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28日,“中茶杯”第十二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茶样审评环节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学会和位于昆明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同时举行。由茶行业一批知名权威专家组成的审评专家组,分别在云南昆明、浙江杭州对全国范围内各茶企选送来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黄茶、普洱茶、特种茶、再加工茶等多类型茶叶样品进行审评鉴定。在激烈的角逐之下,经过严苛审评,优中选优,“茶王”正式诞生!
本次茶王赛由中国茶叶学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昆明审评专家组。
杭州审评专家组。
鼎承茶王赛春季赛于3月29日正式启动,覆盖六大茶类,辐射全国18个产茶区,吸引了320余家企业报名参赛,收集了600多个审评茶样,规模较往年增长114%,再创新高。其中红茶、绿茶尤甚,占收样总量的55%左右。此外,大赛以密码审评的方式(审评前统一编号),从茶样条索、色泽、匀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各个方面,对茶叶样品进行专业审评。
据了解,“中茶杯”被誉为“中国茶界奥斯卡”;“鼎承茶王赛”,是华巨臣倾平台之力打造的赛事品牌,是茶行业最具专业性的高规格标杆赛事。“中茶杯”与“鼎承茶王赛”强强联合,优势叠加,以最权威的机构、最专业的审评、最严格的检测、最强势的宣传,打造茶行业顶尖年度评选赛事,树立行业茶叶审评标杆。十一年深耕,“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赛影响力辐射全国18个产茶省71个县市。
大赛秉承“公平、公正、科学、严谨”的原则,汇聚行业顶尖之力,选拔优质茶叶,力求以赛为媒,弘扬工匠精神,精化产业市场,树立产业标杆,指引市场消费,推动茶产业良性发展!
“年度茶王”究竟花落谁家?获奖茶品又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一一揭晓!排名顺序不分先后。
白茶组
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鼎白牌白毫银针
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鼎白牌白牡丹
福建顺茗道茶业有限公司
顺茗道白毫银针
福建水木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水木年 白牡丹
普洱生茶—纯料组
双江勐傣茶业有限公司
冰岛古树春尖
广州贵群号茶业有限公司
麻黑(普洱茶)古树生茶
绿茶组
纳雍县山外山有机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彝岭苗山牌雪芽
贵州纳雍金蟾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高山福”福禄茶
红茶组
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
象窝红茶
四川大观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高观茗香—红茶
黑茶组
西乡县巴山春雨生态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巴山春雨” "西牛春”牌硒香黑茶
特别金奖
黄山市清溪茶业有限公司
黄山松太平猴魁
长兴丰收园茶叶专业合作社
大岕峰牌长兴紫笋茶
纳雍县山外山有机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彝岭苗山牌雪芽
贵州省绿羽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贵御春仙竹
紫金县沐林听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沐林听风—沐林绿茶
长兴水口龙山梅茶坞茶场
顾渚岕茗牌长兴紫笋茶
镇巴县明玉生态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巴眉牌汉中仙毫
南郑县汉山茶业有限公司
“汉缘”牌汉中仙毫
浦江县兴檀茶叶专业合作社
心檀牌毛尖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武隆高山茶—仙山有茗
汉中山花茶业有限公司
张骞牌汉中仙毫
安吉县黄杜瑞云茶场
瑞良 安吉白茶
安吉茗盛远茶业有限公司
茗盛远牌 安吉白茶
江西赣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神脉溪牌都昌皇金芽
浙江安吉玉尔茶文化有限公司
玉尔安白安吉白茶
长兴大唐贡茶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贡茶院紫笋茶
宝罗(广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宝罗香茗
陕西舞龙尖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舞龙尖白河春燕
都昌县观音山茶业家庭农场
鄱茗牌都昌白茶
贵州纳雍金蟾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高山福”福禄茶
白河县五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田湾云雾茶白河春燕
陕西紫阳春富硒茶业有限公司
紫阳春+紫阳春雨
浮梁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浮梁茶绿茶特级
景德镇市瑜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瑜见浮梁绿茶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武隆高山茶—野放冰花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谢裕大·黄山毛峰·裕大贡茶
金奖
黄山市田园徽州精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田园徽州黄山银毫
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雷公山金球茶
陕西琼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琼熙牌汉中仙毫
霍山县杨郑茶业有限公司
品六缘牌六安瓜片
陕西鹏翔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鹏翔汉中仙毫
陕西汉唐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汉滢牌汉中毛尖
三江县御香茶业有限公司
三江早春茶
紫金县泰铭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泰铭坤绿—绿茶
贵州省余庆县凤香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竹韵清雅
紫金县金山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武顿山牌—武顿山绿茶
河南五尖山茶业有限公司
五尖山信阳毛尖
四川省鼎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玉顶山"牌大竹白茶
宁强县凤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凤源”牌汉中仙毫
重庆浙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金佛贡茗牌白叶一号绿茶
乐昌市沿溪山茶场有限公司
雾翔牌沿溪山白毛尖
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七星太极古树茶
黔南州贵天下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贵天下牌都匀毛尖
德清县莫干山镇石颐茶场
石颐牌莫干黄芽
宁强县羌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羌傩牌汉中仙毫
三江县边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八协红系列江口春
湘西高崎山黄金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矮寨小兴寨高崎山 + 湘西黄金茶
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田珍茶业+女娲银峰
吉首市湘雅秋黄金茶有限公司
湘西黄金茶(2)号
四川云鼎雪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云鼎雪玉白茶
信阳云尖茶叶有限公司
五云村信阳毛尖
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
陨坑茶牌绿茶
深圳市羽师科技有限公司
羽师湄潭毛峰
宁强县千山茶业有限公司
青木川牌汉中仙毫
黄山六百里猴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六百里太平猴魁
南郑县干龙洞茶业有限公司
干龙洞牌汉中仙毫
陕西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栗乡缘象园雾芽
广西昭平县将军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将军峰牌有机绿茶
江西峻岭茶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峻岭剑绿
上犹县冰芽高山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古树冰芽”绿茶
柳城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茶厂
伏侨牌伏虎茗珍
纳雍县山外山有机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彝岭苗山牌雪芽
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東”牌汉中仙毫
利川市雾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雾洞绿峰
紫金县青林峰茶业有限公司
青林峰+紫金绿茶
上犹县齐云峰茶厂
卷曲型毛尖
江西华农绿欢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绿欢缘庐山云雾茶
广西凌云一尖茶业有限公司
尖牌凌云白毫茶白毫王
重庆市秀山县钟灵茶业有限公司
钟灵毛尖
白河县淙溪茶业有限公司
白河春燕珍品
江西省上犹县油石嶂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油石嶂银针茶
安吉梅溪碧玉茶场
逸芳泽安吉白茶
贵州沿河洲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白叶一号
吉首市新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湘西坊湘西黄金绿茶
陕西安康草木青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马顶山牌绿茶
湖南云半野农业有限公司
雲半野野生绿茶
贵州省余庆县凤香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雪宝石
婺源县华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婺牌天子芽玉婺源绿茶
江西绿之叶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正山野狗牯脑绿茶
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
翠泉荆楚留香
上犹县光菇山茶业有限公司
光菇山云片
岚皋县硒博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御口韵—南宫翠芽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武隆高山茶—双凤石花
江西峻岭茶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峻岭茗毫
安康市汉滨区星庐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
星庐 极品贡芽
江西遂川汤湖茶业有限公司
汤湖狗牯脑
安吉隐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隐将细芽牌安吉白茶
会昌县永隆乡佛云山茶场(普通合伙)
"赣南高山茶"“佛雲山”牌佛云山毛尖
平利县沃源美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安康富硒茶+平利女娲茶
信阳市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
融心牌信阳毛尖(兰若)
白河县宋家镇水洞溪茶厂
水洞溪牌 白河兰韵茶
秀山县尖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尖霖牌秀山毛尖
利川市临江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临江绿毫贡芽
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净团牌梵净山翠峰茶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武隆高山茶—双凤云雾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武隆高山茶—天生雪锦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武隆高山茶—千年乌江—野化茶
特别金奖
利川市硒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腾龙洞·利川红
