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新年与茶

找到约1,286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解读《茶声》

(《吃茶去》杂志)《茶声》半月刊创刊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是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主管,《茶声》半月刊社主编;社址在屯溪(今安徽黄山市)交通路49号;其办刊的经费主要是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安徽茶叶管理处和祁门茶业改良场予以津贴、资助。《茶声》半月刊于1939年6月20日正式创刊,在第一期的创刊号封面上注有:本刊已依法呈请登记。每月五日、二十日出刊;定价为每期五分,全年一元。

《茶声》半月刊的办刊宗旨如编者所言:“是我们茶叶界同志讨论茶叶产制运销问题的一角园地”;其主要栏目有:社评、代评、调查、本社本刊、茶区漫游、工作实录、行情市况、专载、茶叶小品和诗歌等。编者在“本社本刊”中说:“本刊以后除讨论茶业各项问题为主外,并得刊载有关农村经济文字,以求茶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贯通研究;本刊刊载文字,务求生动实际,以激发大众读者的兴趣”。

《茶声》半月刊的内容十分丰富,从茶叶的栽培管理到加工制作,从茶叶科技到茶市行情,从安徽到全国各地茶区,从沦陷区茶情到国外茶叶销售概况都有涉及,特别是其刊载的《茶行登记管理规则》、《外销茶箱包装管理办法》、《统一制茶业者品名及商标办法》等,都是研究抗战时期茶业经济的珍贵史料。而其时《茶声》半月刊的撰稿者大都是著名的茶叶专家和茶界的工作者,如吴学农、范和钧、程铸新、傅宏镇、张堂恒、袭览耕、施平、郑铭之、向耿酉和方君强等人。

《茶声》半月刊第一期刊发了题为“茶政与茶人”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摘录邹秉文先生在茶业技术人员训练班训话中的一节;邹秉文先生在指出:“……夫贸易调整之后,人各言殊,当时本会所持者,则为扶助商人,使滞销之货,得以出口销售而已。然仅此项工作,成效已巨,如调整汉口存茶,扶助各省茶叶出口,以及收购桐油,远销丝茧推广牛羊皮毛,价值均在数千万元以上。迄后交通日艰,抗战又于持久倾向,国计民生,更须通盘妥筹,本会之使命,日形艰巨,前后调整范围,已不足目前只运销,进而为谋国营产销统筹,其计划之大要,乃以政府在金融上及特典上之援助,刺激生产之增加,扩展国外市场之需要,以增加大量之出口,加厚抗战时期经济之基础。此项工作,最有成效者現为茶叶。今年计划本会不仅同伴销售,且作大规模之产地贷款,指导生产,务期于不久期内,茶叶之出口由二千数百万,扩大至一万万元,并将遍设茶农合作社,提倡茶农自产自制,规定毛茶山价,增进农民利益。以安定后方,此种计划,不仅茶叶为然,其他产者,均将以此推进。茶叶之以成效较著者乃主持者吴觉农先生,辛勤谋国有以致之。惟办理茶叶行政,决非普通商业之行为所可比拟,在战时为抗战之动力,在战后为建国之基石。吾同人之工作,犹之前线之作战。原有同事,不论在重庆总会或香港、温州等分办事处,均多夜以继日,競业从事,一扫过去公家机关因循敷洐(应该是衍吧)之积习,盖均深知本会工作之性质,与夫个人所负责任之綦重。诸君乃后备之劲旅,在此难能可贵之短促时间,更应养精蓄锐,培养能力,以供国用,其应注意之点,为体格之健强,常识之丰富,思想之正确,以及技术值熟炼,其获有缺,则均不能視为非常时期条件之战士,亦即不堪胜任艰巨之任务。”

《茶声》半月刊第一期还刊发了吴觉农“为什么要统销茶叶”的讲话,这篇讲话稿是吴觉农在屯溪的一次谈话记录,记录者是张堂恒……。吴觉农说:今年三月里,我过祁门到屯溪来的时候,安徽省茶叶管理处还没有成立,但后来到江西浙江去了两个月,这回重来,看到茶叶管理处在短短的时间中已经成立,而且做了不少的工作,像各地红綠茶厂的登记贷款,捡验指导和维持山价等工作的积极进行,祁红已有一万多箱运到屯溪,屯綠亦将登场,心中觉得非常高兴,現在乘《茶声》创刊的时候,来谈一谈为什么要统销茶叶的问题。吴觉农先生就“为什么要统销茶叶”谈了三点,一是过去华茶产销的无政府状态;二是茶叶在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性;三是抗战时期中茶叶统制的必然性;四是建国和茶叶统制等等。

