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的遇见
古茶的韵味
是自然生命的诉说
是时光分享的故事
2021年1月1日,古茶林·西北运营中心新店带着普洱茶的一脉香承与茶人的接力,继往开来。古茶林·西北运营中心新店开业暨2021辛丑牛年生肖纪念饼上市活动在西北国际茶城一楼中厅盛大开启。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郑双成,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泽伟,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陕茶网总编郭建军,陕西省茶业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普洱茶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力军,西安市西商茶叶文化协会会长,西北国际茶城董事长方超,西安市西商茶叶文化协会秘书长应谊,云南春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春明,云南春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总监杨竹军,茶叶专业高级农艺师,西安勐普秦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学会会员,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缪泽群,陕西青年网、新丝路茶网总编辑纪文波,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茶贵人出品人奚斌锋,陕茶网编辑郭晓萱,茶友网(原中国普洱茶网)、【亚太茶业】全媒体西北大区总经理李杨等领导及媒体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现场高朋满座,八方来宾欢聚一堂
来宾现场签名留念,并为古茶林新店开业留下美好的祝愿。
现场还有手工制作金瓜贡茶,茶香弥漫整个茶城。
开场:唯美的古风舞蹈《闲庭絮》
活动主持人:古茶林西北运营中心销售经理陈刚
领导嘉宾共同剪彩,吉日吉时,寓意万事顺意
众嘉宾共同剪彩,为古茶林在西北国际茶城的新开始翻开新的篇章。
古茶林:2021辛丑牛年生肖纪念饼正式发布
下午15:38,在大家的见证下,古茶林【2021辛丑牛年生肖纪念饼】正式发布上市。
古茶林【2021辛丑牛年生肖纪念饼】甄选云南凤庆3200年古茶树群落百年以上古树鲜叶为原料精制而成,汤色黄绿明亮,香气纯正,滋味浓厚饱满,回甘持久。
古茶林销售总监杨竹军为大家详细介绍牛年生肖饼的设计理念
新年伊始,古茶林董事长杨春明还为到场的经销商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新年礼物:6.66斤的辛丑牛年生肖特制大饼!
活动现场品鉴了三款茶,分别是百年树龄的【辛丑牛年生肖饼】、500年树龄的【香竹箐古树茶】,以及千岁王系列之2100年树龄的单株古树茶。品鉴过后,在场的领导、嘉宾及茶友都大纷纷表示,被这古树茶带来的美妙滋味所征服。
现场开汤品鉴古树好茶
关于香竹箐古树茶,春茗古茶林董事长杨春明也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说:“这是一款树龄500年左右的古树茶,原料来自3200年世界茶祖所在的香竹箐古树群落,足见其珍贵。”
古茶林西北运营中心总经理缪泽群详细介绍千岁王之2100年树龄单株古树茶
陕西省茶业协会副会长王力军点评千岁王之2100年树龄单株古树茶
抽奖环节,把新年的祝福好礼带回家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郑双成抽取了三等奖3名,奖品为古茶林【时光里】熟茶。
陕西省茶业协会副会长王力军抽取了二等奖2名,奖品为古茶林【三百岁】寿眉。
春茗古茶林董事长杨春明抽取了一等奖1名,奖品为2019年400g【香竹箐】。
现场活动气氛热烈,虽然活动接近尾声,但古茶林茶品的品质得到了现场茶友们的认可,纷纷排队争相购买,现场高潮迭起!
