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茶?”
—“普洱生茶。”
—“是绿茶吗?”
—“不是,是普洱生茶。”
发生在茶店的这样一段对话,成功在初来乍到的客人头上打了一串问号,客人一脸茫然地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普洱生茶是不是绿茶?这个问题其实无需再论,《制茶学》早已经说清楚了。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是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日光晒干而成的绿茶。”
——出自《制茶学》
从六大茶类的分类来看,普洱生茶属于晒青绿茶,这就是绿茶呀。这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冷门知识,那为什么老有人说生普不是绿茶呢?
有一种可能,市场对晒青茶的了解不多,当晒青和普洱两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同时出现,有些无所适从。
说起绿茶,一般会直接想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太平猴魁这类烘炒青绿茶,但很少有人想起晒青绿茶。晒青茶主要作为发酵茶的原料,很少直接销售,知名度远不及烘炒青和蒸青,导致晒青茶被“冷落”。
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晒青茶”是直接太阳晒干的。由于对普洱茶的晒青茶的制作不熟悉,甚至从业五年多的培训讲师(不在云南)都认为晒青是不经过锅炒杀青的,可见大家对晒青茶了解之少。
实际上,六大茶类和普洱茶并不属于同一逻辑序列。六大茶类是以工艺划分的,描述的是不同的加工方式;而普洱茶却是以地域来命名的,是一个文化产物。
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两条逻辑线出发,强行将两种逻辑糅合在一起,只会越描越黑。
锅炒杀青后,日光干燥
而在云南,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为了区分生普和其他绿茶的不同,有意无意间造成的差异化。
普洱茶和绿茶的审美差异,让“生普不是绿茶”这种说法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因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这使得生普(晒青)需要和烘炒青绿茶划分开来。万一说了生茶就是绿茶,那还怎么「越陈越香」呢?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绿茶是不适合长期存放的。
为了强调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干脆就一言以“避”之——生普不是绿茶,泾渭分明。
烘炒青的审美在于「鲜」,需要尽快喝掉来感受它的鲜爽;生普(晒青)的审美在于「陈」,经过转化会更加适合品饮,呈现它越陈越香的特性。
两者品饮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生普和其他绿茶的差异,而且晒青绿茶其他绿茶在外形、口感上的差异实在明显,于是晒青茶(生普)似乎在绿茶中显得格格不入。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极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普洱茶绿茶化。
这个概念的提出,让很多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生茶的工艺不是绿茶工艺,一旦杀青杀太熟了就把生茶做成绿茶了。
其实这个概念是早期珠三角南洋地区的一个共识,倡导生茶不要一做出来就把它喝掉了。喝生茶如果求“鲜”、求“新”,就把普洱茶当绿茶喝了。普洱茶应该摆一摆,喝它的醇厚和韵。
这才是“不要把普洱茶绿茶化”的语境。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独特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恰恰成了它的羁绊。
生普洱茶是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以及陈化制成,而普洱熟茶是在晒青毛茶的基础上,经洒水渥堆发酵制作而成;普洱生茶色泽墨绿,熟茶色泽呈褐色,普洱生茶汤色呈黄绿,普洱熟茶汤色呈红褐色;普洱生茶滋味强烈,口感微涩,而熟茶滋味柔和,生津回甘持久。
普洱茶生茶性偏寒,基本归于绿茶,但长时间存放转化比较好的话,能愈显温和。而普洱熟茶性温,对于暖胃、去油腻有很好的功效。
生熟茶的工艺区别
加工工艺的不同是生普和熟普最根本的区别啊,简单的来说呢,生普是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自然的陈放,然后呢,通过一些加工,整理,装饰,形状等工序而制成的普洱茶。而熟普呢,还需要在生普加工的基础上对茶叶进行人工的发酵,渥堆等工序。熟普和生普在外观上产生了显著的差别。生普呢呈现青绿色,颜色相对较为光亮,而熟普则呈现猪肝色,褐色,显得十分暗淡。普通人可以直观地通过茶饼的颜色来区分是熟普还是生普。
生普和熟普的核心工艺
生普的核心工艺是杀青,熟普的核心工艺是渥堆发酵。
杀青:杀青是要把鲜叶放到锅里面,把它杀熟,让水份尽可能的走干,然后将鲜叶里面的有效物质分解以后再重组。
渥堆发酵: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洒水,上覆麻布,促进茶叶酵素作用的进行,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