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幸福茶乡铁观音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安溪文物闪耀国博 茶乡文化大放异彩“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国博启幕

6月2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物局联合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正式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是安溪首次在京以较大规模、较为丰富的形式系统展示其璀璨厚重的历史文化。展览将持续3个月,共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图片、13个视频集中亮相国博,突出安溪人文底蕴、特色物产、工美民艺在不同历史时空的继承和发展,立体再现丰富多姿的茶乡文化图景,让广大观众直观感受安溪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和独特风采,领略安溪的城市精神和地域魅力。

“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开幕式(黄东华 摄)以物为证 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安溪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也是千年古县、文物大县,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77件,红色革命遗址200多处,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特别是经过千年积淀,安溪铁观音、藤铁、冶铁等县域文化历久弥新、交相辉映,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先后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打响了“三铁三世遗”文化品牌。

图为“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参观入口(黄东华 摄)

独特的县域文化铸就了安溪人“靠自己骨头长肉”的拼搏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下,安溪实现了由贫困摘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国百强的三大历史跨越,县域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百强县第51位、最具投资潜力第11位。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杨帆表示,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此次展览就是以此为契机,从一个切口展现新时代古县新貌及县域治理的经验。希望广大观众能通过本次展览,深度领略安溪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魅力,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战略意义。

“今天我们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就是把安溪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和风情奉献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来观赏,一起来领略,一起来体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在致辞中表示,要努力让文化遗产、文物资源、文化传统能够实现“双创”,在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上有更多的交流和互鉴,取得更大的丰硕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福建、安溪的智慧力量。

中共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全方位、全景式展示安溪发展的“前世今生”,将有效助推闽派文化、“海丝”文化展示交流,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我们将以此次展览为新起点,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四大单元 全景展现安溪多元魅力

在展厅,一件件或厚重沧桑,或匠心精巧的展品折射出安溪文化的多彩绚烂。

本次展览共分为“溪水流长”“茶韵香悠”“藤姿铁艺”“民俗乡情”四大单元,涵盖瓷器、竹器、金属器、藤器、水晶器等材质,以及乐器、服饰、书法、文献等种类,系统展示安溪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展现了自古及今的安溪人民编织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溪水流长”单元,展出安溪历史影像、文物等资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包罗万象。唐代青釉双系罐、宋代安溪桂瑶窑青釉碗、明代安溪窑青花山水人物题诗瓶、清代安溪木雕凤凰花卉木纹堵板……一件件展品,为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安溪历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游客们穿梭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聆听那些遥传千年的故事。

图为展出的“溪水流长”单元(黄东华 摄)

“茶韵香悠”单元,展出多个朝代、各类材质的安溪饮茶器具,介绍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并展现安溪铁观音独特的制茶工艺。沉浸在这里,人们似乎都可以在这隐隐闻到安溪铁观音特有的“兰花香、观音韵”,领略安溪铁观音“双世遗”的独特魅力。

图为展出的“茶韵香悠”单元(黄东华 摄)

“藤姿铁艺”单元,甄选出安溪藤铁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展出,这是安溪工艺人精品的一次集体展示。一件件看似平凡的竹、藤、木、草、铁,经过安溪人民灵慧的巧手,把坚硬的钢铁和细软的藤条,刚柔并济、巧妙结合,变成富有艺术创意的家居用品,产品既有竹藤编的柔美灵巧,又有钢铁的韧性耐用,堪称“铁骨柔情”。

图为展出的“藤姿铁艺” 单元(黄东华 摄)

“民俗乡情”单元,展示安溪极具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虔诚的民间信俗、闽南风格的特色建筑、悠扬婉转的戏曲乡音,传递浓浓的人文情味。观众可以感受到生活在安溪以及走向世界各地的安溪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与生活、情感、信仰等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展现出安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风貌。

图为展出的“民俗乡情”单元(黄东华 摄)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映射着一段时光。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李光地行书王安石<张良>诗》、《清水岩志》、民国时期集美学校内迁安溪期间开展考古发掘后辗转收藏在厦门市博物馆的出土文物等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诸多展品,述说着安溪流传千载的故事;基于泉州市博物馆《榕村雅集图》卷创作的多媒体动画、散发茶文化魅力的场景装置和茶席、透过现代技术“张口”诵读闽南方言诗的李光地画像等丰富多彩的展陈形式,更是赋予文物以骨肉,让文化从历史中苏醒。

活态传承 让茶乡文化历久弥新

徜徉于“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展厅中,琳琅满目的展品与丰富多彩的展陈加深了观众对茶乡文化的深层理解。

