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糯山2007年州古茶山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福元昌茶厂十周年专题 :茶人传(一)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那些历经百年断代,在时光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的号级茶,率先点亮了普洱茶的复兴之光。在易武,在倚邦,那些曾经被世人遗忘的老茶庄、老茶号,正在一个个被当代茶人拭去历史的尘埃,让他们重现光芒。而如何在新时代里研习传统工艺,恪守品质,传承经典老味道,成为老字号传承人肩负的使命。

2019年,香港仕宏春季拍卖会,一筒七饼1920年的普洱老茶最终以2632万港币落锤成交。单片376万港币的成交价再次刷新纪录,成为史上最贵茶王。缔造该价值记录的,正是百年老字号福元昌紫票普洱茶饼。

  

清光绪元年,崔氏在古六大茶山的行政中心倚邦大街创立“元昌号”,由此开启了一段普洱茶的经典史话。民国年间,茶人余福生接手元昌号,将茶号设在易武大街,并更名为“福元昌”。因其勤奋诚信、选料考究、茶品优良,赢得极高的声誉,福元昌老茶庄,荣列当年四大名茶庄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包括福元昌在内的号级老茶庄几经辗转,在公私合营后划归国有,福元昌品牌从此断代。

直到多年以后,一位青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再次重启了福元昌号老茶庄被尘封的往事,他从福元昌后人余氏家族手中接过了品牌传承的责任与使命,重振普洱茶老字号的风采。这位青年便是福元昌老茶庄品牌传承人邹东春。

初识普洱,缘起易武

邹东春的父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从湖南一路向西奔赴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农场,从此扎根于此。出生于1975年的邹东春是地地道道的“农场二代”。生于此,长于斯,他对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注定了他与这片山水,这山上的茶树有着难舍之缘。

1997年,邹东春从云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业银行勐海县分行,在金融业刚刚开启数字化改造的时代,211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背景,让邹东春深受器重,工作两年便调任州农行。尽管如此,相比起在职场中的觥筹交错,邹东春似乎更喜欢亲近自然,更向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时期,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逐步复兴,景洪街头开始出现了一家家茶店,于是他有了一个新的爱好,就是泡在茶店里与朋友喝茶聊天。西双版纳虽然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但是在90年代末,一度以外销为主的普洱茶,还没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候,景洪人的饮茶记忆,大多还是来自大渡岗的绿茶:“岗绿”,普洱茶虽然也开始内销,但是在茶店的数量并不多。

虽然邹东春对茶叶的兴趣见长,但是那个年代关于普洱茶的信息是匮乏的,相关书籍少之又少,他只能借助网络,在当时流行的论坛比如三醉斋等BBS上与网友、茶友们交流学习普洱茶。某天,他顺手拿起了茶店中一本厚厚的书,书名便是《普洱茶》,作者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邓时海老师,虽然是台湾的繁体字版,但他很快便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比如作者提出的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论,比如书中大量关于号级茶、印级茶图文并茂的介绍,都是他前所未知的。他如获至宝,那些有关普洱茶老字号的动人史话仿佛穿越百年,直接来到面前,而且全部都指向一个地方:易武。

易武!易武!邹东春的脑海里反复闪烁着这个地名,这个是个对版纳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它就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一个乡镇,陌生是因为那里靠近边境,路途遥远,即使在版纳生活了20多年,邹东春也从未踏足这片古老的土地,他努力搜寻着有关易武的各种信息:易武在历史上是贡茶之乡,是茶马古道之源,更是古六大茶山的政治文化中心,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曾归于易武,再从这里走向四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于易武的向往终于在2003年的春天实现。他约上了一个茶友,借了一辆微型车,照着地图指引的方向,驱车奔赴易武。这趟寻茶之旅比他想象的艰辛得多,因为当时通往易武的乡道被开采铁矿的大货车碾压得坑坑洼洼,100多公里的盘山路,一路颠簸了五六个小时才到,到了易武整个人都要散架了。

初至易武,邹东春觉得这里与西双版纳其他的乡镇别无二致,与想象中老茶庄林立的茶乡古镇相去甚远,直到当地人指引他们走到易武老街,看到关帝庙的残垣断壁,看到那被磨得光溜的青石板路,看到一个个古老甚至已经成为危房的老宅子。在易武老街,仿佛一瞬间时光穿越到了百年前,他才确信,这里,就是《普洱茶》书中反复提及的“易武”。而在“时光隧道”中,“福元昌号”的老宅在他面前清晰可见,只是那时他还不知道,多年之后,往后余生,他的生命将与这三个字牢牢绑定——福元昌。

(易武老街福元昌老茶庄原址)

邹东春这次易武之行的初衷,就是买一些正宗的易武普洱茶,虽然当时易武大街上已经有了几家茶叶店,但是品尝之后都觉得不甚满意。当地人介绍他去老乡长张毅家找,面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张毅乡长也非常热情,知无不言,不仅向他讲述了许多关于普洱茶的知识,更是介绍了易武茶的独特风味和品质优势,邹东春静静聆听,不时颔首认同。离开易武时,他各处买了一些茶,虽满载而归,但所带去的购茶现金近万元,一半都没有用完,一方面是对普洱茶还没有全面的认知,不想胡乱下手,另一方面是那时易武的茶叶还非常的便宜,才二三十元一公斤。

此后,邹东春对普洱茶的热爱愈加浓烈,一有空就泡在当时景洪城区为数不多的几家茶店里试各种普洱茶,反复品鉴、对比,去发现和感受普洱茶苦涩之后那些沁人心脾的愉悦感。另外,他有着在茶叶原产地的天然便利性,可以开着车直接跑到茶山,走进茶园,亲身感受茶树的生长脉动与自然气息,即使上山之路艰辛无比,但是每次看到那些深山密林里粗壮遒劲的古茶树,数百年静谧生长,与自然万物共生,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侵扰。茶叶的内质丰厚而协调,咀嚼一片鲜叶,是满口的回甘生津,鲜爽无比。这些原生态的古茶树充满着自然的灵性,即使是这个粗犷的理工男,也一次次被它们触动柔软的内心。他特别喜欢一个人在古茶园里穿行的感觉,仿佛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恍惚间有种遁世的逍遥感。

邹东春觉得自己整个生命都被茶叶深深牵引着了,他再也无法忍受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和被办公室“圈禁”的身体。亲眼所见所知所感告诉他,我们西双版纳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古茶树资源,茶叶又是有利于全人类健康的自然饮品,普洱茶的文化价值、健康价值、品饮价值、生态价值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他坚信普洱茶未来可期。自己有这么好的地缘优势,为何不听从心灵的呼唤呢?

