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心是一杯茶

找到约5,590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一杯茶的禅意

光洁而滢润的茶杯,是景德镇的瓷器,散在杯底的一撮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向着杯壁飘散,随着氲氤的水气逸起,一杯无华的水里,开始漾起婺源绿茶的春韵。这个时候,茶芽在杯中是舒展的,嫩绿、轻盈而灵动,仿佛一朵花在打开花蕊……在安静的期待中,我总欢喜把茶杯的杯盖留少许缝隙,让绿茶的清香从杯沿飘逸,闭目闻香,心中就有了婺源山水纯生的气息。

在我醉心的一杯婺源绿茶中,不仅蕴藏着缭绕的晨雾,山野的露水,明媚的春光,还有南方嘉木的体味。而这些,都是内潋的,一如国画中的淡墨轻抹,不显山不露水,自然而顺畅。倘若做不到静心品味,这些都将悄无声息地从唇舌间溜走。这样的感受,让我每一次品茶多了一份情趣。品茶,我注重的是过程,独自一人或二三知己相聚,用素雅的青花瓷杯,泡上一杯绿茶,茶香氲氤弥漫,身心与话题都有了茶香的浸润。久而久之,我觉得婺源绿茶不仅耐泡,而且醇厚与香味都适到好处,一杯在手,便有了无声的牵绕,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啜饮,不像有的茗茶,采撷时芽苞还未打开,茶品如米粒,却经不住泡,冲泡一二次就寡淡无味了。许是多年的品饮习愦,我对婺源绿茶有一种自然的亲近,而对婺源绿茶之外的“名贵”、“新宠”,也就敬而远之了。

如果剔除了诗意的包装与渲染,“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雨前茶”(谷雨前采摘的茶)、“雨茶一级”,是婺源民间以节气对绿茶茶品的称谓。我觉得这是民间直白之中潜藏的智慧,简洁、质朴、纯粹,茶品对接节气,一听就能让人了然于心……“绿野盈眼,绿意在怀。婺源的味道,俨如一杯绿茶冲泡着,品味着,就有了四季春韵的舒展,就有了一年的闲适与恬静。”……“‘寥坞泉中水、鄣山顶上茶’。无论水还是茶,都是婺源的极品,却不是一般茶客所能奢求的,即使土生土长的婺源人,也需要机缘与境遇。”……这两段文字,是我在一篇名为《婺源的味道》散文中叙述的,语境中除了个人的情结,还有婺源山水的纠缠。“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茶经》),这或许是我读到对婺源绿茶最早载记的文字,却不知道怎样对茶这种从陆羽《茶经》中走出的植物,表达更为到位,只知道茶根深蒂固地紧扣着婺源人的生产生活主题,且经久地鲜活着婺源人生产生活的状态。一天之中就有“朝茶”、“午茶”、“夜茶”之说。“朝不可食,不可不饮”。早晨起来洗漱完毕,泡一杯绿茶,细品慢饮,让清新的空气与绿茶的清香沁入心脾;午饭之后,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也就烟消云散了,也就有了一份惬意。“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清代诗人郑清之仅用十四字茶联,就给人们描述了茶礼的妙处。婺源人以茶为礼,不断提升生活品位。在婺源人家,茶礼、茶俗蔚然成风:饮茶习俗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贵客到、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讲究吃“粿籽茶”,还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婺源风俗中还有许多都与茶有关: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时就在亲朋宾客面前沖泡,敬公婆和宾客。亲友姑嫂便围着这朵“茶花”,夸赞新娘心灵手巧。新人出嫁带给婆家一人一双的新鞋中,每一双都要放些干茶叶,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的寓意。年三十晚,婺源人家要在灶前为灶司老爷备茶坐世。大年初一开大门祭祖宗时,先要摆上“桌盒”(内装茶点),再向祖宗拜揖、焚香、献茶。在婺源,茶还成了药的代词,婺源人去药店点中药,不直接说“点药”,而是说“点茶”;见人煎药时,也只能说是“煎茶”……婺源绿茶在历史上不同的年月,以馥郁的香气经久地缭绕着婺源人的记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既是婺源人生活的开始,亦是婺源人生活的延续……

