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五朝品茗茶叶

找到约152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武夷山野茶是红茶吗?比较高端适合送礼招待贵宾的茶叶品牌哪个好

武夷山野茶是红茶吗?哪个茶叶品牌比较高端适合送礼招待贵宾



武夷山是红茶起源地,你尝试过武夷山野茶吗?武夷山野茶红茶是一种小种红茶,你知道它的滋味如何吗?今天小编将跟大家介绍五朝.品茗的这款武夷山野茶红茶,一起来看一下。

评测干茶:

这款野茶红茶算是小种红茶,原料来自武夷深山上的野茶树,由茶农手工采摘原叶,所以茶青品质很均匀,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干茶纤细俊秀,黄黑相间,带有绒毛,说明品质甚佳。

汤色测评:

冲泡后的茶汤橙黄透亮,非常晶莹剔透,带有金色光圈。一般来说,武夷出产的红茶,品质越好就会越透亮澄澈,细看杯子边缘,你会发现有一圈金色光圈。

滋味测评:

相较于其他正山小种红茶,五朝.品茗这款野茶红茶的香气并不是那么的浓郁张扬,而是更清雅细腻,带有植物的清香与甜花香,茶汤非常的柔滑,入口顺滑,很是甘醇,带有野茶的韵味,甜爽度也很高,带来阵阵回甘。

评测总结:

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这款武夷山野茶红茶是畅销款,茶叶的品质非常高,茶汤滋味柔顺甘醇,喉韵悠长,让人久久回味,适合喝茶讲究的资深茶客,可作为居家、办公室口粮茶。如果是初试红茶的茶客,也可一入,能迅速提升品茶、鉴茶的能力。


它来自武夷的核心产地桐木关,精选茶芽制作而成,茶青品质较好,采用松木熏焙而成,干茶条索匀整细秀,颜色乌润,散发淡淡清香。茶汤金黄澄澈,茶香高长,带有甜香,茶汤滋味浓醇,含有桂圆汤味,口感非常甜润,回味悠长。这是一款既可以作为入门正山小种的口粮茶的茶叶,也非常适合喜欢红茶的老茶客。


哪个茶叶品牌比较高端适合送礼招待贵宾



中国不缺好茶,很多知名产地品牌,比如乌龙茶,红茶,绿茶,铁观音,西湖龙井,茉莉.花茶,滇红,祁门红,大红袍,普洱茶等等,但是哪个茶品牌的茶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喝好茶,喝的是标准,不同品牌茶,定位不同,标准也就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就不同,好茶很多,但是要看标准,品牌茶推荐暖莘茶,喝好茶,选暖莘,好茶暖心。

暖莘茶:一叶好茶来之不易,从种茶,管茶,采茶,挑茶,炒茶,制茶,在不断找产地,选标准,寻好茶这包含了初心梦想旅途中的艰辛汗水,包含了几代人,一辈茶人的心血和用心,我们不生产茶,我们只设计茶,寻一叶中国好茶,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化以降低好茶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一叶好。

暖莘茶以坚持一叶好茶,暖一片人心的理念:以为大众寻找中国好茶为宗旨,对茶我们坚持四不原则:

1.非原产地不选

2.非原生态不选

3.非高标准不选

4.非好口感不选

因此并非每一叶茶都叫暖莘茶。

梦想起航,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夜,一百二多万公里,环绕中国六十圈,万里苦寻,品茶无数,只为寻找一叶中国好茶,敬您一杯暖莘茶,好茶才暖心。

暖莘茶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原有工艺上,每个环节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些行业工序,这里要经过两次以上的筛选或检核以确保在高品质的标准上,在二次以上提高,因此暖莘茶品质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意在为公众提供资讯的免费服务(内容收集整编部分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本站对所有文章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用户不应信赖内容,并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切勿撰写粗言秽语、毁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敬请自律。


茶道中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以平常心“吃茶”才可以品出生活真滋味,静心享受“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茶道中讲究的是这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讲究五境,一起来看看。

