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源头

找到约2,22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易武茶区的普洱茶分别有哪些品质特点?

  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易武和普洱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到现在的普洱茶标志性山头,易武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茶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七村八寨”,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八寨是指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曼洒寨、新寨。

  易武麻黑

 

  麻黑的茶树基本是由汉人管理栽培,与易武地区其它少数民族管理的古树滋味略有不同,麻黑所产茶叶叶面宽厚、墨绿,条索紧结、匀整,黑亮超群,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是易武特色“香扬水柔”的最典型代表,在易武地区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

 

  易武高山村

 

  高山村是纯彝族村,高山村的古茶园非常出名,生态环境保持的相当好,高山村的茶树未经矮化,基本属于自然生长。

 

  高山村古树茶特点:古树茶条索非漂亮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香气极为出色,余韵悠长。

  易武落水洞

 

  落水洞和麻黑村相邻,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落水洞的地形比较特殊,四周环山,整个村子如同坐在锅底,村子中央有一口供全村人饮用的井,村子背后有一棵名气极大的茶王树,据说树龄800年左右,许多爱茶人去到易武都一定要去看看这棵茶王树。

 

  落水洞古树茶特点:条索紧实,外形呈黑灰色,白毫显露,冲泡以后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蜜香馥郁,这一点在易武茶中落水洞显得尤其突出,韵味无穷,汤质醇厚,滋味甘淳鲜润。

 

  易武曼秀村、三合社村

 

  曼秀村属于麻黑村委会,距离麻黑6公里,距离易武3公里,曼秀村是一个纯汉族村,曼秀村种茶和做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

 

  曼秀村普洱茶特点:茶条索黑亮,松紧适度,茶汤金黄,香气高扬,水路细腻,回甘生津持久绵润,蜜香甘冽,品后喉咙极为舒畅。

 

  三合社村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纯彝族村,种茶历史悠久,三合社村古茶园最大的特点是生态保护极好,茶园和森林古树混生,环境非常原始。

 

  三合社村所产古树茶叶片宽大肥厚,条索呈现墨绿色,茶汤金黄透亮,色泽较深邃,香气高亢,蜜香劲扬,回甘生津迅猛明快。

  易武易比村、张家湾

 

  易比村位于易武西南方,距离乡镇不远,最近几年受到的关注较多,易比村种茶做茶的历史很长,清朝老字号“安乐号”就出自易比村,而且清朝光绪年间李开基大人就是带着这里所产的茶进宫面圣,光绪帝品茶后龙心大悦,才得赐“瑞贡天朝”的牌匾,易武从此殊荣加身,得万千仰慕,有茶友会有疑问,觉得瑞贡天朝不是车顺号吗?和安乐号什么关系?实际上当时所赐瑞贡天朝牌匾不止一块,故事曲折,这里就不赘述了。

 

  易比村的茶主要特点: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好,杯底有浓郁蜜香,香气持久,耐泡度高。

  张家湾这个名字出现更多的是在普洱茶史籍典故中,张家湾位置很特别,在抗日战争以前,茶山上贩茶贸易往来还算正常的时候,六大茶山北部所有茶商去越南莱州都要经过张家湾这个小寨子,张家湾在当时是马帮歇晌修整的驿站,这也是张家湾在众多易武村寨中成名非常早而且名气不小的原因之一。

 

  张家湾的茶是纯正的易武味,外形匀整显毫,色泽银白,冲泡后汤色金黄,滋味饱满细腻,润泽甘淳,香气极其高扬,蜜香浓郁柔和,品后有小家碧玉之感。

 

 

来源: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普洱茶到底纯料好还是拼配好?

导语:普洱茶流行,不过而二十来年间,从懵懂到认知,从小白变大神,我们经历、并附和了许多概念,从产区到山头、从古树到高杆、从毛茶到年份、从拼配到纯料......