古茶林简介
古茶林为云南春茗茶业的主打品牌。
云南春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于1989年,现座落在闻名遐迩的世界滇红之乡——凤庆县滇红生态产业园区,主要致力于茶园种植与示范、茶叶初制与精制、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茶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与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是推动云南凤庆茶区茶叶产业化创新发展与山区扶贫建设领军企业。
公司创始人,杨春明先生,云南凤庆香竹箐古树茶传承者,普洱茶学者,一直致力于香竹箐古树茶群落的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并在2018年,成功申报了临沧市第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龚正礼专家工作站,全面开启临沧地区古树茶资源挖掘与开发,并承担了古茶资源筛选与繁育、古茶树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古茶树资源保护性开发等项目,并依托“古茶林”品牌,致力于开发中国珍稀古树茶,开启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新产业模式,将这一地区古老、特有的古茶树资源传承并推广开来。
春茗茶业拥有丰富的古树茶资源,拥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生态茶园10000余亩,拥有百年以上古树茶资源1万多株,覆盖20余个产茶山头,并获得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使用许可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有机茶园认证、绿色食品等权威认证。
春茗茶业的主打品牌——古茶林,定位中国珍稀古树茶,只做纯料古树茶
古茶林,只做具有时间价值的古树普洱茶、古树白茶、古树红茶三大品类。
古茶林的产品按树龄分为三个系列:【时光里】、【三百岁】、【千岁王】。
时光:好喝不贵的茶。原料为树龄100——300年的古树茶。每天放心喝,轻松没压力。
三百岁,品鉴茶级别。原料为树龄300——1000年的古树茶。适合谈茶论道,用心品饮。
千岁王,收藏茶级别。原料采自千年以上的古树。适合长期持有,保值、增值。
勐普秦香茶业简介
勐普秦香茶业,深耕陕西普洱茶市场二十年,2018年与春茗茶业合作,成立了古茶林西北运营中心。
勐普秦香茶业,全称西安勐普秦香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工商注册于2009年,是西北地区第一家普洱茶专营店。
2000年7月15日在西安市新城区人和市场开业
创始人缪泽群,茶叶专业高级农艺师,中国茶叶学会会员,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普洱茶百科》一书。
1977——1981 高考恢复第一年,考入湖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1——2000 先后任湖南省农业厅茶叶示范场场长、娄底茶厂厂长、娄底茶叶公司业务经理等。20年光阴,积累了丰富、全面的专业经验,茶叶的生产培植、技术推广、产品加工、业务市场,各个环节全面覆盖。
2000至今 创办勐普秦香茶业公司。从业四十多年,从技术到市场,经验全面,深受茶友欢迎,粉丝们亲切地称其为“老缪”。
勐普秦香的产品优势
原料放心
所有茶品质量有老缪把关,百分百放心。
仓储放心
自有茶仓,位于西安,是典型的北方干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储存的茶叶,没有霉变风险、无仓味,且香气高昂,茶汤浓厚、口感饱满、回味甘甜。
北方仓老茶选择多
勐普秦香拥有西北地区最老的普洱茶仓,老茶存量大、选择多。
老茶友们都知道,“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仓储是升华”,这是影响普洱茶品质的三大因素。
古茶林,主要采用国家级优良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为原料,自有一万三千多棵古茶树,原料优势显著;
从1996年建厂到现在,有二十多年的工艺经验积累。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技术加持,又使得古茶林的工艺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勐普秦香的茶,全部是在西安干仓存放。秦岭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适合茶叶的仓储。这也刚好符合了勐普秦香的做茶理念:健康,好喝,西安仓!
由古茶林和勐普秦香合作的古茶林西北运营中心,必将让普洱茶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大放异彩!
