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谈谈你对茶道的认识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林治:《我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方向的设想》

       茶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茶文化包括与茶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狭义茶文化则是专指茶的人文科学,它的核心课程是中国茶艺和中国茶道。这两门课的教材都有不同的版本,我主编的是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重点推荐教材《中国茶道》和《中国茶艺学》。因为限于时间,在此仅谈谈我对《中国茶艺学》发展方向的设想及对这本教材的修改计划。

  一、《中国茶艺学》的缘起与不足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喝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喝茶从民众生活琐事发展为大众生活艺术,并且升华为“茶艺学”还是近四十年的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人都希望能借助茶来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于是2009年我承担了主编《中国茶艺学》的任务,2011年1月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教材在许多院校试用了八年,受到了师生广泛好评,但是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最根本的问题有三条。其一,对茶的观念陈旧。其二,品茶的方式单调而保守。其三,茶艺培训的理论体系不完善,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而异,因才施教。以下我把对《中国茶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路向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二、与时俱进深化对茶的认识

  (一)陆羽对茶的定义

  要发展茶艺学,首先必须明确对茶的认识。对茶的定义最早是中国唐代茶圣陆羽下的。他在《茶经》中开宗明义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讲得好!这个定义不仅精炼、准确。而且在“茶”字之前加了个“嘉”字,加得太好啦。“嘉”是美,“嘉”是善,嘉字一般用于对人的褒奖,例如嘉宾、嘉偶、嘉奖、嘉许等,在茶字之前加一个嘉字,把茶拟人化了,极大地提升了茶的地位。

  (二)用社会科学的眼光准确、全面、系统地认识茶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如果我们对茶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那么茶文化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对茶认识局限性的制约。因为茶是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修改《中国茶艺学》,我准备给茶补充两个定义。其一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给茶下一个准确、全面、系统的定义:茶是“健康之液、快乐之杯、灵魂之饮、民生大计、图腾饮料。”

  其二用人文科学的眼光从艺术的角度认识茶。我为茶创作了一首歌:

  《茶,任由我想像的一杯水》

  不记得曾把你捧起几回,

  亲吻几回?

  不记得曾把你放下几回,

  回味几回?

  茶啊!在众人眼中

  你总是最美。

  陆羽为你写经,

  东坡为你陶醉,

  才子佳人为你陶醉,

  乾隆皇帝为你放弃帝位。

  茶啊!在我的心中

  你永远最美最美。

  你是能喝的唐诗宋词,

  你是《聊斋》里的小翠,

  你是禅,你是梦,

  你是海里的浪花,

  你是天边的流霞,

  你是观音菩萨净瓶中的甘露,

  你是任由我想像的一杯水!

  只有对茶的认识观念突破了,思想解放了,我们喝茶的方式才可能“古法创新,新法承古”,取得突破性发展,才可能成为受大众追捧的时尚生活艺术。

  三、“茶艺”的创新

  (一)什么是茶艺

  对茶的认识更新了,那么“茶艺”的概念要不要更新?当然要!目前我们对茶艺的定义是:“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生活艺术”。过去许多茶艺爱好者把“茶艺”视为表演艺术,现在我们把茶艺定性为生活艺术,这一改变非常重要。

  (二)表演艺术与生活艺术有什么不同?

  把茶艺定性为表演艺术,势必侧重于茶艺的观赏价值,只强调视听效果。但是,把茶艺定性为生活艺术则侧重于强调茶艺的过程美与结果美要相统一。过程美包括茶空间的营造、茶具的选配、茶席的布置、服饰与化装的搭配,以及茶艺演示的过程都唯美是求。结果美是强调茶艺归根到底是要泡出一壶好茶。即通过过程美使人得到听觉视觉的享受,通过结果美,使人能喝到好茶,得到嗅觉味觉的享受,最终使人身心都,愉悦。

  (三)为什么要强调茶道对茶艺的指导

  强调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特别重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道”与“艺”有明确的界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周易》中明确指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文中所谓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层面的概念,如宗教、信仰、规律等。文中所谓的“器”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如技能、茶叶、茶具等。因此修习中国茶文化应该“心术并重,道艺双修,以道驭艺,以艺示道。”

  四、创建“三足鼎立,四轮驱动”的《茶艺学》理论新体系

  茶与茶艺的概念创新问题解决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构建中国茶艺学的理论新体系,我把这个新体系归纳为“三足鼎立,四轮驱动”。