利川市鑫屿茶叶专业合作社
蓝田梦利川红
安康闽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闽秦 紫阳红茶
紫阳秦硒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秦禧春 紫阳红茶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仙女红—野化西周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仙女红—仙女礼茗
寿宁县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下乡的味道高山红茶
金剑
浙江七叶集农业有限公司
银屏茶 高山野放红茶
浮梁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浮梁茶红茶特级
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
绿剑牌古越红茶
广东齐民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烟竹红杏仁香
福建上茶初品茶业有限公司
上茶初品牌天山花香红茶
紫金县龙窝镇兴才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双云峰紫金蝉茶(红茶)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新元茶业有限公司
瑶缘牌金山红韵
贵州纳雍金蟾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高山福”鸿福茶
上犹县犹江五指茶业有限公司
上洞牌金针红茶
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
侗美仙池牌三江红
江西省太阳红茶业有限公司
纱坦太阳红牌 纱坦宁红野生有机红茶
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
象窝红茶
重庆市秀山县钟灵茶业有限公司
钟灵工夫红茶
浮梁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浮梁茶红茶一芽一叶
浙江龙泉地阳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地垟红牌金牡丹红茶
金奖
利川市硒韵茶业有限公司
夷水丽川牌利川红~星斗野
湖北猫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武陵猫湾利川红
利川市硒润茶业有限公司
三尖坝 利川红
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
星斗山·利川红
利川市临江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临江牌利川红
利川市奇景家庭农场
利川市冷后浑
南郑县汉山茶业有限公司
“汉缘”牌汉中红茶
陕西紫阳春富硒茶业有限公司
紫阳春 紫阳红茶
陕西安康草木青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马顶山牌红茶
白河县淙溪茶业有限公司
白河春燕特级
陕西原生富硒工夫茶业有限公司
安康富硒茶《金陕红》牌红茶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仙女红—仙女功夫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仙女红—仙女特茗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仙女红—野化1950
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仙女红—茶游1号
浙江浦江唯高茶业有限公司
金玉红牌高山红茶
湖南云半野农业有限公司
雲半野野生红茶
遂昌遂红茶业厂
遂红牌红茶
紫金县青林峰茶业有限公司
青林峰+紫金蝉茶(红茶)
厦门菲博科商贸有限公司
润初霖正山小种
赣州华歌茶业有限公司
华歌茗高山红茶
上犹县南峰峻茶叶厂
南峰峻牌红茶
紫金县金山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武顿山牌—武顿山蝉红
婺源县华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婺牌文公芽玉婺源红茶
上犹兰溪田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犹蘭红茶
福建水来香茶业有限公司
水来香 寿宁高山古树红茶“丛味品过”
浙江景宁慧明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慧明红牌惠明茶
广西昭平县将军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将军峰牌有机红茶
三江县雨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七彩侗魅牌雨露红
遂昌县天堂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夏鸿牌红茶(小金丛)
揭西县云顶茗茶叶专业合作社
高山英红九号
重庆小乔商贸有限公司
王氏小乔
紫金县敬梓客家皇茶场
紫金蝉茶&椪风蝉茶—红茶
贵州正山堂普安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正山堂普安红 锦·普安红茶
紫金县高坑龙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萱梓绿红茶
江西华农绿欢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七都红红茶
深圳市唐宋茗茶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盛棠野生红茶
浙江省新昌县澄潭茶厂
府燕尔天姥红茶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金丝滇红1号
贵州祥华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阡纤美人牌石阡苔茶
祁门县正源茶业有限公司
祁域源香牌祁门红茶
遂昌县天堂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夏鸿牌红茶(金丛)
安徽木广茶业有限公司
木广红茶
霞浦县梨花草堂农业专业合作社
梨花草堂金骏眉
贵州凉都水城春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凉都水城春高山红茶
秀山县民蕊农业有限公司
民蕊红牌民蕊红茶
贵州正山堂普安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正山堂普安红 曦·普安红茶
始兴县车八岭茶业有限公司
车八岭有机红茶
四川大观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高观茗香—红茶
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
陨坑茶牌红茶
紫金县琴江源茶业有限公司
琴江源一紫金蝉茶
祁门县顺辉茶厂
红鼎芽十(祁红金毫)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中华红
河南其鹏茶业有限公司
其鹏牌信阳红
贵州沿河洲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洲州茶—沿河古茶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古树红茶
秀山凯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凯堡牌凯堡红茶
上犹县树木园茶场
树木园牌:上犹红茶
龙泉市岩樟源茶叶专业合作社
磨石栏牌龙泉红老枞
海南百圣创科技有限公司
叁杄二国誉礼小金芽红茶
江西绿之叶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正山野红茶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老树红茶
湖南烟溪天茶茶业有限公司
天茶村牌天茶红
紫金县沐林听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沐林听风—蜜香金丝蝉茶(红茶)
特别金奖
福鼎市八闽清音茶业有限公司
八闽清音牌白毫银针
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鼎白牌白毫银针
福鼎市老茶昌号茶业有限公司
老茶昌牌白毫银针
福鼎妙境茶叶有限公司
荒茶林白毫银针
福建省三山源茶业有限公司
玉琳清语福鼎白茶
福鼎市春绿茶业有限公司
大濶福鼎白茶
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鼎白牌白牡丹
乳源瑶族自治县华瑶茶叶有限公司
粤白牌白茶
福鼎叶鸣茶业有限公司
叶鸣茶业—贡眉
福建省白之源茶业有限公司
善源白枞小白贡眉
金奖
福鼎市八闽清音茶业有限公司
开元首采牌白毫银针
福建省董德茶业有限公司
董德牌白毫银针
福建省大沁茶业有限公司
大沁白毫银针
福建顺茗道茶业有限公司
顺茗道白毫银针
福建恒馨茶业有限公司
龍井崗白毫银针
福鼎市湖林清茶叶有限公司
福鼎白茶·白毫银针
福鼎叶鸣茶业有限公司
叶鸣 白毫银针
福鼎市柴头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柴头山牌白毫银针
福建福寿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帖山 白毫银针
福建水来香茶业有限公司
水来香 寿宁高山白茶水来香牌白毫银针
广东齐民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红山银刀白毫银针
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
隆合茶业2022年白毫银针
福建福寿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帖山+白牡丹
福建顺茗道茶业有限公司
顺茗道白牡丹
福建省白之源茶业有限公司
善源白心梦牡丹王
福鼎市八闽清音茶业有限公司
八闽清音牌牡丹
广东齐民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红山银刀白牡丹王
福建省政和云根茶业有限公司
2022年白牡丹
福鼎国号茶业有限公司
国号白牡丹
福建省董德茶业有限公司
董德牌白牡丹
福建水木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水木年2022白牡丹
三江县御香茶业有限公司
三江御香白茶
福建省大沁茶业有限公司
大沁·知青白牡丹饼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大白茶
福建泰美茶业有限公司
泰美茶镇贡眉
福建水来香茶业有限公司
水来香 寿宁高山白茶水来香牌贡眉
福建政和姜小白茶业有限公司
姜小白政和白茶贡眉
福鼎国号茶业有限公司
国号2022年贡眉
福鼎国号茶业有限公司
国号寿眉
福鼎太姥山畲谷幽蓝茶业有限公司
太姥南麓牌白毫银针
特别金奖
潮州市陈韵堂茶艺有限公司
钱尚家牌岽韵香
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
象窝乌龙茶
广东百香茶业有限公司
百香 鸭屎香
六禾(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
东方六禾牌坑涧肉桂
广州茶多哩茶业有限公司
高山鸭屎香
六禾(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
东方六禾牌正岩肉桂
金奖
潮州匠心茶业有限公司
甘露大师单丛茶
汕头市金平区宝春茶行
宝春牌凤凰单丛花香杏仁
潮州市湘桥区仙之茗茶叶店
凤凰单丛老枞鸭屎香
潮州市潮安区大质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大质牌凤凰蜜兰香
漳平市仕安茶厂
张士安漳平水仙
武夷山南湖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傲凡尘牌大红袍
汕头市臻正茶业有限公司
三博香牌高山赤叶
汕头市遵古工夫茶有限公司
凤凰单丛—通天香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潮茶叶商行
凤凰单丛蜜兰香
福建探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武夷岩茶大红袍
潮州市湘桥区金单丛茶轩
潮茶人家牌—乌岽东方红
广东千庭茶业投资有限公司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千庭岽顶八仙
汕头市遵古工夫茶有限公司
凤凰单丛—宋种
特别金奖
双江勐傣茶业有限公司
磨烈
云南臻字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臻字号2022年春布朗山邦盆357克饼
广州市盟海号级茶叶有限公司
盟海号 冰岛老寨
双江勐傣茶业有限公司
大雪山
云南茶谣茶业有限公司(和饮号茶业)
坝卡
广州鑫蕊达茶叶有限公司
鑫蕊达牌福虎班章
云南勐海普熙韵茶业有限公司
普熙韵曼松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2022年春小多依树
双江勐傣茶业有限公司
冰岛春尖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梅子箐
金奖
勐海吉普堂茶业有限公司
藏山613冰岛老寨
云南臻字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臻字号2022年春曼竜357克饼
云南茶谣茶业有限公司(和饮号茶业)
冰岛南迫
云南勐颖茶业有限公司
勐颖牌刮风寨
勐海吉普堂茶业有限公司
藏山603老班章
勐海华农茶业有限公司
班章 普洱茶(生茶)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2022春昔归
深圳鑫蕊达茶叶有限公司
鑫蕊达牌福虎冰岛
澜沧高山雾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高山雾茗牌厚樸生茶
云南臻字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臻字号2022年春景谷山苦竹357克饼