《茶声》半月刊第一期还刊登了《安徽省茶叶管理处規則》,《規則》共分甲、乙、丙、丁、戊五个部分共二十三条;分别是(甲)关于生产部分,(乙)关于精制部分,(丙)关于运输部分,(丁)关于推销部分,(戊)关于其他部分等。同时,还刊登了《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公司厂号、合作社登记規則》;《規則》称:依据本处组织規則第二条第一项之規定,凡在本省境内经营茶叶之公司厂号合作社或类似组织(后称制茶者)悉应遵守。《規則》共十一条、若干款项。另外,《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皖赣办事处收购皖茶评价委员会组织規則》也在这一期刊发。这个《規則》是依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与安徽省政府所订茶叶合约第十一条之規定订定文;《規則》对“评价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参加委员”资格、名额、相关工作职责以及“评价”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規定。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皖赣办事处收购皖省箱茶办法》,则是分“总則”、“评价”、“给分”、“收货”、“付款”、“規則”等共二十九条。

《茶声》第一期在《论著》栏目刊发了署名为“秀灵”的文章,从“茶农年”说到“茶业年”;刊发了张祖声的“关于祁红植制之一得”的文章;在“研究”栏目刊发了署名为“成之”的“皖南茶厂与合作社之現况”一文。在“信箱”栏目,“给茶业同志的一封信”很值得一读:“亲爱的同志们,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进行在最剧烈搏斗的今日,你们在敌人的多放破坏中和严重威胁下,须强硬守着自己的岗位,为着祖国的生存,民族的自由,勇敢地担起了生产运销指导等工作,这是多么使人感奋愉快啊!回顾战前的茶业界,因为茶栈的把持,洋行的垄断,生产同志的认识不清,学识不够,领导者们的奋力苦斗,只能使没落中的吾华茶叶,不致钻向坟墓。而現在显然地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表現着蓬勃有生气的现象,大家在一个目标之下,紧张地工作着,献出了每个人所有的力量。尤其是在政府统一运销给与华茶的刽子手们茶栈和洋行,以无情的致命打击,而华茶在国际市场中的不安状态亦取得了强有力的稳定力量。不过,因为我国科学文化的过于落后,茶叶界以往的恶习积深过甚,现在的蓬勃气象只是在复兴期中初期的萌芽,要达到复兴的更盛需要更大的努力奋斗和自身改进。而首先最(重,应该是少了这个重字)要的,我们同志间,必须确立起密切的联系,恳切坦白的交换意见,毫无颜忌的讨论政策上的疑问,工作上的困难,技术上的怀疑及报告工作中的心得,生活中认识等,务使官方、民方、官民双方,互相了解,相互策励,互助自助,知彼知己。本刊特辟‘信箱’一栏,就是想使它成为各方联系的中心。亲爱的同志们,大家来努力参加这项工作吧。”

《茶声》在第一期的“消息”栏目中,编辑选发了“贸委会茶叶评价委员首次会议”、“安徽綠茶商标统一”、“祁场見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派员考察”、“婺源茶市活跃,山价提高”以及“皖西设立茶业指导所”等消息。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茶用颜料大批运屯”的消息。文章说:昔日洋商初与吾国交易茶叶时,因不知茶之为味,不明品饮之道,吾国取巧商人,每以粗老枝茶,染着色料,混充上品,诈图厚利,一商获利,百商承袭,遂相沿成风,以至于今。当时因洋商莫名着色之所以,未加推究。今者,经化验之结果,知往往所用之色料,大都含有毒质,此风一闻,洋商莫不裹足,今之綠茶欧美市场,所以惨落至今,此其要由也。(近)年来吾国政府,对此颇多注意,如创制无毒色料,取缔有害着色,不遗余力。本年贸委会,皖赣办事处,一承政府往旨,除转请茶管处严密捡验外,并特向上海茶用颜料厂购到大批无毒色料,以备休歙各县茶商采用云。

