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也是名茶之乡的英文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福鼎白茶:从神话中走来的时代品牌


2014415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在浙江新昌发布,福鼎白茶荣获“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品牌价值达到28.32亿元。这是自2010年以来,福鼎白茶连续五年在全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进入“十强”,前四年品牌价值分别为22.5624.4525.3426.93亿元,年均增长6.0%

“福鼎山水美,中国好白茶”。位于闽浙边界、东海之滨的福鼎,是“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主产区和主要出口基地;蕴育、成长于这块美丽山水之间的福鼎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代表。

 

近些年来,无论在国内国际各类茶事活动现场,还是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际重要赛事、会展的舞台上,福鼎白茶频频闪亮登场,并收获了“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世博十大名茶”、“北京奥运五环茶”和申奥第一茶、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一张又一张金名片,成为茶叶、食品领域的一个著名品牌。

品牌为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注入了强劲的驱动力,福鼎白茶产业迅速做优做强,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引领着现代农业发展,助力旅游开发,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流传千年的神话优美动人

在福鼎市域南部矗立着一座神奇秀丽的山岳,依山抱海,珠联川岛,以山海大观素称,她就是被称作“海上仙都”的太姥山,是国家级风景区,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在福鼎人眼里,她是神山,是母亲山,因为它是一方守护女神太姥娘娘的生活修道的场所;太姥娘娘是传说中的人物,作为古闽越地区的三大女神之一,专家学者们认为,她应该与妈祖、陈婧姑一样,是闽越人的女性始祖。

在闽浙边界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相传太姥山最初名才山,帝尧时,有一女子在山中居住,以种蓝为业,被称为蓝姑。有一年,山中麻疹疫情流行,很多孩子扛不住,夭折了。蓝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夜,有仙人梦里指点,要她采撷山中某一株植物的叶子作药为村民们治病。蓝姑照着仙人的指点找到这棵茶树,采树叶煮汤药救活了患病儿童。从此,被人们视为神明,称为太母(姥的同音同义字),并改山名为太母(姥)山。

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无名高烧、牙痛、咽喉痛的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而且疗效显著。太姥山中的一片瓦景区,是太姥娘娘居住、修炼的地方,周边有一棵千年老茶树,至今还生机勃然,这就是被命名为绿雪芽的福鼎白茶古茶树,也就是传说中太姥娘娘采摘叶子用于治病救人的那棵植物。福鼎人十分珍爱、敬奉这棵古茶树,遇到特殊时机,还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公祭古树。

优美的神话从某一个角度揭示了中国白茶与福鼎的关系。有关白茶的源头,茶业界普遍认为,“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名著《茶经》中就载有:“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句中的白茶山即太姥山。明清文人的著作中更是频见太姥山产白茶的记载,并且出现了有关白茶制作方法的陈述。另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庭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所有的这些都验证了福鼎白茶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茶界泰斗张天福、茶学专家陈椽等经过对福鼎白茶进入深度考证和科学分析,在他们的研究和著述中作出认定,白茶始创于福鼎。

作家王宏甲在福鼎采风后认为:“我以为晒干收藏之白茶是中国茶的祖先,四千多年前的蓝姑岂不是中国茶饮的创始人,把茶的药用引入民间生活并最终成为茶饮,舍福鼎的‘蓝姑娘——太姥娘娘’,还有谁!我期盼宁德福鼎有一天在巨大的太姥娘娘雕像下庄严地刻上:人类茶之母。”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名茶

茶有六大类,白茶很珍贵。作为世界六大茶类之一、中国特有茶类的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功效独特等三大特征,并以其降火消炎、康体养颜等显著保健作用而久负盛名。

大自然赋予福鼎山海川岛,好山好水和肥沃酸性的土壤,为福鼎白茶的孕育、生产创造了独特的基础条件。被烙上“原产地福鼎”这一地域符号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就是国家级茶树良种,于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GS13001GS13002,即俗称的“华茶一号”、“华茶二号”。在这之前,1965年和1973年,福鼎大白茶两次被全国茶树品种研究会确定为全国推广良种,并列为全国区试的标准对照种。

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等科研机构以及张天福、骆少君、陈椽等众多专家从历史渊源、文献记载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对福鼎白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考证,得出了结论:中国白茶的源头在福鼎。2004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严格评审,福鼎白茶注册为原产地标记地理标志,并成功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福鼎白茶”证明商标。

地域唯一性加独特的制作工艺、冲泡方法,造就了福鼎白茶的上乘品质。茶叶专家骆少君评价福鼎白茶之所以品质上乘是:“由于其水土特定的小气候、特定的品种等先天优势加之特定的传统加工工艺、特定的冲泡方法等因素所决定的。”

福鼎白茶制作工艺的特殊在哪里?就在于天然二个字。福鼎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这些优良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过萎凋(包括并筛、拣剔)、干燥两道工序加工而成,整个制作过程不揉不炒,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的内在成分。

