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舌尖上的茶道

找到约19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舌尖上的白毫银针

我为你泡杯茶·舌尖上的白毫银针 | 二十四茶·大寒茶会吃茶记


/ 雷哥  图 / 老林居 玉清 布丁

 

公历2019年1月20日,农历戊戌狗年腊月十五,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如期而至。“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年终岁末,很多人辗转千里,赶向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准备过年。我们的很多小伙伴也不例外,纷纷准备回家,但我们二十四茶的大寒节气茶会,继续进行。

 


与以往的茶会不同的是,这次茶会主题是“舌尖上的白毫银针@我为你泡杯茶”,参加对象采取邀请制,由别茶道茶馆邀请资深茶友,带上自己收藏的白毫银针,自己的茶自己泡,让与会茶友尽享一杯茶的十二个春秋。

 

说起来,这次大寒茶会不算严谨,省略了签到、净手的环节,也少了六声磬响;就连我赶鸭子上架的“自己的茶自己泡”分享环节,都有怯场的嫌疑。 



尽管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定10个茶位,临时增加到16位,感受也是非常美好的。冬天,福鼎市区临海,本来很冷,喝茶的时候正值申时,梅花盛开,温暖留在心里;风过的时候,梅花飘落。

 

这次茶会7位资深茶友带了2004(老陆茶舍收藏)、2007(别茶道收藏)、2008(荼者茶业收藏)、2010(白茶时间收藏)、2013(听香阁收藏)、2015(银龙茶业收藏)、2016(听香阁收藏)、2018(2款,分别为银龙茶业收藏、布丁溪兜茶业收藏)等不同年份的9款福鼎白毫银针。



既然喝的是白毫银针,大家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福鼎白茶尤其白毫银针喝到最后到底是在喝什么呢?


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毫香蜜韵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毫香蜜韵呢?这时候,大家众说纷纭。


其实,福鼎白茶的最大特色就是“毫香蜜韵”,只不过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所以也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相比于岩茶、普洱、铁观音,福鼎白茶不以力量与厚度见长,它有着原汁原味的本色,雨过花落的毫香,清新淡雅的蜜韵。是的,它像一个来自乡野的少女,清纯质朴,浑然天成。


毫香蜜韵成为福鼎白茶一个无可替代的意境。



(一)


首先来说。


不管是福鼎白茶的“毫香蜜韵”,还是武夷岩茶的“岩韵”,或者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从字面意义上都离不开一个“韵”字。


韵,在中国的文学里,就是一种美学的象征。 说“韵”无声无息、无形无影,既对,又不对。在形而上的抽象美学层面,“韵”确实是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感官——精神体验;但在实际审美的过程中,“韵”又是那么实实在在,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说一首诗歌有“韵味”,是指这首诗表达的意境已经达到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那用“韵”来形容一种茶独有的滋味的时候,是不是至少可以说这泡茶的滋味也达到了令人回味的程度


那么,是什么样的滋味才能让那么多老茶客回味,甚至念念不忘,以至于用独特的“韵味”来形容它们呢?


简单来说,是丰富饱满的口感,是持久悠长的香气,是醇柔多层次的味蕾体验,再加上当地的风土特征。


而具体到源头呢,可以说是山场,是茶树特性,再加上工艺。


福鼎白茶主产区位于太姥山脉,由太姥山、方家山、大洋山、天湖山、青龙山、吴阳山、车头山、料山、梅山、河山、周佳山等大大小小数百座山峰组成,最高海拔的青龙山高度近1200米,优质茶区海拔在300—750米。



以此形成的高山云雾气候,降水量丰沛,为茶树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而福鼎茶区的土壤多为花岗岩、矿页岩、红壤、黄壤,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区更是富含砂砾,矿物质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这也促进了福鼎白茶独特风味的产生。


