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一个古色古香,充满文化氛围的古城,有云南唯一的状元公的府第,有延习着古艺的传统豆腐作坊,有静静留下历史时光中的火车站,有全木制古老的走马转角楼和精雕细刻的门窗屏风,有传承百年的文庙和家族祠堂,透露出某种曾有过的尊贵身份。
地灵人杰之地,石屏历有读书的风习,人物辈出,比如云南仅有的状元袁嘉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袁状元是经济特科状元,事关百工货殖。
说起来,状元家,就和普洱茶大有关系,状元的胞兄袁谦六,就是当年普洱江湖上大名鼎鼎乾利贞宋聘号茶庄的股东。
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和同兴号,这四大石屏茶号,早在清乾隆时期,就打下易武普洱茶的牢固基础,共同奠定了使易武后来成为江北六大茶山中心的格局,开创出普洱茶的易武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易武茶与石屏商邦:
石屏,一个滇南小县,一个远离六大茶山数百公里的撮尔小城,它与普洱茶,究竟有怎样的渊源呢?
明代,云南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即军屯、民屯、商屯。大量汉族人口自南京一带随傅友德大军迁移云南并散布在各地,人数约在30万人左右,这也是云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汉族移民,今天云南的汉族基本延续于此。
明代的垦边制度加快了云南土地及农作物的开发进程(那时候的云南许多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石屏县的汉人在明末大规模进入易武茶山,除了生计问题之外,更多在于那个时候种茶赚钱,而他们的勇敢勤劳,也为后来易武茶山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清代阮福《普洱茶记》里记载:入山制茶者数万人,这个数字是惊人。因为他们,也才有了后来的哪些我们熟知的普洱茶老字号。
当时,第一批石屏人赶着马帮,跨越红河哀牢山、无量山,抵达易武,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在两百多年前,茶叶作为国家的重要物资,与盐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必需品。
而后,更多的石屏人,先后到达了易武、倚邦地区,在这里站稳脚跟后,许多人举家迁入,从此定居在雨林深处。
他们是第一批除少数民族之外,真正定居易武地区的内地汉人。这些群体在易武创立的商号,大多为当时的清政府制作贡茶,经由茶马古道运出山高险阻的云南。
就像当年台湾的眷村一样,在近一百多年以后,当年这些到达易武制茶的石屏人被后人称为“石屏商邦”。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无论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乃至心理认同上,很多人都把当时石屏人的聚集地称为“另外一个石屏”。这也正是今天的六大茶山的核心地区——易武。
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再往回调一些,易武的先民是石屏人,其实石屏人的祖先也并非本土云南人。
早在明朝初,大批的中原人就开始移民云南,一部分中原人觉得石屏气候温和,又处于相对丰饶的盆地,于是开始到这里定居。
据说石屏一词并非汉语,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转音。民国以前,石屏曾一直被称为“石坪”。当大量移民先后进入这片多石的地区之后,他们带来的先进内地文化,也得到完整继承,并被发扬光大。
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石屏的物资毕竟有限,僧多粥少,于是石屏人穷则思变,他们必须踩出一条穿越宝秀的小道,前往传说中财富遍地的西部去,去创造财富养家糊口。
当时正好赶上了清朝皇帝痴迷于普洱茶,勤奋的石屏人靠着茶叶生意,如果运气够好,兴许还能衣锦还乡,盖上一座深宅大院,光宗耀祖。
我们也可以从石屏会馆的分布情况了解到当年的景象:石屏人在京师有彩云别墅,省城、思茅、蒙自、个旧、元江、普洱、他郎(墨江)、磨黑(普洱)、丫口(易武丫口寨)、茶山各有会馆,上述除外,还有阿迷(开远)、河口、易武、勐腊等会馆,石屏人在省城昆明建石屏会馆之后,又在文庙街购得房屋一院建石屏茶邦,实际上就是石屏商会馆。
应该可以看出来,石屏会馆的分布,与普洱茶密不可分,大部分会馆设立在普洱茶产地、普洱茶道中和普洱茶中转地、普洱茶销售地,而在普洱茶中心产地易武及其周边,石屏会馆多达数个。
以石屏一地的人力,就有如此多与普洱茶有关的会馆,由是可见,石屏人对普洱茶的贡献,不可不谓之劳苦功高。
而茶马道重要的一条,就是从易武走江城下元江进石屏,几乎南下国外的茶叶,都有石屏人在主力操办。
石屏茶人,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易武茶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用力何其沉,用心何其诚,用时何其长,需要一点一点掀开历史堆积起来的迷雾,慢慢看过去。
石屏山歌唱到:石屏彝女健腰脚,出门大笑男儿弱,而今远作茶山行,茶叶尖如妾命薄……歌声渐行渐远,落入远山。
10月19日下午,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中吉号山东运营中心,中吉号联合茶业复兴共同举办了“十二春秋麻黑茶会”沙龙。“泉城”骤降又稍稍回暖的气温,让饮茶有了新的理由,大家相聚在茶城,品着中吉号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回顾茶山历史,讨论普洱茶投资收藏的价值。以下是沙龙实录。