无论是太姥娘娘晒制、烧煮白茶救病救人的传说,还是历代有关福鼎白茶制作工艺的记载,都确证福鼎白茶制作方式的原始、生态、天然。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中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火气耳……”这“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说的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和自然品质。闻龙在其著作《茶笺》(1630年)中说到:“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这正是直至今日还在使用的白茶制作方法。

事实上,白茶制作程序从采摘开始,要求就十分严格。所使用的原材料十分讲究,一般都是采摘白毫多的肥壮芽叶,不同产品还有不同的采摘期和留叶的区别。比如白毫银针,其成茶芽头肥壮、挺直如针、满披白毫、色白如银,采摘期仅限于每年清明节前的15天左右;再比如白牡丹,外形成绿叶夹银针(芽),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根据品级或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不能马虎。还有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等,对芽叶采摘期、叶形、质地、温湿度等都有各自的标准。

当然福鼎白茶的工艺天然性更集中表现在加工工艺环节。采摘后的芽叶,要马上进行萎凋,有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加温萎凋三种。在福鼎,民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自然萎调方式,即日光晒制白茶的作法,不仅茶农,也为茶企业所沿袭。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茶企业和茶农用传统的日光萎凋工艺生产白茶。自然萎凋看似简单,其过程蕴含着深奥的制作原理,渗透了前人的自然观、人生观,整个过程还要把握好茶叶采摘时间、茶叶嫩度、茶叶品种、气候变化、温湿度、萎凋的时长等等,而有关的细节没照顾好,制作的白茶口感会有很大的不同。2012616日在北京召开的“福鼎白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先生说:“福鼎作为白茶发源地,以盛产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极品白茶而闻名海内外。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不炒不揉,鲜叶经萎雕和干燥两道工序加工而成,白毫满披,看似简单,实则奥秘无穷。”

历代福鼎茶人一直在研究创新白茶的制作工艺。他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实践,研究出在室内进行热风萎凋和清洁复式萎凋的方式,鲜嫩的茶树芽叶摊放在竹制萎凋筛、萎凋架、水筛或萎凋槽上,让芽叶自然萎凋,实现白茶全程不落地生产。这种模仿自然条件使茶叶失水干燥,生产过程实现半工业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叶产量,另一方面摆脱了古代生产完全依靠天气的限制,而又满足了现代人对纯天然食品的需求。福鼎白茶这种独特而自然的加工工艺与其他茶类相比有很大优势,它完整保留茶叶中的营养成分,成为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

药用保健功效显著是福鼎白茶的又一个标志性特性。民国福鼎文人卓剑舟先生在其著作中总结了前人及民间对白茶功效的认识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概括性的诠释,他说:“绿雪芽,今呼白毫,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售往国外,价同金埒。”今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白茶进行了科学的、深入的研究,对白茶的药用保健功效给出了更权威的阐述。

2001年,湖南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杨伟丽教授等采用同地点、同品种、同嫩度的鲜茶叶,利用不同工艺,加工成六种茶类的样品,分析比较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差异,探讨白茶加工工艺对茶叶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原料加工成六类茶中,氨基酸、咖啡碱、黄酮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等,均以白茶的含量最高。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所韩驰教授通过建立高血糖动物模型,证实福鼎白茶能够使高血糖动物的空腹血糖显著降低、糖耐量显著升高;又通过采用自身与组间两种对照设计的人体试验,证实福鼎白茶能明显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对患者胰岛素分泌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证明福鼎白茶具有一定辅助降血糖功能。

其实国外医疗科研机构很早就对白茶的保健功效进行研究,并有许多成果见诸学术报刊杂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布科夫斯基博士发现,喝白茶能使人体免疫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纽约佩斯大学的米尔顿·斯奇芬伯博士研究发现,白茶提取物对导致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肺炎等细菌生长具有预防作用;俄勒冈州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表明,白茶是一种新的抗癌物质,能不断抑制、缩小肝癌肿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西南伦敦金斯顿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德克兰·诺顿教授的研究显示,白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氧化剂的功效,有助于预防癌症和心脏病。

总结近些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相比其他茶类,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的比例适中,还含有特殊的白茶因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消化道功能、美容养颜、减肥等功效。而自2011年以来,由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牵头,整合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等五大著名机构技术资源与科研团队,以白毫银针、白牡丹为研究对象,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了数十次严谨科学的解析论证,用科研成果证明了福鼎白茶具有显著的美容、抗辐射、消炎清火、降脂减肥、调降血糖、调控尿酸、保护肝脏、抵御病毒等保健养生功效。20126月和8月,在北京国际茶业展和杭州“福鼎白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刘仲华教授两次向社会公布了这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这是国家级权威科研机构对白茶保健功效的系统研究与成果发布。

正因为福鼎白茶具有独特品质和显著的保健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原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原主任骆少君一再呼吁要重视发展白茶,她说:“不仅美国、瑞典斯德哥摩医学研究中心表明白茶杀菌和消除自由基作用很强。30年前我就极力推介白茶,今天更要大声呼吁。”

