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梁河县茶园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梁河走笔:探访青龙山古茶园

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西行,约两小时车程,就到梁河县芒东镇小寨子村了。

青龙山古树群落离寨子约三公里,就像大隐簇居的世外桃源,似乎与凡尘世界恍若隔世。既是幽音,自有艰险。

这场古茶树寻访之途,与友人朝伟兄同行。徐徐上坡,陡缓交间,曲曲弯弯,不可谓不艰辛,而使达之心不可谓不诚。

雨季虽末,秋霖始发,前往古茶园的山路,越发逼仄而摇摆。雨水积洼,尽管时有日照,却难以在深山老林的庇护下充分干燥,泥泞成为夏遗留给秋天的一成不变的路况。

四野苔植,茂林杂草,层层碧透。虽山深路窄,一路蹉跎,但远离喧嚣,与世隔绝,徜徉于内,处处洋溢温暖,充满自由呼吸的欲望。

跌跌跄跄,闲情四顾,不禁寄情于景,融情于物,仅三公里,竟走了一个钟头有余。

与朝伟兄等一路闲谈畅喘,同心同德。

将至青龙山古茶园群落时,村支书罗盛荣聊兴谈说:“我自家的茶园,千年古树只采摘春茶鲜叶,这些春茶主要用于制作千年古树红茶和晒青普洱生茶,树龄五百年左右的就做成炒青绿茶(即回龙茶,2013年4月梁河回龙茶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

此前,常听闻诸多普洱茶人评论德宏的普洱茶“不咋地”、“一般般”。我一直不以为然,始终无法苟同。原因简单明了,德宏州的普洱茶生态极佳。“古树”二字,就是这里的普洱茶、红茶、绿茶品质优良的重要因子。

青龙山的千年古树春茶一般都能自然发酵成红茶。对此,德宏州茶叶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何声灿研究员介绍称:

“多年来,青龙山古树群落只遇到过一次连续两周阴雨,气温持续走低,千年古树春茶鲜叶的自然发酵时间延长,当时面对此状,加工产车间采取了如增设灯泡等增温办法与措施,最终所制出的红茶还是非常出色的。”

梁河县境内宜茶自然生态资源优异,茶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是云南省滇西古茶马古道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据《南甸土司简史》载,公元前25年,高黎贡山山脉西麓的龙江、大盈江流域,栖息繁衍着德昂族(濮人)、佤族、傣族(越人)先祖部落,他们即是古南甸(梁河)土著先民。

在这个茶的王国,茶与人类的迁徙繁衍息息相关,德昂族是以茶为生的“最古老的茶农”,从梁河县先民发现茶,并开始种茶入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明在古南甸土著先民的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有一道永恒的光。

青龙山因山脉山形而得名,这里的古茶园主要属于野生过渡型古茶林。在这座山里,藏着一座隐匿于群晚照紫霞的青龙寺和一头出圣入神的大石牛。但青龙山之盛名主要因它拥有“青龙山古茶园”这一尊聚宝鼎。

2017年,“青龙山古茶园”被评为云南省“魅力古茶园”。其位于梁河县县城往东南28公里地,区位为东经98°18′40″--98°22′35″,北纬24°40′15″--24°48′30″。是梁河县境内野生过渡型古茶树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古茶园片区,它也是一片神区鬼奥、负气含灵的古茶林。

万物荣生,相生相息。

青龙山古茶树核心群落位于芒东镇的龙塘、平坝、陡坡、黑坡、小寨子、清平等村寨区域,北起龙塘村、南至清平村,伴生于灌木林、阔叶林等原始生态植被之中,由北向南呈带状连片分布,面积约5250余亩,古茶树数量多达5.3万余株,树龄小的近百年、大的三五六百年甚至有上千年,据考证,这些茶树树龄超过千年以上的约有150多株,500年以上的更是超过5000多株。

梁河县回龙茶协会周德时会长介绍说:

“2018年梁河古树茶鲜叶单价达到了80多元每公斤,茶产品平均售价也有600元左右每公斤。其中有千年古树单株鲜叶采摘权最高成交价为1万多元,做成晒青毛茶,约为每公斤5000多元。”

谈笑风生之间,我们终于来到青龙山最大的古树茶王跟前。面见茶王树之心,犹如面见佛陀,居敬虔诚,此刻的爱茶心切尤其孤寂、渺小,顿时被一阵来自大自然的悲悯所包裹,一丝不透。

据立于树跟前的简介:茶王树树龄为1300多年,其树干基部径围为3.8米,株高15.2米,树覆面直径6.6米,年产鲜叶30多公斤,干毛茶8公斤左右。

她身盈百尺,却满身疮痍,风雨沐沥,烈日灼之,碗口大的树洞遍布躯干,历尽沧桑,却仍然屹立于群山之巅,尽显王者风范。

生态、古树、古法、高山,可以说是好喝的古树茶的标签。经检测发现,梁河古树茶的氨基酸含量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六之间,远远优于其他产区的普洱茶。

青龙有韵,源出自然。

梁河野生过渡型古树红茶和普洱茶在无声无息中给予爱茶人无穷无尽的美,正在传递给更多喜欢古树茶的茶人们。

在这海拔1900米的山脉上,万物生长,植物多样,相生相伴,共生共息。路边上的山泉水涧边上,我还看见有草果生长,果实丰硕,就像那些遗落在记忆中的清晰饱满的故事。

树林中的草果

草果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可见,青龙山的生态毋庸置疑。

何况,易武薄荷塘不正是因为草果香气而闻名遐迩的吗?

下山以后,我们在小寨子村停留了半晌。了解到这寨子原有120多户人家,现在党的政策好,大多易地扶贫搬迁到芒东镇上了,只有10多户人家因为老人们不习惯镇上过的日子,迟迟不愿搬迁。

回到罗支书家的老房子里,他用饭碗泡了几碗自家茶园采的千年古树红茶,简单朴素,不讲茶艺,只有本来之味。

客观的说,工艺还真不错,香气奇崛,在品饮过程的甜与韵,如同边疆的歌谣,响彻心扉,难以忘怀。

我们静坐于罗支书家的小院落漫谈未来,品赏佳茗。他家的千年古树普洱茶生茶,杀青时间较短,盖碗冲泡时青味明显,甜感、清爽感强,回甘正好。

我与罗支书商量,待明年春茶季节,请天下普洱第一镇易武高山寨朱有松兄弟来青龙山传授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再从我的故乡安徽,请祁门红茶的老师傅来这里传授手工制作祁红的经验。一定能做出更优质、更好喝的古树普洱生茶和古树红茶。

山河袈裟。我心向古树,我自见茶的一味。

2019年春天,会给予我们这个伟大的尝试,喝上一杯生态佳、工艺好的德宏州古树普洱茶和千年古树红茶,幸甚妙哉!

梁河县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纪实

茶叶产业已成为梁河县的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梁河回龙茶”商标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国家商标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认证和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高原特色农产品回龙茶地方标准“三标”身份认证;5个企业自主品牌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毛峰茗曲茶业有限公司的“几壶春”品牌入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2018年、2019年,梁河县连续两年荣登“中国茶业百强县”榜单。

产业增收激发乡村活力

“收入基本靠茶叶,茶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孩子上学读书靠茶叶,讨亲嫁女也靠茶叶。我们村人均1亩茶地,回龙寨村民小组人均超过了2亩,90多户人家,户户都种茶,多的几十亩,少的也有几亩。回龙寨的村民较少外出务工,半年时间在家管理茶叶,茶叶休眠期间就在附近做零工。你们看看寨子里的房屋建设就知道,大家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个强民富民的好产业。”在梁河县回龙茶博物馆,大厂乡大厂村党总支书记尹寿辉告诉记者。

