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汉吴理真蒙顶黄芽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蒙顶黄芽,历史馈赠的千年品牌

蒙顶黄芽,历史馈赠的千年品牌

 

   黄茶极品出圣山,一入皇室千百年!


  种下百万“摇钱树”,蒙顶黄芽久流传。

  西汉时期,一颗神奇的树木,在蒙顶山上生根发芽,终于成就了今朝百万亩茶园。

  唐宋时代,一片树叶中的芽头,经由僧人虔诚采摘制作,送到皇室中,成为了专属皇室享用之贡品。

  而现在,经过历代传承和发展,带着“中国十大区域品牌”的殊荣,它已从皇室专用茶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就是蒙顶黄芽,南方嘉木中的好茶。

  2018年8月9日至10日,第六届茶叶感官审评研究学术沙龙,将在我市名山区召开。这是一次以蒙顶黄芽等黄茶为重要主题之一的盛会。

  蒙顶黄芽,作为六大茶类黄茶中的代表,为何如此受到青睐?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千年贡茶

  皇家专享茶叶 

  盛夏时节,蒙顶山天盖寺,古树成荫,分外清凉。落坐,端起一杯泡着蒙顶黄芽的盖碗茶,轻嘬一口,慢慢感受蒙顶山的历史。  

  蒙顶山是历史文化名山,《尚书·禹贡》记载,大禹率众治理好青衣江、岷江一带水患后,曾上蔡山(周公山)、蒙山祭天。因此,蒙顶山又称禹贡蒙山。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邑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采集野生茶树种植驯化,并遍种周边地区,他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第一人,开创人工种茶历史先河,蒙顶山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区,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皇茶园,就是当年栽种七株茶树的地方,也是采摘制作贡茶的地方!”名山区茶业协会副秘书长、市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钟国林说。

  每年3月28日,名山蒙顶山上都要举行蒙顶山祭天仪式。

  这是蒙顶山茶贡茶的传承。    

  贡品,是中国封建社会贯穿始终的一种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天下物产,都得进贡,茶叶自然也不例外。

  封建时代,最好的东西总是进贡给皇室。作为茶中珍品的蒙顶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就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贡茶史。

  唐代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顶峰时代,也是茶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唐代贡茶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朝廷选择出产茶叶且品质优异的地方“定点”纳贡。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产量集中、交通便利的重点地区及其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而蒙顶贡茶,就属于第一种“定点”纳贡。

  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每岁采贡三百六十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清代名山知县赵懿撰《名山县志·蒙顶茶说》,记载了贡茶采摘、制作严格的程序和规矩。

  当时,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正贡”茶,共360粒,由12名采茶僧沐手、薰香后,采摘蒙顶山上清峰顶端七株茶树上的嫩叶制成,正贡茶皇帝本人也不能饮用,是皇室祭祀天地、供奉太庙列祖列宗的专用品。“陪贡”茶,只供皇帝享受,由16岁童女,在禁食辛腥,吃斋一个月之后,于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用嘴唇采摘,由智矩寺高僧精制,入银瓶、装箱盖印,并焚香颂经后,交付送茶使者送京进贡。

  蒙顶茶成为贡茶,得益于它的产地和品质。

  蒙顶山又名蒙山,素有“仙茶故乡”之美誉。此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山区雅安市名山区、雨城区境内,海拨1456米。蒙山种茶,始于西汉,至今有2000余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茶区之一。这里地处北纬30°,是国宝大熊猫栖息地,且有最佳的降雨、日照、多雾、土壤、生态条件,造就了品质卓越、千年传颂的“蒙顶山茶”。而“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华章佳句也传唱古今。

  黄茶极品

  出自蒙顶圣山

  自唐到清,蒙顶山制作的贡茶是由僧人栽种、采摘、烘焙、包装、供养而成的独特茶种,历代由名山官府入贡朝廷,专供皇帝享用。     

  蒙顶贡茶品质精良,清代《名山县志》称赞它“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复其上,久凝不散”。贡茶品目繁多,以贡品级黄芽为代表,可见贡茶品质特色。

  蒙顶山名茶外形秀美,内含物丰富,品质优异,回味甘甜。蒙顶黄芽属黄茶类,是蒙顶山茶和中国黄茶类杰出代表。唐《国史补》中记有“茶之名品,蒙山之露芽”。文彦博、苏轼、文同曾作诗赞誉。

