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景迈山申遗

找到约42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景迈山申遗之路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之路,已经走过整整12个年头。最近,景迈山将迎来国际世界遗产专家现场考察。

成与败,只差临门一脚。

在如此紧要关头,几乎所有参与申遗工作的人员都倍感压力。毕竟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但事实上,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经过无数人十余年努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体系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景迈山上连绵不断的茶叶人文历史脉络,将顺着山脚下的南郎河与南门河奔腾不息。

茶从何处来

景迈山人离不开山,更离不开茶。浓墨重彩的茶文化,让这座声名远扬的茶山,专一得似乎除了茶外,再无其他。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东南部,距普洱市区237公里,距澜沧县城70公里。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11927.85公顷。

千余年前,来自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辈们在这里发现并驯化种植了这片万亩古茶园。据《布朗族言志》记载,景迈山古茶林的驯化和栽培,迄今为止已有1840多年历史。

景迈山古茶林的驯化和栽培已有1840多年的历史

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每一次给别人讲解景迈山文化时,总会说起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布朗族先祖帕岩冷率领部属在景迈山定居后种植茶树,临终前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

茶祖留下了遗训,山上的布朗族人世代将茶树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敬畏、供奉和传承。

不难看出,景迈山的茶,自古就有文化属性加持。

景迈山人在山上世代繁衍,养护着连片的茶林。斗转星移之间,景迈茶山,一叶已千年。

申遗三要素

村民们从没想到,他们视为日常的生活方式,不经意间已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攒够了先天条件。2010年6月,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按世界遗产中心要求,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需要具备三要素: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传统村落。

在遗产核心区糯岗村民小组,站在村头高处,“三要素”尽收眼底:脚下是村落,对面山上,一棵棵古茶树生机盎然。视线尽头,宽数十米的森林防护带如同护城河一般,守护着村落和古茶林。

“防护带可以让景迈山保持完好的生态,不让茶树受到病虫伤害。”熊登奎表示。

站在糯岗村高处,可以看到申遗“三要素”

为了保护好“三要素”的完整性,当地政府近年来付出了巨大努力。

早在2004年,云南电网公司就投入9105.87万元开始景迈山系列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电线道路改迁“让道”古茶林。后来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景迈山的古村落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村民们还记得,曾经的古村落低矮破旧,申遗工作启动后,按照《景迈山村庄规划》,村民们提出修葺申请,政府部门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进行修葺,村民的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如今,村子古风依旧,消防、饮水、公共空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古茶树立法保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当地政府修订完善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今年7月22日,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草案)》公告,公开征求意见,完善立法,对景迈山遗产区实施最严格保护,严防严控一切有损景迈山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的行为发生,确保“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结构得以延续。

艰辛付出后,此刻的景迈山,山未变,茶更绿,古村更醉人。

人茶共生

“申遗三要素”遥相呼应,造就了景迈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四中心”展厅,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完整呈现:篦齿苏铁、翠柏、红椿、金荞麦等14种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茶树共生,野生动物更是不计其数。

景迈山的生物多样性在“申遗四中心”得到了很好呈现

丰富的物种资源,来源于村民对大自然的敬畏。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记者走进景迈山翁基村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坐在屋檐下捡茶叶,屋顶的一只小鸟没站稳,掉在了装茶的簸箕里。

老人被吓了一跳,随后笑着双手捧起小鸟,轻轻放在了一旁的矮墙上。

小鸟掉进装茶的簸箕里,老人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到一旁

景迈山人敬畏大自然,收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民委员会翁基村民小组位于景迈山申遗的核心区,村子只有343人,古茶园面积却达到了1724余亩,一些生长了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树,至今依然翠绿挺拔,滋养着生生不息的景迈山人。

前几年,村民晒坎从父辈手中分到了8亩古茶林,每天早上,他都上山转上一圈,检查茶树的生长状态。他种植了不少生态茶,但是这八亩古树茶林,他视若珍宝,茶树也越长越好,收成十分可观。

