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茶集团云茶网

找到约442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黔茶飘香

一杯干净、鲜爽的贵州茶,是贵州以茶为媒赠给世界的诚意。

在贵州,茶叶是衡量生态与美景的尺度。山地公园省,生态好茶园。贵州缤纷多元的生态环境盛产多彩黔茶。山高水长,林中峡谷皆产好茶,一地一景一茶,地域对应着茶景,茶山更成为旅游的亮点,依托绿水青山,贵州茶渐成为自然风光。一片叶子能勾连起情怀引领我们探寻“诗与远方”。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小封】


在贵州,茶叶是衡量文化与经济的尺度。超过100万年的四球茶茶籽化石作为贵州茶叶史的一座界碑,让贵州茶的根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历经风霜的古茶树见证着古黔先民的生活智慧和辛勤劳作。自晋朝起,对贵州茶的记载和美誉不断散落在史书长卷中,贵州各族人民保留了古老的茶饮习俗,它们是封存着岁月韵味的时间胶囊。

今日之贵州茶,饱饮山川日月,在历代耕耘中历久弥新。全省322.4万涉茶人共同守护着这杯干净茶,近5800家茶企扮演着从茶树到茶杯的搬运工,贵州人在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与丘陵之间,耕耘出了今天700万亩生态茶园。去年,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达800亿元。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故乡。漫长岁月里,苍莽丛林间野蛮生长的茶树与人相遇相伴,山地文明孕育了丰富的黔茶文化,在深厚的历史底蕴里厚积薄发,将山中之茶推出深山,走向世界。

一杯香茗,富含着贵州山水的气息,沁人心脾,地道春味,“净”在黔茶。

以茶为媒,我们拥抱世界;携手黔茶,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执笔/刘彦青)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综述】

贵州就是一座大茶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彦青张圣曜

提要:谁持彩练当空舞?贵州以茶为媒,串联起黔山秀水,让多彩的山河魅力尽显其中。

贵州,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山地公园省。这里是美食之都、避暑胜地,不仅有梵天净土、苗侗秘境,更有穿山越岭的超级工程。然而奇迹远不如此,贵州还与茶树起源息息相关。100多万年前的茶籽化石被发现于晴隆与普安两县交界。贵州人在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与丘陵之间,耕耘出了如今的700万亩茶园,造就了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随着2.8万座桥梁架起山间坦途,贵州正实现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精彩转身,干净生态的贵州茶也走出深山,迈向国际舞台正当其时。


石阡茶园茶山风光(安成武摄)

一座“茶山”的全新机遇

以“干净黔茶·全球共享”为主题的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通过10项主题活动,向全球爱茶人士分享贵州茶。在湄潭创建“全国新茶饮集聚区”发布论坛上,上海茶商倪俊告诉记者,贵州将成为他们公司采购奶茶拼配原料的重要地区,黔茶香高味浓的特质很适合做新式茶饮。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举办的贵州绿茶全民冲泡大赛上,来自南京从事芯片制造的王中说:“我平时爱喝碧螺春,现在喝都匀毛尖更多一点,感觉都匀毛尖的茶味更浓爽一些,这几年我每年都要买十多斤送给朋友。”

立足在中国绿茶产业的新金三角,贵州站在了新的起点。随着各方媒体把眼光投向贵州茶,海量茶文本和信息流逐步构建起贵州茶产业形象的新轮廓,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贵州的茶,早已不再囿于深山老林,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精华。在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前提下,优良的生态环境、合适的土壤、特殊的小气候环境都让贵州茶香飘四方。“茶树生长对环境要求很高,外省也有很多名茶好茶。但贵州全域立体生态环境更占优势,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能够大面积产高山好茶,拿一芽二、三叶来说,贵州茶持嫩性更好。”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国家一级评茶员牟小玲说。

贵州,就是一座大茶山。茶的产地是茶味的重要维度,所谓品茶知味,也是品贵州山水间良好生态的独有韵味。福建引入“山场”“气韵”来体验岩茶,云南引入“山头”“寨子”“单株”来区分乔木茶的差异化口感,而黔茶在种植面积居于全国前列的优势下,覆盖的茶山更为广袤,正是天然去雕饰。

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攻读茶相关专业的张明露,在开阳的楠木渡有一片试验田,在这片杜绝农药和化肥的茶山上,黔茶1号、中茶108、黄观音、乌牛早这些品种,已被她用不同的加工工艺都撸了一遍。“我常把自制的茶样寄给以前的老师和同学交流,中茶所的朋友来贵州时,也常会来我家这里看。朋友们经常说贵州茶的风味很好。”

近年来,贵州茶“朋友圈”持续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增多,贵州正在从茶叶大省迈向茶叶强省的进程中一路高歌猛进。


好山好水出好茶(贵州图片库供图)

一片绿叶万千滋味

在红酒等饮料鉴定体系中,口感上强调“风土”,这是形容原料种植在地理位置、地形、土质、气候条件和微生物环境中的总和,每一座贵州茶山,因分别在多元的地理环境下造就而孕育着不一样的黔茶。

“我体会的茶香构成大致能用3个维度来区分,分别是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植物学上的基因形成了茶树本身的香型,不同的小气候环境造就了茶树生长过程中的香型,不同的加工工艺赋予了茶叶后天的香型。”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李亚轶告诉记者。

贵州地处茶的起源地区云贵高原,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更是发现了超过100万年的四球茶茶籽化石,是贵州先天适合产茶的根,林茶间种的贵州茶自有天然魅力,这里的茶也分外多元。“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万重山川不止分割出贵州山水的瑰奇、民族的多彩,更是因“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让每一杯茶“十里不同味”。广袤的贵州茶园面积给予了贵州茶树足够奢侈的成长和发挥空间,在贵州守护“干净黔茶”而喊出“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的生态底气下,在我们喝到的每一款贵州茶中,都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地理、生态特性和茶人们的劳动。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贵州茶产业完成了“扩面”“增产”“安全”的积累后,我们更进一步思考,在茶的区域化特色和地缘性上,除讲面积、讲产量、讲标准外,“多彩”是打开解读黔茶魅力的另一种模式。

同样是都匀毛尖,同样像“鸡汤一样鲜”,螺丝壳高寨、团山、墨冲,几个茶山产地,各有不同的鲜爽:高寨水库的出产,芽更细嫩更鲜爽;墨冲和平浪茶,则顺滑、醇和,回味无穷。同样是古茶树,习水梳齿种的古茶树做出的红茶,蜜味鲜浓、花香高扬,而普安古茶树做的红茶有明显的焦糖香,鲜甜爽口……

茶的万千滋味,少不了辛勤的双手、地道的工艺与严苛的标准。

在遵义正安乐茗香茶山基地,罗明、罗萍两兄妹早在十多年前,就从福建、浙江、安徽、云南引种了40余个不同品种的茶树。如今已进入高产期的茶树,在贵州这片土地上,表现出和外省不同风格的独有香型,经过后期的工艺调试,加工出了自己独有的口感风格。

贵州处处有好茶味,都匀毛尖、绿宝石、湄潭翠芽、遵义红、普安红、凤冈锌硒茶、雷山银球茶……越来越多的名优茶进入茶客们的视野。人们对黔茶的认知,不再停留于早已面貌大变的茶马古道,不再仅知晓“贵州茶府县皆有”“黔省各属皆产茶”,不再局限于陆羽《茶经》中“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多元缤纷的山水造就了多彩黔茶,它早已走出深山,借助如火如荼的超级基建,一步步迈向世界舞台。


好山好水出好茶(贵州图片库供图)

一个产业提质升级

贵州的茶区季节分明。在冬季走访都匀的茶山,螺丝壳地区那漫山遍野的白色,雪茫茫一片。当地茶农说,只要不是长时间低温凝冻,这种降雪,反而更有利于提升来年春茶的口感。在盛夏,直接采片茶叶放入口中,清爽凉意沁人心脾。在遵义凤冈仙人岭茶山,常年云雾环绕,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利于产茶的好环境。“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贵州是“山地公园省”,黔茶也多出自好山好水之间。

古代山区曾经道途不畅,但也为贵州留存了珍贵的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多个民族在此世代安居,为贵州留存了珍贵的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有传说道,贵州梵净山麓的万米天然睡佛,便是贪享梵净山翠峰茶的清香,长睡不起。清池贡茶、朵贝古茶、坡柳嬢嬢茶……类似这样拟人化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也为贵州茶平添了几分人文味道,它们也往往伴随着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民风民俗。如今的贵州,打面茶、油茶的习俗同样在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里留存。

