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22日,第十届北京茶博会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老国展)举行。都说茗茶配名器,此次茶博会,除了大益普洱、西湖龙井这些名茶外,还将有47位紫砂名师“进京献壶”。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用它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还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用的时间长了,不仅器身光亮,形象美观,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即便不放茶叶,水中也有淡淡茶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它的收藏价值,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往届回顾)
本届参展的46位名家全都来自宜兴,其中光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的就有十多位,可谓既有了国家级的实力证明,又保证了宜兴紫砂的原汁原味。
顾学中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69年生于江苏宜兴景舟故里。1985进入宜兴紫砂工艺五厂学习专业制壶,先后受到了省工艺大师、工匠能手夏淑君,省工艺大师顾道荣和国大师汪寅仙的技术指导。
顾学中擅长全手工花器制作,作品独具匠心、构思巧妙、精妙绝伦、魂壶一体,多次在手工大赛和国内精品展中获奖,深受玩家和藏家们的青睐和喜爱。他的《朱花开富贵》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收藏于无锡博物馆。
除了大师名家外,本次茶博会还邀请了不少当代紫砂艺术园地中的新锐力量,他们的作品不仅继承了老一辈扎实的工艺手法,还在外形上体现了当代紫砂艺术创作趋势与前瞻的紫砂艺术,范曾的壶就是代表之一。
往届回顾)
范曾是优秀青年陶艺家、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宜兴紫砂第一家“大生壶”的五代传人。范曾自幼受世家陶艺熏陶,学习期间得到国家级高级美术师史国富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卓群等名师亲授,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全面的技艺。他的壶继承了“大生壶”的历史,体现着紫砂的真谛,作品多次在大赛评比获奖,深受广大壶友的喜爱。
花开百朵,只能暂表一枝,字数原因小编也没法全面为大家介绍这些位名家。以下是本次展出的紫砂名家名单: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顾学中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孔小明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戴惠萍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范文俊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顾顺元
国家级工艺美术员,国家级高级茶艺师——王依娇
国家级工艺美术员——黄幼安
国家级工艺美术员——潘华娣
国家级工艺美术员——周春燕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全手工中级技师——鲁卫芳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丁科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范曾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范洪明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杭娜静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娄艳芳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平海君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孙跃强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魏顺妹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吴小英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郁晴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莊青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高云
工艺美术师——何泽兵
工艺美术师——刘烨
工艺美术师——龙石桥
工艺美术师——瞿安军
工艺美术师——硕程
工艺美术师——苏衍明
工艺美术师——陈友林
工艺美术师——成叶(居士)
工艺美术师——陈宝娣
工艺美术师——陆慧军
工艺美术师——施正军
工艺美术师——应亚林
工艺美术师——陈丽萍
工艺美术师——范国祥
工艺美术师——李君妹
工艺美术师——潘建兵
工艺美术师——沈孟大
工艺美术师——王家平
工艺美术师——魏兰花
薛氏紫砂
工艺美术师——张岳民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郑洪保
中紫砂协会会员——吴祖群
资深民间工艺美术师——冯红芳
中华茶人联谊会宣兴紫砂分会会长——张少华
如果要想亲身体验这47位名家的精美茶壶,还是让我们一起相约北京茶博会吧。
(责编:晓林)
来源:北京茶博会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 北京茶世界
近代紫砂名家汪宝根的紫砂“上桃合菱壶”考析
沈艳(燕)
(宜兴214221)
摘 要 紫砂壶的艺术性是建立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其比起一般的艺术形式更具魅力。紫砂壶全靠素面素心呈现出来,壶体的每个细节具有鲜明的特色,制作的线条流畅,于虚实对比中凸现立体感。近代紫砂名家汪宝根制作的紫砂“上桃合菱壶”巧得造化之工,值得鉴赏。
关键词 上桃合菱壶;紫砂壶;汪宝根;近代