相传五代时,有一慈眉善目的方姓老妪在婺北浙岭头的茅屋中居住,每日为过往的行人挑夫烧茶解渴,长年累月从不间断,且不收分文。天长日久,人们都亲切地叫她“方婆”。婺源东北部的浙岭,系吴楚分源之地,冈峦相接数十里,一条十五华里的驿道蜿蜒盘旋,也是徽饶二州的必经通道。方婆辞世后,葬于浙岭边上。过往的商人、赶考的学子感其恩德,途经其墓时捡石堆冢,以报其恩。年复一年,方婆的墓逐渐堆成了高约六米、占地一分的大石冢,世人称为“堆婆冢”。明代诗人许士叔过浙岭,留下了“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的咏叹(《题浙岭堆婆石》)。

在婺源,方婆对民间风俗的影响深远,乡民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在乡村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不取分文。有的甚至帘旗高挂,上书“方婆遗风”四个大字。辛卯年春,友人程鑫文在城外金盘与鹤溪之间开设“德鑫园”茶楼,鳞瓦叠起,飞檐雕梁,虽然都是新建的,却承传了徽派元素,与山峦茶园村落进行呼应,颇具特色。我请书法家红灯兄书“茶道”条幅致贺,其用意不仅希望能够传承婺源茶文化,更要彰显婺源茶人的精神……在“德鑫园”品茶,尽管有多种品牌可以选择,我却对鑫文自产的婺源绿茶——“森学春”情有独钟……“茶”字的谜面是“人在草木间”,而“茶”却成了婺源人生产生活的谜语。我在几年前写《茶境无边》歌词时,就进行了引伸借用,记得歌词最后一段是这样唱的:人在草木间/茶境无边/每一缕茶香/都是自然生态的采撷/人在草木间/茶境无边/每一缕茶香/都是大地深情的致意……

“大家摘茶”、“大家摘茶”……茶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在春天里掠过茶园,随春光流淌。这样的鸟声,是从婺源茶韵缭绕的村庄里叫起的,像一句句带有古韵与灵性的春之赋,集结在我的文字中。有了茶鸟的叫声作背景,我在书房里品饮的绿茶与写下的文字,都有了盈盈的绿意,心中不由蓄起了清明,仿佛时时都有一种自然的气息在传递。

……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我不知道席慕容当年写《禅意》的诗句时,是否有一杯茶相伴,这当然不是我猜度的本意。然而,我想表达的是,一杯茶的禅意与这样的心境是相通的。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洪忠佩)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读王琼新书《茶修》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

读王琼新书《茶修》

阅读好友王琼的新著《茶修》,拂面而来的一股禅韵清风和茶香的气息。“茶修”不仅是当代茶文化的一种表述,亦承载着作者在行茶年代所感知与经受的以茶作为修行的生活风景,并且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所呈现出一种事茶者与习茶者的人生精神面貌。在这精神面貌的背后,应运而生出一套知行合一的培训体系——“茶修”。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大大小小有关茶与茶生活的体验机构中,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圆练之作——且已公开出版的培训“体系”,不过是凤毛麟角,而能真正领悟到茶道精髓真谛的茶文化教学模式,更是寥寥无几。我以为,有了这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茶修培训与体验展现了广阔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并有一股追求精致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从茶修精神到茶修宗旨,从茶修理念到茶修美学,再到茶修哲学,《茶修》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它所体现的教学体系架构,明确地引导学人在“茶德”温润下踏上实现生命意义的茶修之路。《茶修》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在“和、静、通、圆”的精神下,尊循“借茶修为·以茶养德”之宗旨,谨记“日日行茶·时时修持”之理念,倡导“生活艺术·生命质感”之美学,运用“能量在心·技艺在手”之哲学的修行之书。正如作者所言:这些“正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修身、养德、觉悟的载体”。

1996年王琼创立“和静园”成为了茶人的那一刻,就把茶文化的能量——尤其是茶文化精神层面中圣贤思想,导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提出茶修到践行茶修,直至传播茶修,均是在泡好和享受一壶茶的基础上,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过程里来观照当下、安顿当下、关注当下,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同养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与一杯茶相约,到与一杯茶相和”,王琼始终在思考着《茶修》可容空间与视角导向,相信读者在仔细阅读和反复咀嚼中自然会有悟入。