  (一)三足鼎立

  目前中国的茶艺学教材基本上都偏重于“清饮”,而忽视了“调饮”和“药饮”。

  1、“清饮”是指品茗时不添加任何辅料或调味剂,只用选定的茶来冲泡。品饮的时候闻的是这款茶的本香,品的是这款茶的本味。清饮精细高雅,是大多数汉族茶人的习惯,也是茶叶审评时不可替代的审评方法。但是,清饮无法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男女老少,对喝茶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调饮”是指在喝茶时根据自己或客人的喜好,在茶中加奶、加花、加果、加糖、加蜜、加冰、加酒……调制出美味可口的饮料。“调饮”备受儿童丶女士、青少年以及少数民族和国外茶人的欢迎。

  3、“药饮”是指根据药理和防治疾病的需要,在喝茶时选用药食两用的食材与茶配伍,冲泡或煎煮出具有美容养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功效的茶。这是茶艺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足鼎立”即在新茶艺学中构建起精细高雅的清饮、温馨浪漫的调饮、益寿延年的药饮,三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品饮理论体系。

  (二)四轮驱动

  “四轮驱动”是根据茶艺的主要功能和习茶者的主要目的设计茶艺的培训类型。主要有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养生型茶艺等四类,对这四类茶艺分别研究,分科培训,促进茶艺百花齐放,协调发展称之为“四轮驱动”。

  1、表演型茶艺:

  表演型茶艺是中国茶艺发展的“重中之先”,它是借助舞台艺术使茶艺具有更佳的视听效果,更具观赏价值。它主要通过吸引传媒聚焦,抓住大众眼球,引起社会关注来宣传茶文化,提升产茶区、产茶企业和茶业品牌的知名度。

  2、生活型茶艺:生活型茶艺是茶艺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学习茶艺的根本是学习对美、对人、对已、对生命的热爱,并且学会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这类茶艺的创新重点是以茶道为灵魂,让人能从一杯茶中品味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从一杯茶中品味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一杯茶中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3、营销型茶艺:

  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中之急”,因为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是营销不暢,而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不仅能多充分地展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而且能够巧妙介绍茶叶商品內在的魅力因素。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是茶叶的卫生指标和色香味形,这是茶叶营销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茶艺基本功,把茶泡好才能充分展示出茶叶的商品保障因素。

  魅力因素是指茶叶的珍稀度、名贵度、独特的养生功效、内在的动人故事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显然必须把茶讲好,巧妙介绍茶的魅力因素,才能让客人产生购买欲望,并最终实施购买行为。

  4、养生型茶艺

  这是茶艺发展的“重中之首”,因为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正确地喝茶能使人延年益寿,不少人都公认茶道养生是康养的最好方法。目前我们“六如”的茶道养生培训早已打破了行业界限,把我们祖先的养生大智慧与当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高枝嫁接”,实行“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以艺娱人”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我的新专著《茶道养生的是与非》己经缴稿,正在世界图书出版社编辑,在此不赘。

  各位韩国朋友,各位专家教授,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渊远流长,中韩两国的茶文化交流硕果累累。希望我们两国茶文化的交流能进一步加强。“六如”茶文化研究院设在古都西安,早在隋唐时代你们的先贤就常来西安取经,十分欢迎你们到西安“六如”来做深入的茶文化交流。在此我特别感谢圆光大学给了我与各位专家教授结茶缘结善缘的机会。谢谢!

林治:我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方向的设想

茶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茶文化包括与茶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狭义茶文化则是专指茶的人文科学,它的核心课程是中国茶艺和中国茶道。这两门课的教材都有不同的版本,我主编的是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重点推荐教材《中国茶道》和《中国茶艺学》。因为限于时间,在此仅谈谈我对《中国茶艺学》发展方向的设想及对这本教材的修改计划。

一、《中国茶艺学》的缘起与不足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喝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喝茶从民众生活琐事发展为大众生活艺术,并且升华为“茶艺学”还是近四十年的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人都希望能借助茶来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于是2009年我承担了主编《中国茶艺学》的任务,2011年1月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教材在许多院校试用了八年,受到了师生广泛好评,但是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最根本的问题有三条。其一,对茶的观念陈旧。其二,品茶的方式单调而保守。其三,茶艺培训的理论体系不完善,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而异,因才施教。以下我把对《中国茶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路向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二、与时俱进深化对茶的认识


