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那里产普洱茶好

找到约135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中国红茶哪里产的好?中国红茶什么牌子比较好?

红茶作为我国养生茶品之一,不仅能舒张血管,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能养胃、延缓衰老,受到大部分养生人士的喜爱。但红茶种类那么多,产哪里产的红茶好呢?



不用愁,贴心的小编今天给大家送福利啦!特寻觅了几款不同地方的红茶,味道上各有特色,感兴趣的你不妨了解下!



安徽祁红

众所周知,祁门红茶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

之所以那么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它高香型的口感,大部分原因是因此它拥有比普通红茶都要多的核黄素、叶酸、胡萝卜素等多酚物质。若是选购口感好的祁门红茶,小编推荐明前的高山祁门红茶,采摘自清明节前,生长于海拔800米的高山茶园,每片茶芽都尤为鲜嫩,且经凋萎、揉捻、发酵等多道步骤处理,形成外形微卷、披有金毫的干茶。而要说它的味道,经冲泡后茶汤红润澄澈,叶底明亮舒展;喝起来味道清鲜醇正,除普通的甘甜,还伴有阵阵茶韵香气,在午后喝上一杯,尤为惬意。



云南滇红

虽说云南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区,但这里除了普洱茶外,还有香高味浓的滇红也是出自此处,因此,不少的爱茶人是都会来此一品其中味道。

而凤庆县被称为“世界滇红之乡”,那里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全年气候温和、云雾萦绕,加上充沛的雨水,是公认的茶园核心种植基地,所以小编一直都喜欢凤庆产的滇红茶。首先我们来看看凤庆县储存的滇红金芽茶吧!以云南大叶种单芽为主要原料,经人工采摘后,经过凋萎、发酵、揉捻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每根干茶外形条索均匀,呈黄褐色,表面披有明显的毫毛。


冲泡后你会发现,它的叶底饱满均整,茶汤金黄明亮,犹如琥珀色般。喝起来没有普通茶也的苦涩,而是甘醇顺滑的,微甜中带有丝丝的蜜香。红茶是讲究工夫红茶的,滇红茶也不例外,尤其是其中的果香型工夫红茶口感非常好。

刚买来的果香型工夫滇红茶,打开袋子,你会发现,其干茶条索紧结秀丽,呈褐黑色,表面依旧披有毫毛,但不同的是它带有浓郁的果香香气。虽冲泡起来的颜色较为红浓,但它的味道是较为甘爽醇厚的,没有普通红茶的甘甜,整体柔润细腻,值得慢慢品尝哦。


福建闽红.


福建是红茶的祖籍地,相传早在十七世纪时,便远销英伦海外,凭借独特的口感获得英国皇室的喜爱。

而要数福建哪里的红茶较为出众,莫过于武夷山桐木关的金骏眉,它可是复合型花果香型的代表。


说闽红很多人不了解,不过如果说起金骏眉、小种红茶相信没人不知道吧!这两种就是福建闽红的代表红茶了。就说说金骏眉吧!它是品质红茶的代表品种,甄选小种茶芽,以人工采摘每片单芽,因此每根茶干都紧实隽茂,绒毛少且细腻。


由于制作上采用传统炒制工艺处理,这样制出来的茶尤为耐泡。首泡茶汤颜色红润明亮,靠近还能闻到阵阵果香、花香和蜜香;而它的口感是较为甘爽醇和的,伴有些许微甜,十分和谐。


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红茶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南红,口感就比较不错,独特,也是最适合种植大叶种茶的宝地,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几个产区的红茶,有没有你的心仪的,有的话,赶紧把它带回家吧!



中国茶叶品牌哪个标准高比较好?适合送长辈,送领导,送亲朋,自己喝还性价比高?


中国不缺好茶,很多知名产地品牌,比如乌龙茶,红茶,绿茶,铁观音,西湖龙井,茉莉.花茶,滇红,祁门红,大红袍,普洱茶等等,但是哪个茶品牌的茶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喝好茶,喝的是标准,不同品牌茶,定位不同,标准也就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就不同,好茶很多,但是要看标准,品牌茶推荐暖莘茶,喝好茶,选暖莘,好茶暖心。

暖莘茶:一叶好茶来之不易,从种茶,管茶,采茶,挑茶,炒茶,制茶,在不断找产地,选标准,寻好茶这包含了初心梦想旅途中的艰辛汗水,包含了几代人,一辈茶人的心血和用心,我们不生产茶,我们只设计茶,寻一叶中国好茶,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化以降低好茶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一叶好。



