据了解,为加强渠道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中茶与歌德盈香成立了中茶网络科技公司,利用专业团队拓展电商渠道,探索茶酒融合,通过线上和线下全渠道布局,打造中国茶叶流通领域的新零售公司。


作为向世界递出的一张中国“名片”,中茶一直向世界展现着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以及中国人的坚韧和自强。70年间,中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革变迁,从最初中国茶叶公司的建立,到增加出口业务成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再历经改革、合并最后于2004年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到今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茶以不息的热忱和崭新的面貌开启了面向全球市场的一场持久战。70年的重任担当,70年的创新不懈,70年的砥砺前行,中茶人用双手书写了一个品牌、一个行业发展的历程。



未来,中茶将坚定“品牌消费品公司”定位,以中国茶香飘世界为使命,将中茶打造成世界品牌,国际茶企,推动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更多中国茶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茶:70年砥砺前行见证国茶振兴历程

  历史变迁,风云际会间,一杯浅浅的清茶历经了70年的时间洗礼。据悉,中粮集团中国茶叶有限公司(简称中茶)成立70周年活动将于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

  从一杯普通日常的饮品到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盛事中必不可少的茶饮,中茶用执著的拼搏精神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将中国茶叶逐步推向海内外,在促进对外合作,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通过自身品牌的输出将中国的茶文化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播。

  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堂必修课,更成为代表中国软实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茶产品多次作为国礼飘香海内外,同时,其还在2014年APEC会议,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首届进博会等国家级会议重要场合中,凭借优质的品质,获得了海内外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成为中国茶叶的象征,享誉世界。
  出口创汇  扶贫助农

  中茶作为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企业,它的成长历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茶叶行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所有产业都面临着从零开始,想要开始做、做好、做标准、做出价值,以当时的条件看,异常艰难。

  1949年11月23日,时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副主任薄一波、马寅初共同签署文件,批复贸易部、农业部的报告同意成立中国茶叶公司(中茶公司前身),同年12月1日中国茶叶公司正式办公。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后被尊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同志出任第一任经理。

  当时茶产区分散,小农作坊式的销售情况居多,茶叶没有标准,在当时更谈不上品牌,生产和市场环境对于新生的中茶来说严峻异常。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茶企,中茶这个“第一”代表着勇敢,更意味着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中茶成立之初,一大批先辈奠定了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当代茶圣”吴觉农出任中茶首任总经理,同时还汇集了黄国光、庄任、冯绍裘、张天福、于宝森、施云清、王郁凤、胡浩川、陈应明、方翰周等一大批茶界著名专家。集众人所长,合众人之智,中茶迅速发展。

  六年后,中茶交上了一份成绩单:1950-1955年中茶投放收购金额共计3.54亿元(新币);上缴利润1.44亿元。先后组建大行政区的区公司、办事处5个,省、市、自治区分公司26个,支公司、营业处34个,精制加工厂51个。与此同时,在1955年,中茶茶园面积为28.87万公顷,比1949年15.47万公顷增加87%;茶叶产量为10.80万吨,比1949年4.10万吨增加163%;收购(中茶公司)为9.75万吨,比1950年3.35万吨增加191%;内销为5.65万吨;出口为3.11万吨,比1949年0.99万吨增加214%,其中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出口1.46万吨,占我国出口总量的47%;对亚非拉美和西方国家出口1.65万吨,较1950年0.32万吨增加4倍多。

  到了1990年,我国茶业一改建国初期生产凋敝、出口萎缩的衰落局面,整个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中茶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950年至1993年间,中茶共出口创汇包括咖啡、可可及其他商品达74.80亿美元,其中出口茶叶353万吨,创汇61.55亿美元。中茶的积极发展,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出口创汇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今,面对精准扶贫的重任,中茶再次展现企业担当,其以“公司+供应商+农户”的合作形式大量收购茶叶主产区原料茶,直接带动着当地茶叶经济的发展,为当地茶农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中茶在茶叶主产区通过协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行无公害种植技术,分派小组到各主产区对当地茶叶经营者、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引导茶农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茶叶产品,在茶农与市场之间建立了及时有效的沟通,宣传普及茶叶安全生产知识的同时,极大带动了贫困地区茶农提质增收,脱贫致富。