《茶声》第一期刊发的“祁红首次开盘:最高价二百八十五元,祁红顶盘亿同昌号——汪经理访问记”文章;对于研究抗战时期的祁门红茶经营贸易情况,是有着参考价值的;记者在文中称:“今年贸委会在屯溪收购红茶,首盘最高价格为祁门历口亿同昌茶号,所制大德大面四十四箱。记者闻讯后,特往汪经理(汪经理即汪在宽)私邸访问,承殷勤招待,并畅谈该号详细情形。兹略述如次二亿同昌茶号开设迄今,已有七十余年之历史,自汪经理经营以来,锐意改良,前二年首批红茶问世,售价均为三百元,考其旺销原因,不外:一是早收鲜嫩之草,该号在谷雨前即收齐嫩茶。二是各次所收茶草,分别初制,各次所收茶草品质不一,若混合初制,则必发生发酵不足或过度現象。三是每次发酵量少。四是毛火适度,打毛火不使太低,以达停止发酵为度。五是足火须柔火,不宜过急,补火更加注意。关于包装方面,该号亦力求符合标准,如所用铅罐糊裱后,均经烘干;箱外更加钉铁皮,此次荣获顶盘,决非倖致;特为介绍,以供茶业者参考。”

《茶声》半月刊对于作者的投稿,也是十分重视的;编者说:“在过去我们已经刊布关于酬劳投稿者一些稿酬的话,本刊虽然在经费十分困苦情形下,自后务求增加,以答谢作者的厚意”。编者还特别强调说:“在内容及版式方面,我们尽力加以整理与改进,但因印刷条件,太差,一时尚难达到理想的地步内容方面,我们增加了社评短评、茶界消息和茶人动态各项……。”《茶声》半月刊的编者还坚定地表示:“但我们不愿在困苦情形之中,抛弃这块小的茶叶园地,而使‘茶声’中途夭折,所以在短期休刊期中,我们已经干了许多奠定本刊基础的工作;如调整各部干事,增实编辑内容等,好似在这荒芜的茶园,耕耘了地,施下基肥,播下种子,期待着这种子的繁荣,不能不说这短期休刊期中的收获。”其时,《茶声》半月刊的境况甚是尴尬,一方面是茶叶工作者编辑刊物的热情很高,一方面是办刊的经费十分紧张,况且印刷条件差和刊物纸张低劣的状况也难以改变。虽然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安徽茶叶管理处和祁门茶业改良场每月给予《茶声》津贴一百三十元,但是,《茶声》半月刊每期仅印刷费就需要七十元;而在《茶声》创刊不久,印刷费用就涨到了每期需九十五元。所以,编者在《茶声》半月刊上公开承认:“筹措经费,颇费时月”,如是,《茶声》半月刊也就出现了延期出刊和合刊的现象;同时还在创刊至第9期后,因人员和经费等问题而进行了短期的休刊调整等。

1940年1月20日,《茶声》半月刊还推出了“新年号”。编者为了庆祝新年还特别举办了征文活动并刊出了征文启事:“‘新年号’本社为提倡茶业之研究讨论,及发挥政府战时茶叶政策起见,特举办新年征文,征文办法如下……。《茶声》半月刊征文的题目范围是,以讨论茶叶产制运销之改进,茶叶生产成本之调查、研究等;征文的体裁不作限制,文言文或白话皆可,惟字数要求在二千字以上,用毛笔或钢笔缮写清楚,并加新式标点。征文的评判工作是由《茶声》半月刊聘请茶叶专家组成评判委员会来评判等级,他们是吴觉农、程铸新、陈公亮、胡浩川、费鸿年、刘庆云、冯和法、冯晓钟、向耿酉和傅幼文等”。

