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瑞聘号300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跟着茶邦走茶乡,走进易武茶山品鉴黄聘号

导读

在当下的茶圈里流行这样一句话,班章为王、冰岛为后、易武为妃。在冰岛茶没有出名以前,江湖上流行男喝班章,女喝易武。如果把时光在向前推100年,这易武茶可是皇家贡品,王者之尊啊!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去探寻这曾经的王者,走进易武茶区,品鉴黄聘号。

来云南很多次了,一直没有到过易武茶区,只是经常听人讲到易武正山,看看我们茶邦青颜姐姐笔下的易武是什么样子的。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寻迹版纳皇后“易武”。很多年前,江湖流行男喝班章,女喝易武。

多年前刮风寨,落水洞,麻黑这些地名于我就像西游记里妖怪聚集的地名,非常无感。直到寻荼过程中喝到“易武正山”,颇有印象。论香气高扬,水路柔,茶气足的贡茶之一,非易武莫属。易武是个乡,其中七村八寨都产茶。受海拔,纬度,温度,光照,水,雾等因素,各个村寨的口感各有特色。

如今落水洞茶王因采摘过度,短短三年已经一命呜呼。喝泡顶级易武茶闲的更加艰辛不易。如今的易武新宠是不能钓鱼的“薄荷塘”和可以射大雕的“弯弓”。

都是顶级易武,薄荷塘因为量更少,价更高。学茶这件事,走山看茶树,一路颠簸一路有所感。识人靠经验,喝茶靠功力,唯有自己付出过艰辛,才会倍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否则对于某些按图索骥,抱着大蛤蟆当千里马的银,你给TA喝什么,都是薄荷+冰糖效果。

          ——青颜2018春寻易武茶话


易武茶是什么味道?普洱圈里经常用四个字表述:细腻柔滑。慢慢品,闭着眼睛感受,你会发现易武茶的茶汤细腻柔滑,回甘生津和喉韵都很含蓄,像是那种内涵丰富,气质儒雅的长者。没有初涉世事的单纯,也没有染遍繁清的风尘。他的滋味持久性很强,苦涩味较轻,有独特的高山百花蜜香味。我不太喜欢苦涩味重的茶,都说这易武茶肯定适合我!我要好好的感受一下这细腻柔滑。



易武茶为什么好喝,是环境造就了他。当地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在热带亚、热带雨季森林气候条件下,当地土壤由紫色岩石和砂岩风化发育而成,在低纬度、低海拔古树分布区域,保持着完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独一无二,恰好适合茶树生长。


据《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规定贡茶品种为“芽叶、团茶”,普洱府每年拨出采办贡茶的专款“例银”。普洱贡茶沿贡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167年。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茶山为主。加工贡茶的茶庄一时名声大噪,如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茶庄,因敬献“易武正山七子饼茶”而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因此,易武被誉为“贡茶之乡”。贡茶大量入京,普洱茶在京城宫廷内外获得好评,声名远播,《普洱府志》中就有“普洱茶名重京师”、“誉享京华”的记载。


我们参观了岁月知味在易武的精制厂,了解了易武茶的相对历史,了解了岁月知味专注易武茶十多年,致力于复兴易武贡茶昔日的辉煌,茶友们在参观了工厂压饼车间,还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亲自手工石模压制的体验。这里的老板是广东汕头人,广州中山大学法学硕士,喜欢普洱茶,云南普洱的主要销售是在广东,最大的市场是广州的芳村,收藏普洱的存储中心应该在广东东莞,广东和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渊源从这些投资的老板是市场脉络就能可见一斑了。


晚上黄聘号品鉴活动是今天的亮点,我这个普洱大菜鸟也品的很认真,因为我只从接触普洱茶以后,一直认为普洱茶的苦涩味比较重,我不是很喜欢,可好多茶友都告诉我,说易武茶区的普洱肯定适合我,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已经对易武茶有了潜意识的好感。我们这一桌由黄聘号大当家的黄总亲自主泡,在来的路上,就有人介绍说大当家的是泡茶高手,真的是很幸运啊。


第一款茶品:2016年易武刮风寨冷水河

我喝下第一口的时候,感觉这茶香不是很高,但这茶的水很细腻,几乎没有苦涩味,入口甜润,这款茶的回甘也不是很明显,三杯以后,只是在舌面上有微微的刺激感。

这款茶是我这次到云南游学喝到的最为淡雅的一泡普洱茶,也许是我喝的最认真的一次,对他的汤感有明显的记忆。

找来网上对这款茶的介绍:

刮风寨冷水河古茶,典型的易武采摘手法,一芽三叶留长梗,晒后颜色灰亮中透着墨绿色光泽,茶汤入口带着强烈的山野气息,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粗犷与博大;入口时甜醇中含着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略有但化得快,茶汤口感饱满柔和。

第二款茶品:2018年曼松

这款曼松茶比第一款的香气高一些,而且相对比第一款冷水河的要有劲,回甘也比较明显,两颊之间生津快,五泡以后的感觉就是甜味,这贡茶的名号可不是虚的。

我在品鉴的过程中,感觉今天的品鉴,可能让我慢慢的会爱上普洱茶,开始我对普洱茶的认知已经不是苦涩,而是生津、回甘和那满嘴的甜味。

找来网上对这款茶的介绍:

曼松茶口感非常独特,

原因:1.是土壤。这种含锌量非常高的土壤,让曼松茶有了一种独特的鲜甜,喝下去不刺激、不苦涩,(这里的土壤是一种风化页岩土,呈紫红色。当地人流传着它有“遇水成泥,遇风成石”的特性,并且土壤通气性好,为透水性和保水性良好的酸性红壤土,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让曼松茶有了一种独特的鲜甜!);

2.是它的树种。特殊的小叶种加上独特的土壤,所以造就了曼松几乎是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口感和滋味。