5年前,一批“白叶一号”“感恩茶”从浙江抵达贵州,在普安、沿河、雷山等地落地生根,金黄的叶子带富了一方百姓。贵州白茶基地逐步扩大,让长三角地区的茶商投来关注目光。在余庆松烟二龙茶山,厂长骆地刚告诉记者,这里种了很多品种的白茶,从白叶一号到黄金叶、黄金芽,加工出来后测了氨基酸含量,几乎都高于国家标准4至7个百分点,口感也显得鲜甜无比,一口下去,满满是春天的气息。“去年,松烟二龙被评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茶业和旅游业关联带动,很多外省企业都来我们这里考察茶旅产业。”

铜仁梵净山东南麓江口县,在遮阳棚里,贵茶集团1万多亩的连片抹茶基地茶苗常绿。该集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其产业布局涉及食品工业、烘焙、饮品、乳制品等,抹茶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到34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铜仁市被授予“中国抹茶之都”“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铜仁抹茶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3块匾牌。2019年1月,《贵州抹茶》地方标准正式发布。春来千山抹茶绿,依托产业优势,铜仁抹茶文创产品强势出圈,当地把雪糕与梵净山景区以及特色产业相互融合,推出了梵净山抹茶雪糕。通过茶、水、旅3张牌,铜仁打开“两山”转换通道,为高颜值的山水资源赋予高价值。

贵州是全国首个在茶园中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和草甘膦的省份,茶园不得使用违禁农药和除草剂,不得使用塑料盆、塑料袋装载茶青,严格实行从茶园到茶杯全程不落地……2022年6月,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揭牌,代表着贵州集中管辖保护茶产业生态环境由“格”入“网”,守护“干净黔茶”司法保护网基本成形。

贵州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在“山地公园省”中孕育的茶是名副其实的干净茶、生态茶。贵州茶的味道,饱含着一年四季的安心。


好山好水出好茶(贵州图片库供图)

一个品牌风行天下

茶以山名,山以茶显。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适宜茶树生长,纵横在贵州的大娄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四大山脉蜿蜒起伏,分布于全省境内的梵净山、雷公山、斗篷山等各有千秋,在八大水系的润泽下,频出历史贡茶、中国名茶。山地文明孕育了丰富的黔茶文化,在深厚的历史底蕴里厚积薄发,将山中之茶推出深山,走向世界。

最近十余年来,贵州茶产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打开方式。经过多年的积累,面积规模已达到全国前列;在源头加工上,“干净茶”理念深入人心;在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径上,更多的茶园纳入“欧标茶”范畴,“双手采茶”成为贵州茶农的标配,“贵州冲泡”逐步在消费者中普及。贵州茶的标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19年,古茶树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贵州茶树起源和古茶树研究,立下了一块界碑。

2022年,全省茶叶产量达到45.4万吨、综合产值800亿元。湄潭县、凤冈县、都匀市、石阡县等10个县(市区)入选“全国茶业重点县域”。黔茶在逆势中破浪出海,山水多元,品种缤纷,今日贵州已拥有数十个注册了地理标志的区域茶品牌,更是有了“贵州绿茶”这个省级区域地理标志茶产品,“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入选世界级非遗。讲面积、讲产量、讲历史、讲工艺,从品种香、地域香到工艺香,从茶叶到茶树再到茶人,各个群体之间,在贵州这座大茶山里,交织着无限可能性。

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时代赋予我们底气。谁持彩练当空舞?贵州以茶为媒,串联起黔山秀水,让多彩的山河魅力,尽显其中。

如今,贵州茶的前路,便如同一经释放,就气象万千的黔山秀水。百味贵州茶,是茶的本味,是茶文化的韵味,更是生活里的人间风味。

贵州茶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在每个重要时间节点,都留下浓墨重彩。2022年,322.4万涉茶人共同坚守着干净茶,近5800家茶企扮演着从茶树到茶杯的搬运工,当以“黔茶出山·风行天下”为主题的产业推介会先后延伸至上海、南京、济南等地以及“三北”等地区,贵州茶的知晓率与美誉度也在迅速增加。中欧班列搭载着贵州茶农眼底的希望让黔茶飘香世界,当俄罗斯和摩洛哥的千家万户都开始品饮贵州茶,黔茶正在世界舞台上完成着华丽蝶变。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始

考古溯源:一颗茶籽化石奠定的茶界地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曹雯实习生/明雪

青山叠翠,薄雾如纱。清早,晴隆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连启漫步于茶园中,刚刚收到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茶叶产量698吨,产值4.188亿元,已基本售罄。主要销往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四川、广西、安徽等地。

晴隆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面积的53%,石漠化严重,发展茶产业是县委、县政府推动的富民之道。田连启介绍:“好的时候,一斤茶青能卖到120元至150元,亩产值上万元。”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在县境内发现当时的世界唯一四球茶茶籽化石,使得晴隆县因“世界古茶籽化石之乡”而声名鹊起。

起因于1980年7月晴隆县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云头大山上的一次考察。20世纪40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专家在黔北务川的老鹰岩等地发现大量野生古茶树。而后,关于野生古茶树的资源调查就在贵州陆续展开。

1980年,贵州省茶研所在原贵州省农业厅“贵州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研究”课题支持下,着重对黔西南地区的茶树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价值等进行调查研究。卢其明应邀参加课题组的师资培训,回来后马不停蹄地继续调查。

位于晴隆与普安两县交界处的云头大山,海拔1800多米,从北侧绵延而来,向西南方逶迤而去。这是卢其明第三次爬上云头大山,第一次在十多年前,上次是在一个多月前,他发现了后来被张宏达教授鉴定为红药红山茶的茶树新品种。

这一次寻茶之旅,一块大约四五平方米的滑坡体挡住了卢其明前行的道路,为了找到能落脚的地方继续前行,卢其明仔细打量着滑坡体,忽然在泥土与碎石之间看到了凝固着某种植物种子的石块。若干年后,他在《茶与生命同伴》一文里写道:“突然,一块巴掌大的石块展现在眼前,上嵌三枚与茶籽相似的物体。我当即捡起,惊喜万分。”


1980年7月发现于贵州省晴隆县的茶籽化石(资料图片)

这块巴掌大的石块就这样经卢其明的手送到了贵州省茶研所刘其志、林蒙嘉、王成仁等专家手里。通过对石块出土现场、野生古树茶生长气候、土壤等考察分析,刘其志等人初步鉴定为茶籽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地质研究所及贵州省茶科所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勘查鉴定,认定其为距今1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

对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郭双兴评价道:“世界上茶科化石甚为罕见,尤其是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难得。贵州发现的茶科种子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化石资料,它对研究我国的茶叶历史及茶科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事实上在1824年,英国少校勃鲁土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后,国际学术界就展开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晴隆县茶籽化石的出土,将这一争论彻底终结。因为早在百万年前,茶树已经在中国贵州黔西南这块土地上自由地生长了。

“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2020年10月,“纪念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现场观摩会在晴隆县召开。来自省内外的80余名嘉宾纷纷认为,茶籽化石的发现充分印证了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地带之一,奠定了贵州茶在世界的地位,提升了贵州在茶产业领域的话语权。

因茶而兴的晴隆县,在加强茶园种植、管护的同时,也积极探寻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数据显示,2022年底,晴隆县茶园种植面积16.5万亩,投产茶园面积约1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6.5亿元。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源

茗香寻踪: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彦青陈敏

云贵高原是茶树的发源地之一,1980年,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出土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多万年。

贵州茶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录,古今中外研究茶史的学者常能搜寻到黔茶的身影。

晋朝傅巽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8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荼(茶)子、西极石蜜”。其中“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带所产之茶。

唐代陆羽《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遵义、铜仁不仅产茶(也是现今贵州茶叶主产地),而且茶味很美。

北宋乐史编著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贵州茶成为贡茶的记录,且在桐梓、遵义等处设有茶马交易场,用贵州茶换取青海马。

唐代茶圣陆羽专著《茶经》(资料图片)

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文人之一黄庭坚多次提到贵州茶。他在《阮郎归》中记载黔中好茶:“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裏,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且在其名篇《煎茶赋》中提到“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泸州之纳溪梅岭……”这里面的“都濡高株”产地位于现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都濡镇。

明朝《一统志》讲“贵州茶,府县皆有”。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有:“黎平产洞茶,叶大而味美。其它镇宁州、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永宁卫均产茶。”明朝洪武年间,贵州布政司作为能给朝廷上贡茶的5个布政司之一,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名列全国第二。明朝《万历贵州通志》《万历黔记》记录:“水东等九长官司每三年一贡朝,觐马九匹,岁解本色茶一十一斤二两四钱二分五厘。”讲的是“开阳南贡茶”。

清代康熙《贵州通志》(1673年)载:“贵阳军民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清乾隆《贵州通志》(1741年)载:“贵阳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及贵定翁栗卫、五柯树、摆耳诸处;思南府出务川,名高树茶;蛮夷司鹦鹉溪出者,名晏茶,色味亦佳。”