汪宝根是近代著名的紫砂艺人,宜兴蜀山人,生于1890年,卒于1954年,他是民国时期紫砂高手“三宝三根”中的一宝(三宝是指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3人)。汪宝根很早就跟随自己的伯父汪春荣学艺,汪春荣是清末著名的制壶名家。汪宝根跟随名师,勤奋好学,从小就有扎实的基础。汪宝根在当时还与清末紫砂名家黄玉麟是邻居,他常常与黄玉麟往来,向他请教制壶的奥秘。汪宝根虽然身材矮小,但是创作精力旺盛,对自己的作品严格要求,一旦制作出来以后,发现不满意,随即将自己的作品毁之,毫不可惜。故此,虽然汪宝根的作品较多,但所存作品并不多[1]。汪宝根制作的这款紫砂“上桃合菱壶”(见图1)现为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作品以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精神美与独特的文化品味折射出人文精神,“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使得作品具有生命与活力。
1紫砂“上桃合菱壶”的造型特征
汪宝根制作的这款紫砂“上桃合菱壶”高11.5cm,口径8cm,容量600ml。盖印两方:“汪”、“宝根”,底印:“旭斋”。紫砂“上桃合菱壶”的壶体为扁桃形,色泽紫褐,盖钮以桃枝、桃果制作,生动传神,壶流为弯嘴,出水流畅。全壶集花货、筋纹货为一体,圆弧周正、气度饱满,是汪宝根的代表作之一。 紫砂“上桃合菱壶”的主面为民国陶刻名家陈少亭篆刻的文字:“仿邓完白印法,四处余香诗咏后,于陵子”,反面陶刻山水田园景象,字体工整、刀法流畅。陈少亭(1875-1953年),字颖川,宜兴西乡人,民国陶刻名家。他是清末制壶名家陈柏亭之子,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1889-1968年)的师兄,师从陶刻名师卢兰芳(1870-1930年)。陈少亭晚年弃艺从医,故传器较少。这款紫砂“上桃合菱壶”的陶刻颇具神采,体现了文人艺术的真谛。
2紫砂“上桃合菱壶”的艺术美
紫砂艺人把紫砂壶雕塑成有艺术生命的作品,使之富有生机与活力,投射到茶客的心中,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近代汪宝根制作的紫砂“上桃合菱壶”正好做到了这一点,为了体现出这种生机与活力,他将自然界中桃子美的因素提炼出来,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美不胜收。首先,紫砂“上桃合菱壶”的造型形成了独特的格律,也成为一种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其次,从神态情趣来说,紫砂“上桃合菱壶”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现在外观上,更得益于空间的思索之美,作品将桃之神韵写意成艺术生命。再次,紫砂“上桃合菱壶”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作品本身应该具备的一项功能,又是作品的天然特性。紫砂“上桃合菱壶”的文化思想内涵涵盖了“合”的吉祥寓意,在传统文化中,“合”寓意着吉缘和合、融乐欢喜。而桃子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使壶器锦上添花。
3结论
紫砂壶的创作贵在文化内涵,壶器精辟入微,展现了独特的人文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艺术追求更加严格了[2]。紫砂文化在先辈们和当代紫砂艺人的创新下,涌现出更多、更好、更美的艺术佳作,从而繁荣我国的紫砂艺术事业,但是传统的艺术不能摒弃,它依然值得鉴赏,就像这款近代汪宝根制作的紫砂“上桃合菱壶”,其造型深得人心,艺术光辉常在,再三思考,每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杨秀芬.浅谈紫砂壶艺术的独创性[J].江苏陶瓷,2009(04):34.
[2]周志新.天圆地方聚八方——“八方聚福壶”创作谈[J].江苏陶瓷,2012(02):30.
历史上的今天:2003年12月11日,鹏鹞环保在新加坡成功上市。
2004年12月11日,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宜兴指导工作。
文章来源 / 六一堂
中国四大名陶各有何特色?
1953年,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烧制工艺、泥料特点、装饰风格、主要器型、传承情况等角度,介绍这四大名陶。
江苏宜兴紫砂
01
历史沿革
宜兴制陶的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在这期间,主要有六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这时期作品多为自然形的树瘿壶,代表人物有金沙寺僧,供春。
▲紫砂代表人物 供春
第二阶段:万历年间到明代末年,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代表人物有时大彬,徐友泉。
▲紫砂代表人物 时大彬
第三阶段: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晚期,这时期自然壶型受到欢迎,同时较为注意壶面的装饰,代表人物有陈鸣远。
▲紫砂代表人物 陈鸣远(南瓜壶)
第四阶段:清朝嘉庆到光绪年间,此时出现了在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代表人物有陈曼生和杨彭年。
▲紫砂代表人物 陈曼生、杨彭年(曼生十八式)
第五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壶生产更为商业化,艺术性高的壶有所减少,但也不乏佳作,代表人物有程寿珍,冯桂林。
▲紫砂代表人物 程寿珍(掇球)
第六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即现当代,新的品种日益增多,仿古和创新兼备,代表人物有顾景舟,蒋蓉等。
▲紫砂代表人物 蒋蓉(牡丹壶)
▲紫砂代表人物 顾景舟(僧帽壶)
02
烧制工艺
紫砂壶矿石原料经天然风化,破碎,碾细,筛选,练泥,陈腐。然后把泥块打成厚薄平均的泥片,再把各个部件粘在一起,然后进行表面精加工,有些还要加一些装饰,如贴花、绘画、刻字等。
▲紫砂壶制作(全手工)
▲紫砂壶烧制(推板窑)
做好的紫砂壶阴干后用煤气窑或电窑进行烧制(也有柴烧),紫砂器烧成后还需整口,有的还会包铜、金银丝镶嵌等工序装饰。
03
泥料特点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红泥和团泥四大类,而无论本色,烧成之后你,表面光挺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有双层气孔的布局,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对茶汁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使得紫砂壶有隔夜不馊,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无熟汤气的特点。