融汇历史与现代的时代品牌

骆少君对福鼎白茶曾有过一句感慨的话:“福鼎白茶,是我国茶叶大家族中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名门望族”。她的感慨,是因为福鼎白茶曾飘洋过海,享誉海外,而在国内,有很长一段时间,却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当然,经过福鼎市全力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推动白茶产业发展、升级、做优做强,如今的福鼎白茶,已呈现出“墙内开花远近香”的新形象。

文献资料显示,福鼎白茶种植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以前。唐代的陆羽在他的传世著作《茶经》中就留下有关“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的记载。其后历经宋元明清史籍上均可见福鼎生产白茶的表述。尤其是明清至民国这数百年间,福鼎白茶迎来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有关福鼎白茶种植、加工、品茗、流通等相关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至迟,在明末清初,就有福鼎白茶远销海外的记录。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在福鼎沙埕港设立了贸易口岸,向国外出口茶叶。嘉庆初年,福鼎白茶名优品种的“白毫银针”已走进英国皇家,并视为世界名茶为英国女王所酷爱。清末民初,在欧亚地区,福鼎白茶的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了39个。正是卓剑舟先生在《太姥山全志》所描述的那样“运售国外,价与金埒”。在2011年西泠印社春拍场上,有数件民国四年即1915年参展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精茶”原装登场,1915年英文印鉴宛然尤在,其中福建的马玉记白茶荣获当年巴拿马万国会的金牌奖章,此款参展茶采用精选芽尖制成,虽时光流逝百年其茶身白毫依然清晰可见。据福鼎点头柏柳村梅伯珍(即梅筱溪)在民国时期所写的《筱溪陈情书》记载,福建马玉记白茶正是由梅筱溪提供的。

在长期实践中,福鼎白茶深深扎根于脚下这块肥沃的土壤,也深深融入福鼎人民的生活,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福鼎民间流传的“茶哥米弟”,表明茶在福鼎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但等同于米,而且高于米。这从至今还在福鼎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中白茶所扮演的角色中得到印证。作为全国第三大畲族聚居县(市),福鼎畲族群众无论在日常生活、迎来送往以及祭祀、庆典等重要活动中,无处不见茶的身影,畲歌中的《敬茶歌》、《采茶歌》、《摘茶歌》,生动而形象地演绎了畲族群众的生活与茶的亲密关系。

福鼎白茶还与地方宗教文化息息相关。流传千年的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的故事说明,它的诞生和神奇功效从一开始就与被视为道教圣母的太姥娘娘有关。而在福鼎,佛与茶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一家寺庙不种茶制茶。各寺院将制茶、喝茶与禅宗理念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茶文化。200911月,首届中国·太姥山资国禅茶文化国际研讨会选择在福鼎市资国寺举行,正是因为福鼎禅茶文化的丰厚积淀。

时代的演变前进都可以从福鼎白茶的文化吸纳中看到影子。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一世纪,人们对和谐、健康、生态和美的追求更为迫切。清雅从容、蕴含着“物我两忘,人我相安”的自由和谐哲学内涵的白茶暗含了人们对于和谐人际、对于保持心智明朗的愿望;白茶所具有的独特药用保健功效、对优良生态环境的依存暗含了人们追求健康、生态的理念;对于女性来说,白茶的纯洁恬静形象恰可作为她们的比拟,而喝白茶能减肥又使它多了一份为女性亲睐的理由。

近年来,随着欧美一些科研单位对白茶研究的不断深入,白茶的护肤养颜功效逐渐被发现,并用于化妆品的生产,从而使得古老的白茶又浑身散发着时尚文化的元素。全球咖啡连锁大亨星巴克高调推出的星巴克白牡丹茶、完美世界白茶润肤露、安利保洁固齿龄白茶牙膏、雅格丽白茶净颜美白等5件套装护肤化妆品、佰草世家白茶抗氧水养洁面乳、雅诗兰黛旗下的知名品牌“品木宣言”白茶净肌保湿精华液、唯真白茶化妆品等时尚美容化妆品都含有上等白茶的提取物。而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白茶已风靡多年,喝白茶成为一种时尚。这从当代茶圣吴觉农孙女、美籍华人吴宁的《福鼎白毫银针在美国》一文可以得到印证,文中写道:“(在超市里),我发现其中白毫银针的瓶子往往是空的。店里售货员说,散茶里就这种茶卖得最快,常常都要添加。更令我吃惊的是,店里卖茶的人好像对白毫银针都很熟悉,能头头是道地讲出白茶对健康的好处来。福鼎白茶耐存、易泡,口感醇厚柔和,保健功能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福鼎白茶已成为区域性的茶叶品牌,与安溪铁观音、武夷正山小种同为福建茶的代表。对福建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见钟情铁观音,似水柔情金骏眉,日久生情老白茶。在口感上,福鼎白茶较乌龙茶、红茶、普洱茶都更为清淡,这是它固有的特点,因为与其他茶类相比,白茶发酵程度极低,基本上保留了茶叶原有的营养和功效。所以它没有铁观音那样浓郁的香气,让人一见钟情,也没有红茶的醇厚,给人似水柔情的感受。白茶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保健功能,日久才会生情。特别是陈年老白茶,其保健功效更为显著,享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美誉。所谓“大茶无味,是最高境界”,这是茶界专家对于茶的理解和追求。2010年,时年102岁张天福参加“百名记者话白茶”福州品茗会时畅谈对白茶的钟情与喜爱以及喝白茶享健康的种种体会。他笑着说:“现在有客人到我家里来喝茶,我都是泡10杯茶给他。十杯茶里头呢,第一杯就是白毫银针。请国内外的专家,凡是到我家里喝茶,也送过很多礼品,但我若泡十杯茶请人,头一杯就是白毫银针,第二杯大红袍,第三杯铁观音,第四杯正山小种,其它六壶是国内国外的好茶,甚至包括日本天皇喝的好茶。这就是说,我多么看重福建福鼎的白毫银针。”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在品过福鼎白茶后,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感受:“我于襁褓之中即开始喝茶,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茶龄’,遍饮各种名茶,被戏称为‘京城第一茶客’。各种名茶,均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回忆,但都比不上20095月中旬参加‘福建籍在京著名作家海西宁德采风团’在太姥山畅饮福鼎白茶留下的美好记忆。”