双江勐傣茶业有限公司
昔归无双
勐海普盛茶业有限公司
普盛号 班章孔雀普洱生茶
云南轩阳号茶业有限公司
御品轩阳号 倚邦皇家贡茶·五行太和
云南轩阳号茶业有限公司
御品轩阳号 犀牛塘
云南茶谣茶业有限公司(和饮号茶业)
冰岛地界
云南西双版纳易武宛鑫堂茶厂
高杆古树
勐海吉普堂茶业有限公司
藏山603藏峰
广州贵群号茶业有限公司
2022年麻黑(普洱茶)古树生茶
勐海远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鑫远达牌帕沙生茶
西双版纳叁伍株茶业有限公司
流派老爷说对味•大雪山
云南景未茶业有限公司
芒俄古树茶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冰岛
普洱布凡茶叶有限公司
2022年岁俸京师迷帝贡瓜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
八角亭七星吉象班章
云南勐海普熙韵茶业有限公司
普熙韵虎跃
云南龙园号茶业有限公司
龙园号易武正山普洱茶紧压茶生茶
国皓古树茶业有限公司
【易武丁家寨】普洱生茶
勐海布有茗茶业有限公司
布有茗老班章
云南苍海纪茶业有限公司
苍海纪+无尽藏(普洱生茶)
西双版纳问鼎天下茶业有限公司
问鼎天下 千羽班章
深圳修享茶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修享王子山曼松
家有名茶茶叶有限公司
大雪山古树
特别金奖
勐海吉普堂茶业有限公司
潜山405蛮润
昆明今雨轩经贸有限公司
金达摩普洱茶(生茶)
勐海千羽茶叶有限公司
八角亭懿品冰岛
家有名茶茶叶有限公司
邦东古韵
勐海极普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极普号班章孔雀
金奖
西双版纳泉海茶业有限公司
泉海 领五福生茶
广州市斗记茶业有限公司
斗记普洱茶金斗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
中茶大红印 尊享版 普洱茶(生茶)
清云凤凰茶业有限公司
土林牌云南凤凰沱茶甲级
广州市斗记茶业有限公司
斗记普洱茶上斗
广东八方茶园茶业有限公司
八方茶园蜜境冰岛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
中茶蓝印圆茶 普洱茶(生茶)
广东八方茶园茶业有限公司
八方茶园老树班章
勐海若雅轩茶叶有限公司
普洱茶
深圳市坐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坐忘 正合心意
双江勐傣茶业有限公司
碧玉天香
清云凤凰茶业有限公司
土林牌达摩禅茶
西双版纳叁伍株茶业有限公司
流派老爷说对味•澜沧味•醇甄
双江勐傣茶业有限公司
勐傣留香
云南润土茶业有限公司
润土 润藏500冰岛地界普洱生茶
特别金奖
云南洪普号茶业有限公司
洪普号南糯山普洱熟茶
云南龙园号茶业有限公司
龙园号龙园九星班章普洱茶紧压茶熟茶
深圳市坐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坐忘 混沌
勐海宝和祥茶业有限公司
2022年 虎洱熟茶
勐海普盛茶业有限公司
普盛号 老班章
金奖
云南润土茶业有限公司
贡聘号 列传L00普洱熟茶
镇沅圣润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圣润祥和+圣润砍盆箐之巅
勐海普盛茶业有限公司
普盛号 荷露饮普洱熟茶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缅宁号
云南昆明郎韵茶叶有限公司
布朗 熟
云南轩阳号茶业有限公司
轩阳号+犀牛塘古树熟茶
勐海永聘號茶厂
2019秘境老班章熟茶
云南勐颖茶业有限公司
勐颖牌天韵
云南龙园号茶业有限公司
龙园号龙园七子饼普洱茶紧压茶熟茶
云南润土茶业有限公司
贡聘号 世家S01普洱熟茶
云南润土茶业有限公司
润土 紫金印普洱熟茶
勐海永聘號茶厂
永聘號1901熟饼
云南滇南古韵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阿颇谷茶业有限公司
大雪山熟
勐海龙园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几棵树国石
勐海华农茶业有限公司
班章熟饼 普洱茶
特别金奖
广西村姑茶业有限公司
村姑16103
广西横县芊茗阁茶业有限公司
芊茗阁牌花香六堡茶
金奖
广西横县芊茗阁茶业有限公司
芊茗阁牌参香六堡茶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熹誉牌—T19103六堡茶
祁门县祁名顺辉茶叶专业合作
芦溪安茶
广西凌云一尖茶业有限公司
尖牌凌云白毫茶六堡茶散茶
广西梧州芙叶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芙叶 F2201
广西村姑茶业有限公司
村姑六堡原种明前茶
广西梧州茶船古道陈茶有限公司
花香六堡 0202花香
特别金奖
湖北山精石液茶业有限公司
楚希牌远安黄茶
宜昌鹿林茗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古苑金贡—传统工艺黄茶
远安县晟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南晟茗牌远安黄茶
金奖
远安县鑫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远安黄茶
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
鸿雁牌英葟黄茶
远安县晟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南晟茗牌远安黄茶(黄金芽黄茶工艺)
远安县晟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南晟茗牌远安黄茶(御金香黄茶工艺)
特别金奖
广东橘香斋大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陈李济—八年陈皮白茶茶饼
江门市新会区泓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侨津/侨彤
金奖
云南润土茶业有限公司
润土 陈皮熟茶龙珠
汕尾市释茶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金花普洱生茶砖
江门市粤宝堂茶业有限公司
粤宝堂2017年东甲圈枝陈皮二红皮(八年树)
云南润土茶业有限公司
贡聘号 白珍珠陈皮白茶龙珠
深圳市天行健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冠饮山国天马大红柑普洱茶
江门市新会区腾雨陈皮茶业有限公司
腾雨古茶陈皮白茶
金奖
霞浦县梨花草堂农业专业合作社
梨花草堂茉莉银针王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范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益智库院长,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担任国家行政学院、云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四川大学特约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邓子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村落影像文化志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全文转载自《农业考古》2022年第5期
摘要
当前,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若申遗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因此,探究其价值内涵及申遗意义显得极为迫切而重要。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拥有种植年代久远、活态保存千年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和人类早期茶种植模式的活化石,拥有以布朗族、傣族为代表的山地民族在充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基础上凭借智慧凝炼出的独特土地利用技术、村寨建设技艺和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是生态之真、人文之善、风貌之美协调联动的智慧山地人居新范本。充分挖掘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所在,对于确立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地位、弘扬中华茶文化、充分发挥茶科技水平以及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遗产价值;现实意义
作为当今活态保存最完整的文化景观,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被中国列为2022年首选推荐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综合考察研究景迈山古茶林的历史成因、文化价值、生态意义以及现实保护、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无论是对于人类农业发展史还是古茶林自身的文化景观价值以及其隐含在景观表层下的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正是基于上述思考而展开的探讨。
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时代背景
茶,与咖啡、可可一样,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在全球消费链中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据统计,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1]。当前全球已有咖啡、葡萄、龙舌兰种植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景观遗产项目依旧处于空白状态。作为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茶不仅是最佳的植物饮料,更是中华文化的媒介符码,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是中华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中国是茶和茶文化的起源地,茶之于中国,就如同咖啡之于巴西,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作为一种日常的存在,可谓不可或缺。从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药用功能,到唐代饮茶之风蔚然盛行,到宋代茶艺、茶道已成为文人风雅标识和市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大航海货船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茶穿越历史,跨越民族和国界,在中华文明与外域漫长的交往进程中扮演着外交使者的重要角色,是我国向世界传递和合文化、展示风雅形象的中华名片,也是以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载体。
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产业、茶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赞赏。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园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以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实现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系统地开展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申报工作,推动古茶树种植园林有机、可持续演进并传承中华茶文化,既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之需,也是筑牢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茶种植、制作、品饮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内在要求,更是保护全球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重温人类文明记忆的有效路径。
如今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茶组和变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是由野生茶树自然演化和人工驯化而形成的茶树类型,据科学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著名的古第三纪孑遗植物庇护所,也是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2]。在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一带分布着大量的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该地区栽培型茶树以乔木型、大叶种的普洱茶树为主,而景迈山古茶林就处于该区域的中心地带[3]。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遗产申报区和缓冲区涉及惠民镇下辖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以及糯福乡的勐宋村,留存着1180公顷的古茶林和15个由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传统村寨,被誉为“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和“人类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申报遗产区包含5片规模宏大的古茶林、分布其中的5个布朗族和4个傣族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申报遗产区面积71.70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119.28平方千米。当地世居民族在与自然动态调适过程中营建“茶在森林,村在茶林”的山地景观序列,在长期茶业生产生活实践中与族群原生性文化相糅合,形成“和、善、礼、诚”的茶文化体系,以及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守“人、茶、地和谐共生,圆融统一”的美学具象空间,是景迈山古茶林与全球普遍存在的现代台地茶种植园相比所具备的特殊价值特征,也是全球森林生态农业开发、土地和资源利用可供借鉴的活态发展范式。