  茶道讲究五境

  茶叶

  茶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闲暇时,我总爱泡上一壶茶,不为解一口之渴,只为看那茶叶在水中肆无忌惮的漂浮,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茶香总是能让人沁人心脾,心情好上一整天。

  茶水

  煮一壶茶的时间,水的沸腾之初让人惊奇,到耐心等待的茶水与煎熬,最好捧杯淡然品之,这未尝不是关乎于人的修行。看那热气在空中飘出袅袅之烟,宛若一个个仙子扭动仙姿翩翩起舞,让人看了真是醉在其中。

  火候

  煮茶时最为注意的便是茶的火候了,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看那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总有些许的慷慨激昂,些许的动情,总是静静地做自己本分内的事情,让茶达到最佳效果,不让人为之失望,我想,人也不会如此吧。

  茶具

  "茶具"一词在汉代已出现,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现状所说基本相同。爱茶人士几乎人备一整套相当完整的茶具,总是在自己闲暇时或者有三五好友在场时品茗。

  环境

  茶好、水灵、具精和恰到好处的冲泡技巧,便造就了一杯好茶,再加上有一个品茶的优雅环境,便不是单纯的饮茶了,而是上升为一门综合的生活艺术了。品茶环境由不同层面组成,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更为不同,但是其实只要自己看的自在舒适便可,一般选在靠窗向阳的地方,温暖有心。在优雅的环境下煮茶使茶除了修身养性,更多了几分温暖和岁月的意味。


  茶道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云南有名茶 足以慰风尘,徐霞客云南茶事五则

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年 5 月,徐霞客从贵州进入云南,开启了一生行旅的终章。对他而言,云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许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缺少“ 足以慰风尘 ”的好茶。在《 徐霞客游记 》中,他记录了旅途所经各地的 80 多次茶事,其中近 60 次都是在云南。明代云南茶饮之盛,于此可见一般。滇游后不久,崇祯十四年(1641 年),徐霞客在老家江阴逝世。三年后,清军入关,明清易代,战火迅速波及云南。从清顺治二年(1645 年)云南土司沙定洲叛乱,到康熙元年(1662 年)清朝三路大兵平 定云南,再到康熙二十年(1681 年)清朝平定吴三桂叛乱,再定云南。在这近 40 年的 持续不断的战火纷飞中,徐霞客笔下的云南茶事之盛况早已不复存在。一直到乾隆年间,来自云南的普洱茶才开始风靡全国。徐霞客是幸运的,他赶在了明朝覆亡、战火蹂躏云南之前,品尝到了遍布云南各地的好茶。当然,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也是幸运的,笔者汪冲为云南省徐霞客研究会成员,他跟随徐霞客的游记文字,回到 400 年前的明末云南,梳理出五则茶事,我们仿佛也能和徐霞客一起品味那些滋味各异的云南茶叶。

云南,是徐霞客除家乡以外生活时间最长的省份。徐霞客嗜好喝茶,他一生游历大半个中国,瀹茗品茶无数,茶是他旅途劳顿时聊可释怀的慰藉。

现存《徐霞客游记》(后称《游记》)中,他记录了旅途中各地的近80多次茶事,其中在云南的茶事就有近60次,可见滇茶对他的慰藉之深,在他笔下的分量之重。徐霞客笔下的云南茶事,既有烹煮瀹茗的品茶之乐,也有采摘制茶的品评之趣,还有设所施茶的场景之作,其文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精妙,茶事情景生动形象。捧读《徐霞客游记》,每见其云南茶事,都精彩纷呈,令人心向往之,或动容之至,恍若身临其境。今不揣浅薄,聊取其中五则,以为抛砖引玉焉。

观滇筇竹寺,品茗太华茶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月初七日,已经 “穷盘江源委”并“完省西南隅诸胜”的徐霞客,取道昆明西郊的元代古刹——筇竹寺开启“迆西之行”。筇竹寺在昆明西郊的玉案山上,滇池的最北近城部分——昆明西湖正当其麓。当晚,他下榻筇竹寺,恰巧滇中名士、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严清之孙严似祖正在寺中读书。次日,他便与严似祖、筇竹寺方丈体空等3人同游筇竹寺旁的禾木亭,并在亭中品茗、赏兰、观滇,上演了一出“天人合一、三教和谐”山水写意图景。徐霞客在当日《游记》中写道:

亭当坡间,林峦环映,东对峡隙,滇池一杯,浮白于前,境甚疏窅,有云林笔意。亭以茅覆,窗棂洁净,中有兰二本,各大丛合抱:一为春兰,止透二挺;一为冬兰,花发十穗,穗长二尺,一穗二十余花。花大如萱,乃赭斑之色,而形则与兰无异。叶比建兰阔而柔,磅礴四垂。穗长出叶上,而花大枝重,亦交垂于旁。其香盈满亭中,开亭而入,如到众香国中也。三人者,各当窗一隙,踞窗槛坐。侍者进茶,乃太华之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禾木者,山中特产之木,形不甚大,而独此山有之,故取以为名。

玉案为昆明城郊名山,筇竹为元代滇中名刹,禾木为此山独有之嘉禾名木。徐霞客与严似祖体空等在素有“玉案晴岚”美称的玉案山观滇、赏兰、品茗。他们三人,一为仙风道骨、超然世外的江南游仙,一为沉毅有骨、文质彬彬的滇中儒生名士,一为敦厚笃挚、道行超群的高僧大德,共同在此山独有的禾木亭中“各当窗一隙,踞窗槛坐”,一边悠悠慢品着太华茗茶,一边闻着暗香袭人的滇兰名花,再静静观赏着“滇池一杯,浮白于前”的草海美景,彼此谈天说地,其情其景,诚如徐霞客自己所说“境甚疏窅,有云林笔意”,而“其香盈满亭中,开亭而入,如到众香国中”。

再品一杯侍茶童子泡好递上的“太华之精者”,其感受更是“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如此惬意舒适又情趣高雅的品茗情景,实在是徐霞客一生少有的人生乐事。他们三人在禾木亭中品茗、赏兰、观滇的情景,的确是一幅可以媲美倪瓒笔意的山水画。相信凡读徐霞客《滇游日记》者,每到此段记述,无不心向往之、神往之至。

在禾木亭品茗观滇后,体空与徐霞客一见如故,非常诚恳地想要留他在寺中多住些时日:“此亭幽旷,可供披览;侧有小轩,可以下榻;阁有藏经,可以简阅。君留此过岁,亦空山胜事。虽澹泊,知君不以膻来,三人卒岁之供,贫僧犹不乏也。”但徐霞客“以此中淹留日久,而迆西之行不可迟”,急于早登鸡足山,只好无奈谢绝道:“师意甚善,但淹留一日,余心增歉一日,此清净界反成罪戾场矣。”后来,徐霞客架不住体空的盛情挽留,只好改变之前“欲从金沙江往雅州参峨眉”的计划,告诉体空说:“师意既如此,余当从鸡山回,为师停数日。”这也是部分“徐学”研究者认为徐霞客庚辰(1640年)正月从鸡足山东归时取道昆明的论据之一。

观灯元宵节,首记三道茶

崇祯十一年腊月廿二日,“矢志名山,来朝鸡足”的徐霞客,终于在历时两年有余、历尽千辛万苦、历途万余里后,背着同行伴侣静闻和尚的骨灰,抵达他朝思暮想的云南佛教名山——“灵岳”鸡足山。此后,他在鸡足山整整停留了一个月,张罗瘗埋了静闻骨灰,游览考察了鸡足山诸名胜古刹,并与诸多僧侣结下了深厚友谊。期间,他在鸡足山度过了“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的除夕,见证了鸡足山“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挐相著牵引,皆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的过年盛况后,又欢度热闹的元宵节,“十五日,余以嗽故,卧迟迟,午方起。日中云集,迨晚而翳。余欲索灯卧,弘辨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灯乃闽中纱围者,佐以柑皮小灯,或挂树间,或浮水面,皆有荧荧明星意,惟走马纸灯,则黯而不章也。”