据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朝从介绍,梁河县制定了《梁河县回龙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梁河县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县、乡、村三级均建立了“十四五”期间茶产业发展的项目库。在中央和省级整合衔接资金、上海对口帮扶资金、烟草帮扶资金等产业发展资金安排中,把支持茶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投向。2020—2021年,梁河县共投入茶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资金3160余万元,主要投向涵盖了龙头企业培育、茶叶精深加工厂建设、初制茶厂(所)改造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培育建设、绿色生态高优茶园基地建设等。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梁河县有古茶树分布面积3.1万亩,现代台地茶园面积5.3万多亩;有SC(食品生产许可证)认证企业7家及各类茶叶初精制茶厂(所)206个、专业合作社33个、家庭农场24个,年产干茶3350吨,工农业综合产值2.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5亿元)。梁河县茶叶种植覆盖9个乡镇、42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6万余户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建成了大厂、小厂、平山3个万亩茶乡和24个千亩茶村,重点茶乡和茶村实现了人均1亩茶园的目标。茶区户均茶叶年收入13000余元,人均茶叶收入3100余元。茶产业发展给梁河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大厂乡回龙寨茶叶种植户段银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一半以上的人家买了小轿车,茶叶加工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93户茶农中有43户建了加工房。”

2022年,梁河古树茶鲜叶平均单价为每公斤60余元,成品平均售价为每公斤800—1200元,成品最高成交单价为每公斤5000元,古树单株一年采摘权(上海拍卖)最高成交价为33000元。

融合发展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刚开始的时候,我家每年只能生产一两吨茶叶,后来逐步增加到10多吨、20多吨。这些年来,我们都是以绿色生态为宗旨来发展茶叶生产的。虽然产量稍有下降,但是收入却增加了。”回龙寨茶农段银秀说。

截至2021年,梁河县茶叶亩产鲜叶达到500公斤及亩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的“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茶园基地面积达2.5万亩,约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50%;取得绿色食品茶认证系列产品6个,面积10000亩、HACCP认证基地面积1800亩、有机茶转换认证面积4500亩,正在申报办理的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3000亩。梁河县已建成多片高优立体生态茶园和秀美茶山。“梁河回龙茶”在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推介会、展示展销会和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崭露头角,截至2021年底,梁河县各类茶品在“云茶杯”“农博会”“国际茶艺博览会”等各大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金、银、铜奖及消费者喜爱产品称号50余项次。

生态好、底蕴好、技艺好。一片小茶叶成为大产业。近几年来,梁河县充分挖掘深厚的茶业历史底蕴,以绿色引领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打造“一县一业”及“区域一流茶叶绿色食品牌”发展思路,构建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和“梁河回龙茶+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的茶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计划打造一至二条茶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据了解,梁河县拟定和正在开发的“茶旅”项目有:新关璋智慧生命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河西莲花山茶园文旅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河西三锅疆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大厂回龙茶园文化长廊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大厂大生基梨花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小厂大分清油竹坝森林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芒东青龙山魅力古茶园康养休闲体验开发项目等。下一步,梁河县将通过茶叶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促进茶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有效整合茶叶产业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激活乡村文化,留住“乡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全媒体记者 赵兴荣 张雪青 李想)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梁河走笔Ⅲ:次访青龙山古茶园纪闻

漫长的奔波之后,终于来到了青龙山古茶园。

与这一路始终相伴的雨林高树不同。青龙山古茶园,也有很多参天大树杂居,但绝非密林,树与树之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像是有人刻意将茶林之间的其它小树清洗过一般,有序而自然。

野生古茶树自由生长于山路的上下两侧,独立挺拔,高贵不羁,各自极目远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面对一株比一株更加盛大的古茶树,同行者们满面欢欣,赞叹不止。所有人都被古树茶的魅力所震撼,仿佛凡胎肉体撞见耶稣基督,倾慕、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寻路前行百步,有多顷规规矩矩的台地茶(以大叶种为主)与古树茶相间生长。

