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景洪茶山

找到约37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景洪勐宋普洱茶特点

  勐龙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勐龙镇勐宋。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域,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从当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来加以推算,古茶园种植历史在200-300年间。勐宋茶区南本古树茶味道浓烈,苦味较重,回甘持久耐泡。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

2021年新八大茶山普洱古树春茶价格表预测

  继古六大茶山之后,后起之秀西双版纳勐海茶区的新八大茶山再度崛起,即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等八大茶山。中的勐海勐宋和景洪勐宋又有大勐宋和小勐宋的别称。接下来为大家提供新八大茶山的2021年普洱春茶价格表预测,以下是2020年的价格表情况,预测今年相差不会太大,有详细价格数据的朋友可以联系我们添加,也可在app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2020年西双版纳茶区新八大茶山春茶价格表(元/公斤)

山头\树种及价格

小树茶

中树茶

古树茶

南糯山

200

800-1500

1000-1200

帕沙茶山

360

600

1500-2500

贺开茶山

600-1200

 

1600-3000

老曼峨

 

1500-1800

3000-3500

老班章

 

6000-8000

8000-20000

新班章

1200-2000

2000-3500

4500-5000

曼新竜

 

 

2000-2800

勐宋那卡

450

 

1500-2000

布朗曼糯

 

 

1400-1800

巴达茶山

400-800

 

1000-2500

勐海勐宋茶山

300-600

 

1500-5000

曼糯茶山

 

 

1400-1800

景洪勐宋茶山

 

 

1200-2000

 

2021年云南西双版纳茶区新八大茶山春茶价格表(申请填充微信号:zhencha100

山头\树种及价格

小树茶

中树茶

古树茶

南糯山

 

 

 

帕沙茶山

 

 

 

贺开茶山

 

 

 

老曼峨

 

 

 

老班章

 

 

 

新班章

 

 

 

曼新竜

 

 

 

布朗曼糯

 

 

 

巴达茶山

 

 

 

勐海勐宋茶山

 

 

 

曼糯茶山

 

 

 

景洪勐宋茶山

 

 

 

  1.勐海勐宋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种茶历史悠久,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3670亩。

  勐宋古茶山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其中的保塘老(旧)寨,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

  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韵强,杯底香强,汤质饱满。味道浓烈,苦味较重,但苦化得很快,回甘很好。因茶叶多采自生态环境极好的原始茶园里,茶汤喝起来清新怡人,令人舒适非常。

  甜茶苦涩较显,苦较涩味重,苦在舌根,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苦茶则苦涩明显,苦重,苦在舌停留时间较长,且长久不化,苦中无甜。

  2.曼糯

  曼糯古茶园应该是勐海县各古茶园中距县城最远的古茶园之一,位于勐海最北端,有大寨、中寨、上寨3个比较大的寨子,且曼糯的居民多数为布朗族。

  历史上的曼糯,既是勐海通往澜沧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因来往勐海至澜沧之间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日益衰落。其茶园也因文革时期的人为毁坏,导致曼糯古茶园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如今曼糯茶山存留下来的古茶树面积仅有2000亩左右,植被相对单一。

  干茶黑亮,条索紧结;汤色金黄明亮,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茶香纯正,茶汤入口苦涩味明显,但化得极快,汤中有甜,茶滋味饱满,回甘稍慢;叶底黄绿、韧性好。

  3.南糯山

  “南糯”在傣语里面为“笋酱”。北领勐海勐宋,南接帕沙。

  传说诸葛亮南征时还曾在此种茶,所以南糯山又名孔明山。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哈尼人迁入南糯开始种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同时,它也是云南机制茶的发祥地。

  据说茶网了解,南糯山茶园面积较广,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就有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

  南糯山普洱茶特点:因古茶园分布广,南糯山普洱茶虽不至于像“一山一味”那么夸张,但各个小产地的普洱茶在口感、滋味上难免会有所区别。总体而言,南糯山茶冲泡后的汤质饱满,苦涩稍弱,回甘较快,香气为淡雅兰香、以荷香、蜜香为主。

  4.帕沙

  帕沙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介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早期被归为南糯山范围内,后来才从南糯山里面独立出来。

  很早以前,帕沙就有哈尼族人在此居住种茶,所以目前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等地还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古茶树。

  帕沙现存古茶园约为2900亩,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其中,以帕沙老寨的古树茶最为出名。此处的茶树多连片存在,“矮化”现象少,所以,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多很多树龄超过百年树龄的古树。

  帕沙普洱茶特点:帕沙茶山因位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其古树茶品的滋味与口感更像是集合两个山头的普洱茶之所长。其干茶条索肥壮,白毫显著;冲泡后苦涩但可化开,清甜皆显,口感绵柔。

