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陕西红茶大奖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陕西十佳茶品牌:安康闽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康闽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2000万元,注册地为陕西省紫阳县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年销售额4600万元。公司下辖两个现代化茶叶加工厂、一个富硒生态茶园基地和一个紫阳本地优质茶种繁育基地。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制茶师12人以上,育苗技术员5人,大专文化以上8人,员工共30人,季节用工200人。是一家集茶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陕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19年本公司顺利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本公司在陕西省股权交易中心代码为:650023,挂牌简称:闽秦茶业。

本公司经过20年来的不断壮大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公司主要生产富硒绿茶、富硒红茶、富硒白茶3大类产品。富硒绿茶类有金州茶芽、翠芽、银针、翠峰、紫阳毛尖等系列产品;富硒红茶类有特A1、特A2、A1、A2、A3、A4等系列产品;富硒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老白茶等系列产品。

金州茶芽及翠芽为我公司独创产品先后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富硒红茶为本公司2010年所研发,为陕西产红茶第一家,次年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和安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白茶2020年受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委托,经陕西省质检院认可为陕西省白茶质量标准,本公司参与陕西省白茶标准制定。

2019年公司董事长陈瑛丽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十佳制茶工匠。在陕西省茶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陈瑛丽先生被选为陕西省茶业协会副会长。本公司着力坚持质量第一,狠抓标准化工作,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做好紫阳富硒茶开发、研制,培育新品种,提高品质,加强以扶贫为中心,做好所在地附近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指导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效果。

我们的理念是:企业与市场同步、管理与世界接轨;追求卓越品质、创造一流品牌。

我们的口号是:闽秦茶业-喝出来的品牌!

公司发展历程重大荣誉及转折点:

2007年公司在紫阳县双桥镇四坪村建立生态有示范茶园基地200余亩,以贫困户优先进园务工、贫困户重点扶持、专业技术指导等积极措施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500余户脱贫增收,农户年收入(进园务工工资+带动农户自家茶园收入)可达25000元以上。公司积极响应农户对低产老茶园进行改造及新型标准化茶园建设,经过不断努力,共带动周边村镇建立10000余亩无公害优质茶园,每亩可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增收1000元/年,有效的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公司拥有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和新型的红茶室内萎凋生产线,生产技术荣获安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确认为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2004年,成功开发出新产品“紫阳翠芽”荣获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实现了陕西茶叶获国际大奖“零”的突破;2010年,新产品“紫阳富硒红茶”顺利通过验收,生产加工技术入选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首开陕西红茶生产之先河。由此,紫阳夏秋茶鲜叶长期浪费局面得到有效改善,有效地延长了当地茶叶采收期,对紫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也成为紫阳县首个实现春夏秋三季不间断生产、采摘、加工的茶叶企业。2012年公司又开发新产品“闽秦白茶”,其原料也是夏秋季节稍老茶叶,使得当地茶叶可采期再度延长,在红茶的基础上又再使当地茶树茶叶利用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012年,公司持有的“闽秦”商标获批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公司茶园基地被陕西省供销总社、省茶叶协会评为陕西十佳标准化茶园。公司生产的紫阳富硒红茶、紫阳翠芽等八大类二十多种产品。先后三次蝉联国际名茶评比金银大奖、荣获中国富硒行业金奖产品、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茶叶学会“国饮杯”一等奖、入选安康特色旅游商品和两度蝉联紫阳县茶叶质量评比一等奖等荣誉。

2013年公司董事长陈瑛丽荣获“中国富硒行业特别贡献奖”,“闽秦牌”紫阳富硒红茶被授予中国富硒行业金奖产品,同时在2013年紫阳县茶叶质量评比(红茶)中荣获一等奖,并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富硒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富硒行业十大富硒榜金奖产品。

2014年度公司被评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标杆企业之一,闽秦红茶荣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公司产品被陕西日报农村报评为首届陕西十大金口碑农产品。

2015年公司产品被第二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评为“中国特色硒产品”。

2016年公司产品“闽秦翠芽”荣获第八届“中绿杯”银奖。

2017年,公司茶园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绿茶和白茶分获国际“第三届亚太茶茗大奖”金奖。红茶获得“第三届亚太茶茗大奖”银奖,闽秦牌紫阳富硒红茶获得第十二届“中茶杯”特等奖。

2018年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产业扶贫,被中共紫阳县委、紫阳县人民政府授予“2018年度产业扶贫先进企业”称号。

2019年,在第四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举办的 2019 年优质富硒农产品评选活动中,公司生产的富硒茶产品被授予“中国富硒好茶 ”称号;在广东英德举办的“2019年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闽秦红茶”荣获金奖;同年公司董事长陈瑛丽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制茶工匠”之一。

来源:陕西省茶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金陕红:陕西红茶品牌推荐(一)

  一周前,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骄傲”摄制组的记者来到安康市平利县广佛镇,采访和拍摄安康秦汉古茶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振华。这些年,陈振华把精力主要放在秦汉古茶上,说起古茶他也显得非常兴奋,面对记者,从巴国种植利用茶叶说到汉代茶叶,再说到现在的秦汉古茶,头头是道。 

