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安县茶场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贵州省茶场 -- 贵州省内的茶场汇总合辑

贵州省茶场

七里冲茶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惠水七里冲。建于1956年。前身为贵州省惠水果树苗圃,199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茶100吨。下设茶厂、生产队,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其中“九龙山”毛尖茶为名优产品。

广顺果树茶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长顺广顺镇。建于1960年。有茶园230余公顷,年产茶250吨。设有初精制联合茶叶加工厂,是贵州省红碎茶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中的碎一和碎二为名优产品。

山京农牧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安顺双铺镇。建于1953年。建场初期以养殖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茶树,以福鼎大白茶群体品种为主栽品种。有茶园约400公顷,年产商品茶450吨。下设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车间,以生产红茶和绿茶为主,也生产茉莉花茶。

中八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清镇中坎镇。建于1956年。1960年起种植茶树。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茶120吨。设有初精制联合茶叶加工厂,以生产传统炒青绿茶为主。其中“碧云绿茶”和“特珍二级”为名优产品。

双流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开阳双流镇。建于1957年。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商品茶250吨。茶场下设茶叶生产工区、茶叶初制厂和精制厂,主要产品有红茶、绿茶和花茶。产品中的“南贡茶”为名优产品。

平坝果树园艺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平坝。建于1953年。1963年开始种茶,有茶园约200公顷,年产茶叶200吨。设初精制茶叶联合加工厂,以生产传统炒青绿茶为主,亦有少量花茶生产,其中“桂花茶”和“红枫湖牌”特级珍眉绿茶为名优产品。

东坡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黄平。建于1953年。有茶园400余公顷,年产量为400吨。下设茶叶生产大队、初制车间、精制车间,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其中“东坡毛尖”、烘青素坯为名优产品。

羊艾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贵阳花溪区。建于1957年。有茶园约670公顷,年产茶620吨。设有初制厂和精制厂,以生产红碎茶为主。其中红碎茶一号、红碎茶二号、“特珍”和“羊艾毛峰”为名优产品。

花贡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晴隆花关镇。建于1959年。有茶园约380公顷,年产茶250吨。设有初制厂、精制厂。20世纪60年代主要生产工夫红茶和炒青绿茶,70年代生产二套样红碎茶,80年代逐步转产炒青绿茶,1990年以后全部生产绿茶。

芦坝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安顺岩腊乡。建于1958年。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茶50吨。主要产品为炒青绿茶和手工名茶。

金坝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安顺刘官乡。建于1956年。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60吨。主要产品为炒青绿茶。

金钟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丹寨。建于1954年,1993年开始种茶。有新茶园约90公顷,年产茶叶150吨,其中“龙泉毛尖”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春丰茶场

联营茶场。位于贵州安顺大西桥镇。建于1989年。隶属安顺市茶农协会。有密植免耕茶园约100公顷,年产茶100吨。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其中“顺峰碧毫”、“安顺竹叶青”和“龙宫茶”等为名优产品。

桂花台茶场

集体茶场。位于贵州黎平高屯镇。建于1977年。原名八一茶场,1980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茶350吨。设有初制车间、精制车间,以生产红茶、烘青和炒青为主。

夏云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平坝夏云乡。建于1940年。有耕地约480公顷,其中茶园约170公顷,年产商品茶360吨。下设茶叶生产队和初精制加工厂,主要生产绿茶、红碎茶和手工名茶,其中“夏云牌”特珍特级为名优产品。

宽阔水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绥阳。建于1956年。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茶30吨。设有茶叶生产队和制茶车间,以生产绿茶为主。

梵净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印江。建于1962年。原名枪杆农场,1987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50公顷,年产茶300吨。下设分场、茶场、良种茶繁育基地、精制茶厂和经营部。主要产品有“梵净翠峰”、“梵净雪峰”、梵净系列绿茶、梵净茉莉花茶等。

铜仁地区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松桃当岭镇。建于1963年。原名铜仁专署民建茶场,198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100吨。下设专业队、生产队,主要生产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

