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梁河县回龙茶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梁河县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纪实

茶叶产业已成为梁河县的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梁河回龙茶”商标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国家商标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认证和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高原特色农产品回龙茶地方标准“三标”身份认证;5个企业自主品牌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毛峰茗曲茶业有限公司的“几壶春”品牌入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2018年、2019年,梁河县连续两年荣登“中国茶业百强县”榜单。

产业增收激发乡村活力

“收入基本靠茶叶,茶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孩子上学读书靠茶叶,讨亲嫁女也靠茶叶。我们村人均1亩茶地,回龙寨村民小组人均超过了2亩,90多户人家,户户都种茶,多的几十亩,少的也有几亩。回龙寨的村民较少外出务工,半年时间在家管理茶叶,茶叶休眠期间就在附近做零工。你们看看寨子里的房屋建设就知道,大家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个强民富民的好产业。”在梁河县回龙茶博物馆,大厂乡大厂村党总支书记尹寿辉告诉记者。

据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朝从介绍,梁河县制定了《梁河县回龙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梁河县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县、乡、村三级均建立了“十四五”期间茶产业发展的项目库。在中央和省级整合衔接资金、上海对口帮扶资金、烟草帮扶资金等产业发展资金安排中,把支持茶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投向。2020—2021年,梁河县共投入茶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资金3160余万元,主要投向涵盖了龙头企业培育、茶叶精深加工厂建设、初制茶厂(所)改造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培育建设、绿色生态高优茶园基地建设等。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梁河县有古茶树分布面积3.1万亩,现代台地茶园面积5.3万多亩;有SC(食品生产许可证)认证企业7家及各类茶叶初精制茶厂(所)206个、专业合作社33个、家庭农场24个,年产干茶3350吨,工农业综合产值2.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5亿元)。梁河县茶叶种植覆盖9个乡镇、42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6万余户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建成了大厂、小厂、平山3个万亩茶乡和24个千亩茶村,重点茶乡和茶村实现了人均1亩茶园的目标。茶区户均茶叶年收入13000余元,人均茶叶收入3100余元。茶产业发展给梁河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大厂乡回龙寨茶叶种植户段银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一半以上的人家买了小轿车,茶叶加工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93户茶农中有43户建了加工房。”

2022年,梁河古树茶鲜叶平均单价为每公斤60余元,成品平均售价为每公斤800—1200元,成品最高成交单价为每公斤5000元,古树单株一年采摘权(上海拍卖)最高成交价为33000元。

融合发展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刚开始的时候,我家每年只能生产一两吨茶叶,后来逐步增加到10多吨、20多吨。这些年来,我们都是以绿色生态为宗旨来发展茶叶生产的。虽然产量稍有下降,但是收入却增加了。”回龙寨茶农段银秀说。

截至2021年,梁河县茶叶亩产鲜叶达到500公斤及亩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的“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茶园基地面积达2.5万亩,约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50%;取得绿色食品茶认证系列产品6个,面积10000亩、HACCP认证基地面积1800亩、有机茶转换认证面积4500亩,正在申报办理的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3000亩。梁河县已建成多片高优立体生态茶园和秀美茶山。“梁河回龙茶”在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推介会、展示展销会和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崭露头角,截至2021年底,梁河县各类茶品在“云茶杯”“农博会”“国际茶艺博览会”等各大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金、银、铜奖及消费者喜爱产品称号50余项次。

生态好、底蕴好、技艺好。一片小茶叶成为大产业。近几年来,梁河县充分挖掘深厚的茶业历史底蕴,以绿色引领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打造“一县一业”及“区域一流茶叶绿色食品牌”发展思路,构建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和“梁河回龙茶+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的茶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计划打造一至二条茶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据了解,梁河县拟定和正在开发的“茶旅”项目有:新关璋智慧生命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河西莲花山茶园文旅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河西三锅疆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大厂回龙茶园文化长廊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大厂大生基梨花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小厂大分清油竹坝森林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芒东青龙山魅力古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等。下一步,梁河县将通过茶叶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促进茶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有效整合茶叶产业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激活乡村文化,留住“乡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全媒体记者 赵兴荣 张雪青 李想)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梁河走笔Ⅳ:朱有松炒茶记

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初次探访梁河县青龙山古茶园,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古树茶,树龄有千年一百多株,产量丰富,茶品生态上好,但由于地方交通不畅,制茶历史不久,茶业规划不足,制茶工艺及经验不够等因素限制,导致茶叶销路狭窄,销量有限,价格偏低。与易武古六大茶山各地古树茶对比,工艺、价格、销量等方方面面,皆有体殊。