正因为世间没有绝对,所以大家各执一词,至于那个好那个坏,正如佛家那句偈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以下为正文

不要当什么理中客。什么纯料也好,什么拼配也可以,普洱茶就是拼配好!

拼配茶自古就有,现在最早的记载是1825年阮福的《普洱茶记》: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所谓的外细内粗,就是普洱紧压茶外面用较嫩的茶撒面,因为嫩茶柔韧性好,粘性强,可以包住紧压茶的外面,里面就用较为粗老的料就行,当前拼配的普洱茶都有这个特点,外表细嫩,显毫,里面的料较为粗老,如果外面不用细料,直接粗老的压,往往就会存在压不紧,压制不成形的情况。

也就是说早在1825年前就有了拼配!

拼配最早源于古六大茶山

认为拼配茶不高端的傻缺相当多,而实际上普洱茶的驰名于世的那些老茶都是拼配茶,比如50年代的大红印,大名鼎鼎的福元昌,宋聘号,88青,73青,97水蓝印,六星班章孔雀,大白菜无一不是拼配茶。

纯料是原料角度,拼配是技术角度,本身二者就没什么可比性,有人偏偏要拿来比较,脑子瓦特了!

纯料是个伪命题,实际上应该归入天然拼配这一块,因为古树纯料都是混采,不分等级,嫩的老的常常混杂,从这一角度而言,必定是拼配无疑。

我们常常说的拼配是人为的将不同产区,不同级别,不同品质的原料进行搭配,以便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有人觉得降低成本好刺眼,实际上所谓的古树纯料降低成本的方式直接是假冒伪劣,商人吗,做茶降低成本情有可原,但是比起所谓古树纯料,拼配要有节操的多。

如今存世的老茶都是拼配的

普洱茶天然和拼配就挂钩,纯料才是红绿茶乌龙黄茶白茶追求的,很多中国茶都以细嫩,极品芽头为追求,这才是真正的纯料,古树纯料和人家比起来渣渣都不是,有图比较:

为什么普洱茶天然和拼配挂钩,第一因为它是紧压茶,第二因为它是后发酵茶,特性是越陈越香。

紧压茶有个压制适度的问题,都是嫩茶压,压得太紧,撬不动,喝得时候非常麻烦;都是粗料,压不紧,很容易就散架了,必须得老嫩搭配,才能压得松紧适中。普洱茶为什么要压呢?方便运输,加大运量,当年普洱茶是边销茶,运到边疆路途凶险,茶马古道,能装多尽量装多,于是就选择压紧运输。结论就很明显了,先有紧压后有拼配。

拼配是压制无意中带来的结果,不过很正常了,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技术成果都是副产品,无心插柳柳成荫。

越陈越香的发现和发扬光大更加壮大了拼配,要后发酵,要拼配,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发酵梯次,要老嫩,苦涩柔和,香甜结合。如果原料单一,比如都是芽头,口感单一,发酵过程漫长,芽头由于内含物丰富,在后发酵中时最难转化的,滋味会长期苦涩,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觉得芽头内含物不丰富,大哥,那是不耐泡,不是内含物不丰富。

压制成饼,必然要求原料不能单一;粗老料才内含物不丰富,不过耐泡,还很容易发酵转化。梗最容易发酵完毕,接下来时黄片,接下来时壮硕料,接下来时中等嫩度的原料,一直到芽头,转化时间逐步拉长。

梗发酵完了有黄片,黄片完了有壮硕的料,这样犹如后备军一样缓缓不断的跟上,可以保证转化的同时滋味提升,普洱茶可以越陈越香,所以普洱茶必须要拼配。

推崇古树纯料是典型的绿茶思维,早就应该摒弃,什么拼配纯料各有千秋更是扯淡,标准的和稀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以为自己一分为二,很辩证客观吗,幼稚!

这才是纯料,都是单芽,比起什么单株纯料来说,高级太多;

纯料还是一门智商税,很多人到现在都不醒悟!

