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谈谈茶道

找到约5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万里茶道与楚茶未来

很荣幸,也很高兴再次来到武汉,参加2019国际楚茶发展论坛,共同探讨楚茶未来的发展。

说到中国茶,我想湖北是很有发言权的。这里是茶圣陆羽的故乡,同时,九省通衢,山水交错的地理交通优势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楚地文化,让中国茶在湖北有天下之中的意味。在中国茶的对外出口中,楚茶更是拥有辉煌的历史。因万里茶道而兴盛的汉口,于1861年3月对外开埠通商,当年出口茶叶6000多担, 1915年一度还达到100多万担,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60%至80%,被誉为东方茶港,并留下了羊楼洞、江汉关、鹤峰古茶道,五峰古茶道、襄阳会馆等标志性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国际)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在2019国际楚茶发展论坛上的讲话(12月6日)

楚茶走到今天,面对时空的变幻,时代的变迁,面对中国茶全新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浪潮,从禀赋上讲,依然具有先天的优势,出口贸易额仍居全国前五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楚茶”作为一个区域茶的表述,还缺乏产业内叫得响的公共品牌作为代表,还没有出现像西湖龙井、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安吉白茶、六安瓜片这样响亮的名字,也就是说,楚茶还没有拳头产品,即使是像恩施玉露,宜红,英山云雾这样的后起之秀,我也以为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追赶。

今天来了很多国际国内茶行业的专家,他们都会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楚茶未来的发展把脉。我今天想从万里茶道与楚茶共生发展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大家知道,万里茶道是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国际商道,它起丝绸之路之衰,绵延一万三千多公里,跨越中、蒙、俄、中亚和欧洲,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其中,以汉口、赤壁、襄阳等为代表的万里茶道湖北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发表关于万里茶道的讲话以来,万里茶道的复兴进入了快车道,多车道,沿线及相关城市围绕万里茶道展开了大量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并从联合申遗、品牌打造、茶旅融合、产业更新等不同角度,推动了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3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被国家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六年来也一直在推动万里茶道沿线及相关城市的资源共享和跨界合作。2015年,我们在赤壁市发布了《万里茶道全图》,我们连续主办了六届万里茶道中蒙俄市长峰会,前几天,我们还在武夷山市中蒙俄举行了万里茶道申遗推进系列活动,形成了不少关于申遗的实操思路。二天前,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与湖北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万里茶道研究院也在湖北大学揭牌,研究院旨在推动万里茶道的全面复兴。可以说,万里茶道正在成为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和创造范式的大平台,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已日益凸显,可以为包括楚茶在内的同行者提供切实、可持续性发展的帮助。

下面,我就万里茶道推动楚茶的未来发展提四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应大家参考。

第一、借鉴与共享,推动楚茶公共品牌的打造。万里茶道沿线及周边几乎囊括了中国最著名的茶行业公共品牌,他们成功的模式与经验,值得楚茶去学习、延展和创新。《荀子》中有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就是多与高人比肩,自然会成为高人。楚茶应该凸显荆楚文化中开放,包容的气质,走出去,请进来,在万里茶道的平台上塑造楚茶自身的时代性格和优良品质。我们可以在湖北打造诸如“中国茶公共品牌大会”之类的传播产品,在学习和交流中找到楚茶的正确定位和发展路径。

第二、传承与弘扬,用申遗带动楚茶的发展。湖北是万里茶道8个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省份之一,而且还是发起和牵头省,地理优势明显、遗存丰富、代表性强,历史上以港口、陆路的流通为主要特征,这些都是湖北万里茶道申遗的优势。楚茶作为本土资源,应该在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所积累出来的渠道资源和传播效应中寻找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申遗紧密地结伴同行。楚地申遗底气十足,楚茶也应该有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跨界与融合,以文旅激发楚茶的动力。万里茶道协作体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沿线城市的茶旅融合,我们在云南,四川,福建等地都在导入各方资源,正在打造茶旅融合的小镇或者美丽乡村的样板。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古襄阳等旅游大IP,和楚茶中各品种的分布有高度的重合性,在品质与概念表达上也有很好的一致性,这是楚茶发展非常重要的倚靠。标准化、立体化、创意化的茶产品提供所带来的旅游新体验,一定会让楚茶和楚地旅游相得益彰。

