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安茶厂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晁忠琼:只为一杯上好普安茶

黔地出好茶,茶源在普安。

普安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特殊地理气候,造就了独特的产茶环境。

千百年来,在这片沃土上,勤劳的人们识茶、爱茶、种茶、制茶、兴茶,以茶为业、因茶而富,有的世代传承、有的姐妹连心、有的兄弟携手……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演绎着一段又一段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佳话。

四代传承80余年的晁忠琼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与茶结缘爷爷感念老乡那一碗热茶

普安县作为古茶籽化石发现地,至今拥有2万多株四球古茶树,是“中国古茶树之乡”,被誉为“世界茶源地”,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山上有棵古茶树,树下有口清水井;哪天如果不舒服,一片叶来一瓢水。”这首在普安传唱的歌谣,道出了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与茶相伴、饮茶养生的生活日常。

晁忠琼的爷爷晁万奎是一位老红军,1935年,随部队辗转来到普安泥堡,在部队驻扎宿营休整之余,朴实热情的老乡们纷纷送来用四球古茶熬制的茶汤为战士解渴。

一碗热茶,消除了战士们长途跋涉的疲惫,也表达了乡亲们拥戴红军的浓浓鱼水情,晁万奎对此记忆深刻、感念在心。

机缘巧合,几年过后结束远征的晁万奎回到普安工作,后来在普安安了家。

晁忠琼小时候特别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她说,每当爷爷讲起从军经历,总会提及当年普安老乡们送来的那一碗热腾腾的茶。

这个故事陪伴着晁忠琼的童年,为她一生种下了做人要知恩、感恩的种子,那碗热气腾腾的茶,也影响了她后来的人生。

以茶为业父母一生为茶忙

晁忠琼的父亲晁秀安12岁被爷爷送到国营茶场读书,他一边学习一边干活,是普安县最早的种茶人之一。凭借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晁秀安后来当上了茶场的副场长,带领职工和群众一起不断发展壮大茶产业。


在长期形成的各种制茶工艺中,当地布依族群众一直延续着一种古老的制茶技艺:由有福气的阿娘采用清明前的春茶嫩芽以特殊工艺进行加工,由此形成一款名叫“福娘茶”的茶品。

这款茶多为祭祀、祈福等隆重场合所用,也是群众家中待客之上品。每有客人到访,呈上一杯自制的热茶,不仅能体现主人的细心与热情,也能让客人感受到重视和尊重,彰显了主人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

晁忠琼的母亲刘兰是茶场的一名工人,同时也是一名制茶能手,待人诚恳、乐于助人,深得茶厂职工和群众的敬重。在长期与群众一起采茶、制茶过程中,刘兰得到当地布依族“福娘”罗应美倾囊相授制茶技艺,成为“福娘茶”的传承人。

“别人每天早上起来先吃早餐,我父亲起来先喝一杯清茶。”在晁忠琼的眼里,父亲一生爱茶、事茶,与茶相伴,母亲则醉心于各种制茶工艺。

父母为茶忙碌一生,让她的家庭生活逐渐变得殷实、富足,制茶、兴茶的种子,也早早埋进晁忠琼心里。

为茶而痴一生只为做好茶

“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去茶山上玩耍,跟着茶农们一起采茶。”在晁忠琼记忆里,延绵群山中葱郁的茶园就是她儿时的乐园。

从小和茶接触,随着对茶不断增加的了解认知,晁忠琼对茶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高中毕业后,晁忠琼选择进入茶场,成为其中的一名管理员,先后参加收青、评级、加工、精制等工作。

1998年,随着国家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晁忠琼敏锐感知到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她办理离职手续离开茶厂,到普安县城开设了第一家茶庄和专业茶馆,并陆续创办了贵州怡丰原生态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创业过程中,晁忠琼并没有满足于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传统布依“福娘茶”制作技艺,而是在传承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加痴迷于研制各类名优茶红茶、绿茶、白茶、半发酵的福娘茶等等。