暖莘茶以坚持一叶好茶,暖一片人心的理念:以为大众寻找中国好茶为宗旨,对茶我们坚持四不原则:

1.非原产地不选

2.非原生态不选

3.非高标准不选

4.非好口感不选

因此并非每一叶茶都叫暖莘茶。梦想起航,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夜,一百二多万公里,环绕中国六十圈,万里苦寻,品茶无数,只为寻找一叶中国好茶,敬您一杯暖莘茶,好茶才暖心。

暖莘茶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原有工艺上,每个环节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些行业工序,这里要经过两次以上的筛选或检核以确保在高品质的标准上,在二次以上提高,因此暖莘茶品质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普洱茶:一片树叶中隐藏着一座山的秘密

中国茶,寄托着我们对远方与山水的诗意想象。一片树叶,承载着东方文明对自然的解读,乃至已融入血脉的审美。最初对茶的这份感动,来自于云南,来自于普洱茶,在那片彩云之南,收藏着让人不可言说的山韵密码。


虽然在普洱茶的江湖中众说纷云,但在国家标准中是有着明确的定义,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保护标志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这么看,普洱茶兼具产地属性与工艺属性,所用原料为分布于云南省茶区各种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的总称;工艺为普洱茶所特有,粗看简单,细究则极为复杂。

按照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又分为生茶与熟茶两种类型。这里牵涉到普洱茶的后发酵工艺,是指普洱生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

因此,从原料到加工工艺,普洱茶都是区别于黑茶的独特存在,自成一派,也别具特色。

我在《中国茶密码》中讲“茶香”时,将茶香的出处总结为三种: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中国茶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茶香具有不同的偏向,比如铁观音,品种香和地域香突出一些,再比如茉莉花茶,则是典型的工艺香。许多喝普洱茶的人,他会在乎茶来自哪个山头,其实追求的是地域香,也就是茶的产地属性。

普洱茶与其他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做出来就适宜马上喝的茶。当然,从私人的喝茶习惯,生茶稍微喝一点没关系,但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普洱茶是要存起来,放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变成中期茶才会被饮用。那评判一款普洱茶好不好,就有不一样的尺度,我将之归结为三大要素:原料、工厂、茶仓。

如果我们回头看普洱江湖中的经典名品,如百年级的号级茶、印级茶,以及当下市场认可的中期茶名品,如88青、大白菜、门道乔木老树等,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名茶=名山+名厂+名仓。


山的概念并非今天才有,早在清朝的时候,六大茶山的概念已经形成。六大茶山相传乃诸葛亮巡视云南、埋藏遗器而得名,但真正有文字记载是在清朝时期。清乾隆三十年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耑、曼撒六茶山”。之后,关于六大茶山的记载频频见诸各类的史籍。这说明,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人们已经注重茶原料的产地,认识到不同茶山出产的茶各有特点。

“号级茶”便是古六大茶山的产物,可谓百年经典之作。当时,在六大茶山中,分布着许多茶行,其中以易武镇最为繁荣。这些茶行的老板一些是本地人,而更多是来自昆明、大理等相对发达的地方,茶行是他们庞大产业中的分支。茶行从茶山收购原料,然后再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拼配,加工生产,最后以商号的名义外售,宋聘、龙马同庆、同兴、乾利贞等等均是商号名。清朝中后期,商号云集,是号级茶的时代。

如今,号级茶少之又少,已是极为稀缺的古董了。号级茶之后是印级茶,以红印为典型代表。到了印级茶,普洱茶的产区更大了,衍生出新六大茶山,生产也进一步规范,它可以调动更多产区的毛料来进行生产。

根据业内人士的数据,现存的红印最多不过一千饼,同样非常稀少。我第一次喝到的红印,是一位茶艺师朋友从收藏鸡缸杯的刘益谦先生那里辗转得来的。红印很有力量,那一次我从中喝到了迷人的兰樟香。

我之所以认可普洱老茶的价值,是因为我喝过非常好的样品,亲身感受过它的风味魅力,也分析过它内含物质的成分。老茶的好,是每天都发生在生活中的一门显学,并非因稀少而成了一门玄学。

无论是古六大茶山还是新六大茶山,都与云南澜沧江有脱不了的关系。普洱茶的产地集中在澜沧江水系的两岸,这条日夜奔腾的大江,对普洱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整体而言,澜沧江上游的茶,更强劲刚烈一些,而下游的茶,更柔和优雅一些。可以把这条江想象成长江,到了下游汇入大海时,流到了上海,这里的人优雅许多。除了上下游,我们还要看茶山是靠南还是靠北,在南边呢,阳光、水汽、温度都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这边的茶就很柔和。而靠北的茶,环境比较恶劣,茶的强度和苦涩度就非常高。对茶而言,环境适不适宜其实是相对的,再往下游靠南的区域,到了泰国、越南,温度太高的话,新陈代谢太快,反而又不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那边的茶,在风味上就有点空乏。

