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早上五点半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博罗下关沱茶开业五周年店庆活动盛况

6月23日,作为博罗下关沱茶开业五周年店庆活动,当天可真是人如潮涌。活动当天,不仅有茶道表演、古筝表演,还有精美的小吃以及刺激的抽奖活动。

门口有着由气球组成的拱门,很是能吸引别人的眼球。加上红地毯的铺设,让现场瞬间高大尚了不少,走在红地毯上的人都会洋溢着笑容。醒目的现场,远远就能得知博罗下关沱茶正在活动进行中。

 

热情的服务

动听的琴声

走到门前,手动拉门由店员开启,能体会到店员的热情相待。映入眼帘的就是古筝表演,一指一弹,余音绕梁。不少客人都停在入口处慢慢欣赏,对古筝感兴趣的人,还会当场请教一下,相当于免费上了堂课。

展厅四周都是数不胜数的商品陈列,如此多的品种能满足所需,基本进来的来宾都不会空手走出门,这也是博罗下关沱茶的魅力所在。

展厅各处还有茶道表演,来宾能更近距离的接近茶道文化,领悟到更多的韵味。在活动当天,私人茶室免费开放,平时就只能会员才能进入,不少人都会趁此机会好好的体验一番。

现场的精美小吃,迷人的外表散发着诱人的气味。不少来宾边吃边逛,在博罗下关沱茶待上一天也是很自然而然的。

现场除了听、看、吃,还有个刺激的活动,那就是幸运大抽奖。只要消费达到3000元,就能进行抽奖,一等奖有着价值5000块的茶饼。手伸进抽奖箱内,拿起的球体上标注的数字是几,就代表是几等奖。而活动当天就有人抽到了一等奖,运气实在太好了。其它奖品也是不错的,加上百分百的中奖率,不少人都觉得不枉此行。

(博罗下关沱茶员工合影)

活动从当天早上9点半开始,直到晚上11点半结束。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人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博罗下关沱茶的活动。


图片转载于博罗下关沱茶

浙江武义:“茶叶子”变“金叶子” 听听茶农们的致富经

柳尖初绿,草长莺飞,初春的暖阳寓意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春茶纷纷卯足了劲,你争我赶地冒出了头。对武义县不少茶农来说,采茶、做茶,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茶叶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早起上山好采茶  茶农们早出晚归赶进度

每年的清明前,一个月左右的茶季,是武义县茶农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3月6日,壶山街道上端头村。早上五点半,天还没亮,71岁的村民汪凝香已经起床,准备去采茶。老伴和往常一样准备早饭和中饭,他们要在茶园忙一天。汪凝香和老伴骑了半个小时的电动三轮车,到达自家茶园。3月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但茶叶一天一个价。茶农们为了赶进度,都是早出晚归,连中午也不下山,就在山上随便吃点,便接着分头采摘,到日落前才回家。

郁郁葱葱的茶园里,汪凝香和老伴腰系布袋、身披雨衣穿梭其间,双手娴熟地采摘嫩绿的新芽。“采茶是个技术活,不能用力掐,需要轻捻茶芽,轻轻拔起,才不会伤到茶叶,这样泡出来的茶才更香。”即便说着话,她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现在管理方面好了,加上气候原因,二月下旬就可以采摘春茶。我俩最多能采摘14斤,按45元一斤鲜叶的价格来算,一天也有600多元的收入。”

上端头村像汪凝香这样的茶农不在少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几亩茶园,每到采摘时节,她们都会约上远亲近邻一同采摘。忙碌了一天,天已近黑,汪凝香背着两个布袋,满载着新采的鲜叶准备售卖。

鲜叶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钱

“这是你的,50一斤,一共 350元。”“今年价格还比较可以,今天我们家3个人采来卖了900多块钱。”傍晚时分,在王宅镇四八店村陈涛茶叶加工厂,前来卖鲜叶的茶农络绎不绝,大家都对收购价格比较满意,对茶叶发展带来的效益更是感触良多。

茶产业不仅助农增收,同样也加惠于茶叶加工作坊。晾晒、烘干、炒制……负责人陈涛正加紧把鲜叶加工成成品。陈涛平时在县城工作,但每年到采茶季最繁忙的时候,他都会赶回来帮忙。“从3月4日开始,我们就开始收购鲜茶叶进行加工。”陈涛说,自己先后购入了10台全自动炒制机,每天机器同时运作,能将600斤鲜叶做成120斤的成品,加工好的1斤茶叶售价能达到两三百元。

2001年,武义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眼下,武义县共有有机茶园近1.5万亩。有机茶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发展道路。茶产业不仅成为绿色支柱优势产业,也成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原标题丨【奋进武义·看新事】“茶叶子”变“金叶子” 听听茶农们的致富经

