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和勐海距离

找到约13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新易武,病了。

遵友人嘱,写一篇介绍易武的,如下:

引言

2014年,云南茶市重新登顶,山脚热,山上更热,每个山头寨子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收茶客,林总在易武花了1500万巨款收茶,这是易武在沉寂多年后,又迎来的一个大资金。

这次收茶算是创下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有规模性厂家进入易武,第一次有规模性的资金收购古树春茶,第一次不是砸向固定资产而是流向收茶。

第一次大规模收购易武古树春茶?

很多人会奇怪我这样说,我也奇怪,我只能这样说,绝大部分消费者喝到的只不过是足够“性价格比高”的“纯料古树”而已。

也许大家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厂家开着浩浩荡荡一长串皮卡车,到处进寨子,到处收茶叶,然而,事实上呢?。。。。

有时候,真金白银收古树,却是未必。至少现实是有理想未必能变现,林总也一样吃了大亏才下山的。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次事件的影响,这之后,收鲜叶而不收干茶成为易武茶山常态,这股风从易武刮到古六山,再刮到勐海,直至席卷全省,至于现在,收古树必收鲜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流程。

至于茶山上流行的跳过中间商取利、江城当易武、老挝当高杆、弯弓当薄荷塘更是家常便饭。

有茶客言,这都是由于易武人太聪明了。

易武人祖上绝大部分是红河州的石屏人,据说现在的易武话也不是版纳话,是石屏话,或者是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血统。

之一

从景洪到易武,有两个半时的车程,一半是高速,一半是国道,过了勐醒就一直是爬山,都是盘山道,如果习惯平原地区开车的,最好还是不要自驾,安全起见,打一张车上山,我记得大约是3、400块。

易武茶比较复杂,小山头众多,细分严重,产量小,不像老班章一个寨子就有足够的量,所以,老班章的厂家多,茶商多,玩家也多,而易武不是,玩家的数量远远超过厂家。

易武茶出名早,这和李师程会长有关,1993年的时候,思茅开了一个普洱茶的会议,以前云南茶产业开会都是由省茶叶公司代表省政府主持,属于典型的行业会议,这次不同,是云南茶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一次标志性的会议。

李师程时任地委书记,思茅也是当时最大的茶叶产区,李书记是易武人,祖上开过茶庄,易武茶自然就引发了市场的重视,会议之后,政府组织了一系列恢复圆茶制作,挖掘易武老茶庄历史的工作,易武茶也就宣传了出去。

之二

去易武必得去古镇,围绕这个古镇有很多历史故事,有真有假,只不过,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

古镇是真的古镇,不像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是新建的古镇,已经没有了古镇的味道,古镇的建筑则都是建国前的老建筑,窄巷子里的每个房子每个细节都值得深深的琢磨,你要探头进去望,那就是悠远的历史了。

古镇就在易武镇旁边,从镇中心的电影院那里有条路上去即到,以前这一段是石板路,不知何故,现在改成了水泥路。

古镇在2014年之前还很少有新房,大部分都是民国时候的建筑,从古镇的底部向上看整个古镇,层层叠叠,不亚于任何一座古镇的风景。

14年做古树,古镇的农户都发了财,大部分都翻修成了钢筋水泥房,之前的景色不再。

古镇的最高处即是茶马古道的始发地,据说之前马帮(或者说牛帮更准确)运送茶叶都是从此地出发,由易武到昆明是一条线,到下关,到越南等等。这个地点很好找,至今也有几颗高大的老槐树,一说上千年,我不是植物学家,不知道树龄准确与否,只不过,每年上易武,我必定会到参天的古树下发发呆。

今年去,有两个小姐姐做直播,两个小姐姐不太好看,软软的普通话很好听,我坐在比较远的地方抽烟,始发点是个巨大椭圆的平台,好像有种回声筒的作用,两个人的声音很清晰,她们在介绍易武茶:茶汤金黄,茶色油亮,口感饱满,中正柔和,香气高扬带蜜香,回甘持久。

我边抽烟边在想,茶汤金黄,回甘持久,大家都这样讲,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卖掉茶呢?

