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是三才碗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什么是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是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茶托”又称“茶船”。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我们 日常见到的盖碗一般有两种形制 。一种是在 《中国茶叶大辞典 》中的定义为:盖碗,饮具 。多见瓷质 。上配盖下 配茶托 ,茶托 隔热便于持饮这是一类由碗、盖、托三件组成的盖碗,是现代茶馆中最常见的标志性 盖碗茶具 ,被茶人们称 为 “三才碗 ” 。另一种 是在 《中国古陶瓷图典 》中 的 说 法 是 :盖 碗 ,带 盖 的 小 碗 ,茶 具 ,流 行于清此类盖碗由碗和盖两件组成 ,近年来的茶文化复古潮流中,越来越多见。 

 

 

用来冲泡茶叶的盖碗,过去多用来冲泡花茶和铁观音,已经没有限制。使用时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盖碗定义: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盖碗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紫砂盖碗

 

 

紫砂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但虽说紫砂能改善茶质,不过有紫砂壶优势在先,且瓷质盖碗的优势在于不易串味,紫砂盖碗只待有意者求之了。

 

陶瓷盖碗

 

(因为烧制方法和上釉方式的不同,形成了陶瓷盖碗的多样性。)

 

这里我们对不同釉类的盖碗进行细化分类:

 

青花瓷盖碗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粉彩盖碗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单色釉盖碗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玻璃盖碗

 

 

玻璃盖碗晶莹剔透,用来泡绿茶或者红茶非常好。只是玻璃的导热性太好,很容易烫手,用时要小心。

 

玉质盖碗

 

 

白玉,无杂质。器呈圆球形,侈口,圈足。通体光素无纹。器型规整,琢磨圆润,闪玻璃光泽。白玉盖碗的优势:“白”利于观察叶底;“玉”的材质不导热,使用时不烫手。

 

盖碗按照器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茶盏盖碗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开始配有盏托。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也就是现在盖碗的前身。

 

折沿盖碗

 

 

盘口呈平折沿,边缘起凸棱一周,浅腹,矮圈足,器形规整简洁。多见于古时盖碗,现今对于折沿盖碗的制作已然凤毛麟角。碗浅沿宽不利于抓握,但另一特点“矮圈足”,使得出汤事易烫手。

 

撇口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滚圆圈足。这个形状是盖碗中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这种器型最大的优点便是外撇的碗口延伸了盖碗的弧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烫手。

 

折腰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折腰,圈足。盖为覆碗式,圆口,盖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纽。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同折腰杯,折腰盖碗也主要遂“有骨气”之意。如字面意思,从盖碗的“腰部”折出另一个弧度。折腰盖碗“分段式”的造型不利于注水时水流顺畅的流动,对冲泡出的茶品口感滋味有一定影响。

 

方形盖碗

 

 

严格意义上来说,方形的盖碗是不属于冲泡茶叶用的器具的。顶多算是一个容器而已。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方形盖碗用以冲泡茶品,原因不言而喻:没有流畅弧度的容器有碍于水流流动,从而使得茶叶内含物质不易溶出。

 

圆融盖碗

 

 

弧腹,肚子略外鼓,较利于对茶叶的闷泡。现今此种类型盖碗较为常见。且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可以得到提升。

 

菊瓣盖碗

 

 

菊瓣式盖碗,呈菊瓣形,敞口,略外撇,弧腹,平底,矮圈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体髹朱漆,盖内及碗心髹黑漆后,刀刻填金隶书乾隆御制诗《题朱漆菊花茶杯》:“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裛露掇其英。”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题”及“太璞”印章款。“丙申”是乾隆41年(1776年)。盖钮及外底均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篆书款。

 

棱玉盖碗

 

 

碗口外撇,筒腹,腹外壁刻棱玉纹,圈足。盖上置捉纽,盖面刻覆棱玉纹。棱玉盖碗以形似的植物命名。棱玉指的是一种棱缘波状弯曲,扁球形至圆球形的仙人掌类植物。多为汝窑烧制。

 

鸡缸盖碗

 

 

敞口,深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鸡缸纹饰以成化斗彩绘制,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已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的动物:鸡,便被选作最佳“炫技”的纹饰。

 

高足盖碗

 

 

因碗身之下有高足,故名。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带盖的高足碗。清康熙朝盖碗造型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常见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乾隆红彩云龙高足盖碗。该碗胎体洁白精细,釉面光亮滋润。构图以龙和云组成纹饰,龙为主纹、云为辅纹,翼龙在云间蟠舞嬉戏。盖内及碗内底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卧足盖碗

 

 

敞口,浅腹,卧足。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卧足盖碗最大的弊端在于无圈足,易烫手。

 

马蹄盖碗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缺点同样是易烫手。

 

Tips

 

选择碗沿外撇加宽、捉钮加高、高圈足的盖碗不易烫手;弧腹、深腹的盖碗冲泡出来的茶滋味口感较好;覆碗式的盖子比较容易聚香。

三才碗和盖碗有什么区别?