注:内容来源武义发布,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喝茶亦如望明月

清代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意思是少年读书就像在缝隙里看月亮,可以看见的只是月亮在天空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月亮在一小块天空中的样子。因没人生经历,所以不够全面。中年时阅历增加,视野广阔了,但还是有所局限。老年有了人生经历,视野开阔,读书时联想得多了,对世事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人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历深浅不同,所得也便不同的。

喝茶亦如读书与望月,是在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中逐渐变化的。少至老,书没变,人的理解程度变了;月没变,人的眼光、心态与所生发的联想变了。

从二十多岁喝茉莉花茶至今,已四十多年。除尝过别人的毛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沱茶等,自己买着喝的一直是茉莉花茶。其间有十年,是配着苦丁喝的。

四十多年来茉莉花茶没变,喝茶的习惯以及茶对我的影响,都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了变化。年龄增长很易见,翻一页日历增一天,翻一年日历增一岁。其他变化就难这么清晰界定了,只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青年,中年,现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农人生活中基本无茶。割麦时给地里的社员烧开水,捋一把柳叶或竹扫帚上的竹叶,放在水里煮了,便是茶;收秋时摘来绿豆,烧一锅绿豆水,也是“茶”。因此我离家前没见过茶,没沏过茶,也没喝过茶。

当兵后见了茶,却不知要先放茶后沏水,而是先倒水后放茶,弄得茶叶漂浮杯口,很出洋相呢。

提干后有钱卖茶喝了。尤其到了机关,有了自己的办公桌椅,有了干部宿舍,可以买只茶杯买包茶,边办公或边在宿舍看书边喝茶了,因此早中晚三沏茶,这就上了茶瘾。

那时的茉莉花茶是用土黄色纸袋装的,大都半斤装,一块多钱。茶色黄绿,茶味醇厚中带有茉莉花的清香,沏得浓时,甘中带有微涩,很合我的口味。加之价廉物美,很大众,很宜长久消费,便一直喝此茶。

现下虽说换了塑料袋包装,半斤装的25块钱一袋,散卖的三十块钱一斤,但茶味还是那个茶味,花香还是那个花香,依然是我的钟爱,每年都要买三至四斤散茶。

茉莉花茶清肝明目、生津止渴,最主要的是提神。青年时为赶工作,往往要沏很浓很酽的茶。酽得发苦,才觉过瘾。尤其晚上加班赶材料,更是烟熏茶浓,直熬得精疲力竭,才肯歇下。却不知“神”是提了,空腹浓茶会影响到胃和睡眠,久之便有了胃病与神经衰弱,胃疼失眠便是经常的。

记得一次借了本长篇小说,下午看了个开头,便被书中人物吸引,不舍放下,可是第二天要去军机关举办的培训班报到学习,早上七点的公共汽车票都买好了,于是晚饭后倒了半杯茶叶,沏了喝着发苦的茶,把四百多页的书一股劲给看完了。合书时清晨五点半,心说少迷糊会儿,打个盹儿,六点起床赶车。谁知一下睡到八点多,班车给误了,心里栖遑得不知如何是好。幸亏团首长给派了车,才未误报到时间。

三十多岁中年时,由部队转至地方,陌生的工作环境与生活压力,常有烦乱焦躁、疲于应对之感,为清心戒躁,便花茶配苦丁,喝了十年。

人到中年,心态与脚步已有些沉稳,每天早上沏杯茶忙到中午,下午沏杯茶忙到天黑。但晚上不再喝茶。胃病与失眠逐渐好转,夜里两点已能合书入睡。

退休是老的标志。可“世间有二十多岁的朽木,也有八十多岁的青松”,自己并未觉老,遂将时间转向写作爱好。下午和晚上也不再喝茶。每天早上沏杯不太酽的茶,喝到中午已寡淡,傍晚已如清水,睡眠也由夜里两点逐渐改到十一点,练字、写作、看书渐成规律,一日事程节奏变慢,基本上规律起来。心也似茶中焙干的茉莉,把色香都蕴涵于微黄的花瓣。

往事如一杯杯倒去的残茶,回味起,有了物极必反、欲速不达、牛羊饱草还要慢慢反刍等许多感想。

人生如茶,有浓酽,有寡淡,有苦涩清冽与醇厚甘甜,显现的是不同时段的情状与心态。

茶树常青,茶道千年,何也?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多重要呀。

茶是一片不好捉摸和品味的树叶。心如水,才能容浓任寡,静躁使然。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高怀昌(河南新乡),系河南省作协会员,著有中篇小说集《钱二卖丁》、散文集《心里的梦谷》等】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