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产好

找到约3,590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普洱茶投资分析:好茶非有“烟香”不可吗?

在普洱茶的众多特点中,关于"烟香"一直有争议。喜欢烟香的茶客,认为烟香越浓郁越好;至于讨厌烟香的茶客,则对烟香嗤之以鼻。而在收藏市场,最知名的大白菜班章孔雀系列特点之一就是"烟香"。那么烟香到底算不算好茶的特征,今天就聊聊这个问题。


早期的普洱茶几乎都有烟香,这主要是因为早年茶农在将鲜叶制成毛茶后,都会堆放在家中。而早期茶农的家中基本都是一楼火塘,二楼住人的布局。茶叶本就容易吸收异味,火塘在工作过程中所释放的烟味就这样被毛茶吸收,而用这样的毛茶压制成的茶饼自然也就带上了烟味,这个烟味就是茶客所说的烟香。



理论上来说,烟香属于异味,带有烟香的茶叶品质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只不过茶客在品饮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这种味道,所以就成为了普洱茶的一大特点。当时间来到本世纪初,每个产茶的村落都有一个或是多个初制所。而茶叶再也不用堆放到火塘附近,这时候市场中就出现了很多没有烟香的普洱茶,这类普洱茶所具备的就是茶叶原有的鲜香,比如花果香、蜜香。由此茶客也产生了分流,有人喜欢具有烟香的普洱茶,有人则对烟香嗤之以鼻。


为了迎合喜欢烟香的茶客,厂家在制茶的过程中会特意加入增加烟香的工艺,至于说这类工艺加工出来的普洱茶就是好茶,则完全是谣言了。茶叶好不好,一要看原料本身,二要看整体工艺是否达标,我就喝到过烟香过于浓厚的普洱茶,说实话真的是不怎么好喝。而且据我观察,但凡2010年以后接触普洱茶的茶客,大多对烟香都不怎么感冒,这也使得茶商减少了具有烟香产品的数量。

至于大家关心这类具有烟香普洱茶的收藏行情,我觉得它会长期存在于市场当中,但绝不会像过去那样唱独角戏。

文:天火

普洱茶崩盘时代已经到来?

前言:过去的2020年,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艰难的一年,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世界秩序陷入恐慌之中。中国强大的防控执行力使得本国经济成为了本年度唯一一个正增长的经济体,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措手不及的疫情还是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论经济体量并不起眼却涉及千万户、数亿人的茶行业,从年初的悲观、到年中的奋起、再到年末的收官总算熬过去了。这一年风云变幻让这个产业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直播带货的崛起、从源头劳动力短缺的觉醒、从日常茶饮进入大健康概念的觉悟,势必让2020年成为了本世纪中叶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正文:

如果将茶产业编成一本故事会,普洱茶无疑是这本故事会里面的内容主角。任何业界特大年度事件,几乎都来自与普洱茶相关的领域。

记得从2018年开始,普洱茶即将崩盘的传言一直不断,从那一年的“今冬明春普洱茶即将崩盘”到现在已熬过了两个今冬明春,第三个今冬明春已经开始,然这种声音依然不绝于市。

普洱茶即将崩盘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吗?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过去的13年,对于普洱茶发展史来说属于里程碑式的13年,从那个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普洱茶崩盘元年,公元2007年开始。

2007年普洱茶市场突然“崩盘”,让圈子内刚刚将信将疑认可越陈越值钱的理论一夜之间“崩塌',让当初收购价值千百万的”圆饼饼“瞬间贬值为来不及抛售的”烫手废品“,全民幸灾乐祸,“能喝的古董”理论成为笑柄,普洱茶流通陷入重大信任危机。

2008年开始慢慢复苏,诞生了一些普洱茶门户网站,茶叶网络传播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

2009年各种目前已知的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普洱茶品牌市场从此开始群雄逐鹿的时代;

2010年前期大量品质鱼龙混杂的“崩盘”茶流入电商市场,让市场流露出了对品牌的不信任;

2011年普洱茶进入电商爆发期,传统加线上的销售模式从此拉开;

2012年普洱茶市场发展稳定,古树茶崭露头角,得到了许多的消费者的喜爱,市场的占比率也在快速增长。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普洱茶电商巨头,席卷了普洱茶市场,特别是古树茶市场。

2013年炒作之风又开始复苏,名山茶开始疯狂,春茶的收购价格个别产区上涨达到120%,名山头茶的兴起让许多茶农一夜暴富,各路茶商、茶贩涌向茶区,虔诚的茶人们开始每年朝觐普洱茶知名山头。

2014年又是普洱茶市场由盛而衰,市场开始受冷、价格下跌,订单持续减少、销量大幅度的缩水。但和2007年有所不同,这次的普洱茶市场虽然低迷但是并没有彻底崩盘。

2015年市场继续低迷,流通不景气,那一年熟茶开始走红。

2016年以柑普洱茶(大红柑、小青柑)为代表的新饮品的突然兴起,让普洱熟茶的市场激情达到三年来的最高点,开始了”熟茶会成为普洱茶未来发展方向和出路”的论调。

2017年名山头茶毛料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开始涌现。

2018年新游资进入、明星进入,名山头茶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一茬接一茬。

2019年普洱茶依旧是茶界各大茶类领军“人物”,无论是关注度、曝光率都远远领先于其他茶类,还有那遍布角角落落的“古树茶”和“名山头茶”。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茶行业进入悲观状态,3月底,大益“千羽孔雀”炒作爆雷,东莞60余位参与炒作的“下家”被卷走资金高达上亿元。上半年各大茶博会取消,除了网络直播红火外终端流通陷入低迷;下半年国内疫情缓和,茶博会放开,普洱茶依旧是主角,假象的繁荣之下依旧暗藏危机......