王娜(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复兴沙龙第251期,本次沙龙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品麻黑,知易武”,再聊一聊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与仓储。
今天也是茶业复兴与中吉号合办的“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第四场,我们来到了济南。我对济南这个城市的最初印象还是来自小学课本里收录的《趵突泉》这篇课文,今天早上我在黑虎泉就围观了老头老太太们排队打水的场景,真是非常有意思,济南不愧是“泉城”!
当地人似乎对泉水有一种执念,“喝惯了,一天不喝就觉得浑身难受,”一位正在打水的老先生说,早年济南人大多喝的是茉莉花茶,用泉水泡茶更是标配,近几年,云南的普洱茶在当地也颇受欢迎。今天茶会上我们将喝到的两款茶就是普洱茶,它们是来自云南茶马古道源头、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在主话题开始讨论前,我会围绕这几个方面带大家先了解一下易武、麻黑和中吉号。
易武茶山属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都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其次,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在山头茶的评价方面,我们总是能听到“班章为王、易武为后”这样的说法,班章的茶口感霸道,像霸气的君王,而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喝过易武产区普洱茶的朋友,经常会用“香扬水柔”来形容它的特点。
有人说,“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也有人说,“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在普洱茶特别是易武茶跌宕的时间线里,无论对于喝茶人还是做茶的企业,麻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麻黑,是一段历史。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族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从石屏、江西等地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麻黑,也是一款茶。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而从2008年——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麻黑,还是一种味道。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是江内茶中之上品。浓郁的蜜香,阴柔细腻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说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号。易武是贡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枢。与麻黑一样,中吉号遵循中庸之道,专注纯麻黑的传承已经有十二个年头。麻黑,是中吉号最早探索的产区。2008年,董事长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创建“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茶园管理法则,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扩建升级改造完成,成为现在的麻黑庄园。
王娜(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普洱茶有投资收藏的价值吗?
普洱茶是一种有生命的茶。它被称为“能喝的古董”,具有越陈越香的品质特性,这一特质也造就了它独有的投资与收藏价值。茶马古道、人类学专家杨海潮、普洱茶老字号研究者杨凯两位老师说,“越陈越香”最早出处是嘉靖四十二年(1562)的《大理府志》,李元阳写道:“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陈椽先生主编的《茶叶商品学》(1991)在“越陈越香”的这个问题上,走得更远,并回答了其理化机理。他在书中就说:“商品茶与食品一样的,发生了变质、劣变就失去食用价值。红、绿茶陈化,其经济价值和饮用价值降低,但还能饮用。我国供中药配伍的茶叶均用陈茶,新茶叶反而不能用。我国茶区也有不饮用新茶的习惯。有的茶叶陈化倒成了它的品质向优质转化的过程。如六堡茶、普洱茶等其品质是‘越陈越好’。茶叶陈化不能称它为劣变、变质。关于茶叶越陈价值越高,其原因要从药理方面去研究。”
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变化。普洱茶投资作为投资的一种,它即具备很多其他投资品种的特征,也有其独特的之处。它既能像古董字画一样给人带来收藏上的视觉喜悦和文化冲击,也能像收藏葡萄酒一样,通过岁月的沉积和变化,让内在的口感越趋完善醇和,起到一种收藏阶段的生产过程,并出现新的价值。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上图是2019年5月27日,东京中央于香港四季酒店举办的《一期一会听茶闻香》春季拍卖,百年还差一年的号级茶(又称古董茶)1920紫票福元昌以港币2,632万(人民币2311万)一筒(2236g)成交,刷新了记录——可见收藏产生的价值。
我们再来说一说,云南大叶种为什么适合仓储?