这第三款茶品:2010年薄荷塘古茶

这薄荷塘是今天晚上的主角,大家对他充满了期待,这第一口喝下,感觉他陈香明显高于前两款,而且滋味也极具饱满度,整个口腔生津明显,同饮的姐姐们都开始有明显的体感(打嗝),我也在6泡以后开始打了一个嗝,大家对好茶还是有明显的一致认同感。

这云南普洱茶茶区多、山头多、寨子也多,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就我来说,由于长期喝绿茶,对普洱处于初级阶段,就喝不了那种霸气的班章和老曼峨,也许就喜欢这易武茶的柔和甜。当我逐步适应了这普洱的茶气、茶味,也许慢慢的会逐步提升,开始去追寻那更加有变化和体感强烈的布朗山茶。

找来网上对这款茶的介绍:

2010年 薄荷塘易武薄荷塘古茶,气韵殊胜,极致独特,一经发现便迅速成为茶界新贵,爱茶人士追捧之热情一时无二,黄聘号2010年 薄荷塘古茶更是为薄荷塘颠峰之作,精选薄荷塘古茶园古树单株春芽,条索精壮,墨绿相间,山场原始气息明显,茶汤晶莹透亮,香融于水,气感强劲,潆绕之间,经久不息!黄聘号2010年薄荷塘古茶具有不可复制性而更为珍贵,集易武古茶极致诸雅为一体,依托易武贡茶之乡历史渊源为鉴,一经典藏,必为经典!



黄聘号茶业公司为我们这次茶邦游学准备了丰厚的礼品 ,黄聘号十五周年纪念饼,我是这次游学最认真的学员之一,被姐夫奖励,成为第一个领取这纪念饼的,也是第一个和黄聘号大当家黄总第一个合影的茶友,真的很荣幸啊!

感谢岁月知味、感谢黄聘号茶业,感谢茶邦秘书处。还是老规矩,找来两年前的日记!


2017年跟着茶邦走茶乡,走进方圆勐乐山

导读

这跟着茶邦走茶乡,一路走来,越来越感受这次云南之行的收获满满,三天下来,天天喝好茶、吃云南大餐,这不,今天走进方圆勐乐山,还喝到了班章古树单株,您说这是什么样的待遇啊!

我今天和姐夫聊天的时候得知,茶邦今年下半年还会组织一次茶邦云南的访茶游学之旅,到时候您想参与,可以积极报名参加哈!



昨天晚上,我们还去了云南勐普甘露公司了解云南滇红的制作,可是这家公司老板特别了解我们的需求,直接来了个茶邦团购大卖活动,这会做生意的和不会做生意的差距很大。把我们的滇红制作学习活动,直接变成品鉴购买活动了。

我很期待这次的滇红的制作工艺的活动,当我品鉴到许多的滇红产品的时候,让我彻底的失望了,这满屋的云南滇红没有我想要找到的那种感觉,制作的水平应该是一般,这家普洱甘露公司估计是个贸易型的,不是加工型的,茶品是进货来卖的,不是采购原料来制作的,所以您让他讲解滇红制作,他给您来个团购大卖。

也许我们人去的比较多,以品鉴、销售更加符合我们的需求吧。还是要感谢勐普甘露公司提供的热情服务,也损失了很多的样品!我们茶邦的同行茶友们,取样也要手下留情啊,好在那红茶比较便宜,要是老班章,茶农可要报警了啊!


今天一大早,我们整个团队分为了两拨,一拨去了老班章、老曼娥,一拨去了方圆勐乐山。

我是后面一拨,参与了勐乐山的全程活动。

云南勐海方圆茶业在当地规模也算是大的,但对外的名气不是很大,因为我来之前是不知道的,但在普洱的圈子内应该知道 的人肯定多,因为他是云南做代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之一吧,如果您想用自己的品牌做普洱,找方圆是个不错的选择。

方圆不光是做代工,也有自己响当当的品牌,勐乐山,一座被他们自己成为勐海的第七大茶山。在勐海大家都知道六大茶山,根本不知道第七大茶山,只有方圆人知道,他们心中有第七大茶山--勐乐山。


我们在勐乐山,全程参观了云南普洱茶从毛茶进厂静电除尘、毛茶挑选、压饼、烘干、包装等全过程,而且还参与了其中,学习压饼、包茶,这十八折可不是那么好折的啊!

除了参观参与以外,就是喝茶了,今天一天在勐乐山应该是喝的最嗨的,生普、熟普,六大茶山的大树茶品鉴,据说好多茶友下午半程的时候都喝饿了,普洱减肥啊!

晚上在他们县城的旗舰店,部分茶友还有幸喝到了勐乐山老板珍藏的班章古树单株,这也是一个有缘才能尝到的好茶,可惜我要写作业,没能参加,遗憾。


我下午中途脱队,一个人在秘书处姐夫的安排下,去参观了解了熟普的加工过程,斗记一家初制所的黄师傅接待了我,他带我去了一家熟普的加工厂全程参观了普洱的后发酵工艺。

当我全程看完之后,我彻底的失去了自己发酵黑茶的信心,普洱后期的发酵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精湛的技术,不是一般的流程和工艺能做好的。

普洱后发酵的一个堆的量很大,一般需要几吨、几十吨,最少的也需要几百公斤才能做,还需要有环境条件才行,要有有益菌的存在。

普洱后发酵堆放的时间一般需要40多天,整个流程完成需要3个月,发酵的堆里的温度要达到70度左右,否则您的茶会烂掉。

通过了解,我又对普洱的熟茶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一斤生茶发酵做成熟茶要打六折,同等原料的生茶应该比熟茶便宜很多,加上发酵的技术很难把握,一般不会用最顶级的生茶原料来做熟茶,也就是很贵的熟茶市场上也很少见,因为压根就不会拿那好原料做,除非您定制,才有厂家愿意帮您生产。

好的熟普很好喝,发酵工艺掌握到位的应该没有太重的湿仓味道,我也许从今天开始会去找那些好的熟普喝,因为我感觉喝熟普应该比喝生普有益健康吧。


后记:我通过这两天的云南之行也了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云南茶区分布的情况,云南茶区应该分为临沧茶区、思茅(普洱)茶区、版纳(勐海)茶区,其实整个茶区以临沧产量最大,版纳(勐海)茶区品质最优,可是思茅确以普洱冠名,这是我难以理解的一个现象,在勐海的一个叫八公里的经济开发区,聚集了全国一半的大型普洱生产企业,在勐海有全国许多知名的大型普洱生产厂家:大益(勐海茶厂)、七彩云南、陈升号、斗记、雨林古茶树、老班章等等。怪不得勐海打出了:中国普洱第一县的品牌旗号呢。

六堡茶何以风靡马来西亚?