(一)陆羽对茶的定义

要发展茶艺学,首先必须明确对茶的认识。对茶的定义最早是中国唐代茶圣陆羽下的。他在《茶经》中开宗明义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讲得好!这个定义不仅精炼、准确。而且在“茶”字之前加了个“嘉”字,加得太好啦。“嘉”是美,“嘉”是善,嘉字一般用于对人的褒奖,例如嘉宾、嘉偶、嘉奖、嘉许等,在茶字之前加一个嘉字,把茶拟人化了,极大地提升了茶的地位。




(二)用社会科学的眼光准确、全面、系统地认识茶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如果我们对茶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那么茶文化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对茶认识局限性的制约。因为茶是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修改《中国茶艺学》,我准备给茶补充两个定义。其一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给茶下一个准确、全面、系统的定义:茶是“健康之液、快乐之杯、灵魂之饮、民生大计、图腾饮料。”


其二用人文科学的眼光从艺术的角度认识茶。我为茶创作了一首歌:

《茶,任由我想像的一杯水》。

不记得曾把你捧起几回,

亲吻几回?

不记得曾把你放下几回,

回味几回?

茶啊!在众人眼中

你总是最美。

陆羽为你写经,

东坡为你陶醉,

才子佳人为你陶醉,

乾隆皇帝为你放弃帝位。

茶啊!在我的心中

你永远最美最美。

你是能喝的唐诗宋词,

你是《聊斋》里的小翠,

你是禅,你是梦,

你是海里的浪花,

你是天边的流霞,

你是观音菩萨净瓶中的甘露,

你是任由我想像的一杯水!

     

只有对茶的认识观念突破了,思想解放了,我们喝茶的方式才可能“古法创新,新法承古”,取得突破性发展,才可能成为受大众追捧的时尚生活艺术。


三、“茶艺”的创新


(一)什么是茶艺

   

对茶的认识更新了,那么“茶艺”的概念要不要更新?当然要!目前我们对茶艺的定义是:“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生活艺术”。过去许多茶艺爱好者把“茶艺”视为表演艺术,现在我们把茶艺定性为生活艺术,这一改变非常重要。


(二)表演艺术与生活艺术有什么不同?

     

把茶艺定性为表演艺术,势必侧重于茶艺的观赏价值,只强调视听效果。但是,把茶艺定性为生活艺术则侧重于强调茶艺的过程美与结果美要相统一。过程美包括茶空间的营造、茶具的选配、茶席的布置、服饰与化装的搭配,以及茶艺演示的过程都唯美是求。结果美是强调茶艺归根到底是要泡出一壶好茶。即通过过程美使人得到听觉视觉的享受,通过结果美,使人能喝到好茶,得到嗅觉味觉的享受,最终使人身心都,愉悦。


(三)为什么要强调茶道对茶艺的指导

      

强调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特别重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道”与“艺”有明确的界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周易》中明确指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文中所谓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层面的概念,如宗教、信仰、规律等。文中所谓的“器”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如技能、茶叶、茶具等。因此修习中国茶文化应该“心术并重,道艺双修,以道驭艺,以艺示道。


四、创建“三足鼎立,四轮驱动”的《茶艺学》理论新体系

茶与茶艺的概念创新问题解决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构建中国茶艺学的理论新体系,我把这个新体系归纳为“三足鼎立,四轮驱动”。


(一)三足鼎立

 

目前中国的茶艺学教材基本上都偏重于“清饮”,而忽视了“调饮”和“药饮”。


1、“清饮”是指品茗时不添加任何辅料或调味剂,只用选定的茶来冲泡。品饮的时候闻的是这款茶的本香,品的是这款茶的本味。清饮精细高雅,是大多数汉族茶人的习惯,也是茶叶审评时不可替代的审评方法。但是,清饮无法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男女老少,对喝茶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调饮”是指在喝茶时根据自己或客人的喜好,在茶中加奶、加花、加果、加糖、加蜜、加冰、加酒……调制出美味可口的饮料。“调饮”备受儿童丶女士、青少年以及少数民族和国外茶人的欢迎。


3、“药饮”是指根据药理和防治疾病的需要,在喝茶时选用药食两用的食材与茶配伍,冲泡或煎煮出具有美容养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功效的茶。这是茶艺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足鼎立”即在新茶艺学中构建起精细高雅的清饮、温馨浪漫的调饮、益寿延年的药饮,三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品饮理论体系。


(二)四轮驱动

       

“四轮驱动”是根据茶艺的主要功能和习茶者的主要目的设计茶艺的培训类型。主要有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养生型茶艺等四类,对这四类茶艺分别研究,分科培训,促进茶艺百花齐放,协调发展称之为“四轮驱动”。