  唐代的蒙顶石花是贡茶,加工成片(饼)、小方,即龙团凤饼,陆羽《茶经》记载“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即蒸青后的茶叶趁温热捣碎叶制成饼然后干燥,有时为了使饼成形不散,还加水复火再干燥,同闷黄的工序,因此与蒙顶黄芽的闷黄工艺具有很明显的传承关联性。

  唐宋时期,高档的蒙顶山茶多加工成团饼形状,毛文锡《茶谱》有“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北宋《石林燕语》有“自定遂为岁贡蒙顶团茶……适与福州茶饼相类”。清代《名山县志》载蒙山茶:“色黄而碧,味甘而清,酌杯中香气幂幕,经久不散。”描述与传统蒙顶黄芽相一致的特征。

  黄芽最早见于毛文锡《茶谱》“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叶、黄芽号”,是借用道家烧丹以铅华为黄芽,铅外表黑,内怀金华。传统工艺的黄芽外褐黑色,内金黄色,取内藏金华,茶之精之义也。

  蒙顶黄芽名称正式形成,是从明代开始的。《群芳谱》中记载:“雅州蒙山有露芽、谷芽,皆云火者,言采造禁火之前也。”明代的炒青、散芽、露芽、谷芽,其前身是唐代饼茶、压膏露芽、不压膏露芽。《本草纲目》集解中:“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

  露芽、谷芽即为后来的黄芽,在明、清及近代成为最具代表性茶品。

  蒙顶黄芽是名山区所独有的产品,因季节性强、选料精细、工艺复杂,产量极少,为世独珍。不仅因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作工艺特别精良,是名山人民的智慧创造,是中华茶文明的传统瑰宝。

  蒙顶黄芽还是我国黄茶类杰出代表性品种,为轻发酵类茶,蒙顶黄茶是在总结古代传统制作过程中,利用杀青后余热、水湿“闷黄”、“包黄”、“堆闷”工艺,使儿茶素及其它成份发生轻度氧化、缩合或水解而引起黄变,并促进黄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香气清甜、滋味鲜甜爽口和黄汤、黄叶的基本特征。

  黄茶极品出圣山,一入皇室千百年。

  有历史文献可考证,蒙顶黄芽因其考究的选料采摘,精良的制作工艺,独特的温润口感,自唐朝742年起被封建皇室列为贡茶,选为祭天专用茶后,直至清朝末年,从未被取代。

  传承辉煌

  蒙顶茶发展迅速

  千秋蒙顶,茶香天下。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吴理真“以水煎茶”,治愈了母亲和乡亲的疾病,并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蒙顶山茶,经历了从吴理真一人做茶,到蒙顶山年年岁贡,以及名山境内各大寺庙年年进贡茶叶的过程。

  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蒙顶山茶列为贡品,历经宋、元、明绵延到清末的1169年时间里,蒙顶山茶经历了一个从药品、饮品、贡品、祭品到商品的茶叶发展系统完整过程。其间名茶辈出,贡茶不断,在中国和世界茶叶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经过千年探索与发展,如今,我市已走出了一条拥有自己的“蒙顶山茶”品牌和茶文化之路。

  1949年后,蒙顶山茶制作得到应有恢复和发展,当地居民及此技艺主要传承人,按照古传贡茶特点,恢复蒙顶石花、蒙顶黄芽、蒙顶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1951年,蒙顶山永兴寺设立西康省茶叶试验站,茶叶科研人员徐廷军等人首次建成茶树良种园,在蒙顶山茶树中选出20多个优良单株进行培育。1958年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品尝到蒙山茶后,指示“蒙山茶要发展,要与群众见面”。1959年蒙顶甘露荣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到80、90年代多次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时常作为国家级礼茶。近20年来,蒙顶山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且跻身于国际市场。

  在当代,蒙顶黄芽的发展,还与一个故事紧密相连。

  名山区茶业协会副秘书长、市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钟国林,市茶办副主任陈开义,就曾在共同所写的《千年贡茶——蒙顶黄芽》一文中,对这个故事予以专门介绍。