睛隆茶树良种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晴隆沙子镇。建于1986年。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有茶园330余公顷,年产干茶500吨。每年可提供优质茶苗1000万株。主要生产“贵翠牌”系列绿茶,其中“绿凤凰”、“雪绿”等为名优产品。

普安县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普安江西坡镇。建于1992年。前身是普安县江西坡茶场和普安县细寨茶场,1992年两场合并改为现名。有茶园550余公顷,年产商品茶300吨。设有茶厂,以生产炒青、烘青、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主。

滑潭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湄潭城关南门。建于1938年。前身是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桐茶实验场。1950年改名为贵州省湄潭桐茶试验场。1973年改为现名。有茶园600余公顷,年产各类茶叶1000吨。下设制茶厂、茶叶生产队,主要生产红碎茶、工夫红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茉莉花茶和边销茶,其中“湄潭翠片”和“遵义毛峰”为名优产品。

新桥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安龙新桥乡。建于1963年,1974年开始种茶。有茶园约200公顷,年产茶叶250吨。设有初制车间、精制车间,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多种系列产品。

遵义茶树良种场

国有茶树良种场。位于贵州遵义新卜镇。建于1987年。前身是贵州省遵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有茶园约80公顷,年生产商品茶100吨。提供国家级和省级无性系良种茶苗1500万株。下设茶叶加工厂,主产炒青绿茶。

来源:茶修智慧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普安:做强做大做优茶产业带农增收致富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着力推动茶产业发展,重点在做大做强做优上下功夫,绵延逶迤的万亩茶山,呈现出茶香景美,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的的动人景象。该县茶园总面积目前达18.3万亩,实现投产面积12.5万亩,县内涉茶主体达20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4家、全国500强茶叶合作社1家,现有“普安红”专卖店50家、专柜116个。截至2021年12月,实现干茶产量达8300吨,综合产值达15亿元。


江西坡生机勃勃的万亩茶山一瞥(央广网发黄太富摄)

因为茶产业发展成效图出,普安县先后获“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等美誉,盛产的普安红茶还被被誉为“中华文化名茶”,茶衍生成独特的文化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江西坡生机勃勃的万亩茶山一瞥(央广网发黄太富摄)

古早净香彰显魅力

普安县江西坡万亩茶山四周,茶山青青,犹如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铺满山山岭岭,绵延逶迤。家住普安县江西坡万亩茶山茶神谷的茶农刘云在茶山仔细观看茶叶长势,扒开一丛长得茂盛的茶,里面布满嫩绿的茶芽,刘云兴奋起来,满眼放光,脸上绽放笑容:“这些茶芽再长几天,达到1公分就可以采了!”

据介绍,普安茶叶具有古、早、净、香的特点。“古”,普安县境内拥有2万多株四球茶古茶树群落,最大树龄达4800年,1000年以上的有3000多株,此类茶种为世界唯一、普安独有。由此证明,普安就是茶的家园,是世界茶源地,普安茶也被誉为“可以喝的活化石”。境内还有兴盛于秦汉时期的白沙茶马古道,保存完好,成为茶界溯源探秘的地方。


普安县“白叶一号”基地(央广网发匡忠朝摄)

普安在2000年前,就有了制茶的历史,当时主要以四球古茶为主。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已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建有国营新寨茶场、江西坡茶果场、青山小屯茶场以及部分乡镇小型茶场。1985年在国家横向经济联合精神的指引下,普安县人民政府与贵州省农业厅农垦农工商公司联合依托原新寨茶场和江西坡茶果场基础上,开发万亩红茶基地,1987年正式成立普安县茶场。2013年4月成立了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普安县江西坡茶业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有修建于明末时期的茶庵寺和新建的世界茶源广场。较为久远的种茶历史,让普安茶区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经验。

