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干仓和湿仓

找到约841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普洱茶技术仓源自港仓,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现阶段的仓储以自然仓为主,技术仓为辅。前文说过,第三代技术仓其实是科技仓。在未来,干仓、湿仓的概念会弱化,自然仓与科技仓会成为占主导的两大超级流派。所以,下面要重点说下技术仓的来龙去脉。

技木仓很复杂,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之下,技术仓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第一代技术仓是湿仓;第二代技术仓是相对安全的港仓;第三代技术仓是科技仓。

第三代技木仓已经成为微生物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是建立在微生物研究的基础上,是科技深度参与普洱茶的产物。其属于茶叶的深加工范畴,通过菌种培育与接种,以及改善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干预微生物繁殖过程,除了实现食品安全、快速陈化之目的外,还能定向接种不同菌种,以期产生不同香气、口感的茶品,比如玫瑰花香型普洱,桂花香型普洱……

技术仓最开始源自湿仓,因为能将新茶快速做旧,当老生茶卖,建立在做旧技术基础上的仓储被称为技术仓。后来随着干仓的兴起,湿仓成为贬义词,技术仓也与时俱进,在做旧的基础上吸收干仓的一些干货,提出了安全的技术仓概念。即,以前的湿仓存茶技术是不安全的,容易把茶放坏,现在我们这个仓储脱离了湿仓之低级趣味,也避免了干仓太干,缺乏足够的湿度不利转化之弊病,是最先进的技术仓,其能快速转化,又不会把茶放坏,相反能放出让人惊艳的品质。

说到技术仓,不得不提港仓。有人认为港仓等于湿仓茶,这其实是天大的误解,真实的港仓其实是一个庞杂的,并不断发展的概念。

说庞杂,港仓有湿仓,也有干仓,干仓鼻祖88青就是在香港存放的;也有专业的技术仓,也有不懂茶而乱存乱放的。

说发展是因为,早期的港仓一个是技术仓,即湿仓做旧的专业技术,另一个是茶叶当年不值钱,茶商乱摆乱放,把茶大都乱放成湿仓茶。在湿仓做旧过程中,少数专业的茶商在探索安全的仓储技术,即让茶快速转化,又不大面积霉变,少部分的异杂味也可以用退仓技术退干净,或者退得异杂味不太明显。

这就是第二代技术仓之源起。

到了干仓概念一统江湖之时,市场上形成了香港放的茶都是湿仓茶之歧视,没有办法,香港的茶商大佬被迫绝地反击,说香港存放的茶不是湿仓茶,干仓也是不太科学的市场概念,因为太干不利转化,香港专业仓储存出来的茶不叫湿仓茶,而叫港仓,香港有湿仓茶那是不法商人和不懂仓储的人乱搞。港仓是香港专业茶商数十年钻研仓储技术的结晶,是一种最先进的技术仓。

在干仓盛行的年代,香港人的坚持与辩解,显得苍白而无力,因为市场对港仓充满偏见。港仓二代技术派认为干仓太干,不利于后期转化,港仓才是最先进的技术仓,有一定道理,但不免失于地域仓储文化的偏颇。

首先干仓一定就是很干,干到缺乏足够的水份参与后发酵?我们要明白,干仓是针对高温高湿的湿仓而来的,说的是比湿仓干、自然存放的仓储,而且干仓还分昆明干仓、广东干仓、北方干仓,连香港也有干仓。既然是自然存放,那么放在广东湿度就要大,放在昆明湿度就小,可见不同地域的干仓湿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笼统说干仓太干,茶叶难转化。

其次,香港人,以及广东人形成了仓储快速转化之商业模式,并习惯喝茶汤顺滑的茶,于是对于转化慢、茶汤不够顺滑的昆明仓不太认同。其实,昆明虽然比香港、广东干,但多雨的季节,湿度也不小,也不是干到转化不了,而是转化得慢,并由此形成了慢养仓,以及茶叶摆放出来非常香,茶汤干净清爽鲜活之特点。这跟广东的速成干仓有明显区别,体现了不同地域的仓储特性,适合不同的消费人群。

最后,技术仓发展到现在,已经超越了第二代港仓技术,进入了科技仓阶段。港仓不再是最先进的技术仓。这是实验最终超越经验的结果!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三招教您辨别普洱茶的干仓和湿仓

  普洱茶的品质由原料、工艺和仓储决定,具体说来: 

  生茶(新茶)主要看原料; 熟茶主要看工艺; 陈茶主要看仓储。
  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特点,于普洱茶收藏的爱好者而言,如果得到一款三十年以上的陈茶,是十分幸运的事,但如果这款茶的仓储有问题,那它的品饮价值和收藏价值便大打折扣。毕竟三十年的茶,它的来历很难考证,所以对于陈茶,我们最关心的便是它的仓储问题。

