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梁河县茶技站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云南茶叶所梁河县农科服务团到梁河县开展茶叶技能培训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科技厅与省农科院联合开展的“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工作要求并执行好省委组织部2022年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下沉帮扶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助推梁河茶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6月3日至6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正高级实验师朱兴正带领刘德和研究员、汪云刚研究员、陈继伟高级实验师、罗琼仙高级工程师等一行8人前往梁河县开展茶叶技能培训。

此次培训由茶叶所主办,梁河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及梁河县毛峰茗曲茶业有限公司协办,参训学员涵盖德宏州茶技站、梁河县茶技站、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及乡镇专业合作社、茶企技术骨干等600余人次,培训采取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也有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的现场实操,让学员们真正可以学以致用、促进生产。

开班仪式由梁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寸远主持,茶叶所党委副书记朱兴正、梁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邵排宗勉励学员们一定要珍惜利用好此次培训机会,多学习、多交流、多感悟、多实践,丰富茶叶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发挥骨干作用,加快推进梁河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理论基础课上,刘德和、汪云刚、陈继伟、罗琼仙分别从仿古茶园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古茶树开发与利用、普洱晒青茶加工及红绿茶加工等方面进行授课;实操培训中,陈继伟、罗琼仙针对普洱晒青毛茶、红茶、绿茶、白茶的各个制作工序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带领学员们亲自做茶、品茶,并对大家做出的茶叶品质予以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刘德和带领学员们到茶园基地实地开展了茶树整形修枝、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绿色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整个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各个教学实操环节,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专家老师们的辛苦教学满怀感激。    

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为梁河县乡镇基层培养了一批懂种茶、会制茶、善品茶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对于梁河县茶产业发展找准定位、扬长避短、打造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推动梁河回龙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开班仪式



理论培训及实操



茶叶审评及茶园管理教学

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普彦维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下沉帮扶梁河县茶产业

近日,省级人才对口专家团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朱兴正一行3人到梁河县,开展“回龙茶产品提升与品牌打造”下沉帮扶工作。

深度交流研讨着力破解难题

专家团队与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茶技站、县茶叶协会及茶企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题座谈会,重点围绕“回龙茶产品提升与品牌打造”对茶园管理、加工工艺、品牌包装、人才培训、基层专家工作站、产品研发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专家团队根据帮扶需求,就如何推进回龙茶产品定位、提升茶产品及品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指出梁河要走“精品路线”“特色路线”,要在茶园管理、加工工艺、产品特色,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培育龙头企业,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促进“回龙茶”品牌提升,推动茶产业发展。

做好技术服务助推产业发展

专家团队先后走进毛峰茗曲、志禾茶业公司,针对茶企茶区如何做好土肥管理、生态茶园套种、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修剪与采摘、加工技术的提升等问题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指导,抓好春茶生产。


针对我县茶叶产业现状拟定红茶、白茶、普洱茶等茶叶加工工艺提升、绿色有机茶园生产管理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帮扶计划。

探索帮培机制培育本土人才


结合梁河实际,确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育梁河本土茶叶技术人才,并细化培训方案。下步,省茶叶研究所将选派专家到梁河开展茶叶科技骨干及乡土人才培训,梁河茶企选派技术骨干到省茶叶研究所学习,全面提升加工工艺,茶园绿色管理等技术,助推茶产业提质增效。

来源:梁河党旗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山行】盈江掠影Ⅲ:陇中锦秀 古茶涤梦

几月以来,在德宏这片厚土上,我所到之古树茶,无不亭亭玉立,生态自然,品质冠绝。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茶。尤其盈江县,作为德宏茶路的最后一站,它所带给我们的惊喜、信心,以及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初上梁河县青龙山时的感悟首尾呼应,相辅相成。

且不说“德宏味”的煌煌造世与未来的发展潜力,仅凭大自然赋予德宏人民的茶叶资源宝库,德宏古树茶足以独步古今,壮观天下。

11月底,我们再次启程,从平原镇往东,开向临县城不远的群山之巅。

车至山前,日照群山,只见一座大山拦截去路,气势横绝。同去的何奇川兄,几经辗转,才觅得上山入口。欣然前往,土路坎坷,尘石飞张山路狭窄,曲折陡峭,坡度极大,若非越野车马力十足,寸步难前。每行几百米,络绎遇见从山上运载土石下山的卡车,对头之间,退让困难,有时正值弯道,雪上加霜。如是磕磕碰碰,前行三四公里,眼看所思之地,近在咫尺。

我问何奇川说:“此何山?”对曰:“只知当地人方言音译为‘乌飘山’,不知汉译名称。我们小时,常来山上采摘山果,历历在目,常此怀念。”

“我们现在要去的是陇中山,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期排兵布阵的地方,山上还有一些纪念他的地方。”何奇川接着聊到。