有人说普洱茶市场依旧会红火,有人说普洱茶市场快要崩盘了。光凭你所能目及的范围而判断全局是不科学的,本文带你剖析可以影响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两块市场,力求全面、客观、前瞻的正视和反思这个业内谁都关心的产业。

1、中心聚集市场现状

提及普洱茶,不得不先说东莞市场存量,坊间的说法是一个东莞的存量普洱茶达45万吨,够全国人民喝上几年。据业内人士分析,东莞的藏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品,量少,收藏不怕,有增值空间;一种是“垃圾茶”,体量巨大,受收藏风积累的副产品,不用说增值,市场形势一旦不好连保值都难,只有不断地靠故事、概念倾销。

第二就是芳村茶叶市场,这个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普洱茶类最大的批发中心,但凡有点知名度的普洱茶企业总部或旗舰店都会在此安营扎寨,这些年来普洱茶一直占整个芳村茶叶批发市场交易额70%以上。

趁参加广州茶博会的间隙走访了一次芳村市场,作为茶行业风向标的典范茶叶市场,除了很多在张罗着今年最流行的陈皮进行打包、晾晒外,整个市场还是显得有些静寂。

找了在市场经营了十多年的NN,她带我在市场走了一圈,跟我讲了这几年来芳村市场关于普洱茶的变化起伏。

“这几年生意不景气,“花钱如流水,赚钱如抓鬼”,芳村这几年除了传统的茶叶批发零售外,最热门的还是”炒茶“,炒卖各种中期茶和”金融茶“。我基本以收卖中期茶为主,茶叶总还是要消费为正道嘛。金融茶偶尔也碰一下,都在这个市场里混不碰一下也说不过去。

喏,我这里还有一箱大益春秋,放了很久了,也没动过它,“炒茶”的人是不喝这些茶的,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些茶是什么味道,也从来没打开过纸箱,因为你要整件转手的话纸箱不能有破损,如果有那就就要减价”

“那如果你买了别人的茶,而里面会不会是别的茶呢?”我说。

“一般不会,交易的基本都相互认识,但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人在纸箱上开口子验茶时发现里面竟然不是他买的那款茶......”

“你看,那边是古桥市场,里面的商铺几乎家家都”炒茶"。我们在市场走了一圈,各种茶叶交易平台和行情网随处可见。市场很萧条,但这些店铺里面似乎还是三五成群在交流着什么,看得出来,这些人都很年轻,且像证券市场那些操盘手一样都很精明能干。

我随着NN转到市场内最大的交易平台——东和。

我以想收藏大批金融茶的名义与一位客户经理展开了交流。他说如果我想要茶,他们平台会发布信息接收卖家的茶品,经过他们的检验给出一个价格,对方认可东和就付款给

凭着大屏幕上的实时价格指数以及工作人员井井有条的检验流程,让人感觉似乎这个平台非常可靠。

“你们只做(炒)大益茶吗?”我不好意思用“炒”字,虽然我很想用“炒”字表达。

“是的,也只有大益茶好做”。

“你们会不会暗中操控价格指数呢?”我问道。

“不会,不像股市有开盘收盘时间,金融茶价格指数24小时不停歇地在变动......”

NN为我讲解了“炒茶”的基本流程:但凡大益金融茶有一款新茶(金融茶)要出来,信息已经满天飞,最先能拿到配额和知道底价的只有大益的经销商。比如经销商A们可以拿到了10件新茶的配额,假设每件拿货价在10000元,A们开始向外发布信息(当然会高于拿货价),B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可以涨到20000,于是在高于10000的价格把A们的10件货全部吃下来,而A们也会根据经验及市场状况先放一部分投石问路,留一部分待涨了再出手;经过市场的捂盘发酵,大家认为此款茶可能会涨到30000,于是C们在高于20000的价格吃下B们手中的茶再捂盘,市场经过C们的炒作,价位再次升到了50000,然后再等着D们的接盘......

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因为此时这款茶叶还没出来,大家都是在凭空炒作,这时A们觉得当初给B们的15000亏了,于是找到B们以18000的价格回购,B们觉得可以就凭空赚了3000一件,B们觉得不行就继续捂盘,等待更高价,C们、D们也依法炮制,捂盘待涨。中间有一些A、B、C、D们陆续接到下家的追单,于是先接单(拿钱)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找货(比如找外省大益茶代理拿货或通过网络手段在官方预售时抢茶,类似于春节抢票)......