  5.贺开

  贺开茶山东接帕沙茶山(依次是帕沙新寨、帕沙中寨、帕沙老寨),南连布朗。贺开古茶园是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据统计现有连片古茶园8010亩,均为普洱茶种。因茶树种植在寨子中,所以还享有“茶在林中,寨在茶园”的美誉。

  贺开普洱茶特点:干茶色泽墨绿油润,茶汤入口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柔顺,苦涩感较明显,回甘持久。

  6.布朗山

  布朗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乡东南部,北邻贺开茶山,东临景洪勐龙镇,西连打洛,南与缅甸接壤。其中,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竜(龙)等村寨,且最古老的、已有1400年历史的老曼峨,至今还保存有古茶园3205亩。

  过去,在布朗山流传着很多“濮人种茶”的传说,因此,很多世代居住在布朗山的老一辈人都把其中的“濮人”认定为布朗族,认他们才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普洱茶特点:干茶条索肥硕,冲泡后,茶汤明亮透亮;茶汤滋味饱满,甜度高,回甘生津快而迅猛,喉韵强烈;茶气生猛霸道,以老班章的普洱茶为最为显著,香高味浓,耐泡度极高。

  7.景洪勐宋

  景洪勐宋茶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即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纬度最低的古茶山。

  小勐宋(景洪勐宋)较为有名的寨子,有小勐宋丫口片的阿克老寨,其次就是曼窝科村、曼加脚、曼卖窑、曼加干边、和大赛等寨子。景洪市辖区内的小勐宋(景洪勐宋)也是哈尼族聚居地,整个勐宋村委会有11个自然村,其中10个为哈尼族村。茶树种植和贺开类似,也是围绕寨子种植,且面积较广,成片存在。

  景洪勐宋普洱茶特点:有苦茶、甜茶之分。一种是苦味极淡的,勐宋人称其为甜茶;另外一种是苦味极强的,勐宋人称其为苦茶。

  总体来说,景洪勐宋茶条形肥厚壮实,芽头显毫油亮;沸水冲泡后,茶汤四溢,汤色金黄透亮;滋味浓烈深厚,耐泡有余香,回甘持久;苦味较重,但化得快,滋味浓烈,茶气十足。

  8.巴达山

  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县西部,东接勐遮坝,南接打洛,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2005年巴达与西定合并统称西定乡。

  “巴达”为布朗语意为有仙人脚迹的地方,古茶园最多的为章朗和曼迈兑两个寨子,且寨子里的居民多为布朗族。拥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贺松大黑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各个布朗族村寨;同时,它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章朗、曼迈兑、曼帕纳等布朗族寨。

  其中,最让巴达山茶人们引以为傲的就是1962年在这里发现的一棵树龄为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为证明我国为“世界茶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巴达山普洱茶特点:口感类似布朗山,茶汤香满于喉舌,苦稍长,微涩,轻度收敛;第三泡以后渐显柔顺细滑感,舌面收敛后出现清凉感。

  如果您是茶农、茶商、茶厂或者是品牌方掌握2021年普洱春茶的最新价格,可以通过关注【中国普洱茶网:puercn88】微信公众号或者添加个人微信号(zhencha100)联系我们,我们会根据大家提供的价格信息及时更新,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今年的普洱古树春茶价格情况!如果您是关心普洱茶价格行情的朋友,也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及时跟进了解今年普洱春茶价格。

普洱茶产地之江外六大茶山

巴达古茶山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l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l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古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l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发现树基部围1.5~2.5米的大理茶树16株,基部围0.6—0.8米的大理茶树密度为每公顷3~5株,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l910米。野生茶树群落对研究茶树生物基因演变、种质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价值。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分布曼迈、章朗寨和曼皮村委会曼帕勒寨村,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l580~l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l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其中,章朗布朗族村海拔100~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较好。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面积1096亩,平均密度为94株/亩,单产为15公斤/亩。寨里的老人讲.该寨是巴达地区最早建寨、最早修建上座部佛寺站的布朗族寨子,已有l100年的悠久历史。曼迈、曼帕勒两寨古茶园面积分别为836亩、230亩。平均密度为99株/亩。海拔在l500米.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西定片区有栽培型古茶园资源1215亩。品种系普洱茶种,仅分布在西定村委会布朗西定村民小组中,海拔l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35~0.63米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质软,叶色黄绿。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大理茶树树基部围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1580-1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西定有栽培型古茶园1215亩。品种系普洱茶种,分布在海拔1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O.5-0.63米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质软,叶色黄绿。

普洱茶,来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续,秘境云南绝无仅有的古树茶园,让现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布朗古茶山

布朗山乡是我国惟一布朗族民族乡,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布朗山位于滇南边陲勐海县中缅边境.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208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7%o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土地总面积的l/5,辖7个村委会共5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汉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滇南最为地广人稀的边境民族乡。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他们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那里种茶。布朗族迁徙到布朗山的历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