图为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月德向来宾展示铁观音摇青技艺(黄东华 摄)

图为赴中国国家博物馆“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现场展陈和销售的安溪文创产品(黄东华 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策展人高秀清介绍,华夏大地自古地大物博、文化深厚,形成了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此次展览作为国家博物馆联手地方为广大观众呈现的又一地域文化展,着力展现安溪的地域魅力,在单元架构和内容设计上处处蕴含巧思,充分反映安溪“三铁三世遗”历史文化底蕴。安溪背依凤山,这里“三峰玉峙,一水环回”,有凤城之名。凤为祥瑞,象征着和平、昌盛、吉祥、繁荣。古时的安溪钟灵毓秀,现如今,安溪也在新时代焕发新貌。展览以“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为题,虚实结合,既是对安溪发展、腾飞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寄寓着一份对安溪的美好祝福。

“通过对安溪历史文化进行提炼,力图用设计语言在此次展览中讲好安溪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展陈设计孙祥介绍,展厅以土色作为基底,揭示了地域文化本质上植根于乡土的孕育;承载信息及内容的墙体结构氤氲着青绿色调,青山绿水相交融,交代了安溪的自然特色;部分立面装饰结构灵感来源于六角穿花、十字编等当地特色藤编技法,既是对传统工艺的提炼展示,又暗含有“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赞颂一代代安溪人用巧手编织幸福生活……等等细节不一而足,期待广大观众在展厅去亲自感受、发现。

“我看到了一个既熟知又陌生的家乡安溪,有很多沉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让我格外的新知、惊喜和感动。如安溪还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土楼,有方型的,有圆型的、有梯型的、三角型的以及异型的,还有古代冶铁遗址,古陶瓷器皿,尤其是李光地高古灵动的书法等等。”在观看展览后,安溪籍当代艺术家、雕塑家陈文令告诉记者,文明遗存是故土永久的辉煌,我们在好好保护的同时,要创造出今天安溪新的文明高原与高峰,以此留给世世代代的家乡子子孙孙做永久的礼物。

“国家博物馆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会客厅,这个展览能让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更多地了解安溪,感受铁观音的茶韵香悠,藤铁工艺的绚丽多姿,以及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的丰厚和淳朴。”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接下去将继续结合展厅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做好安溪“三铁三世遗"的活态传承,助力茶香更四溢、竹藤更曼妙、铁艺更铿锵。(黄如莹)

富有安溪特色的竹藤编椅、茶桌和茶艺表演也亮相国博(黄东华 摄)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溪铁观音:天然“兰花香” 独特“观音韵”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以种植茶叶和制作铁观音茶为特色的农业生态及茶文化系统。遗产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包括松岩、尧山、尧阳、上尧、南阳5个村。安溪在唐末就有茶树栽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铁观音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清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发现并开始推广。由安溪铁观音衍生出来的生态系统、生产系统、文化系统,成为中国茶产业的突出代表和符号。2014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大历史性贡献

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天、地、人、种”完美结合的生产制作体系,造就了铁观音独一无二的高贵品质——天然“兰花香”和独特“观音韵”。

安溪境内峰峦叠翠、甘泉潺流、云雾缭绕、温和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很适宜铁观音生长。“好山好水出好茶。”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权威发布:安溪铁观音所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高于其他茶类,含30余种无机矿质元素、70余种香气物质。

安溪拥有丰富的茶树品种及相关物种资源。栽培品种100多个,1985年首批认定的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中,安溪就占了6个;陆生野生动物24目68科25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维管植物种类达152科497属94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

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经过300年的传承,在安溪茶农长期制茶实践的积累和优化下,每一泡安溪铁观音历经10道传统工序,36小时连续制作,造就了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严谨和精妙,也使安溪铁观音具备绿茶的鲜爽、红茶的甘醇、花果的芬芳,魅力独具。

安溪被茶业界公认作出三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了独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独特的“半发酵”茶类——乌龙茶,同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二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发现了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三是发明了“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

目前,安溪县茶园面积60万亩,年产茶6万吨,2020年涉茶总产值250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全县有80%的人从事跟茶有关的工作,农民纯收入56%来自于茶产业。

独特茶文化习俗

千百年来,茶已渗透到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因悠久茶文化历史而形成独特的斗茶、敬茶、茶艺等茶文化习俗、礼俗。以茶待客、以茶为礼,形成“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的独特的安溪茶礼文化。安溪铁观音茶叶加工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茶农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相互交流、切磋、比试各自的制茶技艺,形成独特的民间技艺切磋形式——斗茶。