最后,这款茶叶上市了,交割的时候到了,考验炒作各方诚信的时间也到了。很多人接单多无法交割而根据契约精神赔钱,个别人拿着接单的钱跑路了,再过一段时间此款茶的整体价格下滑或腰斩了,这时手上高价买回来的茶就亏大发了。有资本的继续捂茶等待下一波行情,那些借钱炒作或流动资金断粮的只有拿到第三方(如东和)挂牌抛售......

以上是1.0版本的割散户韭菜(C端)的套路;现在2.0版本的已经上升到机构(炒作平台A端)对基金(各种游资、抑或洗钱B端),A跟B之间炒作抬价,吸引更多的B端和C端进场,最终会有一些B端和C端成为接盘侠。2.0版本的好处是B端炒亏了不会闹上吊喝药跑路,大家都是有钱人,大家都是明白人,愿赌服输、故意来输,都是输得起的VIP,当然C端韭菜们依旧乐此不疲的跟着下个注。

(也许大家看得有点绕,但在炒作者看来完全没有将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交易场景展现出来)

“待回落到一定程度,到市场认可,觉得价格跟价值对等的时候,自然又会开始慢慢的收集这些跌下来的筹码,通过时间换空间等品质好的茶再慢慢涨起来。”NN说。

2、云南一线市场现状

版纳倚邦茶友X:

就我个人而言今年销售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知根知底的朋友和家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数)。就了解的销售现状都偏向了网红网络直播带货(这里最实质情况就是以次充好,价格上涨率百分之一百以上。我随便帮朋友找了一批次茶找了一个三线演员网红做直播,20块买进120块卖出,成交量是12000片,我看的心惊肉跳,不敢再给他找货)实体店除了喝茶以外几乎都是回头客和非常熟悉朋友偶尔会成交一点点。

我们这种一线茶山人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没有变化。

价格上就我了解和成交额来说5月10日之前还是有百分之二十的上涨,后期的和去年相比就降低了很多,春夏秋三季都达到了下降百分之二十。

我感觉明年也不翻不了盘。然后觉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疫情以外其中最重要两点:一是今年受旱灾,春茶发的晚发的少,二是收购的人明显少了。

临沧冰岛茶友D:

很多人都说今年茶难卖,其实难卖的是那些混淆概念,不老实做茶的人。随着市场越来越透明,这样的人做茶只会越来越难。做真货的今年基本也没剩。当然“冰岛老寨”(假货)也有卖不完的,那些真的是他们活该。

茶叶价格的话基本和去年持平,有少数的村寨有上下起伏这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

今年最明显的是冰岛老寨的古树。去年广场边的我们的树能卖19000一公斤新叶,今年的话12000左右卖。因为疫情老板不来,委托人来,总得给别人让点赚头不是。

明年市场的话我认为稳中有降。信息越来越透明,一些鼓吹出来的小众山头我看会降。但是一线山头政府玩了招公信平台公布认证信息,如果能在茶季前弄好,一线山头真货的话价格会上浮,大众货的话依旧持平吧。

现在我们这边政府对于普洱茶的话是两条腿走路。一线名山直接进行认证,哪个厂在哪个山头有多少地,产多少茶,都要公示得清清楚楚。以后看真假直接看政府网站就知道。大众茶的话,强化管理,严格把控,对产茶大村都在逐步进行有机认证。

以前的话是外来资本操纵,很多普洱茶的涨都是庄家想涨,现在的政府牵头抓的话,很难再有那么大的变动了,毕竟一县一业的政治任务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然如果疫情影响严重的话,经济不景气,不降价就见鬼了!但是名山的保值率相对较高,因为产量少,还有就是能拿一线名山当口粮这些人,疫情对他们来说是有影响,但是很少会说茶都喝不起。

最恼火的就是中端茶,因为喝中端茶的人群对于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不如那些大老板。

总而言之一句话,做真的茶叶都是固定有茶客拿货,拿了就没了,毕竟每年量不大。天天叫着茶不好卖,卖不完,这名山那古树的,这样的人有几个是真正有基地?自己去做茶的?

以后叫茶叶难卖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交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开茶山。喝了真货的人越来越多,卖假货的能好卖么?

易武茶友H:

易武茶区今年的头春茶,雨前(4月26日前)的因为大旱而产量大减,所以小树也好古树也好,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价格比往年来说干毛茶上涨了50-100每公斤。四月二十六日后,雨水大量到来,也伴随着茶叶大量发芽(算是头波的,因干旱没发出芽的那部分吧)而产量大增。然而一则是受雨水影响茶质水味重了,再则虽是属于春茶头波的,但因旱情影响头春茶发芽推迟,部分茶商认为是错过了节气,所以不再入眼。

以今年易武茶区的情况看来,名山寨头的雨前头春茶依然紧俏,来易武做茶的茶商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好茶。雨后的大量上市那批,我这来说是不愁卖,有大厂子收着大货,还收集了亲戚朋友家的存货。但寨子的大环境来说是不好的,滞销的,有的甚至到秋茶时才卖出。相反今年秋茶因产量非常少,易武山头乔木、小树和古树的价格也是比去年上涨了大约50-80每公斤左右(台地茶没涨),故而秋茶也是供不应求的。