  戮力创新  成就国饮

  国饮中茶,茗香亘古,开疆拓土,风雨兼程,中茶的历史伴随着新中国的奋斗史,是品茗茶叶苦尽甘来的滋味,是追梦路上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守。

  七十年发展历程中,一代代的中茶精英们,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传承,他们用不断的创新为中茶品质保驾护航,书写着中茶人的自信与骄傲。
  中国茶叶公司首任经理——吴觉农

  1964年,为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适应我国港澳市场需求,中茶福建公司以庄任、刘典秋等数位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小组指导下,成功研发新工艺白茶。当时,中茶福建公司在福鼎白琳茶厂正式确定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将萎凋叶进行短时、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新工艺白茶产区分布于福鼎的白琳、湖林一带,每年产销100吨左右,全部销往香港市场。时至今日,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工艺白茶的口感与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1973年,中茶云南公司及旗下昆明茶厂在吸收、借鉴粤港茶叶加工工艺基础上,首次研制成功普洱茶“熟茶”人工渥堆后发酵工艺,实现了普洱茶产业的革命性创新。1978年,昆明茶厂组织制订普洱熟茶加工工艺并推广全省,这一技术再次推动了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

  2015年,中茶安化黑茶项目完成了黑茶匀堆发酵设备样机的研发试制工作,彻底改变了黑茶行业落地发酵的传统工艺,真正实现了黑茶发酵环节的自动化、清洁化,更好地控制菌种中冠突散囊菌群数量与质量,使黑茶产品从传统产品向高科技、差异化产品突破,极大程度上提升茶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代匠人,不变匠心。自吴觉农从正史、人才培养、研究、种茶、制茶、茶效、品饮等方面不断实践,推动茶产业发展,再到“茶界泰斗”张天福创制揉茶机改写揉茶历史,中茶人砥砺前行的脚步从不曾停歇,这是一代“茶”人的初心,更是后续“茶”人的坚守。

  目前,中茶拥有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茶叶大师和28位高级专业技术大师,他们在行业和全社会中制茶技术过硬、行业贡献卓著、公信力强,极大保障了中茶公司茶叶产品的优良品质。

  中茶品牌  飘香世界

  从古至今,小小的一杯茶可以寄托各种无法言说的思绪情怀。

  苏轼有云,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陆游有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白居易诗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品茶读诗,感受烟火人生。

  作为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中茶的理念一直很“贴地气”,它将企业定位于“茶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者”,将“国饮中茶”作为品牌主张,其将中国茶文化输出和品牌打造作为企业一直以来发展的目标。

  中茶拥有新中国第一个茶叶商标“中茶牌”。绿色的“茶”字,表达“对自然与健康的向往和追求”;红色的“中”字象征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及“金色中华,精品中茶”的产品定位和追求,蕴含了中茶“根植中华大地,奉献自然与健康”的理念。

  自2014年APEC会议开始,中茶先后赞助保障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首届进博会等国家各类大型活动,代表“中国品质”和“中国形象”为全球国家政府首脑提供用茶服务,持续提升中茶在世界的品牌影响力。去年,中茶将品牌建设纳入考核体系,支持各单位加大品牌线上推广,今年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合作,持续加码品牌影响。
  如今,中茶在福建、云南、湖南、广西等省拥有十多个自有加工厂,配备国际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标准严格,坚持不落地生产,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控,确保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

  70年来,中茶向中外消费者提供了包括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六堡茶、普洱、黑茶、茶饮料等全品类产品。借助1600多家专卖店及35000多个零售终端组成的遍布国内外市场的销售网络,打造出畅销海内外的“中茶”核心品牌及“海堤”、“蝴蝶”、“猴王”、“百年木仓”、“沙漠之舟”、“吉幸”等知名子品牌。