  干仓和湿仓
  湿仓普洱茶,是指放置于空气湿度较大、高温潮湿(如沿海湿热地区)或阴凉潮湿(如地下室、地窖、防空洞等)的仓库里完成陈化的普洱茶。
  根据存茶经验,普洱茶干仓的保存温度一般保持在室温20~26℃,相对湿度不超过80%,特别是湿度,超过80%,茶叶变质的可能性很大。
  但这仅是一个确保茶叶不变质的保险范围,如果以此界定超过80%的就是湿仓茶,有的湿仓普洱茶湿度虽然超过80%一点点,只要控制适当,却不一定变质。
  当然,变质的湿仓普洱茶人为干预过甚,急于“熟化”出货,温湿度控制不好,茶品消极转化,导致霉变,从卫生安全角度都不建议喝。

  但是否越干越好呢?
  最近和一个做茶多年的茶老板聊天,他叹道:“以前不知道普洱茶怎么存放,很多好茶直接用真空包装袋封存,在昆明一放就十多年,最近拆开一看,基本没有转化,没什么价值了,可惜啊!”
  普洱茶的陈化机理
  普洱茶的后发酵实质是一种微生物发酵,普洱茶的陈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据说还有光照),一般控制在50%——70%为宜,因为在此条件下微生物较为活跃,微生物自身的酶和通过代谢产生的胞外酶能作用于茶叶的内含物质,促使其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就是普洱茶的陈化机理。
  上述茶友真空存放的普洱茶,既缺乏外来环境中自然接种的微生物,又缺乏微生物存活的水分和氧气,当然是不会转化了。
  可见,如果了解普洱茶陈化机理,只要方法正确,控制好温湿度,适时通风透气,让茶叶在存放中有伸有缩,湿仓也是好仓,也能陈化出好茶品。

  辨别难点
  有茶友说:“是否是干仓,我闻一闻就知道,有刺鼻发霉气味的肯定是湿仓茶,没有的就是干仓!”真的是这样吗?有的湿仓茶湿度控制得好就没有这种气味。
  还有茶友,把几十年的干仓普洱的陈香说成发霉,把陈味说成仓味的比比皆是…
  其实这也怪不得这些茶友,毕竟人的嗅觉味觉是有限的,而普洱茶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嗅觉味觉去对付千变万化的老茶,确实是强人所难了。
  更何况,当今存下来有些年份的干仓普洱陈茶凤毛麟角,大多数茶友都无福品到,很多情况下都是头一次“尝鲜”,人们对新鲜味道的刺激总要有个适应过程,即便它被别人形容得多么美好。
  譬如头一次吃榴莲,头一次吃臭豆腐,头一次吃折耳根(鱼腥草),头一次试芥末…而现实却是:屈指可数的干仓老茶延长了这个适应期,从而间接增加了普洱仓储的辨别难度。
  那么是不是,老茶品得少的茶友就真的无法辨别干仓和湿仓普洱茶呢?
  那也未见得,至少我们可以试试以下3招

  三招辨别
  此篇暂不讨论熟茶,我们以晒青散茶或饼茶(生茶)为例,从视觉、嗅觉、和味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尝试:
  第一招:看汤色——是否“带黄”
  陈年普洱茶的汤色,如果是干仓存放,不是橙黄就是橙红,年份更久一些的是栗红,也就说多多少少会带点“黄”,出现深红色的可能性甚微,如果真出现了,对于干仓生普,要么是拼有熟料,要么是您泡得太浓。
  第二招:闻香气——是否“杂异”
  其实陈茶的香气靠闻很难,不要指望闻一闻就识别出这是什么香,或者这是什么仓,闻主要的目的是用鼻子嗅一嗅气味杂不杂,怪不怪,如果是杂异味明显,刺鼻而令人生厌,那就一票否决,别管它是什么仓了。
  很多情况陈茶的香气是要在喝茶的过程中才能真实感知的,所以如果闻不出嗅不到,那就端起杯来饮上一口,在嘴里进行二次判断。

  第三招:尝滋味——是否“生津”
  作为辨别干仓陈年普洱的招数,尝滋味并不是让您香甜苦涩都尝一遍,而是只指要害,如果它还能生津,或者还带些苦底、涩底,虽不能认定它为干仓,但至少说明它不会太“湿”。
  还有一点可以留意,普洱茶的众多滋味中,有一种味是最难化去的,即使它进过仓,这就是烟味,所以,带有烟味的陈茶,更不能断言它是干仓,反过来,如果连烟味都化去了,那它多半就是“湿道中茶”了。
  以上三招,其意义并不在于判断某款陈茶的干仓或湿仓,而是以此为据判断其受潮的程度,最终给出它的陈化价值。
  老调再谈:不要迷信干仓,很多情况下,干的程度和陈化价值是成反比的;也没必要妖魔化湿仓,很多情况下,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觉也许只有它可以做到。(来源:刀哥说茶,图片来源:茶友网图库)


干仓更好?你还在困惑于干湿仓的争议吗?

干仓和湿仓这组概念在普洱茶圈里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前端市场始终是一个有热度的话题。

这组的概念从何而来?又有何意义?干仓是不是比湿仓好?

