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临沧银毫茶叶厂家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两个经典普洱沱,半部临沧茶叶史

说起临沧茶,有茶友很不屑,他们对临沧普洱茶的认知通常是,有名有姓的茶庄鲜有耳闻,没有大名鼎鼎的贡茶,兴旺繁荣的茶市不知在哪里,叫得响的普洱茶厂知之不详,至于茶,印象中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冰岛和昔归!

茶友们对一个地区茶叶的认知,往往是从它的产品开始的,由产品追溯到茶厂,由茶厂溯源到产地。比如易武,由一片宋聘号老茶,追溯到老字号茶庄,追溯到古六大茶山,再溯源到贡茶之乡的易武茶区;再比如勐海茶,由一片历史上经典的7542七子饼,追溯到勐海茶厂,再由勐海茶厂溯源到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勐海茶区。

那么,临沧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经典的普洱茶呢?

有!那就是两款普洱沱茶——银毫沱和健身沱!

银毫沱和健身沱,是临沧茶厂生产的两款经典老茶,又是两款说不清道不明的普洱茶,原因在于年代不明、商标模糊、厂家混乱。

一、先说银毫沱与临沧茶厂

对银毫沱茶,目前市场上争议较大的有两点:

一是它的年份,有的说最早的一批是是70年代生产的(如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有的说是80年代生产的。关于年份,曾任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的邹家驹在其著作《漫话普洱茶·普洱茶辩伪》中有详细的说明,大意是“87年以前不可能有银毫沱的出现”。

二是它的厂家,茶包装上落款有“临沧茶厂”、“临沧双江外贸公司”、“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临沧分公司”、“云南茶苑集团临沧分公司”等等,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看来,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临沧茶厂的历史了。

1956年完成对私营茶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茶叶全行业公私合营,扩大红茶产区,由原来凤庆、勐海两县扩展到昌宁、云县、双江和临沧四县,筹建临沧茶厂以适应红茶产区扩大、产量增长、加工任务增大的需要。

1957年双轨评茶计价法在凤庆试行。即:收购红毛茶按内质外形分别定级,各半计价的方法。“省茶司”直属的凤庆、勐海、下关和临沧茶厂的人事管理权下放到专州、县分级管理。省农产品采购局滇会财办电报通知:“省茶司”下属思茅、临沧及昭通支公司,由采购系统移交给合作系统管理。

原进岀口公司临沧分公司,茶苑集团临沧分公司经理杨思义(中)

可见,1987年以前,这个时间段临沧的茶厂通称临沧茶厂,87年以后,临沧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两个茶厂,临沧县茶厂和临沧地区茶厂:

1、临沧县茶厂

成立于1987年。自1980年云南茶界商标觉醒之作——“吉幸”牌商标后,自主商标成为潮流。著名的有临沧茶厂生产的“银毫”牌商标沱茶和南涧茶厂生产的“土林”牌商标的沱茶。

据1977年到昆明茶厂工作的薛梅回忆,国务院下文后,临沧茶厂为争夺市场,开始制作沱茶,临沧沱茶,分为生、熟沱茶,习惯称临沧银毫沱。1985年,临沧茶厂用1984年的一级茶菁做了生茶,1987年用1985年用三级为主的原料做了熟茶,皆为100克。并为两款茶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六角型的小包装。生茶的包装以绿色为主,熟茶的包装则以褐红色为主。因银毫沱用料和工艺较考究,1987年后临沧银毫沱名声渐起,成为与下关沱和勐海沱齐名的沱茶。以后,临沧银毫沱投入大量生产,在包装上用五个一筒的简包装。精包装的银豪沱再也未生产。

这段时间的银毫沱,应该就是临沧县茶厂生产的,虽然有的包装上未落款,有的包装上用的是“临沧茶厂”。“银毫”牌商标的最早使用时间未确定,但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测是在1985年以后。当然,使用“银毫”商标的还有后来的临沧地区茶厂和临沧银毫茶厂(04年创办)。

银毫茶厂

临沧县茶厂1997年破产后,临沧当地茶人许晓红在原临沧茶厂老工程师杨兆飞等支持下又重新创建了老临沧茶厂有限公司,即沿用了“银毫”商标,也使用“环山”商标。

2、临沧地区茶厂

1991年成立,使用两个品牌,分别为“银毫”和“健身”,1998年至2001年间称:“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临沧分公司”,01年至04年为“云南茶苑集团临沧分公司”,位置在临沧茶科所,04年改制后,当时有茶厂合伙人杨智洁,自己新办临沧市银毫茶厂,“银毫”商标沿用至今。