物华而不尽其用,实在是暴殄天物。对此,我心生请易武茶人朱有松赴青龙山传授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想法,于是与青龙山茶农罗支书约定,于国庆长假第二日上山传授易武古六大茶山传统的炒茶工艺。

10月2日中午12点前后,我在德宏州茶办主任李景镛、德宏州茶叶科学技术推广站何声灿研究员等人的陪同下,携同易武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朱有松、西双版纳青年茶人彭乾等人如约到达青龙山古树茶园炒茶处。罗支书家人已照事前嘱咐,采备好一批一芽三叶鲜叶,零散置于庄房里的木板、簸箕、背篓内。茶园中,几位农妇还在继续采摘,以备后需。

颇为遗憾的是,由于已过采摘时令,这些鲜叶都是十多年的小树茶,未能按原计划用当地古树茶原料作示范。又因没有炒茶用的手套,传授炒茶事宜暂时被耽搁下来。

大伙儿就地而坐,闲谈休息,品论发言,喝到了梁河县回龙茶协会会长周德时所带的“青龙山”古树普洱茶。

朱有松边饮茶解渴边伸手查看采备好的鲜叶,轻轻搓揉叶片,时不时将青叶抓到鼻前,闭目闻香,摇头点头,“望、闻、问、切”,像一位老中医。随后起身端着纸杯,去看木楼阁左侧炒茶用的双面锅灶,给我们讲起自己对这个双面锅灶的看法。

老朱指出这口双面锅灶的设计不大科学实用。首先是灶台太小,个头偏矮,炒茶过程中不好施展;其次是锅身偏小,厚度不够,炒制过程中有时升温过快,不好控制,容易焦糊;第三是锅的倾斜度不够,只有倾斜度足够,才利于炒茶中的翻撒。一旁的彭乾亦如同说。

随后,老朱仔细四处窥察了一番,比如柴火、水源等情况。迫不及待地要先炒一锅,嘱人生火。

火起,说干就干。老朱连忙撸起裤脚,褪去外衣,从一旁的小水塘舀一瓢山泉水浇入炒锅,找来干刷仔细将锅刷洗一遍,将水刷干净后,再舀一瓢清洗二道,随后又重新洗了一次。并一再嘱咐旁边的茶农,一定要注意将锅洗干净,尤其遇到连续炒几锅的情况时,每炒一锅都务必要将炒锅刷洗干净,一旦第一锅的焦糊物遗留到后一锅,后一锅的炒制将会失败。

待锅干燥以后,他讲道:“锅的温度起码要达到300~320度,茶叶才能下锅,如果低于200度,大部分茶叶就会被拖坏。”他随即将一旁的簸箕端起,顺手将茶叶全部倒入锅中,锅底顿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伴生一股带青味儿的热气。他即刻放下簸箕,一边徒手在热锅中老练地翻炒起来,一边说:“这些声音是青叶遇热所致,若下锅温度过低,这类声音就会很少,这个可以作为判断炒锅温度和火候的一种经验。”

徒手炒制过程中,老朱的手法游刃有余。他一面提点炒制过程中该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一面以柔和而有力的手势传授炒制手艺、手法。这中间,他讲道,炒制时需要根据炒锅当时的热度,自行调整翻炒的频率,温度低一些时,可以将茶叶多焖一下,减慢翻炒频率;反之,则要加快翻炒频率。长时间装在背篓里的鲜叶,因为久焖在背篓中温度偏高的缘故,在炒制时也应适当加速翻炒。

此外,在炒制过程中,翻炒的方向尽量统一,两手由下扣起茶叶旋翻高抛回自己的身体方向,再落回锅中,循环反复炒制。高抛的目的是为形成温度差,动作的娴熟与否,需要在今后的炒制过程中慢慢体悟锻炼。

五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叶逐渐变暗,体积也逐渐变小。一阵阵青茶的香气扑鼻而来。而老朱在此过程中必须面临升起的茶蒸汽对面部的冲击,再加上炒制过程全程不戴手套,已经非常烫手。十几分钟下来,老朱的额头已经开始冒出汗珠。我在一旁为他解说,录制视频,调侃他这是在修炼“铁砂掌”。同去的十来位朋友也在观摩之余,也掏出手机拍照、小视频四处转发,而几位青龙山茶人则在一旁专注学习观察,录影记录。

大约15分钟过后,老朱嘱旁人退火,第一锅茶叶出锅。老朱将茶叶盛在圆形簸箕中,均匀地摊开,凉置15分钟左右后,老朱与茶农配合将簸箕按住稳固,边讲授这个环节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边轻轻地将茶叶归拢在簸箕中央。之后,用双手掌心按压茶叶,以5公斤左右的力道,按逆时针方向反复匀速搓揉,他提醒茶农,这个环节一定要一直往同一方向搓揉,不能改变方向,也不能以洗衣、揉面式的手法去搓揉,目的在于保证索条的完整性,如果改变方向,叶芽及索条很容易断掉。就这样,老朱大概又搓揉了十分钟左右,直到茶叶索条每根都呈均条状时,才算手工揉捻完成。