遵义的湄潭、习水、赤水、绥阳、余庆、仁怀等地在清代都有相关产茶记载。《遵义府志》载:“小溪、二郎、土城、吼滩、赤水产茶树,高数寻,额征茶课。按五属惟仁怀产茶,清明后采叶压实为饼……多贩至四川各县,圃中间有种者,与湄潭茶同亦不能多也。又有老鹰茶、苦丁茶、女儿茶、甜茶皆生山谷。”其中二郎和土城均在习水县内。

近代《贵州通志》风土志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茶最有名。石阡茶,湄潭尖茶昔皆为贡品。”1914年《都匀县志稿》载:“茶,四乡多产之……彀雨前采者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湄潭茶产调查报告》(1940年-1942年)载:“绿茶:又分龙井、玉露、珍眉。红茶:先将生叶萎凋继续人揉捻,继续日光下发酵,至适当程度,放焙房内烘干,是为粗制。粗制品再加以分筛检择后,始成精制。”

1940年4月,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正式挂牌成立,对贵州茶叶在生产、科研、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茶产业奠定了历史、文化、技术及贸易的基础。

在唐代以前的古代汉语中,代表茶的汉字有荼、诧、槚、茗、荈、苦茶、皋芦等,多和贵州山地少数方言有一定关联,日本茶学专家松下智在《茶的起源研究》中记录“茶事的最早利用是中国的苗族”。贵州在茶叶的利用、加工、流通等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起始地之一。古黔先民,辛勤劳作,对我国的茶叶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品

品茶论道:一缕历久弥新的人文芬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彦青李悦

5月21日是国际茶日,茶的话题再一次受到关注。在茶叶传播的世界版图上,中国西南是最初始的原点,随着这种生命力极强的山茶科植物在不同的地域落地生根,也逐步在影响着各地的经济、习俗、饮食及文化,世界近30亿茶饮爱好者用不同的品饮方式诠释着茶叶之芳香。

茶是“生活之词根”,茶叶既有农产品属性,更有文化属性。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人们用好山好水好茶讲故事,火热一时的国产古装剧《梦华录》随处可见泡茶品茗的精致特写。在茶文化的众多要素里,有器物、风土、鉴味、环境,但最核心的是人,爱茶之人把茶引入精神世界,盛放寄托。茶成了引起人们产生共鸣的密钥,一盏茶能勾连起意识引领我们探寻“诗与远方”。

面对千年的风雅、千年的产业,中国的茶文化如浩瀚星海,一望无垠。


贵阳市花溪区九龙山茶园全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摄)

1000多年前,唐代陆羽亲赴各地考察茶区,集栽种、品泉、鉴味、制器、设境等论点而著《茶经》,是早期中国茶文化的轮廓。宋代蔡襄围绕“论茶”“论器”而著《茶录》,填充了茶道美学的框架。到了明清,更有《茶疏》《茶录》《续茶经》等风靡一时的著作不断夯实着传统茶文化的基石。茶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茶叶从中国进入日本,它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到了欧洲,英国人为提升泡茶仪式感,发明了茶会服和骨瓷,形成英式下午茶文化,并随着海洋路线传播开来。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茶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近代,以吴觉农为代表的一代人提出茶业复兴,倡导机器制茶、把茶园规模化,组织人翻译外国研究茶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更有无数茶人前仆后继,在初心不忘中用各自的理解注释和丰富着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在南腔北调中传唱着,融入五湖四海不同人群里的日常叙事中。

在贵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湄江河畔啜翠片,梵净山下品翠芽,云雾湖边饮“鸟王”,螺蛳壳峰尝毛尖,一地一景一茶,地域对应着记忆,茶俗也渗透进生活。茶文化来自于生活,过去谈茶文化,在清净和雅、茶和天下中曲高音清,现在谈茶文化更讲生活,有阳春白雪更有人间烟火。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这里曾是孕育茶树的天堂,目前“最古老茶籽化石”作为贵州茶史的一座界碑,让贵州茶的根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


一缕历久弥新的芬芳(贵州图片库供图)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贵州茶源地的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让黔茶基因库有源可溯、有据可依,历经风霜的古茶树见证着古黔先民的生活智慧和辛勤劳作。贵州自晋朝就有产茶文字记载,之后1000多年里,在史书长卷中均能看到不同朝代对贵州茶的记载和美誉,更有黄庭坚、苏轼等文化名人对贵州茶赋诗作词。在遵义习水的连片古茶树群落,更是以“鰼茶乔木,鰼人不可毁之”考证了遵义种植茶树的历史维度。古茶树是大自然与古代先民的馈赠,普安古茶树群、贵安古茶树群、花溪久安古茶树群等逐步浮现出的历史证明,它们用传统工艺焙制后香气高扬,是封存着岁月韵味的时间胶囊。此外,贵州民族群众都保留了古老的茶饮习俗,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推断,乌撒烤茶、孃孃茶、擂面茶、煮油茶等贵州地方特色茶俗与民族风情代代相传。

1940年,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成立。2017年,我国省级层面第一部关于古茶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施行。2019年,中国古茶树群高峰论坛在贵阳举办,贵州以古茶树之陈,为开启茶文化研究阵地成果出新。近年来,贵州采取系列措施推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举办茶艺大赛、茶博会。茶人会、斗茶会等,全省陆续建成“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群”等系列平台,高校组建茶学院,涌现出一批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


一缕历久弥新的芬芳(贵州图片库供图)

今日贵州茶,饱饮山川日月,在历代耕耘中历久弥新。从茶树、茶园到茶山、茶人,不同视角让各个群体之间在贵州这座大茶山里,交织着无限可能,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着贵州茶的文化魅力,在黔地的山川流水之间寻茶。茶亦勾连起人与物,茶事在岁月里沉淀变成了文字间的芬芳,人们以茶为媒,在互相认同中携手寻找“诗与远方”。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人

清茶淡话:一方山水孕育的茶史名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春夏之交,雨生百谷。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铜仁路的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内飘出缕缕茶香,主攻历史文献研究的王力教授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一本《茶书》,揭开了一段喻政与茶的故事。

喻政何许人也?王力用8个字概括为“学霸清官、高寿茶人”。喻政生于铜仁,科举之路颇为顺利,在万历二十二年考取贵州乡试解元,成为全省第一名,又在次年的全国性科举考试中顺利考中进士,位列三甲第106名。这种连续考中举人和进士的情况被称为“乡会联捷”。明代贵州中解元而又联捷进士者仅喻政与萧重望二人,就连曾为皇帝讲过学的孙应鳌也在中解元后会试3次才考取进士,可见喻政的应试能力是“学霸”级的。


喻政与他人一起编撰的收录历代茶书的《茶书》

入仕后,喻政曾任南京兵部郎中,出知福州府,升巡道。一方茶乡,养育了一位极富乡情的文化名人。喻政好茶,朋友称其为嗜好。喻政则辩驳说自己饮茶是为了获取人生趣味,茶水穿肠,借以洗涤心灵,并不是为这一嗜好所奴役,付出辛劳只为口腹之欲。

嗜茶如命的喻政活到96岁,在王力看来,从现代医学及心理健康角度分析,如此长寿或许与饮茶习惯及良好心境有关。

自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以来,历代撰述茶书者接踵而至,成果斐然,但聚其精华汇为合集者,喻政《茶书》不仅是首创,而且也是集大成者。日本汉学家布目潮沨称其“集《茶经》以后茶书之大成”。20世纪著名茶史专家万国鼎曾精辟地指出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收录了几种其他书所未载的茶书,这些书“因而赖以流传至今”,若非如此,今人就将无缘见得这些茶史上的文化瑰宝。直到清末,也未有哪部茶书超越它。

王力爱茶,作为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他希望从古籍中找出一些贵州古代茶人。直到前几年,他才下决心要系统阅读查阅文献,发现古代茶文献的提要里提到了喻政这个人。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力教授与久安茶园古茶树“茶王”合影(贵州图片库供图)

彼时,王力正在做关于贵州科举制度的研究工作,对喻政也比较熟悉。文献中提到他是江西人,但经过一番考证,他确定这篇文献里提到的喻政就是贵州的喻政,是贵州历史上最有名,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茶人,他的影响不仅在贵州,在世界也有很广泛的影响。

《茶书》并非喻政撰写,而是他与他人一起编撰的收录历代茶书的书,共有两个版本,上起唐代,下至明中后期。其间有代表性的茶书几乎被网罗殆尽,包括陆羽《茶经》、张源《茶录》、朱子安《东溪试茶录》、蔡襄《茶录》、张又新《煎茶水记》、审安老人《茶具图赞》、陈继儒《茶话》、屠隆《茶说》等等,就是这样可贵的茶史文献,却为后人留下了两大遗憾。一是刊刻极少,除了喻政原刻本,后世无人翻刻,以至存世量稀。今人可知者主要有二处,一是日本的内阁文库,二是中国的南京图书馆,近几十年来关于此书的影响较大的介绍来自日本的汉学家布目潮沨,而他写作所据的正是内阁文库的本子。南京图书馆藏本近年来渐受文献学界瞩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纂《中华再造善本》时对其进行了再造,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书》也影印了此书,但在普通读者中尚少人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茶园春色美景(李鹤摄贵州图片库供图)