在国家级非遗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魏月德看来,安溪最精彩的茶俗当属“茶王赛”,与茶叶一起繁衍生息,经久不衰。每逢春秋茶叶上市高峰期,茶农们携带各自制作的上好茶叶聚在一起,由茶师主持,从“形、色、香、韵”诸方面细细品评,评选后还举行茶艺表演、茶王拍卖会及“踩街”活动。

为传递“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1994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艺术团成立,创编了一整套具有安溪茶乡风格、融传统茶道和现代精神于一体的“安溪茶艺”节目。25年来茶艺团应邀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传播安溪铁观音茶文化,茶艺表演也成为“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精妙。

此外,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以国礼茶、国宾茶身份登上国际政要舞台,成为厦门金砖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重大外交活动用茶。

从输出茶叶的传统做法升级到输出茶文化,这是安溪铁观音深化传播内涵的新兴气象。从茶瓷之路到东西方茶酒对话,千百年来,安溪以茶为媒,持续沟通中西。

多样深加工产品

安溪铁观音鲜叶和由其加工制成的成品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最主要产品。

近年来,安溪县积极推进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的茶包装、茶配套、茶创意、茶食品等延伸产业发展,还在茶叶全价利用和精深加工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加大茶叶保健功能及生活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开发”,进一步推进茶叶深加工,延伸茶产业链,全面提升茶叶的科技含量与商品附加值,促进茶叶产品多样化。

茶融于生活各个领域。“一茶三香”(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一日三茶”(早上喝浓香型提神醒脑、下午喝清香型神清气爽、晚上喝陈香型安神安眠)的产品体系与品饮方式,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每年都有诸多“铁粉”为寻一泡好茶而来。

在观赏价值方面,茶同样出彩。法国艺术家用茶叶做成羊造型雕塑,法国外交部部长长将其赠送给国家领导人,寓意中法友谊长存;在湖头三安幸福小镇师竹轩园艺,人们别出心裁地把茶叶与插花艺术结合,做成的花艺深获市场青睐;还有人更是匠心独运地将茶树做成盆栽及造景以供欣赏。

同时,安溪还利用传统茶叶为原料,应用较高加工技术开发出茶叶再加工产品,在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水饮料等方便、快捷茶品,以及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生物科技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已开发茶辣椒酱、茶菌饮料、茶挂面、茶酒等茶叶深加工产品50多种。还开发出以茶叶副产品为原料提取物的深加工产品,即茶香皂、茶牙膏、茶沐浴、抗氧化剂、消臭剂等产品。

事实上,茶叶正越来越多被用于日用化工品,比如茶化妆品、茶叶香波、绿茶香水等等,此外,还不断向食品、医药等领域广泛延伸和拓展。其中,茶食品、茶饮料和含茶营养保健品作为茶叶深加工产品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已逐步成为市场消费主流和推动安溪县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作者:张长水、陈程南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信茂堂:铁观音七大骚操作

【古三阳】 2020-10-25撰文反思铁观音教训
急功近利七大骚操作:
铁观音不倒天理难容!
一溥  

【编者按】本号前篇茶文《杭州旧茶事扯出西湖龙井的前世今生》看似讲故事,其实想说的是“茶事的历史演变一直遵守着一个叫‘正统’的方向”。何为“正统”?《茶经》里说了,“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换句话说“茶之为饮,安全就是正统”。铁观音爆发后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味迎合市场野蛮扩张而违背了正统”,茶的品质偏离航线没守住正统,最终完美倒下。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唯一意外的是“来的那么急却走的那么快!”,留下一句“脱离理论的实践就是自残”的警示,却没带走一片云彩……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茶艺的掀起,内销茶市开始消费升级,第一波是台系乌龙茶,台系乌龙向市场大量灌输轻发酵、花香等概念,成功收割了一大批之前的绿茶客。台系乌龙大概火了三到五年,铁观音崛起,不但接力下了台系乌龙开辟的新市场,还继续猛攻原有的绿茶市场。跨越千禧年后,铁观音已基本接管大半个国内高端茶市,可以讲有茶盘就有铁观音,其品牌响亮度堪比“茶中丰田”,当时的铁观音如日中天、风光无限,在国内茶市上一骑绝尘。

当原产地(安溪县西坪镇)的茶农还没有做好准备时铁观音就一夜爆红,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市场供应严重脱节,怎么办?怎么办!接下来就是铁观音当时的一系列应急操作,是茶农自发还是管理部门统筹,不得而知。

