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听茶说

找到约4,783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听茶

(《吃茶去》杂志)茶的境界繁多,茶的品名浩瀚。初涉茶界,似有初生牛犊之意,便将茶的境界把玩出一个“听”字来,我以我悟问茶人:若何?

为解渴者,当为喝茶;为增值者,当为藏茶;为论道者,当为品茶;为生计者,当为卖茶,云云。“壶中天地大,杯中日月长”,大凡亦适于酒适于茶,那是纯文人的境界。何故茶中有声、无声?哪来的听?

我谓:茶中自有万千声——

太远的不说,以茶圣陆羽的《茶经》论,想那位白须老者身居鄂中,独能听得见茶田万顷,风声摆动。耕种栽培、收晒制作及品味均有细述。为后人留下一部《茶经》,至今搅得茶人痴、香客恋,令人举世不宁。以至到今天,朝圣的茶人们挤爆了鄂中的天门小县;一世一代的文人骚客们手不释卷,把壶论茶,心如摇旌;茶农们祖祖辈辈,春前雨明前茶的锄种采收无不以“经”为食,以“经”为生,此不谓不动,焉又不谓不听。李清照将“雨打芭蕉”的水溅在茶树上,茶便生出了婆娑的飒飒之声。此物是为壶中浆,怎不叫人洗耳听!

想那鸿门宴上宾主落座,佳肴满桌。玉液未斟茶便先酌。此时的刘邦面前,若主人将一杯茶水泼地为号,鸿门便没了宴,便成了喊声震天的战场。即使一根茶梗随水而沏,氤氲中茶梗也便是刀,便是剑。杀机四伏中,主客若伸手动得那一根茶梗,定是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秦汉版图的重绘说不定就在这一根茶梗上了。据此,我又说茶连着江山社稷,茶又关乎着万民生灵。听茶,能听出刀剑对舞,三军雷动。

好在,主人茶水没有泼地。好在,杯中没有那根茶梗。

一九四五年的山城重庆,毛、蒋二位枭雄欲将飘摇不定的中国引向两个方向。毛赴渝后,闻蒋不抽烟,便控制了香烟,改喝了茶。并以茶论道、论国、论时局。茶,又成了一台历史活剧的引子。哪知,当时的国共两党,呈犬牙交错状态的各有百万陈兵。尤其是长江南北两岸,千帆竞发和高炮林立的中间,竟然是一壶茶,俩茶盅!是碧螺春吗?是龙井吗?还是黄山毛峰?没有人记得了,那早已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内容。坊间有传言:那是毛、蒋二人的茶中没了温度、没了气氛、没了心情。重庆谈判,或许因茶起,或许因茶终。毕竟饮茶作客去,茶罢江上听炮声!茶便成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祭品,千帆便成了巨人茶杯中的倒影。听吧,茶中响彻了震天的马嘶和隆隆的炮声。

如是,茶不仅能喝,还需要听。

阿庆嫂,一个以真人为原型杜撰的小人物;春来茶馆,一个以实地再现的小场景。八、九场戏,六、七个人,四、五杆枪,两三张桌,一壶茶,浓缩的是一台关于中国命运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若戏中没了茶,戏便也没了魂。于是,但见春来茶馆风声鹤唳,刀光剑影,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终也因茶酿就了芦荡火种遍烧江南,铸就了十八勇士“傲霜雪,似青松”,长留国人心中久久抹不去的余音至今震耳欲聋。

不是茶吗?茶真的能听。

时尚的今天,茶也时尚了起来,时尚起来的茶,却又变得风情万种。人们的“茶”余饭后,茶不再是两毛一两,而是动辄千元一壶、一盅;茶在家喝,叫喝;在茶楼喝,却叫品。而我看来,无论在哪儿,只要端起茶,你便能听。因为,茶是有脚步声的,它随着时代走到今天,我们应该能从茶的经历中听到历史的足音。食不裹腹的年代,那叫茶;温饱之后的年代,那叫茗。茶跟着历史的脚步走下去,历史又必将使茶赋予更多的内容。今天看来,先人们将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位序排错了,茶所担当的历史更丰富、更重了。

只要用心去听,茶是会说话的。如今市井大街遍布的茶吧、茶馆、茶楼已是一派繁荣,那是一道道风景,那是一缕缕琴瑟之声,那又是连接古今的暮鼓晨钟。如果你真的以为茶不能听,那就听禅宗大师的谶言吃茶去吧。把心静下来,那里有历史,那里有故事,那里有人生。

你听……

(摘自2009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志生)

吃茶去(外两篇-散文)

唐代赵州禅师留下了一则著名的公案——“吃茶去”。此后的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三个字中开悟得道。

吃茶去,让饥渴的心灵得到慰藉。不管是风餐露宿,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生活在近处,都需一杯清茶解渴润喉,更需要用一杯清茶来慰藉疲惫的心灵。一杯解渴,人生得失淡泊看;二杯润喉,无名急火得浇息;三杯出门去,人间万事且随它!