1940年7月20日出版的第24期《茶声》,编者将其定为“内销茶特辑”;编者可能没有预料到,这竟然会是《茶声》的最后一期;虽然不知道70年前《茶声》突然销声敛迹的原因,但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茶声》能够坚持在两年时间里出版、发行24期刊物;已实属不易……。在这期“内销茶特辑”上,编者刊发了《安徽省本年度内销茶概况》、《财政部管理全国内销茶叶办法大纲》和《财政部管理全国内销茶叶实施办法》;同时还刊载了中国茶叶公司安徽办事处、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共同制定的《会同办理内销茶叶简则》等;为了保证内销茶有关规章的顺利执行和内销茶平衡费用的缴纳,《茶声》半月刊“内销茶特辑”还刊登出《安徽省内销茶叶现金保证缴纳平衡费办法》和《安徽省内销茶叶运闽窨花保证在闽结缴平衡费办法》等。据《茶声》半月刊介绍;征收内销茶平衡费,一为调节内销茶叶量,二为稳定国内外茶叶市场,三为维护茶商利益,四为防止走私资敌……。为此,《茶声》还专门刊载了茶界专业人士撰写的“释内销茶平衡费”的文章。所以说《内销茶特辑》对于研究抗战时期的茶叶经济、尤其是内销茶的产、供、销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或研究价值。

《茶声》半月刊自1939年创刊,至1940年7月停刊,共出印刷出版了二十四期;然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茶声》这类专业刊物都是印量小、发行量少,加之时间的流逝而散佚等原因,所以,能够保存至今的可谓是凤毛麟角,所以也更显是弥足珍贵。但是,它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它所记载茶人的含幸茹苦以及那微苦而甘的茶香,唯亲历者与收藏书人方能体味与同享……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 毅(安徽黄山)】

乡村茶事

(《吃茶去》杂志)去江湖山,只有一个理由:茶叶。

江湖山在村子的西面,为整座村庄的最高点。在浙东丘陵地区,276米的海拔,不算高也不算低,却最适宜植物的生长。如果遇上雨雾天气,站在村中仰望,山间被层层云霭包裹,恍如仙境一般。但是,茶园还是看不到的,只有一团团的绿意隐隐显现,湿漉漉的。这山,看似平常无比,被雾一笼,被绿一隔,立马增添了几分神秘,一颗前往探究的心,被撩拨得蠢蠢欲动。

江湖山这个名字,气魄极大,似乎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当下。如果轻轻一念,一股剑气侠情,顿从心底涌起。在很久以前,不知道有没有侠义之士在此隐居,也不知道有没有文人骚客前来吟咏,但是江湖山的珍贵奇特之处,确实与远离世俗的嘈杂有着很大的关联,因为这里有着难得的隐秘和安静。

好山好水产好茶,茶叶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江湖山并不险峻,但它山清水秀、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尤其是山顶的一大块平地,彷佛上天放置的一个硕大泥盆,一垄一垄的茶树,从盆底一直种到盆沿。茶叶是村子的一大经济作物,因此在村民的心目中,江湖山有那么一点圣地的味道。村庄的其他山坡什么的,都有砍伐过度或者被火焚烧的经历,只有江湖山一带,村民非常自觉地保持着水土平衡,防止“跑水、跑土、跑肥”。

村庄开始产茶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应该不会太早也不会太迟,据光绪年间的《宁海县志》记载:石马庄,有金刀溪可灌溉,有山无海产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充分表明了茶叶在村庄的地位。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父亲母亲还自带干粮水壶,或者干脆在山上垒灶做饭,与许多年轻人一起,纷纷到江湖山上开辟茶园。茶园的形成和扩大,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村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开垦耕种,才有了漫山遍野的茶香。

在我的记忆里,只去过江湖山茶园几次而已。但是,就这一两次,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一垄一垄修剪齐整的茶树,被围成了200多亩的绿,好像一片浩瀚无边的海洋,满眼都是绿色的波涛。满山的茶树,使山少了一分硬朗,多了一分柔软,充分展现了江南的风度。每一丛茶树的顶端,只有一小撮嫩芽,处子一般,把身体抱紧,隐忍地开,像雀舌,如纤指,似龙须,让人不忍堪摘。那绿,也不是一般的嫩,青翠中染一丝鹅黄,清亮的色彩仿佛涂上了一层油脂。

如果不是采茶时节,几乎没有人愿意前来,此时的茶园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在茶树与茶树之间穿梭,耳根清净了,呼吸顺畅了,心情也愉悦了。其实,我更喜欢依在并不高大的茶树上,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暖,或衔一枚嫩嫩的茶叶在唇齿之间,所有的醇香馥郁,全都留存在了心底。

江湖山的岁月大部分都是这般清静的,是不被外人打扰的,但每年的农历三四月除外。初春时节,尤其是清明节前后,村庄里的男女老少,仿佛嗅到了江湖山上飘来的清香,大家会非常自然地把自己放进它的怀抱里。此时的江湖山,雨雾天气多,晴朗天气少,但阻挡不了村民上山的念头。