智商税这东西,比起国家的正常税收,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无声息间你就交了,还得乖乖的交,交了还不知道。智商250的人都不免交,何况大部分的人智商远远达不到250,具体的缴纳途径就是利用你的无知和弱智。

百度百科云:智商税,又称低智商税,网络流行词,是指由于在购物时缺乏判断能力,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现,花了冤枉钱,这些冤枉钱就被认为是缴了低智商税。

因此,凡事交智商税的人,都是低智商的表现,简称弱智!热水瞬间变凉水的55度杯,一度非常受欢迎,据说还很获得过很多大奖;卵用都没有,价格死贵死贵的减肥达人最爱疯狂甩脂机,除了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小肚子在动以便聊以自慰外,没有任何效果;至于什么瘦脸仪,减肥茶更是侮辱智商了;据统计,女性是智商税的重灾区,女同胞们,可注意了!纯料,堪称普洱茶行业最大的智商税!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有人拿着刚刚发酵,新鲜出炉没有勾兑的散装白酒和你说,瞧瞧,我这酒,原汁原味,比得过茅台,五粮液。你自己体会一下!

纯料,本来就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如何定义纯料,如何确定原料范围本来就是一个跳跃性和跨度相当大的难题。因为从根本上说茶叶所处的的光热,土壤,水分等等条件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导致即便是一棵树上的茶叶内质也会不同。尽管单株派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纯料,然而单枝,单叶,单芽的人很不服气,难不成你比我还纯?

伪纯料,布朗山区范围这么大,这能算纯料?

后来有人认为,一个寨子的就算纯料了,一个山头的也是纯料,至于勐海古树纯料也是勉强可以的,乃至于云南古树纯料都大行其道,人家美其名曰:茶性相同的茶,就是纯料,都是云南的茶嘛,茶性有什么区别?瞬间就是五雷轰顶,这浆糊逻辑,典型的模棱两可和和稀泥,茶性相同,那方面的茶性?

越解释范围越大,越解释越乱,照这个道理来讲,几乎所有的大厂拼配都可以称得上纯料,甚至比市场上大部分的纯料还纯,特别是台地拼配,人家不是说了吗,茶性相同,台地茶难道茶性不同吗?老弟,下次喝纯料搞清楚来源再说!纯料,实际上是一种低技术,低门槛的粗放型产品,除了宣扬原料(主要是古树)可能存在的牛逼,其他一无是处,和农村的散装白酒一个档次。某些纯料派还杜撰普洱茶自古以来就是纯料的传闻,颠倒是非,居心叵测,恰恰相反,普洱茶可能初始诞生的时候是纯料,但早早就用拼配提升内质了。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阮福的《普洱茶记》: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外细内粗,这不就是撒面,心茶吗,改造茶不就是拼配的结果,这个记载在清朝中期就已经有了,可见拼配茶的悠久历史!

《普洱茶记》普洱茶拼配的重要文献

纯料怎么搞?摘点鲜叶,摊凉杀青晒干,进厂蒸压,稍微检剔一下,蒸蒸揉揉烘干整个外包装纸张就OK了,中间环节基本少得可怜,生产卫生环境基本无从知晓,质量品控基本海市蜃楼。你见过那个纯料企业宣扬自己车间多干净(很可能车间都没有,代加工的)?连加工过程不落地这种基本要求都拿来大肆宣传,至于古法制茶更是子虚乌有,所谓的古法也就是石磨压茶,手工制茶也就存在于视频图片中,其他的就不知所云了!

搞定了原料就能搞定一切,至于以后的深加工,再加工过程,呵呵,谁管?谁关心?消费者又不注重这些,茶鬼发烧友更是只盯着原料,省事省力省成本,代加工一下,收工!这就好比说,我打到一尾鲜鱼,告知众人,今晚的鱼汤肯定好喝,众人肯定犯嘀咕:你小子手艺行吗,搞砸了,喝毛线的鱼汤?纯料派的思路就是这样,我只要打到鲜鱼,就肯定能做好鱼汤,甭管我手艺多烂,反正就行!管杀不管埋啊!何况,现在很多纯料派手上拿着一堆臭鱼!