无论怎么说,还是祝福她们,都是在宣传易武茶,宣传云南茶,我希望她们生意好,参天大树之下必有好运气。

之三

从镇子出来,到了易武的牌坊往右拐三四公里的国道,再左拐爬坡往上走就是高山寨,高山寨是最早出名的一批寨子茶,其茶细腻柔顺,很有特点。这里保留了一片相对来说树形完整的古茶园,80年代古茶树其实也是砍过的,只是砍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砍,版纳的生态实在是很好,三四十年茶树长得又高又粗。

以前概念没有这么多,一边走到麻黑,一边走到高山寨,就算是进入核心产区了。

从高山寨寨门前的国道往前走,沿途是薄荷塘、杨家寨这些寨子,茶地则是在离寨子很远的原始森林深处。茶客若要理解“生态”二字,必得去这些地方。

只是这几年森林公安管的严,茶季是不允许游客进入的。

以前每到收茶季,易武漫山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收茶客,这两年不准上山,游客的数量在急剧减少。游客少,销量也直线下降,茶客看不到茶树,是不敢收茶的。

茶客不守树,茶叶想收又不敢收,虽然大小树发芽时间有先后,大部分明前茶都是小树茶,然而,上到茶山的茶客谁又愿意拿自己的资金和看不到的鲜叶去对赌?

这几年,茶叶大发展,易武的原始森林种下了无数的小树茶,采收量是远远超过大树茶的。

有一年,易武一个小山头炒作茶王树,被当地政府制止,制止的原因大概在于森林防火、生态破坏这些问题。但是,从市场层面来理解,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多人,拼命标新立异,不还是怕市场忘记?

易武茶区在李书记退休以后,推广都是在逐年递减。恢复易武圆茶制作,记录老茶庄历史,集中几十家作坊共同拿到一个QS,易武博物馆,这是事件都是老书记牵头,每一件都是可圈可点的易武推广大事件。

如今政府层面的广告在减少,民间的炒作被制止,方向到底往何处去,估计谁也弄不清。

之四

国道边第一个寨子是曼洒村,此曼洒非彼漫撒,曼洒周围是小树茶,并没有古树。

漫撒其实是古名,指的是现在普洱茶核心的古茶区,并没有一定准确的地理意义,只是收茶客把易武周围的几个村的茶叶都划归到易武,而更远的(大致)刮风寨、丁家寨、杨家寨、马趴寨等等划归到漫撒。

所以,有时候收茶客对消费者说易武茶区,漫撒茶区,大家都还有点莫名其妙。从地图上看,最近的是落水洞,一条直线下去,高山、丁家寨、杨家寨、茶王树、滥田、弯弓、薄荷塘、多依树、一扇磨,最远的是天门山,都在一条直线上,也都是好茶集中的区域。

沿国道过曼洒、曼乃,过了倮德村就是江城地界了,一直传说的用江城茶替换易武茶的大通道就在此。

这几年,易武茶保护的意识逐渐提高,毕竟这是自毁身家的事情,除非客户出价实在太低,比如香港客商要求是100元一公斤的“易武茶”,还得按芽尖是芽尖,二梭是二梭的做,那就只能是用江城茶叶了。

从易武镇的上段走刮风寨方向,一路经过曼秀、落水洞、麻黑、大漆树,这几个寨子相连,相距也不远,不过一两公里的距离。

从麻黑分路出去到刮风寨就比较远了,约有十多公里远,这段路一直是毛路,道路烂、窄不说,有一段特别陡峭,这十来年我每年都去茶山,刮风寨也仅仅去过三四次。

之五

易武街头上,今年开始一些小山头小寨子的广告牌被摘除,原因据说是很多古树茶都是属于自然保护区,茶树采摘权属于国有还是私有说不清,只是管理权属于茶农。

把小山头去除,这只是茶农这个环节做得到,市场则无法控制,市场到处可见薄荷塘,多依树,天门山,弯弓这一类小山头的名字。

2010年,借着茶市翻红,易武茶逐渐开始复苏,12年之后易武茶最早开始裂变小山头,今天市场流传的薄荷塘、多依树、一扇磨、天门山、蟒蛇箐等等小山头,都是这时期之后细分,甚至迟到2016年、2018年还在不断细分。