  故事源于1958年早春时的某天下午。雅安地区名山县委办接到四川省委办公厅电话,告知中央工作会议将在成都召开,需要一点产自雅安名山的蒙山茶。

  时任名山县委书记的姚清,迅速布置了由县供销社茶厂负责茶叶采制的工作,并即刻组织人员到蒙顶山上采摘鲜叶,送到供销社茶厂加工。其间摊晾、杀青、揉捻等制作工序全为手工,最终制成蒙顶黄芽一斤多,用黄白纸包裹装入锡罐中,及时送到了成都金牛坝宾馆。

  得知蒙山茶送到,贺龙元帅向朱老总说:“只听说‘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到底如何,快沏来尝尝”。随即,他们立刻冲了两杯,各自喝了起来。稍后,省办公厅相关负责人对姚清说:“你的任务完成的很好,得到领导表扬。”

  成都会议结束后,“李井泉办公室”又打来电话通知名山县领导,说中央领导喝了你们蒙山茶认为很好,毛主席还指示:“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

  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使名山茶农深受鼓舞。名山县委也在当年组织817名民工上蒙山,在相关干部和老茶技人员组织指导下,按等高线沿山坡垦荒砌成梯地,历经半年共开荒800余亩,当年就移栽和播种300多亩,并在此后逐年扩大。

  而在改革开放后,胡耀邦、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来雅安视察,都喝过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均赞赏有佳。

  “‘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蒙顶山茶闻名全国、走向世界,都与世纪伟人的指示、关怀密切相关。”陈开义说。 

  万亩茶园

  茶乡的“摇钱树” 

  山水相间,气候宜人,钟灵毓秀的名山大地,造就了这里的茗香四溢。

  顺势内炼,应势而变,紧跟步伐的发展模式,成就了这里经济的崛起腾飞。

  雅安拥有悠久的种茶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蒙顶山茶作为皇室贡茶,铸就了中国茶史上的历史佳话。蒙顶山茶文化引领了人类饮茶史,承载了世界茶文明,推动了茶产业,也把蒙顶山推向了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和世界茶文化圣山的至尊地位。

  如今,蒙顶山茶企业遍布名山所有乡镇,蒙顶山茶品牌也越来越响亮。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市在传承中创新,带着复兴蒙顶山茶的重任,让茶叶成为名山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群众致富增收的第一项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政策扶持下,茶产业已成为雅安农村经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生态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不管是从茶叶产量上还是产值上,雅安都位列四川省第一位。 

  2001年12月,蒙山茶经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现更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品牌;2015年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蒙顶黄芽获金骆驼奖。

  令人振奋的是,2017年,蒙顶山茶还获得“2017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蒙顶山茶文化系统进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数据显示,2017年底,雅安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主要集中在名山、雨城、天全、芦山、宝兴、荥经6个县(区),农业(鲜叶)收入31.85亿元,茶叶总产量8.6万吨,综合产值160亿元。茶叶面积占全省(500万亩)20%、占全国(4588.7万亩)2.2%;产量占全省(28.3万吨)30%、占全国(260.9万吨)3.3%;综合产值占全省(630亿元)25.4%。全市茶叶面积、产量、产值稳居四川省前列。其中,名山区茶园面积达35.2万亩,产量4.92万吨,综合产值58亿元,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良种茶苗繁育等指标均全国领先。

  经过数十年发展,茶叶已成为名山主导产业,更成为众多茶人的“摇钱树”。

  茶乡的茶农们相信,蒙顶山茶既是大自然对雅安人的馈赠,也是先人留给雅安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壮大茶叶产业,是雅安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理性选择。

钟国林 陈开义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孙振宇

蒙山味独珍:蒙顶黄芽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蒙顶黄芽,是芽形黄茶之一,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古时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花香幽长,汤色黄亮碧透,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

  蒙顶黄芽·自然地理

  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都说“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可见,蒙顶山的独特气候和地理环境,是无公害茶叶生长的最佳环境。

  蒙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号称“天漏”雅安与名山两地之间。 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四川蒙山不仅盛产绿茶名品蒙顶甘露,而且也是黄茶极品蒙顶黄芽的故乡。蒙山那终年朦朦的烟雨,茫茫的云雾,肥沃的土壤,优越的环境,为蒙顶黄芽的生长创造了极为适宜的条件。