翁基村村民哎少也拥有八亩古茶林和数十亩生态茶,问其一年的收入,他思索半天,吞吐着说出“8万”,见别人不信,便将头扭向一旁,红着脸笑出了声。

晒茶

让保护成为习惯

茶农们保护古茶树已成习惯。

春天和秋天是景迈山较为繁忙的季节。新茶上市,岩坎和村民们要赶制新茶,这是他们一年中的丰收时刻。夏天也有茶叶,但村民们坚决不在这个季节采摘。晒坎认为:“古树茶就好比一个白胡子老头,使劲地拽他的眉毛胡须,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一个不成文的古茶采摘规定在景迈山延续至今:只追春秋,不问冬夏。

古茶树在景迈山随处可见

大部分景迈山村民坚守着爱茶护茶的祖训,但早年间茶叶市场的乱象,也催生了一部分冒进者。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景迈山曾试种密植高产的台地茶。“这样的种植模式不打农药不施肥是不可能的。”村民们回忆,在2007年后,台地茶被改造成了延续林下茶种植传统的生态茶园。

尝到了冒进的苦头,村民们对古树茶园的保护意识更加坚定。

在糯岗村民小组,保护古茶树很早就被写进了村规民约:不得使用农药,古茶树不得修剪……

前几年,一位村民家两片茶林中间的隔离带上,长满了茂密的草,除草太麻烦,他便喷洒了除草剂。这事很快被村党支部书记岩陆发现,便按照村规民约,对其开出了300元钱的罚单。

村民们的行动自觉,让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有了最基础却最重要的保障。

捡茶的老人

奋斗的人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何要积极申遗?仅仅是景色优美、生态保护完整吗?其实不然。在这里,人茶共生、和谐相处,古茶林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是典型的持续演进的文化景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价值,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准则。

但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看来,积极申报遗产项目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对古茶林文化景观进行更好的保护。

正因如此,在景迈山这片肥沃土地上留下奋斗身影的,除了世代生活的茶农,还有为申遗工作付出艰苦努力的人。

为把保护工作做到最好,遗产区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研究,生生把人逼出了强迫症。

比如:进入景迈山核心区的几十公里山路,到底怎么修?修沥青路面,担心沥青颗粒覆盖到茶叶上,影响品质;修水泥路面,担心路面反光,影响茶叶生长温度……

最终,这条路被修成了弹石路面。遗产核心区部分路段限制车辆通行,时间长了,长出了葱郁的草。

车辆限行后,进入茶林的弹石路长满了草

而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四中心”内,光是为申遗准备的材料就达到了19000份,装满了整整一大间档案室。

申遗工作准备了十二年,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目标却愈发坚定。张丕生今年4月来到新岗位,据他介绍,目前,当地主要在开展遗产要素的保护管理和监测,不断完善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能力,迎接不久之后的考评。

虽然申遗最终结果未定,但是张丕生很清楚,“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是景迈山的未来,在山上保护好古茶林文化景观,山下发展文旅产业才能让保护和发展两不误。

只有这样,才能让向山而生的景迈山人,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云岭先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向世界讲述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何春委员连续10余年为景迈山申遗鼓与呼履职记事

向世界讲述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

——何春委员连续10余年为景迈山申遗鼓与呼履职记事

景迈山“人、地、茶、林”的独特山地景观 董荣蓉 摄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9月17日晚,一则喜讯跨越万里从第四十五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传回,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普洱景迈山举山沸腾,人们身着盛装、欢呼雀跃,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至此,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花落中国。回望十三载申遗之路,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付出,而最早把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呼吁带上全国“两会”的委员中,第十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普洱市政协委员何春便是其一。

“作为一名亲历者和积极提案者,景迈山申遗成功的消息让我倍感亲切,万分喜悦!”获悉喜讯,身处景迈山200公里外的何春内心振奋、百感交集。作为拉祜族同胞,她既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由衷喜悦,也为自己久久为功的努力深感欣慰。

缘起,茶山儿女的初心与坚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饮用茶的国家。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何能在万千茶山中脱颖而出成功申遗?在何春的讲述中,景迈山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来。

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进入景迈山,便进入了“人、地、茶、林”所构成的独特山地景观。由两条河流和陡峭山谷围合形成的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包含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其间又由3片防护林分隔。茫茫的林间、深深的云端,芒埂、勐本、景迈大寨、糯岗、翁基、翁洼、芒景上寨下寨、芒洪9个传统村落安然而居。“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诗意画卷铺展眼前。