  陈年六堡茶的汤色跟普洱老茶很接近,红浓透亮,味道却不同,除了陈味,还有一种奇特的槟榔香。这种产于广西梧州的黑茶如今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而在马来西亚,大约100年前就已经是流落南洋的中国人化解乡愁的信物。特别是在锡矿区,它是矿工和矿老板祛暑保健的必备饮料。在上世纪70年代,锡矿衰败,大量六堡茶封存起来,被时代与岁月遗忘,直到普洱老茶的品饮之风兴起,价格逐年升高,接近天价,这种历史悠久的茶,再一次被关注与礼遇。

  兴起:锡矿区的"号级茶"

  寻访老六堡,要去马来西亚曾经的锡矿区。从吉隆坡开车一个多小时,是山城怡保,在中国它以特产白咖啡知名,其实它的历史完全见证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兴衰。我们到达的时候接近中午,天气明显比吉隆坡要炎热,怡保老城街道狭窄,沿路两侧都是两层高的旧房子,一楼有遮荫的走廊把每栋楼连接起来,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刺眼的阳光照在这些据说是"二战"前的建筑上,有一种宁静又格外萧条的氛围。

  旧城里的梁瑞生茶行是老字号,它的"四瑞"牌六堡茶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茶店门口有一个硕大的木箱,分成两格,装的是不同年份的散装六堡茶。木箱背后是堆砌起来的酱菜缸,满满的是用塑料袋分装的六堡茶,袋子里放一张简陋的黑白印刷纸,上面醒目写着"顶旧六堡茶"。吉隆坡唐艺轩的赵美玲是马来西亚资深茶人,她解释为什么店家要强调"顶旧",马来西亚华人喝茶喜欢陈味和药味,六堡茶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在陈化洞里存放3年,它形成的独特味道才符合马来华人的口味。

马来西亚山城怡保的街道

  当地人闲适地踱进店里,并不买包装好的茶叶,而是挑选木箱里散装的块茶,再让柜台后面的老板用牛皮纸包装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包裹,外面打上红绳子固定。中国已经难寻踪迹的老式生活,没想到在南洋老城里不期而遇。六堡茶在怡保是同柴米油盐并列的家常物品,除了茶行里专卖,在卖拜神祭祖物品的香火店、海味店、杂货店里也都有售。

  我们拜访了伍素明女士,她收藏有据说是"二战"前的老六堡茶,如果参照普洱茶的序列,那就是"号级茶"的年代。作为华人后裔她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脸上的表情有与年龄不符的活泼与娇气。她告诉我,自己从21岁嫁入夫家开始跟着喝茶。她不出去买茶,专门有人帮她去找,她只需要开支票给代理人。她不做生意,所以买得不多,但因为喝了二十几年,也有相当的品位。在马来西亚茶人圈里,伍素明的背景有点神秘,她的丈夫是马来皇族的旁支,她的婆婆据说是苏丹的妻子。在这样一个穆斯林的皇族家庭里,看不到任何马来文化的痕迹,却专有一间女主人伍素明的茶室,墙上挂着高僧书写的《心经》和陆羽的画像,画像出自伍素明马来丈夫之手。

  马来人的家庭怎会有喝中国茶,而且是六堡茶的习惯?伍素明家客厅和餐厅的两张巨幅油画泄露了天机,画里是工人们开采锡矿的情景。伍素明告诉我,她婆婆的家族拥有锡矿,而赵美玲告诉我,马来西亚气候炎热湿润,锡矿里的工人经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经常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工人们发现那些常喝从家乡带来的六堡茶的人很少得病,六堡茶因此才在矿区流行。

  伍素明藏有“二战”前的六堡茶,按照普洱茶的序列,相当于“号级茶”的年代

  这种有神奇效果的茶叶产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乡,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浓明亮。《苍梧县志》里记载,1801年六堡茶就因为特殊的槟榔香气而被列进全国24个名茶。六堡茶茶性温,消暑祛湿、清热解毒,很早就是两广地区的日常茶品。

  跟压成七子饼茶的普洱茶不同,六堡茶用竹筐或麻袋包装,每一竹筐或者麻袋有40~50公斤,包装外面印着茶行名称和茶行制定的编号,所以六堡茶的年份很难确定,拆开包装的六堡茶就成了散茶,没有任何身份证明,而即便是完整的包装,因为时代更迭,上面的编号已经无人知道具体含义了。

  伍素明请我们喝的茶叫"民兴号",据她推断是"二战"前的茶品。跟同样大小的新茶比,"民兴号"拿在手里明显要轻很多,仔细一看,条索已经枯松了。伍素明说,茶叶细胞间含有黏稠柔软的果胶质,因鲜叶揉捻而挤出来附着条索外部,在陈化过程中,果胶质逐年被微生物分解,几十年的老茶已经没有了果胶质,就变轻、条索枯脆。

  泡出好喝的老六堡水一定要热,伍素明专从日本买了铁壶煮水,她习惯用大紫砂壶,容量为500毫升的壶里投了18克茶叶,汤色红,透亮到杯底,茶味比较淡,但有浓郁的药香。伍素明的兴致很高,一边喝茶,一边又找出一个锡制茶叶罐来,倒出里面的六堡茶给我们看,在灯光下可以看出金色的点点,这在六堡茶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花"。赵美玲说,"金花"是一种有益菌种,是在苍梧县的洞穴里陈化形成的,它的代谢转化可以增加茶汤香气与滋味,"金花"的存在也是上品六堡茶的标志。

