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幸福在茶禅

找到约294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刘瑶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以茶为墨,画出我人生的线和面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说实在的,我对今天讲坛“生活禅与茶生活”这个主题是既感到亲切又有些陌生。

亲切的是因为“生活禅”这个概念是从我们河北诞生的,而且我本身就在“茶生活”之中从事着茶艺教学工作。陌生的是以我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把这三个字理解透彻,也很难把握今天的演讲尺度。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来述说茶样人生和生活中的禅呢?

当我求教于我的恩师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深,那就是“离开禅而论禅,离开茶而说茶”。也就是说,不要纠结在“禅”与“茶”这两个字上,而是联系你生活中抑或是人生中的一杯茶给你带来的幸福指数和得到当下欢喜心的一种感知。而这种感知和体验,恰恰正是“禅”的魅力,也是“茶”的魅力。

老师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仿佛心中的小感悟如涌泉连珠般展露出来。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思绪回转到我与茶结缘的那年----也就是11年前的夏天,那年我刚好23岁,感谢在这最美好的年华让我遇到茶,茶在我的生活中从此就再也不曾离别,而是慢慢生根、发芽、开花,并结下智慧的果。

在这11年里我从一个喜茶者变成一名授茶者,靠的是对茶艺文化的深深喜爱与浓厚的兴趣,以及朋友们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

2015年我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工作室,茶室装修的一砖一瓦,每个配饰,大到家具,小到一个钉子、一幅画,都是我亲手选购,亲自布置,在这方承载着我梦想的小小天地里,我勾勒着少儿茶艺未来的蓝图,我乐在这样的茶生活之中,享受其中的欢喜。从此便踏上了和孩子们相依在一起的习茶路上。

在授茶课上,孩子们坚定的小眼神儿至今让我难忘,孩子们对茶的喜爱程度让我自信不凡,从那时起我常常这样鼓励自己——我是一位多么优秀的少儿茶艺老师啊。但无论怎么说,我和孩子们打交道,我的内心是放松的,是清澈的,是愉悦的。

每当我积累了少儿茶艺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经验后,大胆与学校及少儿组织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拓展少儿习茶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从我的内心里非常感谢这些长期“跟班”的学生们,在这份“茶缘”的牵引下让我和孩子们久久相伴,孩子们也不负所望,每每在学校一些展演中以表演茶艺为荣。

记得那年暑假前夕,我受邀去到高外小学为四年级学生讲述“一杯茶的故事”,课程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板块,共有八次分享课程。理论课程时,学生们竖耳倾听,踊跃发言,个个机灵可爱;实际操作时,学生们更像是草原上的羊儿——自由、天真,富有童趣,漫游在泡茶的世界里。

都说素质教育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在德育美育方面的发展,这话没错,在茶艺实操练习中,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比如器皿的摆放,动手煮水、清洗杯具;还培养了孩子们礼貌、助人为乐的美德。在一次次泡茶、斟茶、奉茶的过程中磨练孩子们的包容意识、礼让意识和心存感恩之心。

实操课上,小朋友们个个争做主泡手,以服务他人为乐,每次带去的茶样除了课堂使用外,稍有剩余也会被小朋友们“瓜分”的干干净净,小朋友们分秒享受着这份“争取”来的快乐滋味。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淌着,我和同学们的情谊成了最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每周五的下午课仿佛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红茶调饮、黑茶调饮、乌龙茶调饮、同学们对比试验着,将孩子们的热情推到高潮。由于亲自动手,孩子们很快就能掌握技巧,调整好茶与水的比例,调出可口的奶茶,仿佛所有的幸福此刻都化作了一杯香浓的奶茶。

由于快到其中考试,茶艺兴趣课在接近尾声时做了暂时停课的决定。得知茶艺课暂停的消息,很多孩子们闷闷不乐,当时有一位同学因为茶艺课停课找到校长理论起来:“我们都喜欢茶艺课程,我们会好好复习,认真听课,不会耽误考试的,希望学校不要停掉茶艺兴趣课……”

童言可爱,但当我听到孩子们对茶艺课喜爱的反馈以及期待我去上课的渴望心情,内心涌动着却是幸福的热泪,我感谢这份“茶缘”让我收获了这份欢喜,感谢这份“茶缘”让我在从茶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禅悦,在这个夏天我被孩子们的一壶茶演绎得纯真而透明。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好比是禅,兴趣好比海中灯塔,曾经有多少的迷失,曾经有多少的困顿,都因那一杯心安之茶而统统化解,得到心灵的愉悦。