细分的结果是易武茶反而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了,要说好茶,遍地皆是,要是谈量,一个山头也没有,资本进不来,大资金来了也无处使力。

和老班章不同,老班章由众多农户控制资源,易武现在细分的小山头有些就是几户茶农所有,甚至就是一个家族所有,这在很大程度上掐灭了大资本进入的途径。

当然,有利有弊,“纯净度”更容易保持。

前两年有个古树坊品牌在薄荷塘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在茶博会造势,结果一个茶农的朋友圈曝光,根本就没有收购。一个茶农的朋友圈就可以刷爆全中国,一个朋友圈足以毁灭一个大品牌。这就是现在互联网的现实。

这还不像老班章,大一点的茶厂用税收就可以说服当地政府弹压。

易武绝大部分都是做毛茶,做初制,即使精制,联合茶农成立合作社就可以解决税收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易武茶再出名,当地政府颗粒无收。

没有收入,也就没有管理,也就没有服务,这是福还是祸?

之六

易武茶好,这是公认的好,你要翻历史书,书中都会告诉你,易武茶为代表的古六山就是清代的“国标茶”,普洱茶就是古六山茶,这在清代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的。

但是,易武茶好喝不好卖,要论名气,前有班章后有冰岛,两者的名气现在都远远超越易武,甚至曼松茶也盖过了从前的老大。要论价格,不上不下,要说贵,不如老班章、冰岛茶,要说价廉物美,又根本谈不上。

从渠道上来分析,正是因为玩家多,导致推广的渠道远远弱于勐海厂家的渠道,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量变到质变,易武茶又如何追?

从每年茶客的流向也看得出,勐海由于厂家集中,每到春茶季,茶客无数,虽然绝大部分人都会来易武转一圈,然而,都是游玩的兴致大过于采购。

现在的茶价透明,茶树资源透明,做真茶,价格高了山下接受不了,做假茶,茶农没说好,茶农第一关就过不去。

虽然灯下黑的案例也不少,只是现在喝茶人口感刁钻,思维敏捷,能上到易武的茶客都非等闲之辈,哪里又是前十年的光景了。。。

文章来源:吴疆 吴疆说普洱 (非常感谢原创分享文章,好文章贵在分享)

易武庆春号的故事

易武普洱茶号的历史上,留下了石屏籍茶商深刻的烙印。在众多的普洱茶号中,庆春号创办人许飏鹍在民国易武的历史上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章节,留下了既慷慨悲凉,又哀婉动人的故事。

壬寅年孟夏,到访易武。相约邹东春先生与聂素娥老师夫妇一同前去拜访普洱大家何作如先生。何作如先生居住在田坝村的一栋别墅里,经常笑言:“这栋别墅是我出让了一片号级古董茶后盖起来的,装修完毕之后还剩了十万元。”何作如先生不仅是一位享誉业内的普洱茶收藏大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普洱茶学者,更是一位重视实践出真知的实业家,多年来在易武亲身指导茶农遵循古法加工普洱茶,慷慨出资,在田坝村入口处修建寨门,深受人们的敬仰。

近年来,何作如先生长居易武,每次拜访何先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聊至兴起,他还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号级古董茶,供大家近距离欣赏。他还专门为自己心目中的易武茶号做了一个排序。何先生酷爱读书,书房、客厅等处,各类书籍随处可见。随手翻阅,书上都有他亲笔所作各种标注。为了探究清楚号级茶,他广泛收集各种文献料,诸如家谱、传记等稀见内部资料尽行囊括。更令人钦佩的是身体力行,遍历各家茶号,实地探寻,访问后人,获取了大量一手的资料。并不吝向后学传授,谆谆教诲。正是在何先生的家中,看到了一本名为《茶山儿女》的小书,作者是庆春号创办人许飏鹍先生的后人许康龄先生。看到我对此书产生了兴趣,何作如先生说:“许康龄先生住在景洪。”并将许康龄先生的联系方式告知了我们。