  2019年,中茶公司代表茶行业入选企业标准领跑者联盟,进一步制订完善中茶的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茶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一杯放心茶。

  据了解,为加强渠道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中茶与歌德盈香成立了中茶网络科技公司,利用专业团队拓展电商渠道,探索茶酒融合,通过线上和线下全渠道布局,打造中国茶叶流通领域的新零售公司。
  作为向世界递出的一张中国“名片”,中茶一直向世界展现着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以及中国人的坚韧和自强。70年间,中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革变迁,从最初中国茶叶公司的建立,到增加出口业务成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再历经改革、合并最后于2004年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到今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茶以不息的热忱和崭新的面貌开启了面向全球市场的一场持久战。

  70年的重任担当,70年的创新不懈,70年的砥砺前行,中茶人用双手书写了一个品牌、一个行业发展的历程。

  未来,中茶将坚定“品牌消费品公司”定位,以中国茶香飘世界为使命,将中茶打造成世界品牌,国际茶企,推动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更多中国茶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6年全国乌龙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上各茶类板块的不断轮动,乌龙茶产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调整。为更好地指导中国大陆乌龙茶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回顾“十二五”期间乌龙茶产业基础上,结合2016年度调研情况,编制了《2016年全国乌龙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特此分为生产、销售两大部分为读者分享。

 

 

 

★中国大陆传统乌龙茶产区情况

 

福建安溪是我国最大的产茶县,以乌龙茶为主。2015年,该县茶园面积为60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6.5万吨。“十二五”期间,安溪县涉茶行业总产值从81亿元增长至148亿元(含涉茶相关产业产值),期末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5元,其中茶叶收入7288元,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目前,安溪县政府坚持“放眼国际,兼纳百茶,固本培元,创新发展”的方针,稳定全县茶园面积,强调高效生态茶园建设,重视提质增效,提高茶叶单产与产值,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与表率作用。安溪全县现有涉茶中国驰名商标7枚,福建省著名商标47枚,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达1424.38亿元。

 

数据来源: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

 

漳平水仙是闽南乌龙茶的又一代表,多年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金奖,取得多个国家级荣誉,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15年,漳平水仙茶种植面积达4.5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近1/2,茶叶年产量近5000吨,总产值10.6亿元,带动水仙茶区农民实现年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南洋乡为代表的水仙茶主产区,其标准化水仙茶面积达3万亩,拥有水仙茶合作社13家,入社社员近2000户,带动茶农户均增收3.2万元。

 

“十二五期间”,闽北乌龙茶核心产区——武夷山市的茶产业发展有序、平稳。2015年,武夷山市茶山面积达14.8万亩, 其中:投产面积13.9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4.8万亩,机械化修剪面积14万亩,机械化采摘面积13万亩。全市涉茶人数已达8万余人,茶叶总产量7800吨,总产值15.36亿元。注册茶企有4800多家(其中:个体工商户3000多家),通过QS论证企业560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0家,茶叶合作社308家。

 

数据来源:武夷山市茶业局

 

广东作为我国乌龙茶的另一重要产区,包括潮安、普宁、梅县、大埔、蕉岭等粤东南县市,粤北的英德市和粤西的罗定、廉江等地也有生产。主要茶叶品种有凤凰单丛、岭头单丛等。其中,以潮安凤凰山区的凤凰单丛最为著名。目前,潮州市凤凰单丛茶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1.5万吨,总产值近4亿元;建成3个万亩茶叶生产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潮安县凤凰镇、饶平县坪溪镇2个茶叶专业镇、100余个茶叶专业村;该市现有获有机茶生产认证企业7家,认证面积2445亩,有机茶产量214.75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原QS)企业9家;有5家企业的11个茶叶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和全国(农业类)名牌产品以及广东省著名商标。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多个非乌龙茶传统产区也相继开始进行乌龙茶的引种试制。目前,四川、湖北、湖南等部分地区的乌龙茶生产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据农业部门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川、鄂、湘三省的乌龙茶产量均达到3500吨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十二五”期间情况乌龙茶产量产值情况