2004年,我采集了云南100个茶山产区茶叶样品进行风味测评,并将最典型的四个产区归纳为:班章至刚、易武至柔、冰岛至活、景迈至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呢?这是因为每一座山都有专属自身的土壤特点及小气候,因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区分,茶叶中所含的内含物质就不同。山山相连,却一山一味,决定了其风格迥异的风格魅力。

在我看来,班章的茶气最强,茶气足的茶往往会让人兴奋,具有神奇的振奋心神的作用。广东美院张雁教授是我的忘年交,记得那次他喝了班章后,一路开车一路高歌,一改往日严谨的形象,让他的夫人大跌眼镜。

其实整个布朗山的茶都相对刚猛一些,形成这样的风格特性,一定是当地独特的小气候造成的。云南整体的海拔很高,昼夜温差大,容易起云雾,这样就利于氨基酸的积累。班章这个地方,白天的太阳很强烈,导致茶树合成大量的茶多酚。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都很高,那这里的茶风味特点就极为突出,又鲜又烈。

其实,看一款茶好不好喝,看的是酚氨比,即便茶多酚含量高,如果酚胺比协调,这款茶也不会太苦。但如果反之,酚氨比不够协调,茶就不大好喝。

与班章村相近的曼娥产的茶则以苦著称,苦到化不开。这里的茶单独喝体验就差一点,却是很好的拼配原料,也可以入药。再往北更上游的茶区,那里的料就更苦涩更烈,下关茶厂就拿这些料来进行拼配,做成销往藏区的沱茶,因为藏区喝酥油茶,加盐加奶是不怕苦的。或拼一些高级别的料,然后交给时间,让它慢慢转化,褪去苦涩,变得甘甜。

易武的茶就柔很多,香扬水柔,协调性很高。通过号级茶,你会发现柔的力量,它能够穿透岁月,转化为丰富隽永的滋味,绵延不绝。

易武的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里的茶树是在呵护中长大的,一是它没有班章那么热,二是茶山上有更高大的树,为茶树遮蔽了阳光。易武有很多村寨,柔是它们的共性,各个村也自有特点。

在测评2014年采集的100个茶山样品时,其中薄荷塘的茶脱颖而出。这个小寨子的茶细细柔柔的,特别清甜,喝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像八九岁的小孩,天真烂漫,很可爱,又伶牙俐齿的,让你很愿意跟他聊天。

冰岛的茶喝下去一下就化开了,即便有一丝苦,也立即荡开化为甘甜。喝冰岛的茶,会让人想到茶的童年,是生命初始的鲜活。冰岛从大的产区看属于勐库大雪山茶区,这里是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或许冰岛的活与其身处发源地不无关系。


景迈山是我每年都会去的地方,这里有着迄今世界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林,也是唯一代表云南古茶山推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我今生的从茶开始也发生在景迈山。那是2005年在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运会上,我们开发的景迈山古树茶被选定为全运会指定礼品茶。我为什么会做这款茶呢?是因为初到景迈山,我就被那里置身于云端之上的万亩茶园打动了,还有当地的村民,淳朴而快乐,孩童脸上的笑容明净到仿佛远离尘嚣。

去过景迈山几次后,我才明白这里的茶为什么那么甜,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的云雾、植被都造就了景迈茶的甜。

每天早晨,景迈山的村庄和茶园都被洁白的雾气环绕,在那里过的是云上的日子。而千年万亩茶园中,兰花蔓草环绕,空气洁净,长出来的茶也天然散发出兰香蜜意。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明白为什么对普洱茶而言,一片树叶中隐藏着一座山的秘密。

普洱茶是真正的辽阔之茶,喝一道普洱茶,我们不仅会怀想一座山的海拔、土壤,也会想象它沐浴过的阳光雨露与云雾,甚至会想起山寨中飘起的炊烟,以及茶马古道上马帮散落在山崖上的铃铛声……

罗军/文

来源:罗军说茶 经济观察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张静红:理解了江湖,你就能理解普洱茶鱼龙混杂的现状

张静红,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

“那位台湾先生让我们猜,这样一饼茶在外面卖多少钱。我大着胆子说,会不会是四五百块一饼。自己心里说,怕是猜高啦。结果对方告诉我们,这么一饼茶在台湾现在要卖一万五千块人民币。我当时真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普洱茶的流动与流变