“《茶书》是至今没有充分被认识的一本茶史料,他在茶史上应该有崇高的地位。”王力认为,茶文化走向雅化,明代起到很大的作用。喻政的《茶书》把历代茶资料汇编到一起,到清朝为止,其数量是最多、最详细、最具有唯一性的。喻政的这本《茶书》,没有什么商业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史料,因此非常有学术性,而且是具有国际性的。虽然当时这本书只刻了一次,现存于南京,但日本翻刻过很多次。

王力表示,喻政本人的确生长于贵州,在黔读书,并在黔应试,万历《铜仁府志》明确指出其家在“铜仁府平头司”,他致仕后返回铜仁居住,并终老于此。由此来看,他就是一位地道的、本地山川滋养的贵州人,只是地方史志中关于他的记载太少,许多资料反而多见于他省。

作为文史工作者,王力想把关于贵州茶的文史资料找齐。虽然关于贵州茶的记载散落在各种资料中间,很零散,但他认为这个工作必须要做。贵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茶文化工作者、文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充分了解贵州茶。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业

茶树菇云:一片叶子“炒”醒春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金忠秀

随着普安、水城等地早茶“炒”醒春天,湄潭、都匀等47个茶叶主产县抢节气、抢时令,把开春好茶送进市场。

每年,“茶未上市客先到”的景象都在贵州各大茶叶产区上演。贵州春茶产量、品质连年提升。今年茶叶市场需求旺盛,大批外地客商涌入贵州茶山抢收新茶。“今年我们普安接待的外商超过千人,茶青市场价上涨,给茶农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普安县茶叶协会会长、普安红集团(公司)董事长黄仕洪高兴地说。

茶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这是贵州茶叶乃至茶产业蝶变的生动注脚。700万亩茶园生机勃勃,5786家茶企(合作社)竞相而上,300万农民以茶为业。小小一片茶叶,见证了贵州由茶产业大省迈向强省的步伐。


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贵州图片库供图)

茶叶质量安全的“稳”与“进”

每年茶产业博览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客商相聚贵州,抢夺黔茶商机。广东、山东、四川、广西的客商更是包高铁、飞机,组建车队前来赴会。

“走!去贵州喝干净茶。”绿色,让世界认识了贵州,更让世界记住了贵州干净茶。

来自广东的茶友刘江波感叹:“在参观贵州茶园的过程中看到各项科学、生态的管理模式,让我们茶销区的消费者真切感觉到这是一杯真正的放心茶。”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贵州把“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新时代茶文化内涵中,让消费者喝上一杯干净茶、放心茶、安全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凸显了质量优势,积蓄了良好口碑。

贵州在全国率先禁用水溶性农药及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茶园管控坚持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物防控为辅,从源头把控。同时,依托科技为产业赋能,不断夯实干净茶底蕴。贵州茶叶质量风险监测连续11年保持在100%。

在茶叶生产期间,贵州农业农村部门常态化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指导。“让我们的茶农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这是我们做干净茶的决心和信心。”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蔡兴洪说。

“茶山管护好,茶树长得好,就可以用双手采茶。”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介绍。

与单手采茶相比,双手采茶效率可提高30%以上,茶农收入进一步提高。如今,越来越多茶农愿意采茶、学习采茶、热爱采茶,采茶收入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之一,茶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茶农。

这也不断倒逼各地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提升茶园管护水平;增加采摘频数,以采代防,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茶树鲜叶下树率,提高茶叶产量;优化以一芽多叶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链条转型升级。

产业链各环节的“破”与“立”

近日,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拼配好的茶叶整齐堆放,即将发往线下门店。

“我们与国内外众多知名新式茶饮品牌公司建立了原材料供应合作关系。”公司总经理魏矗巍介绍,从卖茶叶原料到卖产品,公司围绕“茶+”,不断创新茶产业生产方式。

新茶饮赛道走向供应链时代,拥有700万亩茶园的贵州迎来机会,发展新茶饮的采购优势、效率优势、安全稳定优势凸显。4月15日,湄潭启动创建“全国新茶饮集聚区”,这是寻求产业升级新突破的一次实践。

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初步形成。面对消费者对茶产品质量和迭代需求提高,贵州茶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迫在眉睫。北京华兴控股集团与安顺市经开区达成金尘茶深加工合作,开发原叶花果袋泡茶等产品;上海金格集团与普安县达成合作,建设集智能化生产车间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首座“中国最美茶山”落地湄潭,茶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各茶企加强创新能力,在保证茶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走向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贵茶集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其营销布局涉及食品工业、烘焙、饮品、冰品以及乳制品等渠道。目前,贵茶集团抹茶产品已经出口34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要把欧标抹茶全方位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继续以‘中国抹茶之都’铜仁为基地,以欧盟标准为基石,用新消费品思维,全力打造中国现象级抹茶品牌,探索更多抹茶潮流茶饮新方式。”贵茶集团董事长蒙祖德说。

近5年,贵州抹茶从无到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利益联结不断完善。全省抹茶产量占到全国抹茶总产量四分之一。贵茶集团辐射带动35家上游企业,近5万茶农增收。

贵州茶产业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推动产业链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企业集约化、市场品牌化发展,持续增强茶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加速“茶+”融合。

黔茶出山出海的“守”与“攻”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贵州茶企抱团参展。“恰逢春茶季节,来品茶的客商络绎不绝,我们已经收获了不少订单,还在与几家海南企业洽谈代理合作。”贵州贵天下茶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贸销售员彭舟昀说。

贵州聚焦“贵州绿茶”“三绿一红”等重点品牌,以茶事活动为载体,线上线下全面宣传推介,赴省外召开贵州茶推介会、品鉴会、对接会,以“贵州冲泡”为抓手,展示贵州品质优良的茶产品、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贵州建立起“省内产地销售+省外经销商+电商+出口”的营销体系。新发展格局下,立足资源禀赋,在稳固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传统市场,深耕东北、西北、华北“三北”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出口,对提升我省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十分重要且紧迫。

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条龙生产线开足马力,加紧赶制出口茶,每天可加工茶鲜叶4万斤。去年1月,该公司全面开启茶叶出口国际贸易,全年完成出口额2842万美元。“今年,我们新引进了4条生产线,预计产能将提高40%,出口销售额将达到6000万美元。”公司创始人谭书德信心满满。

湄潭县拥有60万亩茶园,从2019年以来开始大力探索和发展茶叶出口。湄潭县茶叶出口额从2019年的459万美元提升到2022年的5689万美元,增速和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短短3年,湄潭通过发展外贸,有力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企业良性发展、大幅增加政府税收、提升茶农收益,为黔茶出海探出了一条有益路径。”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黄献喜说。

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茶叶作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担当重要责任。目前,贵州已初步形成完整的茶叶出口产业链和供应链,正持续打造高质量黔茶出口基地,扩大茶叶出口规模,逐渐实现茶叶由借船出海向自主出口转变。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技

匠心独具:一揉一捻展现非遗传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江南

在黔东南州雷山县,俯仰之间茶树环山,眼前皆是青山绿水,遥望茶山,星星点点散落在一行行茶树间的茶农们,头戴遮阳帽,腰挎竹篓,手指轻挑,一片片鲜嫩的芽尖收入篼中。

这些采摘好的新鲜茶叶被送到2023年“中国梦·劳动美”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黔东南州“雷公山·雷山银球茶杯”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的现场。来自黔东南州各县的80余名制茶能手,将在手工扁形绿茶、手工卷曲形绿茶、手工红茶3项个人赛展开激烈角逐。

为期两天的比赛中,制茶能手们指尖不断在翻、抖、磨、压等各种手势中转换,当新鲜的茶叶经过揉捻、翻炒后,在火与人的共同淬炼下,茶香四溢。评委们将根据茶叶的形状、色泽、均匀度、净度、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方面来进行品鉴和评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1名、优秀奖15名。

“举办斗茶制茶大赛,是促进制茶技艺学习和茶叶品质提高的有效举措,既能提升茶叶消费,还能促进大家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贵州省茶叶学会秘书长、高级评茶师刘晓霞说。


炒茶师傅现场展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贵州图片库供图)

对担任过多次制茶斗茶大赛评委的刘晓霞而言,一杯好茶的评判标准首先须具备优质的原料,要干净、安全、内含物质丰富;其次是在合适的加工技术下,拥有优良的外形内质。“制茶贵在精,贵在用心。一杯好茶的诞生,离不开精巧的制作手艺,每一道工序上出现的一点偏差和不同,茶叶都会诚实地展现出来。”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来自贵州的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跻身其中,成为贵州省茶类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

