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色茶汤

找到约2,30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绿茶怎样泡才是绿色的

  绿茶没有经过任何的发酵,茶叶里面的成分并没有被氧化,茶叶中的叶绿素被完全保留了下来,所以,绿茶干茶是绿色的,而茶汤颜色大多也是绿色的。然而,很多人泡出来的绿茶并不是绿色的,那么,如何泡出绿绿的绿茶呢?

  绿茶怎样泡才是绿色的

  1、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绿汤绿叶是绿茶的品质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绿茶冲泡出来都是绿色的。就拿铁观音和台湾包种茶来说,这些都是绿茶,但是,茶汤的颜色并不是绿色的,而是以绿色为主。所以,能不能泡出绿绿的绿茶,除了冲泡方法之外,还和我们的茶本身是有关的。

  2、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泡绿茶的方法。泡绿茶要掌握好水温,一般水温不宜太高,尤其是较为细嫩的绿茶,水温在85度左右就行。水温过高会将茶叶烫坏,茶汤就会带着一股熟味,而过高的水温会将大力的内含物浸出来,茶汤的滋味就会变得很浓。

  3、泡绿茶还要掌握好投茶量,一般茶与水的比例是1:50,以150毫升的盖碗为例,投茶量为3克就行。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口味在这个基础上面来更改投茶量,不过,不要投放过多,投茶量过多,会导致茶汤太浓。

  4、出汤时间也是我们要好好把握的一个点,冲泡绿茶一般几秒就可以出汤,且不要用盖子焖泡,这样水温过高,会将茶叶闷坏。就算用盖碗,也不可以盖盖子。

  茶怎么泡出来是绿色的:

  茶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色素等物质,而茶叶中的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水溶性色素:黄酮类、花青素及红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等),较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汤色的主要物质。

  脂溶性色素: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色素,难溶于水,是形成绿茶干茶色泽和叶底颜色的主要物质。

  而绿茶汤色以绿为主,除了“杀青”工序的主要功劳,茶汤中少量叶绿素分解产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叶绿素是形成干茶色泽的重要部分

  在嫩芽叶中含量较高,由呈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呈黄绿色的叶绿素b两大部分组成。在茶叶中两者比例和保留量决定了成品茶的色泽。

  然而,它又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下),易发生分解,失绿而变褐,形成脱镁叶绿素。一般情况下,这种脱镁叶绿素的比例达到70%以上时,就会出现显著的褐变。

  绿茶汤色为何绿中泛黄?

  在茶叶品质正常情况下,绿茶汤色绿中泛黄,主要是水溶性色素物质作用所形成。

  黄酮类(也称花黄素)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黄色色素。茶叶中的黄酮醇及其苷类的含量约占干物的3%-4%。黄酮苷类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其水溶液为绿黄色,被认为是绿茶汤色的重要组分。

  花青素性质较稳定,一般茶叶中的花青素占干物重的0.01%左右,而在紫芽茶中则可达0.5%-1.0%。

  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中性呈紫色,碱性条件下呈蓝色。采用紫芽茶青制成的绿茶会呈现泛紫或泛灰的汤色,绿色不突显。

  茶叶中的关键品质成分----儿茶素,对绿茶汤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绿茶保留了较多的多酚类物质,阻止了占比较大的儿茶素向茶黄素、茶红素转化,使绿茶保持了清汤绿叶的特征。


陈宗懋院士:茶叶质量安全和茶产业的绿色发展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茶叶科学研究,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2个新兴茶学领域,率先提出用茶汤的农药残留水平来制定茶叶中残留标准,取得国际公认。

茶源于中国。饮茶始于4000年前。唐朝陆羽在《茶经》中记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汉时期,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茶作为饮用的范围在中国日益扩展。

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用现代化的医学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茶叶不仅具有保健的功能,还对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目前茶产业在世界已发展成一个很大的产业。中国2019年种植面积已过300万hm2,产量已达265万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种茶国和产茶国,中国的种植面积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46%,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

茶叶之所以能风靡世界,不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在宣传茶叶时都将茶叶介绍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正因为如此,茶叶作为一种饮品,世界各国对茶叶的质量安全赋予更多的关注。

茶叶中的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和污染物。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对此制定了大量的最大残留标准(MRL)予以控制。

如茶叶中的农药和污染物的MRL标准:中国有65种农药残留物,欧盟有840个,日本有224个,美国有24个。

这些标准对控制茶叶中的质量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对茶产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在茶叶质量安全的控制上,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合理的残留物的安全标准,二是茶叶生产的绿色控制和管理。

在残留物安全标准的制定上国内外都有严格化的趋势。但也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以茶叶而言,目前完全按食品的制订规则实施。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原则是:MRL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是按照人体对该残留物的摄入量及其毒性。摄入量大,标准订得较严。