  其实,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陕西原生富硒工夫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2009年,正值全国红茶热销,而陕西茶叶市场还找不到陕西生产的红茶。陈振华凭借自己精湛的红茶制作技艺和对陕西茶叶内在品质的了解,从福建坦洋工夫红茶的家乡福安市来到广佛镇。经过短暂调研,便义无反顾地购买设备,在平利县广佛镇设厂生产红茶。当他以试试看的想法,把生产出来的红茶全部拉到福建销售,结果被一扫而空,让他更加坚定了在陕西做红茶的信心。
  2010年,他正式成立陕西原生富硒工夫茶业有限公司,采用平利县境内富硒原生态茶鲜叶为原料生产“金陕红”品牌红茶。目前的“金陕红”已是陕西省著名商标及陕西省名牌产品,在2016年荣获第二届亚太茶茗大奖“金奖”和第四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斗茶赛红茶类“金奖”,2017年荣获第九届香港茶叶博览会“金奖”。
  推荐词
  “金陕红”红茶:条索油亮显毫,香气持久悠长,蜜香明显,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带花香,回甘生津。

  推荐: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
  推广:西安陕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品:陕西原生富硒工夫茶业有限公司
  图文:陕茶网,信息贵在分享,若涉及版权联系本站删除!


舆论所及,再说说茶博会中的陕西馆

  第六届西部茶博会结束以后,我个人根据在此次茶博会上的见闻,进行了一次小结。我的专业是读陕茶,身居秦地,爱我陕茶,小结难免切到了行业的痛点。文章发布后,在业内形成了强烈的反响。文末评论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每年茶博会“陕西馆”的问题,可见有识之士对茶博会“陕西馆”设置的集体诟病。“陕西馆”是个行业痛点,折射出目前陕茶发展的若干问题。茶博会就是聚光灯,舞台越大,看的越清晰,让这些问题暴露的很清楚。所以抓住大事件,做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是值得的。

  01

  但有一个认识我很清楚,“陕西馆”不是终极问题。终极解决之道是陕茶精神。“陕西馆”设计不合理,是我们欠缺“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本文既然说“陕西馆”,那我们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从技术角度谈谈陕西馆为什么这么遭受诟病。

  当然,一定要了解,终极的解决之道一定是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如果上下各层不从这个层面解决问题,陕茶发展的步子不会太快。要说陕茶精神,肖云儒先生为《始翠山》撰写的序言《陕茶树立文化自信必须注重三个转化》,就是确立陕茶精神的纲领性文件。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读一读,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自信,我们资源多,自信少,肖云儒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指路明灯。《始翠山》被多少人读过,我说起来可能有点寒酸,但这次茶博会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仔细读读,一定会从历代先贤和当世大儒身上找到答案。

  郜随印先生也经常对茶企老板说,陕茶发展不要有汉中思维,安康思维,商洛思维,更不用说西乡思维、宁强思维、平利思维了。今天其实还要补充一个词,陕茶发展也不能只有“农业思维”。陕西的茶企,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如果站不到“陕茶”这条起跑线上,都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充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先看成功的案例,这就是泾渭茯茶。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茶,而是这个品牌真正成为了“陕西名片”。不成功的,各有各的原因,比如绿茶,我不点茶企名字了,你们可以自问,目前这些绿茶茶企代表的是哪个区域?它代表汉中?它代表西乡?它代表紫阳?答案很清楚了吧,这些绿茶茶企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不是代表陕西,所以总是差强人意,成为不了陕茶的旗帜。当然绿茶之前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午子绿茶。虽然有绿茶茶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自己说和市场接受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是品牌的工作。

  02

  看评论里,每个人对陕西馆都有不同的观感,虽然同为诟病,也有不同的角度,我仅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

  每年茶博会,“陕西馆”是一个例行的设置。这一设置已经保留了十来年。在茶博会中,“陕西馆”是特装中的特装,如果要评选每年茶博会中的“创意和人文”大奖,非“陕西馆”莫属。陕西馆的设计,用地产上专业的术语说,叫“低容积率”,都赶上别墅的享受了。同比展会其他地方馆,也奢侈不少。但毕竟我们为东道主,或者主场,设计比别人好点,占地比别人大点,并不为过,这是个优势。但我们不可忍受的是,这种诗意的设计却对参展商极不人道。参展商的展位往往依景而设,纯粹成了景观的配饰,或者被划成鸽子笼,展位极为狭小,过道极为逼仄。参展的游客很难容身,更不用说慢慢品一杯茶了。