自2010年启动申遗工作以来,普洱市澜沧县在国家和省文物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业内有关专家的鼎力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申遗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初步成效。景迈山古茶林陆续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世界茶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若申遗成功,其将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近年来全球诸多产茶及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地区,如与中国有着茶源地之争的印度阿萨姆和大吉岭茶区、日本宇治绿茶产区、韩国河东郡花开谷茶区、缅甸掸邦高原产茶区等,正在深度激活茶园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和景观资源,纷纷为可持续保护管理抑或申遗做足准备,在国际社会对茶业发展高度重视和投入支持的良性态势下,景迈山古茶林作为茶类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申报世界遗产,不仅是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重新认知、传承延续与再创新,也是大力弘扬普洱茶文化、讲好民族故事和中国故事、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迫切需要,这于景迈山、于中国乃至全球茶界而言,都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二、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意蕴所在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作为新的遗产类型正式列入世界遗产体系,文化景观代表着“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4],与以往单维度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有机融糅以及人地互动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人类将自身生息需求、情感意志、审美趣向、精神信仰建构于真实的自然之中并通过实践参与形成的独特景观物象。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附录中,文化景观被划分为“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三种类型,其中“有机进化的景观”是指人类对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及催生的产业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5],而景迈山古茶林便是体现人地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内在关联和双向互动关系的有机进化类文化景观的经典案例。其“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自然-文化复合生态系统,向世人展示出原始森林农业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彼此阐发、交相辉映的生动图景,它揭示了世居民族与茶相互依存的真实样态,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天人合一”的哲思理念及所蕴含的崇高生存智慧,因茶而衍生的物质财富、精神生活和伦理秩序映射出茶这一灵性植物对当地民族向上向善处世之道、知识系统及美好生活意景的正面形塑,是景迈山古茶林传承千年依旧保持鲜活生命力最本质的写照。
(一)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见证中国作为茶叶种植起源地的重要实物标识
我国产茶区域分布十分广阔,东自东经122°的台湾东岸,西至东经94°的西藏林芝,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榆林,北至北纬38°的山东蓬莱山,在气候类型上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自然特区,涵盖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形成了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四大茶区。各地区广泛种植的栽培型茶树起源于野生茶组植物,是在人工选育、自然和人为杂交以及地理气候差异等诸因素交织作用下由山茶科树木向小乔木和灌木型茶树演变而来,据科学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6]。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量物种灭绝,而地处北回归线地带的澜沧江流域的茶组植物得以孑遗幸存,之后逐步被驯化并大规模栽种。在世界茶源的核心地带--普洱市,发现了从茶树始祖逐渐演化为人工栽培茶树的五个重要阶段的典型实物遗存,即茶树始祖(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多地发现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野生茶树(镇沅县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过渡型茶树(澜沧县邦葳千年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
作为当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成片面积最大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古茶林中现存着4条雌蕊花柱的大茶树,与拥有3条雌蕊花柱的普通栽培型茶树不同,其花瓣数、叶形也具有野生茶组植物的特征,其极有可能是景迈山上的野生大理茶与普洱茶的杂交后代,是野生茶组植物曾经生长在此的证据。公元10—14世纪,布朗族、傣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时发现这里有大面积的野生茶树,便开始在此建寨定居并人工栽培茶树。明清时期茶叶贸易的兴盛直接推动了景迈山茶树种植规模的扩增,古茶林成为原住民重要的经济来源,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而来的瘟疫战乱导致西双版纳境内的易武、倚邦等清代贡茶山头的茶林资源被焚毁,而由于景迈山地处偏隅,古代交通位置又在茶马古道支线附近,因而侥幸躲避了这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使得景迈山古茶林得以保存并快速发展。在世居民族历经千余年的共同守护下,时至今日,景迈山依然留存着以大平掌古茶林和芒景山古茶林为典型代表的五片古茶林,被称为世界栽培型茶树的起源地。当前古茶林总面积达1180公顷,茶树种植密度超过1000棵/公顷,估算提名地古茶林内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其中树龄上百年的古茶树占比为9.8%[7]。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真实而又完整地阐释了茶树物种起源与早期驯化栽培之间的关系,是对从原始野生驯化到人工栽培型茶树形成的世界茶叶演化史的实物见证。
(二)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人类早期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当代缩影
布朗族、傣族先民定居景迈山以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大叶茶树耐荫、喜温、喜湿的生长习性,于是他们因地制宜采取了巧妙智慧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生产技术。林间开垦,是指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种植茶树,在每片茶树林周围保留一圈森林作为第一道防护带,宽度40米左右,防护带内不得砍伐树木和种植茶树,从而形成连片的古茶林,同时在古茶林片区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森林作为分隔带和防护林,以有效防止大风、低温和病虫害传染等自然灾害。林下种植,是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森林资源,在森林中选择性地在林间砍伐部分对茶树生长不利的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阴乔木和芳香植物以后,采用茶籽播种有性繁殖的方式栽种茶树,养护茶林,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的乔木-茶树-草本植物群落的立体结构。上层主要生长茱萸、木荷、多衣、红椿等高大乔木;中层是本地种茶树优势群落,同时分布着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下层为禾本科和蕨类、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这样一来,既能巧妙提升各层次植物群落对光能和养分的吸纳效率;还可以使自然植物的芬芳沁入茶叶,优化茶叶品质;更重要的是,古茶林自形成至今未施加任何化肥农药,只需充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特性便可实现土壤肥力自我维系和病虫害自我控制,从而有效保持古茶林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7]。
茶林内不得随意砍伐、拾捡树木、捕猎益虫益鸟和种植其他作物;一年一般仅采摘春秋两季茶叶、人工除草两次,禁止毁林开垦为农田或现代茶园……以政府出台的保护管理规定、传统乡规民约以及世居民族自觉护茶的伦理信仰三方协同之力维系着古茶林纷繁多样的生物生境与蓬勃生机。当地延续千年的林间开垦、林下茶种植传统和高效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茶园普遍采取“台地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农场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以打造现代种植园经济的大背景下尤显独特,展现了世居民族遵循野生茶树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栽培茶树的漫长历程中领悟积累的智慧知识,以及依托丰富物种群落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实现森林-茶林良性互动、有机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迈山古茶林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为数稀缺、依旧活态传承早期茶种植方式和原始茶林风貌的特色农业景观,其“林茶并植,物种共生”的复合种养系统,能为现代台地茶园探究原生态立体有机循环发展模式提供可供借鉴的范本,为世界茶叶种植基地提供云南本地古茶树优质种源及引种繁育方案。