1、表演型茶艺:

     

表演型茶艺是中国茶艺发展的“重中之先”,它是借助舞台艺术使茶艺具有更佳的视听效果,更具观赏价值。它主要通过吸引传媒聚焦,抓住大众眼球,引起社会关注来宣传茶文化,提升产茶区、产茶企业和茶业品牌的知名度。


2、生活型茶艺:生活型茶艺是茶艺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学习茶艺的根本是学习对美、对人、对已、对生命的热爱,并且学会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这类茶艺的创新重点是以茶道为灵魂,让人能从一杯茶中品味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从一杯茶中品味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一杯茶中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3、营销型茶艺:

     

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中之急”,因为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是营销不暢,而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不仅能多充分地展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而且能够巧妙介绍茶叶商品內在的魅力因素。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是茶叶的卫生指标和色香味形,这是茶叶营销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茶艺基本功,把茶泡好才能充分展示出茶叶的商品保障因素。

     

魅力因素是指茶叶的珍稀度、名贵度、独特的养生功效、内在的动人故事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显然必须把茶讲好,巧妙介绍茶的魅力因素,才能让客人产生购买欲望,并最终实施购买行为。

 

4、养生型茶艺

 

这是茶艺发展的“重中之首”,因为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正确地喝茶能使人延年益寿,不少人都公认茶道养生是康养的最好方法。目前我们“六如”的茶道养生培训早已打破了行业界限,把我们祖先的养生大智慧与当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高枝嫁接”,实行“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以艺娱人”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我的新专著《茶道养生的是与非》己经缴稿,正在世界图书出版社编辑,在此不赘。


各位韩国朋友,各位专家教授,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渊远流长,中韩两国的茶文化交流硕果累累。希望我们两国茶文化的交流能进一步加强。“六如”茶文化研究院设在古都西安,早在隋唐时代你们的先贤就常来西安取经,十分欢迎你们到西安“六如”来做深入的茶文化交流。在此我特别感谢圆光大学给了我与各位专家教授结茶缘结善缘的机会。谢谢!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原文标题: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李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伦理、东方管理哲学,茶道哲学等。荣获2002年度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出版和主编专著8部,其中《日本人为什么是工作狂》(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获得统战部统战系统优秀图书奖;《近距离看日本》(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获得第八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鼓励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论公民美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获得首届中国伦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当代中国茶文化中的反智主义》获得首届茶道哲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多项。

  对话背景

  ▲▲▲

  2019年8月3日上午,在勐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及其团队创作完成《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正式发布。
  《天地融入一茶汤》历时三年完成。全书的主体部分由“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等五章构成,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探讨。

  儒学对中华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重要的中华茶道提出者和阐发者来自于儒者。中华茶道与儒学也存在高度的契合。儒学的要义是尽心、知性、知天,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要素分别对应的正是儒学上述三个主体内容。
  李萍教授作为《天地融入一茶汤》的主要作者,于8月2日下午16:00点,在大益集团益友会全球会员中心二楼茶书阁接受专访。

  大益访谈  Q&A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开幕之际,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茶道哲学?

  A: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问的。茶道哲学研究所成立之初,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写一本“茶道哲学概论”。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提纲定了,动笔时,依然感觉困难——“茶道”与“哲学”之间如何定义?这就必先梳理——茶道是什么?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走过来的?

  如果我们对茶道思想没有充分的领悟,充分的消化,要提炼出茶道哲学是非常困难的。中国茶文化实际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所以,我们准备花几年的工夫,借助这样三个视角,逐渐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是怎么在茶道中体现的;把中国茶道是什么梳理清楚。

  关于茶道哲学的定义,我们现在只能给出说明性的解释,就是对茶道进行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目前,国内茶道哲学研究机构是什么样的情况?

  A:据我所知,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了第一家,也得益于大益集团董事长、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的极力推荐和大力支持。

  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2016年6月创建的。在那之前,我们连茶道哲学的定义都不敢做,更别说创办茶道哲学研究所、创建一个新的学科。但吴远之先生说,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如果没人敢做,那就永远不会有人提出来。

  纵观哲学史,很多分支哲学的出现,都是因为有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个学科,一个分支。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就做了这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茶道哲研究所我们是第一家,希望不是最后一家,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追随或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坚持举办“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就是想借助这个平台把国内茶道哲学的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课题纳入视野,进行相关人才储备和理论挖掘,以及思想的总结。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国茶道哲学研究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A:国内的茶道哲学研究应该说还在起步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出现茶文化热,做茶文化的人水准参差不齐。仅仅从研究的成果上看,标榜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比方说随意的个人感想,不加证实的一些臆断,但这些东西很难登上学术的殿堂。