  蒙顶黄芽为中国十大名茶,至今还在保留闷黄工艺的顶级黄芽茶。特级蒙顶黄芽茶青采用明前全芽头制作、每市斤干茶需要4万—5万个芽头。蒙顶黄芽做工精细,采用传统炒闷结合的工艺,采用嫩芽杀青,草纸包裹置灶边上保温变黄,让茶青在湿热的环境下自然发酵,然后做型,再包黄烘干,口感鲜醇甘爽。

  蒙顶黄芽·茶史溯源

  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

  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

  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蒙顶黄芽·品质特征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会甘,叶底全芽嫩黄。

  蒙顶黄芽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茶黄素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蒙顶黄芽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蒙顶黄芽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减肥均有特殊效果,非常适合当前的白领饮用。

蒙顶山茶事

蜀地有三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留一个“雨”字给了蒙顶山,偏这一“雨”,成就了蒙顶天下茶。

——题记

这蒙顶茶何其了得?历代文人骚客争相称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白居易)视蒙顶茶若老友故交,以饮蒙顶茶为快事

“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唐·施肩吾)点赞蒙顶茶为琼浆玉液。

“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宋·文彦博)誉其如云之脂膏,赛过醍醐。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文同)尊其为茶中极品。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明·王越)品鉴蒙顶茶为天下之最。

“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元曲·李德载)由此脱胎而出的“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不知醉倒天下多少茶客,至今仍被奉为茶中双绝。犹如旧时酒肆常以飘扬的酒旗作为醒目的标志一样,各地茶馆相率以此联作为门对,题刻于楹柱,广而告之,招徕茶客。

还有一位写过《游子吟》的苦吟派诗人孟郊,也是个“蒙粉”,竟玩出“呈诗乞茶”的故事来。当他身边“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时,急如星火地向在朝廷当官的朋友呈诗“乞茶”。“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情到深处自然萌,算得上一段茶坛佳话了。有心细者统计,历代赞誉、吟咏蒙顶茶的詩詞歌賦达2000余首,真可谓风光无限,洋洋大观。

在风靡诗坛之前,蒙顶茶已为当地百姓熟知,被视为医治宿疾的神药、“仙茶”。前蜀毛文锡《茶谱》中,就记载了蒙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语多夸张,颇富传奇。

中国茶的名字,占主流的都是以产地命名。蒙顶茶产自蒙顶山,亦称蒙山,跨名山、雅安两地。西侧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面则是平畴千里的四川盆地,冷暖气流交互于此,形成了雅安一带雨日多,雨时长,雨量丰沛的气候环境。历来有“蜀犬吠日”、“雅无三日晴”之民谚,是出了名的“雨城”。

对此,雅安人则另有说法。《雅州府志》载:“去州数十里石壁一带,悬石数百,皆五彩,锦川纹,灿烂夺目,唐人谓女娲补天之彩石也。”传说这里是女娲补天终极之地,当她来至蒙顶山上空时,元气耗尽,身融大地,手化五峰,留下一块“漏天”,甘露常沥,从此雅安便成为多雨之地,古称“西蜀漏天”。

雅安广场矗立着一座“西蜀漏天”大型雕塑:女娲手托五彩石,奋力将手臂伸向天空。雅安人喜欢这个美丽的传说。他们说,蒙顶山乃始祖化身之圣山,女娲文化是解密雅安文化的钥匙。女娲补天后,在雅安撒下两片叶子,一片是竹叶,养育了大熊猫(雅安是大熊猫故乡和栖息地);一片是茶叶,滋润了百姓。

蒙顶茶成为茶中至珍,“雨”之功也。“雅安多雨,中心蒙山”,蒙顶山缘“雨雾蒙沫”而得名。这种多云、多雾、多雨的气候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独特的光照条件,再加上是酸性土壤,为蒙顶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当地茶农说,蒙顶山是种茶的好地方,这里产的茶,品质无可替代。

在中国古代,极品的标志是贡品。蒙顶茶初种于西汉,唐宋时名扬天下。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颁发圣旨,封蒙顶山茶为皇宫贡茶,且名列贡茶之首。宋孝宗淳熙,改蒙顶山茶园为“皇茶园”。日夜派武士镇守,“民间不可瀹饮,樵牧不可擅入”。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中,介绍了各地的茗茶数十种,以蒙顶茶最为名贵,有“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的记载,可见世人对其垂青与追捧。

