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新年酒与茶的诗句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快带我回家!想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不只是小玉壶

不久前,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的文物艺术品。中国网友们纷纷喊话大英博物馆:请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

说起大英博物馆,“瓜”多得吃不完:庆贺“韩国农历新年”闹乌龙、《女史箴图》受损、文物失窃案……

最近,网络热传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也有一只化身甜美软妹纸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原型为现代人的作品)更是火出了圈。

现代·青玉薄胎玉茶壶(俞挺 2011年作)

也正是这个著名的博物馆,收藏着2.3万件中国文物,涵盖了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刻本、饰品等门类,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晚清,几乎是整部中国历史。其中,还有不少是孤品。这些中国文物大多从中国盗取、抢夺来的,网友戏称为“大英赃物馆”。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馆(33号展厅)

在这灿若繁星的中国流失文物中,也有茶文化的倩影芳踪。每一件,都让人心醉,心碎。

海外遗珠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茶器

北宋·汝窑青釉盏托

(河南宝丰清凉寺)

盏托直口微敛,深弧腹,托盘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叠,五曲带筋,施青釉,釉面有开片,是北宋宫廷的茶具,以承托不同材质的茶碗,用作点茶饮茶之用。

南宋·建窑兔毫盏

该盏器型优雅,银毫分布错落有致,且金属光纯正。施釉厚,敞口型,修足工整,聚釉莹润,有一些清透的窑膜,为宋代建窑的罕见佳作。

宋·蔡襄《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盏与剔犀盏托相配,符合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宜辅以宝文(兔毫盏),而亲近君子”之说。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温壶

温酒用具,亦可为茶用。通常是注壶、注碗组合成套。使用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因配套使用,二者器型设计协调一致注壶腹部刻莲纹,似含苞待放的莲花。碗体呈花瓣形,高圈足外撇。

南宋·龙泉窑茶碗

浙江龙泉青瓷,含蓄静谧,造型端庄简朴、线条流畅、色泽纯净澄澈,具宁静、简约、自然的禅意之美,茶禅一味。

宋·吉州窑木叶茶碗

具宋代斗笠碗的典型特征,敞口,斜弧壁,矮圈足。碗体满施黑釉,釉色近乎纯黑。装饰仅是碗内壁上贴的一枚树叶,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叶态自然,黑底黄花,简约朴素,色彩对比强烈,意趣生动。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这只鸡缸杯,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2014年苏富比拍卖,曾以2.8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里也藏有一件。

明·五彩岁寒三友纹竹形壶

造形似竹节,把手、流以及盖纽也似竹子,以明代五彩风格绘中国的岁寒三友主题,象征着逆境中的坚韧不拔。

清康熙·五彩八仙人物桃形倒流壶

不仅颜值高,还有“黑科技”。倒装壶无盖,表面上看,只有壶嘴与外界相连通,翻过来可见底部有一小孔。使用时,水从底部小孔注入壶内,不会从流口漏出。水满后,将壶放正,滴水不漏。

清雍正·斗彩岁寒三友茶壶

以斗彩技法呈现,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再在釉上青花线轮廓中填染花,以茄紫和褐彩。梅花则以极细致的红彩点染突显。

清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

清康熙官窑瓷器中的名品。12只杯子为一套,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诗句出自唐诗。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史上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称“十二月花神杯”。

清·锡制茶盒、瓷茶罐

外部锡盒呈樱花型,内有五个扇形的粉彩瓷罐,中间粉彩瓷罐为樱花型,山水图案。茶罐盖上有金字,标有茶名。中间罐内为Congou(工夫红茶),3个扇形罐装Bohea(武夷茶),Souchong(小种茶)和Pekoe(白毫),2个装Hyson(熙春)和Singlo(松萝)。

清·银质茶具(1905年,上海)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五口通商”。作为“五口”之一的上海,茶具设计风格上体现了中西合璧。

茶与鸦片

中国与英国的相遇

这些茶具,只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多件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而中英的相遇,亦从茶开始的。

早在17世纪初,中国茶伴随着“海上马车夫”荷兰商船漂洋过海,进入欧洲,来到英国。他们对中国茶最初的印象是——具神奇药效的中国饮料。

英国报纸上的中国茶广告

当中国茶来到英国宫廷时,无不令王公贵族们沉醉,下午茶之风也劲吹英伦三岛。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1840—1845年)茶具(大英博物馆 藏)

诗人墨客们更是用饱蘸感情的笔墨,热情讴歌茶叶——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拜伦《唐璜》)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威廉•尤特尔•克莱斯顿)