“早”。普安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秋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贵州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研究,认定普安县茶叶生长气候等级为“特优”,加上普安地热资源丰富,土壤多为有机腐殖土,乌牛早、龙井43等小叶种春茶发芽早,在腊月就可采摘新茶,而春节前后即可大量上市,核心产茶区的春茶比全国其他地区早20天左右,成为全国春茶开采最早的茶区之一,被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授予“黔茶第一春”。每年一月,当中国北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漫山茶树还沉睡在冬日的暖阳中,行云暮色间,普安县茶山上大片大片的地块已挂满了嫩绿的新芽,勤劳的布依族人抢先开始春茶采摘,抓紧收获“第一桶金”。


普安县茶源街道新市民住上好房子(央广网发黄太富摄)

“净”。2017年,普安县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要求严格,茶叶种植前先行开展土壤检测,符合条件方可种植,茶园管理过程中坚决不使用水溶性农药,制作过程中工序规范,叶不落地,茶叶干净茶味纯净,泡茶时不用洗茶即可饮用。

“香”。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的综合作用,普安茶叶内含物质非常丰富,味道好且非常耐泡,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含量高,锌硒元素丰富,呈栗香、自然兰花香。《夜郎风物志》记载:“其茶香异于常,烹煮时香风溢野,饮之使人熏然欲醉如梦至南柯耳。”

多面发力做强做优

近年来,该县坚持“人均一亩茶”和“一园两区三带”的茶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涉农资金1600万元,新建茶园10000亩,新建茶园全部由农户自种、自管、自摘,一是实现种植模式转变。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茶园建设,改变“政府+企业”“大户干、农户看”的传统模式。二是实现利益分配的转变。农户成了茶园种、管、采各个环节的主体,改变合作社和大户主导茶园建设的格局。三是实现茶农身份的转变,每亩茶都由农户自种、自管、自摘,成为了全链条茶产业工人。

新崛起的普安县茶源街道天下普安古茶城一角(央广网发黄太富摄)

与此同时,该县利用财政扶持资金,重点对宏鑫茶业、正山堂普安红茶业、裕丰源生态茶业3家茶企进行扶持,力争3家茶企产值过亿元;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域外企业纵深推进茶产业全面发展。2021年4月,与金恪集团签约茶产业投资项目,稳定保障1.6万户以上群众增收。

该县还着力打造高品质茶叶基地。据介绍,2017年普安县核心茶产区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产品通过欧盟500多项指标检测。


生长于普安县青山镇马家坪的古茶树近观(央广网发黄太富摄)

按照干净就是普安茶叶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要求,总结示范区建设的经验,该县按照“农户+企业”为主体,村级监管、乡级统筹、部门联动的管理方式,将全县茶叶全部打造成质量安全基地。将全县茶叶产区以村为单位,细化为多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一网三清单”工作制度。一网即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三清单即网格员管理茶叶的责任和任务清单,企业与农户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清单,联合惩戒的诚信清单。严格要求茶农按照绿色防控的要求管理茶园,严格要求茶企按照无添加的要求,生产干净的茶叶。对于失信的茶农,实行公开曝光,禁止任何茶企收购其茶青。对于失信的茶企,一律按照规定吊销营业执照,禁止在普安县境内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县市场监管和农业部门联合,定期对域内销售农药的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和整顿,坚决打击非法销售农药行为;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对于成园茶园土壤、茶叶等进行抽检,发现不合格的一律按照联合惩戒清进行惩处;强化事前监管。对新规划种植的茶园,提前进行土壤检测,确保用干净土地、种干净茶。

2016年7月,普安县获得“普安红茶”“普安四球茶”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农业农村部农特产品地理标志证书。2017年,普安县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普安红”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

最美自行车赛道,摄于普安县江西坡(央广网发褚天舒摄)

为靓化“普安红茶”品牌,该县持续深入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普安红茶品牌的知名度。2021年7月,组织全县茶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展推介会;利用茶博会、展销会宣传推介普安红茶。2021年5月,全县10余家茶企到首都北京参加茶叶展销会;积极举办茶事活动。利用“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举办采茶制茶大赛。2021年8月,以“普安红茶”制作为主,举办秋季采茶制茶大赛;制定“普安红茶”企业标准,以品质靓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茶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普安茶叶特色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

