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宜宾茶史

找到约14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史话:二、《明实录》中记载的宜宾茶叶历史

进入明朝后,对宜宾茶叶历史的记载就多了起来,其中较重要的是在《明实录》中有6则宜宾茶叶历史的记载。

《明实录》

首先介绍一下《明实录》是一本什么书,《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的统称,共13部,2911卷,1600多万字,书中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15代皇帝、约250年的大量资料。纂修此书是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逐月逐日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类似于编年大事记。根据不同的当朝皇帝,《明实录》下又分为《明太祖实录》《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等。由于卷数太多,《明实录》至今都还没有点校注释版本和白话文版本。

也就是说:《明实录》是皇帝的工作日志,它主要记载的是当时皇帝每天上朝时批准、驳回时旨意。《明实录》是当时人记当时事,相对于在几十年、上百年后重新编纂的志书而言,更具备史学资料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 。以下选取《明实录》记载宜宾茶史的3则,并予以解读。

《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

第1则。在《明太祖实录》 卷之七十七中有一条记载有:

乙未,四川茶盐都转运司言:碉门、永宁、筠连诸处所产之茶,名剪刀粗叶,惟西番夷獠用之,自昔□贩未尝出境,既非茶马司巴茶之比,宜别立茶局,徵其税,易红缨、氊衫、米、布、椒、蜡,可资国用。其居民所收之茶,亦宜依江南茶法于所在官司,给引贩卖,公私便之。今拟设永宁茶局一,曰界首镇,岁收茶一十八万八千斤。雅州茶局一,曰碉门,岁收茶四十一万一千六百斤;成都茶局三,曰灌州,岁收茶七千四百三十斤;曰安州,岁收茶万三千一百七十斤;曰筠连州,岁收茶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斤。既收,则徵其什一,于官诏从之。

这段记载中能体现宜宾茶史的是:明朝建立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进入四川,洪武五年(1372年)就在成都茶局下设立了筠连征茶局,当年征收茶叶29.628万斤,而在同时设立的灌州征茶局(今成都都江堰市)、安州(今绵阳市安州区)分别只征收了0.743万斤、1.317万斤。在筠连征收的茶叶,应当是不限于筠连州一地,而是包括了筠连周边一带,由此可见当时宜宾南面筠连、高县、珙县一带产茶之多。

筠连征茶局在收茶(绘图)

第2则。在《明宣宗实录》第七十一卷中有记载有:

宣德五年冬十月癸酉……免四川筠连县民纳茶。时筠连县知县蒋永亨言:“宣德二年,县民所纳课茶已收二万五百五十斤在官,为作乱蛮人烧毁,令茶户陪纳,尚欠二千三百余斤。今诉贫难,乞蠲免。”上谓行在户部曰:“茶已纳在官,为贼所烧,岂可复征边民?宜加存恤,其悉免之”。

这段记载中能体现宜宾茶史的是:明宣德五年(1430年)时任筠连县知县蒋永亨说,在宣德二年时,筠连县人民应缴纳的茶叶已经收到20550斤存放在官府里面,但被作乱的“蛮人”烧毁,于是便下令茶农进行补交,补交后还缺2300多斤没有交齐,于是报告茶农的贫穷与苦难,请求朝廷免去剩余部分。宣德皇帝说,茶叶既然已经收集在官府,被贼人所烧毁,怎么可以重复向边区人民征收茶叶?应该加以抚恤救济。后来,剩余的茶叶就全部免征了。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第一、明朝时的茶叶不仅是交税,而且要交茶叶实物,说明在明朝时期茶叶不只是普通商品,通过茶叶,可达到“以茶驭番”“联藏抗蒙”“茶马互市”的作用,所以,茶叶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第二、筠连县民应交茶叶已交纳到官府后被蛮人烧毁,又令茶户补交。从所缴纳的茶税数量来看,第一次缴纳为20550斤茶叶(被火烧毁),第二次补交后还欠2300多斤茶叶,大约共收缴38800多斤茶叶,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筠连一带在明朝已是重要的产茶地。第三、减免少交2300多斤茶叶要通过皇帝批准后才行,说明当时的筠连茶是在朝廷是有地位的,是“挂了号”的,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筠连茶叶的品质很好。第四、从《明太祖实录》中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筠连设立征茶局,到明宣德五年(1430年)已是58年之后,筠连征收局这个机构一直都还存在。