在她的带领下,企业先后研制出“普安红茶”“贵州绿茶”“福娘茶”和工艺白茶等系列茶产品,以及茶酒、茶皂、茶多酚喷雾、茶叶氨基酸洗发露、茶叶面膜等绿色食品和洗护系列茶衍生产品。

晁忠琼也因此成为第三代福娘茶的“非遗”传承人,还取得了国家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师资格。

茶,伴着晁忠琼一路成长,成就了她的事业。近年来,她的企业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带动茶农种植茶叶1万余亩,每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

茶,也改变了她的性格。每当看到茶在开水中浮沉舒展,淡淡茶香四处散开而来,她觉得人的心性也通透了起来。

“终其一生,只为一杯上好普安茶。”

这是晁忠琼对茶的真情告白。

助茶振兴让世界喝上普安的好茶

晁忠琼对茶的热爱和痴迷,深深地影响了女儿龙泓霖。

大学毕业后龙泓霖放弃所学专业,投身到母亲毕生追求的事业中,成为母亲创办企业的负责人,负责开设在北京的普安红营销中心、布依福娘文创中心的运营管理,扛起了一份以茶助推产业发展的责任。


“十三五”时期,茶产业是普安县脱贫摘帽的支柱产业,晁忠琼的公司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了近500户贫困户脱贫,同时通过收购茶青每年带动200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州上下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食品药品、医疗保健等康养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

普安县有关负责同志认为,发展康养产业,让农业“接二连三”,带动群众增收,切入点在茶,这是普安县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胜势。

让普安的好茶走出大山、飘香世界,是晁忠琼一生的追求。州委、州政府的系列部署为她这样的产业带头人和龙头茶企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增添了发展信心。晁忠琼介绍,目前,公司新建的年产500吨各类精制茶生产线已经投产,带动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乘着全州实施产业强州、文教兴州、和谐稳州战略,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东风,晁忠琼正和普安县的7万多茶农一道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精彩故事。

通讯员 罗康 房泰安

来源:天眼新w 贵州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普安:一片茶带起的一座城

贵州是我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普安县,每年春茶开采时间大大早于国内绝大部分茶产区,全年可采摘时间也在十个月以上。放眼全国,这样的自然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当地如何把资源优势化为胜势?一片小小的茶叶,如何带动普安全县的发展?一起来看记者的报道。

土地承包户、普安县茶源街道茶农廖忠连(左)

土地承包户、普安县茶源街道茶农廖忠连说:“我们不可能轻而易举就还给他们,承包出来我们肯定管得好。”

土地出租户、普安县茶源街道农户潘方明

土地出租户、普安县茶源街道农户潘方明说:“期限到了,土地要归还我们,我们种茶叶,继续种茶叶。”

潘方明此前长期在外打工,年均收入在三四万元左右。不过随着土地承包期限临近,在普安县,像他这样想回家收回土地自己种茶的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廖忠连这样的承包户,却也都要求继续承包。

一个要收回,一个要续租,合理化解争议,已是当地的一项重点工作。那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要争着种茶呢?

普安县茶源街道茶场社区前沿攻坚队副队长李花

普安县茶源街道茶场社区前沿攻坚队副队长李花告诉记者:“以前一亩收入就是500,最高的是1000左右,很多人愿意出去打工。但是现在我们县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之后,管理下来一亩的收入5000元到6000左右。产生效益了,大家就不愿意出去打工了,就喜欢回来管理茶叶了。”

其实在普安县,吸引大家回乡的,不仅仅是土地上翻了五到十倍的收益。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动着普安人的生活变迁。

正在直播卖茶的普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员工张罗雨,大学毕业后在几个城市都工作过,如今,她选择回到家乡。

普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员工张罗雨

张罗雨介绍:“我现在的工资是一年6万元左右,出去找工作跟现在也差不多,我也比较喜欢这种工作,所以就没必要出去了。”

电商中心所在的茶源街道,是普安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背靠六万多亩优质茶山,两万五千多居民四分之三以上的人都吃着“茶叶饭”。电商中心门口,就是一个茶青交易集市。由于高海拔、多云雾且地热资源丰富,普安春茶开采时间大大早于国内其他地方,不少浙江、山东的茶商每年一月就来到这里,蹲守收购。