 

随着国内市场的需求提升,乌龙茶产量不断增加。2015年,乌龙茶类达到25.8万吨。其中,福建乌龙茶产量达到20.2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78%,较2011年增长近28.6%;广东乌龙茶产量为3.76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4.6%,较2011年增长39.2%。福建、广东两省乌龙茶产量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90%以上。伴随着产量提升,全国乌龙茶一产产值也升至115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但从“十二五”期间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角度看,乌龙茶在其中的占比已呈现出波段下降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面对“十二五”期间乌龙茶产业的变化,各主产区政府与企业结合国家政策与本地实际情况,将发展重点向综合开发转移,利用茶旅游、茶叶深加工向茶业二三产拓展,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乌龙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超过千亿,仅福建安溪一地2015年的涉茶产业总产值就超过150亿元。

 

 

★2016年度乌龙茶产量产值情况

 

2016年,受寒潮和连续降雨影响,茶树萌芽比较缓慢。3月30日,以黄金桂为代表的早芽品种正式进入采摘生产期,比前一年迟了10天;4月21日,外安溪铁观音开始登场,比2015年迟了5天;5月3日,内安溪(高山茶区)茶开始登场,较同期迟了5天;5月中旬,安溪县本年度春茶采摘制作基本结束;进入10月的安溪铁观音秋茶采摘佳期后,受台风“莫兰蒂”和“鲇鱼”影响,茶叶嫩梢被刮伤、茶山山体滑坡、茶园梯壁崩塌、部分茶叶初制厂房严重受损、雨期难以采摘等因素的影响,茶叶产量总体降低,品质保持稳定,与往年基本持平。

 

在闽北地区,武夷岩茶早熟品种于4月18日开始采摘,武夷岩茶随后进入繁忙的采摘季节;5月中下旬,武夷岩茶春茶毛茶陆续上市;6月至7月是武夷岩茶毛茶的烘焙时间;中后期,由于武夷岩茶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总体来看,受春季寒潮影响,武夷岩茶中的肉桂品种出现较大减产,但由于武夷山地区的茶叶生产逐年扩大,弥补了寒潮造成的损失,全年整体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广东,受2015年岁末及2016年初的霜冻天气影响,潮州地区部分低山茶树受冻,茶叶生长速度减缓,春茶采摘时间相对延后,茶青品质相较往年有所下降;进入中后期,由于阴雨天气较多,因此茶叶品质继续受到影响,全年茶叶总产量也较往年减少了约1/3。

 

综合估算,2016年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约在24万吨左右,减产约10%;一产总产值应在120亿元左右。

 

 

★乌龙茶成产业投资焦点

 

由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乌龙茶产业持续发展较好,因此获得了早期金融资本的一致看好,乌龙茶产业内的资本流入明显早于且多于其它茶类。

 

在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市的茶企中,主营乌龙茶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和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而在新三板全面铺开IPO备案制度的今天,更多的乌龙茶企业正在准备上市融资。在企业运行良好的前提下,金融资本的进入,对乌龙茶产业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

 

当然,铁观音茶企上市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资本双刃剑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了革命式的重组,安溪铁观音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公司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新中国最早的国营茶厂之一——安溪茶厂,曾长期处于业界龙头地位,其“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连续九届荣获国家金质奖。2012年6月,安溪铁观音集团正式宣布已投入数亿元资金启动上市计划。但由于国家政策变化、企业经营困境等原因,2013年初,该公司终止上市计划;此后再受消费环境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特别是因为给关联方提供担保,主债务人陷入困境等原因,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2016年4月20日,公司管理人发布遴选重组方公告后,共有10家公司表达了投资意愿,其中7家公司按要求在2016年5月31日前提交了重组方案。经遴选,最终确定和君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组方。重组方北京和君三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2.13亿元增资入股铁观音集团,并获得相应股权,成为铁观音集团绝对控股股东,增资款用于为两个公司清偿债务,此外还将提供数目可观的后续经营资金;铁观音集团及安溪茶厂将在管理人的监督下执行重整计划,对已申报的债权于6个月内分批清偿到位;而按计划减免的债务,两公司不再承担清偿责任。安溪铁观音集团将据此涅槃重生。