但茶叶和其他食品进入人体方式不同。

一般食品(粮食、蔬菜、鱼肉蛋、水果等)均通过口腔将食品摄入人体,但茶叶只饮入茶汤,而泡过的茶叶则废弃,不摄入人体。

目前国际和国内在制定茶叶中的标准时,和其他食品一样根据使用的材料(干茶)中的残留物数量作为摄入量进行计算。这显然是过高地估计了人体的摄入。

关键是不同的残留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很大差异,这也就决定了通过茶汤饮用而摄入人体的残留物量有很大差异。

曾进行过一个实验:选用在水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5种农药加到一个完全无残留物的干茶叶中,加入量相同,半天后,按常规法泡茶,分别测定3次泡出的茶汤和茶渣中5种农药的残留量。

结果是这5种农药虽然加入的数量是一样的,但在三泡茶汤中总计的残留量可相差330倍之多。在水中溶解度愈高的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量也愈多,基本不溶于水中的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非常低。

这说明一个事实:用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作为计算残留标准的依据是过高地估计了摄入人体的数量,结果订出的标准会偏严。

将这个实验和结果和欧盟的标准制定机构(EFSA)交流后,欧盟同意将这个农药在茶叶上的MRL标准由原来的0.05mg/kg放宽到5mg/kg,放宽100倍,大大有利于中国茶叶的出口。

这个实例说明一个科学合理的MRL标准对正确反映茶叶的质量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国的茶产业中也应更加有力地贯彻绿色的发展理念。

茶叶是一种健康饮品,其安全取决于生产的全过程,在源头上要考虑茶树的营养补给和有害生物的治理。

化学肥料应参照科技部提出的减施原则,过量氮素的投入会通过淋溶或径流进入水体而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有害生物的治理要着眼于种群间的平衡原则,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贯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模式,发展应用物理治理、化学生态治理、生物治理的方法,使得茶产业逐步发展成一个绿色、生态、协调的以茶树为主体的综合生产区。

在加工上要发展成一个集中化、机械化、清洁化和标准化的加工区。

要考虑茶叶加工厂的燃料改革问题。燃料的选择是解决茶叶中多种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清洁化茶叶加工是解决茶叶产品清洁化的源头。包装物的清洁化是保证茶叶产品安全的基础。

每一个喝茶人对茶产业的期望是:希望提供的是一个健康和安全的茶叶产品,是一个产品多样化的多种茶类的产品,是一个价格合理、质量良好的茶产品。

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1年第19期,原文标题为《茶叶质量安全和茶产业的绿色发展》,欢迎订阅查看。

来源:科技导报 作者:陈宗懋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陈宗懋院士: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茶树属多年生常绿植物,环境污染物在茶园和茶树中的蓄积具有逐年积累的特点,茶树芽叶由于有较大的叶面积,在使用同样剂量农药和空气中同等的污染物浓度条件下,会有较高的农药原始沉积量或吸附较高浓度的环境污染物;茶树1年多次采摘,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在喷施农药后安全间隔期短,农药降解时间少;茶叶采摘后直接加工成干茶,饮用时直接浸泡饮用,茶叶中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将随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或多或少地浸泡到茶汤中。因此,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我国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发展

1. 传统防治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茶园零星分散,茶园有害生物发生成灾相对较少,防治技术也相对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生产获得快速发展,但对茶园有害生物仍处于以农业防治和使用植物性农药防治的阶段。从生态学的标准来衡量,当时虽然在技术上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但生产中有害生物种群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数量相对处于平衡的状态。

2. 化学防治阶段

茶叶生产中最先使用的化学农药是有机氯农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有机磷农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问世,21世纪初新烟碱类农药开始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总体来看,在茶叶生产中,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提高了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但也导致了农药残留问题和茶叶质量安全风险,并使得一些地区出现有益昆虫种群量减少,有害生物种群随之大量上升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相继出现过5次全国茶区大范围的害虫种群演替,其中3次是由于农药类别的变换引起的。尽管化学农药在茶叶生产中仍在使用,但总体呈现减量趋势。

我国5次茶树害虫种群演替因素分析

3. 绿色防控和生态调控理念引入

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茶叶因害虫为害而造成经济损失,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治理过程中,还要考虑次生性害虫的猖獗、对有益生物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等。所以,在治理有害生物的同时,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协调共生、高效和谐原则。在治理有害生物时要用生态调控的理念来替代杀灭防治的理念。从20世纪80—90年代起,国际上相继提出以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为目标的生态调控技术。

三、茶园绿色防控的技术内涵和实施

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针对昆虫对特定光波、灯光和颜色的趋性原理而设计的,利用诱虫灯和色板来诱杀害虫。目前,在茶园中应用的色板种类有黄红双色黏板(诱杀茶园小绿叶蝉和各种蓟马)、蓝色黏板(诱杀各种蓟马)、绿色黏板(诱杀叶蝉)。在灯光诱杀技术上,近年来由宽波灯改为针对目标害虫设置的狭波灯,减少了对天敌昆虫的误杀。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防控团队介绍茶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系列产品