浙江茶商周亦天

浙江茶商周亦天说:“这里的茶叶最大的优势就是早。价格总体来说比别的地方要稍微偏高一点。”

普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保贵

普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保贵介绍:“我们电商中心销量最大,带动农户最多的就是茶叶。去年总共销售了1300多万,茶叶占比在70%到80%。”

下午四点多,54岁的岑玉按时来到幼儿园接孙子放学。不过他并不马上回家,而是先赶到茶厂,完成工作。

岑玉所在的厂,是一家国内龙头茶企,每天,街道居民们采好的茶青,会在下午六点多送来。易地搬迁前,岑玉在老家自己搞小作坊炒茶,因为懂技术,现在负责茶青的质量把控和货款发放。

普安县茶源街道居民岑玉

普安县茶源街道居民岑玉说:“易地搬迁前我就在家支了三口龙井锅自己炒,白天要把茶青收起来,晚上要熬夜,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收入一万多两万不到。”

交茶青的人群中,岑玉的儿子和老伴儿也出现了。搬迁后,岑玉有了工作,就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专心照看自家的茶园。他告诉记者,茶源街道的搬迁户大多数在茶山上都有一亩三分地,厂里有工资拿,地里有茶青卖,这在本地很常见。住宅小区就在茶厂旁边,等岑玉完成验收工作,一家人便结伴而回。

岑玉告诉记者:“我家现在的年收入就是十多万,以后有经济能力的话,我会带我儿子搞一个小型的创业企业。”

以产定搬,因茶而建,以茶源街道为核心,普安的茶产业专业化小城镇正在形成。以茶资源和劳动力吸引企业,以企业带动百姓增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茶旅一体全产业链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产城互动。

普安县人社局局长陈太峰

普安县人社局局长陈太峰说:“通过产城互动,我这里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新兴的城镇就形成了,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都有了保障。2020年,普安县茶产业相关综合产值达到12.7亿元,按全县25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收益超过5000元。”

目前,普安县茶产业市场主体已经超过两百家,人因茶而富,城也因茶而兴。在普安县高铁站与茶产业集中区之间,一条快速连接通道正加紧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当地茶产业人才、资源的聚集,为以茶带城,注入新的动力。

普安县县长龙强

普安县县长龙强介绍:“我们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茶产业过去是我们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未来是我们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十四五’期间,普安县准备培育5家规模过亿的茶企,提升加工的能力。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本地,惠及老百姓,把茶的这篇文章做大做强。”

记者手记:

采访中我们看到,正是因为见到实效,普安县的村民们经历了从离开土地,到争相回家种茶的改变。地方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我们的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于:贵州茶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安春早 茶香盈野

春日初晓,茶山翠绿如画,勤劳的茶农们踏着晨露采摘致富“金芽”;

早餐过后,茶市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茶叶交易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茶农携着一天采摘的茶青前来售卖,辛勤的汗水与淡淡茶香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

当夜幕低垂,星光下,茶企机声轻鸣、灯火明亮,映衬出工人们辛勤的剪影。

展卷窥望,从茶山到茶市,自茶商至茶企,每一个画面都饱含生机勃发的力量,它们共同构筑起普安茶产业的美丽长卷。

茶山上,茶农忙着采摘新鲜茶青。


早春上茶山茶人乐开怀

2月下旬的早春清晨,微风拂过普安山岗,18万余亩翠绿茶树宛如波浪翻涌,风过处,茶语轻响。空气中,弥漫醉人茶香,如同大自然调制的一壶馥郁佳酿,悠悠释放出春天最为醇厚的礼赞。

拂晓时分,伴着倒春寒意,家住茶源街道的郭婷美便邀着五六个伙伴出现在茶山,他们只为一件事:采摘最早苏醒于枝头的新鲜茶青。“采茶,是我们普安的大事。全国每年最早的春茶就在这里,各地的茶商会过来收购,大家伙都指望能卖个好价钱。”