通过严谨地科学研究,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说:“因为云南大叶种的内含物质比较高,耐得住时间的磨砺,茶叶耐得住仓储。云南大叶种比中小叶种更经得起时间的折腾。”。
上帝造水,而人类酿酒,制茶。以葡萄酒来说,它是世界上最富于变化的酒。它在瓶子里每一天都会发生新的改变,只有到了启瓶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尝到它最终的滋味。整个过程就像是人的一生。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有一期节目中就提到过一个词,叫做“寻味”,他以葡萄酒举例说:“这是那一年的沙土,那一年下了几场雨,甚至是那一年的风,那一年的空气,被植物吸收了,才酝酿出了这种独特的滋味。所以,你品味到的是那一年的天与地。”
普洱茶和葡萄酒很像,我觉得它是最富于变化的茶:每一个山头都有它的风味,甚至每一年茶的滋味都不同。开一饼茶,你会想这饼茶是哪里生产的,是谁做的,当时那里有什么事情发生……
对于消费者而言,饮茶、藏茶的乐趣在于品一款好茶、藏好一款茶,在岁月变迁中,不断体味茶的变化,体验同一款茶在不同时期带来多样化味蕾冲击的快感,从“越陈越香”中感受岁月美好、尝尽人生百态。
“优良品种+正确的工艺+适合普洱茶的存储环境+时间”是成就一款好品质普洱茶的关键。
说到优良品种,拍卖会上百年老票茶的天价传奇,与现在之必然关联即是易武。易武古茶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茶马古道的起源,是普洱茶中最古老的王者代表,现在依然是普洱茶保持热度最高的茶区。中吉号纯麻黑就出自易武产区。
下面就请我们茶业复兴的周重林老师来为我们讲讲:为什么易武产区的茶会成为普洱茶收藏的热门?
周重林:很多朋友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参加活动,就为了能一起喝一杯茶,茶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刚才在讨论喝茶的代价,而普洱茶的代价就是要等待,要等到它最好的品饮期,那么最好的品饮期是多少年呢?就是我们今天的茶会名字“十二春秋”可以做解答的,十二年左右的普洱茶非常好,价格也不是很贵,而且它被时间驯化后(仓储后),口感也变得饱满起来,有它独特的韵味。
为什么易武产区的茶会成为普洱茶收藏的热门?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几年拍卖行拍卖的这些高价老茶带动的收藏方向,以福元昌号来说,四年前,它的七子饼老茶(一筒)才一千多万,四年后,这个价格飙就到了两千多万;不论是福元昌号、宋聘号这样的号级茶,还是中吉号都是以易武作为核心茶区的。
而且,易武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很长的历史,它是普洱茶这个行业里面能制造话语的一个地方。我们现在讨论的与普洱茶相关的概念,几乎都来源于对易武的模仿,比如,这个茶是苦的、涩的……这些都是以易武茶为分类来奠定的,我们以易武的口感来说易武是甜茶的代表,后来才对标划分出布朗山区的苦茶,所以世人对普洱茶的认知是奠定在易武茶的基础上的。同时,麻黑又是易武的粮仓(大茶仓),每年都产很多茶,也正因为它有足够的基数,才能支撑企业做成生意。这也就是易武茶为什么成为标准,成为热门的原因之一。如果它太小众,像冰岛茶那样只有几棵树,是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的,就像现在为什么冰岛从冰岛老寨范围扩大到冰岛五寨,就是因为它太小了,需要模糊边界,扩大化。
麻黑村委会附近有个近几年很热门的村寨叫刮风寨,2002年,我的一个朋友去村里收茶,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里面生长的高杆茶树是茶树,他们只知道小的茶树;而麻黑村的人就不同了,他们知道的多得多。这也是我们所好奇的地方,为什么易武会诞生这么多不同的东西?后来发现这是因为易武的传承是有序的。
说到传承、传统,易武还有制茶的传统,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就是易武有石磨压饼,很多人只知道这是精制环节,甚至把它叫做阳光晒饼。要知道,易武过去是没有烘房的,它全部是通过蒸汽瞬间蒸软,压饼后再拿到马路边去晒,我在易武就看见过一个很壮观的场景:各家各户将茶饼放在簸箕里晒,这种阳光晒饼有什么好处呢?它会让饼面蓬松,我们喝易武茶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只用轻轻地一掰就能将茶与饼分开,而很多通过现代机器压制的饼,非常难撬,即便是动用锥子撬都很难取茶。易武的传统压饼和制茶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它能让茶与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茶饼的含水率维持在10%左右。