(三)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理想山地人居环境的活态范本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世居民族“天人相生,物我合一”以及“取材于地,取法于天”的生态智慧理念落地的表现,是本土原住民在特定的山地生态语境下谋取生产生活和生存繁衍、崇尚自然和审美追求,通过与自然持续互动实践将原始森林缔造成多元性文化具象场域的结果,真实刻画出千余年来傣族、布朗族等多民族求知求善、团结互助,在资源有限较为封闭的小社会中营造的极致与卓越的中华农业文明和理想人居意景。源于世居民族的自然选择、土地利用、环境营造以及山岳神灵崇拜追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将山地、森林、河流等自然空间,茶林、耕地、水田等生产空间以及民居、佛寺、茶魂台等生活公共空间纳入和谐统一的整体格局之中,形成了要素自发有序、功能有机融合的山地生态机理。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在聚落选址时注重地域特征以及各空间节点之间的适配平衡,首先根据景迈山地形、水源分布和朝向等自然条件确定神山,作为景迈山一切生灵的保护神和胜地加以保护,如景迈的广景山和芒景的芒景山。其选择均为整个山脉中的制高点和向阳坡,神山既是神圣的宗教祭祀场地,也是村寨水源林所在,受到严格的保护管理;神山确定后便背山面水选择西坡或北坡搭建群落式布局的村寨,而将朝向较好的东坡和南坡留作耕地,村寨在海拔1400米左右,位于连绵云海之上。然后以村寨为中心,在其周边种植茶树以便于对茶林的管护;为避免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造成的干扰,生产粮食和蔬菜的耕地选在距离村寨较远、水源充足的低海拔的地段。此外,傣族的迁入带来了先进完善的水稻农业耕作技术,同时结合景迈山的地势特点在河谷旁营建山地稻田。当地居民对土地巧妙的垂直利用和平面开发使景迈山形成具有深远延展性的独特文化景观界面[8],呈现出“神山、森林-古茶林-村寨-耕地-水田-河流”自上而下的不同等高线的立体空间序列分布、“村寨-古茶林-森林”由点到面的功能圈层以及“寨心-干栏式民居-佛寺-寨门-神树”由内向外排列开充满信仰寓意的村寨建设布局,有效地实现了生态平衡、生产实践和生活美学的有机融入与完美糅合。从整体格局的营造到细部实物的雕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处处展现着色彩、形态、线条、生物、地质、水文等构成的合规律性所给人的自然崇高美感[9],它赋予了人类与自然一体同源性关系的全新表达并诠释出生态之真、人文之善、风貌之美协调联动的智慧山地人居新范本。
(四)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多民族汇聚、茶文化浓郁的人文福地
景迈山古茶林也是一座以茶为主题、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多民族特色的乡土聚落景观,遗产申报区内纳入遗产要素的传统村寨共9个,包含景迈大寨、勐本、芒梗、糯岗老寨等4个傣族传统村寨,以及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等5个布朗族村寨,还有1个以酿酒而闻名的汉族村寨—老酒房未被纳入遗产申报要素,缓冲区内包括1个水傣村寨—班改、1个佤族村寨—南座以及3个哈尼族村寨—笼蚌、那乃、芒云老寨。作为较早种茶、饮茶的族群,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并在共同守护古茶林生态、维护景迈山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信念使命和自觉行动的支撑下,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族内和族际和谐关系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存方式。当地村落-政府-宗教三方协管的社会治理体系给予了村民充分的民主决策权和公平的交流发言权,例如村委会、村民小组及茶叶合作社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群众性组织和参与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各村落“古茶林保护小组”注重吸纳德高望重、熟知传统文化的长者和宗教人士加入,以负责村落日常事务管理之中,这种和谐参与地方事务治理的共治机制发挥着教育村民、团结族群和维系基层社会秩序的积极效应[10]。传说中布朗族茶祖帕哎冷去世时曾留下遗训,嘱咐后人“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作为世居民族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茶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地形塑着民族精神气韵、维系着族内族际关系。当地民族在种茶、食茶、制茶、品茶、售茶等一系列与茶日常相处、对话的真实情境中,自然地习得了与茶精神内核相通的包容平和、温良恭俭的品格心性、质朴儒雅和崇尚自然的美学生活态度。村民们秉承茶祖遗训,一代代地守护茶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在草木间,人生于草木,必将还原于草木”的茶文化精神。同时,茶也成为个体与个体、民族与民族之间传情达意、倾心交往、信息共享的灵动媒介,是乡里往来的待客礼物、提亲定亲的爱情信物、婚丧嫁娶的邀请信函以及宗教祭祀的必备净物,它作为物质实体抑或符号象征达成了村民和睦共处、和衷共济的沟通愿景[11],连结起景迈山多民族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强化了群体成员的民族归属感、身份认同感和地方依恋情感。基于对茶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当地村民在长期乡土共同体的生产生活中融入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孕育出具有鲜明地缘生态特征和民族个性、与传统民俗相联系的茶文化事象,具体包含种茶文化、采茶文化、制茶文化、食茶文化、饮茶文化、品茶文化,以及与茶有关的祭祀活动、文学艺术等(见表1)。茶祖与茶魂(神)树祭祀是景迈山最独特最重要的仪式活动,布朗族和傣族分别将各自的祖先帕哎冷和召糯腊尊为茶祖,并结合民族节庆活动——布朗族山龛节、傣族泼水节在古茶林、茶魂台、茶祖庙等地举办神圣的祭祀仪式,各民族齐聚祭台表达出感恩神灵、祈求茶叶丰收和生活美好的精神夙愿,茶已然超脱出最初的物质功能,成为印入民族血液骨髓的精神图腾和沟通神灵、纳祥祈福的神物象征。
三、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阐释
景迈山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处于有机演进的历程中,它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中断,主体民族没有发生更替,古茶林的位置及茶树品种未曾改变,茶产业和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原住族群茶树资源利用的每个历史阶段在此都有完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例证,正是这些真实生动的人文印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才造就了景迈山多元化的文化遗产价值[12]。价值辨识是文化景观遗产认定的核心要义[13],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简称OUV价值)评估标准中的标准iii和标准v(见表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景迈山的景观内容不断发生动态演化,景观价值也在不断地延续和沉积。全面、准确地厘清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既是深层次地诠释遗产所具备的突出普遍价值的有效方式,也是申遗成功之后实现遗产地长效、有序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所需。
(一)历史见证价值:完整清晰地勾勒民族迁徙、茶叶种植等漫长文明史
景迈山至今仍活态地保留着众多传承民族集体记忆与地方发展历史的民间文艺作品、林木群落和文物古迹,主要包括以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为代表的口传文学,以经文、典籍、诗书为表现形式的叙事文本,以社会风俗、节庆、礼仪为主的民俗传统,以古茶林、竜林、古寨、佛寺、祭台、古道为代表的物态象征,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载体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这些文化样态共同书写了景迈山族群生存繁衍、迁徙定居、英雄事迹、族际往来、茶祖祭祀、茶叶种植和贸易等千百年来未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当地关于布朗族祖先帕哎冷和傣族祖先召糯腊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以傣文的形式记载在文本之中。据民族传承人口述和文史资料[14]记载,布朗族祖先最早居住在“勐些”(今昆明滇池一带),后来迁徙到勐卯毫法(今德宏瑞丽地区),因族群间资源争斗的爆发,以帕哎冷为首领的部族便继续往东南方迁徙,寻找生息繁衍之地。茶是布朗族祖先在迁徙途中因流行病侵袭而意外发现的,茶独特的解毒功效挽救了整个族群的生命,从那以后茶便成为布朗族先民神圣的药品,首领帕哎冷要求在迁徙途中,若看到茶树必须做好标记并有计划地将茶树进行人工移植栽培,因此凡是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人工种茶的痕迹。经过漫长的迁徙,帕哎冷率族群来到了“芒景汪弄发”(今芒景山),茂密的森林资源和茶树资源让这一族群决定在此安家建寨,开荒种地,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栽培茶树,他们从森林中带回野生茶籽和茶苗,种植在寨子周边、房前屋后,对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茶树从一棵到数棵,再到成片成山,数十代人的辛勤劳作与用心呵护,换来了千年万亩的古茶园景象。足智多谋的帕哎冷还以政治联姻的方式迎娶了景洪傣王的女儿——七公主“喃发”,为当地引入了先进的稻作农耕和纺织技术。这些古老传说后面所隐喻的则是布朗族和傣族两个族群体在景迈山相依互存,互学互鉴,种植茶叶共建景迈山的历史真实。景迈山还流传着傣族祖先的传说,部落王子召糯腊最早与族人生活在勐卯毫法一带,随着部落规模的壮大,食物供应愈发匮乏,召糯腊只好带着部分族人重寻新的生活之地,他们顺着澜沧江而南下,一路跋山涉水来到景迈山。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茶叶治愈了妻子喃应腊的怪病,于是召糯腊便召集族人将茶种撒遍山间,世代种植以惠泽后人。虽然各民族信奉着不同的祖先,这些世代口承的神话传说却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景迈山世居民族的生存发展历程、漫长迁徙图景、族际结盟和亲以及最早发现茶的药用功效后逐步植茶成林的人茶际缘故事,反映了各族群面对艰苦卓地的生存环境不断调整、平衡与外部自然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逻辑。此外,从物态象征来看,千年万亩古茶林与现代有机疏林茶园和谐相融的共生场景,真实而完整地展现了早期野生茶树被人工驯化栽培等过程,同时也记载着20世纪90年代为了片面追求高产而利用现代种植技术在古茶林外围开垦高产台地茶园的历史以及人们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台地茶园单一林种结构所带来的病菌感染、农残超标等局限性后,反思性地去模拟古茶树生长环境将其回归至“生态多样性+稀疏留养”模式的茶叶种植发展模式的现代有机茶林建设。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历史见证价值,还体现在融合佛道教及汉族文化的芒洪八角塔、景迈大寨西侧遗留的石铺茶马古道和过去茶商马帮留宿的撒拉房等文物古迹、遗址遗存,也客观地印证了景迈山早期民族对外文化交流、茶叶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二)自然生态价值:原生态的自然基底、农业景观环境以及古朴的自然崇拜生态观
从原生态基底来看,景迈山古茶林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特有的自然形势和地理形态。景迈山地处横断山南延部分,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巍峨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因而景迈山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只有旱湿两季,年平均气温18.4°C,年降雨量1689.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9%,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1662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于环绕景迈山的南朗河、南门河输送充分的水汽,特殊的对流条件和气温分层现象让景迈山容易产生大规模云海,每年出现云海的天数180天左右。辖区内雨热同季,纬度低海拔高,昼夜温差明显,再加上常年云雾遮罩,形成了一个水土与水汽生态循环的局地小气候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出产的茶叶往往翠绿多毫,持嫩度好,茶叶内含的氨基酸、叶绿素和含氮芳香物质更为丰富。从农业生态景观来看,景迈山古茶林是一处完美体现生态链主体性和整体性的农业活态遗产。当地族民因地制宜地利用茶树天然生长习性和森林生物多样性,在原始丛林中做有限度的斑块状开发古茶林,从而创造出一个依靠自身便能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规避生态脆弱环节,以及不断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具有稳态延续能力和生态韧性的农业生产系统,揭示出物种间正相互作用及资源互补利用的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与此同时,原住民在森林里建寨,在村寨四周栽培茶树,营建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立体复合的山地高效农业和特色人居景观,它深刻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间非凡的和谐关系以及将人的生命、生养、生计、生业融入生态之中的传统农事经验与生存智慧[15]。