2020.09.26广州

大家好,我叫张静红,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非常高兴来跟大家分享我对普洱茶的研究。作为人类学者,我研究普洱茶并不是要做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所以大家来听这个演讲,可能没有办法学到怎样鉴赏普洱茶,辨别它是好是坏,是真是假。

普洱茶产自云南,云南是我的家乡,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个茶已经变成了我作为一个云南人所不认识的“怪物”了,它成了一个传奇。

某种意义上,我研究普洱茶就是想了解,我的家乡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

01

2000年之前,我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普洱茶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云南人喝的茶是本地的散装绿茶。

我当然知道普洱茶的存在,知道它会被压成方形的砖,或者圆形的饼,或者是一个蘑菇的形状。

它泡出来汤色和云南的绿茶非常像,是浅黄色的,闻起来会有一种被太阳晒过的干草的气息。一不小心就会泡得非常苦涩,难以下咽,但又会觉得颇为回甘。

大概2002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熟普洱茶的茶,简称熟普。这时候我传统印象中的那个普洱茶,被叫做生普或生茶。而熟普,我被告知它可以从生普转化而来,中间会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

熟普完全挑战了我们云南人对茶的认知,因为它喝起来完全不像茶,泡出来是又红又黑的汤色,闻起来还有一股我们不太熟悉的霉湿的感觉。我当时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普洱茶要有生和熟的分别,为什么要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呢?

还有一种茶被叫做老茶,老茶更增添了普洱茶的复杂程度,而且也正是老茶,最后吹响了普洱茶成名的号角。

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普洱茶,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它们都会成为价值连城的宝贝。在这个时候普洱茶也被叫做“可以喝的古董”。

于是一个很有趣但也令很多人疑惑的现象就产生了,尽管生茶和云南的绿茶非常相似,但如果一款茶被鉴定为绿茶,可能它存放两年就会被丢弃。但是如果它被鉴定为生茶,那就意味着,它存放得越久,越有价值。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越陈越香”成了普洱茶最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健康宣传当中,普洱茶被认为可以减肥、降脂和美容,可以助益消化,茶叶专家也在不断地做很多研究和实验,想要证明普洱茶的正面功效。不过最近这些年里,还是不断有声音质疑普洱茶是否具有完全正面的健康功效。

我采访过的很多消费者,他们之所以消费普洱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的滋味的魅力。他们所说的这个滋味的魅力,就生茶来讲,指的是一种很强烈的生津回甘。对熟茶来说,指的是一种喝起来很温暖、很滑润的感觉。

我在广东做过调研,一个消费者告诉我说,一个茶喝下去,如果像广东的老火汤一样滑,就是好的熟茶。资深的普洱茶客更想突破口腔的感受,通过手心和后背的发汗,去感受老茶的“茶气”。

一般的消费者会觉得,“茶气”这个词听起来非常玄,怎么也感受不到。资深的茶客就会说,那多半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喝普洱茶,或者是你还没有遇到真正上好的普洱茶。

真正上好的普洱茶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我2004年买到了一本书,这本书当时被称为普洱茶的圣经,作者是一个台湾的茶人。他在这本书里记述了很多款老茶,包括它们的来历、滋味、样貌、价钱,这些老茶在市场上一经流转,价值马上就飞升。

一饼圆饼的普洱茶是357克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它的价格只是1000块人民币左右,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飞涨到了1万块钱人民币。然后到了2002年,在有些拍卖会上,它曾以1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再到后来,这样的老茶就成了完全没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的东西了,它变成了无价之宝。

它促使很多人去寻找类似的宝贝。找不到老茶的人,就把希望寄托在生茶上,买新的茶,存放起来,希望它们有一天也能变得价值连城。

“越陈越香”既给云南带来了惊喜,同时也带来了尴尬。惊喜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突然之间普洱茶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它成了云南的一张名片。可是大家要知道,越陈越香这样一种概念和习惯,在云南人那里本来是没有的,所以也就意味着当普洱茶被说成是越陈越香的时候,云南人手里并没有老茶。

手里没有老茶,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对普洱茶的话语权,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普洱茶的文化或经济资本,主要掌握在香港、台湾,还有后来很快跟上的广东人的手里。

我在2006、2007年的时候,在云南和大珠三角地区同时做调研,在两个地方我都问了一个差不多相同的问题,就是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喝普洱茶的。