徐霞客是非常注重仪式感的人,虽然人在旅途、身处异乡,但每逢传统佳节,他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酬节意”。元宵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欢快热闹又春意盎然的节日,既爱热闹又爱清净的徐霞客,因为头天在悉檀寺藏经阁前桃花树下“就暄为记”,到晚上就忽然着凉感冒了。元宵当天,他“以嗽故,卧迟迟,午方起”。当日天气“日中云集,迨晚而翳”,身体又不是很舒服,他原本并不打算去凑热闹而想早点休息。但他最终还是顶不住悉檀寺“弘辨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的盛情,只好强撑病体和诸位长老们到西楼去观灯,这才见识了鸡足山悉檀寺元宵灯会的盛况。

这个元宵节,徐霞客不仅见识了悉檀寺元宵灯会的盛况,还见识了悉檀寺僧侣“注茶为玩”的雅集活动,并首次最早记录了大理“白族三道茶”:“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本堂诸静侣环坐满室,而外客与十方诸僧不与焉。”“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这是云南传承至今的新春习俗,寓意一整年都清吉平安、吉祥如意。“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就是大理“白族三道茶”的雏形,徐霞客是“大理三道茶”的最早记录者。在徐霞客的笔下,明末鸡足山僧侣间“一原二咸三甜”的茶设,已初具“三道茶”雏形。从明代至今,“白族三道茶”日臻完善,最终衍生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生活哲学与文化内涵。

从“外客与十方诸僧不与焉”记述推测,徐霞客作为远道而来的“外客”,元宵当天似乎并未喝到悉檀寺诸静侣的“三道茶”,这还引发了他的无限落寞与感慨:“余因忆昔年三里龙灯,一静一闹;粤西、滇南,方之异也;梵宇、官衙,寓之异也;惟佳节与旅魂无异!为黯然而起,则殿角明蟾,忽破云露魄矣。”佳节、旅魂、乡思……黯然,是一个人的孤独。狂欢,却是一群人的孤独。在如此喧嚣的元宵之夜,热闹是他们的,徐霞客只觉得吵闹。作为一个亲临现场的局外人,他多少是有些落寞、孤寂和凄楚的。“为黯然而起,则殿角明蟾,忽破云露魄矣。”月亮代表他的心,他没有明言的心境,“破云露魄”的“殿角明蟾”已经替他默默诉说了。此时此情此景,就连天上的明月,都举着高高的残缺。

追思清明节,探奇孩儿茶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廿二日,徐霞客受丽江土司木增邀请,离开鸡足山前往丽江。他在丽江停留15天,受到木增的热情款待,又经鹤庆、剑川一路南行前往大理。二月十八日,他终于抵达早在昆明就期待已久的浪穹县(今洱源县),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浪穹名士何巢阿,并与其泛舟同游胜过杭州西湖的茈碧湖。三月初一日,已在浪穹县城度过了10多天舒心日子的徐霞客,受当地土巡检尹忠的盛情相邀,前往凤羽游览“每岁九月,鸟千万为群,来集坪间”的鸟吊山。徐霞客共在凤羽9天,受到了尹忠的热情款待,欣赏了白族民族舞蹈——胡旋舞“紧急鼓”,品尝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孩儿茶”,感受了白族清明节扫墓习俗,追思先莹而感慨万千。

三月初三日,“尹备骑,命四人导游清源洞”。当晚,他们“还宿于尹宅”。初四日,尹忠又“备数骑”,再游凤羽山川。中午,他们“还饭于铁甲场居民家”。在这里,徐霞客见识并喝到了当地特有的“孩儿茶”:“置二樽于架上,下煨以火,插藤于中而递吸之,屡添而味不减。其村氓惯走缅甸,皆多彝货,以孩儿茶点水飨客,茶色若胭脂而无味。”凤羽孩儿茶的特色与特点,主要就在于其烹煮、品饮的方式,徐霞客对此做了生动、形象的记述。