捻一缕茶香,只想守半盏时光,看岁月在指尖滴尽时,听一指禅音,在耳畔鸣唱。每日从纷繁中抽身,置于闲暇,与一盏清茶相对而坐。嗅着那淡雅的清香,看着那渐渐舒缓的叶片,揣摩着她深藏在内心的嫩绿,和那曾经的秦时风、汉时雨。用舌尖去感知茶汤的温度和那温度溶着的一份暖意,由着那份暖丝滑入喉,渐渐的流入内心……这个冬季,店里新到了几款普洱茶,也算是每日与我相伴了,各种拆啊,喝啊,简单跟大家普及一下。
第一款: 《懂过大树》
懂过坐落在邦马大雪山斜伸出的一条小山脉上,海拔1750米,是勐库西半山最大的村寨,听村民说有 4 O O多户人家,面对着的是大户赛和邦马大雪山,懂过离大户赛直线距离最近。四周已没有大森林,水田很少,地多为旱地,山坡上一级级一台台的旱地种的几乎全是茶,整个懂过村委会一共有4个自然村,村村都以种茶为主,4个村新茶地、老茶地各占一半,新、老茶地合计面积已达5700多亩,是勐库西半山茶园面积最大的村委会。懂过虽然在南勐河西岸,地理上属于西半山,但它却不像大户赛、三家村、公弄那样对着东半山。
懂过茶叶外形略小,属于大中小叶种混种,水浸出物丰富,茶叶香气可以融于茶汤之中,回味浓郁有个性,苦底较重,回甘快而持久,甘甜协调不若冰岛、坝糯,而质重气强则过之。在勐库大叶茶中,风格自成一派。
懂过大树茶饼圆正厚实,条索肥壮较显毫,冲泡后汤色金黄透亮,香气清香浓郁,融入汤中,滋味浓醇,茶气较强,入口稍苦,回甘快而持久,既有阳刚霸气之韵,又有甘甜细腻之感。是您品饮,聚友鉴赏,收藏的上佳选择。
第二款: 《五星孔雀》
在云南省境内,普洱茶最优质的原料大都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流域,澜沧江流域的茶树,与保持良好的原始森林植被相伴,这种生态环境,让澜沧江流域,云南省境内又多了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特别馈赠。
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着稀。孔雀翩翩,五星闪耀。中茶五星孔雀(普洱生茶)饼形圆整大气饱满,饼面条索墨绿肥壮,白毫显露。香气清香浓郁,清幽高扬,伴有清甜花香,汤色金黄明亮,滋味浓强饱满,喉韵清甜可口。杯底留香,叶底黄绿,柔软而有弹性。
第三款 《昆明铁饼》
昆明铁饼,本意就是当时昆明茶厂利用铁磨具压制的圆饼茶。传统加工圆茶的模具,原是石质的。加工时,布袋里装上茶叶,袋口打个结,置入木模或石模压制。袋口打的结,正好在底部留个坑。技术革新的热潮,一直在鼓励改进模具,试图用机器替代笨重的手工操作。50年代中,铁制模具出现了,但只试验,没有正式生产。60年代开始生产,但并没有产品上市或者很少铁饼产品上市。70年代初,开始用机压模具生产饼茶,因未使用布袋,压出的饼茶底部无坑,边缘平直,与传统的泥鳅边大不相同,被称为“齐边”七子饼茶。
中茶昆明铁饼(普洱茶生茶)以严苛的标准,甄选历经长久干仓自然陈化的云南布朗山茶区优质老树茶菁,以传统昆明铁饼加工工艺蒸压而成。茶饼外型圆润厚重,饼面条索油润肥壮;冲泡后汤色橙红透亮,陈香浓郁,带有令人愉悦的甜香,滋味醇厚甘润,喉韵深长。
第四款 《革登古树》
革登茶山虽然在古六大茶山之中面积是最小的,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古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尊奉孔明为茶祖,认为是孔明教会了他们种茶,茶王树亦为孔明所栽。清阮福《普洱府志》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士人常采茶时,先具酒醴祖祭于此。”古六大茶山有很多的大茶树,都未能入册,唯独此棵大茶树入册,“茶王树”之名,实至名归。
革登茶山所产的茶叶芽头粗壮,满枝银茸,民间称为革登“大白茶”,是加工贡茶进京入朝的首选原料。其茶汤质较柔、苦涩较弱;花香明显、香气高、杯底香较好。
中茶革登古树精选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革登产区古树茶菁为原料,经手工揉制,传统蒸压,低温干燥而成,饼型圆正饱满,条索肥壮,芽毫显露,纹理清晰。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饱满浓郁,悠悠兰韵及蜜香在口腔中萦绕久久不散,滋味醇厚,饱满顺滑,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十泡有余仍喉韵清凉甘甜,是为品饮收藏佳品。
第五款 《勐海号》·生茶·熟茶
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普洱茶发祥地,有着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野生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最权威的普洱茶科研机构。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大叶种茶种质资源库。创造了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税收、从业人口等多个茶产业的第一、多个世界之最的勐海,已然成为爱茶人士向往的圣地和茶叶贸易中心。对于历史最为悠久的普洱茶企业——中茶普洱,也走过了80年的光辉岁月。中茶普洱,有积淀多年的品牌信誉和悠久历史,以老百姓喝得起的放心茶、健康茶走进了更多消费者的生活中,从中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普洱、了解普洱、懂得普洱。