今年我的情况还算好,比去年的销量大了些,但也受大经济环境影响,收茶款难了些,有的是推迟,有的是分批付,挤牙膏似的。客户群体原来的基本没变化,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我预计明年出货会更多些。

熟普感觉这两年来用好料发酵的情况多了。在易武茶区,像我这样的都用易武乔木头春料发了一吨多。

临沧云县茶友W:

今年鲜叶价格前期比往年低,后期有的地方达到了往年的水平,有的地方依旧没有达到往年的价位,大多初制所春茶销售情况还行,夏秋茶很多人有库存,今年外地客商、游客来的少,销量整体下滑,客户下单不多,多数客户手中有存茶,前部分在省外开店的人在清库存,准备转行,初制所也有关停的。

据我了解,勐海的小茶厂关了好多,客户新入手的很少,明年茶市应该和经济一样下行,未来几年要看经济发展的情况。普洱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库存太多,东莞市的存茶无法消化,云南各茶厂、茶商也有大量的库存,未来的卖点是大家都能喝得起的口粮茶,老茶只有部分消费者,消化太慢,存茶的人有的已经心虚了。普洱茶产量太大,未来的路会很难走,现在还在运行的茶厂,想转手的人很多,云县、双江、凤庆、勐海都一样,差不多,很多厂欠原料款很多。这是很多人都是亲口对我说的,很多的高价茶现在遇不到有钱人,出不了手。

本地政府不作为,没有鲜叶市场,名山头混乱,作假,市场上的名山茶几乎全是假的,很多大厂的名山茶也是拼配,市场上的茶叶没有标准,乱起名号,乱出批号,乱炒概念,乱引导消费者,误导收藏,云南省应该象福鼎白茶一样,有一套标准体系执行,不然的话,最终市场崩盘,其害无穷。

普洱产区茶友P:

我这边本来走批发的,零售少,普洱茶整体来说未来的趋势还是好的,感觉还是有前景,不会停滞不前。价格么我觉得人工成本就是个上升情况,茶叶也涨的!好的山头还是有涨呀,我认识好多人其实今年销量比往年大,可能也和大环境有关,投资理财收益减少,或整个投资环境不好,有些人转向存茶。

我家本来只做小山头,感觉无农药的,货真价实的小山头茶还是可以的,本身价格不贵。说不好做人要么以前卖太贵,现在利润少了不好做;要么茶本身品质不太好,大浪淘沙,一年比一年难做,也不全是因为大环境。很多心黑的人确实不好做了,现在网络销售遍及任何一个山头,茶农都在直销是吧,人家一对比就发现以前买的价格太贵。

任何茶都存在大把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吧,不光普洱,我相信普洱茶整个行业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现在也懂农药用不得,以后信息越来越透明,慢慢会更好。

昆明康乐茶城资深茶人L:

今年普洱茶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惨的,据我所知山上很多茶农茶都没卖出去,其实今天的量比较少,特别是春茶,但是就这样的情况下,而且还有很多库存,不止是山上源头的,还有各个流通环节也是。

这个流通环节啊,你看两头热,一是像大益金融茶这样的简直疯了,包括中茶这些,那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啊,这个你应该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第二就是真正的消费还是有的,这个是比较火的,如我们自己的品牌,其实比去年应该还要好一些。

但是不好的就是今年很多这种做流通的,做这种市场品牌的都不景气,而且很多,我了解了一下都比较惨,像我们康乐一些店都没开张,或者说今年营业额都不如去年一个月。

我估计啊,明年会更惨,比今年还惨,第一是疫情原因,第二是经济确实还在下行,能喝100块钱的就不喝200块钱对吧。但天价茶或者奢侈品仍在增长,那没办法,有钱人越来越多了,这种大萧条时期就是财富的再次集中嘛!

我觉得后面会更惨,但是像2007年那种普洱茶崩盘不太可能出现了,毕竟现在市场会比以前理性,只会出现曲线的上升跟下降,不会出现崩。

丽江知名茶人、某普洱茶品牌创始人J:

今年的普洱茶销售整体是下滑的,除了个别的品牌会好一点,大多数品牌厂商日子会难过。总体比去年差,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价格有些在维持,有些已经在降价了。不管是冰岛、老班章、昔归,山头茶原产地毛茶价格总体比往年缩水20-30%。即便是遇上天干旱减产,也挡不住价格下跌的行情。预计明后年还会更难,能撑得过去的茶商,得看底子。包括资金、渠道、产品品质与性价比、品牌影响力等。

茶博会越热闹,说明市场的潜在危机越危险。大家都寄望茶博会招商,多卖点茶好周转一下。今年的现金流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头号问题。

再说藏茶,东莞的藏茶,分两种,一种是精品,不怕;一种是垃圾茶,存一百年也无用。两种藏茶以垃圾茶体量更大,这对市场是相当不利的。

我认为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更多要着眼于熟茶的推广,熟茶才是普洱茶产业的核心与未来。小青柑、碎银子消耗了近十年来大量的垃圾熟茶库存,接下来的十年,好熟茶会很多。勐海这里,我喝过最好的碎银子出厂价也就一百多一公斤,低的30-50一公斤,怎么会好。