  之前有不少人误会我们也是在做类似的工作,但情况有所好转。从今年开始陆续有几个杂志社的编辑、主编主动联系我,问能不能开茶道哲学的专栏,现在已经有三家,我答应每期给他们推荐一篇。现在可以很欣慰的看到,茶道哲学研究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需求非常大,研究者在理论上提升的愿望非常强烈;还是有很多学者愿意从理论上、学术上扎实去做,跟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推进。
  李萍在《天地融入一茶汤》新书发布会上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和“茶道哲学”有什么不同,能否请您谈谈该如何理解?

  A:在第一届茶道哲学峰会上就有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在中国古代,“道”就是一个接近于哲学的概念,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所以有人认为,茶道哲学是不是一个重叠或同义反复?

  茶道研究确实是对有关茶进行的思考,它与茶本身、茶生活方式等物质性的茶还不太一样,因此也就有别于茶道,茶道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甚至进入到社会生活层面,但这还不是我们讲的哲学层面。

  哲学层面不直接与物质、物体发生关系,它思考的对象是思想本身;哲学不能思考茶,它可以思考茶道,只有茶道才构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而不是茶本身。茶道涉及人们喝茶、品茶以及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生的交往、贸易经济等活动内容,人们怎么去看待这个活动?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茶道的一部分。

  然而,茶道有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地域、文化传统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就是因为人文思想是与不同人群的地域、风俗等关联;但作为物质性的茶是没有的,比方说,你很难说英国红茶或者说中国红茶,因为只要是红茶,它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应该是一样的。当然作为工业产品,品牌可能有别。从科学层面上来讲,茶是不分地域、国家的,但是茶道分。同样,对茶道进行的哲学思考,严格来讲也不应该分时间、地域、国别。

  譬如,讲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并不会去追究古代人活着的意义。我们讲的人,是一般的人,就是人的整体,不是单个的、个别的人;同样,我们所要进行的茶道哲学研究,也只能是茶道一般、茶道普遍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学问题,这其实是我们对茶道进行了哲学的提炼和提升。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前面提到,三年磨一剑,凝聚茶道哲学研究所多年心血的这本新专著得以面世,与吴远之先生的支持、鼓励分不开,您是怎么和大益结缘的?

  A:说起来,很偶然。一个朋友熟悉大益,便带着我去北京大益茶道院喝茶。就这样,我认识了茶道院徐学副院长。在交谈中,徐副院长说起吴远之先生有一个构想,他提出了“三位一体”架构,即茶道心理、茶道美学和茶道哲学的茶道学体系。

  人大哲学系在国内学术地位领先,他问我有没有兴趣来做这项研究,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随后得到了时任哲学院院长的姚新中教授的大力支持。

  姚教授很关注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研究,所以极力鼓励我。就这样,茶道哲学研究在人大开启了。应该说从无到有,得益于这个大胆的创想,以及学术探索的勇气。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在这本书中,您为什么会选择大益八式作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来研究?

  A:大陆茶文化的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复兴,说来这要感谢台湾现代茶文化的回流,还有香港的茶文化复兴。不过,大陆不太提茶道,只说茶艺,为什么提茶艺呢?因为台湾人比较忌讳,觉得日本用了“茶道”,而且日本用的就是汉字,台湾茶人觉得一讲“茶道”就容易跟日本混淆。

  所以,台湾是70年代初开始恢复现代茶文化,即他们所说的茶艺,一直使用的是“茶艺”这个词。大陆80年代恢复后,沿用的也是茶艺这个提法。

  但是,大益集团吴远之先生从一开始,就提出的是“茶道”,例如,他还创建了大益茶道院、大益茶道师体系等等。从文献上来看,大益是最早这样做的。我个人也非常倾向于用“茶道”,而不是采用“茶艺”。

  在中国词汇的含义当中,“艺”与某种技艺有关,而茶道比茶艺更容易与哲学结合起来。

  80年代恢复茶文化以后,相关的提法有很多,我本人也观摩、了解了很多不同的茶艺表演、茶道体系,包括书籍,我还是倾向于大益八式。大益八式是近年来所见的行茶法中最具有概括性的,包含的理念释义空间很大。要解读中国茶道,就得找到一个模板。一个思想相对成熟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模板,而且受众也比较广泛,大益八式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它在理论解释上更有可行性。
  大益八式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对大益茶道宗旨“惜茶爱人”很赞同,能谈谈您的理解吗?