 

 

茶企上市的过程也是企业对自身进行不断审视与完善的过程。在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的集群中,华祥苑茶业是较早启动上市计划的企业。该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中止了上市计划,并着手进行内部改革,推动了企业发展。针对目前的茶叶市场,华祥苑除了保持原来走的高端茶类路线外,经过积极探索研发了更多产品,提供让大家喝得起的品质茶。同时,经过数年的时间,该公司成功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OPO模式,从容应对目前大潮迭起的“互联网+”态势,建设茶庄园,推出“庄园茶”,将深山里的好茶及时奉献在消费者面前。

 

总体来看,尽管在铁观音茶企资本化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企业都是在积累中实现了调整、完善、创新,同时资本的注入也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资本有着最敏锐的洞察力。近年来,随着乌龙茶产业的变化,资本对乌龙茶产业的总体关注度已出现明显下降,目前已由2013年初期对铁观音的关注转变为对武夷岩茶和铁观音的重视。

 

★内销

“十二五”期间情况全国乌龙茶销售整体情况

 

据我会持续观察,“十二五”期间,全国乌龙茶行业内部产销格局出现明显变化。期初,安溪铁观音茶产业保持着“一家独大”的格局;但从2012年中期至2013年中期,随着铁观音茶企上市进程的推进、业内资讯逐步公开透明,以铁观音为首的闽南乌龙茶出现量价波动,与此同时,以武夷岩茶为首的闽北乌龙开始发力;期末,铁观音等闽南乌龙在传统销区遇冷,但新兴销售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尤其以河南、山东这二个市场份额扩张最快;岩茶单丛市场走俏。截止至2015年底,乌龙茶整体市场销量下滑,但在武夷岩茶等的带动下,乌龙茶全茶类全年总销量仍接近20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销量的12.5%。在乌龙茶消费中,安溪铁观音所占比重受岩茶、单丛等品种的挤压,由原来的80%已降至70%。

 

在价格方面。据产地批发市场的统计:“十二五”期间,铁观音均价维持在300元/公斤;武夷岩茶均价保持在700元/公斤;广东乌龙茶的代表品种——凤凰单丛,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了解,因此销售均价逐年提高,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00元/公斤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1-2015年安溪铁观音价格指数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茶都——安溪茶叶批发市场全年交易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交易额稳定在22亿元以上,虽然均比2014年度略有下降,但未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全年交易情况同比往年无太大波动。比对五年间的总体交易情况,可以看出全年市场交易运行态势比较平稳,淡旺走势基本一致。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16年全国乌龙茶销售情况

 

根据年度调查,结合2016年度铁观音价格指数:安溪当地早芽品种乌龙茶受到晴雨交替天气影响,产量略减,价格基本持平;铁观音上市后,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交易量小幅上涨,价格基本持平;高山茶区铁观音开采后,气候条件比往年好,茶叶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品质有所提升,呈现“优质茶价格高,中低档茶价格稳”的态势,市场需求比较旺盛,销售顺畅。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受茶市环境低迷的影响,2016年武夷岩茶春茶的均价较去年下降了30%;在进入年末后,均价有所上扬,保持在350元/公斤左右。同时,武夷岩茶价格分化比较明显。高档茶因品质好与宣传到位等原因,销量虽有微调,但价格持续升温;而低档茶均价则维持在180元/公斤,比去年有所下降。

 