第四、时尚与创新,让楚茶跟上这个时代。不仅是楚茶,我们所有的中国茶都要摆脱过于程式化,圈子化的陈旧印象,跟上这个时代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年轻人的喜好,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呼吁和行动。具体到快消品领域,在和本土文化,本土旅游深度结合的基础上,楚茶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在新媒体应用,事件营销,场景打造和产品体验等方面,楚茶应该发挥楚人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特点,面向更大的消费人群进行研发创造,然后精耕细作,做出时尚的IP。我想,楚茶做出喜茶,瑞幸那样的成功范式,完全可以期待的。

唐代诗人孟浩然登襄阳岘山诗中有一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想这是万里茶道和楚茶面对历史、审视现在时所共同使命和任务。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赴未来。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原文标题: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李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伦理、东方管理哲学,茶道哲学等。荣获2002年度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出版和主编专著8部,其中《日本人为什么是工作狂》(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获得统战部统战系统优秀图书奖;《近距离看日本》(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获得第八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鼓励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论公民美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获得首届中国伦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当代中国茶文化中的反智主义》获得首届茶道哲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多项。

  对话背景

  ▲▲▲

  2019年8月3日上午,在勐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及其团队创作完成《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正式发布。
  《天地融入一茶汤》历时三年完成。全书的主体部分由“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等五章构成,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探讨。

  儒学对中华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重要的中华茶道提出者和阐发者来自于儒者。中华茶道与儒学也存在高度的契合。儒学的要义是尽心、知性、知天,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要素分别对应的正是儒学上述三个主体内容。
  李萍教授作为《天地融入一茶汤》的主要作者,于8月2日下午16:00点,在大益集团益友会全球会员中心二楼茶书阁接受专访。

  大益访谈  Q&A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开幕之际,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茶道哲学?

  A: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问的。茶道哲学研究所成立之初,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写一本“茶道哲学概论”。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提纲定了,动笔时,依然感觉困难——“茶道”与“哲学”之间如何定义?这就必先梳理——茶道是什么?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走过来的?

  如果我们对茶道思想没有充分的领悟,充分的消化,要提炼出茶道哲学是非常困难的。中国茶文化实际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所以,我们准备花几年的工夫,借助这样三个视角,逐渐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是怎么在茶道中体现的;把中国茶道是什么梳理清楚。

  关于茶道哲学的定义,我们现在只能给出说明性的解释,就是对茶道进行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目前,国内茶道哲学研究机构是什么样的情况?

  A:据我所知,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了第一家,也得益于大益集团董事长、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的极力推荐和大力支持。

  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2016年6月创建的。在那之前,我们连茶道哲学的定义都不敢做,更别说创办茶道哲学研究所、创建一个新的学科。但吴远之先生说,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如果没人敢做,那就永远不会有人提出来。

  纵观哲学史,很多分支哲学的出现,都是因为有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个学科,一个分支。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就做了这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茶道哲研究所我们是第一家,希望不是最后一家,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追随或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坚持举办“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就是想借助这个平台把国内茶道哲学的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课题纳入视野,进行相关人才储备和理论挖掘,以及思想的总结。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国茶道哲学研究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A:国内的茶道哲学研究应该说还在起步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出现茶文化热,做茶文化的人水准参差不齐。仅仅从研究的成果上看,标榜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比方说随意的个人感想,不加证实的一些臆断,但这些东西很难登上学术的殿堂。

  之前有不少人误会我们也是在做类似的工作,但情况有所好转。从今年开始陆续有几个杂志社的编辑、主编主动联系我,问能不能开茶道哲学的专栏,现在已经有三家,我答应每期给他们推荐一篇。现在可以很欣慰的看到,茶道哲学研究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需求非常大,研究者在理论上提升的愿望非常强烈;还是有很多学者愿意从理论上、学术上扎实去做,跟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推进。
  李萍在《天地融入一茶汤》新书发布会上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和“茶道哲学”有什么不同,能否请您谈谈该如何理解?

  A:在第一届茶道哲学峰会上就有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在中国古代,“道”就是一个接近于哲学的概念,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所以有人认为,茶道哲学是不是一个重叠或同义反复?