从南糯山出发,让梦想照进现实

2003年,邹东春与爱人聂素娥以茶结缘、相知相恋,他的普洱茶事业道路上,从此多了一位携手同行的挚爱伴侣;2005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如同其他父亲埋下的女儿红酒坛,邹东春寻来品质上乘的南糯山古树茶,压制了888片纪念茶饼。通过这次制作女儿出生纪念饼的过程,怀揣着初为人父的紧张与兴奋,邹东春也是第一次将之前收获的制茶知识放到实践中认真检视了一番。

2005年下半年,邹东春与广东朋友合作,在南糯山创办了第一家茶厂。选择南糯山主要是因为相对便利的交通,位于214国道两侧的南糯山,刚好在景洪和勐海的中间。更重要的是,南糯山古茶树资源丰富,山上的哈尼族人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上千年,至今,南糯山寨子的龙巴门下仍立着原始生殖崇拜的图腾,那是山民们对生命的敬畏。在少数民族朴素的信仰中,万物皆有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每片茶园都有一个最大的茶树被奉为“茶王”,庇佑着这片茶园和寨子里的村民。当那棵屹立在半坡老寨超过800年的茶王树,第一次在邹东春眼前赫然而立的时候,他再次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性灵的召唤。

那些年,邹东春一有空就直奔茶山,他觉得自己像一只放飞山林的鸟儿,享受着自由的空气和和茶山的一切美好,他把自己融进泥土里,深耕茶山,从南糯山开始,他深入走访茶山上的村村寨寨,对比每个寨子茶叶的细微差异,包括茶地归属哪家他都门清,那时邹东春几乎与茶农们打成一片,白天一起采茶炒茶,晚上一起纵酒放歌。南糯山的茶农至今都还记得当年那个随时抱着一个沉睡的孩子在山上收茶的老板。是的,让他深爱的孩子尽可能多的亲近自然,是他对茶山最真挚的热爱与传递。

(南糯山半坡老寨旧照)

除了南糯山,邹东春的足迹几乎遍布西双版纳的古茶山,沿着澜沧江,从江内的古六大茶山,到江外的新六大茶山。每到一个山头,邹东春都会独自在茶园树林中漫步,踩踏在松软或厚实的土壤之上,呼吸古茶树枝叶间的润泽气息。以此建立起对不同茶山的风土地貌、生态环境的真切认知,他以理工男的思维去研究每片茶园的树种、坡向、光照、海拔、气候、土壤……他还会走进当地茶农家中,一边品饮好茶,一边畅叙制茶的工艺细节,以真心换真情的同时,也精准捕捉到各山头的茶叶风味和最适合的制作手法。他相信好的原料必须有好的工艺才能成就好的普洱茶产品。所以,从采摘、杀青,到揉捻、晾晒,每个制茶环节,邹东春都曾亲身参与,深入研习,他明白,只有亲手采摘过鲜叶,以指尖感知过锅中叶片的温度,用掌心的力量揉捻过茶条,在毫厘之间的差异中真正理解普洱茶的精髓,成为一位正念笃行的茶人。

(老班章村旧照)

有个“大奔换茶地”的故事,至今还是南糯山中的一段趣谈。因为无力支付茶厂的原料货款,邹东春的一个客户用一辆奔驰S320抵款,可是邹东春已有代步车,他刚好看上一片茶地,便找到茶地的主人,也是他熟悉的茶农,提出用奔驰车换茶地。茶农二话不说立即欣然应允,因为那时候茶叶并不没有现在这么值钱,茶农的生活还很贫困,别说汽车了,家里有辆摩托车都很了不起了。突然有人送上一辆大奔,对于这家茶农来说,不啻于天上掉馅饼,他们家成了南糯山上第一家开上大奔的人家,被称为“南糯第一奔”,那威风劲甭提了。小伙子更是因为有了这辆“大奔”在茶山迅速的物色到一个媳妇,顺利成家,成为整个南糯山饭后闲余的热门话题。

(贺开曼弄老寨旧照)

可惜兴奋劲一过,双方都发现这个交换对彼此都成了美丽的负担,全进口奔驰车要加油、要保养维修,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那时的茶农来说还是难以支撑的,经常是几个兄弟轮流开过后,没有油了谁也不愿意去加油,就弃置路边不管了。而邹东春拿到茶地以后,发现管理茶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除草、修枝、养护、采摘,耗费人力无数。但是,有了自己的茶园,便可以更进一步去研究茶树生长与原料品质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样的体验对于正在潜心研究制茶的邹东春来说,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他日后研究版纳各个山头的风味奠定了基础。

从2005年到2010年这5年间,虽然茶厂开起来了,但是邹东春一直是兼职状态,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参与生产和经营。2008年因为合伙人的经营不善,邹东春把全部股份收回来,于是茶厂很多具体事务都落在了他身上,因为分身乏术,最终他决定辞职,放弃所有人眼中的“金饭碗”,把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普洱茶的世界中。但是,那段时间普洱茶还未完全走出2007年市场崩盘的低迷期,加之茶厂主要以毛料供应为主,没有过硬的品牌产品,经营一直不太景气。2009年,恰好有广东老板想收购茶厂,邹东春便忍痛把南糯山的茶厂全盘出售。

重启普洱梦,传承福元昌老字号

过尽千帆,不改初心。经过了1年多时间的休整,邹东春依然割舍不下心中对普洱茶的挚爱,反复思量之后,他决定从零开始,再建茶厂,重启他的普洱茶事业。这次,他将梦想的策源地转移到了勐海县。勐海曾经是云南现代茶业的发祥地,抗战爆发后,茶路中断,易武茶事逐渐衰败,1939年,法国留学归来的范和钧奉中茶公司之命到西双版纳创立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开启云茶的实业救国之路,从此普洱茶的加工、交易中心也逐渐从古六大茶山转至勐海。

2012年,邹东春在勐海八公里的工业园区里所在村曼短建起了“勐海县福元昌茶厂”。选择以“福元昌”命名,最初是因为在邓时海的书中见到关于福元昌号级茶的介绍:“福元昌圆茶那种磅礴雄厚的气势,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美,是现今普洱茶行列中的‘普洱茶王’!”这段话曾让邹东春心潮澎湃,渴望能够一品福元昌号级茶的真味。而当茶厂真正完成工商注册,“福元昌”正式复号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福元昌”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普洱茶品牌,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久弥香的百年号级茶,更是将源自古六山的传统制茶技艺和匠心精神,立成了一座丰碑,留待后人去仰望和传习。今天有缘来到自己的手中,就必须要让它重现往日的荣光,决不能辱没了这个老茶号。