布朗山茶山拥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分布在班章村委会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会帕点和曼糯,新龙村委会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委会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会吉良村民小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个村委会,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属普洱茶的茶树树型为乔木或小乔木,开张,约1人多高.基围0.34~1.73米,叶脉对数10。20对。叶片长×宽在12.6~6.2~19.9~7.0间,叶片椭圆或长椭圆叶面隆起.叶身内折或平。叶质柔软或中,叶色深绿或黄绿,叶尖尾尖,叶基楔形。新班章李爱国家茶园的一株茶老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幅5.86x6.24米,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芽叶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重1.6克,一芽三叶长10.1厘米,叶片平均长×宽为18.4x6.8,叶脉对数19~2l对,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着一生状上斜,叶身平,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属苦茶变种的树形特征:乔木型,树高5、6米,树基围1.47~1.76米,树幅4.1×4.7×5.25x4.55米间,叶色深绿,叶片光泽性和隆起度强,花之裂,子房茸毛少。因其苦味特重,当地称苦茶。曼糯寨岩书叫家的一株茶树基围1.76米,树高8.25米,树幅5.25~4.55米,在离基部0.36米处有2叉分枝。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长8.5厘米,叶片平均长×宽为13.4×5.9,叶脉18~2l对,叶形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片着生状下垂,叶身内折,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

老班章、新班章村古茶园。新、老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是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即为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其中,老班章寨4490亩,新班章1380亩),树龄200多年。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古茶园主要是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海拔l’700~1800米,土壤为黄棕壤,部分地段为黄壤。平均密度为125株/亩,平均单产20公斤/亩。班章古茶山的古茶树茶以“香气高,茶气重”而驰名,晒青毛茶价格比其他茶山同等茶高出50%及数倍,深受我国沿海和港台地区普洱茶消费者喜爱。

老曼娥布朗族村古茶园面积3205亩,分布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土壤为黄壤,古茶园平均密度为103株/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现保存有古茶园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20~60厘米之间,树高3—4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此外,曼糯、帕点、曼新龙等寨的风景林中,也有古茶树零星分布。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落镇,东北连勐混镇。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米~208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7%。全乡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勐海县最为地广人稀的一个边境民族乡。乡镇府驻地勐昂,海拔1220米,距勐海县城91公里。布朗山乡是我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全乡有53个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和汉族。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的一支,他们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种茶。布朗族迁到布朗山的历史已有1000年。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中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之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

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为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树龄在200多年。这片古茶园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1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老班章有新茶园720亩,新班章也有新茶园320亩。

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曼新龙的布朗族曾经居住在景洪曼西里,后沦为傣族土司的奴隶,因不堪忍受奴役而逃离,迁徙到布朗山有200多年。曼新龙古茶园就位于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森林中,是布朗族的祖先逃到曼新龙后所种植,现存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0.2~0.6米之间,树高3米~4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

景迈古茶山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景迈、芒景两个境内,距澜沧县城70公里,距西双版纳景洪市120公里。古茶园山脉呈西北向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现有成林成片的采摘面积1万余亩。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驯化、栽培,据布朗族有关傣文史料和芒景布朗族佛寺木塔石碑记载,古茶园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傣历57年(公元696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关于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由来,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布朗族的首领哎冷,他勇谋善战、力大无比,还极富有爱民心,在部落中非常有威望,曾率领同胞多次迁徒,最后定居在芒景的山头上。后来哎冷的杰出才能被景洪傣王发现,为防止他的兵马骚扰,傣王把自已的第七个女儿配给他,哎冷从此被封为“叭哎冷”(传说中的首领官职)。景洪傣王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七位女婿中的执政能力,以便决定谁来继承王位,于是便在七位女婿中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活动。哎冷以他出类拔萃的本领赢得了傣王的赏识,但却遭到其他几个女婿的谋害而不幸身亡。叭哎冷的死给布朗族部落造成极大损失,同时也使景洪傣王失去一位得力的将领。哎冷死后不久化灵魂为神仙降落在芒景山头,他看着自已悲痛欲绝的妻子儿女和部落百姓十分难过,为了给活着的人及后代留下光明和幸福,他托梦给他生前的官员角天露说:“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又怕你们吃光用完,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还说,如果以后天下发生战争,他都会保佑部落的人平安无事。从此以后,景迈、芒景一带便长出了连片的茶树,世世代代相传下来,发展成为万亩规模。