何春的家,就在景迈茶山脚下。“景迈山独特茶文化景观的形成,有很多特定的自然因素,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18℃,四季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更为重要的是当地群众把茶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来种植、传承、发展,人茶共生、生生不息。”何春说。

正如申遗文本中的描述:“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这项新晋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追溯景迈山的种茶历史,至今已有千年。据史料记载,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并驯化栽培了茶树,又因地制宜,与后来的傣族先民共同栽培繁育了古茶林。此后,这里渐渐聚居了哈尼族、佤族、拉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居民,他们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将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建立起了一套尊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古茶林生态系统。目前,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

“在景迈山,保护茶树,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何春介绍,每年4月,景迈山都要举行隆重的茶祖祭祀仪式,呼唤茶祖灵魂,祈求茶林安全,祝愿百姓安康;芒景山的每片茶林还设有“茶魂树”,作为茶祖的代表守护每一片茶园。群众还用村规民约规定,只采春茶和秋茶;遇到一芽有三四片叶子的,要保留一片叶子;不用除草剂,而用传统的刀、锄头除草……

正是当地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使得茶树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爱茶护茶敬茶的优良传统早已根植于每个景迈山儿女的内心。

缘深,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茶山的儿女,何春对景迈山总有一种莫名的牵挂,用她的话说就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情愫早已深刻在骨子里”,这从她的成长经历便可窥见一斑。

1981年,16岁的何春顺利考入云南民族学院(今云南民族大学)。大学期间,她就常常和同学分享着景迈山的故事,言语间充满自豪。1985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普洱工作。2007年,她回到澜沧县担任分管经济的副县长,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景迈山的保护与发展。

2008年3月,何春第一次作为少数民族界别中拉祜族代表人士,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政议政。此后,她连续担任了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深切感受到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全国政协为委员资政建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段经历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履职的15年间,何春心系边疆发展、情牵民生福祉,积极履职尽责,不遗余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金点子”。期间,她提交的总提案数已超过百件,很多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并给予及时反馈和落实,而最让她自豪的是,她连续10余年提交关于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为景迈山申遗添砖加瓦,有力地助推了景迈茶山的申遗工作。

“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等正在申报茶园类遗产,但目前尚且没有以茶文化为申报主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我国来说是个机遇。英国有下午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历史悠久传承完整,如果我国的相关部门不尽早采取行动,可能会让我们有优势的传统文化项目旁落他国。”谈起当初提交提案的初衷,何春如是说。

同时,何春认为,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内涵最丰富、人与自然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具有重大的科研、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这种世界级的茶园理应得到世界级的呵护。

在各方努力和何春委员的持续呼吁中,景迈山申遗得到一步步推动落地:2010年,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工作启动;2012年9月,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当年11月,又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相关部门对景迈山古茶林的申遗工作进行了考评……直至2023年9月17日申遗成功。

缘续,见证“中国茶”走向世界

在历时13年的申遗工作中,何春见证了景迈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保护促民增收取得新进展、村庄建设取得新突破、民族团结展现新面貌……

相关数据显示,景迈山古树茶均价由2010年的每公斤500元增长到现在的每公斤800—1200元。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也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景迈乡村振兴示范园、景迈古树茶小镇等项目先后启动建设,中旅、柏联等知名文旅企业相继进驻,带动周边260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2022年澜沧县旅游人数6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4亿元。

此外,当地政府还出台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奖补办法,对670栋传统建筑挂牌保护和奖补,形成了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2020年以来,奖补资金339万元,截至2022年底,景迈山居民人均纯收入2.03万元。

“此次申遗成功对于景迈山、全国乃至全球茶界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既有助于进一步确立我国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地位,也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更有助于保护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望未来,何春充满信心。

“申遗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大的责任还在后面。游客怎么引导,如何在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保持平衡,这些课题还亟须深入研究。”对今后景迈山的发展,何春建议要加强宣传,让村民自觉参与到保护中来,合理采摘古茶;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保护中发展;政府要加强管理,做好服务等。

何春表示,下一步,要用自身行动宣传好景迈山,让更多人了解景迈山,亲近景迈山;继续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原则,为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来源:云南政协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景迈山”申遗成功后,“万里茶道”跨国申遗能不能成为下一个?