从世居民族的生态信仰来看,当地以“万物有灵”“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和行为指向生动地传递出原住民们在特定生存环境下认识、顺应自然、与天地自然共生共存的集体智慧。世居民族的精神信仰体系是复杂的、多元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茶为象征符号的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相互交织、堆叠,从而促成了一系列对万物生命浓厚关怀、对自然取用有节等维系礼制秩序和生态节律的风俗禁忌、民俗仪式。例如,每个村寨都有着自己的竜林,一般选于寨子背后的一级水源林,竜林是不可侵犯的神灵栖息之地,林内不能随意进入、破坏一草一木,以超自然的神灵权威规范着当地族民对生态保护的实践行为,有效遏制了因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失衡;关门节和开门节是景迈山傣族、布朗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7月份关门节开始后人们必须集中精力投入劳动,不得进行恋爱嫁娶、起房建屋,尽量减少社交集会活动,直至10月份开门节到来。节日中有个重要的“苏玛”文化,“苏玛”是向老师、父母等年长者敬礼、道歉的意思,人们通过佛教戒律中强调的断恶修善、节制自律等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欲望;此外,限制对资源持续开发的轮耕垦休制度,利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生产的习俗惯例,种茶采茶前祭祀茶神以及砍树前敬献树神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性心存敬畏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自觉,对景迈山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自然运转及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世居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缔造、凝结的传统生态信仰体系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朴素而深刻的辩证关系及生态哲学智慧,特别是其中将“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等生态价值理念与民族社会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评价融合的诸多举措在当今仍发挥着效用[16],为帮助我们应对伦理危机和生态危机、推动绿色发展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三)传统技艺价值:智慧的土地利用技术、村寨建设技艺及手工制茶技艺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原始森林农业土地利用的典范,当地居民在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演化和动态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因地制宜而又巧妙独特的土地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森林-茶林-村寨相互依存的土地平面利用技术。依据海拔差异高效配置资源空间的土地垂直利用技术以及背靠神山聚居、围绕寨心建寨、适应气候地势建屋的村寨建设技术。
在聚落居住空间布局上,寨心是整个村寨建设的基准点,也是村民进行宗教祭祀、公共集会的中心场地。寨内的佛寺等建筑和民居围绕着寨心紧凑布局,由内向外依次扩展而建,上下成行,左右成排,且每户的道路出口和门口都朝着寨心。排与行之间是整洁的巷道,顺次延伸至每户民居,直通寨心,构成完善的村寨内部交通网络。传统村寨向心式的围合布局,既象征着族群集体同心同德同前行的精神凝聚力,也彰显出先民基于深刻自然体悟对山形地势的巧妙规划和集约设计,其将各类生产生活土地利用功能耦合协调以达成统领空间的作用,通过在民居整体空间之中有规制地设立寨心、佛寺等公共文化空间节点,将祭祀祈福等集体文化活动与村民日常生活亲密联结,有效提升人们对文化功能空间的参与感。
世居民族为了适应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势崎岖等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木竹草等天然建筑材料创造出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干栏式民居。屋顶被巧妙地设计成双斜面的“人”字形,即歇山式屋顶,防止积雨所造成的对建筑物的损坏。底层为架空层,过去一般用以堆放杂物或者饲养牲畜。二层由前廊、火塘、堂屋、晒台等组成,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内外交融并集居住生活功能和茶叶晾晒、加工等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民居形态。从先民定居景迈山至今,传统干栏式民居经历了从一代草木结构干栏式民居,到二代瓦木结构叶檐干栏式民居,三代瓦木结构高楼干栏式民居再到四代砖混结构高楼重檐干栏式民居的演变过程。虽然建筑材料、干栏层和二层板壁的高度、空间功能利用有所改进,但民居的整体风貌样式和空间肌理依旧能清晰反映民族和地域特征。当前芒景村、芒景村翁基村寨以及景迈山糯岗村寨已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民居(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建筑及新建的木构干栏式建筑)及与环境协调的现代建筑栋数占总民居建筑数量的80.35%,其中保存最好的糯岗老寨传统民居比例达100%[2]。
在制茶工艺方面,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其手工制茶的古法仍传承在族群记忆和生产实践之中。早期当地族民制茶方式较为简朴,将鲜叶用手揉搓后去涩味,再晒干或用火烘干即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尤其是明代茶饼制作技术传入后,典型的景迈山普洱生茶加工方式以手工制茶饼为主,流程包含采茶、摊凉、杀青、炒茶、揉捻、晒茶、拼配、筛分、压制等多道工序,火候的大小、炒茶的时长、揉捻的力度都很讲究,要靠制茶师傅的口传心授以及徒弟的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
(四)艺术美学价值:诗意栖居的乡土景观和投射情感的文化表象
在传统村落日趋空置离散,乡土传统与记忆逐步消解的普遍现实景象下,景迈山古茶林仍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鸢飞鱼跃,烟火人家”的生机之美,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也正是茶为当地村民构筑的丰裕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让村民们始终秉持着回归自然、简朴素雅的美学理念以追寻“诗意地栖居”这一审美化的生存境界。景迈山古茶林的核心气质是天人合一,体现为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内在同构,人文与自然的交融互动[17],它是将真善美和谐地渗透于乡土肌理之中的大地艺术。“真”体现在林田、村舍、屋宇、古道、佛寺等节点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形和势协调契合而展现出柔婉流畅的整体灵动性和韵律感;“善”体现在当地敦睦友邻、崇德向善的淳朴民风以及在尊重生命、善待万物等朴素生态伦理观滋养下所造就的生物多样性之繁盛;“美”体现在葱茏茶林与缥缈云海、万道霞光、静谧古寨交相辉映呈现出如诗如画、田园牧歌般的乡野图景。深邃幽远的茶林意境、青瓦木墙的民居样式、拜神祈愿的宗教信仰、弹性有序的空间布局以及原始质朴的风格基调,构成了景迈山隐逸出尘的独特神韵。从生活美学意向上看,景迈山古茶林可谓是一座“浓翠蔽幽径,花深掩柴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理想人居之境。
景迈山古茶林还留存着诸多叠加喻义诉求的文化景观物象和意象,当地族群将自身的审美意趣、情感体验、品格意志、倾注心灵的期冀以及对天地的感恩等主观意愿投射于自然之中,通过场所构建和文化内容填充等持续性的实践行为,形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精神外化形式[18](参见次页表3),包括芒洪八角塔、哎冷山茶魂台、翁基古寺、萨迪井等历史遗迹,竜林、蜂神树、茶神树等神化自然表征,节庆、舞蹈、音乐、文学等民俗艺术以及屋顶装饰、室内火堂等细部雕饰物……作为族群记忆保存和传递的载体,这些带有温度的物态空间和符号表征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如布朗族屋顶上的一芽两叶装饰映射出茶已然成为族群的精神图腾,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祈福生活像枝繁叶茂的茶树一样蒸蒸日上的心愿;民居室内中心的火堂是家庭内部进行煮饭等日常活动、商讨事宜、招待客人的重要场所,其承续了保佑氏族繁衍兴旺的神圣意义;泼水节将傣家人对水的挚爱与崇拜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互相泼水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祝愿和对生命的礼赞。这些凝结着时间厚重感、交织着多样化精神与情感认知的珍贵见证物,便构成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艺术价值表现的主要内容。
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世界意义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一座以古老的林下茶种植传统为鲜明标识、以多民族聚居和多文化交融为特色标志,被全世界公认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作为全球首个以茶之名申遗的茶山,景迈山古茶林肩负着中国茶与世界不同地域文明交融互鉴的神圣使命,其申请世界遗产不仅能提升人们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认知自觉、文化自信和保护实践,推动古茶林所承载的自然、文化与历史生命的当代延续,而且能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展现悠久的中华茶文明和民族精神风貌提供独特而生动的窗口,更能填补茶叶种植园地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空白,为世界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特色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维护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千年万亩古茶林、极具魅力的传统村落、干栏式民居建筑群、佛寺金塔、茶魂祭祀台、手工制茶技艺、节庆民俗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景迈山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这些举世瞩目的生态和文化瑰宝,不仅仅是景迈山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的有力探索
1.是对遗产地保护的延续与创新。申遗本身就是一场不断深化对遗产价值的理解认知、探索如何可持续地保护传承遗产的创新过程,也是一场需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漫长系统性工程,景迈山古茶林从2010年启动申遗工作,到当前被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申遗的10年时间里有序推进着如下工作:遗产突出价值和核心要素的提炼辨识、遗产地保存管理现状评估等勘测规划工作,以及古茶林和森林管护、民居古迹修缮、环境综合整治、地方性知识推广、风险监测预警等保护实践工程以对标世界遗产评定标准;景迈山古茶林的原始生态风貌、精神文化面貌以及乡土社会容貌也在有机持续更新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伴随申遗而介入的现代知识理念、现代管理体制与传统的经验智慧、规制习俗之间交融互构、彼此共演,从而能够有效维护茶林生态建设、产业经济发展与乡土社会治理之间协调有序、高效统一的关系状态,有效推动景迈山地域内涵记忆和文化符号更深层次地凝炼、更广维度地传播,还能有效规避古茶林文化景观被遗忘、被边缘化、被解构的风险,以实现遗产地在当代情境下的传承延续并让其成为当今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熠熠生辉的鲜活成分。
另外,申遗凝聚着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社区民众、专业机构、专家学者等多元社会主体的智慧力量,其能在科学实现景迈山遗产地可持续保护与传扬大众美好愿景的同时,兼顾协调不同层面社会主体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例如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历史风貌延续与村民现代居住需求之间的适配平衡、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传播与民族传承人断代、稀缺的矛盾化解等。申遗过程中所给予当地民众的充分独立权、主体权、话语权和精神关怀,也能够鼓励和引导当地民众感知申遗意义、体验高远理想和增进族际认同,充分激发各民族的创造潜质和奉献热情,并有助于树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时代责任感,从而通过申遗的不断探索,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文化之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2035年文化强国的建成,提供景迈山实践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展示与经验。