  去年的茶博会,我从b1馆穿到b4馆,这个有当时的文章链接。我不在这儿赘述了。印象非常差。我当时也逛很长时间了,也很累,到达B4也都两点多了。我专程来看一款“茶花茶”。接待的工作人员扑闪扑闪着大眼睛,就是不说话,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当时就想,天哪,他到底经受什么样的蹂躏了。过道逼仄,空气闷热,工作人员稍微把腿一伸,你就别想过去了。这个情况,你还好意思去看茶吗?所以茶博会有陕西的参展商说卖的不好,这种情况你还指望它能卖的好吗?还有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年商南的展位,本来地方就不大,六家茶企紧巴巴地挤在四周,展位设计的茶台竟然还席地而坐。让顾客席地而坐!这么小的面积,中间竟然还做成了舞台。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这种妖蛾子的表现全馆仅有。我不禁想问,你们副县长,茶叶局长来是不是也要席地而坐?我向来宽厚,但这个问题容不得姑息,一定要明确指出。这种布展,设计者自己可能觉得还很美,汉服,矮几,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超越了服务的底线。这和《人民的名义》中那个需要蹲的信访窗口有什么区别?设计者不换位思考,不服务群众,不以喝茶便利为首要条件,错把虚妄当创意,错把泥古当复古,错把不作为当低调,这给产业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消费者用脚投票,你还指望展会能出业绩吗?

  如果作为文化研究,呈现汉唐风貌,即使坐到地上,虽然不舒服也不美观,倒也只能影响一个小圈子。但产业的主导者去做这种事情,就一定要审慎了。

  不为泡茶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不为喝茶便利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

  但也不能太过于苛责这些设计者,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如果只是展位设计者职能的缺失,我倒不用写这篇文章。这种缺陷其实反映了从业者整体精神和意识的缺乏,很多人无意间都是认同的。“看上去也很美啊”,“好像少了点什么”,“好像哪儿有一点点不舒服”,少了什么?很多人其实来不及思考。但这正是要命之处,把“美”和“实用”本末倒置。

  林治先生不愧是“大茶人”,见微识著,洞见了这一现象。他在茶博会最后一天就发出一篇谈茶艺的文章,呼唤茶艺表演回归“茶汤”本质。目前茶艺表演吸纳了声光电的元素,利用科技的手段,借用了其他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泡茶的功能。同样的道理,陕西馆的特展也吸纳了先进的布展思想,只是忘了“茶”,忘了这是一场“茶”博会。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个时代病。

  03

  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市不愿意在“陕茶”旗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有意营造一个“小陕茶”的局面,分散了陕茶的整体资源,这对陕茶的整体发展会损害很大。如,红绿黑白齐步发展,没有产业规划的长远目光,茶企产品研发不站在陕茶的大局,而是指望填补当地县政府的空白。政府也沾沾自喜,以政绩邀功,忽视产业配套。还比如安康市运作汉阳陵世界第一茶的考古发现。汉阳陵发现的茶叶是陕茶共享的成果,为何要落到安康,落到紫阳,地方政府以学术研究的“推论”来实现这一“据为己有”的目的,窃以为实在不可取。所以,综上所述,你看出这里有“陕茶”一盘棋的思想吗?看不出来,各自为战。这是问题的本质!

  更糟糕的是,目前没有一种力量或者机制能协同这些地市的发展。

  以后的茶博会的陕西馆,能不能淡化地方行政区划。比如,把优秀的茶企都打散到其他馆,展位我们陕茶先挑,政府对茶企的补贴同样享用,让茶企直接去和国内一线品牌去竞争。其实很多来逛展的人对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喜好,只就简单的一点,陕茶比很多茶价位都低,可以抢来一部分市场。

  比如,建议在茶博会不要设陕西地市的茶叶推介会,比如像这种,泾阳茯茶推介会和泾河新区茯茶推介会,这能不打架吗?对消费识别又有什么好处?这是典型的窝里斗。其他汉中、安康、商洛的专场推介会也尽可不设。同一内容占用三场资源,同一番话,陕茶首席肖斌教授要讲三场,有必要吗?茶博会陕西馆可以做这种推介会,如陕西绿茶推介会,陕西红茶推介会,陕西茯茶推介会,诸如此类,还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买家。

  我这个建议能否实现,看来还是很难。这需要意识层面去解决。

  04

  但最后一个设想,你一定会认为我捅破了窗户纸,说到了点子上。陕西这么多文化大家,哪一个站在了陕茶宣传的主舞台上。如果这场茶博会的论坛,请来肖云儒先生做主旨演讲,请来贾平凹先生做主旨演讲,那会是什么盛况?我在今日头条发了平凹先生一篇文章《茶事》,平凹先生对陕茶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提到了陕青和毛尖,于是很多读者纷纷问,陕青是个什么茶,我要喝喝。陕茶与本土文化大家的距离竟如此隔膜,所以一定要检讨我们高层的胸怀。目前茶人的圈子太小了!有没有一种可能,先把陕茶全面系统正式地介绍给陕西文化艺术领域的名人,那么陕茶就厉害了。

  陕茶这片叶子已经很好了,但是欠缺宽度,欠缺厚度,欠缺和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工业设计、文博会展等领域的交差,所以导致很多陕西的文化资源不能在茶上落地,唱不响陕茶,这是产业主导者一定要注重的问题。这应该是“陕西馆”和“丝路陕茶文化节”要做的正事。

  所以最后一个请求,请认真阅读肖云儒先生《陕茶树立文化自信的“三个转化”》一文。这篇文章是《始翠山》序言的首篇。

  注:本文来源:始翠山;原创:奚斌锋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