紫砂可塑性好,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型,成型后不需要施釉,用的时间越久,它就会发黯然之光的包浆。
04
装饰风格
紫砂陶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还有彩绘、镶嵌、贴花、调砂、泥绘、珐琅彩等等
▲梅桩壶制作(贴梅花)
05
主要器型
紫砂以壶最常见,比较经典的器型有供春壶、石瓢壶、仿古壶、掇球壶、井栏壶、提璧壶等。
紫砂壶成型工艺以全手工、半手工为主,全手工的拍打成型是其亮点之处。手拉、机车、灌浆三种方式因制出之壶失去了紫砂原有的特征,不被认可。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06年5月20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宜兴紫砂壶是近年热门收藏的门类之一,拍卖的多是以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为主,千万级拍卖品不在少数,如顾景舟制作的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在2015年以将近9000万的拍卖价成交。
广西钦州坭兴陶
01
历史沿革
根据钦州的史志记载,钦州的陶器发明于唐以前,到了唐朝而愈加精致。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钦州城东平心村发现唐代刺史宁道务墓志铭陶碑,这是坭兴陶雏形的最早记录。
02
烧制工艺
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将东泥封闭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再经过碎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
03
泥料特点
坭兴陶无釉无彩,在1150°C以上高温烧制过程后窑变产生“自然陶彩”是其一大亮点。
广西钦州坭兴陶
04
装饰风格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以刻、纹、印的方式形成视觉及艺术效果。
坭兴陶历代传人都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善于将民族文化元素,如民族风情、历史传说、民族服饰、图腾崇拜等,运用于造型、装饰等的创作中,使广西陶器更显古朴的神韵。
广西钦州坭兴陶
05
主要器型
坭兴陶产品类型丰富多彩,包括烟斗、茶壶、花瓶、文房用品等。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08年,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钦州窑是受宜兴紫砂影响较深的地方窑址之一,其陶器传世品较少,在器形分类上,钦州陶器与宜兴紫砂几近无差,其拍卖最高价上限不高。
半月壶山水壶
云南建水紫陶
01
历史沿革
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02
烧制工艺
将取自建水境内特有的紫、白、青、黄、五花等五种陶土原料按制陶要求进行配比,制成膏状泥,密封放置于遮阳处陈腐。接着用陶车手工拉坯成型,在湿坯状态下,用毛笔和墨汁等工具,手工直接在湿坯表面进行写绘装饰。然后进行雕刻和填泥,最后在1120℃~1180℃高温下一次烧成。
03
泥料特点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红泥陶呈色以紫红、黑、红黑相间为主,白泥陶呈色以乳白为主
因为陶泥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04
装饰风格
建水陶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
05
主要器型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紫陶汽锅
重庆荣昌陶
01
历史沿革
荣昌陶器已有800年的历史。
“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
02
烧制工艺
重庆荣昌陶生产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搅泥、过浆、踩泥、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打磨、装窑、点窑、熏窑、烧窑、观窑、闭窑、出窑、检验等二十多道工序。
03
泥料特点
荣昌陶土蕴藏丰富,泥色为红色和白色,红泥含铁量高,白泥主要含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铁。
04
装饰风格
荣昌陶属于传统工艺,造型上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
明清时期盛行刻花和色釉,在陶器上出现大量的缠枝纹,这和当时花鸟画的流行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建国后,荣昌陶器继续发展,开始结合当代工艺技术,盛产花釉。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
05
主要器型
荣昌陶产品包括各类日用品(蒸钵、鼓子、茶具、酒具、饭确、痰孟)和鉴赏品十余种和烟具,产品分"泥精货"与"秘子货"两大类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10年,荣昌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暂无
在以前信息沟通不便利时,四大名陶间的交流有限。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地成长,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陶性。然而今天,它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每一种陶器当然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我们常说学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在造型美感上,三大陶都在努力汲取紫砂之长,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来源:紫砂壶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