在易武的日子忙碌而充实,相约易武茶叶协会郑明敏会长同访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在馆藏的众多文物中,有一方民国二十七年(1938)所立“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统览碑文可知,这在当年属于地方上的一件大事,官、商、民等都被卷入了这项工程。其中捐资的主体就是易武的各家茶号,诸如源利昌、乾利贞、同顺祥、守兴昌、福元昌、泰来祥、兴顺祥、同庆号、庆春号等,纷纷以茶号或者个人的名义捐了钱。其中,庆春号创办人许飏鹍以时任区长的名义捐了款。

而后,在易武同兴号与郑明敏先生茶叙。郑明敏先生收藏了一整套《勐腊县文史资料》,随手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又看到了许康龄先生为纪念他的父亲许飏鹍所写的文章。由此,越发萌生了对许飏鹍与他所创办的庆春号的兴趣。

从茶山返回景洪市后,决意联络拜访许康龄先生。几经思量,勐海福元昌主理人聂素娥老师主动承担起电话联络事项。当电话接通,聂老师用家乡话热忱地问候许康龄先生,两人用版纳方言熟络地攀谈起来,约定第二天上午见面。为此,聂老师不得不推迟了原定给自家员工召开的会议。聂老师的安排体贴周到,专门安排司机将许康龄先生接到了位于告庄的福元昌体验店。年届八旬的许康龄先生身形消瘦,精神矍铄,一见面就提及说:“如果不是当地熟人的电话,通常不会接。看在聂老师也是在当地教学出身,才答应来见面。”从事了一辈子教育事业的许康龄先生,语言表达能力极强,数说起往事如说家珍。许先生笔耕不辍,以往发表的文章汇集成了《茶山儿女》一书,并将随身带来的一本亲笔签赠给聂老师留念。

大家边喝茶边聊天,随着攀谈的不断深入,许先生感叹说:“因为携带不便,有些资料都放在家里。”在征得了许先生的同意后,我们偕同许先生回到他的家中。许先生非常有心,自己重新编修了家谱,并将一大家子人的照片汇集成了厚厚两本影集。其中最为珍贵的一张民国二十二年(1933),父亲许飏鹍同一家人在易武老宅门前的合影。照片中一家人的衣着打扮,流露出日子过得富足,方才有条件请人拍照,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件奢侈的事儿。许先生说:“合影是一个侄女偷偷保存下来的。”几十年过后,给后人留下了个念想。

许康龄先生出生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他出生前一个月,父亲因公殉职。大姐许美英当年尚在昆明读书,未能回易武。后来结识并嫁给了飞虎队成员贺哲生,最后辗转侨居美国。年过九旬的夫妇二人,先后终老于昆明。一九七七年,大姐许美英给许康龄邮寄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在照片背后写下一段充满亲情与挂念的文字。照片中的许美英,时年五十六岁,仍然风姿绰约,尽现大家庭出身的知识女性风范。

许康龄留在易武的二姐许美珠,小学毕业后就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初婚时所嫁做生意的丈夫何殿元被镇反(后被平反),再婚嫁给转业军人黄成章,历经磨难后于七十六岁患病去世。三姐许美兰小学毕业后,在普洱接受医训班后参加工作,嫁于思茅党校教员赵嘉德后,度过了风风雨雨,得以安享晚年,直到八十七岁过世。

许飏鹍生前,送长子许永龄回老家石屏读书,直到高师毕业后,重又回到易武。在父亲被难后,协助母亲料理自家的茶叶生意。建国后,仍然一度担任易武小学校长的职务。后来由于出身和政治背景问题,解职回家务农,一九七八年五十五岁时过世。许康龄先生感叹大哥遭遇的命运磨难:“一个知识分子,留着他教书有什么不好呢?”