让自己的生命与茶的美好相契合,让你动容,让你感同身受,让你以“修”的方式把茶与自己的成长连接起来,并通过一杯茶安顿己心,放下执念,享受久违的那份心安而得当下之欢喜。这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细读《茶修》,我一直怀有这样一种明晰的感受,那就是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素来就有庆幸自己遇到茶文化的复兴时代。这杯茶融入在作者的生命中,让作者不仅找到了通往外界,更是通往自己的内心——“每天留给自己一段泡茶的时间,把自己放进壶里,把茶放进心上,一切都会悄悄地改变”,作者如是说。

茶修之“修”,表达了“让热爱生活的我们,愿意从一杯物质的茶开始,去了解茶性,明了茶与水、茶与器、茶与人的美妙连接,去找到一杯茶最佳的表达方式……并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践修,那么一杯物质的茶就在修的过程中变得‘可载道,可传道’了。”

茶修之“修”,凸显了“既是个人的生命修行,又是时代当下的文化需求与精神供养;既是连接美好的纽带,又是传递智慧与能量的桥梁。”

“你”也好,“我”也罢,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都是在时光洪流中跋涉,唯独关爱当下一杯茶、把握当下一杯茶的人,在“时时修持”的当下世界里,才能体现生活的艺术和生命的质感。耐人寻味的是,茶,并非宗教,但却成了作者一生的信仰。我以为,这或许是作者把书名定格为《茶修》的主要原因。

试想,在当前这个世界里,若能让人真正把心安顿下来给自己冲泡一杯茶,并用闲适的心情去体味茶之韵,享受一份淡然和宁静,让自己的心境如同一片鲜活的茶叶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走,这实在是太难了。《茶修》一书,让生活与一片叶子最大能量化的发挥,更是刷新了学人的内心感知。读罢令人余味悠长,心里一下子明亮起来,如同见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引人思考的是,在一杯茶里实现生命的意愿,依托茶修来滋润精神成长,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只是因为这杯茶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角。

茶修,从物质方面论,作者认为“于有形的物质层面是方法和系统——是以茶为核心的礼仪方寸,是行茶仪轨及茶师十律等具体修习的脉络,是将诸多实修的方法长期践行,形成美好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美好结果”;而从精神方面论,作者以为“于无形的精神层面是境界和智慧——是以茶为载体接引的圣贤思想、文化体系和时代需要,是给人以认知的导向、践修的路径和智慧的启迪”。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温馨地强调了“茶修”的重要性,让人在“茶修”的世界里懂得世俗,却不庸俗,保持着做一个真实的洒脱而自在的自己。

陆羽把“精、行、俭、德”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一部分,告诫事茶者和饮茶人的品性、德行为之首要,这些源于人性中本自具足的品性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再度激活。不是吗?只要有茶在,不必担心外面的喧嚣,也不必烦心窗外的寒冷,用心去泡好一壶茶,何尝不是在温润和洗涤着心灵。

关于茶修,作者给予了许多赋予智慧语言的见解,其终极走向就是“在习茶的过程中,把自己修成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也就是旨在通过一杯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对话,这样的“对话”颇有藉茶悟禅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体现了人生难得有“放下”心态的精妙所在。茶修,能让人的生命获得内外自在的因素恰恰是在诸多规矩里成就的方圆——如:从“君子九容”到“茶修十德”、从“精行俭德”到“茶师十律”、从“廉美和静”到“茶席六要”以及从“儒释道医”到“行茶十式”等等。

由于茶与禅具有同一兴味,故有“禅茶一味”之说。茶修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构成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文化与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在人性深处精神层面彼此趋同,这到让我想起了禅茶文化的“品格”有“五个统一”,即“是生活与信仰的统一,是心灵与物质的统一,是存在与超越的统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是觉悟与奉献的统一。”这应该是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探究,契合了《茶修》一书的五个章节,亦可视作“茶修”之根本。诚如明海法师对之解读:这样的统一,是“从物欲中转身,从偏执中转念,回归自心本具的宁静与安乐”。

一份闲情,一缕茶香;一处雅致,一分静修。生活中的一杯茶也需要靠智慧启迪抑或是启悟人生。总而言之,《茶修》是作者用生活的妙笔蘸着一杯浓香的茶汁,经过五年多的践行,成全读者精神思索和茶修实践。