之后的我又陆续开展了成人茶艺课,我在习茶、授茶的前行路上砥砺前行,不敢懈怠。课上我们以茶艺结缘,课下我们以茶德相交,大家不仅收获了茶文化知识,更收获了一份友谊,一份禅趣。

当然,茶之所以被称之为“国饮”,除了天然、健康属性之外,我想更多的是茶能让人内省自性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净慧长老将饮茶这样一种生活日用明确提升到“正、清、和、雅”精神层面,这也正是每一位茶人都要修行的“茶德”。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团队,不再孤立无援,我们因喜茶、爱茶而走到一起;因善于包容与分享而团结在一起;因甘于奉献而紧紧相依。我想这份欢喜这份幸福就是我多年习茶的最大福报,就像茶把最美妙的感觉都给了懂它的人,而我们都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给了彼此……

茶艺师这份职业带给我的美好是我最为之骄傲的,用好朋友的话来说:“最仙儿”的是你们茶艺老师,“最接地气”的也是你们茶艺老师。这不正是茶的雅俗共赏和禅修实践在茶生活中的体现吗!

我始终信奉茶人都应是社会的正人君子,在茶圈经常听人们说:“要做茶,先做人”。没错,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用禅茶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功能来鼓励自己,从自以为懂得很多到其实懂得还太少;从外在注重形而下到内在修炼形而上,无论是心态上还是习练方法上,是茶教会我“人品即品茶,品茶即品人”的道理,是生活的禅修让我得到工作精进和喜悦。

茶是有灵魂的,就像人一样。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才成就了一杯好茶。习茶,要报以务实求真的心态才能遇见更优秀的彼此,才能得到无限的欢心。

是茶让我变得更优雅、从容;

是禅让我变得更自在、自信。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在茶与人生的道路上给予我许许多多的帮助。文字的撰写、活动的策划、会议的执行、一次次的磨练与考验都增加了我做事的能力与自信心。

我想此生以茶为点,画出我人生的线和面,成就一个觉悟的圆,圆融着自己!以禅为心,与茶结缘,让年轻的心灵通透清爽,做一个懂得为他人着想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自己!

夏国玲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行茶者“三学”

面对“生活禅与茶生活”这样高深的哲学命题,我仅是一个正在努力参悟、学习的践行者。禅门有“戒、定、慧”三学,而我把我的演讲题目也一分为三,斗胆把“茶、禅、生活”定为茶生活三学,与各位分享,并俯首领取大家的棒喝。

关于“茶”:2006年,天赐善缘,使我有幸由一个初涉世事的北方妞儿,进入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追随王岳飞、龚淑英等老师开始学习茶学专业,因为有了茶相,我的生活渐渐开始丰盈起来。

茶里的名堂实在太多,这寒来暑往,用了前后长达七年的时间与茶学这门学科相伴。七年中,我攻读了这一专业的15门课程,真正领略到了中国茶学的博大精深。至今仍记得当时在茶学系老师的带领下,登茶山,学采茶;进茶厂,学制茶;入茶楼,学茶艺。可谓满心欢喜,日日好日。

为了学以致用,我还和我的挚友在故乡邢台创办了“天德茶行”。小小茶行,让人乐在其中。行茶事,事必躬亲,日日事茶,也是禅修。每每行茶事,能让人感到茶的世界真的很美而看淡一切,每当我在浮生闲日的禅意般生活里手握茶壶,常常告诫自己:看得淡了,一切皆释然。禅和茶的意念,让我内心开阔空明,潇洒自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多年间,从思想到生活,茶与我可谓形影不离,已经形成了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我自己认为我已经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茶人了。

我曾记得我在杭州学茶时,浙大茶学系组织我们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和学习。当我看到被誉为“南青北白”的邢窑白瓷时,我被邢瓷的美深深吸引住了,一瞬间,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压根儿也没想到,家乡的邢窑白瓷,在大唐时期却也引领中国陶瓷与茶器的发展潮流,我惭愧自己身为邢台人的浅薄无知,这邢瓷的魅力,是我们祖先智慧和荣光。

当时我便发愿:愿有朝一日在我的家乡,尽自己绵薄之力弘扬中国茶文化,弘扬邢瓷文化。

关于“禅”:从2006年至2013年,我在邢台开了三家茶行,事业相对顺利,在别人眼中,我似乎风光无限,其实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从进货到管理,从经营到培训,许多问题令我有锁喉之痛。当时我满脑子的想法就是如何让自己多赚钱,却不知知足是福的道理。有时候越是有让自己多赚钱的想法,却往往事与愿违。