事实上,早在2014年,“都匀毛尖茶作技艺”就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都匀毛尖茶独特的制作工艺,特殊的种茶环境,精湛的炒茶工艺,使它具有紧、细、卷带、银发、色泽翠绿的优美茶形,并保留了绵长嫩滑、香清鲜香、鲜爽的独特茶香。”中国制茶大师、都匀毛尖非遗传承人欧阳国祥说。

欧阳国祥介绍,作为贵州的名优绿茶,都匀毛尖以绿为主,其制作技艺分为五道工序: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烘干,所有操作在锅里一气呵成。“外形紧细卷曲、毫毛均匀满布是毛尖最大的特点,在中国绿茶领域,贵州绿茶是上品,而在贵州绿茶中,都匀毛尖是极品,这是业内人士给都匀毛尖的定位和评价。”

讲求同一口锅,在“火中取宝、一气呵成”的毛尖制作技艺,整个加工过程中,抛炒、抖闷、抖揉、揉捻的方向、周数、次数及用力轻重等技巧都会随茶青的质量、湿度,以及加工的时间、程序、锅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欧阳国祥看来,都匀毛尖的制作技艺是黔南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次毛尖制作技艺能够入选人类非遗名录,极大唤起了茶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通过技艺的不断弘扬,使得手里的茶叶更有价值。”茶出自然,技承匠心,春风吹拂在欧阳国祥的肩头,环视四周满眼茶树,一呼一吸之间,他又染得一身清新茶香,沁人心脾。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护

茶余饭后:一棵古茶树的勃勃生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云开

人间四月天,茶香最芳华。在阳光和雨露的呵护下,乌蒙大地更显秀美。在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的野生古茶林,只见翠绿的嫩芽在茶树枝头悄然萌发,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当地茶农正背着竹篓穿梭其间,宛若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景画。

姑箐茶出产于纳雍县城东水东镇姑箐社区,这里地势较高,海拔约1800米,茶区地形复杂,峰峦重叠,山谷幽深,沟壑纵横,是纳雍出名的“夹皮沟”。山坡上种有漆树、桦树、枫香等,植被很好。而半山、峡谷的沟旁及土坎上则是成片的姑箐茶园。

“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这是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贵州通志》对毕节茶的描述。当时的纳雍县姑箐一带毗邻织金县,“平远府茶产岩间”中的“岩间”,指的就是现在的水东镇姑箐社区一带的岩石上。


纳雍县水东镇姑箐千年大茶树(潘中泽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这么实力深厚的历史传承,有了这么得天独厚的茶树资源,纳雍县因势利导做起了茶文章,让古茶树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姑箐村村民杨成付看来,古茶树能成为清代年间水西地区进奉朝廷的贡品,主要是优异品质。“以前我们眼中的‘粗枝大叶’,现在变成黄金叶。”

古树茶好,代代相传。姑箐群众不仅传承了护好古茶树、惠及千万家的理念,还传承了古树茶的手工制作技艺。

“想不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古茶树这么值钱。”杨成付笑言。在古茶产业的带动下,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农民发展促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成为现实。

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纳雍县通过与中国林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古茶树植株复壮、扦插育苗、生长繁育、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培养出了一批茶叶种植加工专业人员,建起了种质资源圃和古茶树育苗基地,培育出古茶树苗50余万株,种植了110亩古茶树茶园,让千年古茶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地居民增收致富主要渠道之一。

保护开发古茶树,规模化发展茶产业,打造茶区域品牌,纳雍县再发力。姑箐茶从默默无闻成为致富法宝,当地村民尝到了甜头。

立足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当地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对古茶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一片片绿色的“黄金叶”为老百姓铺就可持续的增收致富之路。

“我们的古树茶具有滋味醇厚、色泽金黄,经久耐泡等特点,有着特殊的香气和口感,很受市场青睐和顾客好评。古茶树产业已成为我们村乡村振兴的重要绿色生态产业之一。”姑箐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小江说。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俗

三茶六礼:一杯茶泡出的万千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

“好多来新州的人都说,他们不知道我们这里还有这样的喝茶习俗,茶叶还可以这样炒。以后想喝油茶汤,就到我们新州来。”正安县新州镇居民向孝群和镇上的人们一样,一直以来都有炒油茶、喝油茶汤的习惯。

新州镇比邻重庆,居民们喝油茶汤的习惯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据传这一习惯在清末民初开始形成,当时人们觉得仅仅解渴的茶水似乎少了什么东西,于是就在茶水里放进油盐,茶水便多了一分烟火味。后来人们发现在茶水里放油盐味道不纯正,于是有人采摘茶青回家后把茶青放在铁锅里,加入菜籽油炒制,茶青变黄时加入清水不停地搅动,直到茶青变成糊状了再把油茶舀起来,吃的时候可以佐以点心之类的食物。

新州人把炒茶叫作熬茶,熬好的油茶叫茶羹。茶羹可以天天做新鲜的,也可以每次熬的时候多做一点存放在冰箱里。熬好的油茶因为有油,放在器皿里一段时间不会变质。喝油茶汤的时候,将冰箱里的茶羹拿出来,根据食用的情况舀一点放在锅里加热放进清水,再加一点盐巴。“可以在油茶汤里加油渣、面条、米花、鸡蛋、花生米等,你想吃哪样就加哪样,还可以用油茶汤来泡饭吃。有客人来家里,我们就用这个油茶汤招待他们。”向孝群说,熬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孩子们都会做。新州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保留喝油茶汤的习惯。


侗族的油茶制作(龙吟摄)

除了新州,正安的杨兴、安场、碧丰、庙塘等一带,人们都有饭后或傍晚喝油茶汤的习惯,每天两三次,每次一大碗。尤其是在劳作大汗之后或疲乏困倦之时,喝上一碗会使人精神焕发,因此正安人也称油茶汤为“干劲汤”。在正安县城以及安场、新州、庙塘等集镇,当地群众、外地商客均可在小吃摊点品尝到正安油茶汤的独特风味。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茶习俗,灿若繁星的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茶故事、茶谜语、茶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丰富了贵州的茶文化,单是饮茶、采茶、祭茶的习俗就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与正安一山之隔的道真,仡佬族人在接待宾客、嫁娶、节日宴请、建房、寿庆等重要活动时,有“三幺台”的习惯。“幺台”是方言,是“结束”的意思。“三幺台”即一桌宴席要经茶席、酒席、饭席三道程序。而第一“幺台”,就是让每位客人很有仪式感地喝上一碗油茶汤,再辅以各种点心、零食。这道程序完成之后,撤去碗盘碟盏,留下筷子,等待进入“二幺台”。从古至今,这个习惯就一直这样保留下来,到今天成了一道爽口爽心的人文景观。

在黔东北的土家族寨子里,流传已久的茶美食——擂茶让人饮过之后记忆犹新。“擂茶”也叫作“三生汤”,是用茶青、生姜和生米混合研碎加水蒸煮而成的一种特色茶食。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土家人制作擂茶除茶叶外,还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以及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的调料。将这多种混合物一并放入擂钵里,然后用硬木棍使劲旋转,目的是让擂钵里的东西混为一体,之后取出舀入碗中用开水冲泡即成擂茶。有些地区为了省事,直接将各种材料放在碗中用开水冲泡即可食用。


山野茶趣(贵州图片库供图)

土家族人喝擂茶,一般在中午干活回家之后。土家人视喝擂茶为生活中必要内容,其重要性如同吃饭一样。如有亲朋好友来串门,那么在喝擂茶的时候还得配上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如花生、薯片、米花糖之类,一顿擂茶喝下来,食欲已足了八分。

黔东南油茶是侗族的一道美食,吃法多样。煮油茶的主要材料包括茶叶、米花、酥黄豆、炒花生、葱花、糯米饭等。制作时,先将晒干的糯米饭过油炸成米花,再将一把米放进锅里干炒,然后放入茶叶再炒一下,并加入适量的水,开锅后将茶叶滤出放好。喝油茶汤时,将准备好的米花、炒花生、猪肝、粉肠等放入碗中便可入口。

煮油茶既是茶饭也是汤菜,茶菜合一,算得上是一种主食。招待客人时,第二碗要在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递给客人。客人如果已经吃饭,会把碗筷递还给主人,或搁置在桌子上。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4顿。农忙时,家里负责饭食的人将油茶汤送到工地上。

布依族制作的茶叶中,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别具一格,这就是“嬢嬢茶”。每年清明节前,未出嫁的布依族姑娘上茶山采摘茶树刚冒出来的嫩叶,回家后一番热炒,再把一片一片茶叶叠整成圆锥体,然后拿到院坝晒干,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了一卷一卷的圆锥体,布依族称之为嬢嬢茶。