从存茶的角度说,我们存茶的时候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在家里存茶,得保持通风,不要被阳光直射,还有个小环境就是装在箱子里、被笋壳包裹住,所谓的自然发酵、陈化就是从这里来的。在中国,过去有三个地方形成了藏茶的习惯,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三省,还有一个是香港的茶楼,在香港有吃早茶的习惯,他们吃早茶的时候就会喝普洱茶。也因为香港人喝陈茶的这个习惯才出现了今天通过渥堆发酵而来的熟茶,做熟茶就是为了快速达到陈茶的效果。第一批熟茶就是在香港试制完成的,后来传到广东,70年代云南又才去广东学了这个技术带回来。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怎么来的呢?我从2004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直到去年才写了一篇《普洱茶“越成越香”考》的文章。我觉得普洱茶流行起来还是与经济回归有关系,沿海一带有一帮早富裕起来的人有“富贵病”,他们要减肥、养生,普洱茶就在圈子里流行了起来。近一千年以来我们讲的是绿茶的故事,时间再缩短,近一百年来,我们讲的是红茶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英国人讲出来的,所以红茶风靡全球,带来了优雅的下午茶、红茶调饮,但是近十五年以来,讲的又是普洱茶的故事,因为它是可以喝的古董、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可投资收藏,其次,它有古茶树,看得见摸得着。
市场上有追捧,把茶当成是一个投资品,我认为这是市场自身的选择,而不是说有人在特意炒作。《中国茶叶》1981年第一期就发过一篇文章,就讲到普洱茶如果是新茶就卖3元/公斤,陈茶则卖14元/公斤,价格差非常大。我们今天茶会也非常有意思,通过喝同一个地方、不同年份的茶来看它的转化效果,品味不同时空所带来的不同口感体验,这实际上也是在降低你的认知成本。
王娜(主持人):普洱茶不仅好喝,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讨论环节大家可以结合普洱茶有投资收藏的价值吗?值得收藏的普洱茶都具备哪些特点?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讲讲你在投资收藏普洱茶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扰,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栾先生:我觉得收藏普洱茶不论是从品饮角度还是收藏角度来说,它都能带给我惊喜。品饮方面,通过汤色、滋味、口感来观察感受,每一年的茶它带给我的体验都不一样,每喝一次都有惊喜;而从收藏上来说,我觉得这也是个花钱买时间的方法,只不过,这买的是普洱茶转化的时间和滋味变化的时间。
茶友:通过刚刚播放的片子一下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2017年,那年我去到了中吉号的茶厂,也去到了麻黑那个村子,感触非常深。我一直都很喜欢普洱茶,特别是2017年从版纳回来后,我大概有半年时间都对它非常着迷,欲罢不能……刚才周老师提到香港吃早茶喝熟普的问题,我前段时间刚从广东回来,感受非常深,比如他们会收取茶位费,你吃早茶的时候不管你不要喝茶,这个茶位费都是固定要收的,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喝一喝茶,这也是间接地在培养我们喝茶的习惯。当时在广州吃完饭后喝的那壶熟普,我到今天都还非常想念,我觉得这是我们山东市场可以学习的地方,在陈茶方面,我们也有很大的空间可做。
张向东:云南有易武,易武有中吉号,中吉号有纯麻黑。中吉号将麻黑做成了一个标杆茶,以后只要当我喝到麻黑茶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中吉号,以他作为评判麻黑茶好坏的标准。我们现在要投资普洱茶,我觉得可以从茶种、产区、工艺这些方面去考虑,选择价值与内质相符合的茶。