不论何时何地,英国人都热衷于喝下午茶,就连战火纷飞的岁月,都不忘喝茶。

油画中的下午茶

为了买茶,英国不得不支付大量从美洲掠夺来白银,而中国对西方的“洋玩意”兴趣索然。为打破中国茶的垄断、弥补巨大贸易逆差,英国成功地向中国输入了来自殖民地印度的鸦片。自此,才渐渐扭转了中英贸易格局,中国的命运也为之丕变。

茶与鸦片,中国与英国,腐朽与进步,封闭与开放,彼此对抗。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英国的船坚炮轰开了国门。

除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外,大量文物也被以盗取、掠夺、倒卖等方式流失到英国。大英博物馆里许多中国文物便来源于此。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方原件

今年6月,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新展“晚清百态”(China’s hidden century)就很立体地呈现了19世纪中国的政治、社会风貌及众生相。

“带我回家”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但凡到过大英博物馆观展的国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笑着走出来的。

因为,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文物,让人惊艳,更让人心碎。它的背后,是一段心酸屈辱的历史。

不不止于此,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国宝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47家博物馆藏有来自中国的各类文物达164万件,民间收藏数量更是其10倍之多。

正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小玉壶姑娘所说的:“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找到回家的路……”文物若能言,必是归心似箭!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深植于血脉的故土情结,文物亦然。“国宝回家”,越来越大的呼声里,是国人对流失海外文物的深深牵挂。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教育报:一壶茶里品江南


只有阳羡的泉声/才能唤醒群山/这簇拥在杯子里的/重峦叠嶂/ 一定有隐蔽的山径/留给那些/心里飘着云朵的人


一壶茶里品江南


    竹海金茗、岚峰丹凝、乾红早春。茶,一共喝了三道


    茶是佳人,也是魔术师。于初冬的细雨中,从西渚镇的江南雅居出发,至位于太华镇的乾元茶场,这里正在举行第十五次阳羡茶会。在茶会上,听茶家聊茶,随大师品茶,追寻宜兴茶的前世今生。在茶的“魔法”里,我们从宜兴回到了阳羡。


    江苏宜兴古称“阳羡”,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之美名。有人说,爱上茶,就等于爱上了阳羡。这话不错。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曾四次来到宜兴,最长一次逗留了三个多月,对宜兴山水的眷恋,对阳羡茶的情有独钟,使他写下“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佳句,并发“买一园,种桔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讲学的地方建造了东坡书院。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杜牧),“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欧阳修),“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梅尧臣)……宜兴的好茶、好壶吸引众多文人骚客留下千古诗文,宜兴的好水、好山孕育了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钱松岩、尹瘦石等艺术名家。


    最初,我在吴冠中的“江南图”里想象着江南;现在,我在宜兴茶里品味着江南。


    杯中风景


    阳羡茶会始于1984年秋,由茶叶专家、时任宜兴市政协副主席的张志澄发起,至1987年,共举办茶会十三次。时隔三十年后,去年在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举办了第十四次阳羡茶会,紧接着,就有了今年的第十五次茶会。


    “阳羡茶在东汉时期已相当有名。三国孙吴时代,宜兴茶称为国山茶,国山即今天的离墨山。据《宜兴县志》记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说起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便打开了话匣子,“阳羡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描述了春天阳羡茶采摘与焙制的情景,由其中‘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一句,可知此时阳羡茶已被列为贡茶。”


    唐朝时,宜兴阳羡茶空前鼎盛,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长时间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曾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朝廷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宋元时期,皇家官焙虽移师福建,宜兴却从未故步自封,除进贡的龙团凤饼茶之外,还涌现了“灉湖云膏”“金字末茶”“蝉翼茶”等宜兴名茶。


    明清两代,宜兴开创出散茶中的极品——岕茶,其“南岳岕”属帝王独享的御贡;“洞山岕”“庙前岕”“庙后岕”成为文人学士一撮难求的雅好之茶,引得文征明、唐寅等诗人诗兴大发,吟唱不绝,留下几十首咏阳羡茶的诗作。同时,“雀舌茶”“旗枪茶”“宜兴红茶”等名茶也随之涌现,带动了紫砂壶的应运而生,“金沙泉”“卓锡泉”等名泉也名盛一时。


    面对茶的文化史,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不无自豪地说:“好茶好水好壶,唯宜兴独有矣。”