在凤羽“探奇孩儿茶”后,他又见识了当地白族清明扫墓祭祖的独特风俗习惯:“初五日,晨起欲别,尹君以是日清明,留宴于茔山,即土主庙北新茔也。坐庙前,观祭扫者纷纷,奢者携一猪,就茔间火炕之而祭;贫者携一鸡,就茔间吊杀之,亦烹以祭。”当地白族和中原汉族一样,非常注重清明扫墓祭祖。富贵奢侈的家庭,直接拉一头猪,在先人坟前挖一个坑,然后将猪烧埋以祭祀。贫穷一点的家庭,杀不起猪,则带一只鸡,在坟前吊杀后烹煮以祭祀。慎终追远,是中国人传统的精神信仰。

看着当地白族如此隆重的祭祀,只身在外的徐霞客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先人:“回忆先茔已三违春露,不觉怃然悲哀惆怅!亟返而卧。”万里遐征、离乡三载,徐家祖茔已“三违春露”,没有他的操持,不知家中诸子会不会照旧隆重祭祀,尤其是鼓励支持他远游的“东海贤母”?在尹氏祖茔前“观祭扫者纷纷”的徐霞客,那时一定很想念他的母亲王孺人罢!

追忆明太祖,品评感通茶

崇祯十二年三月初十日,徐霞客经上关抵达大理。他共在大理府城10天,与何巢阿同游苍山清碧溪、感通寺、崇圣寺、清真寺等地,并在大理古城逛三月街。十二日,他游苍山清碧溪后,当晚入住感通寺:“松桧翳依,净宇明净高下,是为宕山,而感通寺在其中焉。盖三塔、感通,各有僧庐三十六房,而三塔列于两旁,总以寺前山门为出入。”在感通寺,徐霞客拜谒了杨升庵写韵楼故址,当晚又与早就来此等待的何巢阿“席地而饮”。时近望日,明月将满。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赏月,惜“夜月不如前日之皎”。

次日,徐霞客“与何君同赴斋别房,因遍探诸院”。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采茶忙。徐霞客来时,正是阳春三月。在感通寺,他看到了山鹃灿烂夺目的盛开景象,又看到了寺僧爬树采茶的场景:“时山鹃花盛开,各院无不灿然。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徐霞客一到云南,就走进了花的国度。上年六月,他在昆明写成了《滇中花木记》,其中有句云:“山鹃一花具五色,花大如山茶,闻一路迤西,莫盛于大理、永昌境。”在大理感通寺,他终于见到了山鹃灿然盛开似火的景象。

更壮观的,是这里的茶树,“高三四丈”,像桂花树一样,采茶人要架着云梯攀爬采摘。徐霞客不仅看到了茶树和采茶景象,还看到了感通茶的炒制场景并做了客观、中肯的专业品评:“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徐霞客不仅是旅行家,他还是美食家、美学家。仅就茶艺茶道而言,他不仅看重茶味,还注重茶汤和茶叶本身的色泽。感通茶是明代就已久负盛名的云南三大名茶之一,但在徐霞客的眼中笔下,虽然“茶味颇佳”,当因其“炒而复曝”的制作工艺,导致“不免黝黑”的茶汤与色泽,不免白璧微瑕。

感通寺的茶树,还有一段明代时人引以为豪的神圣故事。洪武年间,明王朝统一云南后,感通寺僧人无极到南京拜谒太祖朱元璋。他向朝廷敬献一匹白马和一颗茶树。朱元璋远远在城楼上看时,居然很神奇地“马嘶花开”,无极因此深受太祖隆恩荣宠。后来,无极从南京返回云南,朱元璋亲自赋诗十八首为他送行。回到感通寺后,无极将朱元璋所赐诗歌刻碑立在寺中大殿前。徐霞客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此事:“殿前有石亭,中立我太祖高皇帝《赐僧无极归云南诗》十八章,前后有御跋。此僧自云南入朝,以白马、茶树献,高皇帝临轩见之,而马嘶花开,遂蒙厚眷。后从大江还故土,帝亲洒天葩,以江行所过,各赋一诗送之,又令诸翰林大臣皆作诗送归。