临沧地区茶厂遗留下的老设备

二、再说健身沱的离奇经历

银毫沱的光辉历史讲完,小编已经绕晕了,别急,咱先吃口茶,咱再说说更曲折的健身沱的故事。

98年健身沱(茶苑集团)

前文所述,健身沱是由临沧地区茶厂最先使用的,1998年至2001年间健身沱包装上的落款应为:“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临沧分公司”,但有较真的茶友拿了一个落款为“云南茶苑集团临沧分公司”的健身沱来怼,说这是98年的,为啥落款不一样?我瞬间懵了,又不敢贸然说这是假茶,本着学习和求真的态度,走访了98健身沱茶(生沱)的创始人,普粹茶厂的普国忠先生,终于弄清楚这款茶的来龙去脉。

1993年至2003年这期间,普国忠先后任国营勐库华侨农场茶厂厂长、临沧地区茶叶公司副经理、临沧地区茶叶加工试验厂厂长、云南茗香茶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临沧分公司副经理、云南茶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沧分公司副经理。2003年11月公司改制下岗后,次年创办“临翔区健身茶叶加工厂”,经过两年艰苦奋斗,2005年“健身”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2006年成立“临沧普粹茶叶有限公司”在国企与私企担任领导的过程中,他先后打造出两个茶叶著名商标——“健身”与“普粹”。这份摆资历在眼前,相信没有人能比他更能说得清健身沱了!

健身沱生沱创始人,临沧普粹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普国忠

以下是现场采访普国忠先生的内容:

刀:普厂长,请问临沧健身沱茶最早是什么时候生产的?

普:据我所知,“健身”商标的注册时间是1994年,当时模仿了风靡一时的饮料健力宝,之前用这个商标的有可能是一些小试验厂,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商标的意识不全,大量加工是因省茶司下单后才做的。

刀:您最早做的是哪一批?

普:98年的健身沱。之前的健身沱,做的都是熟茶,97年,有个湖南茶商找我做生沱,要求做得像下关沱茶一样,技术难点是里面有个特殊马蹄印记,我们用了很多办法,试验了好多次才成功。到98年时,才开始使用“健身”牌商标,可以说,第一批健身牌的生沱就是98年这一批。

刀:98健身沱当时用的是哪里的原料?

普:用的是临沧料,我们有一个专门的配方,有临翔区、勐库和镇康的料,具体的配方就不公开了。

刀:最后一批的健身沱是哪年?

普:最后一批是06年,因为选料上乘,工艺也比较成熟,我认为是最好的一批健身沱了。

刀:健身茶厂又是怎么回事?

普:最早命名的就是我之前的厂,叫临翔区普粹健身茶叶加工厂(2004年),就是我这个厂的前身,位置被高速公路征用了,后来我把商标还给他们(临沧茶科所)后,他们才成立了临沧市健身茶叶有限公司 (2006年)

临沧市健身茶叶有限公司

刀:98年的这个版本,为什么有的是“云南茶苑集团临沧分公司”,有的落款为“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临沧分公司”,哪一个是真的?

普:进出口公司在先,茶苑集团在后。进岀口公司为真正98沱茶,上面有类似下关沱"G"字型印记,共生产20吨,以后生产的也就没有印记了,茶苑集团的确不是98成立的,你接触的可能是98年料,成立集团分公司后压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真的。

98健身沱(“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临沧分公司”)

98健身沱(“云南茶苑集团临沧分公司”)

感谢普国忠先生的答疑解惑,终于让我们弄明白了临沧健身沱这曲折迷离的身世。真假老茶的鉴别,必须有依据,但面对似是而非的历史资料,您真有可能会迷失,不忽视客观背景,不违背基本常识,才有可能接近真相,探明真实历史。

普洱茶历史上,沱茶曾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段时期和饼茶、砖茶分庭抗礼平分秋色。而沱茶历史上影响力大的有下关沱茶、南涧凤凰沱茶,以银毫沱和健身沱为代表的临沧沱茶也曾闪亮登场,与下关沱、南涧沱共同上演一时瑜亮的好戏,合力推动着云南普洱茶的朝蓬发展。