车行不止,我思亦不止,不知何时抵达,不知此行将获,亦不知......雨里雾里,但见山深林静,一表生态之好。

“前方就是陇中山万亩古茶园了!”车辆驶出森林,向山地草甸地带奔驰,一句令人振奋的话从风中吹来。

海拔2000余米的高山原野地带,丘峰壁立,群山层叠,一峰接一峰绵绵伸向苍茫天际。除了绿草、高树,便是一望无边的蓝天。丘峰之间的沟地平坦而宽阔,像山间之河,四境流转。恍如世间仙境,美得令人窒息。

丘峰之侧,各有野生古茶树,树身不高,间距较远,稀稀疏疏,漫迹山岗。寻路廻转,来到背山山坳一侧,群鸡正乱叫,木屋三四间,黑山猪、群羊、黄牛怡然自得,呦呦鸣啼,食野之苹。据说,这是一座简易牧场,主要在这些坡头山放养家禽、家畜,一切都是纯生态。

在老村长彭文富家

走进老村长彭文富的生活场,木屋简易,生活随性而具诗意。围坐火塘取暖,听他讲陇中山古茶概况:“陇中山的古茶树都是野生的,连片的至少有两千亩,看起来像人工种植、移栽。是过去为求产量好,把大树砍了,矮化过。相对于苏典而言,茶树整体小了一些。”

“我们滚塘寨共有53户人家,大多农户都有茶树,估计陇中山山脉上,零星分布的野生古茶树的全部面积加起来有1万亩以上,采摘下来,鲜叶估计会有100多吨。正因为是野生古茶树,所以不知道具体的数据。只不过我之前巡访古茶树,走了几天几夜都没有走完。整座山的茶林辐射面积很大,属于好几个村民小组的地盘,有私人的,也有国有林区的,不分你家、我家。一直以来,这里的鲜叶价比较便宜,我在这座山上为生,主要以牧场收入为主,因此,我家自己的茶山我也没量过。”彭文富接着说。

随后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参观了生长于屋后高坡之上的野生古树茶群。这一带的古茶树高低参差不齐,部分茶树杆高修长,枝繁叶茂,丫头含苞,沃叶生泽。所见大树主干直径在30-40公分。高树迎风,直戳蓝天,也有三四丈者,小树聚光,漫山遍野,相间不齐。

接着我们又探访了附近山头,另一户家的野生古树茶园。这家人定居于此,亦以放养山猪、土鸡、牛羊为生。他们家的茶园也在屋后不远处,更加向阳,园中茶树林立,散布山头,整体大小均匀,品质上乘。若加以科学管理,大有创收发展潜质。

盈江县茶技站付立强站长介绍说:“盈江县龙盆野生古茶树居群,主要就是分布于盈江县平原镇陇中村委会陇中山,总面积约20000亩,核心区域面积2100亩,平均海拔2020米,地形主要是缓坡,是盈江县目前已知第二大的野生茶自然群落,有古树茶100000余株,百年以上古茶树102株,分类上属大理茶种。区域范围内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793毫米,气候温凉宜人,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土层深厚肥沃,正如我们所见,居群生长环境条件良好。”

听罢,心生感慨。一方面,为此等上好野生古树茶未能被天下爱茶之人争相品饮而倍感遗憾;另一方面,为滚塘寨拥有如此巨大的茶叶资源,而这些资源却未能为其百姓带来增收而感到遗憾。

站在古茶园之上,极目群山,茶人的理想主义开始涤荡万端思绪。一种天才之为责任莫名升起,而这种责任的希望,终将由“德宏味”来阐释与承担。

红山村一景

下午,我们走访了新城乡红山村委会马鹿塘的野生古树茶茶园,以及何奇川的初制工厂。顺道挨家挨户走访了马鹿塘村,收获颇丰。尽管的我们突兀闯入,打破了寨子的宁静;尽管我们素不相识,但寨子的屋檐总是那么温暖、淳朴,当我们离开时,村民们总要热情挽留几句,有要我们坐下吃碗酒的,也有邀我们留下来吃完晚饭再走的......这就是盈江县的风土人情,另一种风格的“德宏味”。

我想,面对当下世俗、虚高,炒作之风盛行的普洱茶行业,默默沉潜于深山野林之内,集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的“德宏味”古树茶,大有先入为主之资质。万事俱备,只欠制茶工艺的改良,及探究实验和消费者的认可。

在德宏,在盈江,在昔马,在苏典,在陇中,在红山,美,无处不在。山水之美,古茶之美,民风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尽在“德宏味”古茶的杯盏之中。

旅美艺术家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那些忽视或小觑“德宏味”的人群,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深深地为“德宏味”之美所震撼。

盈江行纪系列,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盈江掠影Ⅰ:所思所爱大尖山

盈江掠影Ⅱ:醉美苏典傈僳茶香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