随着2018中茶普洱勐海号创号首发品鉴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普洱的王者归来,让中国茶业界为之震动,让茶业界和更多茶友知道了中茶,了解中茶,喝上了中茶。
此次创号首发的中茶普洱勐海号,是云南中茶首次启用“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别是勐海号的熟茶,选取了勐海传统工艺发酵的布朗山新班章、老曼峨、坝卡竜、坝卡囡四个村寨大树原料,配勐海十年陈料,是云南中茶首款古拼熟茶。
生茶的条索壮硕,色泽茶青,有白毫。汤色黄绿,敞亮,轻闻,感觉有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再闻,又似有陈香。有苦底,但能迅速化开,生津。五六泡以后,最先带有蜜香,一口下肚,全部喉间都是清凉的,是中茶普洱的味道。
要谈论仓储发展史,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产销格局。普洱茶有边销、内销与外销。普洱茶的仓储概念是诞生于外销。普洱茶的外销长期以香港的本地消费及转口贸易为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的外销史就是普洱茶的港销史。普洱茶的仓储史是附属于港销史的。
这说的是,1950年到1978年的情况。其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再是港销与港仓一统天下,其他地方的消费市场与仓储也蓬勃兴起来了。而且外销带来的两次普洱茶热,一次是8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热,另一次是90年代的台湾热,最终这股热潮传递回大陆,形成了2003年以后的大陆普洱茶热。
普洱茶的外销变迁,其实就是出口转内销线路:香港(1950—1978)——日本、法国(1978—1989)——台湾(1990—2002)——大陆(2003至今)。
下面白马非马,将围绕这条出口转内销路线图,来梳理普洱茶产业的变迁大逻辑。并在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普洱茶仓储发展脉络……
普洱茶的龙门一跃(三级跳):先后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中国主流文化接轨,并在大陆完成产业链崛起
1978年,有香港茶商将普洱卖往日本,引起了日本的普洱茶热。1979年,甘普尔先生成为了云南沱茶在欧洲的总代理商。这意味着,普洱茶的外销继传统的香港、东南亚市场之后,西方主流国家的市场也迅速打开了。
自1978年开始的普洱茶健康热可以用以下两个故事来说明:
据老茶人邹家驹撰文介绍,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两三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
据下关茶厂宣传资料,云南沱茶(外销)是下关茶厂开发研制的新产品,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该产品1975年开始试制,1976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得外商好评,1979年香港天生行罗良先生陪同甘普尔先生到广州参加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签订了由甘普尔先生在欧洲独家经销云南沱茶的长期协议。之后批量出口,销往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卢森堡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如果说,普洱茶的传统外销地区贡献了普洱茶的大众品饮价值,即低档的廉价日常饮料,虽然也有一些有钱人、读书人在喝它,但都是将其当成普通的茶品;那么西方社会则发掘了普洱茶的神奇保健功能,让其脱离了引车卖浆者流的“低级趣味”,与西方主流社会的健康价值接轨,从此普洱茶交了好运。这是普洱茶的第一跳。
90年代,台湾为普洱茶穿上尊贵的文化外衣,让其成为最具历史感、最神秘、最原生态、最具品饮价值的中国茶,不喝显得没文化,不做普洱茶显得没追求,变成投资收藏界的宠儿。台湾人的第二跳之后,就是大陆人在2003年开启了惊天动地的第三跳,让普洱茶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疯狂追捧与炒作。
如果说,日本人、法国人玩的是健康股,台湾人玩的是文化股,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股阶段,那么大陆人就将这些概念股进行放大,并落实到强大的普洱茶产业链,让普洱茶真正雄起并傲视中国茶界!