近10年的国企工作经验,让邹东春练就了按部就班、扎实稳重、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即使是走上创业之路,这样的思维模式一直主导着他的行动。邹东春觉得既然要将老茶号发扬光大,不仅要传承传统的制茶工艺,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匠心精神的传承。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关于福元昌老茶庄那些散落的零碎的信息一一拾起,续接起这段断裂的历史与文化,这是品牌复兴的文化根基;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寻访福元昌号的后人。

(余勇畅与聂素娥、邹东春、余亚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寻访之后,邹东春找到了余福生的后人:余福生的孙子余勇畅老人及家人,他们并未离开易武,只是不再从事普洱茶相关事业。他在距离易武老街10多公里外的纳么田村完小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先生。邹东春以自己的真诚和热情打动了余勇畅先生,在一次次促膝长谈后,获取了很多关于福元昌老茶庄的资料。

(余勇畅)

余勇畅告诉邹东春,他的父亲余世高先生,是福元昌老茶庄创始人余福生的大儿子,父亲生出生于1927年,写得一手好字,还会绣花,会唱花灯,那时余家有5匹骡马托运茶叶,货物多时,还得租马,组成一个十四五匹骡马的马帮,福元昌的七子圆茶曾远销海外。抗战爆发后,易武的茶叶生意一落千丈,生产几乎停顿。爷爷和奶奶相继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和1946年病逝。1970年4月12日,易武大街发生火灾,余家虽然没有受灾,但因生活艰辛,父亲和几个兄弟从此搬离老宅,各谋生路。余勇畅一直赡养父亲,直到2012年余世高老先生驾鹤西去。


(余世高(右一)与他生前手写的花灯词)

余勇畅先生感动于邹东春制茶的专业态度和复兴老字号的诚意,便亲自授权,委托邹东春复兴“福元昌老茶庄”。接着,勐海县福元昌茶厂相继注册了“余福生福元昌”“福元昌古树”“福元昌老茶庄”等相关品牌商标。从此,邹东春正式成为福元昌老茶庄的传承人。

深耕茶山,复兴之路上的底气

邹东春明白,成为福元昌老茶庄的传承人,只是这复兴梦的开始而已。拥有了商标不等于拥有真正的品牌,因为打造品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励精图治、上下求索、共同努力的结果,他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淬炼。不仅要把产品做好,获得良好的市场美誉度,更需要用现代的营运和传播方式,让这个老茶号品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于是,他与妻子聂素娥商量,希望她辞去坚守了10多年的教师岗位,全心全意负责福元昌老茶庄的品牌运营和传播,成为品牌主理人,和他一起担负起传承老茶号的重担。


此时的普洱茶市场,正借由古树茶的生态价值再次复苏,而经典号级茶的原料也多来自古六大茶山境内的古树茶。这些年,邹东春早已走遍了西双版纳大部分古茶山,一幅茶山风味地图,逐渐在他的脑海中铺陈,每一座茶山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文、茶性特征,也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详细。邹东春认为,既然要传承老茶号,就要以世代积累的众多古茶树资源为根基,依托于前辈们一丝不苟传承的古法精工,注入流芳百年的文化精髓,让制作的每一片茶饼透着一代代茶人对茶山的热爱,保留每一座茶山独有的个性,饱含独属福元昌的经典老味,而不是一味在市场上随波逐流。所以,一开始就要做好原料产区的布局,这是品牌复兴的产品根基。

福元昌老茶庄的创始地在易武,易武产区自然是首当其冲的,易武茶的内敛与丰富,从古至今都引无数茶人竞折腰,易武山脉极其绵长,村村寨寨皆产茶,且各具风格,可以说是一个集天地灵气,被自然眷顾的茶区;而福元昌茶厂所在的勐海地区,也有着大量优质的古茶树资源,仅一个布朗山便有着老班章、老曼峨、贺开、邦盆等知名山头,尤其是老班章,以雄浑的王者气韵,早已成为众多茶友心中的王者,才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尊称。经过多年对各茶山风味的对比与筛选,邹东春确立了以易武和班章为两大核心产区,辐射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作为为福元昌茶厂原料布局的重点。

在邹东春的眼里,精挑细选的上乘好料绝不是经典茶品最终的标准,反而只是一个开端。完成了原料产区的布局,就是在各个产区的主要山头建立初制所,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把控茶叶的品质,让每一棵老茶树上的鲜叶,都不辜负山川自然的恩赐,能以最纯正的茶味成就福元昌古树的经典老味道。让邹东春颇感欣慰的是,10年间,在自己的努力下,一个个福元昌茶厂的初制所在古茶山上纷纷建起,就仿佛那一棵棵古茶树一样,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古茶山里,只有这根扎牢了,产品的品质有了坚实的基础,在福元昌老茶庄的复兴之路上才有了深厚的底气。

复刻号级经典,传扬茶山美学

号级茶时代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幸而有那越陈越香的普洱茶留存至今,鲜活地记录着岁月的残章,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触摸百年前的光阴碎片。珍贵如文物的福元昌号级古董茶,品鉴一事常人早难以企及,唯有留在内飞和内票上的文字耐人寻味,让后人在其中汲取其精神与养分:“本号易武大街开张福元昌记专办普洱正山地道细嫩尖芽加工督造历年已久远近驰名……


于是,从易武到勐海,从古六山到新六山……邹东春遵循着老茶庄的制茶精神与历史脉络,一路追寻。多年的寻茶路上,邹东春常常是孤独求索,探寻深山,在崎岖的茶山路上行径过千百次,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只为呈现出普洱茶最经典的老茶味道。在将春天的第一口鲜爽带给茶友的“三月系列”走完了第一个“十年之约”后,邹东春更加坚定地去追寻心中认可的普洱茶的极致精彩,直到他匍匐于“茶王树”前与茶魂灵性相交的时候,才开始明白,老味道的基因藏于何处?不正藏于这老茶树的生命与血脉中吗?而“茶王树”正是每座茶山或每片茶地最古老,最粗壮葳蕤,最富有生命力的茶树,也代表了这座古茶山最纯正的血统。也只有茶王树,才有足够的韵味,在岁月流转之中,经历千百年的四季轮回、风霜雨雪,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见证这亘古未变的古茶山。


经过10多年的深耕茶山,邹东春厚积薄发,在2021年的春天,重磅推出了“茶王树”和“茶王地”系列产品,呈现出“一山一品,一树一味”的极致味觉体验,将古茶山的原在之美,溶于一杯茶中,让茶友们仿若回到了福元昌老茶庄那个舒缓而纯粹的年代,置身于静谧清幽的古树茶园中,从身体到心灵,都感受到了源自云南茶山广阔大地的脉动与共振。