相比起来,许康龄的二哥许延龄年甫二十五岁被镇反(后被平反),三哥许锡龄刚满十八岁就因病去世,二人更属不幸。四哥许希龄高小毕业,十四岁就参加劳动,进入体制内工作,负担起一大家子的生活费,赡养老母,抚养幼弟,积劳成疾,五十三岁就过世了。

作为遗腹子的许康龄,一出生就没有了父亲,母亲悲痛之下没了奶水,靠着邻居大嫂的哺育度过婴儿期。之后,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二姐、四哥等家人的共同抚育下得以长大。在高小毕业,才满十三岁的时候,独自离开家人,步行五天到景洪求学。说起当年他父亲许飏鹍参与修建的道路,直到他年少时还是往来易武的通道。当我把自己亲笔誊抄在本上的“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拿出来给他看时,许先生非常欣慰,指着碑文中的“猛户、乃颡、勐醒、那毒”说:“这些都是沿路上傣寨的名字,当年都曾在这些寨子中借宿过。”

许康龄先生师范毕业后,年方十七岁就投入了教育工作。深入偏远的乡村,创办小学。而后经过进修,又参与创办了中学。从教生涯中,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担任过三届西双版纳州政协委员。如今年届八旬的许康龄先生身子骨十分硬朗,这无疑得益于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直到退休后,积极投身各种体育活动,担任过乒协理事长,在比赛中获过奖。

许康龄先生撰写的《茶山儿女》一书中总结:自父亲许飏鹍于民国二年(1913),从石屏进易武茶山,百年沧桑,我们许家人已经在茶山繁衍了四代人,是易武茶山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们许家四代人,我们都是易武茶山的儿女。

与许康龄先生的一番访谈,让人感慨万分。现实中间的人们,总是会以为历史都是停留在纸面或者是铭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距离当下人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孰不知,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往事并不遥远,当我们试图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那些看似在隐藏在故纸堆里泛黄纸张上记录的文字,那些铭刻在斑驳石碑上的碑文,与亲历了世间风雨的老人家的口述,相互扣合印证之后,它的真实面貌开始愈发清晰,重新显现出鲜活生动的影像。

数日之后,乘坐高铁离开西双版纳返回昆明。临窗而坐,望着窗外起伏的山峦,时或映入眼帘的蜿蜒河流,时不时会出了神,恍惚间觉得置身于铃儿响叮当的茶马古道上,伴随着一路飘香的普洱茶,从熟悉的原乡走向未知的远方。

回到昆明之后,联络上了晓德书屋的主人李峻先生,相约两位书屋的主理人茶世恩、姜雨希一起,每日里就是泡在书屋中喝茶聊天。数说起此番在茶山上的见闻,李峻说“我想起了一个人,介绍你们认识一下。”立马抄起电话打了过去,没过多久,就召唤来了李路老师。此前看过李路老师写的文章,深为其通过一手的档案资料作出的扎实论证所叹服。共同的爱好,语多投机,相谈甚欢,获得了很多启发。晓德书屋是当下最受业内人士青睐的普洱茶文化交流场所,概因其收集有种类丰富齐全的茶类书籍,尤以涉及到普洱茶的文献为最,其中不乏稀见善本、孤本书籍,乃至于作者手稿。尤以两本《镇越县志》《镇越县志稿》恰好有我所需要查证的资料。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割让猛乌德给法国(今属老挝)。民国二年(1913),原车里宣慰司治下所余十一版纳迭经改组。先是在柯树勋主政时期,改为普思沿边八区。民国十六年(1927),普洱道尹徐为光改为八县区。民国十八年(1929),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并经调整,易武裁并于镇越县。次年,易武成为镇越县治署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镇越县奉令分区自治,划分全县为四区:以易武土司地为第一区,猛腊土司地为二区,猛捧土司地为三区,猛仑土司地为四区。进入民国后,普思沿边本质上推行的仍然是“土流共治”。猛腊、猛捧、猛仑,仍然委任的是大小土司头目管理地方。