随着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福鼎白茶已成为馈赠亲友、客商的首选礼品之一,来福鼎考察访问或旅游度假的海内外客人都喜欢选择福鼎白茶作为纪念品。可以说,福鼎白茶已成为福鼎市一张金灿灿的城市名片,为福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一份独特的贡献。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姚国坤教授等七位国内著名茶叶专家在《福鼎白茶共识》中所期待的那样:“我们相信:福鼎白茶,这颗茶界的璀璨明珠必将为人类健康造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名山出名茶!四大“双世遗”,全都是名茶产区!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隆重启幕。目前,我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其中,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和山东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双世遗”。

自古名山出名茶。这四大“双世遗”名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积淀深厚,而且茶史悠久,是中国名茶的原产地。

福建武夷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发源地。安徽黄山,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宁松萝茶、祁门红茶的故里。峨眉山,峨眉山茶,香闻世界。泰山,山为五岳之尊,泰山茶乃“北茶至尊”。

可以说,每一座山,每一款茶,都自带流量!

福建武夷山

所在地区:福建省南平市

入遗时间:1999年

世遗名茶:武夷岩茶(大红袍)

正山小种红茶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两省交界处,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是福建最高峰,被誉为“华东屋脊”。

“华东屋脊”黄岗山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个坐拥自然和文化双“世遗”,是儒释道三教名山,也乌龙茶(武夷大红袍)、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茗闻世界。武夷岩茶(大红袍),以独树一帜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而著称。正山小种,以“松烟香、桂圆汤”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世界红茶的鼻祖”。

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武夷山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的核心产区

碧水丹山孕奇茗。自古以来,武夷茶就得到历代名人的点赞。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清代乾隆皇帝说:“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国家外交部部长王毅说:“大红袍天下第一!”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盛赞大红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4两采制于大红袍母树的武夷大红袍作为“国礼”馈赠,而年产量仅8两,被周总理戏称为“半壁江山”,一时传为佳话。

毛泽东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这里是茶树良种王国,除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鹞“四大名丛”外,还有800多个“花名”。

这里是“工夫茶”的发源地,“工夫茶”最早指的是武夷岩茶品质、制法见“工夫”,后来才渐渐演变成一种饮茶方式。

武夷岩茶

武夷茶是最早来到欧洲的中国茶,几乎是中国茶的代名词。武夷茶外销的兴盛,让“茶”的厦门话发音变成英文的“tea”。

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船将中国武夷茶运往欧洲

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开启了英国下午茶之风,著名诗人拜伦在名著《唐璜》中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

英国下午茶文化,用中国红喝茶雕刻时光

这里还是万里茶道的起点。这条被誉为“世纪大动脉”的茶路,从福武夷山下梅村开始,一路向北,抵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全程5150公里。2019年3月,“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下梅村

安徽黄山

所在地区:安徽省黄山市

入遗时间:1990年

世遗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休宁松萝茶、祁门红茶

黄山,原称黟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地处黄山市北部。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之“五绝”的奇景和博大的徽文化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黄山迎客松

黄山地处神秘的“北纬30°”,那是一条茶香四溢的黄金之线。黄山市所辖3区4县,皆是名茶产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宁松萝茶和祁门红茶,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名茶。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茶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明代,黄山茶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品种也日益增多,而且这时的黄山茶已独具特色、名声鹊起,黄山毛峰茶的雏形也基本形成。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被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在当时享有盛名。

黄山毛峰核心产区徽州区富溪乡谢裕大生态茶园

1875年,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于清明节前后,亲自率人到黄山充川、汤口等产区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鲜醇,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悠长。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恐怕是“地表”上叶片长度最长的绿茶,每根5~7厘米。它扁平挺直,不散、不翘、不曲,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北麓的安徽省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556毫米,茶区每年有200多天雾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俯瞰黄山区猴坑村太平猴魁生态茶园