我随即询问好友朱有松这里的古树茶比起易武的古树茶生态如何?他笑了笑,说:“不一样的环境,不大可比,各有千秋。”

和我之前前往易武茶山所见到古树茶不一样的是,在青龙山古树茶生长的地带,生有很多草果。草果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这一点无疑为青龙山古茶园的生态环境作了注脚。

青龙山古树茶因其历史、工艺、区位等原因,尚未完全被经济风潮所包围,茶界详知者不多,甚至可以说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净土。所以在青龙山,我们暂时还看不到如麻黑那样生活在“狱中的茶王树”和一些人为禁锢的肉身。可喜可贺。

这里的古树茶是可以亲近的。它们枝繁叶茂,烂漫光合,自由呼吸,我行我素,试与天公比高,一年四季,没有产生多少商业价值。因此,古树茶的采摘一般都是根据茶商的预定情况来进行。

青龙山古树茶叶片肥大而有光泽,叶脉纹络清晰。大多都已开花、结果,寥寥望去,不少叶片有被昆虫啃咬的痕迹。小寨子村罗支书告诉我,青龙山的茶,无论古树茶还是小树茶、台地茶,都不打农药,自然生长,所以会有许多叶片残缺的情况。我相信罗支书的说法,在茶叶不值钱的境况中,他对古树茶的爱护和敬畏透露了他的真诚。可想而知,这样原生态的茶叶,连虫子吃了都没问题,人吃了能有事吗?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来到罗支书家的茶园。

茶园中央较平处有一座简陋的木楼阁,一楼立着几根木柱,四面用竹栅围着,泥地板上摆着几条长凳子,凳子上搭着一些木板,木板上零星放着簸箕,内盛几小堆刚刚采摘好的鲜叶嫩芽;簸箕盛不下的直接倒在垫有白色纸张的木板上。一楼里外,散摆着十来只水冬瓜木锻成的木桩凳子,来者各自找位坐下歇息,谈论先前茶园见闻。

左侧有五级木楼梯通往二楼。楼阁四周以木板隔严,分成两三间,不知用途,看上去不像是住宅用房,简陋、自然而美好。庄房以左,是一个炒茶的锅灶,灶台有前后两面,分别支着一口锅,炒茶时,两面可以同时开工。锅灶的右侧,位于庄房左背后的地方,茶农用水泥砌了一个圆状小水塘,再用竹竿插入茶田矮梯以内,不知从何处引来的一股清泉,整日有潺潺流水灌入塘中,溢则沿屋后的小阴沟溜走。再往右是一间可以生火烧水的小灶房,楼阁四面,皆有茶林,古茶树和台地茶相间而生,当然还有一些稀稀疏疏的其它林木庇护。空地之处,骡马安然食草,尤其和谐。

这是采茶季节才用的庄房,俨然没有日常生活的功用,却处处充满生活的迹象。

我们抵达时,有好几位农妇头戴斗笠,身挎背篓采茶,景象美好而和谐。朋友们似乎忘记疲惫,起身四处寻访古茶树,拍照、观察、欣赏、膜拜。我亦四处留神,所见万物皆有感触。

座谈之间,我与同行的朋友们辩谈了青龙山古茶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问题,以及古茶园的交通、建设、制茶工艺诸问题,列座发言集成,大多经过相对成熟的构思,有一定的可行性,只待逐步实施。

这时,梁河县回龙茶协会会长周德时先生将自己携带山上的“青龙山”古树普洱茶作品拿出来展示,随即嘱罗支书的女儿烧上一壶开水,索性掰上一大块放在干净的大盆中冲洗泡成之后,用纸杯分给大伙儿同饮。简陋粗犷,但仍有青龙山古树茶独有的韵味。美中不足,就在于制作工艺欠佳,因此品饮起来时像生茶,又如绿茶,但不能说不好。就像坐中有人讲的:“青龙山的泉水,泡青龙山的茶。”甘孜余长,体验良好。