巨大红利催生经济共识。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少则1至2亩,多至上百亩。早春茶,讲究的是个鲜,既要跟时间赛跑,赶早采摘,也要看品质说话,芽头采好才能得个好价钱。“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是采茶熟手了,一人一上午能采上1斤多茶青。”

有些种茶大户的茶园面积广,还会专门雇人来采。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趁着早春采茶季回乡,一是向自家茶园要收成,二是为大户打些小工。帮人采茶的工钱计件算,根据行情不同,通常采摘1斤茶青可以拿到30至50元,一天下来也能挣近百元。


加工厂内,工人在筛选茶青。

时至下午5点多,先于郭大姐一步采完茶青的村民秦兴华,将工人和自己采摘的茶叶装了满满一塑料袋,再到专门等在山腰收茶的当地加工厂老板陈昌华那称秤。

骑着摩托车来到茶山脚下三岔路口时,每天下午固定来此收茶青的陈昌华身边已经围了一圈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装了满满一后备箱茶青,有的随手挎着一竹篓,排着队等着收茶青。

最里面的陈昌华忙着看货、报价和称重,价钱谈妥后,一旁背着装满现金的挎包的合伙人立刻付款,或现金或微信,茶农喜笑颜开。

“你这里3斤,210元。”

“一斤才70元?你再看看,我这品质不差。”听到报价,一位40出头的妇女略显焦急地说着。

“昨天均价还是一百二三,今天价格降了不少,你去别处看看也一样的。”陈昌华嘴上应答着,手上已经接过下一位茶农的茶青。

几分钟后,终于轮到秦兴华。他将一大麻袋茶青从肩头轻轻卸下,放在称重台上,指针停在了22公斤。

“老陈,帮我看看。”陈昌华随即蹲下,先观外形,色绿芽小,再用手抓起一小把,凑近闻味,茶味香浓。

每天上午的交易时段,茶农带着制作好的干茶来到茶市。


秦兴华期待地问道:“怎么样?”

“还不错,可以收80元一斤,一共1760元,你的茶在今天算高价了。”

“行!”

一来一回间,生意成交。“谢了,我明天还来。”秦兴华高兴地将一沓红彤彤的现金揣进兜里,骑上摩托车,满意而归。

短短三四十分钟里,数十位茶农陆续赶来交易茶青。合伙人装满几万块现金鼓鼓囊囊的白色挎包逐渐“消瘦”,一旁采购的茶青却成倍增长。

接近下午6点,茶农逐渐散去,陈昌华拿出账本一一对照,“今天收了600斤左右,花了将近5万元”。清账收工,正当忙活了好一阵的二人也准备回家时,一位看上去七八十岁的大爷提着一袋茶青,问:“还收吗?”看着这佝偻的身影,他犹豫了2秒,回道:“收的,拿来吧。”


茶市内,茶叶加工厂老板陈昌华正与茶商交谈。

暮色下,夕阳打在二人脸上,映照出金色的光泽,正如因茶而兴的和美乡村般美好。

陈昌华自己开了个茶叶加工厂,正值采茶季,20多台机器昼夜不停运转,家人和工人两班倒,争分夺秒将收购回来的茶青制作成成品茶叶,第二天上午拿到茶市售卖。

这样的加工厂在当地有200多家。陈昌华家的规模并不算大,但他为人厚道实诚,价钱公道,哪怕自家收得太多堆积着加工不完,也不会轻易拒绝上门请他收茶青的村民。一来二去,大家都往他这儿来,“旺的时候,我还没出门收茶青,门口背着茶青上门来的都排了长长的两队。”

陈昌华16岁左右就开始接触茶叶,也是第一批参与茶叶加工的。20世纪90年代,交通物流没有现在发达,销售茶叶全靠一路背运,先从普安坐班车到贵阳,再坐火车到杭州。人力有限,每次他只能带上100斤左右的茶叶。

陈昌华语速很快,提起过去的辛酸,他云淡风轻。但幸福的瞬间,他却印象深刻。“我结婚时负债3000元,亲戚都替我着急,没想到婚后做茶的第一季就把负债还清,还存了3000元。”尝到甜头的他,自此在做茶路上勇往直前。