老朱的手法细腻老练,搓揉环节,丝毫不马虎。观摩中,我起兴问老朱为何如此认真细腻,老朱答说,你以为有些茶叶百十万一公斤,那是怎么来的,有些香港、台湾的茶老板对这些制作工序的工艺水平尤其重视,做不好一点都不行。我们做茶,得多学习别人之长,精益求精。

搓揉结束后,老朱捡起几根索条闻一闻说:“香气出来了。”他把茶叶均匀铺散在簸箕中,进入了晒青环节。据老朱讲授,晒青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天,在凉晒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翻动,除非茶叶已经完全干透,才能轻轻翻动,这也是为了防止索条断碎。

朱有松将如是经验一一传授给这里的茶农。彭乾兄弟作为青年资深茶人,我反复嘱他也教授着炒上一锅,但他有些羞涩,总以在西双版纳做茶时观摩炒茶的次数很多,但只炒过三回,技术不成熟为由推脱。

午饭过后,炒茶用的手套终于送到了。彭乾兄弟终究同意展露炒茶绝技。这次是锅灶两面同时开工,彭乾用上方一侧的锅灶,老朱则用下面一侧的锅灶。两面同时炒制示范,围观者更加方便观摩学习。戴上手套之后,老朱炒制的动作更加老辣。彭乾的手艺亦是得心应手、运斤成风。来回观摩,相当精彩。

第一锅炒制示范完毕,老朱、彭乾两位师傅分别指导阿昌族炒茶老师傅和罗支书炒制第二锅,给予及时实践炒茶的机会,传授效果显著。

在此过程中,我和其他几位朋友都亲身体验了这项工艺,甚为美好。

身为爱茶之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今夕何夕。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朱有松、彭乾二位师傅相伴来此,不枉此行。若非缘起,他二人怎会千里迢迢来这里做这等浩德之事呢?他们留在青龙山的制茶工艺,千金不换。

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就是圣人口中的仁者,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对万事万物皆有仁爱、帮济之心。

正如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的那样,“给平庸的东西以威严,给日常的现实以神秘。”面对青龙山古树茶的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梁河走笔系列(点击阅读):

梁河走笔 I:探访青龙山古茶园

梁河走笔II:次访青龙古茶园之路

梁河走笔Ⅲ:次访青龙山古茶园纪闻

梁河走笔:探访青龙山古茶园

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西行,约两小时车程,就到梁河县芒东镇小寨子村了。

青龙山古树群落离寨子约三公里,就像大隐簇居的世外桃源,似乎与凡尘世界恍若隔世。既是幽音,自有艰险。

这场古茶树寻访之途,与友人朝伟兄同行。徐徐上坡,陡缓交间,曲曲弯弯,不可谓不艰辛,而使达之心不可谓不诚。

雨季虽末,秋霖始发,前往古茶园的山路,越发逼仄而摇摆。雨水积洼,尽管时有日照,却难以在深山老林的庇护下充分干燥,泥泞成为夏遗留给秋天的一成不变的路况。

四野苔植,茂林杂草,层层碧透。虽山深路窄,一路蹉跎,但远离喧嚣,与世隔绝,徜徉于内,处处洋溢温暖,充满自由呼吸的欲望。

跌跌跄跄,闲情四顾,不禁寄情于景,融情于物,仅三公里,竟走了一个钟头有余。

与朝伟兄等一路闲谈畅喘,同心同德。

将至青龙山古茶园群落时,村支书罗盛荣聊兴谈说:“我自家的茶园,千年古树只采摘春茶鲜叶,这些春茶主要用于制作千年古树红茶和晒青普洱生茶,树龄五百年左右的就做成炒青绿茶(即回龙茶,2013年4月梁河回龙茶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

此前,常听闻诸多普洱茶人评论德宏的普洱茶“不咋地”、“一般般”。我一直不以为然,始终无法苟同。原因简单明了,德宏州的普洱茶生态极佳。“古树”二字,就是这里的普洱茶、红茶、绿茶品质优良的重要因子。

青龙山的千年古树春茶一般都能自然发酵成红茶。对此,德宏州茶叶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何声灿研究员介绍称:

“多年来,青龙山古树群落只遇到过一次连续两周阴雨,气温持续走低,千年古树春茶鲜叶的自然发酵时间延长,当时面对此状,加工产车间采取了如增设灯泡等增温办法与措施,最终所制出的红茶还是非常出色的。”