时间是老茶的缔造者,福元昌古树是老味道的传承者,更是茶文化的传播者。作为福元昌老茶庄的传承人,邹东春他用脚步丈量茶山,用汗水细数年轮,以炙热的爱茶之心,以不畏寂寞的工匠精神,用精湛的工匠技艺和纯纯的赤诚之心,去追溯历史的遗迹,去还原历史的味道,去深情怀念,去细细品味,去重铸荣光,才能让福元昌古树这个传承百年的品牌屹立不倒。“老茶庄,老茶树,老味道”源于广褒的自然,浸润了思考的智慧,是时间珍藏的瑰宝。掠过的山风,偶遇的飞鸟,高悬的日月,经历过的风景,与传承者共同参与百年老茶庄老味道的重现之旅。

先生驾鹤西归去,天国增添一茶仙丨深切怀念著名茶专家曾云荣

中国著名茶人曾云荣先生于2021年4月5日凌晨一点二十五分不幸逝世,享年79岁,他一生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勐海县劳动模范、西双版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觉农勋章获得者,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的去世,是我国茶业界一个重大损失。

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人们经常见到一位活跃在勐海重大茶事活动中的茶界闻名、精神矍铄、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称老茶树的曾云荣研究员。


曾云荣这位生于1942年9月澜沧拉枯族汉子,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勐海这个“普洱茶之乡”从事茶叶科技推广、研究工作数十年。长期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兼任国家级、省级茶叶协会顾问、副会长、理事等职,几十年辛勤耕耘、事茶不倦,为勐海的茶叶发展、财政增收、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被评为云南省 “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获茶马奖,2013年获得了“吴觉农思想贡献奖”和吴觉农勋章。2019年8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茶是我的灵魂,茶汤浸透了我的每个细胞;我崇尚茶树带给人类健康的自然属性,崇尚茶叶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这是老茶树曾云荣对茶的诠释,践行着他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谱写了他绚丽多彩的茶叶人生。

一、推广茶园丰产栽培技术,铸就云南第一产茶大县建功勋

1961年中秋,毕业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的曾云荣,身背简单行李和茶叶书籍,只身来到勐海县农科所报到,被分配做技术员工作。为了摸清勐海县的茶叶历史、古茶山分布,茶叶品种和传统种植等情况,他利用上山下乡的机会深入古茶山调查研究,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并被勐海悠久的茶叶生产贸易历史和独特丰富的民族茶文化深深吸引。同时他看到由于历史和科技等原因,群众在茶树种植管理上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让茶树靠自然地力生长,重种轻管、重采轻养,造成茶树长势差,茶叶单位产量很低的现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恢复茶山的生机,大面积发展茶叶,造福社会,造福茶农。首先要从发展新茶园,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入手。拉祜汉子说干就干,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周密计划,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茶园改造实践中。为了给勐海发展新茶园建立样板,他连续八年亲自到景真村蹲点,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属社队企业的茶山“勐遮公社景真大队茶山”,茶山面积达521亩,实施了规格化育苗和新茶园开挖种植沟新技术等,并依托景真茶山试点为全县培养了56个茶叶辅导员和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带动全县发展了74个大队茶山,6个公社茶山,共种植3.2万亩茶园,成为全县的主要茶园。78年到81年,在勐阿公社南朗河进行了茶树丰产栽培试验,经过三年时间,使茶园单产由原来的60斤增到10亩平均单产333.8~521.3斤。82年利用该技术对勐海公社景竜大队近于荒芜的164亩茶园进行改造,投产后单产由9斤提高到174.1斤,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他的努力使人们看到了勐海茶叶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1986年,国家农业部、外贸部给勐海下达了改造万亩低产茶园、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设任务,他被任命为出口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总指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该县8个乡20个村,共改造10248.8亩,超额完成了改造1万亩的任务指标,单产由原来的42斤提高到138.96斤,5年共增产2.7万担,茶农增收696.8万元,县财政增收218.9万元。


1990年,勐海县人民政府根据出口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计划,他“一人设计,带领多人施工”,到2000年为止,完成了100648亩的改造,超额完成计划,全县产量达24万担,使勐海县茶叶生产登上新台阶,成为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这一项目被省政府评为出口创汇一等奖,为茶农增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茶树品种繁育多样化、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勐海茶叶品种混杂和品质不佳的问题亟待解决。曾云荣跑省上,去州上争取项目,1992年创建了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基地面积达400亩。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临沧等地引进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云梅、云瑰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定植了53亩母本园,建立了20亩苗圃,每年繁育扦插苗百万株,逐渐替换了产量和效益偏低的老化品种。为了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他组织建立了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等示范推广机构,健全了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升了全县茶叶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他设计和组织了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实验示范”等科研课题。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培养了95名职业中学茶业专业毕业生及38名茶叶辅导员,为勐海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了大批茶叶科技骨干和基层技术人员,使勐海茶叶的品种、品质、制茶工艺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勐海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该县后期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区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非洲植茶 播撒友谊 为国争光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故乡,世界各国的茶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茶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又一重大贡献,是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和桥梁。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播撒友谊,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荣被国家农垦部选派到非洲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专家组,承担建设100公顷法拉果茶场任务。出征前他激动的说:“能被国家选派到非洲去帮助种茶,承担这么光荣重大的任务,能代表国家去尽一点国际主义义务,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党和政府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马里气候酷热,由于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影响,这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马里法拉果茶场,他主要负责茶苗繁育和协助管理20公顷生产茶园,这里本来不是茶树繁育生长最适宜区,在这里种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马里气候条件能不能育出优良的茶苗,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怀着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中马友谊的历史使命感,克服气候环境不适、生活习惯迥异、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直面压力,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扑在援助马里种茶这项伟大事业上。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测算实验,他选择搭棚遮荫以降低温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条扦插繁殖办法累计育苗500余万株,在当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受到了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参赞的肯定和赞扬。


在非洲的第二年,有关方面又把定植80公顷面积所需300万株茶苗的任务交给了曾云荣,他带领当地黑人员工一起从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实践中他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技术和要领,不但如期超额完成了300万株茶苗的繁育任务,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当地茶树栽培种植储备了人才。19 71年,非洲遭遇大旱,流进马里锡卡索的东法拉果和西法拉果两条河的水流量锐减,马里恶劣的沙漠气候立刻加剧,严重影响着已经移栽成活茶苗的生长,出现了成片的枯萎濒临死亡,眼看着自己和马里兄弟一年多的辛劳将被无情的恶劣气候所摧毁,曾云荣感到心如刀绞一样难过,他寝食难安,焦躁万分,个人荣辱事小,祖国和人民的荣辱事大,不行!他骨子里拉祜族那种坚韧刚毅、不服输的个性迸发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与恶劣气候搏一搏!他急匆匆到河边去勘察,查看河水流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河里一小股水流,使他产生了智慧的亮光,他决定堵坝蓄水,引水灌溉茶苗。他立即带领当地兄弟砍伐木料、下水堵坝,把河水积存起来导引到茶园,久旱的茶苗得到了水的滋润,渐渐地复活,并重现了勃勃的生机。