  茶道研究确实是对有关茶进行的思考,它与茶本身、茶生活方式等物质性的茶还不太一样,因此也就有别于茶道,茶道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甚至进入到社会生活层面,但这还不是我们讲的哲学层面。

  哲学层面不直接与物质、物体发生关系,它思考的对象是思想本身;哲学不能思考茶,它可以思考茶道,只有茶道才构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而不是茶本身。茶道涉及人们喝茶、品茶以及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生的交往、贸易经济等活动内容,人们怎么去看待这个活动?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茶道的一部分。

  然而,茶道有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地域、文化传统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就是因为人文思想是与不同人群的地域、风俗等关联;但作为物质性的茶是没有的,比方说,你很难说英国红茶或者说中国红茶,因为只要是红茶,它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应该是一样的。当然作为工业产品,品牌可能有别。从科学层面上来讲,茶是不分地域、国家的,但是茶道分。同样,对茶道进行的哲学思考,严格来讲也不应该分时间、地域、国别。

  譬如,讲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并不会去追究古代人活着的意义。我们讲的人,是一般的人,就是人的整体,不是单个的、个别的人;同样,我们所要进行的茶道哲学研究,也只能是茶道一般、茶道普遍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学问题,这其实是我们对茶道进行了哲学的提炼和提升。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前面提到,三年磨一剑,凝聚茶道哲学研究所多年心血的这本新专著得以面世,与吴远之先生的支持、鼓励分不开,您是怎么和大益结缘的?

  A:说起来,很偶然。一个朋友熟悉大益,便带着我去北京大益茶道院喝茶。就这样,我认识了茶道院徐学副院长。在交谈中,徐副院长说起吴远之先生有一个构想,他提出了“三位一体”架构,即茶道心理、茶道美学和茶道哲学的茶道学体系。

  人大哲学系在国内学术地位领先,他问我有没有兴趣来做这项研究,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随后得到了时任哲学院院长的姚新中教授的大力支持。

  姚教授很关注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研究,所以极力鼓励我。就这样,茶道哲学研究在人大开启了。应该说从无到有,得益于这个大胆的创想,以及学术探索的勇气。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在这本书中,您为什么会选择大益八式作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来研究?

  A:大陆茶文化的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复兴,说来这要感谢台湾现代茶文化的回流,还有香港的茶文化复兴。不过,大陆不太提茶道,只说茶艺,为什么提茶艺呢?因为台湾人比较忌讳,觉得日本用了“茶道”,而且日本用的就是汉字,台湾茶人觉得一讲“茶道”就容易跟日本混淆。

  所以,台湾是70年代初开始恢复现代茶文化,即他们所说的茶艺,一直使用的是“茶艺”这个词。大陆80年代恢复后,沿用的也是茶艺这个提法。

  但是,大益集团吴远之先生从一开始,就提出的是“茶道”,例如,他还创建了大益茶道院、大益茶道师体系等等。从文献上来看,大益是最早这样做的。我个人也非常倾向于用“茶道”,而不是采用“茶艺”。

  在中国词汇的含义当中,“艺”与某种技艺有关,而茶道比茶艺更容易与哲学结合起来。

  80年代恢复茶文化以后,相关的提法有很多,我本人也观摩、了解了很多不同的茶艺表演、茶道体系,包括书籍,我还是倾向于大益八式。大益八式是近年来所见的行茶法中最具有概括性的,包含的理念释义空间很大。要解读中国茶道,就得找到一个模板。一个思想相对成熟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模板,而且受众也比较广泛,大益八式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它在理论解释上更有可行性。
  大益八式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对大益茶道宗旨“惜茶爱人”很赞同,能谈谈您的理解吗?

  A:我赞成这个观点,是站在学科立场上来看的。第一,“惜茶爱人”没有否定茶,而是首先肯定茶。首先把茶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比目前很多已有的关于茶道的提法更加切合茶道本身的属性。这一点也是我非常肯定的,另外,对茶本身的充分认可,这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韩国、日本茶道的根本一点。

  只有肯定了茶,才会在茶上下功夫,追求工艺的不断提升、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只有工业化、机械化、高科技含量的工艺才能做到稳定的产品质量,这样,我们的茶产业乃至茶文化才能面向未来,拥抱工业文明,拥抱现代生活方式。撇开茶去谈道,一定会过于空泛,毫无针对性。