银毫沱和健身沱,堪称临沧普洱茶的绝代双骄,可以说银毫沱和健身沱的历史,就是临沧茶厂的历史,也是半部临沧茶叶史!之所以说是半部,是因为贵为天下茶尊的临沧,还有很多可以说道:无以伦比的巨量古树资源、举世无双的香竹箐古树茶王,历史悠久的凤庆茶厂、驰名海内外的滇红、惊鸿一瞥的蒸酶…这些,我们将在临沧茶史的下一篇幅中详尽呈现。

来源:刀哥说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984,茶叶春天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普洱茶主要出口港澳地区,每年出口1500吨左右,日本200吨左右,欧洲50吨左右。

从1986年以后,云南茶叶和咖啡自营出口创汇都在2000万美元以上,茶叶则以熟茶为主。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岁月里,熟茶为云南换回大量珍贵的外汇,有力地支援云南的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是神州大地发生巨变的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走进新时代。同样,熟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改革开放的曙光中,迈向新的台阶。在此之前,茶叶行业,是高度统一、高度计划的行业。

那时,哪个厂生产什么茶,产多少,都有规定。如勐海茶厂主要生产饼茶,昆明茶厂主要生产砖茶,下关茶厂主要生产沱茶和边销茶。

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可得到印证:一个时任产茶县的县领导这样说,1983年,他上任时,看到一份文件,感到很奇怪,文件中明确规定,茶是战略物资,必须认真抓好。

不就是家家都有的茶嘛,怎么那么重要?但这一切都随1984年6月,国务院(1984)075号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及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而成为历史。

文件规定“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茶叶生产,除边销茶外,其他茶的生产,都自主经营,优胜劣汰,根据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茶行业。普洱茶熟茶,同全国各行业一样,迅猛发展,正是“忽闻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这个时期,熟茶的产量大幅提高,生产迅速扩大,生产厂家增加,自主商标如雨后春笋出现。不少茶厂都开始生产熟茶,十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印有厂名的包装和成型的产品,许多茶厂即使生产了熟茶,亦未留下记载。

幸好时间不是很长,不少当事者还在,还能回忆起当年的事。薛梅,1977年到昆明茶厂工作,被分配在发酵车间,以后又负责熟茶的库存管理和拼配,一直与熟茶打交道。

她回忆到:当时昆明茶厂的熟茶产品,其原料来源一是本厂发酵的茶,一是从各茶厂调来的熟茶,如著名的7581中,就有澜沧茶厂生产的熟茶。不仅如此,她还说,当时生产熟茶的还有普洱(今宁洱)、景东、景谷、永德、临沧、南涧等地茶厂,只不过这些茶厂的熟茶多为原料,供给较大的茶厂。

当然,也有一些茶厂不仅生产了自己的产品。还创立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自1980年云南茶界商标觉醒之作——“吉幸”牌商标后,自主商标成为潮流。著名的有临沧茶厂生产的“银毫”牌商标沱茶和南涧茶厂生产的“土林”牌商标的沱茶。

临沧沱茶,分为生、熟沱茶,习惯称临沧银毫沱。国务院下文后,临沧茶厂为争夺市场,1985年,临沧茶厂用1984年的一级茶菁做了生茶,1987年用1985年用三级为主的原料做了熟茶,皆为100克。

并为两款茶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六角型的小包装。生茶的包装以绿色为主,熟茶的包装则以褐红色为主。因银毫沱用料和工艺较考究,1987年后临沧银毫沱名声渐起,成为与下关沱和勐海沱齐名的沱茶。以后,临沧银毫沱投入大量生产,在包装上用五个一筒的简包装。精包装的银豪沱再也未生产。

南涧“土林”牌沱茶,因包装上有两只相对称的凤凰图形,习惯上称为“凤凰沱”,分为生、熟茶,100克。1985年开始生产,包装为五个一筒的简包装。熟茶的原料以三级为主。

说到“凤凰沱”,还有一段往事:茶厂决定生产普洱茶后,商标和包装的设计成了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乎,便请县一中的一位美术老师来设计,这位老师采用与南涧县有关的两个元素,县城旁的土林和凤凰山,将 “土林”设计成商标;“凤凰”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神鸟,一是神鸟中“凤”为雄鸟,“凰”为雌鸟。取“凤凰山”之名,一凤一凰两只神鸟化成圆形手掌举托着“土林”商标。一个经典的包装就此完成。云南茶界还设计了“松鹤”“南诏”“凤山”“顺宁”等商标。