    从带着露珠的茶芽到被沸水拥在杯中的香茗,漫山遍野的茶树叶经过怎样的拣选、萃炼才成为一款独特的、有名有姓的茶?比如“宜兴金毫”,比如“百岁红”……今年3月21日春分这天,《阳羡茶》杂志编辑俏枝在兰山茶场,见证了“阳羡雪芽”的一天。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有照进茶园的时候,采茶工们已经拿起袋子走上茶山。食指、拇指轻轻地捏住,借着巧劲儿一揪,茶芽便从茶工们的指尖轻盈地离开枝头。鲜叶下山,开始进行第一次挑拣,第一次摊晾,为保证每颗茶芽的匀齐度,在上杀青机前,摊晾好的茶芽被装在竹匾中进行第二次挑拣。“安静了一年的车间开始热闹起来,随着杀青机器的运转,整个车间里散发着青草香。从杀青机下来的茶芽由专人负责捧起抖动,以免落下的茶芽由于高温堆压而闷坏,然后薄薄地铺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匾中进行再次摊晾。紧接着是第三次挑拣,去掉杀青时造成的碎叶。”俏枝说,“忍不住,我也坐在了杀青机前,学着师傅们的一捧一抖,没一会儿,胳膊就酸了。”接下来是揉捻,再次摊晾、炒制。俏枝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炒好的阳羡雪芽色泽嫩绿显银毫,锋苗秀丽,淡淡的清香带着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远远看去,机床上像是铺了一层薄薄的雪。”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的饮茶体验入诗、入心、入骨,可谓淋漓尽致。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茶是简单的,也是丰富的;茶是平凡的,也是高贵的。江苏省作协原主席艾煊曾说:“茶之种,之制,之器,之藏,之饮,各有其术,各有其道,各有其情。”宜兴有近两千年的种茶、制茶史,有一千多年的贡茶史,为了挖掘丰厚的茶文化历史,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以茶产业促进茶文化繁荣,2014年6月,宜兴市成立了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敖盘把久负盛名的“阳羡茶”比作中国茶叶中的翡翠,同时,他认为,宜兴的红茶也很有特点,称得上茶叶中的一块玛瑙。今年6月,继“阳羡茶”后,“宜兴红”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杨亚君会长用“纤秀形、甘甜味、宫廷艺、文人情”概括“宜兴红”的文化内涵,既形象,又贴切。


    壶里乾坤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说茶不能不说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宜兴留下的千古名句。文火细烟、小鼎长泉,梅尧臣不仅在这里汲南岭活泉、烹北园之茶,更喜用紫砂器泡盛香茗。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陶器行》中的一句。


    宜兴是陶都,但这只是笼统的说法,陶都的真正核心在丁蜀,所以,去宜兴,不能不去丁蜀镇。


    诗人黑陶的家就住在丁蜀镇上,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红焰闪闪的窑场和周边长满农作物的田野度过的。龙窑,以形似古代传说中的龙而得名。丁蜀地区的龙窑,已知的考古发现有唐代的涧众古龙窑、宋代的羊角山龙窑,明清以降,更是不计其数。五十多平方公里面积、数万烟灶的丁蜀小镇,在黑陶眼里是一个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神奇之城。


    黑陶告诉我们,贯穿丁蜀镇的蠡河是为纪念春秋时楚人范蠡而命名的。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覆灭吴国后,即带西施弃官潜行,出没于太湖之滨,最后来到宜兴定居。他看到丁蜀山区的泥土黏力甚强,宜做陶器,便发动当地百姓致力于制陶事业。故丁蜀陶业过去一直奉范蠡为祖师,并立庙塑像,奉他为“陶朱公”“造缸先师”。


    宜兴紫砂器烧制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


    “白甀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在丁蜀,几乎家家做坯,处处皆窑。


    白天,我们流连于丁蜀镇上的顾景舟艺术馆,赞叹顾壶的古意禅心、高远意蕴,感喟一代紫砂大师的多舛人生、刚正品格。


    自称“为紫砂撑过篙,摇过橹”的紫砂大师顾景舟,少年勤勉,天赋入道;中年仗义执言,因“赶不上时代”被批“右倾”;老年失侣,晚景凄凉。他坚持认为,紫砂壶的命脉所在,除了材质肌理特点,就是独一无二的全手工拍打身筒的“泥片围筑”成型方法。69岁时,“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他让弟子周桂珍带来泥料和工具,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创作了《鹧鸪提梁壶》,在壶底,记下感伤与无奈:“百无聊赖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抟砂,成为紫砂大师一生排遣苦闷的最好方法。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夜晚,我们徜徉于丁蜀镇的街道,街是静的,窑里的火是静的,还亮着灯的顺意居里,几十把等待烧制的紫砂壶也是静的。这是制壶师刘顺洪的工作室,一间十余平方米的临街简易房,除了一张简单的工作台和小茶桌,就是壶和制壶工具。