  第二个词“爱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茶人之间的相互敬爱。比如,在大益八式中,席主泡出第一汤之后,首先是自奉一杯,先益己后利人,这是一个基础。第二个方面,“爱人”是开放的、扩展的,比方说在人类社会交往当中,用品茶来进行一种广泛对话,因为品茶确实能让人静下来,舒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就觉得“爱人”包含了未来无限的可解释空间。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哲学研究对当今中国,未来茶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A:对未来茶事业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可能只是间接的。因为哲学的研究,包括茶道哲学研究,它本身并不直接对现实生活的某个部分产生直接的作用。它是通过影响人及其观念再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

  随着人们逐渐富裕起来,摆脱了物质匮乏,就会要求吃的好一点,吃得讲究一点,对茶的要求也就高了,包括对茶事的审美和精神满足。用一种学术语言概括的话,后物质主义时代的出现,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是开始更加关注文化精神层面,这时茶道哲学的作用可能就大了。

  《天地融入一茶汤》书摘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目录

  导论  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汇通

  第一章  品茶养心

  一、品茶与喝茶之别

  二、洗尘:易简功夫

  三、坦呈:彰显本心

  第二章  事茶致知

  一、茶道认知何以可能

  二、苏醒:借茶知己知人

  三、法度:由茶循规蹈矩

  第三章  修茶明德

  一、茶人的修养

  二、养成:守真益俭

  三、身受:自厚薄责

  第四章  援茶正伦

  一、茶中见人伦

  二、人伦中的茶礼

  三、分享:推己及人

  第五章  茶通天地

  一、心比天地宽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

  三、放下:与茶无对

  结语  茶道即人道

  一、茶道的世界

  二、茶与现代生活

  附录:大益茶道何以可能

  1.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

  2.中华新茶道的践行者

  3.中华新茶道的推广者

  茶道与儒学的相遇

  (来自导论部分)

  大益八式是茶道修习方式,而非简单的茶艺表演。因为它包含了一套自我一体,自洽圆融的茶道学说,这样的茶道学说可以视为儒学传统的“接着说”。大益八式的哲学命题来自对人生八大失误的反思和克服,这八大失误就是贪欲过多、沟通失灵、善恶不分、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患得患失、为此就有对治八法。修行大益八式的饮茶者们通过一次次正经合规的喝茶,就是在洗心革面,反省自己,获得长进。

  贯穿全书的红线是“天地”范畴,该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华茶道的密匙。心性论回答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对人的基本属性做出设定,“为己”“立身”被儒学视为人在世间的使命。大益八式中的“洗尘”“坦呈”十分完美地揭示了这些内容。认识论探讨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茶只是自然物,茶道则是文化的产物,因人的在场和解读,茶进入人的意义世界。大益八式中的“苏醒”“法度”将人与茶的关系深度勾连起来。修养论关注人格养成,饮茶中的净心养性、饮茶后的愉悦澄明都产生了积极的催化作用,这也是大益八式通过“养成”“身受”这样的程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交往论意图阐释儒学和而不同的思想,为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社会结构有序调整提供解决方案,这反映在大益八式中就是“分享”。通过茶汤、茶水的分享,逐渐引导茶人打开心扉,成为利他合群的人。境界论着重分析内在超越如何可能的问题,儒学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学习、作为、行道才是造成每个人达至不同境界的决定因素。至高境界永无止境,是一个无限追求的动态过程。积极向上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生活状态,为此,需要戒骄戒躁,克服自满自足,大益八式中的“放下”即排空杂念的不二法则就契合了这一层深意。

  撰文:张玮

  摄影:张玉杰、外聘团队

  责编:曾婧雅

名家汇聚首届国际"工夫茶"论坛,探讨中国茶道之源起!

有潮汕人的地方,

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可谓是家喻户晓的,

它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是中国文化里的一块“活化石”,

其深厚的地域情怀流淌在

每个潮汕人的血液里,

也温暖着海内外华人的心!