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茶文化的推广和旅游休闲业的繁荣,开辟了依托绿色环保产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成就了75公里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建设,让世界茶源谷景区、山地旅游更加靓丽和凸显特色。

马蹄轻踏、铃声阵阵,兴盛于秦汉时期的白沙茶马古道保存完好,栈道上,稀朗残存的马蹄印,见证着茶源普安的风采;福娘阁,守护着千万茶农的信仰,成为茶界溯源探秘的地方。普安,茶树发源圣地,有茶的历史、茶的文化,更有茶的故事。

江西坡世界茶源文化公园吹拉弹唱的民族节目,夺人眼球(央广网发黄太富摄)

至今在普安县地瓜坡镇一带还流传着周先型在“盘江茶叶擂台赛”上夺魁的故事,说的就是普安茶的品质。一天,甲长传来县太爷口谕,邀请地瓜茶商周先型携精品茶赴青山参加“盘江茶叶擂台赛”。擂台搭在青山南隅大营山脚,擂台两侧悬挂孔广修老举人道劲的颜体对联:上联“两叶一芽,南方有嘉木”,下联“千山万壑,盘江出香茗”,颇有气势;中间铺天盖地一个篆体“茶”字,牛气十足。比赛开始,先参赛的是旧营茶商安仲山的千年普白大箐茶,评委们都感觉一股刚烈的香味沁人心脾,领受着千百年来老茶树承受的日月精华。再入赛的是江西坡茶商岑岭辉的“银矛绿”,沏水后,杯底的茶叶像一只只小鸟往上飞翔,一会儿露出长长的银矛,又像一丛丛绿色的树林,一会儿展开叶片,像一只只蝴蝶在杯中翩翩起舞,一会儿落杯底纹丝不动,这时有一股看不见的清香扑鼻而来。最后出场的周先型,浸泡出一杯杯红擂茶,汤色如琥珀明亮,口感醇香,回味留于喉中久久不散,腹中一股暖流荡漾开来,评委们顿觉肚里通泰,脑清目明,个个伸出大姆指叫好,评为擂主。

产业带动茶香景美

千亩白茶园,一腔感恩情。世界茶源地普安,因来自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2000亩“白叶一号”茶苗,让这个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更加引人瞩目。

这里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这里,至今还保留了野生四球古茶树2万多株,这说明,普安在数百万年以来一直是茶的理想家园。

2021年12月茶香景美的普安县江西坡万亩茶山(央广网发黄太富摄)

2018年6月,浙江省湖州安吉县黄杜村党员代表和有关专家多次考察,黄杜村捐赠的白茶苗有600万株落户普安,种植茶园2000亩,直接让862户2577人建档立卡群众受益。

看着家乡的荒山种上“致富树”,普安的老百姓在满怀感恩之情的同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地瓜镇屯上村的老党员罗绍武用一首山歌表达了他的感恩之情:“太阳出来明又明,谢谢浙江黄杜村,千里送苗来到此,代代儿孙不忘恩。”

昔日荒山变茶山,今日山区成景区。普安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坚守绿色底线,依山而建,白沙的茶园坐落在秦汉时期的茶马古道边,而地瓜的茶园建在乌龙山系,此处高山杜鹃遍布,山顶电力风车耸立,景致迷人独具魅力,这些,都为普安打造茶旅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普安县万亩茶园(央广网发普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片茶园寄党恩,一片叶子一片情。带着党的关怀,浙江安吉、贵州普安结下的深厚的茶缘。

普安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让有志于开拓进取,勇于与群众抱团发展茶产业的致富领头人有了广阔的天地。时间回放到2020年12月28日,阳光普照,在与苗寨丫口一山之隔的牛打滚碧绿的茶山上,普安县红福姐妹农民专业合作社举行年底分红大会,为84名茶农分红,茶农们不仅分到现金,还有红茶、土鸡蛋、西陇萝卜等特色农产品。

普安县红福姐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冉应欢笑容满面地说:“这是我们茶园建立以来的第四次分红,每一年我们都会给农户分红,这一次是我们分红最丰富的一次。”