杀青

纯料门槛之低,只要两条腿的活人就能办到,拿钱上茶山收点茶压制完了就大功告成。而拼配则门槛则相当高,最起码的两点,一者需要丰富的库存,二是必须依赖娴熟的拼配技术以及技术的传承和积累。

丰富的库存需要来自各地各产区的原料, 不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原料拼配技术再强也没用。但库存需要极为深厚的资金,要知道普洱茶的库存消化率非常低,所需时间非常漫长,也就是说你回拢这部分资金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是碰上个行情惨淡期,现金流断链,就只能关门大吉了。当年行业内一龙头企业2007年收了8.9亿的原料,一直亏损到了2012年底。因此在普洱茶行业,没钱就敢做库存,等于作死!拼配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要熟知各茶区的原料特性,以及其相融合的结果,反复调试反复验证,既要经验的累积,也要人才的储备,最好有技术传承和沿用,特别是成熟得配方,这东西和中药得秘方有一拼。大益的7542配方炉火纯青,低端的一些数字唛号陈化几年都可秒杀其他企业,乃至于成为古董登上舞台,好不风光,便是此理!

拼配茶在后期陈化中更优秀

尽管很多企业对于自己拼配的产品相当自信,但拼出来的东西之小儿科,真乃令人观止。一款茶,同一泡,可以泡出完全不同的两个味,根本融合不起来,就像两只手撕你的嘴巴一样,非常难受;有的茶苦的要死,也不丢点柔和的茶,老叶,梗之类进去降低苦味;要不就是涩的要命,不搞点回甘度好,甜柔的茶中和一下。拼配是跟着感觉走,九分天注定,一分靠打拼。而纯料根本不用考虑这些,什么库存,毛线,压完茶卖了行了!技术,不存在的,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原料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就是纯料!

话说纯料派当年也是压力山大啊,拼配当道,大厂有钱,家大业大,如何竞争?

诀窍来了,摸黑拼配,拼配是以次充好,用低层次原料拼配出高品质口感,台地农残超标,屌丝小白才喝拼配,有钱有身份智商高的人才喝纯料。最后发展出了茶圈子的著名鄙视链:古树纯料鄙视大厂拼配,这才为纯料打开市场空间,吱吱,真人才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那些年,纯料甚嚣尘上,一副打倒拼配,在拼配身上踏上一万只脚的架势,纯料是普洱茶的未来这种口号都喊得出来,现如今某大师都在呐喊,中毒太深,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88青就是典型的拼配茶

纯料还罔顾普洱茶的特质以及属性!普洱茶的特性和生命是什么?是越陈越香,是发酵,是转化,这就需要内质的醇厚,以及层次有序的发酵梯次,这就需要拼配。内质薄的茶必须加浓强度厚的茶搭配,老叶黄片多了要加点嫩芽,嫩叶提一提厚度;梗发酵陈化快,必须有老叶,中壮叶片,嫩叶,芽头作为后备发酵梯次继续转化;景迈茶不耐泡陈化几年容易掉水,加点布朗就可以增大后转化空间。

纯料就麻烦了,没有拼配,发酵梯次混乱,可能内质还单一,陈化速度快,后转化空间小,尽管有些走狗屎运的纯料茶阴差阳错之下会有较大的转化空间,但代价是大部分的纯料茶变化的单一,生命的短暂,以及品质丰富性的缺乏。所以要喝普洱茶的一山一味,不如直接喝散茶,这才是原汁原味,压制成型了,不免压的不均匀,这边紧那边松,影响到口感,何必喝什么纯料呢?纯料肥了茶农,弱化了品牌建设,导致普洱茶行业最低端的竞争!