“他会钻研。”旁人这样评价陈昌华。做茶既看机器,也看技术。陈昌华最早使用机器制茶时不太清楚如何把握投料的量,结果加工出来的干茶口感很差。后来自己慢慢摸索才知道每次应该放多少,“我一个数值一个数值地试,最终确定了我觉得炒出来最香的温度。”

言语间,陈昌华对自己的做茶技术满是自信。“别看我这地盘不大,每年从这打包销售出去的干茶可有两万斤,每年可收入40万元左右。”就这样,陈昌华靠着一片茶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也成功将家里的4个孩子全都供上大学。

在这条围绕茶而展开的产业链上,陈昌华就像个中转站,将茶农新鲜优质的原料采购回家,制作好后将成品、半成品茶叶卖给全国各地涌来的茶商,让普安茶的独特韵味飞入千万家。

见微知著。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普安茶园的规模化管理及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使得茶农不仅能采摘珍贵的早春茶,也能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实现全年持续生产,从而保障了稳定的经济收益。

如今,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初加工到深加工,再到品牌打造和市场销售,茶农们不仅有鲜叶销售收入,还通过合作社或企业合作进行深加工产品销售获得利润分成。

这一杯茶,承载着他们拓展生计之路、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也凝聚了他们对“种茶”“制茶”的深厚文化认同。

在普安这片土地上,无数茶农茶人,因茶拓宽了生活维度,他们的日子正如那杯中的茶,平淡中透出甘醇,经年累月,愈发浓郁芬芳,悠长动人。

茶香飘四海八方宾朋来

“今天有多少斤,我全要了。咱们十几年的交情了,你的茶我信得过,我的为人你也放心。”在陈昌华家里与他并排而坐,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茶壶,放干茶、加热水,秦存阳熟练地忙活起来。

如家人般的熟悉,来自两家人十几年与茶打交道的默契。2013年左右,来自山东的茶商秦存阳到贵州寻好茶。一年有八九个月在外收茶的他到了普安县后,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的茶。

“芽头小、色泽饱满、味道清爽回甘,价格还比其他地方的便宜。”凭借着30多年做茶生意的敏锐洞察力,秦存阳坚信这份“茶中瑰宝”值得长期合作,首度便在陈昌华家下单数千斤干茶。

从历史溯源,普安地区有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茶籽化石,佐证其自古以来就是优质茶树生长繁衍的核心区域。“普安有好茶,然而在当时这块‘璞玉’还未被世人广泛赏识。”秦存阳直言:“但我相信,是金子,必定不会被埋没。”

正如其言,近年来,随着普安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加之国家对西部地区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茶经济效益越发凸显。种茶、懂茶的老百姓呈几何倍数增长,当地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如春笋拔节而出,形成茶产业发展合力。

自那时起,秦存阳每年几乎都来贵州找茶,随着交通物流、互联网信息化的日益便捷,越来越多的山东老乡跟他一样,将贵州作为茶源宝地。茶,成为贵州连接全国各地的一条经济文化纽带。

现如今,普安县将茶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之一,茶园面积达到18.3万亩,人均超过0.5亩。在这里,无论在种植环节,还是半成品、成品的加工工艺,都以其不输其他茶叶大省的品质与气势,为全国茶商与市场青睐。

同样来自山东的赵丹林今年54岁,做茶近40年,既做散卖,也有自己的品牌。以前,他只买山东和浙江的茶叶,自从十几年前跟着老乡“种草”了贵州好茶,他家中的茶源就从“两条腿”走路,逐渐呈现出如今鲁浙黔“三足鼎立”之势。

之所以对贵州茶青睐有加,除了茶源好、做工优,在他看来最为特别的是由于普安独特的“小气候”,使得茶树休眠期相对较短,春茶的开采时间也成为全国最早。“茶客们都想‘尝鲜’,‘最早’带来‘稀少’,光这一特质,就足以让普安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为其倾心的还有浙江茶商黄慧翔。3年前踏足贵州时,原本抱着探求的心态,却在望茶山、摘茶芽、闻茶味、品茶香的每一个瞬间,被其独特魅力所打动,一心要在这里做品质茶、品牌茶。