同一个问题,我在不同的地方得到的答案非常不同。在云南,很多人会告诉我,我大概是两千零几年才开始喝普洱茶,最早的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可在大珠三角就完全不同了。我在香港的一个茶楼遇到过一个80多岁的老先生,他告诉我说,他爷爷的时候就已经在这样的茶楼里喝普洱茶了。大家可以推算,就是说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初年的时候,普洱茶就已经是大珠三角一带茶楼里的主角了。

云南人以前并非一点都不喝普洱,但至少可以证明的一点是,大部分云南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和消费普洱茶,实际上不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为什么在云南和珠三角之间会有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呢?普洱茶和它的故乡,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02

在讲这些变化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普洱茶的历史和地理的渊源。因为这个渊源,也是今天普洱茶的商业和文化包装所加以利用的基础。

云南被认为是世界茶叶的重要源头,澜沧江两岸孕育出了制作普洱茶的重要原料,叫做云南大叶种。云南大叶种和另外一个茶叶品种小叶种是相对的,我们所熟知的龙井、碧螺春这些东部的绿茶,制作原料就是小叶种。

很多人都问过我,普洱茶叫做普洱,是不是因为有种茶树叫做普洱?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没有一棵茶树叫做普洱茶树。按照制茶学的原理,采摘自任何茶树的鲜叶,只要按照规定的加工程序,都可以做成普洱茶。但是长期以来,大家已经接受了用云南的大叶种做成的茶的滋味,把它叫做普洱茶。

尽管有很多关于普洱茶命名原因的说法,但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它是因地命名的。大家可以在这张地图上看到,在云南的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普洱。这个地方在17世纪早期,就成为了包括茶叶在内的很多物资集散和运转的中心地,普洱茶就是因为这个地方而得名的。

人类学家通常会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或对象,比如一个村寨,或者一个民族,一个群落,来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但我感觉普洱茶从生产到贸易和消费,整个链条非常复杂,所以我选择了在多个田野点进行调查。

不过在这许多的田野点中我还是有一个重点,这个地点位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是一个紧邻老挝的村庄,叫做易武。易武是一座茶山的名字,也是一个乡的名字,现在变成了一个镇,它和周围的几座茶山连起来被称作“古六大茶山”。

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些很有名的私人商号,比如“同庆号”、“同昌号”、“同兴号”、“车顺号”等,这些商号都是由汉族的移民建立和经营的,他们大概在17世纪中后叶迁移到了易武,和当地的原住民少数民族共同利用了这里的茶叶资源。

这些商号的茶叶生产和贸易从清朝的中后期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是这里的茶产业盛极一时的体现。他们从附近的茶山收购茶叶原料进行精加工,然后把它紧压成饼,再把七个饼包成一桶,这样就形成了我们俗称的“七子饼”。

之所以进行紧压,实际上是为了方便运输。大家都知道云南位于高原,地势崎岖,所以在现代的交通产生之前,要把云南南部的茶叶运出去,需要依靠骡马,依靠马帮。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云南的学者进行了一次考证,他们给这样一些运输茶叶和其他重要物资的道路,取了一个比较诗情画意的名字,叫做“茶马古道”。我现在要提到三条比较重要的茶马古道,第一条叫做“滇藏茶马古道”,它是把云南的茶叶运往西藏的道路。

▲茶马古道路线图

有一个半真实但是又有点玄虚的传说,在滇藏茶马古道上,因为路途遥远,风吹雨淋和太阳暴晒,茶叶发生了一种叫做自然发酵的变化。当茶叶从原产地到达消费地的时候,它的生涩感就消失了,变得比较润滑。这是关于普洱茶由生转熟的第一种说法。

另一条路线贡茶之路,把云南的茶叶通过内陆运到北京,在清朝的时候作为一种贡品,上贡给皇宫里的皇帝、贵族们喝。

后来在故宫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当年云南进贡的普洱茶,有一个茶因为形状像人头或南瓜,被叫做“人头贡茶”或者“南瓜贡茶”。这个茶是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普洱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它的产地就在六大茶山。

▲人头贡茶

还有一条路线没有被正式命名,但我对它最感兴趣,因为它联系起了云南和大珠三角、东南亚,还有南洋。

云南的普洱茶到了大珠三角,比如广东、香港这一带,因为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而发生了一些改变。

大家都知道这一带人特别会养生,特别懂得吃,比较生涩的普洱茶到了这里以后,人们发现不能马上饮用,就把它放在仓库储存一段时间,等它从生涩变得柔和了才喝。相对于马背上那种意外的发酵,这种存储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有意而为的自然发酵。

再谈一下另一种发酵方式——人工发酵,这种技术最早是1973年的时候在昆明茶厂诞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技术呢?