这个时期的熟茶,大量销往海外,在包装上以小包装为主,以适应熟茶以外销为主的需求。1980年云南开始生产“吉幸”牌的小包装“小黑盒”(Y562)和“小黄盒”(Y671),就是一场外贸之战,主要是外销。

昆明茶厂原副厂长冯玉芝回忆到:这两种茶主要是外贸订单,在昆明的零售,就只放在接待外宾的昆明饭店和翠湖宾馆。那时日本熟茶的需求比较大,对熟茶也提出了适合本国市场需求的茶品要求,昆明茶厂为此专门制定了出口日本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生产了唛号为421和491的两款茶。

以后又根据日本及国外习惯喝袋泡茶的情况,由昆明茶厂生产了小包装的袋泡熟茶Y801,以中国云南茶叶进出口分公司名义出售。包装上,除了印有英语外,还专门印上了日语“袋泡普洱茶”的字样。

日本东西物产株式会社社长坂本敬四郎说:“云南普洱茶的绝妙之处,在于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时常饮用,就会感到有利尿、促消化、醒酒、减肥、健身、增进食欲等功效。为全世界更多更广的人们的健康,应该普及饮用。”因而日本商人将普洱茶用“贵妃茶”“健美茶”“益寿茶”“快瘦茶”“减肥茶”等牌名出售。

香港,这颗“东方明珠”,还有一个称谓:“茶港”,香港人茶文化功底深厚,从汤色、口感和功效上全方位地评价熟茶:汤色红浓明亮,有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茶性温和可口,可以清饮,老少咸宜,是一种良好的保健饮料,为“养生妙品”。在香港,90%以上的普洱茶通过茶楼酒家销售。

除在本港销售外,不少香港公司还利用香港信息灵通、交通方便、贸易集中等优势,做转口贸易,将熟茶传播到五大洲。

让我们记住这些公司的名称吧:得信行、南天贸易公司、天生茶业有限公司、东荣茶业有限公司、元亨茶行、汇源茶行、广源茶行、利安茶行、永生茶庄、义安茶庄、永利茶行、协丰茶行、鹤达行、祺栈茶行、明源贸易有限公司、联合国际贸易公司、大联咖啡有限公司、云港有限公司。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很多厂家为了出口,在做小包装等精致茶时,都把减肥等概念印在包装上,而那时的中国,温饱尚未解决,何来减肥?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减肥是2000年以后的事。故不少茶人以此为依据,否定那些小包装的生产年代。其实,当时是印给海外的茶客看的。有些事就这样,越不可思议的事越是真的。

20世纪80年代,普洱茶主要出口港澳地区,每年出口1500吨左右,日本200吨左右,欧洲50吨左右。

从1986年以后,云南茶叶和咖啡自营出口创汇都在2000万美元以上,茶叶则以熟茶为主。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岁月里,熟茶为云南换回大量珍贵的外汇,有力地支援云南的经济建设。

来源: 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熟茶经典传承史(三大熟茶经典)

《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节选文章之四

概要:

1、熟茶界的经典传承

四大茶厂——勐海系茶厂——熟茶2.0品牌——科技熟茶。

2、三大经典熟茶文化

以“大厂技术派、勐海味”为代表的传统熟茶1.0经典;

以“清洁化、精细化、高端化、国民化、新茶饮”为趋势的熟茶2.0经典;

以微生物研究与大健康产业为趋势的康养熟茶3.0经典。

3、兴海茶:做经典熟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开启康养文旅熟茶新时代。

80年代普洱茶的生产格局是:

老大哥:广东普洱茶(民间称之为广云贡饼),出口数量最多。

二哥:云南普洱茶,出口数量第二。

小弟:全国许多地方生产普洱茶。

亲戚:境外的东南亚生产“边境普洱”。香港茶商在东南亚,比如泰国输出普洱茶生产技术。

这意味着,普洱茶变成一种工艺,全世界都可以生产。80年代初中期,云南普洱茶进行了生产技术与品质大升级,升级后的普洱茶,以过硬的品质,最终赢得了市场,许多专业茶客与消费者只认云南普洱茶。90年代,在港台商人的引导下,海外形成“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之共识。21世纪初,云南利用传统销区的共识,推动原产地保护,从地方标准到国标,强制普洱茶为云南独家所有,只有在云南生产的才能叫普洱茶,否则非法生产。