  伍素明珍惜这块带"金花"的老六堡,她说,这个茶是"慎昌号",她买了许多,只有这一筐的中间位置发现了金花。这一筐"慎昌号"也不年轻,从一张夹在竹筐中下位置的内飞上得到的信息推算,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

  路径:从香港到南洋

  就像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出自香港金山楼的仓库,是金山楼1997年前结业时流到市场上一样,马来西亚的老六堡很多都说出自怡保陈春兰烟茶庄的老掌柜林雄之手。陈春兰烟茶庄是马来西亚经营六堡茶最具影响力的茶庄,在20年前随着锡矿衰落而歇业,店面如今几经转手不见当年景象,但它创立的"宝兰"牌六堡茶是现在马来西亚老六堡收藏里的佳品。林雄曾经跟马来西亚茶人回忆,在陈春兰茶行的兴盛年代,每三个月就要进口300箩筐六堡茶,每筐重量是50公斤。当时一个很小的店面雇了8个店员,每天都要忙不停,既要批发给酒楼、杂货店和锡矿场,还要卖给普通的消费群。

  陈春兰烟茶庄的总部在香港,与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大部分由云南茶庄生产不同,老六堡虽然产于广西,但因为在港澳、东南亚地区深受欢迎,所以从清朝开始,就有广东、香港的茶行在六堡的合口街设庄收茶农制的散茶,再运到香港或马来西亚包装。赵美玲说她2011年专门到梧州寻访六堡茶。她说,当地现在还保留有当时收茶的建筑、茶亭。广东和香港的茶庄在收茶时,大包装上不打标记,或者只在竹筐上标注级别和编号,这后来成了六堡茶包装的惯例。比如陈春兰茶庄目前存留的老茶里有"N86"、"N152"、"NL229"、"LLLL367"等,这些编号的含义只有当时人才能清楚。赵美玲说,从怡保陈春兰茶庄零售时,才分成各种不同的小包装,以"单兰"、"双兰"、"四兰"、"八兰"为级别标记,"八兰"级别最高,但是茶的级别也不固定。赵美玲说她曾经访问过林雄,他当时说,如果哪一批"四兰"卖得很好,他们也会换成"八兰"的包装,提价销售。

锡矿子弟邱劲瑞是怡保当地老六堡茶的大藏家

  林雄在我们到达怡保前的两周过世,只能找他的老顾客喝茶、忆当年。邱劲瑞是怡保当地老六堡的大藏家,他从前做服装生意,现在退休了就和妻子一道跟着中国去的声乐老师学唱歌。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从福建卖猪仔到南洋的,在锡矿场煮菜维生。他1955年出生,算是在矿区长大的一代,70年代他20多岁时候,矿区衰落下来,许多人到外地或新加坡谋生,他留在了怡保,开了一家服装店。"我们家是喝武夷茶的,因为在锡矿上,也喝点六堡茶。但是真正喝得讲究起来,是在我做生意之后。那时候的风气是生意要在茶馆里面谈,喝茶喝好了,再开始说正经事。我们去陈春兰茶行买好茶,自己带罐子装着去茶楼,茶楼收我们滚水费。"邱劲瑞说,虽然六堡茶的流行是因为矿工解暑,可是矿老板和当时有钱有身份的人开始喝六堡茶后,就进口高档六堡茶了,所以不能认为老六堡都是给矿工喝的粗茶。当年锡矿上用大桶煮茶,矿工喝的便宜六堡茶消耗极快,现在能留存下来的许多老六堡是上茶楼里品茶的人消费的那种贵的六堡茶。

  邱劲瑞家的一楼给儿子做了理发店,整个二楼的宽敞空间就是他的茶室和茶仓。他说,因为总去茶楼谈生意,就结交了一群喝茶的朋友,互相切磋喝茶心得,茶就买得讲究起来。早期很谨慎,要喝得好了,才散买一些,后来都是一箩一箩地买。邱劲瑞说,他存的老六堡,他这一辈子喝不完了。他没有留什么钱给下一代,钱花光就没有了,但是他打算把这些老茶传给从小就跟着他上茶楼、学喝茶的小儿子,让他以后喝茶时能想到自己。

邱劲瑞的藏茶

  我们喝的第一种茶是装在比火柴盒大一圈的金色纸盒里的,是陈春兰烟茶行出品的"乐趣茶"。邱劲瑞告诉我,这种茶在市面上已经没有了,他自己也剩得不多,都装在一个塑料罐里放在博古架的顶上。这个茶冲泡时候,投茶量比其他老六堡少,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喝了才知道味道很奇怪:非常苦,有浓重的参味,但是苦味散了,就能感觉到甘甜。邱劲瑞告诉我,这是古早味,是陈春兰五六十年代的配方,他70年代从一个收藏家手里买到的,每次带一盒去茶楼很方便。这个奇怪的味道是因为加了一种多梗的大叶乌龙,广东话里叫马骝蜜,意思是猴子在悬崖所采。因为口味极重,它特别适合味觉退化的老人品饮。

邱劲瑞的藏茶

  如果按照马来西亚辈分最高的茶人"阿爷"林平祥的理念,茶的最高境界是喝到一片叶子的味道,这样加了马骝蜜的茶并不算佳品,可他愿意最先跟我们分享他个人的喜好。在这之后,他又拿出一种陈春兰茶行的正统六堡茶给我们品。这个茶装在一个大竹筐里,外面用编织袋缝好,编织袋颜色已经泛黄,上面印着"N152",袋子上手写着茶的重量:53KG。这款茶的陈味很明显,滋味很醇正。邱劲瑞告诉我,一开始他在朋友家里喝到这款茶,那时候陈春兰茶行已经歇业了,库存都被林雄拿回了自己的仓库。林雄是很有钱的人,不等钱用,他自己本身喜欢茶,所以不着急卖。跟林雄买茶,要靠感情,一起吃吃饭,喝喝茶,有了来往,才卖一点出来。这款茶当时买的时候要几百块马币一公斤,而杂货店、海味店里的六堡茶一公斤才几块钱,不是真正喜欢的人,未必舍得买。