曾云荣在非洲种茶的故事,充满着辛勤智慧和传奇,也是他人生最光彩的一笔。中国专家的身体力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作风,令受援国的官员专家和民众刮目相看,深为敬佩。我国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久他积劳成疾,祖国和人民关心他的健康,决定让他提前离开非洲回国治疗。当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那些与他一起共同为茶叶事业流血汗的马里朋友,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欢送这位为他们繁育茶苗、教他们茶叶科技的中国专家,至今当地人还在传颂着中国专家教他们种茶的故事。这是令他永远难以忘却的一段异域情怀,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国肯定,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

四、替代种植,以茶代罂驱毒魔

毒品是全人类社会公敌,禁毒斗争是世界人民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少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可贵生命,毒品一日不除,世界难得安宁。为此,联合国制定了帮助毒品产地实施替代种植,发展当地经济,驱除毒魔的战略。


一提到“金三角”,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毒品,它成为了毒品、毒源和罪恶的代名词。1992年受缅甸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的邀请,曾云荣一行到离勐海县边境不远的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考察,寻找以农业种植替代罂粟的办法,看到一片片美丽妖娆的罂粟花,他们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深知毒品危害的曾云荣住在色勒县政府铁皮瓦房招待所里彻夜难眠。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把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的设想提了出来,他认为缅甸的色勒、大勐养、帮角等地适宜种茶。考察完毕,勐海县与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百亩茶园协议书》,协议规定:由勐海县出专家、技术、种籽、工具等,帮助缅甸东部禅帮第四特区种植建设茶园100亩,产量指标每亩达到100斤,3年投产。协议签订后,曾云荣奉命率领茶叶科技工作者,带着茶树种籽出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国种茶之旅。


在缅甸色勒山区的一片罂粟地,他和他的同伴在那里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烟民”开垦种植示范茶园。为了验证茶叶替代罂粟种植在色勒地区的可行性,他们根据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特征,分别在勐养种了3亩,帮角种21.6亩,色勒种近100亩,并对三个试点茶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规划,制定了技术规程。茶苗种下后,曾云荣安排技术人员负责茶园和茶树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到境外去看一次,亲自到三个试验点细心的查看茶苗的生长情况,与缅方人员会晤交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中国工作组的辛勤工作及缅方的积极配合,小茶树一天比一天长高长大,不满三年就成园了。1996年投入开采,按照当时茶叶价测算,1亩茶叶鲜叶收入达到700元,比种植一年生的罂粟经济收益要高出许多,项目取得成功,“烟民”转为“茶农”,再不想种那害人、被诅咒的“罂粟”了。中缅双方认为:茶园建设过程中,密切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此后这种替代种植方式被广泛推广到西双版纳州与周边国家传统毒源区的各类农业技术合作中,出现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为人类社会最终驱除毒魔奠定了基础。

五、资源普查立新功,言传身教育后人

澜沧江中下游是茶树的源产地中心地带,这里曾经生长着闻名世界的野生茶树王和栽培型茶王树,它们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化石和悠久产茶历史的见证,勐海是当之无愧的茶的老家,历经千年,一直在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书写着厚重的民族茶文化传奇。


为加强古茶树保护利用,1991年曾云荣被勐海县任命为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对古茶树的保护工作,为古茶树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开发,造福茶区各族群众。2002年6月,在州茶业协会与他的积极协调下,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业协会在景洪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复兴起到了“正名”和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挖掘西双版纳州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2004年3月至7月,西双版纳率先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园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他作为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勐腊普查组组长,他虽然年逾六旬,但带领年轻组员一起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树资源,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他与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书籍,同年该项目被评定为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10月,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被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为专家顾问,他走进古茶园、见到古茶树似乎变年轻了,高山陡坡均被他踩在脚下,雄姿勃发,精神抖擞。


曾云荣常常回忆起自己为茶叶事业奋斗走过的历程,有苦有乐,有悲有喜,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把一生积累的茶叶科技知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多年来他不仅积极实践,他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书写下来,供茶叶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先后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书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浅析勐海的茶叶生产发展》、《建立南糯山万亩茶场的初步设想》、《勐海县茶园生产栽培试验示范》、《勐海茶叶四十年》和《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2003年前后,他先后创建了茶樟间作示范基地和曾氏老茶树茶厂,在他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为省厅领导,有的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儿子、儿媳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茶叶行业,并成为行业专家和科技骨干。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勐海县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100余名茶叶专业人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大大增强了各茶企技术骨干的信心,提高了大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普洱茶加工工艺不断得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勐海普洱茶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勐海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勐海县共有茶园总面积90.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 3.17万吨,精制茶产量1.58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使勐海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办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世纪的曾云荣光荣退休了,但这匹立志终生为普洱茶事业而奋斗的老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市场经济发展给普洱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茶叶的文化交流、科普宣传及品牌推介上来,把自己的生活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


随着科技和检测手段的发展,优质、生态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追崇着普洱茶,普洱茶蕴育着无限商机,有些有战略眼光的商家和爱茶人士接踵而至来到云南考察,寻求发展机遇。勐海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吸引了行家眼球,纷纷组团来这里考察,他们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访老茶树曾云荣,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建议。对来访者,曾云荣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接待他们,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答,从他谦和的态度和淳朴的话语中,人们悟出了普洱茶的真谛,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些到访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拜他为师。


2007年在广东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近40年的老茶人陈升河率领自己的团队到云南各主产茶区考察,最后听取老茶树曾云荣的建议,决定扎根勐海发展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勐海建立了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2008年曾云荣和著名茶企陈升茶厂的陈升河董事长、时任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会长彭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汪云刚研究员联手发起成立了老班章茶研究会,以一个村茶叶成立研究会的,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创举,聚集了全国茶叶界知名专家和茶叶爱好者,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一下声名远播,稳坐勐海数千家茶叶企业第二交椅,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茶厂基地老班章村茶农收入从2010年户均收入20万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达20万元,成为全国少有的以茶扬名的古茶村,在陈升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老班章村容村貌发生面目一新的改变,户户建起了小洋楼,人人买起了小汽车。几年来,作为专职副会长的曾云荣带领他的专家团队深入老班章开展生境调查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指导当地茶农对老茶树进行科学管理,努力维护老班章这个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标杆,持久造福当地茶农群众。如今,勐海各个古茶村争相要求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有希望。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初制加工基地建到哪里,那里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弘扬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产业发展,老茶树曾云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勐海茶叶茶文化协会活动。几年来他热心于茶叶协会工作,不顾自己年高多病,有时在医院输液,他刚拔掉吊针就走进茶山为茶农授课,普及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苏湖、南糯山、勐宋、勐满及澜沧的景迈等古茶山多次留下他活跃的足迹,中国国际普洱茶节、勐海茶王节、茶叶品鉴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留下他矫健的身影。同时,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撰写了珍贵史料“勐海茶叶百年”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等,还把多年来从事茶叶推广研究的经历经验整理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上,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和学习。2015年他被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让云茶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老茶树曾云荣老当益壮不仅到广东、北京、上海及省内茶叶展销会宣传茶文化、推销茶品牌,还亲自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提高普洱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促进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老茶树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云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纪念章使用铜胎镀金材质,通径为50毫米,主要元素为五星、“70”飘带、团锦结、如意祥云和光芒,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核心部分为五星,代表国家荣誉。