2.是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景迈山古茶林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完整的传统知识与系统、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生活体,其传统的林下茶种植便是遵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完全依靠茶林内物种群落之间的能量流动和养分输送,而无需喷药施肥便能实现茶林自我生态的良性循环,这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发展农业的完美阐释。它对于当今以追求产量导向的单一化育种为显著特征,以喷洒农用药剂、重施化学肥料为常态的现代种植业而言,具有特殊而珍贵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从维系生态稳定的视角来看,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能够活态保护与传承这种绿色有机、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传统农耕方式,引导生态环境继续向“提质增绿”的良性方向延伸递展。其申遗不仅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做实做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总体要求的生动性实践。
在茶产业已成为景迈山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的现实背景下,申遗能大幅提升景迈山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而有助于依托地域生态环境、文化景观资源并围绕普洱茶这一核心主题,探索多功能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科普研学产业、健康养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化的衍生产业,在最大限度激发产业造血功能的同时能规避因过度依赖单一茶叶售卖而造成的经济风险,形成产业有序发展、生态优美宜居、百姓生活幸福、走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二)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突显中国茶产业、提升中国茶科技的有力抓手
1.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对“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这一科学结论的有力佐证。现代作物学把特定作物近缘物种最多的地方作为该作物所属物种的多样性中心和驯化、起源中心,经多国专家的理论推演和实地证实,中国西南地区被认定为山茶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起源中心以及最早开始人工驯化栽培茶树的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居民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样本和当前世界上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古茶林是古茶树天然基因库和茶文化资源宝库,它提供了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化、人工驯化与传播以及理清茶树物种起源与早期驯化栽培之间关系的真实而强有力的证据,完善了中国作为茶树、茶文化发源地以及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的物证链,其申报世界遗产既是有效加深世人对云南澜沧江流域作为世界古茶树资源富集区、优质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认知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提供了充足理据回应国际茶界关于茶树原产地的偏见及驳斥否定中国茶树在世界上产销的光荣历史等种种谬论,捍卫了中国在全球种茶、制茶、饮茶等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客观需要,对复兴中国曾经拥有的辉煌茶叶软实力、盘活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茶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2.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彰显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景迈山世居民族在与茶相伴、与茶对话等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充满地域生活气息和民族艺术情调的茶事、茶礼、茶宴、茶俗、茶艺等茶文化样态,尽管自身拥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与中华传统茶文化一脉相承的景迈山茶文化,同样承载着以茶雅心、以茶养性、以茶待客、以茶行道的社会功能,饱含着糅合了中国传统儒、道、佛诸派思想、以“和、敬、怡、真”为核心的茶道精神[19],涵养了宁静致远的茶境、含蓄内敛的茶修和敬意浓浓的茶情。借助申遗这一媒介窗口,可以跨越国界的藩篱、种族的隔阂和语言的障碍,充分激活茶在国际公共外交中的特殊使命和重大担当,既够将中华文化之国粹——茶文化更绵长而有力地播散和传扬,发挥其沟通心灵、开放共享、传递美好的独特价值,向世界传达仁爱、友善、谦逊、包容的中华礼仪精神和自信豁达、团结开拓、厚德载物的传统民族精神,也有助于提升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价值,拓展中国同世界各国茶文化交融互鉴的空间,让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千姿百态各具风采的中华茶文化之花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尽情绽放。此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的中华茶文化还承载了中国人所崇尚的与世界和谐相处之道,因此通过申遗讲述中国茶故事的同时还能传递“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1],将热爱和平、务实负责、追求共赢的中国形象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以不断增强中国外交话语的国际公信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为纷乱的当下世界提供一剂润心静气的良药,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服务。
3.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不断提升茶科技水平,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重要抓手。中国是茶叶生产的原产地,是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茶农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粗放式生产加工、农残超标严重、生产技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品牌产品稀少、市场竞争不足等问题,在国际茶叶领域的地位远远落后于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的实际。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正是我们认真吸纳国际先进茶叶生产技术,引进茶类研发技能人才,借鉴国际市场营销模式,树立自主国际品牌,遵循国际市场规则,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与世界茶发展同步接轨,从而真正做大做强茶产业这篇大文章,使中国茶叶重振雄风,全面走向世界!这次申遗是个难得的良好契机。
(三)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维系世界生物多样性、坚持绿色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
1.它能为世界茶种资源多样性、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维护以及人类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首先,作为漫长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彼此互动下诞生的伟大杰作,景迈山古茶林呈现给世人最好的礼物不仅仅是传统手工揉制的普洱茶,而是一个包含物种资源、农耕技术、民俗文化、生态哲理等在内的可供全球农业借鉴经验的生态人文复合系统,是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经典范本。其申报世界遗产,不仅能实现对人类早期林下茶种植传统模式的原真记录和现实功能的活态延续,还能保护、利用优质罕见的云南本地群体种古茶树资源,以维系世界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特色生物多样性;传承赓续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多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艺术瑰宝,以维系人类文化多元性。其次,申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时,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视野来进行遗产申报区和缓冲区面积及内容的界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和核心要素的提取辨识等前期规划筹备工作,以及从景迈山古茶林成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到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再到被批准为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完整申遗轨迹,均能为全球茶产区和具有活态遗产特征的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最后,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自然、经济、社会协同演进的内在文明形态,人与自然相感相通、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规范,自洽合一、节制有度的人地和谐关系,有助于为全球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各地解决遗产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迈山的世居民族在与自然环境及万物生灵相处过程中一直躬身践行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的朴素生态伦理观念,认为在天地人关系中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以至诚的态度去理解自然万物的本性和规律,所以他们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通过一系列以真善美、有序和谐为旨归的神灵崇拜、民间信仰、禁忌规制和自觉行为,维系着千百年来古茶林的葱茏绿意和景迈山自然秩序的中正平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资源环境问题加剧,新冠疫情、蝗虫肆虐、洪涝灾害等突公共卫生危机和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重新反思自身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能向世界分享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以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为主体的东方传统智慧,能为建立兼具环境责任感和关怀感的全球生态意识、建设互动共生的全球生态文明贡献注入“源动力”;对转变近代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思维定式,协调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具有极大的当代启示价值。此外,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多民族相互依存、温情和睦的相处样态,多文化彼此交汇、求同存异的真实格局以及茶本身的质朴、内敛与温和,生动地诠释出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和处世哲理,对各国之间建立和衷共济、共建共赢的合作关系、以互利共赢取代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消弭文明冲突,形成各国人民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远的历史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J].人民论坛,2021(23).