2016年,受采制过程中的天气影响,单丛茶总体品质有所下降,均价出现下滑,一直维持在250元/千克左右;而老丛、名丛则因储存制作条件好、品质出色等原因,继续受到市场追捧,均价继续保持在1000元/公斤的高位。

 

总体来看,乌龙茶的均价呈“高档价格不变,中低档稍有下降”的态势。

 

 

搭上互联网便车的乌龙茶销售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的最初十年,茶城(原批发市场)专营店在终端环节的销售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甚至一度达到70%。以安溪铁观音茶企、茶农、茶商为首的乌龙产销单位与个人充分依托该渠道快速推广、扩张,促进了乌龙茶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茶城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与同质化特征,无法满足规模茶企的品牌发展需要,因此一些铁观音品牌茶企再次引领渠道拓展之先,开始在一二线城市开设自己的品牌连锁专卖店。这一举措再次极大地促进了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但受宏观环境影响,“十二五”期间,乌龙茶连锁专卖店明显减少。据调查,乌龙茶专营专卖店至“十二五”期末已缩减了约1/4。究其原因,主要是店铺房租与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加之销量无法进一步提升所致。

 

在调减店铺数量后,以安溪铁观音茶企为首的乌龙茶企大力开拓新兴渠道,率先开展电子商务发展,领茶业电子商务之先。早在2004年,安溪县的八马、华虹等较有远见的企业及茶商茶农就开始尝试在互联网上开店;2008年,安溪县茶企对发展电商达成共识,以安溪铁观音的整体品牌为支撑,“抱团”发展,一股网上开店潮开始蔓延开来,使整个安溪茶叶的网上销售明显加速;2012年起,由安溪茶叶协会、安溪电商协会和龙头茶企牵头,阿里巴巴、京东、当当、天猫等国内十余家龙头电商企业先后进驻安溪,与当地数百家茶企对接,在网上开设安溪茶“会馆”,将分散的茶企纳入其中,以整体品牌拓展网销市场,极大推动了安溪茶叶的网上销售额。2012-2014年间,安溪铁观音电子商务销售额分别达12亿元、15亿元和20亿元,茶叶电子商务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1.3%、25%和30%。2015年,在阿里零售平台茶叶交易量排名中,乌龙茶继续领跑,而铁观音在乌龙茶中位列第一。据安溪县电商协会提供的数据:2016年,安溪茶叶电商交易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20%,居全国第一;在“双11”的天猫乌龙茶类销售榜单中,安溪县的八马茶业、中闽弘泰、宏源馨等13家茶企位居前列,茶叶电商销量破亿元,其中,八马茶业全网超过1000万元,凸显传统茶企电商的竞争力越加强劲。

 

与此同时,闽北乌龙主产区——武夷山市也在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上大步前行。据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统计:2015年,武夷山市是全国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长贡献最大的5个县市之一。目前,武夷山市已依托电子商务研究会开展后台基础操作、店铺装修等多场实操培训,帮助村淘项目合伙人或返乡创业青年掌握电商技能,不断促进农产品进城等工作。同时,为全面开启武夷岩茶互联网运营新模式,雷军领投的“互联网+茶”创新型企业醉品集团旗下的产地茶直供交易平台——茶帮通将于近期成立武夷山原产地运营中心,助力乌龙茶产业向更加理性的方向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乌龙茶消费

 