骚操作一:一年四季都能采

四季茶的概念是台茶为了应付暴增的市场需求先提出来的,“一年四季都能采茶制茶”,为了满足市场供给,同一片茶地一年被采上十多季,也算是拼了!(如以上所述,铁观音的市场本来就是台茶那里接手来的,所以应急措施一定会首先参考台茶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西坪人立马发明了正秋茶概念(而在这之前铁观音一直是“春茶为上”),用秋茶生产来支援市场供给,方法套用台茶市场运作之兵马未动概念先行及强势公关精髓,制造出“春龙井秋观音”的茶语,意思是:龙井春茶好,铁观音秋茶好。

骚操作二:滚动摇青邮票茶

传统铁观音生产的特色工艺是手工摇青,其主要原理是平动破叶,所以叶底有标签性的绿叶红镶边特征,还有叫三分红七分绿的。手工摇青是一件费时、费力又费神的活,安溪人清楚滴知道如果每一片茶叶都这样手工摇青,怎么可能量化。于是滚动摇青机应运而生,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六倍,有了滚动摇青之后也就有了碎边包揉。创新工艺首先是改变了传统铁观音的外形,叶底再次伸出来的蛤蟆腿都带着大锯齿,有人戏称为“邮票茶”。

骚操作三:带梗采摘机器割

记得当年的铁粉们能说起铁观音文化大词、大句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张口就来、如数家珍,绝不亚于现在的普洱。什么蜻蜓头蛤蟆腿、美如观音重如铁之类的,还有铁观音工艺里特有的带梗制作。在铁观音茶季里没有“采茶”一说,只有“割茶”,每个采茶工手上都配着一把小割刀,专门拿来割茶所用,是为“带梗采摘”。当“割茶”的效率跟后续加工完全不能匹配时,于是有了面张采,后期索性就用小颗粒台式茶的机采。(另:铁观音毛茶去梗叫“剪梗”不叫“拣梗”)

一溥闲话:到目前为止,一溥依然觉得传统铁观音制作工艺是中国制茶工艺之集大成,其中有一项就是其独有的“带梗制作”理念,优点是充分走水,这一点只有如今九曲红梅的留茎采摘可与之比肩。

骚操作四:近亲邻居齐上阵

铁观音这个茶名本来是因为茶树品种“铁观音”而得名,所以以前我们讲的传统铁观音指的是“用铁观音品种做的铁观音工艺茶”,在原产地的西坪镇尽管还有其它品种种植,但都不作正宗论。铁观音爆发后,近亲邻居齐上阵,于是有了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之“铁四大”论。

骚操作五:扩种通称外安溪

铁观音爆发初期,整个西坪镇像被剃度过了似的,不明就里的访客到西坪,指着寸草不生的山坡问到“最近是否闹了蝗灾?”。僧多粥少,一个庙里锅不够用了,那就赶紧去隔壁庙里熬吧!于是乎西坪、感德、祥华和长坑等安溪县各产茶乡镇纷纷响应,无需动员。

安溪县茶园总面积60万亩,传统铁观音其实就西坪镇一个产区,土地面积仅占到安溪县的1/20左右,铁观音出名以后,产区扩大到整个安溪县,连西北邻居漳平水仙以及东北邻居永春佛手都纷纷加入铁观音大军,还有华安、南安等周边县市也大面积开垦种植铁观音品种,曰“外安溪”。当年(2001)北京有几个安溪的茶商,在马连道经营无起色就索性回老家“甩货”,没想到一年能轻松赚个两三百碗。

骚操作六:大胆创新玩概念

在工艺调整上依旧奉行台商的“大胆创新、概念先行”。先是推出清香型(当年茶低温干燥)、浓香型(当年茶高温焙)和陈香型(陈年茶高温焙)的成品茶分类;再制造出“正炒”(当天的叶子当天做)、“消青”(当天的叶子明天做)、“拖酸”(当天的叶子后天做)等新工艺概念;搞“湿茶交易”(含水量15-20%的毛茶交易)。

骚操作七:青生僵酸也正名

众所周知,传统铁观音的正香是水果香(也叫水蜜桃香),所以当地人也称铁观音为红芽歪尾桃。随着工艺转变和量产需要,安溪人将茶叶“颜色越做越嫩、香气越做越青、滋味越做越生”,颜色比绿茶绿,香气变成了花草气,滋味更是“青生僵酸”,难以下咽,没跑过江湖的真以为是哪只做酸了的绿茶。水果香是没了,安溪人直接称其为兰花香;丝滑的喉感没了,安溪人就直接称其为观音酸、观音韵。

这一顿神操作七连拍后,传统铁观音改头换面成了创新铁观音,接下来才到了真正“见证奇迹的时刻”,当安溪茶农在家里美滋滋地数着钱展望美好未来时,一篇《毒茶》的报道凭空出世从天而降,将铁梦打碎,起因是有几位铁粉饮完新工艺铁观音后都出现了各种不适体征,品级越高反应越大,拉肚子、反胃、打寒颤等等,消费者误认为是“农药严重超标”,不明就里的报社记者就写了一篇并非事实的实事报道,一时间“毒茶”谣言四起,至奥运年,铁观音品牌砰然倒塌(同年,铁观音集团递交IPO申请,2010年被驳回)。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市场真的很残忍,说翻脸时就翻脸!