产销格局变迁下的普洱茶仓储发展
建国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变迁如下:
1950年——1977年:普洱茶外销香港,做旧技术催生仓储与熟茶事业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港商主导的香港、东南亚普洱茶市场。这是低档大众口粮茶时代。
五六十年代,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故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由拥有出口权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拥有销区话语权的香港人所保持。50年代,香港茶商不但是销售主力军,还是生产主力军。因为50年代初期,他们采用人工做旧技术,复制号级茶,并将快速陈化后的普洱茶大量供应茶楼。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于是香港茶商向东南亚与广东调原料,生产做旧普洱茶。做旧就是熟茶与湿仓茶的前身。可以说,香港人在五十年代初研制的做旧,开启了普洱茶的仓储时代,以及其后的熟茶时代。此外,越南、泰国的“边境普洱”也在兴起。
五十年代,广东进出口公司的成品茶在香港不太好卖,因为没有经过做旧。广东为打开成品茶市场,于是在50年代后期破译香港的做旧技术,并于60年代初期形成广东普洱茶的技术风格,并将成品茶大量出口香港。在广东普洱茶的冲击下,香港丧失了生产普洱茶的优势,转而大量向大陆进口普洱茶成品。广东普洱茶,是带有广东烙印的熟茶,其跟后来的云南现代熟茶风格差异很大,其采用广东毛茶、云南毛茶与越南毛茶进行发酵,故生产出来的成品,被称为“广云贡饼”。
在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的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用于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当然,广东公司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是广东原料,云南青只是配角。广东公司也会向云南计划调拨成品茶,但数量有限。
70年代初期,云南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自然想生产成品直接出口,于是派人去广东学习做普洱茶,加以改进提升,从而诞生了划时代的现代熟茶。熟茶在1975年试制成功,通过参加广交会,引起了香港茶商的极大兴趣。香港茶商将云南普洱茶(特指熟茶)出口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普洱茶热,并介绍法国人甘普尔来做沱茶,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普洱茶热。于是,从1978年起,云南开始在普洱茶国际贸易中崭露头角。但真正取得统治地位还是在九十年代完成的。
1978年——1989年:保健价值逆袭西方社会,肇庆开启普洱茶洞藏时代
这是普洱茶健康价值传播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时代。也是全国人民都来生产普洱茶,出口日本与西欧的时代。也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大量过期烘青、炒青用来渥堆生产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不但不好喝,苦得像中药,而且对身体没好处,这让追求健康而来的老外情以何堪!最终普洱茶因供过于求,以及质量信誉问题在日本等国家销量萎缩。
但因祸得福,过了混乱的八十年代,自然要正本清源,万法归宗,最终奠定了云南的江湖地位。因为,通过市场的教训,商家意识到普洱茶还是云南产的最正宗,因为其有核心武器——云南大叶种晒青原料,以及先进的熟茶渥堆技术。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慢慢就在90年代形成共识,并在2003年以后通过云南茶界的努力争取(制定云南独享的排他性标准),最终于2008年写进国标里——云南之外产的普洱茶,属于非法。
八十年代,云南普洱茶的出口量只能排第二,广东普洱茶出口量比云南大得多。从1980年开始,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海南、江西等地也在生产普洱茶,多的生产几百吨,少的几十吨,甚至几吨,都来蹭普洱茶出口的热度。香港人只认广东与云南产的普洱茶,但为了利润,还是将其他省份五花八门的普洱茶买过来,转手卖到日本等国。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热,也让肇庆防空洞仓储横空出世,从而终结了普洱茶只是藏在香港之格局,开启了90年代台湾仓、广东仓、昆明仓、大马仓等早期地域仓储热潮。
之所以出现肇庆仓,是因为8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生意太好,要准备的存货太多,仓库装不下,有人打起了防空洞的主意,就诞生了继香港仓之后全球第二个地域仓——广东肇庆仓。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80年代,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大省,还是茶叶的生产及出口大省,肇庆占广东省茶叶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茶叶货源基地,肇庆每年为省公司采集茶叶超过2000吨,而当时省公司茶叶年存量约5000吨。货源多时,各仓库都堆满了,剩余的只好堆放在公司内的空地上,常常是堆成十几米高山丘似的,上下用油布包起来,但一遇到阴雨天,就必须提前将货物转移。