在政府、茶企、茶商、茶农的联手推动下,铁观音曾是北方茶叶市场中最为热销的茶叶品种。但在“十二五”期间,受到市场因素、媒体负面报道等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但从目前批发市场中收集的情况看,铁观音在大众消费级茶品种,特别是在新兴销区及传统销区的二线城市和农村仍保有一定的存量消费。加之铁观音的产量较大,因此从销售量来看,铁观音在乌龙茶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铁观音热逐渐减弱的同时,原先在北方市场表现得不温不火的武夷岩茶开始挤占市场份额。特别是随着产区政府的大力引导和一批品牌茶企的市场推广力度不断增大,武夷岩茶近年来在北方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乌龙茶消费热点的转移,凤凰单丛也成为北方市场中受到追捧的乌龙茶品种。在“十二五”期末两年,特别是2015年,以日川为代表的单丛品牌在北方地区的大力推广,使单丛这一乌龙茶系列中的小众品种,市场份额逐年上升,成为北方乌龙茶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广东地区是乌龙茶传统的消费市场与贸易集散地,以铁观音为首的乌龙茶对促进广东茶叶贸易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其发生变化也最早。2000年之前,铁观音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粤东等地的茶叶主销品种;茶楼、茶馆、居家用茶都以传统浓香型铁观音为主。在当时广州芳村的诸多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中,福建商家占半数以上,基本上都从事铁观音的批零业务。在2000年之后,铁观音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创新,清香型铁观音大量投放市场,并在广东率先流行,将安溪铁观音在广东的消费贸易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占据了礼品市场特别是高端茶礼的大半江山。2005年后,由于广东市场上出现了多个茶类品种的轮番炒作现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跟风,铁观音在广东的市场日渐被挤压,因此铁观音等乌龙茶虽然还是广东外省茶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但已不再是当年的风光。但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普洱、黑茶等后发酵茶的兴起,乌龙系列中的“老茶”又在市场中悄然兴起。“找老茶、喝老茶、藏老茶”逐渐流行开来,有年份的“老铁”、“老岩茶”、“老单丛”等品种开始成为资深茶友竞相追捧的目标。特别是2016年4月26日,陈香型铁观音国标的正式实施进一步助推了市场上收藏与饮用老茶的风潮,使乌龙茶再次成为业界的热点之一。

 

“十二五”末期,随着茶旅游的逐步兴起,乌龙茶消费由市场、电商等渠道开始转移,体验型消费逐步兴起。消费者在进入茶区旅游时,通过自身体验,从茶农或茶叶生产企业直接购买茶品的情况日益增多。尤其是武夷山地区,在景区本身的宣传和近年来“印象大红袍”剧目的带动下,游客日益增多。景区与茶区重合的优势条件,使“游客流”成功转化为“消费流”,通过旅游等第三产业所带来的茶叶销售成为乌龙茶销售的新卖点。

 

 

★外销

“十二五”期间情况乌龙茶出口情况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 年,中国乌龙茶出口1.5万吨,金额 8448万美元,均价5485美元/吨。回顾“十二五”期间的中国乌龙茶出口情况,尽管出口量稳中略降,但受人民币升值带动,加之质量逐年提升,海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等因素影响,乌龙茶出口均价表现稳中有升(2015年乌龙茶价格较2011年价格提升40.36%),出口总额基本保持稳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15年中国乌龙茶出口国家和地区前20名

国家

(地区)

出口量(吨)

出口额

(万美元)

均价

(万美元/吨)

数量同比

(%)

金额同比

(%)

均价同比

(%)