采茶人不分男女老幼,头戴斗笠,腰别竹篓,双手上下起落翻飞,讲究的是眼明手快,真如江南民歌《采茶舞曲》所唱的“采茶好比凤点头,采茶好比鱼跃网”,来时还是一片亮绿,走时只剩一片褐色。尤其是农村妇女,不但“下田插得秧”,还要“上山采得茶”,于是江湖山上的茶园就成了一个操练场,而每一垄茶树,都成了一支支列队的士兵,每一枚向上舒展的茶芽儿,都是士兵手中的旗枪。

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村里小学常常组织学生上山采茶,我也去过一次。辛苦是少不了的,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新鲜。大家一路嘻嘻哈哈,往往新叶老梗一把抓,斤两是重了不少,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了。不过双手沾染过的茶香,永远留存了下来,那份艰辛与好玩,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采茶要趁早,清明至谷雨之间,为最好的收获时节。

从枝头上下来,被装进竹篓,再从竹篓倒进竹筐,然后被一条扁担运送下山,一片茶叶就开始了漫长的修炼之旅。

茶叶的下山,必会一路留香。或许是十多年前的情景了。由于我家住在山脚,每每茶农经过家门口,我往往会伸长脖子,凑上去嗅那随风走动的茶香。采茶人的脚步,往往赶在太阳落山之前,他们挑着200多斤的茶叶健步如飞,两个大大的箩筐稳稳的,丝毫没有左右晃荡的感觉。无论男的还是女的,脸蛋一律红扑扑的,他们会随身带着一条擦汗的毛巾,男的往往搭在扁担上,或者绕在脖子上,女的往往直接包在了头上。

茶叶的下一处归宿,就是村里的水电站。在我的记忆里,水电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发电的场景我没有见到,但此处可以碾米、磨粉、打年糕。最让孩子感兴趣的是一排排炒制茶叶的机器,摆放在南面的小平房里,俨然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至今仍在使用。这些机器都是一些大个铁家伙,转动起来轰隆轰隆响,茶叶的气息从清淡变得浓烈,再从浓烈变得隐忍,每一次气味的转换,都让我们感到机器的神奇。

长大后,我觉得茶叶的制作,其实是一种美的历练,是一次涅槃的过程。一枚树叶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悄悄地把春的颜色、春的气息、春的味道、春的想象都隐藏了起来。一枚茶叶恰似一个人,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千锤百炼,所以才不怕生活的冷热酸甜,才会在浮浮沉沉的命运里,最终素面朝天、归于平静、守住淡然,让生命盛开如花。

种茶、采茶与制茶,使小小的村子营造了浓厚的饮茶氛围。农人在劳作之余,躺在自家的小院里,正处月朗风清、万物肃静、身心放松之际,品一杯茗茶更是悠悠然,恰如平淡中回味日子的醇厚与绵长。每当客人前来,或者左邻右舍互相走动,如若不是逢年过节,村人一般不会烧桂圆茶,而是掏出一撮好茶叶,泡一杯好茶相待。江湖山上的茶叶,犹如云雾在水里的舒展,又如春雨在杯中的融解,浓浓的茶香飞快地跑出来,一泡一品之间体现了彼此的深情厚意,那是一种平淡中值得回味的情感。

我认识的第一个饮茶人,是我当木匠的外公,他除了喜欢饮酒之外,也喜欢饮茶。每当干活疲倦之际,外公总要灌一肚子茶水,饮完后再点上一杆老烟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体力似的。古代的诗人喜欢饮酒,于是下笔如有神,而我技艺精湛的外公,似乎不吃点茶喝点酒,也真干不了木工活。于是,我想:当他花时间饮茶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对正在完成的木器进行回味构思呢?