时任肇庆茶叶公司第一任老总的黄总想到一个办法:租防空洞存放。当第一批送到防空洞存放的普洱出仓后,竟受到了香港买家的一致好评。从那以后,防空洞成了存放普洱的宝地。现在肇庆市城区已有六七个防空洞用来存放普洱。最有名的要数七星岩的象山防空洞,近4000平方米的地方,从1985年沿用至今。不少爱茶人士都十分青睐肇庆的防空洞普洱茶。
资料显示,他们不但藏茶,还利用防空洞恒温恒湿的特点发酵普洱茶。
1990——2002:投资收藏市场启动,地域仓储勃兴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西方国家热,引起了马来西亚、韩国人,尤其是台湾人的关注,一些小圈子里开始喝普洱茶。为什么这些小圈子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人大都有经济基础,读过一些书,这些人参与进来,最擅长的事莫过于为普洱茶贴金。如果说,香港人在七十年代后期,将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作为卖点,吸引了日本人、法国人的极大兴趣,从而为原本不入流的普洱茶贴上了神奇功效的金,那么以台湾人为代表,包括韩国人、马来西亚人无疑就为普洱贴上了文化的金。于是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原生态价值被挖掘出来了。
既然谈历史文化,那肯定要寻宗问祖。四川、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普洱茶肯定要跳过,连生产了数十年普洱茶的广东也要跳过,越南、泰国被归为“边境普洱”也要跳过,要追溯到云南这个原产地来。这还不算,对普洱茶进行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时代的断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号级茶被神话,被这些有文化的喝茶人、研究茶的人、卖茶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于是他们要去云南寻根,一定要跑到普洱茶的龙兴之地——易武看看。1993年,全球首次破天荒的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在思茅召开,为他们来云南寻根大开方便之门。其也通过到易武凭吊与复制老字号的辉煌,续接了普洱茶的先天祖气,从此普洱茶打通了任督二脉,凭借文化普洱的名义,在中国茶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普洱茶大时代……
台湾人的加入,让89年萧条下来的普洱茶市场,又热闹起来。90年代的普洱茶产销格局是,云南生产,地域仓储开始遍地开花,台湾玩文化,主导产业话语权。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普洱茶靠文化起家,但真正将台湾普洱茶市场推向高潮的,还是普洱茶神奇的疗效。
台湾茶人石昆牧在《真实的台湾与普洱茶近年史》一文中说:
台湾普洱茶收藏,起于邓时海教授于1991—1994年间开始系统整普洱茶历史与部分茶品。此时有—群台湾政商、学界、医界、宗教界、IT界等爱好者开始收藏。1995年12月《普洱茶》一书正式发行,开启普洱茶茶品系统研究之始。
时任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卫生署参亊孙露西教授于1993年开始研究普洱茶,证实1986年法国研究报告,普洱茶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其效果比西药安妥明还快且无副作用,1999年媒体公布此份研究报告,瞬间台湾普洱茶市场兴起,也带动1995年12月邓时海教授出版《普洱茶》一书的销售及影响。1999年是台湾普洱茶兴盛始启!
台湾普洱茶崩盘,是因为香港媒体于2001年勘查港粤普洱茶湿仓,又前往云南国营厂,由谢姓廖姓台商带领进入参观紧压车间、渥堆车间、毛料仓库。而后在11月周刊发表,极其丑化,中伤普洱茶制作、紧压、仓储。兴也健康,败也健康,台湾普洱茶市场至此崩盘。然而紧接著,2002年广东市场兴起!
地域仓储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遍地开花,是因为台湾人开启了普洱茶投资收藏时代。以前普洱茶藏在香港,是一种以品饮为目的的快速仓储陈化技术。也就是在高温高湿的仓库存放三四年,茶叶变旧了,就大量上市交易,用来品饮消费。香港人已经将茶叶快速转化了,可以现喝,大家没有必要买一大堆茶,摆起来慢慢喝,都是喝多少买多少,其他地方也就没有建仓的动力。
总而言之,90年代之前,普洱茶是低值消费品,普洱茶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与仓储专业分工之格局。也就是云南与广东作为生产方,为降低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率,往往以销定产。也就是生产方靠规模产量、资金周转与低库存赚钱,而香港人通过仓储再加工赚钱。普洱茶才生产出来,是半成品,要通过仓储才是成品。这样一来,大家分工明确,各赚自己应该赚的钱,配合非常默契,即云南、广东赚半成品加工的钱,香港赚仓储后期加工的钱!