刚才我讲到,普洱茶从云南到达大珠三角的时候,因为生涩没法马上被消费。产茶地的生产者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产品到了消费地以后马上就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昆明茶厂这边就派了人,去广东和香港一带学习仓储存茶的经验,最后就诞生了一种快速的人工发酵技术。

这个技术最早在昆明茶厂产生,但后来比较成熟的是在西双版纳的勐海,所以今天我们如果讲到比较有名的熟茶就会提及勐海。

03

制作熟茶的发酵技术,长期掌握在国营茶厂的手里,易武六大茶山属于私人商号,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而且在国营茶厂比较兴盛的时候,六大茶山遭遇了兵荒马乱和天灾人祸,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六大茶山只是为国营茶厂提供鲜叶原料,自己就不再制作传统的七子饼了,这一终止就持续了大概半个世纪。

这个发展的转机还要从香港回归说起,我们都知道香港仓储了一些老茶,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前后,港人把很多老茶抛售了出去。在这个时候最大的买主是台湾人,虽然这些买到老茶的台湾人之前接触普洱茶并不多,但他们非常敏锐地嗅到了这些老茶的潜在价值。

打开七子饼,他们发现了里面的一些票据,比如同庆号和乾利贞宋聘号内票,从中得知老茶的原产地是云南易武和六大茶山,这批台湾茶人就萌生了去原产地一探究竟的愿望。我有幸采访到了当时第一批去云南易武探访的台湾茶人,这位先生跟我讲了他们当时到易武时的遭遇。

▲同庆号和乾利贞宋聘号内票

这张图是1994年的时候,他们拍摄的易武老街。

▲图片来自《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摄影:陈怀远

他们到达易武的时候非常劳累,但让他们失望的是,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破落的小山村。当地人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一家像样的旅社。他们把随身携带的同庆号、同兴号的一些老茶饼给当地人看,但当地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我还采访到了一个当时在乡政府工作的人,他参与接待了这批台湾客人。他说:“我们根本搞不懂,这些台湾人来我们这里干嘛。这里那么远,那么穷,什么也没有。有一位先生是他们那队台湾人的领头,他有一天拿出一个茶来泡给我们喝,说是原来我们这里做的,是‘同庆号’的。我觉得那个茶很特别,喝起来很滑很甜,是我从来没有喝过的茶的味道。

那位台湾先生让我们猜,这样一饼茶在外面卖多少钱。我大着胆子说,会不会是四五百块一饼。自己心里说,怕是猜高啦。结果对方告诉我们,这么一饼茶在台湾现在要卖一万五千块人民币。我当时真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长话短说,当地人最后和这批台湾客人达成了协议,开始合作。他们找到了两位以前在同庆号工作过的老师傅,然后又打制了一种压茶的石磨,台湾的客人拿出他们的老茶作为模型,就这样使得当年用手工石磨制作普洱茶七子饼的传统做法重新出炉了。

这个方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是我在一户人家中拍下的他们制茶的流程:从树上采下来得到鲜叶,然后在锅里面进行炒茶,炒完以后要揉捻,就是给这个茶叶做塑形,然后把它在太阳下晒干,这个时候得到的产品叫做干毛茶。

在干毛茶的基础上把它拿去蒸,在蒸汽的高温之下,茶叶会变得比较柔软,变软了的茶叶就可以放到一个布袋里,用手工进行塑形,然后再放到石磨下压制,等阴干了以后就可以进行包装,也就得到七子饼了。

04

这样的故事不仅在易武,也在云南其他很多的茶区上演,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给云南这个产茶地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最显见的就是茶价的飞涨。我们从这个图表上可以看到,以易武的一公斤干毛茶原料来说,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几块钱,到了2002、2003年的时候是十几块钱,到了2006、2007年就变成了一两百元、三四百元。

▲易武历年干毛茶的价格(单位:元/公斤)

到了最近的这些年,大家可能有所耳闻,普洱茶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了。有一些珍稀的品种已经突破了几千块,甚至一万块。

其实在我做调研的那阵子,特别是在2007年的时候,普洱茶的价格曾经出现过像股市一样的崩盘,价格突然高涨,然后又突然跌落。但是跌落之后,在淘汰了一些资本以后,它的价格又在继续上涨。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接下来我要讲的,现在对古茶树,或者叫古树茶的追捧。古茶树是很早以前由当地人的祖先种下去的,已经有上百年,甚至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们在森林的庇护之下,生态环境比较优良。但是它们长得东一棵西一棵,没有规则,因为长得比较高,采茶的难度非常大。我就曾经听说过有当地人为了采长得非常高的茶叶,从树上摔下来,有摔伤,甚至摔死的事件。