农人饮茶,一般喜欢浓上一些,三五片茶叶肯定是不够的,外公也是如此。他不喜欢弄个壶杯罐盏叮叮当当,更不懂得头道茶二道茶三道茶什么,随手在一个袋子里抓上一大把,放在那个磕掉了很多漆的牙罐里,用开水一冲就完事了。不过这么一大罐的,往往是喝了冲,冲了喝,好像直到那些苦味慢慢饮尽之后才肯罢休。

不知是不是外公喜欢饮茶的缘故,我的母亲对采茶制茶也深有感触。直到现在,她每年都要亲手炒上几斤茶,留作自己饮用。肚子疼什么的,也要泡上一杯茶,饮后立马好转,说来真是神了。农人的炒制,与水电站的机器自然不同,速度要慢上很多,数量也极为有限,质量却是上等,形状、色泽、香气都要高上一筹。母亲对自己炒制的茶叶十分珍惜,轻易不肯拿出来,从这个春天一直吃到下一个春天。

其实,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在一个茶香四溢的村庄里出生,见识了茶的生长、采摘与炒制,见识了一片茶叶的修炼之路,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了茶叶的清气、幽淡与苦涩,对生命况味的理解,似乎也更为纯粹简单一些吧。

春天到来的时候,当价格不菲的新茶开始上市,我就会想起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想起那道被茶树裹上一层淡绿的山梁,还会想起一种悠远的民间舞蹈——茶舞。

茶舞与茶事活动有关。爱茶之情浓,才有了茶舞的出现。它以前是村子里逢年过节的节目,但近年很难觅其踪影,加上多年在外求学就业,记忆也就慢慢地淡了。后来,我发现茶舞竟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城的重大节庆活动也时常出现村人的身影,我的记忆彷佛一枚抱紧身子的茶叶,慢慢地舒展开来。

茶舞,因为融合了戏曲、舞蹈、灯彩等艺术门类,又称“茶灯”、“采茶歌”或“采茶灯”,发轫于何时已不可考,史籍中记载亦不多,但一直流行于江南一带。说是茶舞,其实是一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整场演出以茶事为主要内容,包括采茶、炒茶、卖茶、盘茶等,演员中有生、旦、净、丑等各类角色,道具有茶篮、扇子、手帕等,整个表演欢快喜庆、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茶舞虽然表现的是春天的茶事活动,但是表演一般不在三四月,而是农闲时节居多,最主要集中在过年前后。整个演出队伍均由村民组成,领队一般是村里年长有威望的老人,既在村里热闹热闹,也经常到附近乡村表演。采茶舞不像其它剧种,不是阳春白雪,不适合在高高的戏台上表演,随便挑选一块空旷的场地就行,场地越是开阔,演员越能施展身手。锣声一响,乡亲们就聚集在村里的操场上等候,孩子们怎么也闲不住,总是跟在表演队伍的屁股后头,瞧瞧这个,瞅瞅那个,充满了好奇。

茶舞表演开始了,锣鼓先闹上一阵子,最先出场的是一个叫做“茶心”的道具,仿佛以前皇帝出巡时仪仗队撑起的黄盖伞,上面插满了枝枝桠桠,象征着满山葱茏的茶树,不禁让人惊叹村民的想象力。接着,所有的扮演者交叉串连成各种队形,包括茶女、花鼓婆、看相人、卖六头、贩茶客、和尚等,都紧随茶心旋转,里七外八共十五人,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卖六头一人、和尚一人、贩茶客一人。转过一阵之后,演员开始边歌边舞,先后顺序是由茶心领唱,茶女接着和唱,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卖六头念白,花鼓者边唱边敲打花鼓,看相者边唱边做。每唱一节,变换队形一次,共表演十二节,唱的是“十二月采茶歌”,里面有“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之类的句子。

每次观看茶舞表演,我最着迷的最初那一小段时间的旋转。那旋转的人,那翩跹的舞姿,那五彩缤纷的“茶心”,慢慢地都在眼前模糊了。我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片片茶叶,在水中尽情舞蹈。欣赏着熟悉的舞姿,倾听着熟悉的音乐,不知是在过去在现在还是未来,只是觉得时光慢悠悠地在走。在那阵旋转中,每个演员有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一片叶子,我无法得知,只是感觉自己恍若置身于花团锦簇的春天,置身于繁忙热闹的劳作场面,看的是热血沸腾。