嬢嬢茶每卷重约一两到二两,形状整齐优美,是布依族地区茶叶中的精品。这种茶十分珍贵,平时不会随便拿去卖,只是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定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赠送给定情人。

普安县的布依族有祭茶神的习俗,每年春茶开采茶叶,人们要选择吉日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仪式之后,茶农们载歌载舞,弹起独具特色的小打音乐“斗弹达吟”,唱起清澈嘹亮的采茶山歌。

据说,这个习俗延续了数百年。因为对茶有特殊的感情,普安县的布依族一直供奉着茶神。这个茶神是他们心中的女性精神领袖“娅雅洛”(汉语意为“大福娘”)。

源于生活的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石阡茶灯,以采茶、制茶为主题,其所衍生出来的仪式、工艺、表演、念诵、唱腔等行为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贵州民间绝无仅有。石阡茶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行于清乾隆年间,一般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出灯,正月十五收灯。如果说种茶、制茶、饮茶是生活中的日常肌理,那么石阡茶灯已上升到精神层面,反映了石阡人民对茶的景仰和推崇。


当代视线·黔茶飘香【案例】

茶之传

闻香识人:一手掌握成就江湖地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

“都匀毛尖名声响,五湖四海有茶香。敬客一杯农家茶,幸福生活万年长……”喜欢唱山歌的张子全得知记者也是布依族时,情不自禁地唱起布依山歌,歌声在都匀螺蛳壳的茶园里响山应水,连绵不绝。张子全告诉记者,当年他的婚姻,就是山歌成全的,“两个爱唱歌的人在一起,不安逸都不行呢。”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和张子全对上眼的却是位苗族姑娘。张子全释疑:布依族寨子和苗族寨子挨得近,相互受影响是正常的事。他说,这叫作和谐相处,相敬如宾。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捆绑申报的中国15个省44个项目,其中就有贵州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对于国家级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让张子全更开心的了,他相信自此以后,毛尖茶的声名会更加响亮。“今后,我的山歌又多了这项内容。”张子全说。


茶青不断翻飞,制茶大师张子全喜笑颜开(司马星摄)

2023年都匀毛尖春茶开采节,张子全俨然成了明星人物,他一出现,就吸引了做直播的和参加活动的茶商以及好奇的人们,大家都想看看这位12岁就与茶叶结缘的非遗传承人的现场炒制风采。张子全的面前是一口用精雕木板架撑起来的大铁锅,气定神闲的他把炒制都匀毛尖茶的过程一一再现,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将这一过程传播出去,一时间引来数十万粉丝围观。“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我们做贵州名优手工茶的最大肯定。”这个春天,张子全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

一生在茶香中浸泡的张子全,与茶相伴40余年,铁锅、土灶、柴火和他的那双手,成就了他的声名。春茶采摘时节,一垄一垄的茶树挤挤挨挨,集结采茶工在茶垄之间采摘茶青。傍晚时分,茶青汇聚到炒制车间,张子全和他聘请的炒茶师傅们的炒制工作便开始了。22口铁锅靠着墙根一字排开,茶青散发出来的热气充斥整个空间。墙的后面,是一个个灶膛,烧火师傅不断地往里添加杉树干枝。

“都匀毛尖茶的品质,取决于炒制时的温度控制,我的这双手,既是检查锅温的温度计,也是翻炒茶叶的锅铲,还是给茶叶做造型的工具。”张子全一边翻炒茶青一边举着手说,炒茶的第一步是杀青。6.6万个芽头才能得到1斤干茶,手工采茶芽头能确保匀整无破碎。去除茶叶中的青草味,此时锅温需达250到300摄氏度。这么高的温度,对他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平常。

机制茶叶能够解决产量问题,但张子全始终对手工炒制情有独钟,这种执着,奠定了他在都匀毛尖茶生产领域的江湖地位。张子全的这种执念,还在于能为乡亲们解决就业问题,因为手工采茶、炒茶的每一个工序都需要人工,乡亲们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致富。张子全收徒从来都是公益,采茶季节,慕名而来的学生成群结队跑到螺蛳壳山上他的茶叶生产基地学习炒制茶叶。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掌握都匀毛尖茶炒制技艺。


一杯茶的清欢(贵州图片库供图)

张子全的祖辈有种茶的习惯,自留地埂栽种着野生茶树,那些茶树的茶叶,陪伴张家度过了若干辈。清明节前,老茶树发出绿油油的叶芽,老人把那些叶芽采摘回家,先晾上几个时辰,再把叶芽放在炭灰里翻滚几下后放进砂罐里,用柴火煮上半小时,屋子里顿时溢满了野生茶的浓香。出门干活时喝一碗,干活回家时干一碗,有客人来时敬一碗,喝大碗茶成了一种习惯。有时上坡干活,老人会拎着茶壶到山上,以备口渴之需。喉咙冒烟时一大碗茶汤灌下去,那种感觉太爽了。

老式的罐罐茶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手工炒制茶叶成为主流。在茶香四溢的氛围里,12岁的张子全学会了用柴火和铁锅土灶炒制茶叶。张子全说,用铁锅炒出来的茶叶有茶毛毛,卷曲的样子像鱼钩一样,比起罐制茶的品相好看多了,有的人家还拿着手工炒制的茶叶到场坝换钱贴补家用。从爷爷那一辈起,张家已熟练掌握手工炒制茶叶的方法,并且成为一门绝技传给张子全的父亲和张子全。一辈接着一辈,到了张子全这辈,就有了传承人这个说法。

为了将毛尖茶制作技艺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张子全放弃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在家里专门从事都匀毛尖茶的种植和加工。老辈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琢磨,张子全探索出高温杀青、低温揉捻、中温提毫的独特加工手法,加上祖传的杉树枝燃火炒茶,张子全炒制出来的茶叶,色泽翠绿,外形匀整,香气清嫩,回味甘甜。

在张子全的公司里,整整一面墙上的牌匾引人注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民族制茶工艺大师、贵州省制茶能手、贵州省“优质文化推广工作者”、贵州省茶星大使、都匀毛尖十佳匠心茶人、黔南好花红文化人才等称号,诠释着这位朴实茶人的勤奋和执着。对于黔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都匀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客座教授这个身份,张子全十分在意,他把课堂搬到茶山上,在茶园里现身说法,在炒制车间里亲手示范。“都匀毛尖茶炒制这个绝技不能因为固守而失传,应当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绝技,这样都匀毛尖茶的名声才会更加响亮。”

2007年,张子全联合当地群众,成立了都匀市摆忙十里茶香茶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种茶、制茶,道路越走越宽。如今合作社拥有茶叶生产基地3000余亩,合作农户茶园1820亩,年生产茶叶约8万斤。“茶叶+旅游”的助力,让螺蛳壳景区一带的风景多了茶园的秀丽和清爽。张子全说,如今的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把都匀毛尖茶推到了更远的地方,一些青年茶农在都匀成立公司做起带货直播,通过网络,都匀毛尖茶的名声越来越大。

传承技艺,共享品牌,推动发展。张子全从最初的青涩种茶人到现在的制茶师,一路风尘见证了“贵茶”品牌的崛起和兴盛。“今天你看到满山满岭的茶园景象,其实就是我们布依人家的生活期待。”张子全指着远处被雨雾缠绕的茶山说,螺蛳壳景区的热闹离不开茶园的渲染,看好前景的村民们因此干得很展劲。


来源/2023年《当代贵州》第25期当代视线栏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全国各地“国际茶日”庆祝活动,谁家最精彩?