三才碗,其实就是常见的盖碗。

三才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寓意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又被称为“三才杯”,容量在100-200毫升。

用盖碗泡茶,察色、闻香、品味、观形,一应俱全。

鲁迅先生曾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在过去,盖碗大多是用来泡花茶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限制了,可冲泡各个种类的茶。

使用时,既可以一人一套,当茶杯直接饮茶,也可以用来泡茶,然后分饮。

用盖碗泡茶前,需要先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再放入茶叶、注水冲泡等。

出汤的时间,主要看茶叶的种类、紧实度、嫩度等,但大多在3秒-3分钟之间。

其实,刚开始使用盖碗泡茶的朋友,一不小心就会烫到手,小编也是这么慢慢“烫”过来的。

注意以下几点,能有效解决盖碗的“烫手”问题:

①注水时,水不宜倒得过满,不超过盖沿为好;

②出汤时,茶盖和茶碗之间,要适当留有一定缝隙,缝隙太小茶汤会不易倒出;

③手势的拿法上,“点抓”、“三点一线”,食指点扣于盖帽,拇指、中指抓住碗沿,避开触碰碗身;

④盖碗的大小,以趁手为佳,过大,易拿不稳。

此外,用盖碗的盖子去撇浮茶、拨弄浮茶的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有暗示“茶”不好的意味。待客时,尽量避免做这样的动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究竟!为什么!叫三才盖碗?(趣解三才到底是个啥)

宇宙孕育天、地、万物,当然包括这条蛇,哦对,还有这个初生的人类,生出来了那么就开始闲逛吧,然后......就碰到了这条蛇,吓死宝宝了!快跑啊!~跑啊跑,跑到天地尽头........

WHAT??!!这些跟盖碗到底有几毛钱的关系?!

不着急,现在已经理解什么是“”、“天、”“地”、“人”?。已经理解这几个字的造字源流和其含义了吧。好吧,总结一下下。

“才”——草木初生曰才。长成了的万物,有的可以干这个用,有的可以做那个用,所以有用的叫“”,没用的叫“不才”。谁来用,当“”不让啊。那“”也是万物之一,所以有用的“”就是“人才”。被用的人和不被用的人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才能”。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天地之间最能尽其用,最能用其尽的就是“”喽。所以这个字造的,多形象,侧面伸着一只手好似在做什么的人。简单一个侧面,表示出了很多溢于言表的东西,劳动、使用工具、发明创造......

“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地”万物都陈列的上面

“天”——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也。看看这个天造的,用大字,一个人敞开胸怀迈开步子摆一个大字,然后头顶上最重要部位上面的东西就是“”。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源流,盖碗也一样,从最初茶器、酒器共用,到专门的茶器;从最初只是一个碗,到渐渐有了一起使用的盖子;再到有了底托。当然这三种仍会同时存在。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正如人有其名,器物亦然。当人们赋予其“三才盖碗”这个名字时,这里“三才”的含义不仅仅是包括天、地、人这三个字的意思。三才说的是盖碗这个东西造的精巧,实与天地合其德,这种发明创造啊,才能一直永流传,不朽啊器物的寓意及其心理表征

所以也告诉我们用它喝茶的时候不要分开,不要分开,不要分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像那个他一样~呵呵了~(器物的功能


考书目及论文摘要

 明儒学案》 卷十四 浙中王门学案四於毛发、骨骼、知识、运动相亲者,有尽者也,可朽也;於发肤、骨骼、知识、运动无所与者,无尽者也,不可朽也。可朽者,非三才之精;而不可朽者,实与天地合其德也。

  汉王符《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元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摺:「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

 《周子全书》:「陰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立也;仁義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隨事著見,故有三才之別,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分焉,其實則一太極也。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陰也,柔也,義也,物之終也。」

 《尚书正义》 卷七 甘誓第二:《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物之为大,无大于此者,《周易》谓之“三才”。人生天地之间,莫不法天地而行事,以此知“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弃废此道,“言乱常也”。 

 梁书》 附录梁书序盖思者,所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辩万物之理,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知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 

 《陶瓷器物命名规则探究》「陶瓷器物的名称是对其形象特征的抽象概括 ,悠久的陶瓷历史为今人留下了大量的实物和丰富的名称,研究这些实物和名称,不仅可以使实物形象抽象化,也可以使名称抽象形象化,本文陶瓷器物的物理表征、意象(心理表征)和时空表征上研究了陶瓷器物的命名规则。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