[2]中国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文本[R].北京:国家文物局,2019.
[3]邹怡情.正在申遗的全球第一处茶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EB/OL].中国网,http://union.china.com.cn/txt/2020-07/20/content_41225974.html.
[4]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下)[J].东南文化,2010(3).
[5]李晓黎,韩锋.中国风景名胜之潜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贡献[J].城市发展研究,2015,(8).
[6]清源文化遗产.以茶问道——“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阐释展[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94701133_170361.
[7]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一个全新的领域[J].旅游学刊,2022(6).
[8]孙彦斐,唐晓岚.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文化景观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1(4).
[9]王远坤.乡村生态的美学认知[J].江西社会科学,2008(7).
[10]鄢英.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特质[J].贵州民族研究,2020(9).
[11]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J].学术探索,2017(3).
[12]邹怡情.茶马古道视野下的景迈山遗产价值认知[J].中国文化遗产,2019(6).
[13]陈晨,李辉.原真性视域下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辨识重构———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
[14]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15]彭兆荣.论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智慧——以梯田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16]钟秋思,丁莹.佤族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智慧与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20(2).
[17]柳伟平.西湖文化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评估[J].重庆社会科学,2017(12).
[18]陈宇飞.文化景观遗产: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5).
[19]蒋文忠.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EB/OL].光明日报.
来源:大益智库 范建华、邓子璇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在所有茶中,其实有一种酒跟普洱茶十分相似。
虽然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属性,但在历史、文化内涵、自身特质等等方面却极为契合,那就是葡萄酒。
为什么说普洱茶和葡萄酒很像?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两者都具极高的收藏价值,它们经过时光的雕琢,都会变得水润光滑。
那么,又是哪些原因让普洱和葡萄酒可以经受住时光的考验呢?它们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悠久历史
普洱茶原产地云南为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数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现在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主要普洱茶产区,还有大量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资源,以及硕果仅存的一些“千年茶王树”。
不少人只看到普洱茶在清末成为贡茶的辉煌,却不了解在唐朝甚至更久之前,云南的少数民族默默的植茶、贩茶,百年如一日。
葡萄酒的历史极为悠久,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近六千年前波斯就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
而在葡萄酒圣地法国,公元前七世纪,就开始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
随后基督教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教会人员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作为工作,有时还把葡萄酒作为治疗疾病的药品。
普洱有山头,葡萄酒讲产区
云南不同山头茶区采收的鲜叶,最终制成的普洱茶都有着各具特色的香气和口感,仅仅西双版纳,就划分了古六大茶山(如倚邦、蛮砖)和新六大茶山(如易武、南糯),而这些茶山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茶区。
除了产区,甚至连树龄都会影响最终的口感,十几年的茶树和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葡萄酒讲究产区,就像普洱茶讲究“山头纯料”一般,微域环境的细小差别,亦可造就丰富多样的口感。
在法国波尔多地区,仅被一条河流分隔开的两岸在土壤、天气、光照方面却有明显差别,其种植的葡萄品质也有很大区别。
环境、气温、水质也是影响普洱茶和酒类品质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勐海地区的熟茶品质好,因为当地的环境和温湿度就十分适合熟茶的发酵,同样的原料搬到其他地方发酵,品质就要打折扣了。
贵州的茅台酒也是一样,当地的原料、水质、环境、微生物等等因素都是基础。
茶和酒都是一样的道理!
拼配普洱,调配葡萄酒
普洱茶的拼配技术,是在各个茶区原料都存在优缺点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有的茶区香高水甜,但茶汤偏薄;有的茶区汤感厚茶气足,但口感过于浓烈;有的茶区陈化后口感一流,但当年较为苦涩。
拼配就是通过组合不同茶区的茶青,达到口感上的完美和谐。
拼配这门艺术的难点在于不但要保证当年口感,还要求所拼配的普洱茶陈化后口感依然和谐。
葡萄酒调配也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和普洱拼配是一个道理,要消除和弥补葡萄酒的某些缺点,在标准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使葡萄酒的质量得到最大的提升,赋予葡萄酒新的活力。
因此,葡萄酒的调配融技术和艺术于一身,能够有效改变葡萄酒的光彩香气。
当然,普洱和红酒都有单一纯料和原料拼配两种做法,纯料和拼配都各有出色的表现,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
工艺决定品质
葡萄酒在前期有几处关键工艺,直接决定着最终品质。
“要做葡萄酒就要葡萄皮,不要皮酿造的就不是葡萄酒。”
由于葡萄皮含红色素及香味物质等重要成份,所以红葡萄酒必须破皮挤出葡萄果肉,让葡萄汁和葡萄皮接触,以便让这些物质溶解到酒中。
而在普洱茶制作中,同样有决定性的工艺节点。
在茶叶干燥过程中绝对不能烘青,晒青才能成就普洱茶,烘青的永远都不是普洱茶。
因为在高温烘青的过程中,茶叶的酶活性被彻底破坏,含水率远远低于正常普洱茶的标准,最终也就不会在出厂后继续转化,丧失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魅力。
普洱和红酒越陈越香的基础就是“内含物质的丰富和活性的保存”。
时间的力量
一瓶好葡萄酒在装瓶后,在酒窖中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贮藏。
在相对隔绝氧气的环境里,那些葡萄酒的佼佼者还要在瓶里度过一段寂寞年华,慢慢成熟,等待最佳适饮期的到来。
葡萄酒在出厂后一直处于口感的上升期,到达这款酒的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这就是所谓的最佳品饮期。
普洱茶更是如此,十余年的后发酵,将会带来最佳的口感,展现更加迷人的魅力。
随着时间陈化,越陈越香,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变化,存几提心爱的普洱茶,与其一起慢慢变老,体会它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是一种别样的浪漫。
品鉴方法
普洱茶品评主要分五步,“赏干茶、观汤色、闻香气、品茶汤、辨叶底”。
品饮时含一小口,让茶汤由舌尖直到舌根、喉咙,注重口感的饱满、厚薄与层次,还有香气的变化和口感的持久度。
葡萄酒的评价方法和普洱茶非常类似,也是一样要观色,闻香,品尝时啜饮一小口,让酒在舌尖溶动,感觉其味道及酸甜度。
酒要粘稠、细腻、顺滑,口感要有层次,丰富饱满,回味悠长。
经常看我们茶品品鉴的朋友应该发现,用来形容两者口感的词语都非常相似。
这就是因为普洱与葡萄酒的审美标准是十分接近的。
普洱和葡萄酒,一个是茶,一个是酒。
一个发源于云南,一个诞生于欧洲,地理距离十分遥远,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异曲同工,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顶峰有好茶
顶峰 • 藏语系列普洱生茶 400g
顶峰 • 藏语系列普洱熟茶 35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