2. 化学生态防治

(1)信息素防治技术

化学信息素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总称。简而言之,信息素防治技术就是通过人工合成挥发性物质,用以诱杀、趋避或干扰害虫行为和交配从而达到防控目的。例如,利用人为模拟、合成雌虫释放引诱同种雄虫的化合物,在田间设置诱芯诱杀害虫的性信息素防治技术。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功对茶尺蠖、茶灰尺蠖、茶毛虫、茶细蛾、茶黑毒蛾、斜纹夜蛾、茶蚕等茶树害虫的性信息素进行了分析、鉴定、合成和田间应用,如今推广面积总计已达数十万公顷,深受茶叶生产者欢迎。

除了性信息素外,还有聚集信息素防控技术。利用一些小型害虫,如蓟马等,会分泌聚集信息素形成种群聚集,也可以达到集中防治的目的。

(2)植物挥发物引诱剂的应用

植物挥发物就是植物的“语言”。植物在不同的状态下会释放出不同的挥发性成分,向其他生物发出不同的交流信号。关于自然界生性间的信息交流已发展为现代科学中的新学科,所以信息交流在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值得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绍兴一个试验点进行过试验:当地茶园中茶天牛严重发生,研究者利用茶树的挥发物,即5~6碳的醇类、醛类化合物,添加醋、黄酒和糖配置成一种价格低廉的引诱剂,装在盆中放入茶园里,对茶天牛有很好的引诱效果。据此制成的害虫引诱剂,连续3年在茶园中诱捕到的茶天牛超过33万头,进一步的试验还在进行中。可以预期,在未来的5~10年中利用各种挥发物的引诱作用进行防控,将成为茶园中一项重要的化学生态学绿色防控技术。

3. 生物防治

(1)天敌昆虫的利用

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两大类。寄生性天敌是指天敌将卵产在害虫的卵、幼虫、蛹或成虫体内导致害虫死亡,如各种寄生蜂和寄生蝇。捕食性天敌是通过捕食消灭害虫,如各种瓢虫。保护茶园中的自然天敌,引进并投放天敌可达到防治目的。

(2)生物农药的利用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病毒)或其代谢产物杀灭有害生物的制剂。在茶园中应用较普遍的生物活体有BT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等,主要防治鳞翅目食叶害虫(如茶尺蠖、灰茶尺蠖、茶毛虫、斜纹夜蛾)和象甲等害虫。植物源杀虫剂,如除虫菊素、鱼藤酮等和茶尺蠖的病毒制剂在20世纪80年代已在茶园中推广应用;本世纪以来,灰茶尺蠖的病毒制剂、苦参碱、印楝素、藜芦碱等制剂也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4.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业措施为主导,以生物和生态理论为重点的生态控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高自然控制能力,让有害生物和天敌在数量上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将逐渐发展成为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在生态条件优越的山地种植茶树,并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茶树品种。

茶园周围可以种植一圈植株较高的防护林,用以阻挡有害生物进入和迁移。也可选择一些可引诱天敌栖息的植物种类在茶园行间种植,并营造天敌栖息环境,以提高天敌种群多样性,达到防治在害生物的目的。

茶园施肥注意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加茶树对有害生物,特别是小型刺吸式和吮吸式口器害虫的抗性。

5. 合理选用和精准使用农药

绿色防控的目标是采用安全有效的措施进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需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更为重要的是农药的合理选择和精准应用。应停止高毒性农药和水溶性农药在茶叶生产中应用。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选用了巴赛夫(BASF)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农药“英威”,这是一种土壤微生物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形成的新化合物。研究发现,它对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667 m²茶园只需用25 mL,喷后7 d采摘的鲜叶加工成干茶后,只 有0.2~1.0 mg/kg的农药残留。且这种农药的水溶解度只有25 mg/L,所以在茶汤中几乎没有残留。在茶园中使用类似的低水溶性农药,有利于饮茶安全。

三、茶园绿色防控存在的问题

1. 国家层面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绿色防控应是今后一段时间有害生物防控的方向,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够快,科研投入不够,国家层面对绿色防控的长期性、连续性的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不够。建议国家、部、省各级对绿色防控分作物、分地区予以支持,每个作物建立几个绿色防控示范点,连续3~5年进行推广,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绿色防控新技术。

2. 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加快我国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创新和研究:一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二是加强化学生态技术的研究,从茶园中挥发物的背景值研究着手,用植物挥发物进行有害生物的种群控制;三是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目标是寻求转基因防虫技术。

3. 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标准化需加强管理

目前绿色防控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作为化学农药替代品的植物性农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据检测,部分植物性农药中添加有化学农药,如不少苦参碱产品中加入了化学农药以提高防效,而有的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植物性农药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管理,保证绿色防控产品的质量。


来源:中国茶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7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