邱劲瑞的藏茶

  升值:老普洱的替代品

  百年来,六堡茶一直是马来西亚广东裔和锡矿上的家常饮料,即便是邱劲瑞70年代带着装在罐子里的好茶上茶楼时,其冲泡依旧是大壶泡的粗放喝法。70年代锡矿衰落,矿场和茶行里积存的六堡茶无法消耗。太平的茶人蔡国兴告诉我,陈春兰茶行在80年代中期歇业后,他90年代去店里看过,到处堆的都是六堡茶,因为无人打理,累积了许多灰尘,蟑螂、老鼠到处跑。

  这些茶本来已经在厚厚的历史尘埃里被人遗忘了,可因为老普洱的品饮风,它们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我90年代开始跟着林平祥学茶,他的'宋聘号'我们开来喝,他跟着朋友去苏富比拍卖行,买'红印'回来也请我们喝。像70年代的广云贡饼这种,我们泡很浓来解暑。老六堡不是不认识,但那是平时家里喝的,专业的喝茶,我们提倡的是老普洱。"蔡国兴告诉我,过了2000年,广云贡饼都涨到了整万块马币一饼,对茶客来讲喝起来就有经济压力了,就陆续转去喝老六堡。"我们这一代马来华人,一路都是喝老茶的,去茶庄都要买老的,太新的茶卖不出去。茶庄都有存茶的观念,连陈春兰都要在香港仓储两三年才送到马来西亚。从老普洱转喝老六堡很正常。我们连绿茶都喝老的。首选是老龙井,接下来还不错的是碧螺春,太平猴魁就比较单薄了。"

  比较老普洱和老六堡,蔡国兴告诉我,他觉得最好的六堡茶一定是输给最好的普洱茶的。"普洱的味道醇厚,六堡茶单薄,从丰富的情况看,普洱生茶要好过六堡茶,因为它没有发酵过。我们从前不叫老普洱,因为林平祥那里没有新茶,我们不觉得它老,觉得它是好喝,喝了几年再碰到新茶,怎么有生涩的味道,才分了普洱茶的新和老。"

  蔡国兴如今已成为一方茶叶专家,

  特别是对六堡茶做了很多研究

  因为喝茶讲究,又是从老普洱"降尊纡贵"到老六堡,蔡国兴说他早期买茶很挑剔。"现在市面上的老六堡,等级是四兰就很好的了,我们那时候没人喝四兰,只要八兰的。一大筐有50公斤,不是所有部位都一样的,我觉得竹筐中间部分是最好的,因为温度、湿度恒定,所以,我们买茶要先喝,口感顺滑醇厚,不要上面一块,下面一块,只买中间的。"蔡国兴告诉我,他还对六堡茶的特点槟榔香琢磨了很久,买了各种形态的槟榔和槟榔加工食品来对比,最后觉得是掉在地上的干槟榔,把它的皮剥下来的味道。

  用无人问津的老六堡替代老普洱来品饮的方法,蔡国兴和他周围的茶人没有独占很久,比他们雷厉风行的收购者梁瑞忠就出现了。跟吹笙、弹古琴的蔡国兴不一样,梁瑞忠的街头气质非常浓郁,他在怡保开辣椒酱厂多年,所以当地人都喊他花名"辣椒"。梁瑞忠告诉我,他家里没有喝茶的习惯,2004年有喝茶的朋友让他帮忙找老六堡,说是找了很久只能找到几公斤。他因为做批发辣椒酱的生意,熟悉饮食业,第二天就找了一整箩40公斤回来。朋友来试完茶,全部买走了,他觉得这是个生意,就放下辣椒酱厂不管,整天出去找茶。

  梁瑞忠说他发动了许多走街串巷的小贩帮忙打听谁家存了老六堡。他告诉我,高峰时,每天可以买几百公斤回家,家里很快就装不下了,他就专门买了一栋楼索性开起了茶行,一楼是店面,二楼做茶仓。"存老六堡的人一定跟锡矿有关系。我买的慎昌老茶庄的四金钱六堡茶,是在一个杂货店,他是锡矿的债主,锡矿倒闭收不到钱,就拿矿上的东西抵债,六堡茶拿了两件多,一件是完整的,一件已经破碎了,从六七十年代一直放到2007年没人要,我去收的时候他们很高兴,觉得突然出现了财神爷。"梁瑞忠说,从2004到2009年,从锡矿把老六堡拿回家的老人大多数都不在世了,他们的儿女就把老六堡卖给他。他买茶很干脆,100多公斤的茶叶当时就付现金,而不是像蔡国兴一样试茶、挑剔。他觉得,老六堡只要够老、没有变化就值得收购,即使买回来发现茶汤是酸的,可能是闷了几十年的缘故,那就先搁置一边不管它,存存再看。

  他现在是已经公开信息的老六堡收藏者中收藏量最大的一个,品种也有20多种,包括民兴号、慎昌号四金钱、宝兰、福华等当年主要茶庄不同年代的老茶。蔡国兴说,从前买老六堡价格非常便宜,他家里被盗过两次,老六堡一点都没丢。但是现在,因为老普洱的关系,老六堡的价格也在涨,而梁瑞忠收藏量之大,几乎可以左右老六堡的市场价格,买老六堡的人一般都会去打听梁瑞忠开到了什么价位,再作衡量。