老茶树曾云荣是茶叶界的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以上内容转至勐海县茶业协会。


2020年10月22日,我们在考察南糯山之际,到勐海县城曾云荣家中,现场采访了曾老师,当时曾老师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身体虚弱,腿脚不灵便,还一直在咳嗽。在我们表明来意之后,曾老师仍是强打精神,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我们感动之余,内疚万分。




 今天惊闻曾老师噩耗,不胜悲恸和惋惜,刚刚还在收听采访他的录音,呜呼!音容尚留,斯人已去!从此人间少了一位专家,天国多了一位茶仙。相信有茶相伴,天国不会寂寞,惟愿曾云荣老师一路走好!


以下是我们采访曾云荣老师的部分内容:

作者:曾老师,您好,很荣幸来采访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南糯山的“南糯”是什么意思?

曾云荣:傣语中,“南”是水的意思,“糯”是竹笋的意思。之所以叫南糯山就是因为以前的哈尼人用山上产的竹笋招待傣王,傣王吃过后很满意,就用它来命名了。


作者:那棵800多年的茶树王,是您们最先发现的吗?

曾云荣:你说的是半坡老寨的开才家认养的2号树吧,是我们发现的,当时邹家驹、黄炳生一些专家还来鉴证,就住在山上,还搭了帐篷,记得他们还和寨子里的哈尼人一起唱歌跳舞。因为路比较难走,从寨子里到茶树王那里要1公里多,路宽也就1公尺左右,当时他们提出来要修路,我说不能修,如果小车、摩托车和拖拉机都进去,生态就完全被破坏了!


作者:那么1号树又是哪一棵?它的树龄又是怎样鉴定的呢?

曾云荣:1号树呢,就是沙归捌玛茶厂上去的那棵,也就是1995年死掉的那棵,这棵树的树龄争议很大。因为1953年专家们最先发现这棵1号树的时候,旁边还有一棵大茶树,就砍了一棵,经过数年轮测算出它的树龄为800年以上,再根据哈尼人父子连名制推算,按第一代栽种这棵茶树沙归,平均每一代按20岁估算,到当时正好是55代,作出1号树的树龄也在“800年以上”的结论。


作者:曾老师当了30多年的茶办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勐海的茶资源。

曾云荣:我是1974年开始当的茶办主任,一直到2008年,干了33年的茶办主任。根据2008年的统计,勐海的茶资源共有24万多亩,现在已经有87.6万亩了。从1957年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根据当时勐海茶科所的老所长蒋铨和勐海茶厂的厂长唐庆阳普查的古茶树资源,按每亩240株的密度统计,勐海的古茶园面积共有8.8万多亩,这个数据一直沿了好长时间。现在统计测量的勐海古茶园,共有4.8万亩。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在打洛曼夕到勐板这片,茶园跨度有几十公里,我估计至少也有1万亩。


作者:南糯山1号茶树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曾云荣:天灾人祸,可以说是和人有关,虽然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为了延续它的生命,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了水泥,在树下铺了水泥造成,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啊!千家寨那棵2700年的茶树王,也有这种情况,人们为了观赏方便,把它围起来,还修建了石埂和石碑。当年为了保护这棵树让我发言,我就讲了南糯山1号茶树王的教训,说人为使用了水泥保护不当,才让它过早死去。为这个事云南省茶叶协会的邹家驹还发了文,质疑台湾茶商建亭立碑伤害了茶树,结果人家还和他打了官司。


作者:南糯山上以前有没有茶马古道?

曾云荣:有的,在从多依寨到丫口老寨,往景洪嘎洒方向,这条古道现在还可以走,它的历史很久了,可以说和南糯山得名的时期相同,因为当年傣王命名南糯山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从丫口老寨出发,有3个条路线:

一条是走嘎洒到景洪再到普洱。

一条是从南拉、小乎拉到佛海,从佛海又分2条,1条经糯扎渡往勐往方向到普洱。1条从打洛到景栋到缅甸仰光,从仰光一边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到尼泊尔最后到西藏;一边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

一条是从格朗和、帕沙、勐混到打洛。

作者:南糯山以前的南糯白毫为什么那么出名?用的是什么工艺?

曾云荣:关键是原料,做好的用捌玛的原料,采摘的时候必须用一芽一叶的半开叶,现在说南糯白毫是烘青绿茶,实际上还是用炒锅干燥的,应该属于炒青绿茶。


作者:南糯白毫是用机器做的还是手工做?

曾云荣:手工的,84年的时候我们用云南茶拿去评奖,因为是云南大叶种,苦涩味重都没有中奖,只有勐宋那卡的竹筒茶,因为形状独特,被评了一个造型奖。

作者:南糯山以前做的红茶是红碎茶还是红条茶?

曾云荣:红条茶。


作者:勐海这里有很多河流,有几条是从南糯山留下来的,由于这些河里的沙子闪闪发光,勐海的地下水也有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白沙水,经过这种白沙水发酵的熟茶,滋味特别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曾云荣:这应该和勐海的地理特点有关,我怀疑南糯山上有矿石,才会形成这种白沙水,南糯山比较大的河就是流经多依寨、半坡老寨和石头寨那条河了,现在叫南糯河。

采访团队:今逸堂、企业外脑、新茶媒、勐海县茶业协会

记录、文字整理: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



先生驾鹤西归去,天国增添一茶仙——深切怀念著名茶专家曾云荣研究员

中国著名茶人曾云荣先生于2021年4月5日凌晨一点二十五分不幸逝世,享年79岁,他一生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勐海县劳动模范、西双版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觉农勋章获得者,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的去世,是我国茶业界一个重大损失。

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人们经常见到一位活跃在勐海重大茶事活动中的茶界闻名、精神矍铄、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称老茶树的曾云荣研究员。