我爱看茶舞,除了凑热闹成份之外,更多的是看我七姨一家。七姨对茶舞甚是痴迷,年轻的时候她一直在乡村剧团担任女主角,一年到头都在附近县市演出,后来不唱越剧了就参加茶舞表演。七姨夫更是茶舞表演方面的高手,一把二胡拉的是如泣如诉,一些道具都是他亲手制作而成,而且多年来还整理记录了十几套采茶舞词,空闲无事时常拿出来翻翻,有时候来了兴头就哼上几句乐乐。我的表弟受父母影响,小时候常被拉去演一个小和尚,眼珠子滴溜溜的转,甚是滑稽可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江湖山的茶叶采了一茬又一茬,流传了近千年的茶舞演了一年又一年。以前观看茶舞表演,总是笑得合不拢嘴,看后感到一阵轻松。而现在,每看一次心里就多了一份沉重,毕竟时代不同了,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不知这种传统的茶舞表演还能延续多少时光。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广阔(浙江台州),系浙江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大益牛年生肖纪念茶「发布会」实录

蒋洁琳:

大家好,我是大益集团的蒋洁琳,2020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它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大家的生活节奏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作为大益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通过茶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慰藉。从年初到年末,我们见证了秩序的恢复。中华民族就是这样,越是困难,越有力量。越能坚韧不拔的开辟出新的局面。2021,辛丑年牛,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充满信心与力量。去开创更美好的新生活,那么牛年生肖纪念茶,大益生肖系列的收官之作,我们想把这份力量传递给大家。


那么,打造一款有力量的产品,原料自然是重中之重了,我们仓库现在存储的原料数量。 已经达到了60000余吨,这些原料一部分来源于巴达山基地和布朗山基地。这两个基地是大益自由的万亩茶园基地。从1989年,大益就开始着手建设这两个基地。从种植,养护,采摘,到加工。30多年来,大益逐渐与这片土地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而这片土地也给了我们很丰厚的回报,成为了我们重要的风味来源。仅仅如此还不够,为了能够找到更多优秀的原料,从勐海茶厂改制开始,我记得那时2004年,16年的时间,6000多个日夜,一批又一批的大益茶人已经走遍了普洱茶产区的每一寸土地,可以说,我们闲杂所拥有的普洱茶原料,品种之丰富,年代跨距周期之长。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是无法实现的。


分类是研配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能那么精准的把握风味,就在于我们对原料进行了极致的分类,目前我们原料的种类已经达到了12886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来说,在不考虑年份和季节的前提下,以一个自然村落为单位,仅从滋味一个维度,就可以区分出十几个不同的类型,再乘以优质普洱茶产区的数千个村落。春夏秋冬三个季节,然后再来谈十年+,二十年+的年份概念。这个数量和统计难度都是相当惊人的。今天我在这里可以非常自豪的说,,这件事情,我们大益做到了。


我们进行了原料及因档案的分析与建立,以确保能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特色。不错过每一个优点。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风味呈现。就从牛年生肖饼来讲,为了保证足够鲜明有力的滋味特征。我们从档案库中反复筛选。最终锁定了三个关键词,外形肥硕,浓酽霸道,香气馥郁,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再去不断地调试研配方案。一般来说,生长时间长达百年的老树茶,在环境优渥的森林中,它们的根系非常发达,能更好的去吸收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老树茶茂密的枝叶,能尽可能多的吸收森林中纯净的二氧化碳和阳光。使茶叶的内含成分表达尤为的协调细腻,选择布朗区的古树茶,我认为,这是对力量最好的诠释


我们创作一饼茶的过程,和创作一幅画的过程很相似,挑选好合适的原料。就好似够了一幅画的骨架,之后填充画面、颜色、细节,这些非常考验审美和技艺的环节,才最终决定了画的风格和品质,那么一饼茶如果仅仅在原料上用力,那它的层次感和后期醇化是要打个问号的,这也就是很多茶友的疑问,为什么自己手里的有些普洱茶,,放了5年、10年,都无动于衷,没有发生让人惊喜的变化,这么多年来,为了更好的处理普洱茶滋味和醇化问题。大益做了一件超乎你想象的事情。我们通过大数据模拟分析,实现了经典配方和醇化规律的模型化,这个模型的建立,意义是非常大的。以往在研发新的产品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把我们脑中想象的味道。准确的呈现出来,后续陈化方向也难以预判为了解决这个事情,我们首先对现有的配方做了基因分析。细致的剖析了每一个风味类型的数智化特征。同时,为了解锁更多复杂风味的来源,我们做了很多控制变量的研究,发现加工过程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对普洱茶风味的影响都非常大。