在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推动下,“国际茶日”这一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于2019年被设立。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每年5月21日代表中国政府举办“国际茶日”庆祝活动,秉承“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主题,致力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国内外茶文化交融互鉴,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

今年5月21日是第三个“国际茶日”,新冠肺炎疫情难挡茶人的庆祝热情。各地在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的情况下,大到茶区政府主办的各种庆祝活动,小到茶庄、茶馆组织的品鉴会……适合线下的大家欢聚一堂,适合线上的嘉宾云端庆贺,让全国的爱茶人都深刻感受到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细数了纪念2022“国际茶日”的六场特色活动, 以飨读者。

广东、陕西

2022“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

两地同时举办

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现场表演潮州大锣鼓。

新华社记者 毛鑫 摄

5月21日,由农业农村部作为支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主办,潮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承办,潮州市农业农村局、广东省农业对外经济与农民合作促进中心实施,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策划执行的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在潮州市开幕。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以视频方式出席活动并致辞,广东省相关领导,陕西省副省长蒿慧杰出席活动。

马有祥指出,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国际茶日”系列活动,积极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茶农脱贫增收打造新平台,为世界茶文化交融互鉴搭建新桥梁,为全球茶产业健康发展不断贡献新力量。

马有祥表示,中国作为“国际茶日”的首倡国,愿同各方紧密合作,更好地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一是开放交流,推动世界茶文化交融互鉴,让茶成为传递“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理念的文化使者;二是为民兴茶,让世界茶农共享茶产业发展红利,促进各国茶产业协同发展;三是以茶为媒,共同创新业态模式和合作动能,拓展农产品贸易新活力。

2022年“国际茶日”主场活动在陕西安康市启动。

同日,2022年“国际茶日”主场活动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叶现代园区启动。陕西省副省长蒿慧杰出席并与广东潮州活动现场视频连线致辞,安康市市长王浩介绍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情况,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文主持启动仪式。

该活动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茶产业合作联盟、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安康市政府等单位共同承办,并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旨在传播弘扬茶文化,活跃繁荣茶贸易,促进茶产业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活动现场举行了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仪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对安康富硒茶作推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平利县人民政府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就安康秦汉古茶产品研究技术服务进行深入合作交流。来自丹麦、尼泊尔、斯里兰卡、新西兰的国际茶人云上为“安康富硒茶”点赞,共享安康富硒茶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

以视频形式寄语“国际茶日”。

据悉,在主场活动正式启动前夕,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还主办了2022“国际茶日”云活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代表主办方进行视频致辞,向全球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祝福。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等驻华大使和国际组织代表对本次活动发来寄语,对“国际茶日”系列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国际茶日”庆祝活动举办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国际茶日”庆祝活动。

5月20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国际茶日”庆祝活动,秦刚大使夫妇邀请来自美国政界、商界、文化机构等的友人,驻美使节和使节夫人等近30位嘉宾,共品香茗、共叙友情。活动通过“三道茶”的形式,邀请来宾体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茶和茶文化。

秦刚大使在致辞中表示,5月21日是“国际茶日”,这是中国首倡、得到许多国家支持、并被联合国认可的国际性节日,是全球饮茶人和爱茶人的节日。在中华文明中,茶文化源远流长,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产业,不少人因茶脱贫、靠茶兴业。为了帮助更多人共享茶带来的惠益,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分享经验、加强合作,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繁荣、茶文化交流互鉴。

大使夫人林彦女士介绍了中国茶叶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运抵世界各地,并在不同国家形成了广受欢迎的生活方式和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大使夫人还展示了工夫茶整套流程,邀请来宾先观茶色、后嗅其香、再尝其味,感悟茶道精髓。

“三道茶”包括茉莉花茶、大红袍和滇红。茉莉花茶清香高雅,大红袍岩韵十足,滇红浓郁醇厚,所配茶具、茶点也各有不同,引来阵阵赞叹。活动中穿插播放介绍中国茶产业、茶生态和茶文化的精美视频,展示中国茶与世界茶的融合互动。许多来宾表示,这是第一次知道中国茶的品类,了解不同品种的加工工艺和冲泡方法,并加深了对茶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品茶之余,展现中国文化的古琴演奏和书法表演,也让不少来宾兴致盎然。琴声悠扬,茶香袅袅,来宾们屏气凝神,享受天籁之音。在书法体验区,大家纷纷尝试用毛笔书写“茶”字,了解“人在草木间”的汉字结构,赞叹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传统思想。来宾们还带来了不同国家的茶叶、茶具、茶礼,并主动分享自己的茶故事和茶文化,久久不愿离去。大家说,茶让人与自然相连,也让不同国家的文化相通。即使面对危机与困顿,一杯清茶也能拉近距离、抚慰人心。让我们以茶会友,共品共享茶中真意。

浙江杭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召开

会议合影。

5月21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杭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交流会暨六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一次全体会长会议。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乔传秀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建满主持,多名副会长参加会议,在浙六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在杭理事和茶研会各部室负责人列席会议。

乔传秀充分肯定召开这次座谈交流会的重要意义。她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明确六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工作指导思想和职责任务。乔传秀强调,六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必须坚持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指导方针、主旨红线,贯穿落实到开展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竭诚当好“三茶”统筹理念的宣传者、研究者、践行者、推动者。乔传秀强调,要悉心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理念的重大意义。

乔传秀强调,要坚定不移积极践行、全力服务助推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理念落在实处。她指出,积极践行、全力服务助推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理念,既是工作要求,又是政治责任、政治任务。六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各项活动都务必坚定不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做好“三茶”这篇大文章来思考、来谋划、来推进,切实契合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一带一路”、共同富裕、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党和国家重点战略全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理念,敬畏本会职责,找准本会定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为统筹做好“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服务助推中国茶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座谈交流会上,副会长王岳飞、肖伏清、宛晓春、姜仁华、姬霞敏紧密结合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实际和自身专长专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交流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切体会和工作思考建议。

浙江杭州

“美美与共”云茶会举行

第三届“美美与共”云茶会主会场。

5月21日,在第三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产业联盟主办的第三届“美美与共”云茶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举行。

云茶会设立杭州1个主会场,辽宁沈阳市、湖北恩施州等50个国内分会场及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5个国外分会场。

云茶会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分共庆共情、共品共饮、共创共享三大版块,融合科技与文化元素,以可视化、艺术化的形式呈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云茶会将茶的萌发、茶的采摘、茶的制作、茶的传播、院士说茶、茶的未来串成一条线,从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出发,途经江西、陕西、内蒙古,将千年茶俗“闽北喊山仪式”、非遗戏剧“赣南采茶戏”、非遗制作技艺“泾阳茯茶”、泡饮技艺“内蒙古奶茶”融入其中,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可视化、具象化、感性化的形式呈现给全球茶友,以此弘扬茶文化,彰显匠人匠心,提振产业信心,倡导全世界共饮一杯美好的茶。

海南五指山

“茶和世界·共品共享”系列活动举行

“茶融天下 湖山同韵 天涯共品——安徽太湖—海南五指山携手纪念2022‘国际茶日’”活动现场。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茶文化和与国际茶界开展交流合作,安徽、海南两省茶人共同发起“茶融天下 湖山同韵 天涯共品——安徽太湖—海南五指山携手纪念2022‘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活动在安庆太和堂、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寺前镇赵朴初文化公园和洪畈村不忘初心茶园、海口世纪公园、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和真吾乡茶园同步进行,相互呼应。

活动内容包括品茗会、禅茶雅集、茶诗朗诵会、茶农访谈、以茶兴乡研讨会和茶产业合作发展签约仪式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

此外,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组织开展茶艺大比拼、茶席设计比赛、手工制茶展示、茶汤质量比拼等活动,茶艺演绎丰富、茶席设计多样,制茶技艺熟稔、茶汤比拼精彩。从不同角度演示中国茶、体味中国茶、共享中国茶,弘扬传统文化,共享美好生活。

福建福州

“国际茶日·福茶行天下”

三茶融合发展大会举办

第二届“国际茶日·福茶行天下”三茶融合发展大会现场。

5月21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大数据有限公司共同在福州市举办第二届“国际茶日·福茶行天下”三茶融合发展大会系列活动。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作为全球茶叶生产及消费大国,“国际茶日”为中国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茶文化交融互鉴,茶产品循环流通,与全球茶产业展开对话,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茶,了解中国茶,爱上中国茶。

致辞中,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贤德向全球喜茶爱茶人士发出邀请。吴贤德说,举办第二届“国际茶日·福茶行天下”活动,对福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福州热忱欢迎全球广大喜茶爱茶人士,相约福建福州,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国际茶叶委员会执行主席马努扎佩雷斯、匈牙利驻华大使馆经济事务公使哈瓦斯·拉兹洛、尼泊尔驻华大使馆经济公使查宾德拉、国际茶叶杂志《Tea Journey(茶之旅)》主编丹·博尔顿等4位国际茶友与大会视频连线,与中国茶友一同庆祝“国际茶日”。

福建省商务厅发放了3000万元福茶券,助力福茶消费,扶持福茶产业。消费者只需用微信扫码福茶网小程序,就可以随心购买福茶,即买即享优惠。

内蒙古呼和浩特

第三届“国际茶日”

暨第六届全民饮茶日在呼市举办

“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茶日’暨第六届全民饮茶日”活动。

5月21日上午,“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茶日’暨第六届全民饮茶日”线下庆祝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举办。活动由内蒙古茶艺师评茶师协会、亚太茶博会组委会主办,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联办。

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活动时间从5月20日持续到5月26日,为期一周。共分三个板块,分别为茶文化板块、茶产业板块、茶科技板块。茶文化板块的活动有“十城联动——户外无我茶会”“千年传承——宋代斗茶会”“美美与共——全国线上云茶会”;茶科技版块的活动有“线上茶知识公益讲座”“线上茶知识有奖竞答”;茶产业版块的活动有“全区公益茶会品鉴联盟”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多样,丰富有趣。让广大群众可足不出户了解茶文化知识,也可身临其境品味茶香茶韵。