    五十多岁的刘顺洪已经做壶三十年。他还记得学壶的第一步是跟着师傅打泥片,“一张泥片10厘米宽,35厘米长,厚度也就0.3厘米左右,要做到所有地方厚薄均匀,然后一个人坐在一旁用‘泥搭子’敲”。他记得自己敲了近三个月,师傅才说了一声“还行”。


    做壶是苦的。冬天冷,泥也冷;夏天热,不敢开空调、吹风扇,因为做壶对泥的温度要求很高。问刘顺洪,做壶三十年有什么感受,他只是憨实地笑笑:“一个手艺人,想的就是让自己的壶做到自己满意,他人认可。”


    刘顺洪生在蜀山脚下,长在古南街巷,可以说是玩紫砂泥长大的。他对壶有自己的理解:模仿大师的作品并不难,但学到大师传统器型的“精气神”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比如“壶嘴、壶把的弧度”,是需要反复临摹、尝试才能理解掌握的。


    刘顺洪喜欢传统紫砂,痴迷于石瓢、乳鼎、汉铎。他考国家级工艺美术员的时候,被要求两天内做一把壶。凭着自己对传统光货器型的理解,他要做一把“素的、不花哨”的壶,他要通过最简单的壶型细节展示自己的基本功。做成之后,他为这把壶取名为“顺意”。


    “对于一个紫砂壶成型工作者来说,十年、三十年坐在泥凳上也许是寂寞的,但大师总是在泥凳上诞生,不可能在吹嘘中出来。”刘顺洪研习顾景舟大师的壶,也笃信大师的话。每天早上八点,坐上泥凳,他便开始抟砂,做壶。


    心间云朵


    白云白墙,小楼细雨,江南,在吴冠中的水墨里漫漫晕染,仿佛茶叶在水中云卷云舒。你若去过宜兴,就会懂得,一幅画里的乡愁也藏在一壶茶里。


    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俏枝长大后去北方求学,她说:“每次带给朋友们的家乡特产里,茶叶总是少不了的,那时的茶于我来说带着一种乡情。”但那也是远离家乡后的普通情感,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真的从未觉得宜兴有多美、有多好,也从未觉得自己有多么热爱这片土地”。即使她离开工作、生活多年的北方海滨城市选择回到家乡,也依然时时有逃离的冲动。后来,她走进茶人圈,品茶、访茶、写茶,得了空闲就往山里走,离墨山、螺岩山、铜官山、太华山、龙池山、兰山、屺山……几乎把宜兴的山山水水走了个遍。她感叹,这里无论四季怎样更迭,草木怎样荣枯,总呈现着雨洗青山四季青的空灵毓秀之景。在她心里,家乡如茶,越品越有滋味。当外地的朋友陶醉于宜兴的山水佳茗流连忘返,她就说,不想走,就留下,学学苏东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吧。


    “只有阳羡的泉声/才能唤醒群山/这簇拥在杯子里的/重峦叠嶂/一定有隐蔽的山径/留给那些/心里飘着云朵的人”,这是诗人傅荣生在宜兴写下的诗句。阳羡的泉声唤醒了诗人,也召唤着那些被乡情所吸引的人。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我亲手摆上去的。”在宜兴市博物馆,年轻馆长朱轩林的这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问这位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的“90后”为什么不留在大城市发展,他说,还是回家好吧,这里的文化底蕴这么深厚。


    在宜兴茶圈,都知道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的许群峰所长是茶痴,甚至说他“做茶做得有些为难自己”。他耐得住性子,他研制的茶仿佛也耐得住性子。丹凝是茶研所2012年研制的,直到2015年才开始试销。除去树种的培育、种植和工艺上的改进,时间还“耗”在鲜叶采摘的严苛标准上:早晚不采、阴雨天不采……这使得阳光的味道,从鲜叶到干茶,一直留存其中。在一首诗里,黑陶这样写许群峰:“如一枚笔直的茶芽/在他的绿色王国/他是每一棵茶树、每一片茶叶诚挚的亲人”。


    再说说黑陶吧。《泥与焰》《夜晚灼烫》……他每本书的名字几乎都与火有关,因为从小所见就是陶瓷工厂熊熊燃烧火焰的窑与工厂周围一望无际的麦田、油菜花。他总是说:“这个环境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写作的宇宙,我特别感恩。”在他看来,宜兴的茶和紫砂壶是江南的两个重要文化符号,而故乡就是一本书,“甚至不用你写,当你跟所生活的地方有足够的契合时,也许这本书会跳出来馈赠给你。宜兴的风物、人文,是在这块土地上出生的我永远也写不完的”。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

电话:0510-87619009

传真:0510-81727111

邮箱:cwhcjh@126.com

地址:宜兴市环科园龙池路301号,中宜环保工程学院内2号楼(宜兴市武警医院东侧)

网址: http://www.cwhcjh.com


润元昌茶业:友谊,在杯盏之间建立与深厚...

