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滇茶

找到约1,957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云南滇茶产品

六山“圣茶”历时近一年滇茶进藏历程,由您来见证它的非凡价值!

在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圣茶”是为了纪念2005年碧血丹心滇茶进藏暨滇藏茶马古道勘界大型活动而保留的一款产品。

01藏族同胞与普洱茶

茶对于藏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饮品。在藏区,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藏语音译)”,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因为西藏位于高原地带,从内陆进藏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很多产品都是靠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送。而即便马帮打通了一条通往藏区的路,因为路途遥远,蔬菜和水果依然很难运送到藏区。

因此,通过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运至藏区,藏民们可以通过普洱茶来补充人体所需的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满足藏区人民的实际需求。

02滇茶进藏大型活动

2005年8月发起的云南碧血丹青·滇茶进藏暨滇藏茶马古道勘界大型活动,从勐海、易武、临沧出发,途径景洪、普洱、临沧等,最后在巍山汇合,再经过大理,最终于2006年7月1日到达拉萨。

在整个滇茶进藏的活动中,由马帮根据路线图,每当到达一个地方的时候,都要去当地邮局,盖上当地的邮戳。随着滇茶进藏的马帮一同踏上漫漫征程,一条尘封了多年的千年古道以独特的方式重现当年的盛景。

03六大茶山研制“圣茶”

2014年,为了庆祝青藏铁路通车,六山生产制作了限量1816套的“圣茶——26站在线普洱茶原路进藏”产品。

六山“圣茶”精选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众多古茶山的原料配制而成,象征着云南普洱茶在这个崇山峻岭的茶马古道上,源源不断地分向中国大陆的各个地方以及世界各地。

这套茶品,六山除了制作了收藏证明之外,还有一个收藏纪念册,一共制作了2000套,内容以云南碧血丹青滇茶进藏暨滇藏茶马古道勘界大型活动为主,封面绘制以过去马帮进藏的圣茶之旅为设计元素。

同时,纪念册还赠送了几个邮票:第一个是滇藏铁路竣工的邮票;第二个是第一套中国茶叶的邮票;第三个是小型章,以当时滇茶进藏时沿途的一些照片以及路线图进行制作。

滇藏铁路竣工邮票

第一套中国茶叶邮票

为了这套产品,六山还专门制作发布了一套邮票,邮票内容是以整个滇茶进藏的活动内容为主进行设计的。

纪念册中最珍贵的部分就是线路图。马帮历时近一年,共经过了26站,每一个站均留下了邮戳。六山制作的圣茶中所含册子上的邮戳都是马帮道达每个站点所盖的邮戳真品。

因此,圣茶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茶”,还有六山在产品策划中对茶、对马帮、对茶马古道的敬畏之心。

每一个茶人拿到这个“圣茶”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也可以通过其体会到什么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体会到历史上所带来的一个震撼感。

当年的马帮已经远去,后人又将沿着前人的足迹再创古道辉煌。六山“圣茶”铭刻出对国家、民族、古道及云南滇茶振兴的碧血丹心之情。

想多了解更多普洱茶知识,请关注阮殿蓉抖音号与视频号,为您分享更多有趣又有好玩的普洱茶内容。

从生态视角看滇茶

我在《人与生物圈》2018 年第一期“茶叶之路武夷山”专辑“生态视角看中国茶叶”一文中,对于云南滇茶写到:“澜沧江畔、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茶树多高大乔木,乔木种茶树叶片大而肥厚,制成的茶叶口感丰富、渗透力顺畅、细腻绵长,香气深沉而厚重。这里是普洱茶和滇红茶的出产地。

”2019 年 5 月,为了能更加深人地解读云南、四川茶叶生态特点,我再次参加了“茶叶之路专题”考察组,深人云南、四川保护地周边的主要茶产区,调研生态环境对茶品质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阻断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使滇西南的古代气候成为适合亚热带植物生长的“大温室”,为茶科植物的诞生演化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