太平猴魁的茶园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上,土层深厚肥沃,生长环境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终日云雾弥漫,茶树受直射光照时间少。山上各处都生长着兰花,每当茶季到来,兰花盛开。

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冲泡后,芽叶成朵肥壮,有若含苞欲放的白兰花,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

松萝茶,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琅源山一带,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

松萝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松萝茶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早在600多年前已达到精湛娴熟的程度。

松萝山茶园

据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因此,它成为南方绿茶的代表,并带动各地名茶的兴起,武夷茶最初学习松萝茶的制法,后经创新创制了武夷岩茶。

明清文人对松萝茶宠爱有加。明代袁宏道云:“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清代冒襄《岕茶汇抄》云:“计可与罗岕敌者,唯松萝耳。”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赞道:“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松萝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三重”,即色重、香重、味重,即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且较耐泡。

休宁松萝茶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不仅是徽茶的佼佼者,也是中国红茶的骄傲,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瓦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红茶。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时曾这样赞叹道:“你们祁红世界有名。”

“你们祁红世界有名”

祁红的核心产区在安徽黄山市祁门县、黟县。它创制于1875年前后,祁门人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后由北京同盛祥茶庄引入北京,一举成名。

其条索紧结细小如眉,苗秀显毫,色泽乌润;茶叶香气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兰花香,国际茶市上把这种香气专门叫做“祁门香”;茶叶汤色和叶底颜色红艳明亮,口感鲜醇酣厚,即便与牛奶和糖调饮,其香不仅不减,反而更加馥郁。

祁门红茶有“群芳最”“红茶皇后”之美称

祁门茶的香气与槠叶种有密切关系。槠叶种,又名“祁门种”,为中叶中生种,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形,叶质柔软,抗冻抗旱能力强。最重要的是,祁门槠叶种富含一种香叶醇的成分,香叶醇有玫瑰般的香气,在槠叶种中,香叶醇的成分要比大叶种的滇红要高出十多倍。

祁门县茶园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所在地区:四川省乐山市

入遗时间:1996年

世遗名茶:峨眉雪芽

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国仙山而驰名中外,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峨眉山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

乐山大佛

峨眉山自古产茶,是中国茶叶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据文献记载,峨眉山茶从事生产活动至今已有3000多年,如今人们仍可以看得到树龄达1000多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大树。

在西周时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的中国道教创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国隐士陆通,都与峨眉山茶有不解之缘。汉代,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晋代,峨眉山茶就已扬名;宋代,山中道、佛两门大面积发展人工茶园。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和万历皇帝朱翊君先后御赐茶园与峨眉山,要求广种禅茶,精制贡茶。

峨眉山有机茶园

峨眉雪芽,是峨眉山茶文化的主要载体。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南安(今乐山市)、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唐代李善《昭明文选注》曰:“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宋时,诗人陆游在《煮茶诗》中赞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为峨眉雪芽增添了几分禅味。因寺庙地处深山,多盛产茶叶,僧以茶当饭,以茶食客,广结善缘。每年清明前后20天左右,在峨眉山海拔1000米之上的茶园,新芽破雪而出,僧人踏雪采茶。“风推万松吼,茶烹千古雪”,成为峨眉山茶乡一道奇特景观,故称此茶为“峨眉雪芽”。

峨眉山金顶

峨眉雪芽,具扁、平、滑、直、尖的特点,泡之香气清香馥郁,色泽嫩绿油润,汤色嫩绿明亮,口感清醇淡雅,叶底嫩绿均匀。

峨眉雪芽

山东泰山

所在地区:山东省泰安市

入遗时间:1987年

世遗名茶:泰山女儿茶

泰山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这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故乡。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五岳之首”泰山

泰山茶以泰山为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徂徕山周围以及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

泰山日出

女儿茶是泰山的名茶。相传,乾隆皇帝到泰山封禅,要品当地名茶。因泰安并无茶树,于是官吏们选来美丽的少女,到泰山深处采来青桐芽,以泰山泉水浸泡,用体温暖热,献给皇帝品尝,名曰女儿茶。

女儿茶原是非茶之茶。从1966年起,泰安开始引种茶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泰山脚下的茶园成为目前我国最北的茶叶种植基地之一。这一地区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易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储存,独特的山区和水库小气候,丰富漫射光,湿度较高,远离污染,茶叶持嫩性强。另外,泰山拥有清活甘冽的活泉,好水孕育好茶。