他认为,普安茶叶之所以优质,在于高山云雾缭绕、生态纯净无瑕,加上当地人民的热情洋溢,这使得他决心将茶厂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未来,我还计划在贵州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基地,借鉴浙江先进的茶园管理模式,并巧妙融入西湖龙井的传统炒制技艺,打造出高品质的黔龙井,让世界茶客都能领略那份融汇东西、兼具生态与工艺之美的贵州独特茶韵。”黄慧翔说。

茶市春意浓普安“开门红”

二月以来,伴随气温不断回暖,普安县春茶采摘、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连续多日下午,普安县茶源街道刚刚投入使用的中国早茶交易中心人头攒动,浙江、山东、福建……挂着全国各地车牌的车辆在茶市内外停得满满当当。

每天上午九点多,茶市便热闹起来。茶农们用平板推车推着新鲜出炉的茶叶一进市场,收购商们立即围了上来,询价抢茶。不少茶农还不等进到市场摆开架势,茶叶已被茶商“抢”走,在一旁的物流中心打包装车,双方各自“满载而归”。

“我今天拿了40来斤干茶来卖,不到半个小时就卖了1万多块钱。”兴义市茶农季小华笑呵呵地说。

广西客商石华也在这里收获满满:“每年来两三次,价格可以,主要是(茶叶)条形好,芽头很好很壮实,反正就是好!”

在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谷忠祥看来,普安茶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早”,尤其今年因为气候比较干燥,造就了茶叶的独特品质,“较往年来说香味更浓,也更受欢迎。”

目前,普安市场上的茶叶品种主要是乌牛早,从元旦前后开始采摘到现在,均价在每斤130元左右,较往年上浮了约20元左右。这几天天气也比较热,正是茶叶发芽快、长得快的时候,日均下树茶青量大概在两万斤,生产出干茶5000斤至6000斤,茶叶每天的交易额在160万元以上。

茶源街道的中国早茶交易中心是2023年由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援建的茶产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043.64平方米,场内可容纳300多个茶叶交易摊位,区域内配有检测室、洽谈室、品茗室、包装区、物流中心等功能区,是目前黔西南州境内服务功能较完善的干茶交易市场。

赶上今年二月开春,正式投用后的早茶交易中心深得各地茶商好评,既为黔西南州及周边产茶区县搭建起规范、集中、便捷的购销平台,也让省外客商看到了贵州做茶的真心与信心,更为助推茶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合作共赢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今年,普安县将通过强化技术培训、组织专业采茶队、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加强交易市场监管等举措全力服务茶商茶农茶企,促进春茶销售,确保普安春茶生产实现“开门红”。

“除了乌牛早,到2月底龙井43也将接着上市,3月10日左右福鼎大白等品种也将上市,预计3月中下旬,普安茶市场将达到高峰。”谷忠祥期待地说。

陈昌华赶到市场时,现场已是人头攒动,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一派火热景象。他刚选好位置还未坐下,便有不少茶商前来询价。

正逢连日大风影响了茶叶品质,这两天从茶青到干茶价格都跌了不少。陈昌华这天带来的是前几日的茶青炒制的干茶,品相要好不少,售价相较别家略高。

“老板,365元一斤卖不卖?今天大多都是三百二三,你这个价格很高啦。”“太低了,卖不了。”茶市上每隔几分钟便有成交,茶商们也纷纷用这天的行情砍价,但陈昌华仍是不为所动。

相比能说会道的外地茶商,陈昌华多少显得有些沉默寡言,这或许是因为他相信他的手艺自然能等来一位有缘人。在等待了一个半小时之后,他的茶叶最终以每斤368元一斤的价格售给了一位浙江的茶商。

从收茶青、制茶到卖茶这一个忙碌的循环终于告一段落,陈昌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茶叶卖完了,收工回家!”

来源:贵州日报 周雅萌 韦雨辛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谢红梅 刘光兰 陈正党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