经历代科学家所做的大量实地考察工作,发现了大量茶科植物的祖先 —— 宽叶木兰化石。

这就更加充分证明了云南西南部就是世界茶树起源与进化的中心地带。时至今日,这座神奇的“大温室”里面依然生长着很多原始野生型古茶群落。

其中包括“大乔木类型古茶树”“过渡类型古茶树”“小乔木类型古茶树”和与高大古茶树共生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植物,以临沧大雪山为代表的高大古茶林成为世界绝无仅有的原生古茶群落样地。

在青藏高原数千公里生态屏障庇护下的最优地段上,就是人赐美名的“七彩云南 "。

滇西南地区更凸显为大地母亲最为眷顾的宠儿位置,她的西部不太远是印度洋的孟加拉湾,东部受太平洋季风影响,西面来风温暖湿润,东面来风湿润温暖。

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不仅隔断了北方冷空气,同时在喜马拉雅山山脉南部形成巨大的负压带,加上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的“水汽通道”作用,犹如两台巨大的“ 加湿器 ”,把一个“ 舌状温湿带 ”向北拉动了足足 4 - 7 个纬度。

生生把亚热带山地气候改变成了具有热带气候特征,使这地带全年四季如春,风调雨顺、整日雾海茫茫,彩云飘飘,那些越过北回归线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样子有点儿像热带雨林的样貌,这才诱发了不少茶科植物向更多方向分化演进,居然还存在乔木茶树的“过渡种”。

与松杉树、铁树、棕榈等裸子植物相比较,茶树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高级被子植物,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变和进化才有了今天这个模样。

科学界公认乔木茶树最早的祖先是由远古大叶木兰科植物进化而来,也有些植物学家认为茶树属于杜鹃目、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阔叶乔木,现生的大树杜鹃也距离云南景谷不太远,叶子形状也非常近似于大叶木兰。

因此最早的茶树起源于第三纪的宽叶木兰树已是今天科学界的共识。

云南普洱市的景谷县是我国第三纪大叶木兰科植物化石发现最集中的地区,这一区域及周边邻近地区被学术界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

在这一地带发现很多茶科植物祖先化石与现生高大乔木原生古茶林交错重合现象,这一现象在其他地区是没有的,恰恰说明祖先与后代的亲、缘、变异、分化的演进结果。

在滇西南高山峡谷上进化成为强势物种的高大乔木型古茶群落的大茶树,树高达 30 余米,树冠直径也有 15 米,根深叶茂,花开繁盛、果实累累,成熟的果实掉落之后顺山坡滚落掉人澜沧江、怒江之中,再借着江水漂到下游沿江的南亚各国。

在那里又有了新的生长环境,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变异,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存和不断适应,又组成了新的茶科植物群落,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下游原生古茶群落。

最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大雪山上的“ 云南双江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近 2 万亩,海拔高度为 1800 ~ 2980 米。

初步统计约有万余棵树龄近千年的乔木类型野生古茶树,当地民众传说树龄最高达到 2700 年,这其中的科学依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专家认为,这个原始古茶群落是目前发现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乔木类型野生古茶群落,可以成为“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地带”“中国是茶树驯化和栽培发祥地”的有力证据,是至今尚存记录乔木茶树演变的活化石 ”。

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多样性,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都极具科研价值。

在这片原生乔木类古茶群落中至今仍保留着完整优良丰富多彩的茶树基因,不仅是中国和世界茶科植物种类绝无仅有的重要种质资源,也是世界茶科植物起源、演进、变异、分化的重要原生群落模式示范地。

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大雪山原生古茶群落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极其珍贵的“ 活化石 ”级珍贵自然遗产。

为国际古茶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样板,对我国在国际茶科植物研究和发展战略地位及其话语权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仔细看生长在云南南北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生长的两大乔木类型大茶树,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乔木茶树,多数为阿萨姆种 ( 中文名字“ 勐库种 ”),北回归线附近或更北分布的乔木类型大茶树更多属于“大理种”,两种高大乔木茶树的外观很容易分辨。