纯料拼的是什么,原料!于是大家就开始抢原料,上山下乡一波流,炒完班章炒冰岛,炒完昔归炒懂过,炒完困鹿炒曼松,炒完刮风寨再炒薄荷塘。茶农赚的盆满钵满,原料价格被抬得老高,自己一看玩不下去了,换地方,茶山的候鸟和民工,好不凄凉!这些年,纯料市场没有成就一家那怕稍微有点知名度的企业,还是皮包公司小作坊,茶山流窜作案,反倒成就无数的村寨以及公共品牌,这不仅拉抬了整个普洱茶源头的成本,造成终端盈利困难,而最大的副作用则遗祸整个市场,那就是假冒伪劣的泛滥成灾,难以遏制。

纯料会导致唯原料论

为什么说纯料是普洱茶行业最大的智商税,从历史、技术以及营销角度,它都是极端的low以及上不了台面!不仅坑了消费者,坑了商家自己,未来还要坑茶农,坑整个行业,大家都得交智商税,不交还不行,毕竟一条产业链,都成栓一起的蚂蚱了,还能咋滴?

呜呼哀哉,可悲可叹!

——本文来自小小发酵师,感谢作者付出。

普洱茶仓储的六大门派

从清末的号级茶时代算起,普洱茶行业已经历经了近百年的沧海桑田,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各地的普洱茶行业百花齐放,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比如香港的放仓、芳村的炒作,和云南的新茶资源等等,如果按照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分类的话,国内目前的派系主要能分为以下几类。

武林正统-云南新茶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这一门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以昆明为首的云南茶厂和茶商,说来可笑,云南新茶派坐拥普洱茶源头,本应是当之无愧的“武林盟主”,但可惜主要产出的都是新茶,老茶的存量很少。

按理说没有老茶资源就算了,专心发展新茶就好,但云南对新茶有很强的执念,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些茶友就是这种说法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认为昆明仓里陈化出普洱茶,才是最好喝的。

这就要说到云南的气候特征了,昆明气候多变,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都有分布,垂直差异和地域差异性明显。

而昆明年均气温14.5℃,素有春城的美称,全年多晴天,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湿度条件比北京等北方地区好,但又比东莞等南方地区稍差。因此昆明仓的普洱茶转化速度要慢一些。

昆明气候相对干燥,空气湿度低,各种条件还是很适合普洱茶的转化发酵的,与东莞仓的多管齐下不同,昆明仓陈化时主要是以酶促反应为主,相对纯粹一些。

只看汤色转化这一项,昆明仓陈放三年,和东莞仓陈放一年大致相当,但慢工出细活,昆明仓出来的普洱茶,香气和滋味的表现,要比东莞仓略胜一筹。

总之,虽然由于地域原因,昆明仓和东莞仓的茶质稍有差异,但只要是正规干仓陈放出的茶,都是可以放心品饮的,完全没必要争出个你死我活。

武林盟主-东莞收藏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东莞是普洱茶干仓的先驱,素有藏茶之都的称号。以东莞为首的珠三角城市群里,有着为数众多的普洱藏家,他们组成了民间藏茶的中流砥柱。

这些藏家多为民营企业家,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有着自己的固定资产,因此存茶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项投资,甚至只是一个爱好。

正因为这个特点,东莞收藏派不参与炒作,不过度囤积,可以说是普洱茶行业的中坚力量,不过虽然藏量很大,但由于民间销售渠道和仓储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某家庭仓,价值在千万左右

只看民间力量,东莞远远不如其他几个门派,但东莞的大型普洱茶仓,在专业性和藏茶量方面绝对是国内龙头,像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等都是业内巨头。

到了专业仓储陈放这个层次,没有海量的资金支持,简直寸步难行。想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先从新茶做起,积累茶品的陈年阶段就需要十年之久,再加上不断循环的入仓和出仓。

如果东莞整个陈化行业,每年需要投入一百个亿资金来维持运转的话,那至今已经有千亿级的体量,再加上部分收进来前就在陈化的老茶,东莞的陈化产业市值高达几千亿元!