  A:我赞成这个观点,是站在学科立场上来看的。第一,“惜茶爱人”没有否定茶,而是首先肯定茶。首先把茶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比目前很多已有的关于茶道的提法更加切合茶道本身的属性。这一点也是我非常肯定的,另外,对茶本身的充分认可,这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韩国、日本茶道的根本一点。

  只有肯定了茶,才会在茶上下功夫,追求工艺的不断提升、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只有工业化、机械化、高科技含量的工艺才能做到稳定的产品质量,这样,我们的茶产业乃至茶文化才能面向未来,拥抱工业文明,拥抱现代生活方式。撇开茶去谈道,一定会过于空泛,毫无针对性。

  第二个词“爱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茶人之间的相互敬爱。比如,在大益八式中,席主泡出第一汤之后,首先是自奉一杯,先益己后利人,这是一个基础。第二个方面,“爱人”是开放的、扩展的,比方说在人类社会交往当中,用品茶来进行一种广泛对话,因为品茶确实能让人静下来,舒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就觉得“爱人”包含了未来无限的可解释空间。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哲学研究对当今中国,未来茶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A:对未来茶事业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可能只是间接的。因为哲学的研究,包括茶道哲学研究,它本身并不直接对现实生活的某个部分产生直接的作用。它是通过影响人及其观念再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

  随着人们逐渐富裕起来,摆脱了物质匮乏,就会要求吃的好一点,吃得讲究一点,对茶的要求也就高了,包括对茶事的审美和精神满足。用一种学术语言概括的话,后物质主义时代的出现,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是开始更加关注文化精神层面,这时茶道哲学的作用可能就大了。

  《天地融入一茶汤》书摘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目录

  导论  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汇通

  第一章  品茶养心

  一、品茶与喝茶之别

  二、洗尘:易简功夫

  三、坦呈:彰显本心

  第二章  事茶致知

  一、茶道认知何以可能

  二、苏醒:借茶知己知人

  三、法度:由茶循规蹈矩

  第三章  修茶明德

  一、茶人的修养

  二、养成:守真益俭

  三、身受:自厚薄责

  第四章  援茶正伦

  一、茶中见人伦

  二、人伦中的茶礼

  三、分享:推己及人

  第五章  茶通天地

  一、心比天地宽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

  三、放下:与茶无对

  结语  茶道即人道

  一、茶道的世界

  二、茶与现代生活

  附录:大益茶道何以可能

  1.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

  2.中华新茶道的践行者

  3.中华新茶道的推广者

  茶道与儒学的相遇

  (来自导论部分)

  大益八式是茶道修习方式,而非简单的茶艺表演。因为它包含了一套自我一体,自洽圆融的茶道学说,这样的茶道学说可以视为儒学传统的“接着说”。大益八式的哲学命题来自对人生八大失误的反思和克服,这八大失误就是贪欲过多、沟通失灵、善恶不分、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患得患失、为此就有对治八法。修行大益八式的饮茶者们通过一次次正经合规的喝茶,就是在洗心革面,反省自己,获得长进。

  贯穿全书的红线是“天地”范畴,该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华茶道的密匙。心性论回答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对人的基本属性做出设定,“为己”“立身”被儒学视为人在世间的使命。大益八式中的“洗尘”“坦呈”十分完美地揭示了这些内容。认识论探讨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茶只是自然物,茶道则是文化的产物,因人的在场和解读,茶进入人的意义世界。大益八式中的“苏醒”“法度”将人与茶的关系深度勾连起来。修养论关注人格养成,饮茶中的净心养性、饮茶后的愉悦澄明都产生了积极的催化作用,这也是大益八式通过“养成”“身受”这样的程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交往论意图阐释儒学和而不同的思想,为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社会结构有序调整提供解决方案,这反映在大益八式中就是“分享”。通过茶汤、茶水的分享,逐渐引导茶人打开心扉,成为利他合群的人。境界论着重分析内在超越如何可能的问题,儒学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学习、作为、行道才是造成每个人达至不同境界的决定因素。至高境界永无止境,是一个无限追求的动态过程。积极向上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生活状态,为此,需要戒骄戒躁,克服自满自足,大益八式中的“放下”即排空杂念的不二法则就契合了这一层深意。

  撰文:张玮

  摄影:张玉杰、外聘团队

  责编:曾婧雅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