但8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的广东肇庆仓打破了“大陆生产,香港仓储”之格局。肇庆仓的出现,开始是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因为仓库不够摆,将茶叶放进防空洞。不料香港人非常认同防空洞仓储。加上80年代香港的地价房价已经很高了,大规模仓储茶叶变得不经济,其恨不得能找到新的“小弟”来替代自己仓储。有了港商的大力支持,以肇庆为代表的大陆防空洞藏茶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广东不但肇庆,而且其他地方也在探索洞藏,昆明也有圆通山防空洞藏茶。在很长一段时间,连云南产的普洱茶,都要拉到广东肇庆洞藏一段时间,再销往香港,从而开启了继香港仓之后的普洱茶洞藏时代。
与此同时,云南人也没闲着。80年代普洱茶生意非常火热的年份,加上特区建设热,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想到离香港最近的深圳特区淘金,这样既把茶叶出口生意做了,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又支援特区建设,是不是很爽的事!于是,1988年底云南茶叶公司在深圳设立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公司,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开发香港市场。因富华公司在深圳有仓库,普洱茶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再运香港,故非常受茶商欢迎。富华公司的仓库,可以算深圳仓的鼻祖。现在深圳房价这么贵,在深圳大规模藏茶不经济,早年深圳还是为普洱茶仓储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90年代,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被台湾人挖掘起来,那些在销区收藏茶叶的人,肯定要建仓,从而推动台湾仓、大马仓、韩国仓等等地域仓之兴起。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之外的地域仓兴起,开始是为了货物周转(中转仓库)与降低仓储成本(相比香港仓储费用极低)——肇庆仓,后来是为了投资升值。
投资收藏推动年份茶交易火热,台湾人、马来西亚人等普洱茶新贵,不但到香港淘老茶,也跑到云南找茶。但云南省公司与茶厂没有仓储成品的传统,除了积压的滞销货外,其提供的都是新茶。而且他们经常跑云南也辛苦,而且增加差旅费,也需要在昆明有合作伙伴帮他们组织货源。于是,昆明的一些茶商抓住这个巨大的商机,一边帮外商向厂家下单定茶,一边在昆明建仓存储年份茶,卖给台湾人、马来西亚等外商,在淘了普洱茶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在90年代开启了昆明仓时代。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随着90年代兴起普洱茶投资收藏热,复制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茶成为了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大量的假老茶就是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出来了,让人趋之若鹜,奉为神明!直到现在做假老茶,还是一门赚“白粉的利润,不用操杀头的心”的“绝好”生意!!
2003——2007(仓储的大盘时代):大陆普洱茶兴起,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
虽然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但直到2008年之前,市场上的茶品良莠不齐,湿仓茶可以说泛滥成灾。
这里要说一下香港传统仓储的霉变现象。香港的完整仓储是由入仓与退仓构成。入仓,就是将茶叶放入密封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让茶叶快速转化。在入仓过程中出现发霉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其原理跟熟茶渥堆一样,都要利用微生物来发霉。对霉要一分为二来看,益生菌我们欢迎,杂菌与腐败菌要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之内。在密封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茶叶转化其实是很难控制的,在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的同时,也会滋生许多杂菌与腐败菌。我们通常说的“霉变”,是指杂菌与腐败菌多的情况。对于入仓后有一定“霉变”的茶,就要用退仓技术来清除杂菌与腐败菌。在通风透气、温湿度降下来的环境下,茶叶中的微生物会继续变化,益生菌会增多,杂菌与腐败菌会减少。当杂菌与腐败菌在安全范围以内,我们就说仓退得干净,在安全范围以外,就会觉得仓味重,仓很难退干净。
所以,我们对湿仓茶要科学辨证地看,不能一棍子打死。高温高湿只是表象,怎样将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才是关键。现在香港的仓储技术已经在湿仓基础上进化,变得安全可控得多,不能简单的说港仓一定就是湿仓茶。即便是湿仓茶,也要辨证来看是否可以喝。
干仓不需要退仓,因为其没有入过高温高湿的仓,其主张茶叶密封自然存放,将湿度严防在75%以下,湿度低了许多,茶叶的微生物作用就没有湿仓茶激烈,也会产生不同于湿仓茶的菌群,以益生菌为主,杂菌、腐败菌少。这就是干仓茶为什么闻起来没有刺鼻的仓味的原因。最多是茶叶存放久了比较沉闷,需要在通风透气环境下“醒茶”。