今年客户群体有些发生变化,老茶客该收藏的也收得差不多了,八零后、九零后群体开始喝普洱茶、藏普洱茶。

——以上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虽不能代表当下普洱茶产业的全部众生相,但也不就不离十。

总 结 分 析

普洱茶消费群体很杂,从9.9 包邮的到99万一公斤的都有。

总体来说,普洱茶消费存在几种形式:

一是只要价格实惠只要是普洱茶就好(当然最好还是古树、山头茶);

二是忠实品牌茶消费群体 ;

三是高端山头茶玩家;

四是金融茶炒作圈子。

1、历经茶圈多年,我总结出了一句话:但凡天下喝茶者又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满大街的古树茶、山头茶;充满传奇色彩和大师影子的故事茶都是针对这十有八九的群体,因为普洱茶能够为他们带来“价廉名优”的惊喜。市场流行啥茶就跟啥茶,谁手上没有一堆各类“古树、山头”茶,云南几百万亩台地茶叶靠谁消费?正是靠的他们!也成就了9.9包邮的老班章们。

2、普洱茶品牌爆发不过十余年间,相信每个做品牌时的初心都是想做这世间最好的茶叶,随着这些品牌不断的成长,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只是当有些品牌膨胀时品质走了下坡路,那些拥趸也会跳槽到别的品牌。如果说品牌是营盘,那这群消费者就是兵,哪个营盘好,这些兵就会投靠谁,所以这些年也是品牌大浪淘沙的时代,而决定他们命运的还是那帮“兵”。

3、身边总有些群体,酒要喝20年以上窖藏的、羽绒服要穿The North Face的、表要戴Rolex的、普洱茶要喝高端山头古树的.......这些主是真有钱,但不全是人傻钱多的那种,世间稀罕物他们都会去猎奇。他们一般会亲自赴茶山找茶,遇见中意的全部拿下。对他们来说天价茶(天价茶只是穷人对它的称谓)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虚荣高贵身份的符号。秉着物以稀为贵的黄金定律,云南这点古树茶资源对于这个群体无疑是僧多粥少,而正是这些人对于抬高古树茶、名山头茶的价格,以及古树茶、名山头造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有人说茅台肯定不是白酒中最好的,大益也绝对不是普洱茶中最好的,但两者都是业界标杆,标杆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品牌价值普遍大于实际商品价值。既然茅台可以炒作,大益茶为什么不能?(将大益茶比肩国酒茅台者,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为啥不跟黄金比呢)

我记得农夫山泉的钟睒睒曾经说过一句话:“企业不炒作,就是木乃伊。但只有技术创新才能竞争,没有技术的营销只会死的更快。”将这句话送给大益,无异是先递了大益一颗糖然后再给了一记耳光(没办法,大益是标杆啊,我只能拿它对号入座)。

中国人生性好赌,而芳村好比就是一个赌场,里面的人大都是赌徒,如同澳门葡京赌场,里面有庄家,有赌徒、有洗码的。所谓赌徒心理就是赢了钱不怕多、输了钱想翻本。在暴利面前,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性的判断。

大益是个双面人,它既将普洱茶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品(常规茶),这是正面;也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赌具(金融茶),这是反面。不同于葡京的博彩业,芳村普洱茶炒作最多只能属于打着政策擦边球的民间赌博,这里只有押涨还是押跌,押对还是押错。这里茶叶已经脱离了农产品的价值,就像2020年11月15日预售的“沧海”(大益的一款金融茶)23800/提,大益茶官方对这个茶的介绍是:精选普洱茶核心产区高海拔优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益茶制作技艺”精心研制而成。产品饼形端正,松紧适度,条索肥硕,芽叶清晰乌润显毫。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扬,烟香、陈香显著,带蜜香;滋味浓酽饱满,富有层次感,汤感厚实沉稳,苦涩协调,甜润舒爽,茶汤含香盈于齿间,回味悠长。

没看出来这款4760元/饼(一提5饼)的沧海茶具体产地?茶味道到底如何我没喝过没有发言权(当然金融茶是不需要具体产地和味道的,反正大家都不拆封,拆了就跌价了)。人们看到的是去年的沧海已经涨到50000元/提了,这就够了。管TM茶好茶坏,只要茶能涨价,有人接盘就行了......

显然,行政性遏制金融运作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茶炒作这一领域的头上,原因是相比于其他金融运作其体量和危害还是太小(不要说跟蚂蚁比,就是普通一点的平台体量都比金融茶的盘子要大)。我想只有其他诱因出现并产生社会性危害时,政府才会干预,比如金融茶交易中产生诈骗、洗钱而引发的高关注度群体性刑事案件。听市场内的人说那些因金融茶引发的纠纷案件年年都有,但在当地执法部门手上就了了.......(虽然金融茶在普洱茶中的所占份额并不是很大,但社会不良影响极大,所以本文着墨较多)

结语

经过20余年间的发展与积淀,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布下了忠实的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下了坚实的果子。不比2007年,现在的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深深扎根,成了不可缺少的茶品。

虽然当下普洱茶市场的确存在无序扩张、鱼龙混杂的现象,加上经济下行等客观原因造成普洱茶产业不够景气、市场萎缩等现状(也是整个茶叶消费市场的现状),再加上这几年游资进入产生的泡沫在陆续破灭,理性消费观逐步呈现,市场进入优胜劣汰的大洗牌时代。

但,崩盘似乎不大可能。

未来,茶行业也依旧会在全球经济的大熔炉中起起落落,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唯一要做的只有正视自己、正视产业、正视世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普洱茶产销格局变迁史(云南从边缘到中心)

《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节选文章之二

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生产出来往往是半成品,需要花数年甚至十多年来养熟。长期仓储养熟需要另外增加开支费用,就构成了茶叶经营者的成本。这个养熟的成本,由谁来承担?从香港市场的反应来看,香港茶商一直不想承担太多的仓储成本!