曾云荣这位生于1942年9月澜沧拉枯族汉子,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勐海这个“普洱茶之乡”从事茶叶科技推广、研究工作数十年。长期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兼任国家级、省级茶叶协会顾问、副会长、理事等职,几十年辛勤耕耘、事茶不倦,为勐海的茶叶发展、财政增收、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被评为云南省 “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获茶马奖,2013年获得了“吴觉农思想贡献奖”和吴觉农勋章。2019年8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茶是我的灵魂,茶汤浸透了我的每个细胞;我崇尚茶树带给人类健康的自然属性,崇尚茶叶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这是老茶树曾云荣对茶的诠释,践行着他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谱写了他绚丽多彩的茶叶人生。

一、推广茶园丰产栽培技术,铸就云南第一产茶大县建功勋

1961年中秋,毕业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的曾云荣,身背简单行李和茶叶书籍,只身来到勐海县农科所报到,被分配做技术员工作。为了摸清勐海县的茶叶历史、古茶山分布,茶叶品种和传统种植等情况,他利用上山下乡的机会深入古茶山调查研究,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并被勐海悠久的茶叶生产贸易历史和独特丰富的民族茶文化深深吸引。同时他看到由于历史和科技等原因,群众在茶树种植管理上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让茶树靠自然地力生长,重种轻管、重采轻养,造成茶树长势差,茶叶单位产量很低的现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恢复茶山的生机,大面积发展茶叶,造福社会,造福茶农。首先要从发展新茶园,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入手。拉祜汉子说干就干,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周密计划,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茶园改造实践中。为了给勐海发展新茶园建立样板,他连续八年亲自到景真村蹲点,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属社队企业的茶山“勐遮公社景真大队茶山”,茶山面积达521亩,实施了规格化育苗和新茶园开挖种植沟新技术等,并依托景真茶山试点为全县培养了56个茶叶辅导员和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带动全县发展了74个大队茶山,6个公社茶山,共种植3.2万亩茶园,成为全县的主要茶园。78年到81年,在勐阿公社南朗河进行了茶树丰产栽培试验,经过三年时间,使茶园单产由原来的60斤增到10亩平均单产333.8~521.3斤。82年利用该技术对勐海公社景竜大队近于荒芜的164亩茶园进行改造,投产后单产由9斤提高到174.1斤,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他的努力使人们看到了勐海茶叶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1986年,国家农业部、外贸部给勐海下达了改造万亩低产茶园、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设任务,他被任命为出口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总指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该县8个乡20个村,共改造10248.8亩,超额完成了改造1万亩的任务指标,单产由原来的42斤提高到138.96斤,5年共增产2.7万担,茶农增收696.8万元,县财政增收218.9万元。

1990年,勐海县人民政府根据出口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计划,他“一人设计,带领多人施工”,到2000年为止,完成了100648亩的改造,超额完成计划,全县产量达24万担,使勐海县茶叶生产登上新台阶,成为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这一项目被省政府评为出口创汇一等奖,为茶农增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茶树品种繁育多样化、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勐海茶叶品种混杂和品质不佳的问题亟待解决。曾云荣跑省上,去州上争取项目,1992年创建了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基地面积达400亩。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临沧等地引进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云梅、云瑰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定植了53亩母本园,建立了20亩苗圃,每年繁育扦插苗百万株,逐渐替换了产量和效益偏低的老化品种。为了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他组织建立了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等示范推广机构,健全了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升了全县茶叶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他设计和组织了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实验示范”等科研课题。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培养了95名职业中学茶业专业毕业生及38名茶叶辅导员,为勐海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了大批茶叶科技骨干和基层技术人员,使勐海茶叶的品种、品质、制茶工艺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勐海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该县后期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区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非洲植茶 播撒友谊 为国争光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故乡,世界各国的茶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茶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又一重大贡献,是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和桥梁。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播撒友谊,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荣被国家农垦部选派到非洲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专家组,承担建设100公顷法拉果茶场任务。出征前他激动的说:“能被国家选派到非洲去帮助种茶,承担这么光荣重大的任务,能代表国家去尽一点国际主义义务,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党和政府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马里气候酷热,由于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影响,这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马里法拉果茶场,他主要负责茶苗繁育和协助管理20公顷生产茶园,这里本来不是茶树繁育生长最适宜区,在这里种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马里气候条件能不能育出优良的茶苗,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怀着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中马友谊的历史使命感,克服气候环境不适、生活习惯迥异、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直面压力,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扑在援助马里种茶这项伟大事业上。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测算实验,他选择搭棚遮荫以降低温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条扦插繁殖办法累计育苗500余万株,在当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受到了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参赞的肯定和赞扬。

在非洲的第二年,有关方面又把定植80公顷面积所需300万株茶苗的任务交给了曾云荣,他带领当地黑人员工一起从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实践中他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技术和要领,不但如期超额完成了300万株茶苗的繁育任务,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当地茶树栽培种植储备了人才。19 71年,非洲遭遇大旱,流进马里锡卡索的东法拉果和西法拉果两条河的水流量锐减,马里恶劣的沙漠气候立刻加剧,严重影响着已经移栽成活茶苗的生长,出现了成片的枯萎濒临死亡,眼看着自己和马里兄弟一年多的辛劳将被无情的恶劣气候所摧毁,曾云荣感到心如刀绞一样难过,他寝食难安,焦躁万分,个人荣辱事小,祖国和人民的荣辱事大,不行!他骨子里拉祜族那种坚韧刚毅、不服输的个性迸发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与恶劣气候搏一搏!他急匆匆到河边去勘察,查看河水流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河里一小股水流,使他产生了智慧的亮光,他决定堵坝蓄水,引水灌溉茶苗。他立即带领当地兄弟砍伐木料、下水堵坝,把河水积存起来导引到茶园,久旱的茶苗得到了水的滋润,渐渐地复活,并重现了勃勃的生机。

曾云荣在非洲种茶的故事,充满着辛勤智慧和传奇,也是他人生最光彩的一笔。中国专家的身体力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作风,令受援国的官员专家和民众刮目相看,深为敬佩。我国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久他积劳成疾,祖国和人民关心他的健康,决定让他提前离开非洲回国治疗。当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那些与他一起共同为茶叶事业流血汗的马里朋友,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欢送这位为他们繁育茶苗、教他们茶叶科技的中国专家,至今当地人还在传颂着中国专家教他们种茶的故事。这是令他永远难以忘却的一段异域情怀,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国肯定,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

四、替代种植,以茶代罂驱毒魔

毒品是全人类社会公敌,禁毒斗争是世界人民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少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可贵生命,毒品一日不除,世界难得安宁。为此,联合国制定了帮助毒品产地实施替代种植,发展当地经济,驱除毒魔的战略。