采制泰山茶

泰山茶具有香高、味醇、耐冲泡的北茶好品质。泰山茶形美,条索紧秀;色泽嫩绿,清澈明亮;香味馥郁高长;品之醇厚,干爽,耐冲泡,内含物丰富。

泰山女儿茶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乌龙出海:安溪茶的厦门远航之旅

2022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频频亮相的安溪茶产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要点?回首安溪茶叶出海之路,农业农村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蔡建明,福州大学讲师、在读博士、文学硕士曾筱霞,福建省国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吴静旋共同完成了《乌龙出海:安溪茶的厦门远航之旅》一文,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回顾厦门港的腾飞,自然离不开茶、安溪、厦门三者之间的不解之缘。本文试图从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以阐述安溪茶通过厦门港走向世界的历程;发掘在厦门港发展历程中,茶叶,特别是安溪茶,如何助力厦门港在国际贸易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另一侧面,诠释安溪茶的世界性意义与厦门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大航海时代欧洲商人眼中的

“中国茶叶第一输出港”

“大航海时代”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是指15—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通过海洋,建构商贸网络、经略殖民地资本扩展时期。欧洲商人开启大航海时代之际,适逢厦门港崛起之时。

明清之际,宋元时期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的淤积与东西方贸易最为繁盛的“走私港”——漳州月港的逐渐衰败,当时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以菲律宾、印尼等地为据点,大力拓展与东方的贸易,他们急需在中国东南沿海寻找进行商贸往来的港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为地处九龙江入海口且作为当时最强盛中国海商集团——郑氏集团(领导者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根据地的厦门港成功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西方冲突与接触最重要的前沿港口之一。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向太平洋,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厦门港港阔水深浪平,少雾少淤,终年不冻,避风条件好,是个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明清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素有“八闽门户”之称。依托福建的茶产业优势,福建则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地和外销基地。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厦门已然成为茶叶外销的主要港口。


△来源:厦门档案

明末清初,建立海上霸主的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成功将厦门港作为郑氏集团与东南亚国家海外贸易中心港口之一。郑氏集团采取“通洋裕国,以商养兵”的政策,大力发展厦门的对外贸易,厦门港的海外贸易更是空前地发展起来。郑氏集团作为17世纪东亚海域强大的军事商业复合体,是往来于东亚海域的各国商人最重要的贸易对象。而茶叶贸易则是其重要的财政支柱。曾担任郑成功储贤馆谋士的厦门诗人阮旻锡在《安溪茶歌》中写道:“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说明当时安溪茶叶外销之繁荣,每年都有外国茶商到厦门采购茶叶,而茶价则由郑成功设立的牙行全权决定,不容讨价还价。

郑氏集团作为欧洲殖民者眼中,中国海洋力量最强大的代表(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被同时代欧洲人誉为“十七世纪东亚海上之王”),作为郑氏集团基地的厦门则成为大航海时代欧洲商人(特别是英荷商人)眼中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这一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

曾于1905—1908年间担任厦门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塞舌尔·包罗在他所著的《厦门》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厦门与茶的关系:“厦门乃是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毫无疑问地,是自荷兰人从厦门得到茶以后,首先将茶介绍到欧洲去”。从包罗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英国人看来,厦门是“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英国茶学家威廉·乌克斯在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也提到了同样的观点:荷兰人在1610年首次通过与厦门人的贸易将茶叶带至欧洲。自此,茶逐渐风靡欧美,成为继丝绸、瓷器之后的世界性的中国产品。

中国作为茶的国度,世界各国最早饮用的茶叶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购买的。从现有资料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早在17世纪初期,外国人早已经知道茶与厦门的关联。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威廉斯编写的《中国商务指南》中记载:“17世纪初,厦门商人在明朝廷禁令森严之下,仍然把茶叶运往西洋各地和印度。1610年,荷兰商人在爪哇万丹首次购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这些来自西方的海上殖民者,他们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等地)邂逅了经营茶叶的厦门商人,并通过贸易将茶叶带回荷兰、英国等地。随着茶叶在欧洲的畅销,这些西方殖民者与冒险家们,来到了中国东南重要的的厦门港。他们或以合法贸易或以非法走私的形式,从厦门购入了大量茶叶,并从厦门人口中学到了关于茶的发音。欧洲各国因厦门而起的茶叶热潮,可以从他们对茶叶的发音中一窥究竟。

国际上,茶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体系:北方官话中的“Tha”和闽南方言语系中的“Te”。第一类,茶叶从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出去的国家和地区,其发音近似于“Tha”音,如日本“Cha”、蒙古“Chai”、西藏“ja”、伊朗“Cha”、土耳其“Chay”、希腊“Te-ai”、阿拉伯“Chay”、俄罗斯“Chai”、波兰“Chai”、葡萄牙“Cha”等;也有通过广州港出口外销(广州话中的茶也发“Cha”的音)。第二类,茶叶从我国海路传播出去的西欧等各国,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捷克语、匈牙利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等皆用Te;芬兰语Tee,荷兰语、德国语、犹太语皆用Thee,英语Tea。“Tea这个字是从厦门方言Te字而来的”——这位将厦门誉为“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海关税务司官员包罗记载了英语中Tea与厦门方言Te之间的渊源。在他之前,19世纪在厦门传教的美国牧师毕腓力在《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一书中这样写道,“Tea这个单词起源于厦门,是从厦门方言‘茶’的读音得来的。……厦门献给英文的两个词,就足以使这个地方流芳百世,其中一个词就是Tea……”