蒙顶茶是可以摆一摆老资格的。“今杭州之龙井茶,苏州洞庭之碧螺春,皆名闻天下,而在唐时,则皆下品也。”(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有蒙顶茶在,彼等不自得而退之。

蒙顶茶是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每到春天茶树抽芽之时,当地县令选择吉日,沐斋更衣,于蒙顶上清峰焚香跪拜。礼仪毕,由十二名僧人采摘茶叶,每芽只取一叶,共采三百六十叶。众寺僧盘坐颂经,由制茶僧精心炒制。制成茶后,盛入两只银瓶内,入贡京城,供皇帝祀祖之用。另外,又在菱角峰下采摘被称为“凡种”的茶叶精制成茶,贮于18只锡瓶,陪贡入京,称之为“陪茶”,供帝王宫内饮用。

这种贡茶礼仪,自唐代中期开始,一直沿袭至清末。在各种贡茶中,惟有蒙顶茶连享五朝贡茶之殊荣。赫赫然,独步天下。

如今,蒙顶茶已脱去“贡茶”之华衮,重归市井巷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此,何不亲手泡壶蒙顶茶,且饮且品,好茶自己会说话。

我周边的茶友中,知蒙顶茶者众,知吴理真者寡。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因为没有吴理真则没有蒙顶茶。同许多有大贡献于人类的高人一样,吴理真已邈邈然遁迹于历史的深处。

倒是有位皇帝还记得他,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不是嘉其禅修道法,而是因为喜欢喝他的蒙顶茶。

《华阳国志·巴志》(晋·常琚撰)中,有巴王给周天子的一份“贡单”,内含“园有芳萌香茗”。说明西周时我国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比吴理真早了大几百年。只是当时的种茶人并无具名,是集体创造的伟大“作品”。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是吴理真。他推动了中国茶叶生产由野生植物转向人工栽培,为茶叶种植和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打开了历史的新纪元。后人尊其“种茶始祖”,可谓名至实归。

有研究者持论葛玄为最早的植茶人,引证之一是南宋诗人胡融的《葛仙茗园》。这首诗是赞美葛玄仙茶的:“草秀仙翁园,春风坼幽茗。野僧四五人,脑绀瞳子炯。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末句笔锋一转,“濯足卧禅扃,幽梦堕蒙顶。”独臥禅房,遐想悠思,神驰于蒙顶山。这恰恰佐证了蒙顶茶先于葛玄茶,且清香致远。葛玄茶乃步其后,欲结援蒙顶茶。若依时序论,西汉吴理真较东汉、三国之葛玄早了近三百年,自然该有个先来后到。

《四川通志》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孙渐《智炬寺留题》、明代《杨慎记》等典籍中,均有此类记载。讲述了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即在自己家乡蒙顶山,开始栽培种植蒙山茶。这些记载,秉笔直书,言之凿凿,确可信据,只是笔墨太简括了。

莫若求之于野。于是我们把目光转向民间,继续去寻觅先驱者的身影。历史一旦接上了地气,气象顿时生动活泼。吴理真蒙山种茶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有三种版本。一是亲情版。吴理真祖居名山县(今属雅安市)城西蒙山村。在他十多岁时,父亲(药农)在罗绳岗采药不慎坠崖殒命。吴理真遂辍学,每日采药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某日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顿觉精神倍增。于是,他摘了些带回家中煎煮,其母连服月余,宿疾竟神奇般地康复了。为了满足乡亲们治病的需要,吴理真跑遍了蒙顶山三十八峰,采到茶树种籽。选择适宜茶树生长的上清峰、菱角峰,结庐造屋,掘井汲水,苦身疾作,培植茶树(也有说是采掘移植茶苗的)。后来,他出家为僧,专心礼佛与种茶,终其一生之努力,为后世留下了人工栽培驯化的7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有典籍记载,昔有僧病冷且久,服此仙茶而病瘥。