吃茶去,让匆忙的脚步得到歇息。人一生就是在世间行走的一生,腿歇心不歇,累死尘世人。清代文学家李渔,曾把一凉亭命名为“且停亭”,并撰楹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走累了,吃杯茶去,且停亭里且停停;也许此后的人生路就会变得更加从容淡定;累了,困了,倦了,可别难为自己,且停亭里吃茶去!

吃茶去,让躁动的心灵得到清凉。生活中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遇事思之忧之,辗转难眠;事过百般萦绕,患得患失;心为形役,难得清闲;如此不堪,不如吃杯茶去。一杯入口,风来疏竹;二杯下肚,风过不留声;三杯心得润,雁去不留影。人生得失,无非名利;千古成败,不外荣辱。事去心空心自凉,俗世庸庸且吃茶;到清凉地,养清净心;恰是人生好时光。

千古一茶令,从古传到今;谁识茶中趣,便是开悟人。

俗世的风吹过,有些薄凉,“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一)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的确,茶是有灵性的,更是通人性的,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就会得到怎样的滋味。曾在一个茶道培训班上,喝过不同人泡地同一款茶,同样的水,同样的空间,可泡出的茶,味道却截然不同,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心情不同。

喝茶需要恭敬心。把每一次泡茶喝茶都看成是一种神圣的仪式,以虔诚之心,恭敬之心待之,茶的芳香自然会慢慢释放出。要知道,傲慢的心,是泡不出沉静的茶;高傲的人,是品不出芳香的茶!

喝茶需要淡定心。“常人之心如瓢在水,至人之心如珠在渊。”一个人心在患得患失之中,他手下的水会变得躁动不安,茶也会毫无灵气。心的浮躁决定了茶的漂浮,即使再好的茶,也不会释放出应有的芳香,反而白白辜负了这一抔天地精灵。

喝茶需要包容心。茶因秉性不同,产地各异,也就决定了其滋味的差异。对我们而言,不管遇到怎样的茶,都应以包容心、平等心面对,“甘甜不贪,苦涩不厌”,惟其如此,方得茶中百味。

喝茶需要感恩心。茶吸收天地之气,日月精华,历经晒捻炒泡等各个环节,才变成我们杯中的那一缕清香。因此,每逢端起这杯茶,我们应心怀感恩,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历代茶师的智慧,感恩采茶人的不辞辛劳……

其实,仔细品味,何止喝茶。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缺的东西太多,而真正缺少的是心情。昂贵的茶与茶具只是外物,懂茶的人,从来不会奢求从器皿上得到补偿,而更注重把心情调到极致。此中妙处,惟识茶者知之。

(二)听茶

茶是可以听的。有人说,“真正的茶客不用鼻,不用嘴,单靠一双耳朵,就能听出茶里的门道来。”的确如此,听茶,是一种品茶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一壶陈年普洱,让人听出岁月沧桑里的豪气。那里面有骀荡的古风飒飒,有秋风萧瑟里的马鸣萧萧,更有酾酒临江的荡气回肠……袅袅茶香,挟岁月的长风,在眉间缥缈;多少前尘往事,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成败得失,都在这一壶浸透光阴故事的老茶里。端杯如晤老者,品茶如听故事,那里有无数英雄仗剑走天涯的雄壮!

一壶黑茶,听出的义薄云天,忠义千秋的侠气。宛如关云长骑枣红马,握偃月刀,孤旅天涯;那层淡淡的菌花,如同落在刀刃上的薄霜,透出岁月的苍凉;枣褐色的茶汤,荡漾着男儿的血性;绵长醇厚的味道,让人品咂出的不光是岁月的滋味,还有凝结于心的豪气。一壶黑茶,演绎着多少江湖事;三杯上马去,侠义走天涯!

一壶绿茶,娇滴滴,绿莹莹,袅袅娜娜,让人听出的是江南女子依侬艳语的婉约之气。江南小调,柔美婉转,有小桥流水的叮咚细语,有才子佳人的绵绵情话,有富贵温柔的缱绻缠绵……听绿茶,就是在听江南女子的吴语情歌,可人,诱人,还带着点挑逗,但终究抵不过岁月这壶沸水的涤荡……

红茶,温馨,浪漫,最易撩人心弦,让人听出的是摄人心魄的浪漫之气。滇红、大红袍、金骏眉、正山小种……哪一个名字不透着撩人的姿色?那茶汤,红艳明亮,剔透的琥珀色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啜之如丝绸慢慢滑过喉咙;品之,松香、桂圆香非常饱满;顿觉茶香在唇齿间萦绕,浮华被拒在唇外,人都有些飘然了……“沉醉不知归路”,再相逢已是下一个轮回!

品茶,必须心静;听茶,尤需用心。一个人,在岁月的悠长里,慢慢品,静静听;品茶外之香,听茶外之音,似乎也就悟到人生的真滋味。咳,这人生也终究不过是一壶茶而已!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孟祥海(山东淄博),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禅意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扑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既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那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在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剑。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是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达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中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找到约4,597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