与之相对的是台地茶,台地茶出现的非常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种下去的。它的间距比较窄,非常密集,呈阶梯形,所以叫做台地茶。

因为它比较密集,所以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在台地茶刚被推广的时候,它被视为一种科学的种植方式。而且,它的长相要优于大树茶,所以大家那个时候比较看好台地茶。

从这个图表上也可以看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树茶和台地茶的价格是没有差别的,甚至当地人其实更钟情于台地茶。但是大概从2004年开始,两者的价格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大树茶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台地茶就永远都赶不上大树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大树茶与台地茶价格对比

我在易武采访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这个变化也是由台湾人带来的,我采访过的台湾茶人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发现,大树茶喝起来的滋味,和台地茶的确有很多不同,简单的来说就是大树茶喝起来比较柔顺,回甘更明显,更能让人感觉到茶气。

还有一个原因,台湾的茶人意识到,像同庆号、同兴号这样的老茶诞生的时候,在易武和六大茶山还没有台地茶。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人之所以想要买大树茶,实际上源于一种还原和恢复古董级的普洱茶的愿望。

价格差背后,发生了很多让人很纠结的故事。我在易武采访过一家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父亲要把家里的地分给几个儿子,大儿子就在跟前,当时台地茶被认为比较科学和先进,所以他就要求父亲把台地茶分给他。

他的弟弟,也就是这家的小儿子,因为当时没在易武,家里就把没人要的大树茶分给了他。大家可以预见到,时光流转,这个标准一变,今天他的哥哥追悔莫及,弟弟就成了幸运儿,幸福来得非常突然。

另外一个变化,是对茶叶单一产地的推崇。所谓的单一产地指的是,要把茶叶原料的来历细分到非常非常小的山头和村寨,有一点像葡萄酒业用不同的庄园来划分不同的葡萄酒的品质,或者是档次和价格。

在过去没有单一产地的概念时,整个云南,所有的产茶区产出来的茶大家都觉得差不多,但有了这样的划分以后,很多人就要去细分,你这个茶到底是西双版纳的,是普洱的,还是临沧的,它们的滋味有什么区别。然后在西双版纳,要分易武的和勐海的有什么区别,在易武还要细分是哪个小村寨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这些小村寨每一个地方的茶叶产量都非常少,这些茶叶就变成了稀缺资源,往往有钱也买不到。以易武为例,它下面一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寨,近些年一公斤干毛茶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一万元甚至两万元,所以普洱茶的总体价格在不断地上涨,其中的细分差别也非常突出。

05

在老茶奇货可居、新茶原料总体价格上涨、大树茶和台地茶之间价格差不断扩大、“单一产地”的区分又越来越细的状况下,资源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状况也越来越多了。

根据资深人士的估算,以易武为例,整个地区大树茶年产量不超过100吨,台地茶或许可以达到300吨,但是在外面的市场上,打着“易武正宗”旗号的茶饼不下3000吨,而且其中很多都标注着“易武古树茶”。

政府不断出台一些措施,想要规范整个市场,但是大家可想而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远都赶不上弄虚作假的速度,所以很多人说普洱茶是一个江湖。

说它是一个江湖,最明显的是大家会发现,在田间地头完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揉茶的方式,有的茶商希望当地的做茶人家揉茶的时候,用顺时针的方向来揉,有的希望按逆时针的方向来揉,还有的觉得要从前向后或者是从后向前揉。不同的揉茶方式导致的最后茶叶的滋味也是不一样的,就变成了各说各有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江湖这个概念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有非常丰富的含义,我觉得用它来诠释普洱茶的现象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江湖是和风险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我遇到过很多有不同来历的茶商茶客,坐在一张桌子前一起喝茶时,有一种在争斗的意味。

因为很多人是第一次相遇,彼此不知道来历,然后就相互猜测你是谁,你到底懂不懂茶,然后相互较量,看各自到底懂茶到什么程度。

甚至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在跟很多人在一起喝茶的时候,他们也在测试我,他们想要测试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一个研究者,还是说可能也是来收茶的。这其中多多少少有一个意味,就是你要是不懂茶,那你就没有办法做这个研究。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我们可以用侠客来比喻这些茶商茶客,侠客认为在江湖世界里,当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最能够依赖的是自己的武功和技艺。我遇过的很多茶商茶客,他们也觉得普洱茶非常混乱,政策标准不清晰,我就只有靠我自己的嘴巴来辨识一个茶到底是不是好茶。