现代熟茶从70年代诞生以来,走的是“从正宗到经典”之路。

80年代,普洱茶出口热,大量茶从香港中转日本、法国等地。销香港本地市场的,香港茶商坚守品质,而中转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倒手乱做,反正那些地方的人也不懂普洱茶,以赚快钱为主。

80年代中期,云南熟茶工艺成熟,品质控制较好,但国内许多地方才上马普洱茶,生产的是质量参差不齐的“试验品”,遇到出口热,全部脱销。由于乱做有理,许多生产经营者把老外当人傻钱多的“小白鼠”。乱相主要有二:一是用炒青、烘青等料发熟茶,苦涩不化,喝了没保健功能,还对身体有害。二是工艺不到位的次品熟茶,仓储转化不到位的半成品普洱茶,大量经香港行销欧洲日本,最终坏了普洱茶的声誉。

由于,云南产的普洱茶坚持品控,原料好(大叶种做普洱得天独厚,云南高原阳光的优势适合做晒青原料),工艺经十年发展已成熟,加上大叶种、高原阳光造就的阳刚的茶,特征明显,辨识度高,消费者喝多了,就只认云南普洱茶。于是,市场开始形成共识,普洱茶云南产的最正宗,其他产区的开始边缘化。到了九十年代,市场共识: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在80年代产生正宗观念(市场认为云南产的最正宗)。到了90年代形成经典茶文化(90年代,台湾人为普洱茶构建经典传承谱系,比如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大传承,四大茶厂,国家保密技术,经典茶品等)。21世纪则是经典茶文化引领产业大发展。

纵观建国到现在,云南普洱茶无疑走的是,从边缘到正宗,从正宗到经典,从经典到大产业开发的产业蝶变之路。

熟茶的前身——香港发水茶,源自对民国普洱茶经典——红汤茶的仿制,经广东发水茶的进一步完善,到了70年代,在云南人的努力下诞生了现代熟茶。其经典传承脉络很清晰:民国红汤茶→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

现代熟茶自1973年试制,1975试制成功并技术定型,1979年向全省推广,进行技术扩散,80年代初技术大升级,到了1985年左右技术成熟,能生产高品质深受销区欢迎的普洱茶,市场逐渐形成“只认云南普洱茶,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的传统,这也为普洱茶最终于2008年花落云南奠定了基础。

这背后无疑是,熟茶创世纪的三大茶厂——昆明、勐海与下关的功劳,它们在70年代将普洱茶带入了熟茶新纪元,到了80年代通过技改奠定了云南在普洱生产领域的正宗地位,并在70年代末将生产技术推广到全省,普洱茶厂、宜良茶厂、澜沧茶厂、景谷茶厂等也纷纷生产普洱茶,这可谓三大经典大厂的开枝散叶。一个勐海味养活与成就了无数勐海系茶厂与在勐海建熟茶生产线的厂家与品牌。下关不但缔造了销法沱的传奇,而且通过技术与人才输出,开启了南涧凤凰沱、临沧银毫沱(当年,普洱沱茶只准下关茶厂生产,80年代后期临沧茶厂在对标下关沱的同时,私下派人到勐海茶厂学发酵技术偷偷做普洱沱茶)等泛下关系沱茶传奇。昆明茶厂作为省公司的嫡亲长子,不但输出生产技术,而且还在普洱茶生产供应方面与省内的一些茶厂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了许多地方的熟茶产业化进程。1980年云南省茶叶公司决定将全省的普洱茶(勐海、下关两厂除外)调入昆明茶厂统一拼配出口。当时调入昆明茶厂的有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厂。

90年代到2014年,普洱茶在台湾与大陆相继兴起,生茶追山头,熟茶、中期茶认大厂,是茶商与消费者的共识。勐海、昆明与下关三大茶厂,以“大厂技术派”笑傲熟茶江湖,其开枝散叶,徒子徒孙随处可见,市场拥趸无数,可谓熟茶界第一大江湖门派。许多老茶客,喝熟茶只认大厂,喝大厂熟茶放心。大厂茶,成为历史文化、技术、品质与实力的象征,构成了现代熟茶的第一个经典。