如何突破困境,如何能让自己惶惶不可终日的心安顿下来呢?我尝试着到处走访取经。要想把事情变得更好,让事业做得更顺,首先要让自己的心态有所端正。

学茶前,我虽有向禅之心,却无问禅之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当代高僧净慧长老,当置身于玉泉禅寺五叶堂虔诚顶礼净慧长老时,当面聆听他老人家讲“生活禅”的宗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时,始知这个禅就在我们生活中。我当时不解道:“如何才能奉献?”师父说:“公益心”。我说:“若没有收入,拿什么奉献?”师父微笑地说:“公益心结缘即是增上缘,以‘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的心态,就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之心。尝试一下,未必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净慧长老一边喝着茶,一边对我继续说:你们是茶人,我相信,当你们能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分享的心、结缘的心与茶客沟通、互动时,就必然能营造出禅者的精神家园、大众的和合世界。

慧老虽慢声细语,但简明扼要,就像一把金光灿灿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好好生活,用心守护一杯茶”的茶修之门。净慧长老的亲切话语,从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我因无知而对禅曾有过的神秘感,并在茶生活中逐渐增进了我与禅之间的亲近感。从那以后,在我多次与禅师的交流中,在我多次参加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的茶文化活动中,让我深深懂得了一生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不仅仅是事业、名誉、地位,而是一个人的境界。

虽然有些时候,我的经营状况不尽人意,但我通过修禅习茶,尤其是禅门“平常心是道”的道理让我内心得到了安宁。在经营上,我一改过去“天德茶行”在生意上的成败要与人攀比的心态,而是顺其自然,因为只有做好自己便是提升自己的境界。

在我后来的从茶经历中,我深有体悟,习茶者只要用心泡茶,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与失,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就能享受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就能体会出禅的“滋味”,茶的芳香。

我想,净慧长老所指导我们的“正清和雅”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禅茶文化理念,应该是作为一个茶人的立命之本。

关于“生活”:如何能践行“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的茶修理念呢?从2014年开始,我设立茶学公益讲座,把我从在茶学系学到的知识为大众分享与科普茶知识。

我清晰记得在2014年,我怀着满腔诚意为公众开设普及茶知识课程。刚开始发出通知,却无人问津,只有五个人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成了有时间就来,没有时间就不来的尴尬局面。因为是公益课,那段时间常常因为这件事情让我哭笑不得,内心非常纠结,只觉得要把茶文化“平施百姓家”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公益活动与经营成了两难的境地。不过,也没关系,好在我把这件事情当作在生活中禅修的工作历练。那段时间,我经常去寺院聆听法师教诲,每每遇到困难之际,禅师的话言犹在耳:不管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有多么的艰难,内心或许有些悲伤,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有时候,我常常也会为自己加油打气:“面包会有的”。心想,我应该敞开心扉去微笑,因为这也是你的慈悲心。

记得当时有一位房管局退休的大姐,每次来学茶课,她都风雨无阻,结业后推荐多人。问其原因,她说在学茶之前因更年期让她心烦气躁与家人不和,有时会有轻度抑郁。后来通过学茶,享受到了茶给她带来那份优雅和自在,感觉到了心有多美世界就会有多美。

后来我的脑子突然灵机一动,我找到了市科协、市妇联等有关社团组织联合开始传统文化公益班,与此同时,我又把茶文化带进了当地的中小学校,与学生们共同分享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福往者福来,五年来,我开设的公益讲堂坚持到了今天,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善待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截止到现在,我的公益讲堂,让已有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近千人走进了优雅的茶生活之中。

“公益心结缘即是增上缘”,每每想起净慧长老的话语总会让我心生感触。记得在2014年母亲节,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我为母亲奉一杯茶”全省联动的公益项目,为响应活动号召,我在天德茶行举办了“向英雄的母亲奉一杯茶”活动。手捧香茗的晚辈们依次向十位英雄的母亲奉茶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活动现场肃然起敬,氛围深情而动人,表达了社会对英雄母亲的感恩和礼敬。英雄母亲们手捧着一杯茶眼含热泪,而我和参加活动的嘉宾们早已泣不成声。母亲对我们的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的,而英雄母亲的爱是大爱,从茶道精神出发,从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和“感恩”理念出发,我们茶人更应该敬重英雄的母亲,同时也希望社会充满着大爱。

人们常说“茶涤灵魂”,我想,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可以把一滴水变成心流,冲泡出人间最香最纯的茶。

最后,我想借用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诗作为本次演讲的结束语: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未完待续——下篇:赵玉光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缘起性空)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禅意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扑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既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那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在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剑。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是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达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中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找到约26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