被普安人民亲切地为誉茶山上两朵美丽的茶叶“姐妹花”冉应欢和妹妹冉桂琴,建设于2017年的茶园,通过冉应欢姐妹的发展,如今带动基地的农户82户人408人增收致富、每户实现增收1万到1.5万元。冉应欢信心十足地说:“我的今生将都以茶为主,只想把它越做越好,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资料图(央广网发普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茶产业的带动下,如今的普安,处处绿水青山,交通四通八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美丽如画,人民幸福和谐。在广阔的城市和乡村,变靓的房子,四通八达的路子,在绿水青山环抱中随处可见。上学的学子,看病的老乡,足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教育、医疗的便利服务,一年四季,时尚得体的衣服想穿就穿,用的是入户的自来水,吃的有丰富的肉蛋米油蔬菜水果,脸上洋溢着满满幸福感与获得感的人民群众,随处可见。

今后五年,普安县将继续把茶产业打造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普安的亮点在茶业,坚持把茶园“量”做上去,按照“人均1亩茶”和“一园两区三带”茶产业战略规划,持续推进茶园基地建设。统筹引领茶产业发展向“质”的蜕变,做大做强普安红集团,建立普安红茶标准,彻底改变传统茶企“单打独斗闯市场”的格局;借助“白叶一号”和公安部万亩茶园机遇,不断为普安茶产业创品牌、提工艺、扩销售全面赋能。着力提升综合效益,围绕茶园基地,科学合理布局茶叶初加工厂建设,减少流通成本;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推动夏秋茶下树,增加茶园亩产效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5家茶企销售过亿,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27亿元以上,稳定带动3万户以上群众增收。

来源:央广网贵州(记者 周娴 通讯员 黄太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马古道上的那些茶、那些事

茶马古道,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一段久远而永恒的印记。在黔西南,有属于自己的茶马古道——普安白沙古驿道,就是见证今天“茶马古道的活化石”。

关于茶马古道,你了解多少?

小编带你一同走进“茶马古道”,打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品味雾气氤氲中的那一抹醇厚茶香。

茶马古道与“中国古茶树之乡”

茶马古道是唐宋至民国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因于秦汉时期形成的“南方丝绸之路”古道上以茶马互市得名。

所谓茶马古道贵州段由北线“贡茶古道”和东线“市马古道”组成,茶马分离,已是唐宋以后的故事,至民国时期,茶马不再作为主要贸易商品,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日常用品的流通,这时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已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交通道路。


位于普安县白沙乡卡塘村境内的茶马古道保护碑陶昌武摄

普安白沙古驿道自形成商周时期的民间国际商道、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以来,又形成唐宋以来茶马互市的通道,“万马归槽”,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普安北端老鹰崖,本无道路,因边民流动,每每造成间隙之路,再加上四川商贾买卖逐利,就形成了一条东接北方“草原之路”直达欧洲,西连滇国入身毒(今印度)的民间国际商道。尔后,秦始皇开五尺道通夜郎、汉武帝辟南驰道达西南夷地区,与北方丝绸之路相对应,在商周时期的民间国际商道基础上,形成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唐宋以来,茶叶、马匹成为主要商品,白沙古驿道又成了茶马古道典型路段。

藏匿于深山老林的白沙古驿道古色古香,成为今天“茶马古道的活化石”。普安县史志办田有才先生拍摄的“白沙古驿道”被贵州省文物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主办的《贵州省文化遗产》(2013年五期)作为茶马古道的地埋标识,昭告于世。

茶马古道当然离不开茶,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就有着“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美誉。普安县拥有全国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群,这片生长着2万多株四球古茶群落的神奇的土地,被考古实物证明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使普安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中国古茶树之乡”,号称世界之茶的发源地。与同处唐宋茶马古道上的云南普洱、四川雅安等商品茶产地,共同演绎着茶文化的精彩。

茶马古道记载着历史的印迹

普安县“一品马店”,成为古代茶马古道上茶商歇脚的“酒店”。“一品马店”位于普安县兴中镇上街,建于咸丰年间,坐北向南,由正房、两厢及后墙组成,占地2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正房面阔三间,通面阔11.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8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门悬“西蜀一品马店”匾。