2015年,高端熟茶、国民熟茶与小青柑、茶化石受到市场追捧,标志着熟茶从1.0进入了2.0新时代,这其中高端熟茶带了“活性”革命,标志着新派制茶理念的兴起。自此,熟茶界不再是大厂技术派一统江湖,老派与新贵开始平分秋色。但在品牌影响力与产业规模开发方面,大厂茶仍然执行业之牛耳,高端熟茶新锐品牌更多的是在小众圈子里吸粉。由此看来,新品牌与高端制茶理念,要长成大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真正的时代经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熟茶一直缺高端市场,长期被当成保健的茶、品饮的茶,投资收藏以生茶为主。

普洱茶在80年代被当保健品卖,开启了熟茶的健康价值,90年代的投资收藏热,熟茶也要摆几年口感改善与升值再卖。可见,熟茶是有存放改善品质的传统。

但是到了2006年,大家都去追新茶,在厂里拿到茶,转手就能赚差价,谁还愿意等茶饼醇化后再卖?生茶工艺简单,收点原料压个饼,就能马上喝,马上上市交易,故很适合炒作新茶的模式。以前,熟茶工艺复杂,生产出来堆味重,不适合品饮,也卖不起价,大盘商或订制商进货后,要建仓摆放几年去堆味,价格卖得起来,有丰厚的利润空间,才大规模推向市场。但到了抢到就是赚到的疯狂年代,半成品的熟茶工艺——轻发酵与适度发酵,被速成普洱工艺——重发酵所取代,茶厂纷纷将茶叶发得过熟,这样堆味轻,喝起来顺口,新茶就可以喝,可以上市交易,但发过头会影响熟茶的健康物质与风味物质,也缺乏活性,没多少后期转化价值。

这就是2006年之后,市场形成的熟茶品饮价值不高,没存放价值的原因。既然熟茶上不了台面,大家就转而去追求生茶,2008年起山头纯料生茶兴起,生茶的高端市场被激活。自此,普洱茶出现了古树与台地,纯料与拼配,生茶与熟茶,古纯派与大厂派之争,在高端喝茶圈子里,前者意味着自然、生态、稀缺、高端、尊贵、品饮价值,而后者意味着大工业化、批量供给、不生态,有口感无气韵,卖给不懂喝茶的人喝……

2015年高端熟茶的兴起,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市场观念的拨乱反正,用原料升级与活性革命补上了传统熟茶长期缺失的高端环节。熟茶由健康的茶、品饮的茶,升级为:健康的茶、品饮的茶、收藏的茶、审美的茶,中高端市场与大众市场相辅相成。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高端熟茶的活性革命,其实是对熟茶1.0时代的轻发酵工艺的再认识。上文说过,80年代熟茶技术大升级最大的贡献是,形成了三七开的轻发酵工艺,熟茶发酵七成左右,三分靠仓储脂化后熟,这样制作出来的熟茶,自然非常有活性。这就是我们喝大厂生产的老熟茶,经常有喝老生茶的感觉——回甘生津气韵足,有些放了十多二十年的熟茶,还有叶底返青现象。

由此可见,轻发酵、适度发酵,本来就是大厂的优良传统,而重发酵也不是将茶叶发得过死,而是发得成熟度较高,但不影响茶叶品质。熟茶发酵以发透,保持活性为宗旨,也就是“透活”为上,以发酵不足、发酵过死为下乘,只要避免轻发酵的半生不熟(没发透),重发酵的发过头,传统熟茶的三大发酵模型——轻发酵、适度发酵、重发酵,都是熟茶生产的优良传统。

2006年以后,重发酵盛行,其带来的弊端并不是采用重手法,而是火候没掌握好,在提升成熟度的同时,将茶叶发过头了,发死了,叶底僵硬,大量益生菌死亡,茶叶有效成分大量消耗,从而失去活性。如今推行高端熟茶的原料与活性革命的新派茶人,大都是2006年以后做茶的,他们遇到的熟茶都是重发酵,而且是发酵过头的重发酵统治熟茶时期生产的,自然他们对熟茶不感冒,希望能像古树生茶那样提升熟茶品质,于是古树熟茶、山头熟茶、春茶发酵的熟茶等概念兴起。解决了原料问题之后,他们发现重发酵发过死的弊端,希望能发轻一些,让茶叶能像生茶一样长期转化,于是他们一边尝试发轻,另一方面复盘熟茶的传统工艺,发现在96年之前生产的熟茶,大都发酵较轻,发七成左右,96年到2005年是适度发酵(发八成左右)占主流,2006年到2014年,则茶叶发得过头,重发酵让茶叶品饮价值不高,失去存放价值。