茶友:我觉得好的原材料是一款茶可投资的基础。我觉得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就是喝老茶,存新茶。当若干年以后,我们喝着自己存的一饼茶的时候,那种感觉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芦金亮(中吉号山东运营中心负责人):济南是六大茶类汇集的地方,第一茶市改变了山东的饮茶史,在这里各个茶类都有销路,但到最后,这么多茶叶里我选择做普洱茶是因为它有独特的魅力,不论从口感、运营、销售这些方面看,它都能给我带来惊喜,所以我觉得普洱茶有投资收藏的价值。其次,我认为值得收藏的普洱茶应该要有转化空间、品牌和一定的“量”,从品牌上看,它涉及茶叶的二次流通,甚至是三次流通;而一定的收藏量,则是保证你所收藏的茶品有相对稳定的品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单饼茶几乎没有收藏价值的原因,因为它受外界影响太大,可变因素太多。
从仓储来说,中吉号现在有华南仓、云南仓,下一步如果有机会我们也会做一个北方仓。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口感需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仓储来满足大家对普洱茶口感的追求和感受。
陈春燕(中吉号产品总监):纯麻黑是中吉号的开山成名之作,也是中吉号的明星产品,从2008年的第一饼开始,到2019年,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了,年年延续,不曾断代,中吉号用十二年的光阴将一饼茶做到了极致,创始人杨世华先生用12年岁月的匠心坚守,让麻黑焕发光彩,重新找回清朝六大茶山繁盛时代的荣光。如今市场上提到麻黑,首先便想到中吉号,提起中吉号品牌,首先想到的是麻黑。它是市面上唯一的麻黑茶连续出品了12年的产品,这是行业里极少数的,我们中吉号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坚持做麻黑茶、深耕麻黑这个产区12年的企业,自从扎根麻黑,无论市场怎样的风起云涌,从没动摇过。所以说品牌产生价值,品牌茶在市场才能流通。市面上有很多不知名厂家生产的产品,因为知名度不够及产量少,一经销售流入仓储环节因为变现率低而被市场埋没。即便它有好的品质和转化效果,也很难在市场上流通。所以品牌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品牌要用时间来检验品质,用品质来支撑品牌。初心不改,匠心不变,值得我们用美好的时光去珍惜。
王娜(主持人):刚刚大家也分别喝了中吉号2011和2016年的两款纯麻黑茶,不知道它们是否符合你对麻黑茶滋味变化的想象呢?下面请大家轮流分享一下自己品鉴感受吧——
周重林:今天喝的这两款麻黑茶在口腔中的这种浸入感是渐入佳境的,它不像布朗山区的茶,滋味很苦、很高,入口就很刺激,而是慢慢地散开,有一种君子风范。普洱茶与其他茶不一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过喉,绿茶入口后它的滋味会停留在你的舌面,不过喉,只有过喉才会产生回甘,这也就是普洱茶滋味纵深度的体现。
茶友:易武茶的条索比较肥壮,偏黑。从口感上看,2016年这款纯麻黑茶气还是比较足的,茶汤也比较青,而2011年的纯麻黑,经过几年时间的转化,汤色已经从青绿色转成黄色,口感较温和,入口柔中有刚,喉感流畅,韵味足。
茶友:刚开始我对普洱茶是不认可的,我当时就觉得茶这么苦,有什么好喝的呢?但当我去了两次茶山,喝了很多茶后,我就改变了我最初的这种看法,中吉号在麻黑有自己的古树茶园,这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可持续的保证,所以我选择了投资它的茶。而今天喝的这两款纯麻黑茶,年份相差了五年,不论是从茶汤颜色,还是口感上看,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变化,特别是2011年的纯麻黑,入口沙滑,有厚度,蜜香浓郁,非常惊艳。可见,中吉号的新茶在后期转化上也非常值得期待。
下一场“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我们将去到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提前关注。
文章由茶业复兴编辑
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未经嘉宾审校
解释权归嘉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