辣椒先生 梁瑞忠

  老六堡光彩重现的传奇改变了梁瑞忠的生活,他不透露自己卖茶赚了多少,可自从开起茶行,他和妻子就信佛吃素。他说,现在自己特别热心公益,捐五六十年代的老茶给佛教会、赈灾义卖活动,捐钱给华校,只要有类似活动他都支持,最近还捐了钱给非洲儿童。

  梁瑞忠的话不多,不太爱回答问题,总说自己不懂茶,只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可是他的同行蔡国兴告诉我,因为他见得太多了,所以在老六堡方面很有一番自己的心得。只是老六堡当年是私人茶庄生产,留下的文字资料不多,怕说得多了引起争论。

  来源于:广西六堡茶网

寻访南洋老六堡

这种产于广西梧州的黑茶如今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而在马来西亚,大约100年前就已经是流落南洋的中国人化解乡愁的信物。

图/蔡小川

陈年六堡茶的汤色跟普洱老茶很接近,红浓透亮,味道却不同,除了陈味,还有一种奇特的槟榔香。这种产于广西梧州的黑茶如今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而在马来西亚,大约100年前就已经是流落南洋的中国人化解乡愁的信物。特别是在锡矿区,它是矿工和矿老板祛暑保健的必备饮料。在上世纪70年代,锡矿衰败,大量六堡茶封存起来,被时代与岁月遗忘,直到普洱老茶的品饮之风兴起,价格逐年升高,接近天价,这种历史悠久的茶,再一次被关注与礼遇。


兴起:锡矿区的"号级茶"

寻访老六堡,要去马来西亚曾经的锡矿区。从吉隆坡开车一个多小时,是山城怡保,在中国它以特产白咖啡知名,其实它的历史完全见证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兴衰。我们到达的时候接近中午,天气明显比吉隆坡要炎热,怡保老城街道狭窄,沿路两侧都是两层高的旧房子,一楼有遮荫的走廊把每栋楼连接起来,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刺眼的阳光照在这些据说是"二战"前的建筑上,有一种宁静又格外萧条的氛围。

旧城里的梁瑞生茶行是老字号,它的"四瑞"牌六堡茶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茶店门口有一个硕大的木箱,分成两格,装的是不同年份的散装六堡茶。木箱背后是堆砌起来的酱菜缸,满满的是用塑料袋分装的六堡茶,袋子里放一张简陋的黑白印刷纸,上面醒目写着"顶旧六堡茶"。吉隆坡唐艺轩的赵美玲是马来西亚资深茶人,她解释为什么店家要强调"顶旧",马来西亚华人喝茶喜欢陈味和药味,六堡茶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在陈化洞里存放3年,它形成的独特味道才符合马来华人的口味。

当地人闲适地踱进店里,并不买包装好的茶叶,而是挑选木箱里散装的块茶,再让柜台后面的老板用牛皮纸包装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包裹,外面打上红绳子固定。中国已经难寻踪迹的老式生活,没想到在南洋老城里不期而遇。六堡茶在怡保是同柴米油盐并列的家常物品,除了茶行里专卖,在卖拜神祭祖物品的香火店、海味店、杂货店里也都有售。

我们拜访了伍素明女士,她收藏有据说是"二战"前的老六堡茶,如果参照普洱茶的序列,那就是"号级茶"的年代。作为华人后裔她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脸上的表情有与年龄不符的活泼与娇气。她告诉我,自己从21岁嫁入夫家开始跟着喝茶。她不出去买茶,专门有人帮她去找,她只需要开支票给代理人。她不做生意,所以买得不多,但因为喝了二十几年,也有相当的品位。在马来西亚茶人圈里,伍素明的背景有点神秘,她的丈夫是马来皇族的旁支,她的婆婆据说是苏丹的妻子。在这样一个穆斯林的皇族家庭里,看不到任何马来文化的痕迹,却专有一间女主人伍素明的茶室,墙上挂着高僧书写的《心经》和陆羽的画像,画像出自伍素明马来丈夫之手。

马来人的家庭怎会有喝中国茶,而且是六堡茶的习惯?伍素明家客厅和餐厅的两张巨幅油画泄露了天机,画里是工人们开采锡矿的情景。伍素明告诉我,她婆婆的家族拥有锡矿,而赵美玲告诉我,马来西亚气候炎热湿润,锡矿里的工人经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经常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工人们发现那些常喝从家乡带来的六堡茶的人很少得病,六堡茶因此才在矿区流行。

这种有神奇效果的茶叶产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乡,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浓明亮。《苍梧县志》里记载,1801年六堡茶就因为特殊的槟榔香气而被列进全国24个名茶。六堡茶茶性温,消暑祛湿、清热解毒,很早就是两广地区的日常茶品。

跟压成七子饼茶的普洱茶不同,六堡茶用竹筐或麻袋包装,每一竹筐或者麻袋有40~50公斤,包装外面印着茶行名称和茶行制定的编号,所以六堡茶的年份很难确定,拆开包装的六堡茶就成了散茶,没有任何身份证明,而即便是完整的包装,因为时代更迭,上面的编号已经无人知道具体含义了。

伍素明请我们喝的茶叫"民兴号",据她推断是"二战"前的茶品。跟同样大小的新茶比,"民兴号"拿在手里明显要轻很多,仔细一看,条索已经枯松了。伍素明说,茶叶细胞间含有黏稠柔软的果胶质,因鲜叶揉捻而挤出来附着条索外部,在陈化过程中,果胶质逐年被微生物分解,几十年的老茶已经没有了果胶质,就变轻、条索枯脆。

泡出好喝的老六堡水一定要热,伍素明专从日本买了铁壶煮水,她习惯用大紫砂壶,容量为500毫升的壶里投了18克茶叶,汤色红,透亮到杯底,茶味比较淡,但有浓郁的药香。伍素明的兴致很高,一边喝茶,一边又找出一个锡制茶叶罐来,倒出里面的六堡茶给我们看,在灯光下可以看出金色的点点,这在六堡茶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花"。赵美玲说,"金花"是一种有益菌种,是在苍梧县的洞穴里陈化形成的,它的代谢转化可以增加茶汤香气与滋味,"金花"的存在也是上品六堡茶的标志。