二是爱情版。雅安青衣江河神之女玉女,扮村姑到蒙山游春,巧遇英俊忠厚的吴理真进山采药,两人一见钟情。玉女赠茶树籽给吴理真作为爱情信物。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培育茶苗。玉女解下肩头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蒙山雨雾蒙沫,滋润着茶树越长越旺。两人生下一儿一女,一家人年年采茶制茶,济世救人,生活幸福美满。结局自然是老窠臼:仙凡结合,触犯天条,天命难违,玉女惜别人间。生离死别之时,玉女留下了白纱,化云播雨,帮助吴理真种茶育茶。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投身青衣江,追寻日夜思念的玉女去了。一段流传至今民间传说,故事,不独有悲欢离合的爱情,还留下千年茶香和不老的茶情。

三是综合版。大意是吴理真的孝行善举,感动了青衣江鱼仙。鱼仙赠其茶苗,助其种茶。鱼仙在当地被称为茶仙姑娘,她的雕像就矗立在蒙顶山玉女峰。

我以为民间故事虽有虚构,但绝非不着边际的瞎说,内里蕴藏着源于生活的诗意的真实。有位西哲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略加梳理,可以发现,其一,吴理真原本是个农民(或药农)。起初他不识茶,也不曾想过种茶,只想做个孝子,还想行些善事,采药给乡亲们治病。其二,吴理真种茶,是孝行善举的选择,这是最符合中国传统美德的行为方式。后人喜欢用天意、机缘、好运等为这种行为披上一层神话色彩。其三,吴理真对茶树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进行了认真调研,绝非侥幸,而是勠力肆心,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之结果。

诸位不妨到蒙顶山走走,那里还保留着吴理真开辟的茶园。茶山会给我们答疑解惑,一看便知。

蒙顶山有关茶的历史遗产、文物古迹,名人题刻之多,保留之完好,名播天下。这自然是得益于“种茶始祖”生于兹,长于兹,种茶于兹。蒙顶山因之而成为世界茶文明的基壤,居于世界茶文化圣山之列。

蒙顶山麓茂林修竹,小桥流水,茅屋农舍,一派浓郁的川西乡野风光。沿翠微山径拾级而上,穿过石牌坊,绕过麒麟石屏风,喧嚣渐隐。继续迤逦而行,有片片茶园,堆青叠翠。这是茶人最心仪的美景。如我,每遇氤氲之茶香,便觉莫名之畅快,宛若心灵的憩园。

时光仿佛在这里止步,在湿漉漉的山崖边仍有“甘露”、“古蒙泉”,是当年吴理真种茶汲水处。名山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旁有甘露石室,吴理真种茶时曾结庐于此。放眼眺望千佛寺、静居庵、智矩寺、永兴寺等古刹梵宇,皆掩映于茶园翠霭之中。历史上这些寺庙曾分别负责种茶、采茶、制茶、评茶。

在蒙顶山五峰之间,有一处斑驳苍老的石栏,中有一方茶园,最为引人瞩目,此即皇茶园遗址,约十二平米,其前身就是吴理真手植“七株甘露种,五峰碧云芽”的“仙茶园”。从唐代起在此采摘贡茶,直清末,凡此1200余年,绵延不绝。

现今有关部门曾对这块茶园做过实测,此地年均气温、雨量、无霜期、日照、湿度等环境,以及酸性土壤,最适宜茶树生长。两千年前,吴理真对这些指标未必了然,但是他确凿地为后世留下了一块“样板茶园”。于此足矣,夫复何求?我们不能不由衷的赞叹吴理真不仅种出了茶树,而且探索了怎样种茶,成为后人考察茶叶栽培的珍贵史料。这是“种茶始祖”吴理真又一历史贡献。

五峰之下的天盖寺内,供奉着吴理真像。当年这位种茶僧一定不曾料到自己死后竟“位列仙班”,享庙堂之祭祀。大殿前香客不绝,烟雾缭绕。这大概更非他之所愿。其实,莫若撤去香案,于其坐像前,另置一竹编茶席,清清爽爽的,敬一盏蒙顶甘露茶,碧沉香泛,茶气氤氲,几分淡雅,几分禅意。我以为这才是是吴理真生之所愿,死之所念,是他萦绕于胸中的不泯情思。我等俗人,或可从一盏蒙顶茶的滴水微香中,感悟大自然的真味,领略生活的真趣。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阳泉)】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