《明宣宗实录》中的记载

第3则。《明宣宗实录》 第一百三卷中记载有:

丙辰,四川宜宾县民言:四川筠连茶课司自洪武至永乐间,所徵茶课积至三百余万斤,岁久不堪,市马别无支用,虚占四百余人守视,乞准户口、食盐给与附近军卫,有司从之。

这段记载中能体现宜宾茶史的是:宜宾县人民反映和建议,筠连茶课司在洪武至永乐年间征收了茶叶300多万斤,放得太久了,又没有用于交换马匹,还要用400多人守护,请求将这些茶叶按户口随同食盐给与附近的军事卫所食用。上级批准了这个建议。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明朝自洪武至永乐年间约50多年的时间里,在筠连一带征收的茶叶运到宜宾保管后已累计达300多万斤在宜宾城里存放,还要用400多人去守卫,足见宜宾南面产茶之多。

明朝时期有关宜宾茶史的记载还很多,限于篇幅不再列举。简略地介绍了宜宾茶史后,下一期进入本系列的主题,介绍源出宜宾的“川红工夫”红茶了。

来源:《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发展专题研究》,宜宾史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四川宜宾茶茶叶飘香

宜宾茶早,宜宾茶香,宜宾茶优。

长江首城——宜宾,有着3000多年种茶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还是中国早茶之乡、世界著名茶乡、世界(中国)早茶之都、川红工夫故里和四川省整体布局“三山一早”的特色早茶核心区。

宜宾茶的早、香、优,不仅体现在它的空间维度里,更体现在宜宾茶人镌刻于骨子里对茶的爱与坚持。

立春之后,宜宾就有春茶可摘,是同纬度地区采茶最早的茶区,通常比四川省内和江浙一带主要茶区早15—30天。宜宾早茶手工采摘,精选嫩芽,经杀青、初烘、理条做形、二烘、去毫、辉锅、提香等一系列工艺而成。每一杯好茶背后,都是宜宾制茶人的精益求精。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以茶会友友人多

秦开五尺道,宜宾早茶的醇香,就随着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马帮队伍的足迹,走出中国,走向世界。3000多年来,宜宾茶从宜宾的老街小巷走到成都杜甫草堂、宽窄巷子,走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再到美国纽约、意大利米兰……宜宾茶向世界散发着自己的悠悠茶香。

中国早茶之乡的宜宾,也发挥“宜宾早茶”自然资源优势,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打造“宜宾早茶”品牌,发展宜宾茶产业。

自2008年起,宜宾开始举办中国·宜宾早茶节,至2017年,升级为国际(宜宾)茶业年会。

如今,宜宾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和三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同时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各类茶事活动,多层次、多视角、多平台宣传推广宜宾茶。

在各大茶界盛会中,宜宾茶也一次次被认可并获誉无数。宜宾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认定为(宜宾早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宜宾早茶”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天府龙芽”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宜宾早茶”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中国·宜宾早茶节”获“中国优秀茶事奖”。在国际(宜宾)茶业年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天府龙芽”为“世界名茶”“中国好茶”,“宜宾早茶”为“世界名优绿茶”,“川红工夫”为“世界名优红茶”……

在第三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上,俄罗斯茶咖协会主席拉马兹·钱图里亚表示,希望能与宜宾企业家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接,广泛开展茶文化交流活动,共同致力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一杯清茶,让世界了解了宜宾。一个品牌盛会,让产业在健康品茗中发展。

精制早茶品牌多

作为四川省重要的产茶基地和“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在推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施标准基地工程、质量兴茶工程、科技兴茶工程,不断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探索出精制川茶的宜宾路径。

在基地工程建设中,宜宾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机制,采用改造提升老茶园与新建现代茶产业基地并重,基地建设与基础配套同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为精制川茶提供了有力的基地保障。

做好茶叶基地的同时,宜宾严格质量把控,为世界呈现安全、高品质的茶叶。精准确定“宜宾早茶”生产加工22道工序、“川红工夫”红茶33道工序,制定发布“宜宾绿色食品(茶)生产系列标准”7个,确保安全、质量有据可查、有据可依,确保宜宾茶色、型、汤、味、香俱佳的品质。

时代在发展,传统茶业也需要科技力量的助力。川茶学院、全国茶行业唯一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落户宜宾,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现代化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茶产业科技创新,宜宾用行动说话。