伍素明珍惜这块带"金花"的老六堡,她说,这个茶是"慎昌号",她买了许多,只有这一筐的中间位置发现了金花。这一筐"慎昌号"也不年轻,从一张夹在竹筐中下位置的内飞上得到的信息推算,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

路径:从香港到南洋

就像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出自香港金山楼的仓库,是金山楼1997年前结业时流到市场上一样,马来西亚的老六堡很多都说出自怡保陈春兰烟茶庄的老掌柜林雄之手。陈春兰烟茶庄是马来西亚经营六堡茶最具影响力的茶庄,在20年前随着锡矿衰落而歇业,店面如今几经转手不见当年景象,但它创立的"宝兰"牌六堡茶是现在马来西亚老六堡收藏里的佳品。林雄曾经跟马来西亚茶人回忆,在陈春兰茶行的兴盛年代,每三个月就要进口300箩筐六堡茶,每筐重量是50公斤。当时一个很小的店面雇了8个店员,每天都要忙不停,既要批发给酒楼、杂货店和锡矿场,还要卖给普通的消费群。

陈春兰烟茶庄的总部在香港,与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大部分由云南茶庄生产不同,老六堡虽然产于广西,但因为在港澳、东南亚地区深受欢迎,所以从清朝开始,就有广东、香港的茶行在六堡的合口街设庄收茶农制的散茶,再运到香港或马来西亚包装。赵美玲说她2011年专门到梧州寻访六堡茶。她说,当地现在还保留有当时收茶的建筑、茶亭。广东和香港的茶庄在收茶时,大包装上不打标记,或者只在竹筐上标注级别和编号,这后来成了六堡茶包装的惯例。比如陈春兰茶庄目前存留的老茶里有"N86"、"N152"、"NL229"、"LLLL367"等,这些编号的含义只有当时人才能清楚。赵美玲说,从怡保陈春兰茶庄零售时,才分成各种不同的小包装,以"单兰"、"双兰"、"四兰"、"八兰"为级别标记,"八兰"级别最高,但是茶的级别也不固定。赵美玲说她曾经访问过林雄,他当时说,如果哪一批"四兰"卖得很好,他们也会换成"八兰"的包装,提价销售。

林雄在我们到达怡保前的两周过世,只能找他的老顾客喝茶、忆当年。邱劲瑞是怡保当地老六堡的大藏家,他从前做服装生意,现在退休了就和妻子一道跟着中国去的声乐老师学唱歌。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从福建卖猪仔到南洋的,在锡矿场煮菜维生。他1955年出生,算是在矿区长大的一代,70年代他20多岁时候,矿区衰落下来,许多人到外地或新加坡谋生,他留在了怡保,开了一家服装店。"我们家是喝武夷茶的,因为在锡矿上,也喝点六堡茶。但是真正喝得讲究起来,是在我做生意之后。那时候的风气是生意要在茶馆里面谈,喝茶喝好了,再开始说正经事。我们去陈春兰茶行买好茶,自己带罐子装着去茶楼,茶楼收我们滚水费。"邱劲瑞说,虽然六堡茶的流行是因为矿工解暑,可是矿老板和当时有钱有身份的人开始喝六堡茶后,就进口高档六堡茶了,所以不能认为老六堡都是给矿工喝的粗茶。当年锡矿上用大桶煮茶,矿工喝的便宜六堡茶消耗极快,现在能留存下来的许多老六堡是上茶楼里品茶的人消费的那种贵的六堡茶。

邱劲瑞家的一楼给儿子做了理发店,整个二楼的宽敞空间就是他的茶室和茶仓。他说,因为总去茶楼谈生意,就结交了一群喝茶的朋友,互相切磋喝茶心得,茶就买得讲究起来。早期很谨慎,要喝得好了,才散买一些,后来都是一箩一箩地买。邱劲瑞说,他存的老六堡,他这一辈子喝不完了。他没有留什么钱给下一代,钱花光就没有了,但是他打算把这些老

传给从小就跟着他上茶楼、学喝茶的小儿子,让他以后喝茶时能想到自己。

我们喝的第一种茶是装在比火柴盒大一圈的金色纸盒里的,是陈春兰烟茶行出品的"乐趣茶"。邱劲瑞告诉我,这种茶在市面上已经没有了,他自己也剩得不多,都装在一个塑料罐里放在博古架的顶上。这个茶冲泡时候,投茶量比其他老六堡少,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喝了才知道味道很奇怪:非常苦,有浓重的参味,但是苦味散了,就能感觉到甘甜。邱劲瑞告诉我,这是古早味,是陈春兰五六十年代的配方,他70年代从一个收藏家手里买到的,每次带一盒去茶楼很方便。这个奇怪的味道是因为加了一种多梗的大叶乌龙,广东话里叫马骝蜜,意思是猴子在悬崖所采。因为口味极重,它特别适合味觉退化的老人品饮。

如果按照马来西亚辈分最高的茶人"阿爷"林平祥的理念,茶的最高境界是喝到一片叶子的味道,这样加了马骝蜜的茶并不算佳品,可他愿意最先跟我们分享他个人的喜好。在这之后,他又拿出一种陈春兰茶行的正统六堡茶给我们品。这个茶装在一个大竹筐里,外面用编织袋缝好,编织袋颜色已经泛黄,上面印着"N152",袋子上手写着茶的重量:53KG。这款茶的陈味很明显,滋味很醇正。邱劲瑞告诉我,一开始他在朋友家里喝到这款茶,那时候陈春兰茶行已经歇业了,库存都被林雄拿回了自己的仓库。林雄是很有钱的人,不等钱用,他自己本身喜欢茶,所以不着急卖。跟林雄买茶,要靠感情,一起吃吃饭,喝喝茶,有了来往,才卖一点出来。这款茶当时买的时候要几百块马币一公斤,而杂货店、海味店里的六堡茶一公斤才几块钱,不是真正喜欢的人,未必舍得买。