理由很简单。香港寸土寸金,房价高租金贵,建个小仓库,存一点茶可以的,大量存茶不现实。所以,民国以来,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茶商喜欢进醇化过的普洱茶。民国进的是红汤茶。建国后,先是香港人自己做发水茶,后来进广东发水茶,云南产的现代普洱熟茶,青饼进得少。当然,90年代中期以后,仓储升值概念兴起,港商开始大量存茶另当别论,而且其建仓往往在香港以外,比如广东肇庆等地,以降低仓储成本。

民国红汤茶的醇化成本,往往由滇西南普洱茶主产区的茶农来承担。就跟现在的东莞自有物业存茶一样,农民住自己的房,毛茶可堆积在空闲的空间醇化,存茶成本可忽略不计。茶农采鲜叶,做成毛茶,可以当年卖,也可以摆在家里几年后再卖。香港人喜欢喝陈茶,云南的茶庄商号投其所好,在收茶农“百家茶”的时候,有意识地抬价收老料,并采用老料拼新料的方式压制普洱茶。这样也会鼓励茶农将毛茶醇化了再卖。于是,民国云南的茶庄与茶农已经形成生产醇化的红汤茶供香港市场的传统。

民国红汤茶的醇化制程,其实含有前发酵工艺(类似黄茶闷黄工艺)。茶农制晒青毛茶,有两种工艺:一是杀青揉捻后,堆积起来轻微发酵,再晒干;另一种是杀青、揉捻后,直接去室外晾晒,没有堆积轻微发酵工序,这是典型的绿茶做法。轻度前发酵过的晒青毛茶,青味减退,适口性好,加上毛茶醇化与茶庄商号精制期间的醇化工艺,以及长时间运输途中的进一步醇化,到了香港就变成广受市民欢迎的红汤茶。毛茶堆积醇化,如果采用筑茶工艺,会加快转化速度,一年半载就有大变化。

建国初期,云南没有自营出口权,只能供原料给广东公司,让其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这时,云南的茶庄商号,要不是老板跑到东南亚、香港等地,留下来的也公私合营,从而退出历史舞台,云南普洱茶由私商经济、老中茶体系,进入了新中茶、供销社的国营时期。普洱茶的民间醇化传统被现代西化的学院派斩断,他们把普洱茶归为绿茶,认为前发酵后发酵制程都是过去落后不规范的产物,绿茶化制茶方式统治普洱茶生产。

广东公司出口香港的普洱茶,自然受这种新派制茶思潮影响,做得太青,为香港市民不喜,香港茶商也不愿意承担绿茶化普洱的长期仓储成本。老字号、老中茶退出江湖,红汤茶断供,绿茶化普洱茶没市场,造成香港的红汤茶不多的存货价格飙涨。在暴利驱使下,卢铸勋等澳门、香港茶商研制出发水茶工艺,可以将毛茶迅速做“旧”,在香港用新工艺仿制云南红汤茶,就地供应香港市场,获利颇丰。

但香港地价贵,生产成本高,一直作为生产基地不现实。这时,广州就发挥了“前店后厂”的比较优势,以港为店,以广州为厂,创制出广东发水茶,凭借成本优势,取代香港发水茶占据了市场。广东发水茶,早期以云南原料为主,后来以广东、广西、越南料为主。云南在普洱茶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弱化。

香港茶商虽然选择了广州作为“后厂”,但精明的香港人并没有将广东发水茶作为唯一选择。其也向越南、泰国等地输出发水茶制作技术,用越南青等更便宜的原料生产普洱茶。鉴于广东生产的普洱茶,受低价越南青严重冲击,中国外经贸部决定让云南省茶叶公司用云南原料生产普洱茶,直接供应香港市场。因此,云南人从1973年起就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于是,省茶叶公司从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抽调7名工作人员,前去广东省茶叶公司下属的第二茶厂考察广东发水茶工艺。回来后,分别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试制普洱茶,于1975年试制成功,并技术定型。1976年,开始唛号化生产(昆明茶厂尾号1、勐海尾号2、下关尾号3、普洱茶厂尾号4)。勐海茶厂的7572饼、昆明茶厂的7581砖、下关茶厂的销法沱(7663),开启了熟茶的饼砖沱传奇与经典。1979年,熟茶渥堆发酵工艺,形成技术文件——云南省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制办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八十年代有更多的茶厂投入熟茶生产。