有一个人就非常精辟地跟我总结说:“不要相信他们告诉你的,说这个茶是哪个茶山来的,它是古树茶,是哪个产地。我什么都不相信,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嘴巴,只要我尝一口,我就能知道这个茶的来历,甚至能尝出这个茶有没有加过化肥农药,它做茶的工序我都可以推测出来。”

当然这样的说法有时候会有些夸张,因为我们会遇到很多人说自己很厉害,最后发现他其实也不怎么厉害。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真的非常厉害,我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像老师一样教我怎样喝茶。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现在不仅中国有很多人每年会去茶山收茶,前年我在云南的茶山也遇到了很多来自海外的、国际的人士,有澳洲的、美国的一些茶商。

他们到了云南的茶产地,其实更加不懂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但他们内心对技艺非常倚仗,觉得我只要练就一张厉害的嘴巴,只要把这个茶喝懂,我就能买到好的茶带回家乡去。

在普洱茶的江湖里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因为普洱茶被细分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那么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人在用不同的茶来为自己贴一个身份标签的时候,也会是多么精细。

在普洱茶的江湖世界中,我们看到好像武林门派各自林立的景象,其中有不同的派别,有的人只喝生茶,有的人只喝熟茶,有的人只喝西双版纳的,有的人只喝普洱的。还有的人要用仓储的方式来进一步地划分,只喝干仓的,或者是只喝湿仓的,或者是只喝云南仓的,还有台湾仓、香港仓等等这样的分类,他们相互斗争,彼此不能够相容。但有时候他们又想起茶以和为贵的理念,大家应该相互理解,相互融通。

所以我的研究认为,理解中国江湖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助于解读普洱茶鱼龙混杂的现状,以及这些行动者们在这样复杂的情境中的生存策略和方式。

我遇到过很多茶商,包括生产者,他们怀着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们非常希望有一条清晰的规则来帮助他们规范市场,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多多少少又觉得模糊就好,因为在模糊中可以找到一个空子,他们依然可以生存。

06

不管外面的江湖风云如何变幻,最后我们要谈到的是当地的做茶人家的生活的一些变化。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当然是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因为普洱茶值钱了,所以当地人的生活改善了,他们变得非常富裕。

这是我在2007年和2019年,也就是去年,拍摄的同一家人的房子,以前是小平房,去年他们家已经建起了一个七层楼的房子,在里面既可以做茶,也可以居住,还可以接待客人。

因为茶叶变成了金子,所以大家就非常辛勤地耕耘,有时候可能是过度的耕耘,所以茶山的自然和生态已经有些堪忧。

另外,为了达到茶叶的安全生产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大概从2006年开始执行,很多做茶的人家不得不在住家之外另外寻找一个地方,搭建现代的工厂。如果你去到易武,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就会看到,原来的灰瓦屋檐越来越多地被现在的建筑钢板所遮挡和蚕食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口味的变迁,易武人其实和大部分云南人一样,在很长的时间里喝的比较多的是生茶,它近似于绿茶的口味。2007年我在易武调研,曾经遇到过一个台湾的茶人,他非常慷慨地为我和当地的一个易武人家泡了一款老茶。

这个老茶当然是非常珍稀的,尽管当时易武的当地人知道普洱茶越陈越香,可是我能感觉到当时他们其实不太能接受,甚至有一些抗拒。但是去年我去到易武的时候发现,很多当地人已经喝上了他们自己手中的存放有五年甚至十年的老茶了。

所以越陈越香这样一个概念,正在改变所有的云南的茶乡,不仅是在口味上,还有在概念上,在商业推广上等等。在人类学上我们把它叫做习得的滋味,指的就是一种滋味、一种价值,实际上它是经由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慢慢地塑造出来的。

如果你要问我,你做过普洱茶的研究,你最喜欢喝哪里的普洱茶?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喜欢喝的肯定是易武的普洱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在这个地方呆的时间比较长,我和这里的人已经建立起了一种很亲的感觉,当我喝这个地方的茶的时候,我会想起那里的山山水水,所以对我而言,这也是一个习得的滋味。

所谓习得,指的就是一种正宗的标准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种人为的建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不要寄希望于从我这里学到怎样鉴别普洱茶的正宗与否。其实更重要的是,我想把这一种或者是某一种正宗性的标准,它被建构出来的过程,分析和分享给大家。

好,感谢你们。

原标题:理解了江湖,你就能理解普洱茶鱼龙混杂的现状|张静红一席第808位讲者

注:内容来源公众号一席(yixiclub),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