茶树经过山场环境的常年养育,自然就越来越带有它的风土特性。


事实上,福鼎当地人把“毫香”和“蜜韵”分开来看,分开来讲的。


因而,毫香和蜜韵本应该就是两种口感体验。


雷哥认为,“毫香”属于物质享受,“蜜韵”属于审美感受,赋予了福鼎白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极大了提升了福鼎白茶的附加值和美学价值,使得福鼎白茶鹤立茶界。



(二)


我们说,好山好水出好茶。这9款白毫银针就来自福鼎不同的山场,采用福鼎白茶传统工艺制作。


好茶的滋味,包含了这片山场的养育,自身茶树的特性。


不同地方的好茶,自然就有她独特的韵味。


比如点头的幽幽青草气息,管阳的高山清香甜,磻溪的绵绵鲜爽。


这些滋味,令去到过那里的人一喝就能对应得上的感觉。


如此回想来,诗以“意境”让人回味,歌以“律动”让人沉醉。


而茶,何尝又不是以其韵味,勾连起一次心灵的穿越呢。


因此,福鼎白茶的毫香蜜韵来源于从茶园到茶杯(栽培、制作、品饮)的全过程,把构成毫香蜜韵的条件从单一的制作工艺,扩展到品种、栽培、制作、品鉴、收藏等方面。


我们认为,“毫香蜜韵”之秘诀在于品饮的茶客同样需要调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全部感官,去认识自我,也认识那个没有自我的天地自然,最后形成一颗审美的之心,以茶会友,和颜悦色,茶和天下。


千人千茶、千茶千味。自己的茶自己泡,尽显白毫银针的蜜韵,一杯茶的十二个春秋。



喝第二泡2018年白毫银针的时候,这款银针原料半荒野、纯日晒工艺,很香,很甜,喝着“阳光的味道”,浑身舒服。我们可不敢说这全是茶的功劳,天时地利与人和,恰到好处,才会有美好的体验


最后一泡喝的是2004年白毫银针,太阳偏西,气温在降。细心的茶友就注意到,茶主老陆在泡茶的时候,有个淋盖碗的动作,而前几位茶友的冲泡时间、次数都不一样,是不是有什么标准?茶会结束的时候,聊起这个话题,我们告诉茶客,2004年白毫银针市场上几乎断货了,所以我们想把这款老茶的茶汤变化与特征尽量泡出来,让大家分享上了年份白毫银针的陈韵。


在这么安静美丽的地方,能够静下心来,度过这么一个温暖的午后茶会,太享受了。



可以想象的是,大寒节气过后,将迎来立春,万物复苏,这里的树木发芽、开花,必将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大家又开始憧憬起来,来年继续在此喝茶。

 

茶会结束,收拾妥当,准备回家,然茶香悠长,久久不腻……

 

茶主听香阁阁主朱海洋说,自己的茶自己泡,一种茶的不同姿态,很高兴与大家一同体会,收获满满。

 

茶主银龙老板陈星星说,在行茶的学习中,必要让自己心绪静安,对茶报以专注,行茶中的举止动作,要大方端庄、舒缓平稳、在起落间自有一种气势在,环抱的姿势如在太极的圆融气韵里让自己让品茶者都在这个气场与意境中、静心感知。

 

茶主藏茶阁主人陈元秀说,今天茶会静心、净气!把白茶性最优秀的特性挖掘出来了一一甘、顺、滑、香。


别茶道主人彭洁玲说,在茶主醒茶时,总忍不住想探头看看,此刻的茶叶形态。当第一杯下肚,柔柔的茶汤,甜香充满口腔。


……


传统意义上的2018年结束了,我们一起进入2019年;在这里,二十四茶节气茶会主办方别茶道、白茶时间、品永品牌设计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快乐吉祥。

 