12月16日, 由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承办,茶道新生活策划并协办的首届国际“工夫茶”论坛在2018深圳秋季茶博会上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潮州工夫茶——现代中国茶道之源起”为主题,吸引了大批工夫茶爱好者。




论坛嘉宾包括: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女士;世界茶联合会总会会长吕礼臻先生;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先生;前揭阳市博物馆馆长、潮学研究学者孙淑彦先生;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茶艺裁判员叶汉钟先生;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董事、艺术总监萧慧娟女士;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专业博士黄剑先生;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规划中心博士丁绍莲女士;《茶艺·普洱壶艺》总编辑罗英银女士;茶道新生活社长、《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担任本次论坛主持。


现场嘉宾包括:深圳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杨文标先生;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市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文国伟先生;深圳市君采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永明先生;潮州枞馫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映丰先生;深圳市东启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肖巧璇女士;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茶艺竞赛裁判员林晓虹女士


“潮州工夫茶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先生为本次工夫茶论坛发来贺词:


潮州工夫茶的核心精神是“和”,也是以家庭以个体为传承和传播的,是交流情感和认识世界的最好的载体之一。既然是“和”,大家都来认识,研究,推广工夫茶,就是一件“和和美美”的事!预祝“国际工夫茶论坛”圆满完成,而且,年年开办!


砚峰山人李闻海先生为本次工夫茶论坛发来贺词: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据考证,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唐宋时期已有十分完整详善之茶事记载,韩潮流域乃至沿海一带民众亦多喜饮茶,并逐渐将之发展为内可品春赏秋、涵养修德之风雅趣道、外为交朋待友、诚敬亲睦之最佳礼仪,其文化内涵已远非茶之本身养生功能之单狭,盖因自古以来茶就素有“待君子,清心身”之意境。祝国际工夫茶论坛圆满成功!




会议伊始,华巨臣有限公司总裁杨文标先生为特别嘉宾颁发“永久顾问”的奖牌


潮州工夫茶是集茶艺、茶道、茶文化、茶俗、茶生活一体的中国茶道精神的传承和生活化的载体。在悠久的历史当中,中国茶不断的进行演变和演化。


论坛嘉宾精彩分享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女士


中国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老师首先做题为《工夫茶与活化石之活》的演讲。“既然是活化石一定是活的,不要用任何死板的法则把它定死了,这样它就不是活化石了。”她从工夫茶的物质和技艺的传承、精神层面的承袭以及工夫茶应该如何把化石再活化方面切入,分享了她对工夫茶如何符合当代精神和生活方式,进一步与生活融合的看法。


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专业博士黄剑先生


事物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上都是有迹可循的。论坛上,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博士黄剑先生给我们分享《中国现代茶道形成的历史脉络》。黄剑先生认为,在中国的茶叶史上,有两次称之为革命性的茶生活:第一次是在宋代,第二次是明代。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茶系生活进入很长时间的断层。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当时好的工夫茶基本上都是出口的,出口最大量的国家是美国。黄剑先生认为“我们与民国时期的茶叶差距不是紧缩了,反而差距更大了。”并借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结束了演讲。


从历史走向现代传承,需要更多标准化、可量化和可感知的东西,包括茶汤的口感、滋味和样式等,如何让消费者在品茶时感知茶汤中丰富的内涵,这是整个茶产业需要思索的问题。


那么,工夫茶该如何冲泡?在如今百花齐放的茶艺冲泡方法中如何确立标准呢?


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茶艺裁判员叶汉钟先生


潮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叶汉钟先生跟我们分享“在今天的时代,如何让工夫茶标准化”。叶汉钟先生认为文化传承需要标准,而茶艺要确立标准需要遵循历史和科学依据。潮州工夫茶包含了种植、栽培、生产、加工、烹和品饮环节,而潮州工夫茶艺在于烹和品饮,特别是烹制环节,所以才突出一个“艺”。今天的茶艺加入了很多夸张的表现方式,但这并不是标准。真正的茶艺标准需要吸收更多文化和科学,如心理学、美学、设计、哲学的思想等理论来共同完善。


宋脉文氏杯·首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金奖得主,来自马来西亚唐艺轩的Teoh Willliam先生


为了给茶友们立体呈现工夫茶的冲泡方式,论坛特邀宋脉文氏杯·首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金奖得主Teoh Willliam现场为茶友演示工夫茶泡法。



论坛环节


茶道新生活社长、《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


吴垠:

王旭烽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播,有请王老师与大家分享茶文化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王旭烽:

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能涵括技术型的东西,也能容纳宗教、教育理念,甚至哲学层面的内涵。茶文化可从民俗学美学和哲学三个层面去深入理解。随着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化舞台,茶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饮,可以成为与国际不同文化族群讨论传播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结构不同,中国文明更重视“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中国人做事更注重“情理结构”。在传播过程中,“方便”是比较重要的。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茶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教具都是比较方便操作的。泡茶时,人会参与其中,这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和学习都是十分方便的。


吴垠:

您在世界各地走,中国的工夫茶在世界华人的状态是怎样的?