升值:老普洱的替代品

百年来,六堡茶一直是马来西亚广东裔和锡矿上的家常饮料,即便是邱劲瑞70年代带着装在罐子里的好茶上茶楼时,其冲泡依旧是大壶泡的粗放喝法。70年代锡矿衰落,矿场和茶行里积存的六堡茶无法消耗。太平的茶人蔡国兴告诉我,陈春兰茶行在80年代中期歇业后,他90年代去店里看过,到处堆的都是六堡茶,因为无人打理,累积了许多灰尘,蟑螂、老鼠到处跑。

这些茶本来已经在厚厚的历史尘埃里被人遗忘了,可因为老普洱的品饮风,它们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我90年代开始跟着林平祥学茶,他的'宋聘号'我们开来喝,他跟着朋友去苏富比拍卖行,买'红印'回来也请我们喝。像70年代的广云贡饼这种,我们泡很浓来解暑。老六堡不是不认识,但那是平时家里喝的,专业的喝茶,我们提倡的是老普洱。"蔡国兴告诉我,过了2000年,广云贡饼都涨到了整万块马币一饼,对茶客来讲喝起来就有经济压力了,就陆续转去喝老六堡。"我们这一代马来华人,一路都是喝老茶的,去茶庄都要买老的,太新的茶卖不出去。茶庄都有存茶的观念,连陈春兰都要在香港仓储两三年才送到马来西亚。从老普洱转喝老六堡很正常。我们连绿茶都喝老的。首选是老龙井,接下来还不错的是碧螺春,太平猴魁就比较单薄了。"

比较老普洱和老六堡,蔡国兴告诉我,他觉得最好的六堡茶一定是输给最好的普洱茶的。"普洱的味道醇厚,六堡茶单薄,从丰富的情况看,普洱生茶要好过六堡茶,因为它没有发酵过。我们从前不叫老普洱,因为林平祥那里没有新茶,我们不觉得它老,觉得它是好喝,喝了几年再碰到新茶,怎么有生涩的味道,才分了普洱茶的新和老。"

因为喝茶讲究,又是从老普洱"降尊纡贵"到老六堡,蔡国兴说他早期买茶很挑剔。"现在市面上的老六堡,等级是四兰就很好的了,我们那时候没人喝四兰,只要八兰的。一大筐有50公斤,不是所有部位都一样的,我觉得竹筐中间部分是最好的,因为温度、湿度恒定,所以,我们买茶要先喝,口感顺滑醇厚,不要上面一块,下面一块,只买中间的。"蔡国兴告诉我,他还对六堡茶的特点槟榔香琢磨了很久,买了各种形态的槟榔和槟榔加工食品来对比,最后觉得是掉在地上的干槟榔,把它的皮剥下来的味道。

用无人问津的老六堡替代老普洱来品饮的方法,蔡国兴和他周围的茶人没有独占很久,比他们雷厉风行的收购者梁瑞忠就出现了。跟吹笙、弹古琴的蔡国兴不一样,梁瑞忠的街头气质非常浓郁,他在怡保开辣椒酱厂多年,所以当地人都喊他花名"辣椒"。梁瑞忠告诉我,他家里没有喝茶的习惯,2004年有喝茶的朋友让他帮忙找老六堡,说是找了很久只能找到几公斤。他因为做批发辣椒酱的生意,熟悉饮食业,第二天就找了一整箩40公斤回来。朋友来试完茶,全部买走了,他觉得这是个生意,就放下辣椒酱厂不管,整天出去找茶。

梁瑞忠说他发动了许多走街串巷的小贩帮忙打听谁家存了老六堡。他告诉我,高峰时,每天可以买几百公斤回家,家里很快就装不下了,他就专门买了一栋楼索性开起了茶行,一楼是店面,二楼做茶仓。"存老六堡的人一定跟锡矿有关系。我买的慎昌老茶庄的四金钱六堡茶,是在一个杂货店,他是锡矿的债主,锡矿倒闭收不到钱,就拿矿上的东西抵债,六堡茶拿了两件多,一件是完整的,一件已经破碎了,从六七十年代一直放到2007年没人要,我去收的时候他们很高兴,觉得突然出现了财神爷。"梁瑞忠说,从2004到2009年,从锡矿把老六堡拿回家的老人大多数都不在世了,他们的儿女就把老六堡卖给他。他买茶很干脆,100多公斤的茶叶当时就付现金,而不是像蔡国兴一样试茶、挑剔。他觉得,老六堡只要够老、没有变化就值得收购,即使买回来发现茶汤是酸的,可能是闷了几十年的缘故,那就先搁置一边不管它,存存再看。

他现在是已经公开信息的老六堡收藏者中收藏量最大的一个,品种也有20多种,包括民兴号、慎昌号四金钱、宝兰、福华等当年主要茶庄不同年代的老茶。蔡国兴说,从前买老六堡价格非常便宜,他家里被盗过两次,老六堡一点都没丢。但是现在,因为老普洱的关系,老六堡的价格也在涨,而梁瑞忠收藏量之大,几乎可以左右老六堡的市场价格,买老六堡的人一般都会去打听梁瑞忠开到了什么价位,再作衡量。

老六堡光彩重现的传奇改变了梁瑞忠的生活,他不透露自己卖茶赚了多少,可自从开起茶行,他和妻子就信佛吃素。他说,现在自己特别热心公益,捐五六十年代的老茶给佛教会、赈灾义卖活动,捐钱给华校,只要有类似活动他都支持,最近还捐了钱给非洲儿童。

梁瑞忠的话不多,不太爱回答问题,总说自己不懂茶,只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可是他的同行蔡国兴告诉我,因为他见得太多了,所以在老六堡方面很有一番自己的心得。只是老六堡当年是私人茶庄生产,留下的文字资料不多,怕说得多了引起争论。

来源:广西六堡茶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