景迈山申遗成功

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全球第一项茶主题世界遗产

图丨景迈山古茶林入口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2010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如今,景迈山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村。遗产地居住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大多茶树树高2米至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

图丨云雾缭绕下的景迈山古茶林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目前世界遗产中,没有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的空白。不仅是云南的荣耀,更是中国的荣耀。

“茶主题文化”破题,推动万里茶道申遗

13年申遗路,景迈山古茶林交上了一张高质量高分数的成绩单,成绩单上写着“保护管理、产业融合、促民增收、村庄建设、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六个科目。可以说在茶主题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上破了题,打了样,对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将起到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图丨万里茶道茶源地

“万里茶道”是继古代“丝绸之路”之后于十七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国际贸易线路,途径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九省(区),经蒙古国乌兰巴托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

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化线路遗产,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本价值,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支撑项目。

图丨湖北省古树名木保护

湖北是“万里茶道”发源地和重要节点,也是万里茶道申遗的牵头省会。省内相关的文化遗产点众多,从赤壁羊楼洞的古茶巷、茶铺和茶叶加工厂,到汉口的阜昌茶厂原址、“东方茶港”纪念碑,囊括了生产、集散、外销三大环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2在恩施利川忠路发现的百年古茶园,以及2014年在鹤峰县太平镇坛子洞村发现的2.3万亩古茶树,总数约6万多株,也是全国发现的唯一小叶古茶树群。

湖北古茶园面积不及景迈山那么大,但种植的方式基本一致,重要的是印证了茶圣陆羽《茶经》里所说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可以说是千年楚茶的实证,更填补了“万里茶道”茶树古迹的空白。

图丨汉口曾被誉为“东方茶港”

跨国申遗路漫漫,湖北已经准备好

据报告显示,跨国联合申遗已成世界遗产申报的新趋势。需要地理文化区内的缔约国互相借力,共同构建区域的历史文化叙事。

此前,第21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9月7日在悉尼召开。其中的“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英国、缅甸、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参会学者对万里茶道遗产的重要意义及中方团队的工作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为建立中国、蒙古国与俄罗斯有关万里茶道遗产的专业技术联络奠定了基础,积极探索了跨国联合申遗的专业合作与行政协调途径,有效推进了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工作进程。

图丨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国际学术研讨会

早在2012年,“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湖北赤壁召开,湖北省发起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倡议,得到国内沿线各省(区)响应与支持,“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就此展开。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到“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更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万里茶道的广泛关注。

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万里茶道联合申遗牵头省份,湖北省委省政府在2021年将“推进万里茶道申遗”被写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湖北省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

去年,万里茶道《赤壁宣言》发表十周年座谈会暨申遗工作现场会在湖北赤壁召开。全国九省(区)文化文物部门及30个“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节点城市申遗相关负责人共同吹响申遗冲刺号角。

图丨赤壁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万里茶道是联系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十周年,也是加快推进万里茶道联合申遗的重要一年。

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提出了2023年六大工作任务:一是要加强省级督办推动;二要发挥节点城市作用;三要强化申遗技术引领;四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五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六是确定2024年1月中旬在河北张家口召开万里茶道工作推进会,对预评估文本进行初审。

明确的工作要点,为“万里茶道”申遗铺开了新的画卷,也为沿线各省区勾画出茶历史、茶文化保护的大格局。

图丨万里茶道

结束语

申遗需要多少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从全国范围来看,明孝陵申遗用时三年,大运河申遗用时八年,良渚古城申遗更是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世界遗产申报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申遗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这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

湖北既承担着组织推动申遗的使命,又肩负着复兴万里茶道,再现东方茶港辉煌的重任。应以申遗为契机,提前布局,融合发展,不断延伸茶产业产品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讲好湖北茶文化故事、推动茶科技创新、助力茶产业升级。与其他各省区齐心协力,共助中国茶“全球化”,进一步向世界彰显我国茶文化、茶历史方面的价值。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20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