基地有了,质量优了,科技含量高了,精致川茶的路上,宜宾走得踏实稳健。

截至2019年底,宜宾茶园面积达125万亩,干茶产量达8.2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18亿元;天府龙芽、川红工夫红茶、早白尖等一批茶业品牌名字更加响亮。

别样茶展购销旺

为让全国人民品尝到宜宾早茶,今年的宜宾早茶节以网络形式举办。

2月24日,以“二月茶香迎春来宜宾早茶网上购”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宜宾网上早茶节启动。除启动仪式外,还包括“宜宾早茶原产地直播”系列活动、网上早茶节全网营销推广活动、宜宾人喝宜宾茶、天猫春茶山河行、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集中采购等。

“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和三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今年是第一次把宜宾早茶节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目前反响很不错。”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俊介绍,通过举办网上早茶节,可以拓宽宜宾早茶销售渠道,推动宜宾茶产业营销模式的创新,为宜宾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机会和新平台。

事实证明,好产品不愁销。在互联网平台,宜宾早茶以好口碑和过硬的品质,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每天都要走不少订单,北京、上海、广州、新疆的都有,而且还有不少回头客。很多消费者品尝后,都留下了对宜宾茶的好评价。”宜宾新闻网电商平台川南易购一名相关人员对宜宾早茶的销售情况看好。

据统计,在为期11天的天猫活动期间,携手全网主播直播带货共54场,播放量达800万人次;参与活动的30余家企业成交金额达1亿4千余万元,同比增长149%,累计吸引专业采购商9000余家,环比增长30%。参与天猫活动的茶企线上交易总金额为1200余万元,同比增长90%。参与1688活动的茶企线上订单累计销售额为3800余万元。

注:内容来源中国农业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为宜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调研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安排,今年2月以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前卫、余继红带队,组织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副秘书长,市人大法制委、教科文卫委、常委会法工委和市农业农村局、市茶产业研究院等市级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先后到翠屏区、叙州区、高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等我市主要产茶县(区)开展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宜宾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保护等情况,摸清问题症结,明确立法方向,力求找准立法切入点,为下一步高质量推进有关立法工作夯实基础。

在前阶段实地调研基础上,7月13日,调研组在市茶产业研究院组织召开立法调研座谈会,邓前卫、余继红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市级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工作汇报和部分茶产业企业、专家意见建议,共商茶产业发展之计,共谋茶文化保护之道,达成必须加快推进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以法治力量助力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共识。

调研组认为,宜宾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种茶史,是“中国早茶”之乡、“川红工夫”故里,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基础扎实,在全省乃至全国茶产业发展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等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战略部署,围绕做大做强我市茶产业、保护传承茶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培育了“宜宾早茶”“川红工夫”“屏山炒青”和“早白尖”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和著名茶业品牌,茶产业产值不断做大、茶文化保护成效明显,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调研组指出,开展茶文化保护(发展)地方立法,是市委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担当作为。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站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对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新定位新要求的战略高度,立足推进宜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丰富拓展宜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外延的现实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重要意义的认识,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有关立法工作,积极贡献智慧力量。

调研组强调,我市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保护基础雄厚,有着优良的茶叶品种、特色的地域品牌、传统的制作技艺、丰富多彩的民间茶文化、数量可观的古茶树、古茶园和历史遗存,以及新业态、新品牌、新名片,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是也要看到,与国内其他茶叶主产区相比,宜宾茶产业整体规模不大、茶品牌知名度不高、茶文化挖掘利用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要进一步把握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的良好基础和现实需要,抢抓宜宾茶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总结吸收我市有关工作实践成果和市内外地方立法经验,有力有序推进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各项工作。

调研组要求,要进一步做实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各项准备工作。持续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我市茶产业资源底数,挖掘茶文化丰富内涵;更加广泛学习借鉴,吃透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要求,积极吸纳借鉴外地先进立法经验做法;认真细致研究探讨,不断拓宽视野、集思广益、汇聚智慧,明确立法方向思路;坚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满足群众立法诉求;突出立法保护重点,围绕“川红工夫”“宜宾早茶”等宜宾茶产业茶文化特色资源做好立法文章,着力提升宜宾茶文化的影响力和茶产业的竞争力。

原文标题为:立足新定位 落实新要求 为宜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茶文化保护(发展)立法调研

来源:宜宾人大, 图|文:陈超、孙加力,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