1

日本

9014.0

3487

0.38

-11.6

-12.8

-1.3

2

香港

1984.6

1288

0.64

-14.6

-16.9

-2.7

3

泰国

1369.7

503

0.36

1469.1

1461.0

-0.5

4

越南

598.9

909

1.51

-15.3

198.9

253.0

5

俄罗斯联邦

575.9

213

0.36

126.8

5.7

-53.4

6

美国

475.5

797

1.67

12.2

-15.5

-24.6

7

马来西亚

306.8

426

1.38

-7.7

-49.4

-45.2

8

印度

235.2

61

0.26

-8.1

-24.1

-17.4

9

新加坡

201.4

95

0.47

-13.5

-14.1

-0.7

10

斯里兰卡

137.7

59

0.43

20.1

-0.6

-17.2

11

德国

81.9

102

1.23

-27.3

7.4

47.8

12

加拿大

64.3

43

0.67

1.0

-24.6

-25.4

13

西班牙

40.1

8

0.19

19941.0

1940.3

-89.8

14

墨西哥

38.5

33

0.85

15.8

31.0

13.1

15

乌克兰

32.8

9

0.28

712.5

415.4

-36.6

16

澳门

30.2

14

0.46

-28.0

-34.0

-8.3

17

澳大利亚

30.0

56

1.89

16.5

68.9

45.0

18

英国

23.9

36

1.53

62.3

63.8

0.9

19

南非

14.9

32

2.14

91.7

57.2

-18.0

20

印度尼西亚

13.2

15

1.10

-18.2

-14.5

4.5

 

合计

 

15365

8448

-0.1

-5.2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16年度乌龙茶出口情况

 

截至2016年10月,中国乌龙茶出口总量为12718吨;出口额为69927万美元,出口均价5498美元/吨。

 

2016年1-10月中国乌龙茶出口国家和地区前20名

排序

国别

出口量(千克)

出口额(美元)

均价(美元/千克)

1

日本

6,386,777

23,454,037

3.672

2

香港

1,953,034

14,235,189

7.289

3

泰国

1,921,104

6,154,757

3.204

4

越南

570,005

7,536,958

13.223

5

俄罗斯联邦

568,339

1,305,084

2.296

6

美国

307,094

5,254,533

17.111

7

马来西亚

247,253

4,285,545

17.333

8

新加坡

182,468

856,423

4.694

9

印度

173,301

408,357

2.356

10

德国

101,302

757,962

7.482

11

斯里兰卡

46,105

160,229

3.475

12

加拿大

38,058

366,168

9.621

13

墨西哥

33,429

294,237

8.802

14

缅甸

33,141

3,170,488

95.667

15

乌克兰

28,845

93,194

3.231

16

澳大利亚

23,659

400,315

16.920

17

菲律宾

15,592

190,418

12.213

18

印度尼西亚

13,595

149,905

11.026

19

澳门

8,977

41,547

4.628

20

韩国

7,238

46,209

6.384

...

...

...

...

...

12717558

69927207

5.498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碰撞

 

乌龙茶的传统外销市场主要是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过多年的推广,特别是以安溪铁观音茶企为首的乌龙茶骨干茶企近年来不断地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推广,目前中国乌龙茶的销售逐渐向其它周边国家和欧美市场开拓,已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期间,中国乌龙茶出口市场新旧更替、明显变化,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在传统市场中,出口乌龙茶仍以中低档为主,均价普遍较低,需求弹性不强,量价均有不同程度萎缩。目前,东南亚市场维持着稳定,而日本市场则已进入了全面衰退期。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开始逐步取代传统市场所占的份额。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的兴起,泰国、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斯坦等相关国家进口量持续提升。此外,欧美国家的快速成长也为中国乌龙茶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015年,我国乌龙茶出口量和总金额增长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泰国、俄罗斯联邦、美国、斯里兰卡、加拿大、乌克兰、英国和南非。其中,俄罗斯在近几年进口我国乌龙茶的总量屡创新高,西欧市场也呈持续性增长。截至目前,上述相关国家进口中国乌龙茶的量价额仍在保持升势。

 

 

国际市场格局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口乌龙茶的产品格局已悄然改变。除了出口大宗茶继续输出传统海外市场之外,一些中高端乌龙茶产品也在根据海外消费者的品饮消费习惯进行创新定制后,以崭新的形象进军欧盟、俄罗斯、美国等新市场。如:不久前,安溪县龙涓乡某合作社为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就根据俄罗斯当地的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特别定制了三种不同口味乌龙茶;该批产品共计4465公斤、货值8.62万美元,单价每公斤19.3美元,是我国出口乌龙茶均价的6倍。另,安溪三和公司于2016年10月底,也将本企业产品投放到意大利的首批50家超市试销,开启了乌龙茶进入欧洲市场的新模式。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执笔人:梅宇、王智超,完整版敬请关注《茶世界》2017.1)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