第一点,是蒸压的环节,通过对整齐的温度和时间,压力系数以及保压时间的充分试验,每一个产品都有了自己的黄金蒸汽压力组合

第二点,是烘制的环节,我们烘房在设计之初,就运用了热力学即流体力学的原理。在烘房设置了可空气流,让每一个点的温度都可以被控制和检测,这样,我们每一个产品,都有了自己的烘制曲线。


第三点,是发酵的环节,我们充分利用勐海茶厂稳定了近50年的微生态环境,精细的把控了发酵的发现,让每一个产品都有了自己的发酵密码。


在我们的设计下,生茶的香气十分丰富,清香,花香和蜜香,三种香气依次出现,滋味霸道浓烈,浓强度和持久度都很好,生津回甘迅猛,整个茶强劲有力,布朗韵十足,未来可期,与我们牛年的力量感契合度极高。生肖熟茶,这里要强调,这是我们大益系列中,第一款357g的熟茶,熟茶糖香,甜香里有隐约的干果香,醇厚细腻,甜滑舒适,入口就能感觉到茶的厚度和粘稠度。突出了熟茶柔中带刚的特性。我相信,这两饼茶,在新的一年,能为大家带来一个充满力量的开局。


大家都知道,大益勐海茶厂的前身佛海茶厂,是范和钧先生在1940年,也就是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年(筹建)创立的,当时一定要建设茶厂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外汇购买物资,支援抗战。同时也是为了在战争年代,能把中国的茶传承下去。为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大益一直很努力,1973年,人工后发酵工艺在勐海茶厂获得成功,普洱茶进入了熟茶时代,1975年,7542和7572问世,至今都是普洱茶的典范和标杆,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大益成为中华老字号品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科技创新的坚持,让大益,一直走在不断前行的路上,作为一个大益人,真正让我们感到自豪的,还不止这些,2010年,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第一次提出将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与茶结合起来,并开发了大益生肖系列的第一款产品,瑞虎呈祥。


那个时候的普洱茶市场,多还是以山头、原料来定义产品,瑞虎呈祥的出现,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之后,生肖系列,轩辕号,天地一流,群峰之上,普洱茶真正以人文视角,进入了消费者事业,茶与传统文化深刻紧密的联动,推动了整个茶文化的进步,文化的魅力,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11年来,大益出品的每一款生肖茶,都体现了大益队人文关怀的独特理解。


这一排就是我们大益这11年来,推出的11款生肖茶,这里面真的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和故事,鸡年生肖——凰后,我们当时请到了注明的设计师邵宏庚老师,帮我们一起设计,用凤凰,这种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精神图腾,去体现我们对这一年的祝愿,去年发布的鼠年生肖——洞天福地。承载大益对勐海茶厂80周年这一刻的美好期待,也摘下了云南省「十大名茶」第一名,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一路走来,大益的生肖系列,不仅在设计上越来越打动人心,在风味的表现上,也越来越贴金我们想要传递的精神,大益用这种方式,一直坚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2021辛丑年年,大益的生肖系列就整整走完一轮了,我们希望生肖文化,这一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生命中的信仰,能以茶的方式,继续代代相传。


肖海军: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不一样的一年,,在新年到来之际,大益集团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套重磅贺岁的新品,也是大益生肖系列压轴之作,牛年生肖纪念茶,这是一款非常有力道的作品,力拔山河吞运气,以此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力开星河秀,天地一叶青。


配音稿:

跨越过时间,置身最初的凝望,枝叶穿破土壤,脉络间蓬勃出山川的巍峨辽阔,细流相会,拍打石块,在山谷的雷鸣里奔流成大河。亘地经天,一代代人筑沙为塔,平地高楼,风骨塑成文字,悲欢抖擞成诗,沧海化作桑田,云雨翻覆不歇,,生命的力量,循环周始,框定了华夏文明的腹地。也孕育出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无数次危难困苦,无惧。无数次逆境险阻,,不屈。大庇天下之士的深情,教会我们同担风雨,一路相挺,虽历经万千,中华民族始终风雨不动,安然如山。万众一心的赤城,千里驰援的孤勇,中国人逆流而上,重整山河,开拓出新的天地。宏规大气,书写壮丽,万象万物,自如新生,大益匠心,情系中华。

力开天地,护犊情深!

找到约1,268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