一溥闲话:一溥曾是个忠诚铁粉,铁观音东窗事发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跟踪着事件的后续,希望铁观音会给出一个客观理性的自省结论,以便日后东山再起,可这一等等了十年,结果却是随着消费者对事件的淡忘把当年的茶市枭雄铁观音一起给淡忘了,“相望于江湖”终成“相忘于江湖”……

那么当年的铁观音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同时产生不适反应最终被市场摒弃?答案是“品牌茶搞工艺创新可以,但品质漂移等来的就是噩梦”。

现在有很多创新工艺,直接导致品质飘逸不提,创新理念到了“严重违背茶理”的地步,“为创新而创新”,“将反传统当作创新”,那就不是创新了,而是瞎搞、自残。

制茶这件事是高层次的思想文化活动,尤其讲究守正出新,“正统”是起点也是终点,《制茶学》学科理论的制高点就是“正统”。“学茶、制茶、做茶”多听听古人的话,有好处!

我们学茶的都知道,制茶学里有一句“生红熟绿”的古训,意思是“红茶做生不做熟、绿茶做熟不做生”。关于茶叶的“生熟”问题古人比我们更加来的注重,这不是一个品质个性问题,也不是好不好喝的问题,而是一个食品最基础的安全问题。绿茶为啥要做熟?是因为需要减除茶叶的生凉之毒(关于这一点古三阳茶文中一再强调)!

“对鲜叶进行高温爆炒”现代茶书里称之为杀青,其作用原理是钝化氧化酶活性以阻止(终止)发酵,而古人并不是这么认为,古人制茶参照执行的原理是“中药材炮(pao二声)制”,著名的“九蒸九晒”还原成现代制茶学语言就是“九次回潮九次干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减除毒性,变喝药为饮茶。

一溥闲话:如今制茶学的生化原理研究已经被禁锢在以茶多酚生化变化为唯一主线的茶性研究上了,六大分类、茶叶发酵以及酶促氧化等一些现代学科基础理论不可撼动,而人类对茶性的认知仅靠这些真的够了吗?相比古人,我们算是透彻还是狭隘呢?

花香,在茶叶香气分类里偏于草香,所以我们常常用“花草香”这个说法,所指鲜叶里的一些低沸点气味物质,在鲜叶摊凉或萎凋阶段会自然散发的一类青臭气,是茶树鲜叶都有的香气,制茶时随着温度和时间的进程用火去除这些“生青”的气味,从而减除生茶的寒凉之毒(请参阅号内茶文《天下名称兰花香》里的“染缸效应”和“切葱效应”)。

那么红茶为什么可以“做生”,因为红茶工艺里有“发酵”,发酵能使鲜叶中的寒凉之物转化为温性成分。

一溥闲话:传统绿茶消费者如今出现大面积迁徙,即所谓的“绿改红”现象,其根源均来自于消费者身体自然的适配效应,其实质并非消费者绿茶口味的主动放弃,而是绿茶工艺越做越青导致消费者对红茶的被动选择。可复习号内茶文《绿茶生熟浅论》。

很多人也许会说“古人喝蒸青,茶性不是更寒?”,是的,所以古人用煎饮和煮饮,但今人喝茶是泡饮,少了一道安全饮用的防线。

在茶叶工艺理论的生熟取舍问题上不得不严重表扬一下传统的西湖龙井和创新的武夷岩茶,龙井茶的传统工艺靠的“天下第一熟香”名震国内绿茶!而武夷岩茶的创新工艺就是“天下第一高火”!其中一半是因为有滋味特色,感官舒适;还有一半是身体需求,肠胃匹配。

制茶有古训,宁可高火不做夹生!铁观音当局如果到这里还是听不懂的话,那就是“别指望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了!

日本茶道历史上有一位守正出新的大师级人物名叫一休,曾留下一句经典台词:“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原标题:殷鉴 | 急功近利七大骚操作:铁观音不倒天理难容!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