“勐库种”就像小灌木茶树的放大版,主干不明显,而“大理种”茶树主干非常明显,树冠非常茂密,远远看去像个大蘑菇。

例如凤庆小湾那棵“ 茶树王 ”就属于“ 大理种”。很多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制茶工艺将“勐库种”茶树嫩叶制成晒青普洱茶效果比较好,而凤庆当地茶人把“ 大理种 ”茶树嫩叶制成红茶的效果比较好。

久而久之,在云南就出现了“ 晒青普洱茶 ”和“ 滇红茶 ”两个截然不同的加工成品茶。

这两个不同类型的成品茶既是因为树种的不同,也是加工工艺不同的综合结果,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茶叶品种都有大量的消费群体。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1年7月刊

文 | 王方辰 图 | 罗瑞绅 [ 除署名外 ]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好茶原是山魂魄

近日喝茶,忽得奇句:好茶原是山魂魄。

其实也不能说是偶得,喝茶喝的久了,渐渐没有什么关于茶的感悟了,到了只是喝茶的阶段。这句话的精髓早已深入我心了,只是在偶然的一刻我手写我口,我口映我心罢了。

以前,喝茶喝的少时,每喝上一道好茶都不能自拔,须有文字排遣一番,写了大量的关于茶的文章;等到自己有了固定的茶叶为伴,对每一种茶叶熟的不能再熟,也便无话了。就像恋爱一样,刚开始相谈甚欢,到后来两个人待得久了,自然无话,却已贴心。

我一个人独处的这几天,整日在冻顶乌龙、正山小种、普洱熟茶、普洱青饼、安溪正味铁观音之间切换,每次切换都无比丰富。冻顶乌龙产在阿里山,山顶云雾缭绕,我去时正是春末,一去方知阿里山青,却有三分之一是茶青;正山小种产自福建武夷山,磊磊之水往来山间;而云南茶更是产在云贵高原的山上,可谓山上之山,乔木大叶,最得山魂。

毫无疑问,真正好茶,皆产自高山,有的产自山峰,像冻顶乌龙,有的产自山谷,像正山小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谷越深,光照越短。无论产自山峰或者山谷的茶叶,都需要比平地上的植物更为漫长的生长期。这样长时间的酝酿生长,所产出的茶叶品质必定优良,从这个意义上,好茶原是山魂魄,此言不虚。

也由于这个原因,产自高山的茶会有自己独特的山场味。山场味是个什么东西?这大概是很抽象的一个概念,就如同铁观音的“观音韵”,普洱茶的“茶气”,“喉韵”一类的一种东西,是一种主观的描述,却又客观存在。以滇茶为例,喝云南茶,无论生的熟的,绿的红的,生普熟普,滇红滇绿,都渐渐对那个彩云之南的奇妙地方生出情感。喝云南茶时,立刻会有一种风味扑面而来,那高山密林,那乔木大叶,那玉龙雪山,那异族欢颜,云南茶带着一种张扬奔放的个性袭来,不禁令人心向往之,这种感觉,大约就是所谓山场香吧。

再以武夷茶为例,最得山魂的莫过于以大红袍和武夷水仙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石是山之魂,岩为山之魄,岩茶的刚猛,岩茶的回甘无一不透着浓厚的武夷山场味。这韵味浓烈的像酒,一下子就把人带进那碧水丹山。真好茶也,真山魂魄也。

好茶也必用山水来泡。明代的宁王朱权在《茶谱》写道:“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田艺蘅在《煮泉小品》里这样解释: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气以产万物,气宣则脉长,故曰:“山水上”。《博物志》也谈到石与泉的关系:“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山泉者,引地气也。”

山水大约最能激发山茶的魂魄吧。

(摘自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刘斌)

找到约1,90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