《勐腊县志》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易武富商同庆号老板将女儿嫁于土司,联姻缔缘,结为嫡亲,富商变为山主。民国十年(1921)土司死后,同庆号老板将土司的土地、茶山据为己有,并行使土司特权,同庆号成了易武的土司衙门。

《镇越县新志稿》记载:易武土把总伍树勋,民国十年卒,乏嗣,由弟元袭供职未袭。元袭死,民国十七年,因绝嗣,废除土司。由地方官绅,呈奉核准,土司地归公。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自民国十年起,属于易武土司的权柄逐渐让渡给易武同庆号刘氏家族。自民国十七年起,易武各家茶号在内的绅商分享了易武土司的权利。这自民国二十三年起,镇越县分区自治中显现无疑。汉族绅商迅速填补并掌控了易武地方的权利,许飏鹍任第一区区长,黄启周任第一区团长,王少和任县府科员,车尚义任易武镇长,向式谷任易武镇副镇长,黄耀周任漫秀乡长,胡发兴任麻黑乡长,万顺昌任漫撒乡长,杨树勋任漫腊乡长,曹定元任漫乃乡长,刘葵光受县府命主办仓储。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时任镇越县长赵思治倡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具体的事项交由黄启周、黄映中叔侄办理,黄家出资超过工程款三分之一,易武各家茶号大都捐资以助。许飏鹍提议赵思治为竣工后的功德碑写一篇序文,慨然允诺的赵思治撰文以记,经手勒石立碑的黄映中则把原本是许飏鹍的提议归到众绅商的名下。经由对照《镇越县志》《镇越县新志稿》两书所录碑文,两者之间的差异,显现出上下级之间人情世故的深浅。

自清季以来,易武向以产茶而闻名。民国时期,镇越县第一区下辖的易武、漫撒、漫腊、漫秀、漫乃、麻黑等地,仍然以产茶闻名。来自石屏籍的汉人云集,专事采制茶叶,商号林立,收购贩运茶叶。自抗战开始,内忧外患,世道艰难,茶路阻塞,茶业大受影响。

《勐腊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茶叶销路被阻,茶价频频下跌,茶商连年亏损。民国三十年(1941),联兴号、余文昌、庆春号、同昌号先后关闭,同顺祥迁回石屏另谋生路,茶商纷纷破产。

《勐腊县志》中还有一张民国十九年(1930)易武茶商统计表,其中所记:庆春号经营者许阳春,资金一万元,年经营茶叶一百担,营业额两万元。

梳理了史志资料的线索后,还是留下了许多疑问。许康龄先生撰写过多篇文章记述他的父亲许飏鹍与庆春号的事迹,分别被《勐腊县文史资料》《西双版纳文史资料》收录。2007年,许康龄先生编撰了《许氏家谱》,2016年编印了一本小册子《茶山儿女》。在许康龄先生的文中,涉及到他的父亲许飏鹍,多次出现了关键时间节点的不一致。后经与许康龄先生的面对面访谈,大致梳理出了他的父亲许飏鹍一生中重大事件的脉络。