今宸翰已不存,而诗碑犹当时所镌者。”徐霞客还议论说:“李中谿《大理郡志》,以奎章不可与文献同辑,竟不之录。然其文献门中亦有御制文,何独诗而不可同辑耶?”徐霞客在大理看过明代理学名儒、滇中一代文宗、白族第一文士李元阳嘉靖年间所修的《大理府志》。李元阳这本志书没有收录朱元璋赐无极的御制诗,理由是“奎章不可与文献同辑”,但徐霞客认为“其文献门中亦有御制文”,为何独独御制诗不可同时辑录,是说不过去的。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大理府志》不收明太祖御制诗的遗憾。

欲看中秋月,特煎太华茶

崇祯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为考察澜沧江的流向,徐霞客从永昌府右甸(今保山市昌宁县)进入顺宁府(今临沧市凤庆县)。此后,他共在今临沧市境内的凤庆县、云县等地游历考察了12天,最终搞清楚了澜沧江的流向,纠正了《大明一统志》的错误。临沧是世界公认的产茶源地之一,凤庆自古以来就是云南乃至中国著名的茶乡。

在凤庆,徐霞客度过了他“万里遐征”以来的第四个、在云南的第二个中秋节,也喝到了一口足以慰风尘的好茶。八月十四日,他一大早就从顺宁府城出发,跟着驮盐的马帮,一路风尘仆仆地向蒙化府进发。当晚,他们抵达澜沧江边一个名叫高简槽的小山村,住在一个梅姓老人所开的旅店里。一路风尘仆仆,旅途劳顿,徐霞客非常疲惫。此时的他,不仅每日旅途疲劳,而且身体也每况愈下:“头面四肢俱发疹块,累累丛肤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状。”在顺宁府,他还以为是身上有虱子,但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八月廿二日再上鸡足山后,才“至是知为风,而苦于无药。”可见在凤庆时,他就经受着风湿病的折磨。

八月十四日晚,高简槽村旅店的店主老人用一壶太华茶,慰藉了他风尘仆仆的心灵:“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前文说过,太华茶是位列首位的明代云南三大名茶之一,早在去年冬天,徐霞客在昆明筇竹寺就喝过太华茶。明末,顺宁府有“太平寺茶”为当地名茶。部分“徐学”研究者认为,梅姓老人特煎以慰徐霞客的茶,不是太华茶,而是太平茶。昆明和临沧的部分学者还因此争论不休。其实,王士性《广志绎》、谢肇淛《滇略》等文献已有明确记载,太华茶就是昆明西山太华寺所产名茶,的确不是临沧凤庆所产,但这与梅姓老人特煎以慰客的太华茶并不冲突。梅姓老人是到高简槽村开旅店的,他将昆明的太华茶带到那里去开店“慰客”,是完全可能的。当然,也不排除徐霞客在《游记》中将“太平茶”误写为“太华茶”的可能。此则另论,姑且不赘。

在梅姓老人的马店里酣睡一觉后,徐霞客睁开眼睛就看到中秋的白日了。当天,他跟着马帮从高简槽村启程,向东渡过湍急的澜沧江,来到正当茶马古道上“有百家倚冈而居”的阿禄司,即今享誉临沧乃至滇西的鲁史古镇。当晚,他们就住在这里。虽然人在旅途,但徐霞客并没有忘记这天是中秋,他还早早就做了准备工作:“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徐霞客是充满仪式感的。头天上午,他就在顺宁府城买了个圆圆的大月饼怀揣上路,想着等中秋之夜停下来,静静地吃饼、赏月。遗憾的是,那晚“月为云掩”,是个多云无月的中秋,他只能悻悻而卧。幸好,头天投宿的店主梅姓老人“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给他喝!

云南有名茶,足以慰风尘。“奇遇胜游,多在其中”的彩云之南,是徐霞客魂牵梦绕、“久拟西游”的地方,是他一生行旅的终游之地,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是中华“游圣”徐霞客的第二故乡。他在云南,一路旅行,一路瀹茗,一路品饮,喝到了当时几乎全部的云南名茶。这些滇茶之精者,也一路慰藉着徐霞客旅途劳顿、风尘仆仆的心灵。云南用好山好水好茶迎接招待徐霞客,徐霞客则用美词美句美文美篇为云南修志作传。徐霞客与云南,如此刚刚好!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4年2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