梁河县境内宜茶自然生态资源优异,茶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是云南省滇西古茶马古道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据《南甸土司简史》载,公元前25年,高黎贡山山脉西麓的龙江、大盈江流域,栖息繁衍着德昂族(濮人)、佤族、傣族(越人)先祖部落,他们即是古南甸(梁河)土著先民。

在这个茶的王国,茶与人类的迁徙繁衍息息相关,德昂族是以茶为生的“最古老的茶农”,从梁河县先民发现茶,并开始种茶入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明在古南甸土著先民的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有一道永恒的光。

青龙山因山脉山形而得名,这里的古茶园主要属于野生过渡型古茶林。在这座山里,藏着一座隐匿于群晚照紫霞的青龙寺和一头出圣入神的大石牛。但青龙山之盛名主要因它拥有“青龙山古茶园”这一尊聚宝鼎。

2017年,“青龙山古茶园”被评为云南省“魅力古茶园”。其位于梁河县县城往东南28公里地,区位为东经98°18′40″--98°22′35″,北纬24°40′15″--24°48′30″。是梁河县境内野生过渡型古茶树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古茶园片区,它也是一片神区鬼奥、负气含灵的古茶林。

万物荣生,相生相息。

青龙山古茶树核心群落位于芒东镇的龙塘、平坝、陡坡、黑坡、小寨子、清平等村寨区域,北起龙塘村、南至清平村,伴生于灌木林、阔叶林等原始生态植被之中,由北向南呈带状连片分布,面积约5250余亩,古茶树数量多达5.3万余株,树龄小的近百年、大的三五六百年甚至有上千年,据考证,这些茶树树龄超过千年以上的约有150多株,500年以上的更是超过5000多株。

梁河县回龙茶协会周德时会长介绍说:

“2018年梁河古树茶鲜叶单价达到了80多元每公斤,茶产品平均售价也有600元左右每公斤。其中有千年古树单株鲜叶采摘权最高成交价为1万多元,做成晒青毛茶,约为每公斤5000多元。”

谈笑风生之间,我们终于来到青龙山最大的古树茶王跟前。面见茶王树之心,犹如面见佛陀,居敬虔诚,此刻的爱茶心切尤其孤寂、渺小,顿时被一阵来自大自然的悲悯所包裹,一丝不透。

据立于树跟前的简介:茶王树树龄为1300多年,其树干基部径围为3.8米,株高15.2米,树覆面直径6.6米,年产鲜叶30多公斤,干毛茶8公斤左右。

她身盈百尺,却满身疮痍,风雨沐沥,烈日灼之,碗口大的树洞遍布躯干,历尽沧桑,却仍然屹立于群山之巅,尽显王者风范。

生态、古树、古法、高山,可以说是好喝的古树茶的标签。经检测发现,梁河古树茶的氨基酸含量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六之间,远远优于其他产区的普洱茶。

青龙有韵,源出自然。

梁河野生过渡型古树红茶和普洱茶在无声无息中给予爱茶人无穷无尽的美,正在传递给更多喜欢古树茶的茶人们。

在这海拔1900米的山脉上,万物生长,植物多样,相生相伴,共生共息。路边上的山泉水涧边上,我还看见有草果生长,果实丰硕,就像那些遗落在记忆中的清晰饱满的故事。

树林中的草果

草果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可见,青龙山的生态毋庸置疑。

何况,易武薄荷塘不正是因为草果香气而闻名遐迩的吗?

下山以后,我们在小寨子村停留了半晌。了解到这寨子原有120多户人家,现在党的政策好,大多易地扶贫搬迁到芒东镇上了,只有10多户人家因为老人们不习惯镇上过的日子,迟迟不愿搬迁。

回到罗支书家的老房子里,他用饭碗泡了几碗自家茶园采的千年古树红茶,简单朴素,不讲茶艺,只有本来之味。

客观的说,工艺还真不错,香气奇崛,在品饮过程的甜与韵,如同边疆的歌谣,响彻心扉,难以忘怀。

我们静坐于罗支书家的小院落漫谈未来,品赏佳茗。他家的千年古树普洱茶生茶,杀青时间较短,盖碗冲泡时青味明显,甜感、清爽感强,回甘正好。

我与罗支书商量,待明年春茶季节,请天下普洱第一镇易武高山寨朱有松兄弟来青龙山传授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再从我的故乡安徽,请祁门红茶的老师傅来这里传授手工制作祁红的经验。一定能做出更优质、更好喝的古树普洱生茶和古树红茶。

山河袈裟。我心向古树,我自见茶的一味。

2019年春天,会给予我们这个伟大的尝试,喝上一杯生态佳、工艺好的德宏州古树普洱茶和千年古树红茶,幸甚妙哉!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