普安松岿寺成为茶马古道上商贾文士喝茶享受禅意清凉之地。松岿寺是金州十八景之一,沿山古树遍布,高大参天,古寺掩映其间。崧岿寺占地面积2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1.95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民国不断增修,总平面呈长方形,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现存建筑有正殿、东厢房、西厢房等。现在的松岿寺,古木参天,寺庙掩映其中,观之,甚有宏伟壮观之气魄,茶马古道从寺庙脚下通过,而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行走的商贾文士,路过崧岿寺这个地方,都要来喝一杯茶,以洗去匆匆一程的疲乏,享受袅袅禅意的清凉。松岿寺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普安江西坡曾被崇祯皇帝赐名“有嘉城”。《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明朝时期,普安县江西坡因盛产这种“嘉木”,被崇祯皇帝赐名“有嘉城”。为了保证进出云南战略通道的安全,明朝采取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在交通沿线进行军屯、民屯和商屯。军屯之地以卫所所在地为核心,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军屯之地称为屯,民屯和商屯之地成为堡,军民混合开发之地成为屯堡或堡屯。军屯开垦的田土称为官田。1390年,明朝在江西坡设立安南卫,士兵在江西王官屯、孙官屯、小屯、窝沿官田等地进行屯田垦地,种粮、种茶。移民则在今细寨、鲁沟、地瓜、罐子窑等地开荒种粮、种茶。今江西坡、青山镇、地瓜坡等地600年左右树龄的茶树,即为当年屯军、移民所种之茶。崇祯六年,监军副使朱家民在江西坡建成,因周围盛产茶叶,崇祯皇帝赐名为:有嘉城。


普安茶场唐可摄

徐霞客过普安“有嘉城”并留下记载。徐霞客过保家楼一路下坡,过江西坡(有嘉城)河到普安界有嘉城一路,所见所闻他是这样在游记中记载的:由铺(纳溪铺)西望,则东西山又分两界,有水经其中,第此两界俱支盘陇错,不若关岭之截然屏夹也。复西南下一里半,有水从东崖坠坑而出,西悬细若马尾。从其北,路亦坠崖而下。又二里余,抵坞中,巨桥三门,跨两陇间,水从东一门涌而北出,其西二门,皆下平为田,岂水涸时耶?其水自西南诸峡中,各趋于桥之南,坠峡而下,经桥下,北注而出于盘江上流,其“纳溪”之名以此耶?度桥,复西北上岭,是为江西坡,以岭在溪之西也。路从夹冈中透壁盘旋而上,一里,出夹,复拾级上。一里,得茅庵,在坡之半。又北上拾级,半里,抵岭头,其北有峰夹坞,尚高;东望纳溪铺之缀东崖者,高下正与此等。于是又西向平陟岭间二里,挟南峰转循其西,又西向行半里,则岭上水多左石坠。又东北下转,则一深堑甚逼,自西南坠东北,若划山为二者。度小石梁而西,又西北逾岭头,共一里而入西坡城之东南门,是为有嘉城。

从茶马古道走向广阔世界

历经沧桑,喧嚣一时的茶马互市早已趋于平静,曾经的茶马古道亦旧貌换新颜。如今的普安县茶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1995年,普安县茶场制作的茶叶便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优秀奖;2000年,普安茶又在吉隆坡举行的“二十一世纪国际茶业保健饮品成果博览暨产品推广研讨会”上荣获优秀成果金奖。这些荣誉的获得见证着普安茶的高光时刻。

今年,普安县电商直播基地建成投用。在政策和生态产业链的帮扶下,电商直播基地企业快速孵化,营造浓厚的电商直播氛围,实现普安县企业电商直播领域的弯道超车,截至今年9月,通过(直播)平台,销售的普安红茶占比电商总公司销售额的60%。茶产业链的不断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沿着茶马古道一路走来,如今凭借电商借船出海,普安县茶叶销售打开大市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文国坤 收集整理)

来源:中国黔西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