清光绪十八年(1892),许飏鹍出生于石屏县帽盒乡朱旗冲,幼时读过私塾。民国初年,伴随同乡到易武茶山谋生,积攒下资本后创立了庆春号。民国十九年(1930),庆春号经营茶叶的数量与营业额在当时易武的众商号中,尚且数的上。民国二十三年(1935)起,出任镇越县第一区区长,所辖的就是原易武土司地。民国二十六年(1937)响应时任镇越县长赵思治的倡议,参与修造石乌龟一带县道,提议时任县长赵思治为竣工后所立功德碑写下一篇序文。赵思治在文中特意指出了这一点,但这一笔被当时财大势强的黄氏族人从碑文上略去。仅以许区长飏鹍捐银十元出现在功德碑捐资人的名单中。对于易武众商号来讲,这几乎算是最后的辉煌。短短几年后,多家商号先后关闭。民国三十一年(1942),攸乐山暴动,镇越县瑶族起而响应,阻断商路。身任第一区长的许飏鹍亲往安抚,作为国民党官僚,许飏鹍被杀。两年之内,先是庆春号关闭,而后许飏鹍被难,许氏一门几乎陷入绝境。其时在昆明读高中的长女许美英,不敢回易武奔丧。长子许永龄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接续做些茶叶生意,在镇越县政府谋求任职,维持家庭的生计。之后数十年期间,许飏鹍的夫人吴氏又接连经受了三子病故、次子被镇反、长子劳改、三女儿被划右派等变故,她还要抚养遗腹子。十四岁的四子早早去参加工作,二女儿靠着当会计、做缝纫的微薄收入维持家用。动荡的岁月里,平凡世界里的芸芸众生,遭逢的都是死生叵测的命运。

一座茶山,一条老街,一家茶号,一个家族,一段往事。如今,当我们回望普洱茶号的历史,不独能从中看到普洱茶的兴衰起伏,亦能感受到人生命运的无常。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千堆第30期|一叶茶香诉传奇:刮风寨的“阴柔”是易武茶的顶级代表

  千堆古树熟茶发酵计划第30期  刮风寨古树熟茶

  【原料】刮风寨

  【采摘季节】春季

  【发酵地点】勐海

  【发酵水源】勐海山泉水

  【发酵数量】100公斤

  【发酵时间】2019年2月初

  【发酵方式】竹筐发酵

  【发酵时长】60天
  易武刮风寨:

  刮风寨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西北部的易武镇,与老挝相邻,距离麻黑村委会23公里,距离镇政府35公里,多为土石路,崎岖不平,狭窄难行。因地处风口,四面环山,水自寨前流,风穿寨而过得名“刮风寨”。也正是因为复杂的路况阻隔了外界与村落的联系,茶树与世隔绝,静谧于一片古老而又充满原始韵味的山林之中。
  刮风寨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2100mm,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整个寨子以瑶族为主,古树茶分布于约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离人居住的地方有25公里之遥。其中古茶树主要集中在白沙河、茶坪地、冷水河、茶王树地等地。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刮风寨的茶树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也造就了刮风寨茶叶出众的品质。
  生茶条索

  生茶口感

  -------------------

  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柔和带有蜜香;入口柔和,顺滑;涩感不明显,有苦但化得较快,回甘强烈且迅速;山野气韵明显,喉韵深;
  特点:入口细腻顺滑、口感鲜醇,微苦涩,回甘迅速,韵味足。
  易武刮风寨生茶的特点在发酵后有很大的保留,如其汤感的柔滑度、甜度都有很好的体现。下面我们将开始本次的品鉴:
  熟茶条索(未筛分)

  熟茶口感

  -------------------

  入口甜,水路细柔,汤感稠滑,汤色红亮似红酒。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如丝般循序渐进的苦韵,当甜淡去后,苦才慢慢显现。汤中含香,似木香溶于茶汤中,8泡后滋味有所减淡,尾水甜,有回甘。
  特点:汤感细柔、绵滑。明显的易武茶特点;入口有甜度,有苦韵;汤香明显,舒适且持久。

  缺点:口腔回馈略为单一,滋味稍有欠缺。

  品饮建议:从本款熟茶整个品饮过程中内质、汤感、口腔回馈等方面的表现来看,属中上级别;发酵程度适中,有很大的转化空间,期待后期香气及汤感的转变。
  茶友品饮评语

  -------------------

  曹先生
  盖碗冲泡:条索细干净。汤色透亮、油润、干净;汤感柔滑、绵厚。茶香溶于水,入口顺滑,口齿留香,开阔,回甜。香韵停留持久。但总体滋味回馈不强,回馈东西少。以10分满分计算打7分。是一款不错的茶。