闽南方言茶的发音在欧美国家的传播离不开西方两大海洋霸主对茶叶贸易的苦心经营。最早将茶引入欧洲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主要与闽商进行茶叶贸易,最早接受te的读音。接替荷兰成为欧洲霸主的英国,同样将厦门视为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因此英语语系中对茶的发音同样受到厦门话的影响。印欧语系,“乌龙茶”的英语译名“Oolongtea”,工夫茶被译为“Kungfutea”等,也都和厦门方言有很深的渊源。

由此可见,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海上茶叶之路,是以厦门为起点。自17世纪以来,世界两大海洋强国——荷兰与英国都把厦门港视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

△厦门港(福建日报记者施辰静摄)

荷兰人高度重视与厦门的贸易:公元1622年,荷兰人范米德来厦门考察商业,返回荷兰汇报。第二年,荷兰政府委派彼得范和伦爵士以“贡使”身份,先到厦门,然后从厦门到福州,再从福州到北京,向明朝政府要求在厦门建立贸易机构,没有得到批准。接着又有两个名叫文德柯和礼查的荷兰人结伴前来,多方活动,为荷兰在厦门贸易的目的而努力,仍然得不到结果。直到明永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6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台政治中心,积极开展海上对台贸易,荷兰人保证按规定纳税,才得到允许在厦门设立商馆。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不止一次的觊觎海峡对岸的厦门港,无奈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于实力强大的郑氏集团手下。

紧随其后的英国人借鉴荷兰殖民者的前车之鉴,主要以在厦门建立办事处为重点,旨在通过经营厦门,进一步拓展茶叶贸易: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办事处,1676年设立商馆,二者皆为公司购买茶叶,而后运往印度马德拉斯集中,再转运到英国。1684年(康熙23年)开放海禁,厦门设立海关。1689年(康熙2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厦门商馆购买箱装茶叶98t,直接运回英国,首创茶叶由中国直接运往英国的先河。1701年(康熙40年)英国抵达厦门运茶的商船多达14艘。4年后,英国商人又在厦门港开创业务,而厦门港也成为时年以来英国人在中国发展的主要根据地。

通过厦门港走向世界的安溪茶

安溪县,古称清溪县,地处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之间,与厦门接壤,翻过“云顶山”便可来到厦门地界。安溪与厦门地缘相近,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安溪人就有翻山越岭,手提肩挑,到厦门谋生、打工、经商、走亲访友,并以厦门港为起点,飘洋过海货通天下。

作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产茶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中后期,安溪的茶叶种植和制作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成化年间,安溪茶农发明创制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技艺,更是安溪茶产业历史性突破,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清康熙初年,茶叶外销量迅速增加,史料记载:“以此(茶)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贸易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

作为安溪特产的茶叶,随着安溪与厦门的商缘源源不断地输入厦门,再经由厦门输送到全世界。

解放前,茶叶由安溪送至厦门的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茶叶集中于大坪后由人工苦力或驮畜经山路搬运至同安凭借西溪水道到达厦门岛;二是把茶叶集中于华安新墟而后转运至厦门岛;三是通过陆续建成的公路运至厦门。1930年春,同安县城西门至安溪北石全线通车,这是安溪历史上第一条公路。之后,另有五条主要路线相继建成,有效解决了茶叶运输困难问题。此后,安溪各区茶叶集中于官桥大潞或龙门,然后由汽车运至厦门岛。安溪茶到达厦门之后,再经由厦门港装运出港,运往台湾、日本、南洋、欧美等地。由此形成了一条以安溪为原点,以厦门为始发港,路线遍及港澳台、日韩、南洋、欧美等地的海上茶路。

据厦门口岸有关史料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万丹建立东洋贸易据点,该据点最重要的贸易便是与闽南商人的茶叶贸易。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政府特许设立东印度公司,直接到印度、中国等国家进行贸易,茶同样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首要贸易商品。随着茶在欧洲的风靡,厦门成为重要的商贸港口,鸦片战争的五口通商,福建一省独占两口(福州、厦门),很大原因是为了福建茶,闽江下游的福州港主要出口闽北地区的茶叶,厦门港则出口闽南一带的乌龙茶。清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1800t—3000t,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大多从福州口岸出口,故一般认为,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产自安溪。仅清光绪三年(1877年)一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t,其中安溪乌龙茶约占40%—60%。

美国人以反抗英国人不公平的茶叶税收政策拉开了建国大业的序幕——1773年12月16日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而燃起了美国独立运动的火炬。独立后,美国商人更是迫不及待地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到国际茶叶贸易中,美国商人的商船即直接到中国采购茶叶。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8月28日,美国一艘360t的木制帆船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抵达广州。翌年5月11日,这艘商船从中国广州运载茶叶等回到纽约,获纯利3万多美元。从此,美国成为国际茶叶贸易重要的有生力量,往来于中国的船舶络绎不绝。