熟茶生产,深受原料与气候条件影响。云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不同的产区,茶叶原料风格迥异。这也是云南山头茶一山一味迷人之处。在主张原料拼配的年代,经典产品都有多年不断调试总结与改进而传下来的经典配方。这些配方,除了等级拼配、季节拼配、年份拼配外,对不同地区的原料拼配也有讲究。比如,昆明茶厂喜用临沧料,下关茶厂也有自己的传统原料产区。这也会形成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风格化差异。

熟茶的渥堆发酵,需要微生物深度参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种群消长,与温湿度息息相关,气候条件则决定了各地温湿度的不同以及季节变化。现代熟茶开天辟地的三大茶厂中,昆明茶厂地处滇中,海拔近1900米,属云贵高原,气温较勐海低,干燥,冬季有时还很冷;勐海茶厂地处滇西南,为横断山区中的坝子,海拔1000米,气候温润,有版纳春城之美誉;下关茶厂,位于滇西的洱海盆地,海拔2000米,气候干燥,并有强劲的下关风吹拂。三地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故其利用微生物将茶叶渥堆发透,做出高品质的熟茶,自是要因地制宜,以找到最适合当地的熟茶生产技术模型。

原料拼配风格与熟茶生产技术模型的不同,最终形成了熟茶界最负盛名的三大经典风味——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并成就了以7581、7572、7663(销法沱)为代表的数十款经典茶品,构成了普洱熟茶1.0时代的经典谱系。

随着70年代末云南沱茶出口法国,普洱茶出口日本,普洱茶的海外市场在1980年代初爆发。以前仅作为土特产供应香港价廉物美的普洱茶,华丽转身,开始以保健良药的形式,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接轨。在日本,普洱茶被称为减肥茶、窈窕茶,在法国甚至摆在药店卖。这标志着,普洱茶进入了健康时代。普洱茶的海外热使得订单剧增,推动着普洱茶在8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技术大升级,并加大科研投入,展开微生物与医学临床试验研究,实开科技普洱之先河,并针对国外市场的特点,生产袋泡茶等小包装与小沱茶,开启了普洱茶历史上的包装与产品形态革命。沐浴欧风日雨的普洱茶,不再灰头土脸,变得科学、时尚与洋气起来。

在这场80年代初中期的熟茶产业大升级革命浪潮中,三大茶厂又起到中坚作用。昆明茶厂与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搞清楚了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机理,让普洱茶从制茶师傅的经验阶段进入了科学实验阶段。勐海茶厂与香港蓝天公司合作,缩短了发酵时间,解决了堆味重等问题,生产出高品质的8592紫天饼供应香港市场。下关茶厂的欧洲总代理商甘普尔,则在法国与昆明做了临床医学试验,证明了普洱茶极具保健价值。结果一公布,在法国等地引起轰动,引发了欧洲人消费沱茶的热潮。

随着技术升级与科研手段的深入,普洱茶在80年代中期完成了品质大跃升。这标志着,熟茶技术经70年代的研制与定型,80年代初的系统性改进与完善,十年磨一剑,于1985年左右终于技术成熟,能生产高品质茶品。香港、日本与法国三大市场都非常认可云南产的普洱品质,于是出口量自1984年起剧增,在普洱茶的出口省份中排在广东之后,居第二位。

凭借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设备改进优势与包装文化优势,云南普洱茶对其他生产与出口普洱茶省份的碾压,是全方位的。在香港、日本、法国等地,消费者形成了云南普洱茶最正宗的观念,往往认为“普洱茶只能是云南普洱茶”。这个认知很关键,为九十年代市场形成“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之共识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普洱茶的产销权控制在云南的商号与中茶云南公司手里,可谓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在云南。但是,建国后两岸三地分治,普洱茶产在大陆,销在香港,文化兴起在台湾。一个完整的产销市场,一条完整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全产业链,被分治与斩断,变成云南人、广东人、香港人与后来的台湾人各行其是,各做全产业链的一段。

由于,云南远离香港销区,广东省茶叶公司凭借“前店后厂”模式,收云南、广东、广西、越南原料,加工普洱茶,就近销往香港。云南没有自营出口权,只能供原料给广东,偶尔在计划调拨下供点青饼,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广东公司用云南料很少,更多用的是两广与越南青。云南这个普洱茶原产地被边缘化,普洱茶成为了一种后发酵茶工艺的代名词,不但香港能生产,广东也生产,更气人的是,香港人跑到东南亚教泰国人、越南人做普洱茶,这导致“边境普洱”盛行不衰,普洱茶不再是中华独产,更遑论云南独有了。1974年,国家将茶叶出口权下放到各省,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海南、江西等省借普洱茶出口热的东风,也于80年代生产普洱茶。

所幸的是,1973年云南取得自营出口权,普洱茶的制造数十年之后重回云南,并在80年代兄弟省份出口普洱茶的热潮中,赢得“普洱茶只认云南普洱茶”之市场美誉。消费者眼中最正宗的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在九十年代再经台湾人的经典茶文化构建之手,通过邓时海《普洱茶》之类的著书立说,举办交流探讨活动与各种文化行销,建立了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与七子饼茶道统,从茶文化的高地上,将原料与生产满世界跑的普洱茶,搬回了云南,而且只认云南,以捍卫普洱茶的道统秩序。