  审评冲泡:汤感绵厚,顺滑。协调度好,第二次出汤水较硬,汤香下降,有汤水分离感。第三次出汤,清、甜,有分离感。总体感觉绵厚,顺滑,干净无杂味。喉部稍干,汤水下降明显,内质稍弱。

  常先生
  干茶外观:条理紧实、干净

  汤色:红润饱满

  汤感:滑香、滑润

  香气:淡、温婉

  口腔回馈:饱满,清香感足

  综合评价:满分100分,可以打89分,整体感觉不错。

  杨先生:
  盖碗冲泡:干茶芽头明显,条索细长,饱满;汤色透亮,干净,红润浓稠;汤感柔和,饱满,入口浓稠,柔滑,有喉韵;汤中含香,清纯,干净;喉韵深长,生津明显,有苦韵。

  综合评价:易武特点明显,茶内质丰富,柔和,饱满;品饮时体感舒适。

  审评冲泡:茶汤饱满,柔和内置丰富;汤中含香,层次感强,融合度好;总体感觉茶汤浓厚,柔和,但品饮后喉部有点干,存放一定时间后,茶汤滋味会更加优秀。

  刘小姐
  干茶外观:条索细长,显毫

  汤色:深红、透光度还可以

  汤感:绵、柔,浓稠

  口腔回馈:有苦韵,但很容易化开

  综合评价:香气明显,让人印象深刻,有生津感,是款不错的好茶

  陈先生
  盖碗冲泡:干茶外观:干茶完整,偏金黄,一惯干净

  汤感:入口柔滑,汤感饱满

  香气:有淡淡的木香

  口腔回馈:回甘生津,无涩感

  综合评价:比较不错的一款茶

  审评冲泡:香气更为明显,茶汤润感很好,不刺激,第二次出汤汤感变薄,滋味减淡。总体打分8分。

  致和
  盖碗冲泡:干茶未经筛分,条索较完整,芽头少;汤色透亮呈酒红色,油润;汤感绵、柔;汤水含香,2-4泡入口甜柔,有淡淡的回苦,微微的涩感;综合评价:整体感觉不错,回馈稍弱。

  审评冲泡:汤质厚、饱满,有特殊的香气;汤水融合度较好。第二次出汤,汤感下降比较明显,甜、香,融合度一般。内质下降较快,但前面汤感较好,综合度不错。

  本次品鉴结束

  书院熟茶——千堆古树熟茶发酵计划

  书院熟茶从成立伊始,一直致力于古树熟茶的发酵工艺拼配方案以及仓储条件的研究开发。

  我们将持续不断地发酵各个茶区的名山名寨和微小产区的古树茶。

  空前的覆盖普洱茶全茶区(包括境外缅甸果敢地区和老挝的古树产区)建立普洱熟茶发酵及仓储最强最全数据库。

  书院熟茶,此次发酵计划旨在了解各产区发酵后的特点和区别,并试图找出与每个产区相对应的最佳发酵方式和仓储环境,我们已经在临沧和勐海试验了近两百个古树茶堆子。
  书院熟茶作为一家专业熟茶公司,有的不仅仅是好熟茶,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熟茶为普洱茶作出一些微小的贡献。

  所以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发酵数据库,为以后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熟茶发酵支持和口感特点拼配方案,让熟茶突破固和传统制茶观念,走上信息化数据为王的时代,并能真正做到成品前的口感预判和按照预设口感进行生产,让熟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循,有案可参。
  未来我们将在第一个两年计划内完成全茶区细分山头的小堆发酵实验(计划截止目前以实现五分之一)并在行业内实现技术和数据共享。

  第二个两年,我们建立的大型可调控仓储设备进入试运营阶段,全面模拟全国大区域仓储环境,配合发酵计划,填补并完善全茶区熟茶仓储转化过程的数据空白,我们同样会共享这方面的数据。

  好熟茶不再是靠好运气,好原料需要正确的好工艺,好味道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好仓储定不负好时光!
找到约13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