  喝普洱茶,有人喜欢其口感的千回百转,

  沉醉于回甘生津的悠长余韵;

  也有人喜欢与好友一起

  在和静美好的喝茶氛围里同频共振

  杯盏之间

  孤独得到治愈,忧愁得到安顿

  迷茫得到方向,志趣得到滋养

  邀约喝茶

  是对悠闲美好生活的邀约

  “走,上我家喝茶去”

  “有空来家里喝茶/得闲,饮茶”

  早已成为我们与他人打交道的开场和告别语录

  渐渐成了国人特有的一种礼仪习俗

  向他人发出喝茶邀约

  是对悠闲美好生活的邀约

  约茶成功次数越多

  越显彼此情谊的浓厚和志趣的相投

  对于志同道合的茶友老铁来说

  他们对茶、对生活有着同频的情调和热爱

  “有空一起喝茶”,不是一句客套话

  而是发自真心的邀约

  最初交于喜欢喝茶

  也不知道从多少杯起

  友谊逐渐建立,情感越见深厚

  三五朋友从喜欢喝茶,到喜欢和你喝茶

  愿你每次想找人喝茶时

  都有朋友如约而至


  古代文人挚友们,也极爱一起喝茶

  在茶的氛围里赋诗抒发情感

  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是一对忘年交,两人亦师亦友,情谊深厚。在重阳节当天,别人登高饮酒,他两赏菊喝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大诗人苏轼喜爱饮茶作诗亦是出了名的

  一天,他跟朋友于池边饮茶

  趁着怡人的景色写下了《道者院池上作》

  表达与朋友一起喝茶的开心快乐、悠然自得之情

  ▼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

  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找到能一起喝茶的人,福上加福

  不求朋友成群

  两人互诉衷肠、三五知己谈笑风生便足以

  老铁们,喝茶走起


  茶人朋友的有来有往:

  互享好茶,认真品评

  无由持一碗,赠予爱茶人

  茶人朋友之间

  还喜欢互赠、互享、互赞好茶


  互赠好茶的经典

  不得不提到由茶仙卢仝所作

  传唱千年不衰的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全文262个字,可见卢仝对好友赠好茶的感谢之情

  ▼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图片来自网络

  三百片新茶月团由官府的军将送来,

  在车马很慢的当时是多么难得用心的情意。

  这首诗句里行间流溢着卢仝对收到好茶的珍惜与喜爱,尽现卢仝和孟谏议互相尊重的真挚友谊之情感。

  诗中凸显了茶的珍贵细嫩、卢仝对好茶的认可,以及卢仝以实际行动「认真品饮评价」来对待好友送来的好茶。

  中段七碗茶给人身心带来疗愈的境界,

  是卢仝对孟谏议这位茶友知音的最高赞誉。


  李宣忠州刺史刚上任不久

  给在江州任职、整日郁郁不欢的白居易

  寄去了当地特产蜀茶

  也是白居易的心头好——好茶:

  “火前”(明前)新蜀茶

  接到好友千里迢迢而来的佳茗

  大诗人白居易心情大好

  挥毫赋诗表谢

  ▼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收到时下珍贵佳茗,白居易自是也要认真对待的,才不负好友一番用心。

  “汤添勺水煎鱼眼”一句,表明诗人对好茶的珍视、对泡好茶充满了仪式感。

  末两句自问自答:为何不寄给他人而先寄给我?应该是我和你一样,都是懂茶爱茶的“别茶人”吧。

  两人果真够交亲!


  在黄庭坚的眼里,家乡的双井茶极美,精心研磨后皑皑雪花都比不上,他将此茶在赠送给同样爱茶的好友苏轼,显示了十足的诚意,又借茶点出旧情、规劝提醒好友,深厚情谊不言而喻。

  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收到了好茶,当然还要与友分享。

  唐代文学家曹邺收到友人寄来的名茶“九华英”,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共赏鉴。对月烹茶吟诗,意境优美,饮后诗思如泉涌,几日收不住。剩余的茶叶更加珍惜,只有肘书的时候才舍得取用。

  故人寄茶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因为相同的对好茶的热爱,交谊在点滴之间生发、深厚,如普洱茶之回甘,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愿以茶为纽,友谊长存。

  原文标题:友谊,在杯盏之间建立与深厚...

  来源:润元昌茶业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