由此,以五正熟茶、润元昌为代表的新锐品牌,就从历史深处打捞出轻发酵,并系统化提升工艺,形成熟茶的轻发酵体系。而巅茶等注重原料与活性的茶企,则从古树熟茶入手,从民国小堆筑茶工艺入手,探索熟茶新工艺的可能。民国筑茶是放在竹筐里,而古树茶稀缺昂贵,很难采用大堆发酵,往往只能发小堆,而且堆子小,更容易实现精细化生产与采用更严的品质管控,这就是巅茶竹筐小堆熟茶离地发酵工艺出台的背景。从此,做熟茶,除了地堆大堆发酵,还有小堆离地发酵等更多选择……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70年代创制熟茶时,也尝试过小堆发酵,但最终让熟茶技术定型的是大堆发酵,此后地堆大堆发酵法就成为了传统熟茶发酵的代名词,小堆熟茶可能偶尔也有人发,但仅仅是大堆发酵的小点缀。2005年以后,茶界才有人开始系统性探索小堆发酵技术,2015年起小堆发酵成为熟茶的一个主流发酵方式。

传统熟茶在补上高端一课之后,还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真正进入大健康时代。

科技与熟茶结缘其实很早,80年代昆明茶厂与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搞清楚了普洱茶微生物发酵机理,法国人甘普尔主导沱茶医学临床试验研究,一个是为了做出高品质的茶,另一个是为了用科学实证手段揭示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自此,大家都知道,要做出高品质的熟茶,离不开科技,尤其是微生物研究,要证明普洱茶的保健价值,也要从科研手段入手,要分析熟茶风味物质的成分,怎样让风味物质更多地呈现出来,还是离不开科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要不深入,传统师傅的制茶经验就够用了,只要深入下去,就离不开科技,越深入,科技越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普洱茶的发展,是由农业普洱到工业普洱,再到文化普洱,最后是科技普洱与人文普洱的原因。

我们要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认识普洱熟茶。这就是这本熟茶白皮书,将科技熟茶列为熟茶的三大经典之一,并提出了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做康养文旅时代的熟茶经典”之时代命题的依据。

科技熟茶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大健康时代的科技熟茶研究,进行微生物、医学等研究,打通食品、保健品与药品边界,打造大健康熟茶产业。二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将传统制造升级为工业4.0。微生物研究,在科技发酵与科技仓方面可以得到深入的应用,从而推动继“熟茶的原料与活性革命”之后的科技发酵与仓储革命,打造大健康时代的科技新经典。

台湾人在90年代,为普洱茶梳理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经典传承。在熟茶领域也在形成大厂茶、高端熟茶、科技熟茶三大经典传承,分别应对着熟茶1.0、熟茶2.0、熟茶3.0三个时代。

熟茶1.0,是传统熟茶的时代,以大厂茶为经典。七成熟的轻发酵技艺,就是大厂技术派对熟茶工艺史的最大贡献。

熟茶2.0,是新派熟茶所倡导的,其涵盖高端熟茶、国民熟茶与以茶化石、小青柑为代表的新茶饮熟茶三个分支,以高端熟茶为经典,其带来了熟茶的原料与活性革命。

熟茶3.0,是康养熟茶的主张,其以科技熟茶为经典,数控智能菌方发酵与大健康+文旅,将带给未来以无限的可能,熟茶将进入真正的大时代。

大厂茶的核心,是勐海味。高端茶的核心,是山头熟茶(又分纯料熟茶与山头拼配熟茶),科技熟茶的核心是大健康。

概言之:

熟茶1.0经典(传统熟茶):四大茶厂(大厂传统);

熟茶2.0经典(新派熟茶):百花齐放,尚待形成经典;

熟茶3.0经典(康养熟茶):康养文旅熟茶经典,大益、兴海等产业链公司有机会。

文章节选自《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如何做大康养文旅时代的中国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佳兆业茶业集团出版,作者李国标(笔名白马非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