来年,我们继续喝茶。

在春天的阳光里,感受一场舌尖上的茶味之旅~

茶与茶食,是两相成全的滋味纠缠。

一盏清茶,几碟茶食,方成雅趣。茶食斑斓的色彩,赋予了品茗时更多的意境,而茶食的香、甜,也增添了品茗时更多的滋味变化,让喝茶这件小事变得意趣十足。

自古以来,中国人喝茶就喜欢配茶食。而且,在古代人们的心中,茶食指的就是佐茶的点心。那么古代都有哪些茶食,与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请大家跟着小悦踏上美味之旅,一起了解中国茶食的发展历程。

茶食·古人精致的下午茶

“茶食”二字,首见于《大金国志?婚姻》:“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其还表明茶食起源于金朝的宫廷婚礼。

虽然茶食的称谓出现的比较晚,但是茶食在中国古代实质意义上的发展远早于金朝。从生煮羹饮到茶宴,茶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茶果、茶点等多个称谓,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展变化。

据记载,隋朝开始,古人就制作出了各种以茶为辅料的茶果。《茶经·茶之事》中记载“安既至,所设惟茶果而已”,其中的“茶果”便是古人饮茶佐食的糕点。

唐宋以后,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饮料,佐茶的食物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其中“点心”一词就源于唐代,茶食就此成型。杜甫曾云“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表明当时与友人喝茶时就配有凉瓜等佐茶食物。

宋代饮茶之风日盛,茶肆众多,供应的佐茶点心也非常丰富,面点食品开始成为茶食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当时还出现了点心与茶食的区分概念,“点心”本指点茶时杯中放置的食品,后来才逐渐混同。

元明清是我国古代茶食发展的鼎盛时期,对现在的茶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光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记载了近20种茶食。

明朝以后的茶食与现代茶食相似。明代茶馆茶点品类繁多,且会根据不同季节推出不同的茶点。 由于文人雅士更喜欢清饮,因此茶食多见于平民百姓的茶馆文化中,到清代时,大众茶食已成为主流,这一时期就有菜肴、水果等佐茶的食品以及奶茶、花茶等以茶介入的食物。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很多精致的点心。如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萧美人点心:“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此外,《红楼梦》中更是记载了不少茶食。

茶食·今人生活的必需品

看完了古人的茶食,那现在又有哪些茶食呢?

如今,中国茶食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瓜果类,瓜子、花生、枣子、栗子、梅子、山楂、橄榄、菱角等;糕饼类,雪片糕、马蹄糕、赤豆糕、核桃酥、凤梨酥等;糖果类,贡糖、花生糖、芝麻糖、软糖等;点心类,包子、粽子、饺子、豆腐干、肉干、卤品等。

人们还依据茶叶的茶性和个人喜好,遵循“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的搭配原则,以甜的茶食配绿茶;酸甘类的茶食配红茶;咸碱类的茶食配乌龙茶。

此外,茶食在中国还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广东的“一盅两件”,其中就包含肠粉、牛河、烧麦、叉烧包等。

人们还根据节令的变化食用不同茶食,比如:苏州的“四季茶食”,春饼、夏糕、秋酥、冬糖。春饼有酒酿饼、雪饼等,夏糕有薄荷糕、小方糕等,秋酥有如意酥、菊花酥、巧酥、酥皮月饼等,冬糖有芝麻酥糖,荤油米花糖等。

茶食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还传播到了海外其他国家。日式点心—和果子就深受中国茶食的影响。据记载,日本的遣唐使将中国唐代的饮茶习惯、茶道文化、糕饼技艺带回日本后,深受日本贵族喜爱,他们还给和果子起了“朝露”、“月玲子”、“锦玉羹”等风雅的名字。现在,日本茶食的样式越来越多,连馒头都是茶点的一种。

当茶食传到英国后,就有了下午茶文化。在英国,人们会在饮用红茶时,食用烤饼、甜燕麦饼、松脆饼、水果蛋糕、三明治、司康等。

现在正是品饮春茶的最佳时期,不妨在午后约上三五好友,备上一壶绿茶,几份精致茶食,来一场舌尖上的茶味之旅吧~

资料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禅意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扑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既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那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在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剑。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是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达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中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找到约18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