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以来,厦门的国际贸易蒸蒸日上,茶叶输出更是一日千里。1869年至1881年是厦门乌龙茶出口的顶峰阶段,主要销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爪哇、暹罗、马尼拉、西贡等地,其中最大的主顾是美国。厦门出口到美国的乌龙茶主要产自安溪等地。1873年,厦门乌龙茶总出口2158t,其中运往美国的达1669t。1874年出口增至2891t,输至美国的有1885t。因此,19世纪被称为乌龙茶风靡欧美时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19世纪末,风靡欧美市场300多年的乌龙茶出现颓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厦门口岸输美的乌龙茶只有14.40t。安溪茶最大的国际市场——美国市场已被后起的台湾茶、日本茶所夺。但安溪茶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借助广大闽商商业网络以厦门为起点,大力开拓南洋市场,成为畅销东南亚主力“侨销茶”。闽南商人走到哪就把家乡的乌龙茶(特别是安溪的乌龙茶)带到当地。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乌龙茶有生津、止渴、清凉、提神等作用,非常适应当地的需求,为当地人民送去了健康与财富。1877年至1878年,厦门每年有1000t以上茶叶运往新加坡、暹罗(泰国)、马尼拉和西贡等海峡殖民地。

除了茶叶贸易之外,安溪人还将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传播到移居地,为当地的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以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为例,台湾的茶树品种,茶叶种植、采制技术都不少源于福建安溪。自明代开始,安溪人携亲带友,陆续迁往台湾,他们在台湾住地垦荒务农,种粮种茶。成为台湾茶产业先驱。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乌龙茶制作技术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四处传授制作技术;清光绪八年(1882年),安溪茶商王安定和张占魁在台湾设立“建成号”茶厂,用于研究茶叶栽培和制作技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相继入台,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致力于包种茶制作技术的完善和提升。后来他们俩被台湾当局聘请为讲师,教导茶农种植、制作包种茶,从而使得包种茶的产销量稳步上升。1919年,安溪籍的台湾乡亲张乃妙以台湾“巡回茶师”的身份回到安溪,购买铁观音茶苗数千株,广植于木栅樟湖地区,从此,木栅铁观音风靡整个台湾岛。安溪移民还开拓了台湾的茶叶贸易。安溪移民早期在台湾开设的茶行,包括西坪人王德的“宝记茶行”,王金明的“王瑞茶行”,王庆年、王庆泰的“尧阳茶行”,柯世钦的“正达茶业公司”等。而安溪历史上第一个铁观音茶王——西坪茶商王西,也是在台湾产生的。1916年,王西在家乡制作、由台湾“天鑫茶行”经销的“万寿桃”牌铁观音,在台湾督署举办的茶叶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安厦茶缘的世界性意义

茶是全球化标志性商品,将中国与西方通过经贸、战争等手段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茶叶在征服全球的过程中,悄然无息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厦门港,这座因茶而在全球商贸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的海港型城市,她的崛起、发展、腾飞的各阶段,都可以看到安溪茶的卓越身影。

作为厦门港最重要的贸易产品,安溪茶这种绿色黄金为厦门港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厦门港是厦门发挥国际门户枢纽作用、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承担“一带一路”、对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依托。安溪盛产乌龙茶,黑色的茶叶像一只奔腾的乌龙从厦门腾飞,龙翔万里。安溪茶从厦门走向世界,世界通过安溪茶认识厦门。

对于安溪茶而言,厦门港则是乌龙出海的始发地,虽然安溪茶也有通过福州、广州、上海等地出海,但厦门港因地理优势,始终是安溪茶最重要的外贸出口港。从17世纪开始,安溪茶产业的发展伴随着厦门港口的兴衰风云变幻。中国茶叶品种数以千计,茶产地也不可胜数,安溪茶为何能在海内外盛名远播,甚至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安溪茶本身的积淀之外,更离不开与厦门的紧密互动。如果没有厦门港这一海丝的重要端口,安溪茶就没有走向世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安溪乌龙茶对外贸易从未间断。特别是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乌龙茶的主销区。茶商在安溪、厦门以及南洋诸属形成联庄经营网络,促成了“安溪产茶—厦门出口—南洋、欧美消费”的流通路径,茶叶成为安溪乡民重要的产业经济支撑。

茶对于安溪和厦门而言,不仅是带来财富的拳头产品,更是世界级名片;对于同样通过厦门港舟行四海的海外游子,乌龙茶更是故乡的味道,亲缘的纽带,是身体上烙印的中华基因的图腾。……通过厦门港驶向全世界的安溪茶,不仅仅为当地送去健康与财富的绿色黄金,她更是中华文化的具象物质载体。通过茶将内陆的安溪与海滨的厦门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中国古代就是山海联动的成功案例。在二十一世纪,作为健康与和平使者的茶叶将为中国收获更多来自世界人民的友谊与财富。作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急先锋,安溪茶将携手厦门港,在新世纪“一带一路”征程中继续谱写新的业绩和辉煌。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