21世纪初,普洱茶热遍神州大地的同时,云南的政府主管部门、协会、茶企与茶人投身于普洱茶标准化建设,相继于2003年出台地方标准,2006年出综合标准,并于2008年争取到普洱茶国标出台,最终让普洱茶永久花落云南:以地理证明商标的形式,普洱茶只能在云南11个地州生产,省外生产的均为非法。

由于普洱茶变成了厂在云南的独家生意,在原产地保护大旗的感召下,才能产生产业聚集于云南,尤其是勐海之现象。广东资本重仓云南,品牌集群众星闪耀。在滇粤深度合作的推动下,云南的资源、加工力量与广东的资本、消费市场相结合,催生了一大批全产业链品牌。自此,普洱茶的产销不再分离,全球市场一盘棋,品牌能纵向掌控整个产业链条,平台能横切服务整个行业。回顾从民国到如今,普洱茶的百年发展,无疑走过一条品牌在云南,原料在云南,制造在云南,公共品牌在云南,全产业链品牌在云南的轮回之路。

从原产地到边缘化,再由边缘到正宗,由正宗到经典,再在经典茶文化的引领下,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聚合为大产业链开发。这就是熟茶白皮书将要深入揭示的主题:历史机缘形成经典茶文化,经典茶文化引领产业大发展!

(一)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断代

贡茶/老字号:清朝中叶——1950

老中茶:1939——1950

出口原料基地:1950——1973

出口成品制造基地:1973——1993

公用品牌形成期:1993——2008

全产业链品牌崛起:2008至今

品牌在云南(民国)→原料在云南(外贸出口,1950—1973)→制造在云南(1973—1993)→公用品牌在云南(“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之共识形成时期,1993—2008)→全产业链品牌在云南(2008至今)

公用品牌在云南(云南普洱茶形成时期,1993—2008):

1993—2003,政府搭台,民间唱戏,以民间推动为主,在港台形成共识: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政府搭台:思茅地区举办中国普洱茶节,召开普洱茶首个国际学术会议。

2003—2008,云南省政企协会推动,先后出台地方标准、国标,强制保护,普洱茶在法理形式上属于云南。

(二)从产销分离的市场到统一大市场

民国普洱茶是产销合一的。商号、老中茶公司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品牌企业,因为他们收茶农百家茶(一至三四年的毛茶,许多经过筑茶工艺),精制出成品,然后打上自己的牌子(商标),运到销区去卖。做成品,有自己的牌子,并在重要销区城市设有分支办事机构,直接开拓市场,可谓如今掌握整个全产业链的品牌茶企,其产销是深度衔接的。

建国后(1950—2003),普洱进入了产销分离期:产在云南,销在香港,文化兴起在台湾。香港人管仓储和销售,云南人只管生产,所以香港人掌控市场,后来台湾人掌控文化,云南人只是原料提供商,后来是生产商。

并且,内销、边销与外销分治,云南失去外销话语权。云南的成品出口被拿掉,只能供原料给广东公司,加工成品茶供香港。云南生产的成品,只能供边销与内销市场。云南省公司也不直接对香港市场,何况云南的普洱茶生产厂家。

建国后至90年代中期之前,普洱茶有三大销售体系:边销——滇青,内销——滇青,外销——普洱茶。

现代普洱茶源自普洱茶外销。90年代初,在台湾人的推动下,将自然陈化的滇青纳入普洱茶谱系,给云南青取了个全新的名字——生茶。生茶这个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为市场接受,2008年被国家标准事后认可。

当时的普洱茶全产业链是分而治之的,大陆香港台湾各负责一块:云南厂家(原料、制造)+香港藏家与商家(仓储、销售,销为主,藏为辅,藏是喝旧茶消费习惯的需要)+台湾文化茶人/茶商(文化、收藏、行销)

两岸三地的体制不同造成产销分离:形成大陆产、港澳藏销、台湾茶文化赋能之格局。当年,政策不兼容,没有统一的交易市场,信息、物流、人员流动、技术与文化交流等不畅,加上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造成云南厂家不懂仓储与市场,香港与台湾不懂生产与原料之源头,只能通过外贸出口主管——中茶公司作为中介机构来沟通协调,按计划经济统一安排生产与经营活动。即云南厂家→中茶公司←香港商家。

这时不但外销格局分离,而且普洱茶外贸、边销、内销分离。计划经济年代,中国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内市场。因为只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交易,让价格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

香港茶商,早在70年代中后期就与云南联系,并为云南省公司引荐了日本与法国客户,引发了80年代普洱茶出口海外热,并在七八十年代为提升云南熟茶厂家的生产技术做了巨大贡献。两岸三通,尤其是1992年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台湾人才于1993年起深入昆明、易武、勐海等产区。

其产业路线图是:统一的市场(民国)→不同体制下的两岸三地市场(1950—1993,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形成统一的市场(1993—2003)→国内市场的崛起(2003年以后)。

从产销一体,到产销分离,再到产销一体,百年的普洱茶贸易史(商业史)完成一个循环。

文章节选自《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如何做大康养文旅时代的中国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佳兆业茶业集团出版,作者李国标(笔名白马非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找到约3,45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