(舒曼茶话写于2019年6月22日石家庄清茗斋)

一杯茶一捧阳光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茶。

不知道多少个下午是在茶的陪伴下度过的,有时候是在单位,沏上茶,小妖们拿着自己的杯子陆续到来,说着话,喝着茶,一个下午很愉快的过去,有时候小妖们会客气地说,谢谢你的茶,我在心里偷偷的笑,茶是伴,小妖们也是伴呀!我的感谢还没有说出来。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要群居,要交流,要互相牵挂和关爱。喝茶的时候,我的心情变得更加虔诚,为这不知名的做茶人,也为这些有着美好心情喝茶的人。我很少邀请别人喝茶的,邀请就是诚心诚意的,是气息相近的人,这样茶就有了意义,说话的时候很率真,不用想好了才可以说。时间是流动的,流动的过程是愉快的,我希望我未来的时间都能够像喝茶这样愉悦。

这几年学会了独处,一些能推掉的应酬一定不勉强自己,一些没有意义的闲聊和热闹也不去凑,这样,独处的时间多起来,沏上一壶普洱,静静的品味它的古典和醇厚。茶不说话,茶用她的姿态和气味征服了我的时间,和品茶时那颗平静亦喜悦的心。

一个下午,静静的坐着,阳光或灿烂或若有若无,一杯茶在手,茶杯里是一缕味道清纯的阳光,茶可以品味季节的更替,品味人生的苦涩或者幸福,一支古琴曲在耳边缭绕,一起袅娜的还有刚刚寻到的一种可以储存记忆的沉香。远离喧闹,远离时尚,茶的朴素和清雅让灵魂安静超然。

茶以外的世界曾经让我们无限的向往,我们奔波在时间之外,奔波在亲情之外,找不到自我,有时候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情已经完全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我们忙碌的没有喘息的机会,更不会有时间坐下来安静的品味茶的境界。

品茶,出世入世之间。可以穿梭可以停顿。茶能够让人静下来,品茶是静心,是思考,是怡情,是放下。同时,茶也让人心善良,心情愉悦,和顺,茶能让人积极的面对人生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人生是个抛物线,有顶峰有低谷,就像我们每天有忙碌也有休息,万物相生相克,我们来到世界上,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苦有甜,有静有动,这才是人生。我们也许看不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但是我们的心感受到的大抵相同。

茶让我们的心平静,同时让我们找准自己的方向去努力,茶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它批评你也赞赏你,它让你单纯的只限于凝神倾注于茶的清冽,甘柔,它复杂的让你思绪无边无际。

茶,区别于酒,但也醉人。我在茶的情结里更加清楚的看身边的人和事,内心里充盈着茶的超然和醇和。喝茶,却并不了解茶,不知是谁发现了它,那些经历了春天细雨沁染,听着夏季小虫鸣叫,秋月照拂,冬雪辉映的洁净的精灵,它们是如何穿越了时空来到我们的手中舞蹈出一曲曼妙的人生?

茶从哪里来?如果说水是地球母亲的乳汁,那茶与水的交融就是生命和文明的延续。是承载了天地万物之至爱之美的图腾!它们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穿越,濯洗和净化我们的心灵?只为一次水与火的交融,舒展,滋润和离开,那样短暂的绽放,那样长时间的等待,是谁赋予你如此的秉性?犹如昙花一现,让人无法忘怀。没有艳丽的外表,没有张扬的个性,如同一阵微风掠过,留下清凉的美好感受,然后无影无形。

无数个下午或者晚上,一杯茶在握就是一捧阳光照耀心灵,开启智慧。茶的世界,单纯的没有棱角,纯净的没有灰尘,茶就是最为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本色清香,它的姿态,它的味道,就是有着鸟鸣清洗过的山林小溪,就是阳光下一支尽情舒展的花朵,是动物和昆虫嗅过的森林的气息。在茶的世界里濯洗,沉淀,犹如心灵被阳光照耀,那些美好的光纤穿过茶的清透直入心田。茶,让我们凝神当下,茶让我们内心充满喜悦。

它不仅仅是一些普通意义上的叶片,茶之于我,无法言喻,我之于茶只是附庸风雅!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赵鸿)

找到约5,384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0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