王旭烽:

工夫茶在华人世界里十分兴盛,这个传统一直被保留着。茶不仅好看,而且易学,不仅能让人在味觉和精神方面得到滋养,而且能勾起人们灵魂深处对故乡的眷恋。


吴垠:

吕礼臻先生几十年来都在从事茶文化及推广工作,请吕先生与大家分享一下工夫茶在台湾地区的演变和现状?


世界茶联合会总会会长吕礼臻先生


吕礼臻:

小时候喝茶的方式,我们称为“老人茶”,因为都是年纪大的人在喝,后来才知道原来叫“工夫茶”。早期的台湾茶以外销为主,茶叶从日据时代就是台湾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来源,但那时外销是求量,与现在精致化的要求不同。台湾茶真正精致化是从1975年开始的,为了推广,因此工夫茶就派上了用场。


泡茶方式演变成现在的茶艺。茶艺不仅是一个技术,它还是学识、经济、历史、文化的包容体,也是工夫茶的底子,但工夫茶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工夫”。泡茶方式标准化的前提,需要对茶汤有一定的共识。每个人对口感要求不同,中国人以客为尊,因此在操作上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我们中国人喝茶是一件很轻松、愉悦的事情,将喝茶方式向外推广,其实是让西方世界也能享受一杯简单的茶。


吴垠:

吕老师的分享我想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用”。不管是美学、艺术,都是基于“用”去发展和演变。在日常生活中,一杯茶汤适用于满足客人的需求,并且在“用”里传达轻松愉悦的感受。余悦老师也是几十年在从事茶文化和茶艺推广工作,请余老师谈谈一杯工夫茶于当下中国人的意义?


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先生


余悦:

潮州工夫茶是现代中国茶的源起。20年前我去美国,看见唐人街有很多人喝工夫茶,在泰国、韩国、日本也是如此。中国人在外只要能喝工夫茶,就能找到自己的同乡和知音,并且能很好地生活,这实际上是工夫茶在发挥着作用,同时表明了工夫茶的魅力和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夫茶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制茶工艺的改变给工夫茶的品饮带来影响,而工夫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需要制定标准。


在当代生活中,工夫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它既是一种自我心灵的修养,又能成为连接人际关系的纽带,其多样化的功能性会在生活中慢慢突显出来。海外华侨喝工夫茶,更多是将思国、思乡之情融入其中,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随着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一杯中国茶,不仅温暖着中国,同时也在温暖着世界。


吴垠:

余悦老师的深思可以用“变”来总结,从潮州工夫茶的流变演变到工夫茶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的求变思变。作为一个茶人,在传承中国茶文化过程中,既要保持一个茶人喝茶时的静心,同时也要在传承中思变和创新。请来自马来西亚的萧慧娟老师分享工夫茶对海外华侨的精神意义。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董事、艺术总监萧慧娟女士


萧慧娟:

喝茶在太平盛世可以很讲究,但在100年前马来西亚泡茶的印记里,更多是苦中作乐,它源自于我们对身份的认同和在当地生存的必要,因此工夫茶在马来西亚被非常正统地保留了下来。在马来西亚,茶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沟通媒介,它很生活化,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马来西亚买茶可以少量化,比如买一泡,2克左右,有钱没钱都会喝茶。


区别于国内的不断创新,海外同胞更多的是对于100年前整个生活的传承和守护。在国外,中国传统文化被牢牢抓住并传承着,丝毫不放松。对于中国茶文化,马来西亚的华人更多是热爱和拥抱它。


吴垠:

这里有一个词特别打动我,叫做“苦中作乐”!一支烟也好、一杯酒也好、一泡茶也好,都是美妙的载体,即使买一泡茶也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茶味。


请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规划中心博士丁绍莲女士与大家分享工夫茶背后的精神传递以及人文关系,以及如何将茶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旅游规划中?