一提到“金三角”,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毒品,它成为了毒品、毒源和罪恶的代名词。1992年受缅甸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的邀请,曾云荣一行到离勐海县边境不远的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考察,寻找以农业种植替代罂粟的办法,看到一片片美丽妖娆的罂粟花,他们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深知毒品危害的曾云荣住在色勒县政府铁皮瓦房招待所里彻夜难眠。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把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的设想提了出来,他认为缅甸的色勒、大勐养、帮角等地适宜种茶。考察完毕,勐海县与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百亩茶园协议书》,协议规定:由勐海县出专家、技术、种籽、工具等,帮助缅甸东部禅帮第四特区种植建设茶园100亩,产量指标每亩达到100斤,3年投产。协议签订后,曾云荣奉命率领茶叶科技工作者,带着茶树种籽出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国种茶之旅。

在缅甸色勒山区的一片罂粟地,他和他的同伴在哪里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烟民”开垦种植示范茶园。为了验证茶叶替代罂粟种植在色勒地区的可行性,他们根据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特征,分别在勐养种了3亩,帮角种21.6亩,色勒种近100亩,并对三个试点茶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规划,制定了技术规程。茶苗种下后,曾云荣安排技术人员负责茶园和茶树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到境外去看一次,亲自到三个试验点细心的查看茶苗的生长情况,与缅方人员会晤交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中国工作组的辛勤工作及缅方的积极配合,小茶树一天比一天长高长大,不满三年就成园了。1996年投入开采,按照当时茶叶价测算,1亩茶叶鲜叶收入达到700元,比种植一年生的罂粟经济收益要高出许多,项目取得成功,“烟民”转为“茶农”,再不想种那害人、被诅咒的“罂粟”了。中缅双方认为:茶园建设过程中,密切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此后这种替代种植方式被广泛推广到西双版纳州与周边国家传统毒源区的各类农业技术合作中,出现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为人类社会最终驱除毒魔奠定了基础。

五、资源普查立新功,言传身教育后人

澜沧江中下游是茶树的源产地中心地带,这里曾经生长着闻名世界的野生茶树王和栽培型茶王树,它们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化石和悠久产茶历史的见证,勐海是当之无愧的茶的老家,历经千年,一直在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书写着厚重的民族茶文化传奇。

为加强古茶树保护利用,1991年曾云荣被勐海县任命为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对古茶树的保护工作,为古茶树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开发,造福茶区各族群众。2002年6月,在州茶业协会与他的积极协调下,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业协会在景洪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复兴起到了“正名”和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挖掘西双版纳州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2004年3月至7月,西双版纳率先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园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他作为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勐腊普查组组长,他虽然年逾六旬,但带领年轻组员一起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树资源,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他与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书籍,同年该项目被评定为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10月,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被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为专家顾问,他走进古茶园、见到古茶树似乎变年轻了,高山陡坡均被他踩在脚下,雄姿勃发,精神抖擞。

曾云荣常常回忆起自己为茶叶事业奋斗走过的历程,有苦有乐,有悲有喜,然而他想的更多的是把一生积累的茶叶科技知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多年来他不仅积极实践,他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书写下来,供茶叶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先后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书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浅析勐海的茶叶生产发展》、《建立南糯山万亩茶场的初步设想》、《勐海县茶园生产栽培试验示范》、《勐海茶叶四十年》和《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2003年前后,他先后创建了茶樟间作示范基地和曾氏老茶树茶厂,在他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为省厅领导,有的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儿子、儿媳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茶叶行业,并成为行业专家和科技骨干。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勐海县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100余名茶叶专业人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大大增强了各茶企技术骨干的信心,提高了大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普洱茶加工工艺不断得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勐海普洱茶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勐海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勐海县共有茶园总面积90.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 3.17万吨,精制茶产量1.58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使勐海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办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世纪的曾云荣光荣退休了,但这匹立志终生为普洱茶事业而奋斗的老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市场经济发展给普洱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茶叶的文化交流、科普宣传及品牌推介上来,把自己的生活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

随着科技和检测手段的发展,优质、生态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追崇着普洱茶,普洱茶蕴育着无限商机,有些有战略眼光的商家和爱茶人士接踵而至来到云南考察,寻求发展机遇。勐海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吸引了行家眼球,纷纷组团来这里考察,他们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访老茶树曾云荣,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建议。对来访者,曾云荣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接待他们,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答,从他谦和的态度和淳朴的话语中,人们悟出了普洱茶的真谛,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些到访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拜他为师。

2007年在广东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近40年的老茶人陈升河率领自己的团队到云南各主产茶区考察,最后听取老茶树曾云荣的建议,决定扎根勐海发展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勐海建立了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2008年曾云荣和著名茶企陈升茶厂的陈升河董事长、时任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会长彭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汪云刚研究员联手发起成立了老班章茶研究会,以一个村茶叶成立研究会的,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创举,聚集了全国茶叶界知名专家和茶叶爱好者,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一下声名远播,稳坐勐海数千家茶叶企业第二交椅,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茶厂基地老班章村茶农收入从2010年户均收入20万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达20万元,成为全国少有的以茶扬名的古茶村,在陈升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老班章村容村貌发生面目一新的改变,户户建起了小洋楼,人人买起了小汽车。几年来,作为专职副会长的曾云荣带领他的专家团队深入老班章开展生境调查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指导当地茶农对老茶树进行科学管理,努力维护老班章这个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标杆,持久造福当地茶农群众。如今,勐海各个古茶村争相要求与勐海陈什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有希望。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初制加工基地建到哪里,那里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弘扬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产业发展,老茶树曾云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勐海茶叶茶文化协会活动。几年来他热心于茶叶协会工作,不顾自己年高多病,有时在医院输液,他刚拔掉吊针就走进茶山为茶农授课,普及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苏湖、南糯山、勐宋、勐满及澜沧的景迈等古茶山多次留下他活跃的足迹,中国国际普洱茶节、勐海茶王节、茶叶品鉴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留下他矫健的身影。同时,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撰写了珍贵史料“勐海茶叶百年”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等,还把多年来从事茶叶推广研究的经历经验整理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上,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和学习。2015年他被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让云茶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老茶树曾云荣老当益壮不仅到广东、北京、上海及省内茶叶展销会宣传茶文化、推销茶品牌,还亲自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提高普洱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促进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老茶树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云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纪念章使用铜胎镀金材质,通径为50毫米,主要元素为五星、“70”飘带、团锦结、如意祥云和光芒,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核心部分为五星,代表国家荣誉。

老茶树曾云荣是茶叶界的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来源: 勐海县茶业协会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