饮罢两杯后,我提议喝一喝好料配好工艺制成的老班章。遂取了约50g随身携带的2005年的老班章茶,直接放入另一只煮水壶中冲洗烹煮,分予众人饮之。品喝完毕,无不赞叹。

对比之下,大致都以为,青龙山普洱茶作品主要输在制茶工艺上。现已具备好的古树茶原料,但由于制茶历史不长,经验及工艺都不够成熟。这里的千年以及三五百年的古树茶大多以制作红茶为主,急需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更好的制茶工艺制作。

此行的一大目的,就是请易武古六大茶山炒茶专家朱有松和西双版纳青年制茶人彭乾二位师傅来此教授普洱茶传统炒制工艺。

此前我就已经通知罗支书,按一芽三叶古树茶的采摘标准采好一些鲜叶,好用来示范炒制。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罗支书表示无法采摘古树茶秋芽,只能采备十多年的小树茶代替。

更糟糕的是,上山前,我们没有带炒茶需要的白手套。因此,未能及时进行示范。

然而,朱有松先生有些迫不及待,徒手先炒了起来,所有同行者和茶农皆蜂拥观摩,调侃朱先生要以此练就铁砂掌。老朱则是边炒边耐心向茶农和旁人讲授各种炒制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整个过程娴熟流畅,技艺精湛。

待炒毕后,他嘱人用簸箕将茶叶盛好,均匀散开,置于木板,过了一会儿,再进行揉制,撒晒。整个过程井井有条,无论在火候、时间、步骤、手法等方面,都面面俱到,深入细节,言之有据。

大约正午两点左右,梁河县长龚翠莲女士一行来到现场,带来了炒茶所需的手套。

问候致意之后,我们坐下歇息,边品茶边聊青龙山古树茶园的未来发展,以及山上茶农的搬迁事宜等问题。听完龚县长的一些想法后,我给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表明我两上青龙山的初心构想,比如在对交通的改善、对茶园的规划建设等问题上的看法。并告之自己愿意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

将近三点,才吃午饭,我们在茶山上罗支书安排的另一处狭小的闲屋处吃,场地简陋朴拙,简单地打上水泥地板,趣味横生。屋子旁边有妥善的山泉水池,群鹅、鸡群和狗在此怡然自若。罗支书一家在这里烧火造饭,午饭时加上前去罗支书家帮忙采茶的茶农,将近三十人,我们分两桌拥挤在这块不到10平米的屋檐下边谈边吃,地方虽简小,但伙食可口,有炖的土鸡肉、酸菜、小炒肉、丝瓜等七八味,生态美味。

饭后回到小楼阁,开始传授炒制工艺。这次由朱有松、彭乾两位师傅,分锅灶两面同时开工炒制。炒制过程中,二人第一锅的炒制以给茶农示范为主,第二锅则由两位师傅分别指导罗支书和阿昌族一位炒茶老师傅炒制,同时讲授其中如锅灶安置、技巧、火候、搓揉、晒青等诸环节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整个过程精益求精,环环相扣。

我也亲自体验了杀青。亲历亲为,深有感触和启发。

晌午渐深,蝉鸣鸟唱。一切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好像刚来,又要离开了。

回去的路一直下坡,半天日晒过后,路面干燥起来,比来时好走了,走起来就很快,仅半小时多的,我们便回到了山脚下。

回想起来,温暖如斯,美好如斯。

维特根斯坦说: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当夜,回到芒市,已经十一点钟。尽管只是匆匆一探,但我始终相信,这会是伟大的一天。

子曰:“仁者,爱人。”身为茶人,自有茶人之为责任,确不可不相信自己的信念,以茶为道,仁爱、博爱,爱大地,爱万物,爱人生,爱自己,泛爱众,原本就是难能可贵的一种茶道。

梁河走笔系列(点击阅读

《梁河走笔 I:探访青龙山古茶园》

《梁河走笔Ⅱ:次访青龙山古茶园之路》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