据悉,此次活动由全自治区范围内的各知名茶楼、茶庄、茶会所、茶培训机构共同组成公益茶会品鉴联盟,为公众提供各类免费茶会品鉴活动,公众可自行在“内蒙古茶艺师评茶师协会”选择喜爱的茶会报名参加,所有的茶会均为公益活动,只为宣传普及茶知识。主办方还为所有参与的群众,免费发放了由中国茶叶学会编写的《茶知识手册108问》,向消费者传播理性识茶、健康饮茶的理念。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陕西省安康市委宣传部、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内蒙古茶艺师评茶师协会、古小玲 、冯岩供稿)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2023杭州站暨梧州六堡茶投资推介会在杭举行

一品六堡,天下梧茶。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六堡茶做大做强”的殷切嘱托,这一年来,梧州六堡茶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持续旺销走进了千家万户,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月20日下午,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开幕之际,由梧州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办的“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2023杭州站暨梧州六堡茶投资推介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北辰大酒店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浙江省原副省长、浙江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陈加元,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韦波,梧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广勇,中共浙江省委老干部局原局长诸春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原院长、浙江茶业学院执行院长张士康,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孙本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黑龙江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哈尔滨茶业协会顾问、大发国际集团董事长周敏,茗边主编孙状云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梧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广勇首先致辞,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梧州市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主动融入广西面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开发,使梧州与长三角地区及世界各国开放合作的友谊之船继续沿着“茶船古道”扬帆前行,行稳致远。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梧州市围绕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的发展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提质赋能、服务优化、品牌塑造、集聚发展,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要素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增茶园面积10万亩,在建规模以上生态茶园31个;获得SC认证茶企总数达到109家;年产六堡茶3万吨,综合产值160亿元;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艺于2022年底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7.64亿元,获评2022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梧州六堡茶成为了畅销全国的网红产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韦波在致辞中表示西湖龙井茶,广西六堡茶,同样以地名为命名的两种茶,有幸通过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城相会,这是一种奇特的缘分。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延续这种奇特的缘分,以茶为媒,共商合作,携手发展。

近年来,广西将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有效促进了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已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22年全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达155万亩、10.79万吨,同比增长11.45%。茶叶一产产值约110亿元。广西有多个茶叶产区,主要有六堡茶、茉莉花茶、绿茶、红茶、白茶等5大类。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三江县、苍梧县、昭平县进入2022年中国茶业百强县。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品牌建设,高质量打造“桂茶”产业。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梧州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兴业的支柱产业。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曾作出指示:“茶产业大有前途。下一步,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令茶界备受鼓舞,更使六堡茶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增添了新的发展动能。

六堡茶的持续热销,除了产品本身品质过硬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六堡茶行销全球的推介会,极大地提升了六堡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大手笔的亮相与推介、大规模的市场开拓与营销、系统性的分析与规划,迎来了六堡茶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连年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作主旨演讲,他提到5·20,我们要爱茶,尤其要爱六堡茶!表示自己与六堡茶是十分有缘的,十多年前就曾走进梧州配合当地政府与茶企研究六堡茶的健康属性,并于2012发布了六堡茶健康研究成果。从此双轮驱动,一是品饮属性的驱动,二是健康属性的驱动,让过去一度成为“侨销茶”的六堡茶能够走进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走进了北方一些不产茶的城市。所以这些年来是一路见证了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今六堡茶的产量超过了3万吨,综合产值超过了160亿元,税收超过了1亿元。特别是过去的三年疫情期间,六堡茶逆势而上,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如今全面推进六堡茶转型升级的大好形势下,就六堡茶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一定要坚守品质,包括吸取传统工艺的精髓以及安全这一底线,做到既要有高的品质,也要有好的口感风味;二是进一步加强品牌的打造,六堡茶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要高举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大旗,提升所有的龙头企业及茶农的信心;三是梧州六堡茶要借助机会加强业态创新,利用好山好水好茶,以梧州优势的历史文化底蕴来打造业态创新,做好茶旅融合让更多的人因为六堡茶的魅力走进广西走进梧州来体验六堡茶的物质与精神两个产业的魅力。

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孙本旭作六堡茶产业推介,他介绍道,六堡茶的故乡——广西梧州,是一座具有41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和粤语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历史上汉代岭南首府、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和三总府所在地。梧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一座建在“两广”交界线上的千年古城,是我国西部地区最靠近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广西东大门,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梧州生态环境美,北回归线从市区穿境而过,光热条件好,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森林覆盖率75.8%,位居广西第一,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5%。优厚的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为优质六堡茶原料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是广西六堡茶的发源地、核心区。

梧州市锚定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发展目标,坚持以全产业链思维,发挥“原产地、原种茶、原工艺”三原优势,聚焦“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个环节,以“带农促增收,引企拓市场,铸魂塑品牌,建标稳发展”为抓手,实现六堡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六堡茶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量价齐升、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9年到2022年,六堡茶价格年均增长20%~30%,六堡茶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

现场,苍梧县副县长高方超,蒙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县长韩格,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委会副主任邓行智分别对六堡茶产业重点项目进行投资推介。

苍梧县副县长高方超

蒙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县长韩格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委会副主任邓行智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经理覃丹,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严晓丽,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棉分别进行品牌推介。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棉

几年前,茗边就曾预言“下一个风口六堡茶”。如今,六堡茶风口已来,六堡茶产业一片兴旺,市场前景广阔。此次梧州六堡茶在杭州隆重召开推介会,这不仅仅是一次路演,更预示着六堡茶行销全球再下一城。

或许你早就听闻六堡茶是“可以喝的古董”,有着越陈越香醇、保健功效越好等特点,殊不知醇厚的味道里沉积的是悠远的文化。六堡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据史料《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作为著名的“侨销茶”,早在清嘉庆年间,就以“红、浓、陈、醇”及其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二十四名茶,远销东南亚各国及粤港澳地区。我们常说的“一杯六堡茶,半部茶叶外贸史”正源于此。

六堡茶的药用价值,自古沿用至今。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六堡镇当地人把六堡茶当成药汤,用来消暑和缓解肠胃不适。如今的六堡茶作为药方入选《中华药典》的唯一茶叶,具有护肝、养胃、祛湿、清火、养颜、降“三高”等独特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梧州进一步深化发展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六堡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成立工作专班,多次组织召开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工作专题会,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系统谋划,如今已形成了以“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船古道”文化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的品牌矩阵。梧州市围绕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的发展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提质赋能、服务优化、品牌塑造、集聚发展,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要素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销量快速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

梧州市加大力度打造“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编制了“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注册了“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茶船古道”商标;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举办了“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和六堡茶推介活动;积极参加中国茶业经济年会等国内重大茶事;组织“梧州六堡茶”高铁冠名活动;组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相关经贸活动宣传推介六堡茶;大力推动六堡茶产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发展,拓展升级海外市场,不断把梧州六堡茶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为持续提升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动力,梧州通过优化六堡茶产业发展思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多方面发力,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实现了苗圃和茶园建设、茶企和茶店总量、茶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七大“突破”。

六堡茶品牌建设自2019年起提升到自治区层级打造,并于2020年获得“广西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实现了从“苍梧六堡茶”“梧州六堡茶”到“广西六堡茶”的三级跨越,2021年和2022年先后获评中国茶叶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和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2021年,梧州市委、市政府以全产业链发展思维,提出打造广西千亿茶产业“半壁江山”的目标,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由此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截至目前,梧州市茶园面积已达28.89万亩,创下茶园面积新纪录。据统计,2022梧州市年产六堡茶3万吨,增长20%,综合产值约160亿元;六堡茶生产企业入库税收约1.15亿元,增长70.6%。六堡茶茶企和茶店总量实现新突破,获得SC认证茶企总数达到109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

一直以来,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梧州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产业,积极打造六堡茶品牌,茶旅文农融合发展,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是坚定了梧州六堡茶发展的信心。未来,梧州还将继续在做大做优茶园、集聚壮大茶企、唱响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加快茶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科技人才支撑六大方面系统推进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六堡茶品牌走向全国,香飘全球。

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顾问姚俭,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中心原副主任徐云焕,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刁学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原茶叶首席专家、研究员罗列万,中国茶叶博物馆文化推广部主任蔡嘉嘉,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贺春,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秘书长赵宏权,浙大茶友会常务副会长李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杭州你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晓英,华茶名师会创会秘书长、中国茶文化教程副主编、云南香象渡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军,厦门同航咨询机构创始人兼首席顾问同航商学院院长毕晓军,素女会总会长阿甘,安吉白茶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锋,中国原料茶交易中心(云南一叶茶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营销中心总经理郭小龙,和其坊静庐茶舍经理舒晓燕,中国《桐君煎茶道》非遗传承人陈岗。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3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