为什么会出现干仓概念,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存茶,茶叶虽然能快速转化,但茶叶往往会霉变。在普洱茶不值钱的年代,消费者认为其就是一种低档的东西,便宜就好,品质没必要去过多追究与较劲。
但日本人、法国人把普洱茶当保健品卖就不一样了。如果普洱茶过不了安全关,老外是不买账的。于是我们看到80年代做了普洱茶的药理实验,证明对人体有益,特别是“降三高”作用明显。为消除日本人对“发霉”的误解,就要研究微生物怎样参与后发酵,以证明“发霉”是健康安全,对人体有益的。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普洱茶的加工与仓储已经提升到食品安全、保健价值的高度上来。90年代,台湾人在宣传普洱茶的品鉴审美价值、越陈越香价值,其对普洱茶的要求,不但是健康、安全,还要好喝、颜值高,越存越好。显然香港传统的高温高湿存茶,无法满足这一消费升级之需要。于是在九十年代酝酿,到了2001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干仓概念,并将香港传统仓储贬低为湿仓。
2003年大陆普洱茶市场兴起,开始大家受香港传统仓储影响深,随着干仓概念的普及,到了2005年以后,干仓取代了湿仓,成为行业共识
2003——2007年,是普洱茶仓储的大盘时代,臧品良莠不齐,只要是片树叶子,说是普洱茶,都会有人要,傻傻收藏起来,期待若干年后解决女儿的嫁妆,与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2005年以后干仓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用湿仓茶来投机获利的还是非常多,也就是说那是湿仓与干仓并行其道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天量茶叶存放在东莞,东莞也取代了香港、肇庆,成为了藏茶之都。
2008——2014(仓储的小盘时代):自然仓大行其道,科技仓引领未来
2007年,普洱茶价格冲顶暴跌,市场上的天量库存动不了。于是普洱茶进入了小盘时代,也就是选择古树茶、品牌茶来建仓。这时普洱茶也进入专业仓储时代,不但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仓技术成熟,而且北方仓、西北仓、华东仓、华中仓,等各种销区地域仓兴起来了,原产地仓储也在兴起,勐海仓、思茅仓、景谷仓、临沧仓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期,不再是湿仓与干仓并行,而是干仓一统天下,大家都有意识地选择干仓存放,并摸索出干仓自然存放之道,于是各地的自然仓成为最主流的仓储形态。与此同时,人工控温控湿的技术仓也在兴起,并研究微生物与仓储的转化,打造科技仓。
被否定的湿仓,在这一时期借助技术仓之名义,获得新生。高温高湿虽然有弊端,但其能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茶叶转化时间。那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又让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以内,这就是技术仓兴起的原因。目前自然干仓大行其道,随着微生物科学深度介入普洱茶的后发酵,技术仓已经披上最时髦的外衣,将以科技仓的名义,在未来与自然仓并驾齐驱!定向培育与选择菌群就是黑科技之一,也就是今后你需要什么样风味的普洱茶,我都可以通过菌群的定向控制,来按需制定微生物配方及仓储模式,以陈化出消费者需要的口感……
2015——(健康仓时代):大健康产业与年份茶交易催生新型仓储概念
2015年以来,有三个东西需要关注:
一是普洱茶作为大健康产业,未来前途无量。
这样,普洱茶仓储将迎来健康仓时代。以后各种仓储概念会弱化,会形成自然存放与人工深入干预两大流派,不管采用何种仓储模型,其最终目的都是回归到健康之道,这就是未来将进入健康仓时代之原因。
二是普洱茶告别卖新茶的“速成普洱”时代,重回年份茶交易体系。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
其实是“速成普洱”,即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今后,普洱茶要重新回归半成品工艺,让半成品在通过后期仓储熟化为成品,并形成绝大多数的新茶、中期茶以品饮消耗为主,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的格局。
也就是,新茶品饮消费,以前发酵与绿茶化的创新工艺为主,其适合现喝及三到五年之内喝掉。(占40%)
中期茶以传统普洱茶半成品工艺为主,后期仓储五到十多年,转化到一定程度,大量品饮消费掉。(占40%)
挑选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占20%)
三是仓储形成金字塔结构:原料仓、流通仓与精品仓各安其位
仓储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原料仓,这是料头与生产厂家的战略性收储,以应对原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为拼配储备原料。二是流通仓,其模式是仓储两到三年,最多七八年,然后大规模推向市场,其是快速流转,走大货的模式。而且其是一边仓储,一边卖茶,只要有客人要,不管是新茶还是中期茶,都很乐意开仓放粮。第三个层面是精品仓。仓储要大幅度升值,必须物以稀为贵,显然不是大货,而是精品才有长期存放的价值。大货还是要在流通仓快速变现。天量的莞仓,为什么卖不起价,变现难,其实就是搞混了流通货与投资货,大量的流通货长期投资,这无疑是莞仓的悲剧!
流通仓与精品仓可区隔建仓:大货存流通仓,以卖新茶与中期茶为主,有长期陈化价值的优质茶品入精品仓,以卖中期茶与老茶为主。二八法则,将成为普洱茶仓储发展的主流:仓储二分精品收藏,八分大货流通。
如今,普洱茶仓储已是三足鼎立,即勐海是原料仓的高地,东莞是速成仓的高地,昆明是慢养仓的高地。至于流通仓这块,勐海会形成原产地流通仓,东莞会形成速成流通仓,昆明会形成“互联网+流通仓”。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