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规划中心博士丁绍莲女士


丁绍莲:

在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人通过使用物、消费物,建立人与物之间关系,再通过物这个媒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茶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人本身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从物到媒介,更高的是饮茶的过程当中茶和体验者的融合。茶对社会关系的生产、再生产,对社会文化的强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在喝茶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交流和分享,把过去没在一起的时间,通过喝茶的行为拼接和缝合在一起,重新构成一个整体。茶是在不断演变的,从简单的商品到媒介,人和茶的融合把茶的哲学精神融合在自身的品格和人格里面。


吴垠:

丁绍莲女士从理论的角度重构了一杯茶背后所承载的人、器、物和关系以及社会人文的整体架构,接下来请同样是做研究的黄剑博士分享茶器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专业博士黄剑先生


黄剑:

这其实更多是“问器于道”的过程。我来到广州后特别喜欢喝工夫茶,用过很多民间的器物,但很多杯子的贴唇度是不够的,所以我喜欢用小口径的直线,其外翻的幅度刚好和唇型贴得特别紧密,每天与它会有几百次的亲密接触,而这种亲密接触何尝不是一种性感。在谈到人文精神的时候,大家一直在谈传统,但在人文和器物的选择时,其实是可以展现出很活泼的一面。


吴垠:

真正的人文思想其实可以去体会、感受、甚至亲吻的方式来触及。那么,接下来让孙淑彦馆长与大家分享与潮学和工夫茶相关的轶事。


前揭阳市博物馆馆长、潮学研究学者孙淑彦先生


孙淑彦:

工夫茶历史悠久,其中一个革命性的时间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潮汕的祠堂建得最多也最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赚钱回家乡搞建设。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工夫茶的发展。潮汕现存的博物馆中,最早发现的是明代的茶壶,到了嘉庆年间才有现在最流行的茶壶。工夫茶杯是直筒和向外偏的,有冬夏用之分。潮汕人喝工夫茶重在品饮,喝工夫茶是小杯小口的品,大杯都不是工夫茶杯。


吴垠:

请叶老师谈谈工夫茶在标准化、艺术化和生活化之间该如何平衡?


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茶艺裁判员叶汉钟先生


叶汉钟:

标准化就是人家觉得舒服,里面需要有更多文化和美感。潮州工夫茶要在“情理之中”,“理”是标准,“情”、美学和心理学等属于艺术部分。标准化的东西要加上“情”,没有“情”就没有了生命力,而工夫茶就是潮汕人“情理”的升华。


吴垠:

最后,请本身在台湾生活,也常行走、走访在南洋、潮州等地的罗英银女士与大家分享几地工夫茶的异同。


《茶艺·普洱壶艺》总编辑罗英银女士


罗英银:

谈茶叶的价值没有谈到台湾,那么将会失去色彩。中国经过两次茶叶的改变,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明代,它同时也改变了泡茶的形式和方式。台湾的茶文化不是从产业起来的,是从文化开始启动的。


台湾的当代美学或者台湾的当代茶艺,因为有了茶的创新,已经离开了工夫茶的形式。台湾在演绎工夫茶的时候,将日本的美学融进来。台湾从器开始谈工夫茶,一个器,如闻香杯,从民间到了国际,里面的精神就被国用和美化了,并且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哲学。


现场嘉宾合照


9位嘉宾在一泡可以让我们传承千年的工夫茶里,从茶的器物、空间美学、人文、冲泡技艺到大家演绎的人文思想方面做了一个立体的概括,首届国际“工夫茶”论坛在此落下帷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缘起于2015年,当时《茶源地理》记者团队走进潮州,被当地随处可见的,浓厚的工夫茶文化深深吸引——“潮州是个大茶馆”,由此诞生了《茶源地理 潮州》,那是去书写潮州和潮州工夫茶最早的一本书。之后,《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有缘与深圳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深圳茶促会会长杨文标先生以及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永明先生聊起工夫茶,大家对工夫茶的意义、价值都抱有很深的情感,觉得应该去做一些弘扬工夫茶的活动,所以就有了这次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和工夫茶的论坛。他们希望这个论坛可以透过一杯工夫茶去完整演绎中国茶文化。


吴垠女士总结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国现代茶道之源起的定论,在大家日常的行茶、事茶过程中已经被接纳下来,希望大家共同以工夫茶为基础,持续的去演绎和再创中国新茶道的现代文明。”


如今国际“工夫茶”论坛已成立,希望未来有更多茶界专家参与进来。从一杯茶汤开始,从确立、解构、体验等从不同角度解读这杯“工夫茶”,为茶友打开茶世界和茶文化的大门,共同推动“工夫茶”的发展,让“工夫茶”走向国际!


部分图片提供:华巨臣茶博会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