今天就把干湿仓的本质说透。


1


干仓与湿仓概念的形成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概念的由来。


喝普洱茶是香港人的传统。2000年之前,大陆还没有形成普洱茶的市场氛围。在香港的茶叶市场里,大家都偏爱醇厚的红汤茶。



香港人喝茶更看重仓储,喝茶讲究哪个仓存出来的。云南的新茶刚买来,要进仓存几年,等醇化之后再开仓售卖。


入仓醇化的周期有长短快慢。有些仓存一年就能出仓,有些仓的醇化时间则长达数年。这与仓储中的茶叶含水量有很大关系。


含水量越多,熟化得就越快。


一般认为不急功近利,在自然条件下缓慢熟化出来的茶才好。


从这个层面来说,「干仓」、「湿仓」的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显然「干仓」更好,因为比「湿仓」转化慢。


不过,著名茶人邹家驹认为,「干仓」和「湿仓」的概念,其实是有些商家为了踩「湿仓」来捧「干仓」,帮助推销产生的概念。


问题的玄机在于,干湿的界限在哪里?还是说存茶越干越好?



2


干仓真的比湿仓好吗?


我们平常说的「干仓」,是指茶品熟化后放置的相对干燥的周转仓。
许多普洱茶书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唯干是好,唯干为荣,干就根红苗正,从头干到尾,简直把「干仓」捧上天。
——选自 邹家驹《干仓「砸」湿仓》


邹家驹认为,「干仓」更好,是一个误区。后发酵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水的参与

一味追求所谓的「干仓」,将茶叶置于极其干燥的环境中,隔绝了微生物和水分,不会有什么转化效果。所以过度强调「干仓」就有误导作用。

因为存茶,一定需要后发酵,一定需要微生物,绝对不是越干燥越好。


而所谓「湿仓」的问题,则仅限于茶叶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杂菌大量爆发。有一定仓储知识后即可避免。



3


茶叶最适合的仓储环境


从干湿仓之间的界限这条路往前推进,我们能发现什么?


我们发现在仓储中,将茶叶含水量维持在10%左右,保持小环境的稳定,可以维持最有效的后发酵。


一般来说,当茶叶含水量低于7%的时候,微生物几乎没有生长,后发酵停滞;含水量高于14%的时候,微生物爆发,杂菌大量产生,俗称发霉。


此外,茶叶中的含糖量也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一些影响。含糖量高的茶容易长菌。


但是,当存茶人有了茶叶含水量有效微生物的概念时,「干仓」、「湿仓」这样的表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了。



4


遇到「湿仓茶」怎么办?


茶叶如果在含水量高于14%的环境中储存,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各种杂菌,出现腐败味、泥土味,还会出现卡喉的情况。


这对大多数品饮者来说,都很难接受。那遇到这种茶怎么办?


以往的商家一般会把这样的茶放在干燥、通风处,将杂味去除或减淡,就是所谓「退仓」


「退仓」做得比较干净的茶,茶里没有了活体的杂菌,马马虎虎还能喝。


但「湿仓茶」毕竟在仓储的过程中长过不少杂菌,这些杂菌会空耗茶叶中的有效物质,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使得这个茶叶再也达不到它原本可以企及的高度。


对于负担得起的喝茶人,这样的茶也可酌情放弃。


5


观念背景阅读:杨凯老师说


「干仓」、「湿仓」的问题最早出现于港台、广东一带。


由于气候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地方不太适合喝生茶,也不太认可喝生茶,更喜欢喝有老味、旧味的茶。


这时候他们就会将茶叶快速做旧,也就是放仓库转化。仓储环境一般都比较潮湿。


一方面,一些茶商为了使普洱生茶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化,会大幅度提高环境湿度;另一方面则与成本有关:茶叶往楼上存放,仓储成本也很高,所以一般都放置于更潮湿的楼下。


大概在2004年,普洱茶在云南成为热门之后,人们也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云南属于高原地区,气候普遍干燥,没那么闷热,湿度也小很多。对比之下就会将港台的仓储方法称作「湿仓」。


2002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周红杰与艾田发表论文《「湿仓」普洱茶及其鉴别方法》,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干湿仓的概念。而后,干湿仓的话题也逐渐兴起,被人们广泛讨论。


从那之后,人们就开始尝试各种的仓储类型。


比如海仓,将茶叶放到一艘船上在海里飘;比如沙漠仓,有人尝试在极端干燥的沙漠上仓储;还有传统港仓和香港干仓、云南的纯干仓等。


纯干仓就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纯干仓是个伪概念,假如纯干仓意味着没有湿度,那么其实茶叶是无法转化的,普洱茶的转化是一定要有水份的参与。


也有茶客偏爱干仓的茶叶,在极其干燥,高温低湿的环境中存茶。


还存在一些技术仓:通过科学精准的控制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在半干半湿的环境下快速转换。



目前仓储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不同地区的茶商们也在仓储上面下功夫。仓库要怎么做,大家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在云南,包括临沧的仓,元江的仓,版纳的仓,乃至昆明的仓,不同地方的仓储都有自己的特点。很多茶商也会拿仓储作为自己的卖点,吸引更多的顾客。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找到约79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