某大型茶仓

退隐江湖-香港放仓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门派”,门内的代表人物是香港的老茶商,大陆最早的普洱热,就出自这些人之手。

由于抓住了早期的时代福利,香港老茶商买入时普洱茶价格极其低廉,而且品质普遍还不错。

因此普洱茶在他们眼里,就是一项轻资产的长线投资,绝不轻易出手。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这帮老茶商纵横普洱茶界几十年,经验无比丰富,各种暴涨狂跌都司空见惯,不会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双眼。

像06年疯狂的普洱茶市场,这些人觉得违背了市场规律,几乎都没有参与,事实证明果然是对的,从疯狂过后的市场崩盘,再到现在普洱老茶的水涨船高,他们一直在冷眼旁观。

此外,港仓在业内的名声可谓是毁誉参半,说它名声好吧,港仓中的确有一部分是危害极大,人人喊打的湿仓茶。

说他名声差吧,港仓可是普洱熟茶的起源,现在东莞的专业仓储,就是当年港仓的前身,其他几个门派见了他,都要称一声前辈。

总之,香港放仓派的名声与地位,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对于他为早期仓储探索的功劳,我们需要大力赞扬;

对于从他这里流出的湿仓普洱茶,我们也要坚决抵制。

急功近利-芳村炒作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如果是香港放仓派是放长线钓大鱼,处于半隐退状态,那广州芳村的茶商们就是另外一个极端,05年普洱热潮,07年普洱之殇,以及现在大大小小的普洱茶交易,背后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芳村茶商是“击鼓传花”的专家,他们坐拥海量的销售渠道和茶类资讯,非常热衷于短线的投机,擅长买进卖出,能在短时间内把茶炒到高价后再频繁换手,以此牟利。

轻消耗和重炒作,是芳村茶商最鲜明的特点,他们非常依赖茶叶集散市场的货源,触碰不到普洱茶行业上游的产地。

一旦上游某个环节出错,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血本不归,像07年普洱之殇中,就属他们赚得最多,也属他们赔得最惨。

清北书院-北京理论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如今普洱茶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绝对离不开以几大高校为主的北京理论派支持,很多普洱茶的专业论文和前沿技术,都离不开北京的身影。

回首看近些年普洱界的各种大事件: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终点就是北京,07年普洱茶之殇后,北京参与了普洱界秩序的重新规划。

1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黄曲霉菌超标”事件,北京的国家级高校和专业实验室,也用检测结果,为澄清谣言贡献了一份力量。

但北京理论派距云南的新茶,和广东的老茶都很远,因此相对来说,没有其他门派那么深的实践功力,对行业新鲜信息的把握比较落后,对茶性水路等品鉴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弱。

世外桃源-海外回流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近些年来随着普洱茶界的兴起,除了中原这些门派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就是地处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仓储的海外回流派。

其中马来西亚的普洱茶市场势头正盛,已经是除了国内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市场了,

不过比较特殊的一点是,马来西亚的普洱茶都来自于国内,而陈化在当地。

大马仓的转化环境,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了。马来西亚地处赤道低压带,虽然是热带雨林气候,但空气对流非常旺盛,昼夜温差较大。

将这些地理名词套用在普洱茶仓储上,那就是温湿度都非常适合陈化,而且最妙的是,得益于旺盛的空气对流,通风条件也特别好,可以说大马仓的陈化条件兼具了昆明仓和东莞仓的优点,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本应由当地人来发扬光大,唯独云南的普洱茶文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可以说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

既然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那就应该利用好普洱茶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不管是那个门派,都应该放下无谓的偏见和敌意,共同拥抱普洱茶的美好未来!

找到约2,13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