孔明山,它是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内最高的山,也是景迈和芒景两个村的分界山。关于孔明山的由来,有这样的一则传说:传说三国时期诸葛孔明率部南征,宿营景迈,众将士因水土不服,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无法征战,随军医师无法医治,孔明也一筹莫展,此时有位布朗族长拿着一把树叶(即茶叶)对孔明说:“只要用此药煎服,病可痊愈”,经给证,果然而有良效。诸葛亮征战胜利后,亲自率将士上山采集茶苗,分发给百姓种植,野生型茶叶便成了人工栽培型茶叶,而诸葛亮采集茶叶的这座山,也被人们称为“孔明山”并流传达至今。

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指出: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气息和活化石,同是它所具有的病虫害自我控制机制,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茶叶驯化和种植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景迈、芒景千年迈亩古茶园让你置身于绿色世界怀抱,聆听着百鸟啼鸣,享受着丰收喜悦,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快乐。这就是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神奇所在。

勐宋古茶山

终年云蒸雾罩的勐宋古茶山,犹如披着青绿纱巾的候尼仙子,若隐若现,在朝阳照映下,终于露出了清雅迷人的风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生活。位于勐海县东部绵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茶树资源,是20世纪末才被外界重新发现、加以利用的,这里的古茶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为特点。

勐宋东与景洪接壤,南连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连勐阿。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9米,最低海拔87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0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

勐宋古茶山古茶园分布较广,古茶园3800亩。树龄在100-300年之间,树型小乔木,茶园中代表性植被有野板栗、测红毛树、染饭花等。茶树树龄500-700年之间古茶树大都寄生苔藓、地衣、石斛等林阴植物,许多古茶树老态龙钟。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倒皮椿、红毛树、洗碗叶、飞机器草等。树龄在200-400年之间古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染饭花、飞机草等。主要加工晒青、烘青茶,所产竹筒茶品质佳,声名远扬。

勐龙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树植株主要有:阿妈央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x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o.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x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青蛙池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同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x5.4厘米,叶脉8-10对,叶而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rle[islsvarassalnlca),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捌高6米,树幅5.2x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叫—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nenslsvarassalnlca),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x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

景洪古茶区古茶树资源除植茶历史悠久、面积较大的攸乐、勐宋古茶山外,在勐旺、景洪、景纳乡镇山区也有零星的少量分布。

南峤古茶山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茶山。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坝中是万顷优质的稻田,而平坝四周和坝中低矮的山丘上,则是连片种植达万亩的新式茶园。勐遮是傣语地名,意为湖水浸泡过的干坝,可见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波光粼粼,景象万千。明隆庆四年(1570)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以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为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南峤(如今名为勐遮)是享有盛誉的普洱茶源头之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原南峤县),是新六大茶山之一。

南峤(勐遮)地理环境

南峤镇地处勐海县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28′-100°10′,北纬21°62′-21°91′之间,距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是云南省较大的坝子之一。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11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255米,海拔相对高差975米。年均气温为18.4℃,年均最高气温26.1℃,年平均最低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1.6毫米,雾日约100天,相对湿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盖率为43.9%。素有“滇南粮仓”、“版纳粮库”、“渔米之乡”之称。

南峤(勐遮)古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风光秀丽迷人。南峤(勐遮)四周的山属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受孟加拉湾的潮湿气候和干暖西风的交替控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又干湿分明。

南峤(勐遮)的历史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据史料记载,满清雍正七年(1729年),满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南峤)、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古茶树分布

南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曼岭村曼岭大寨和南楞村委会南列村民小组。古茶园占地面共5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红毛树、火碳果树等。茶树树龄估测在100~200年之间。

南峤普洱茶特点

南峤古茶山茶树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上扬,入口甜,生津快,满口生香。

南糯山古茶山

具有l700多年植茶悠久历史的著名古茶区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

“高山云雾出好茶”。南糯山平均海拔l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相传,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期,南糯茶山一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在栽培利用茶树。l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侵尼人所继承。据当地儇尼人世代相传,他们从墨江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儇尼人对南糯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000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南糯茶I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

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业试验场”,从省内外聘请一批技术人员,开展种茶、制茶试验,设立南糯山种茶场、制茶厂,新辟茶园1100亩,在云南首次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普洱茶,销往境外。1951年8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科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当地侵尼人对原有荒芜茶园进行复垦,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同时,通过培训、示范,使儇尼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系统栽培、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实用技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茶叶研究所、勐海县茶办等单位在南糯山先后实施了茶叶经济生态村、省茶叶综示区、国家级茶叶星火计划,新建立了密植速成高产茶园5000多亩,~2004.年,南糯山村茶叶产量达800多吨,成为云南第一产茶大村,南糯山侵尼人也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南糯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3—5米的大茶树,其中,1951年12月,省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儇尼猎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南糯山发现茶树王的消息在国内开始传播,但由于当时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再去探访茶树王。

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的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考察。1957年,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地认为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树。对人类作出美好贡献的活见证。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专程来到南糯山参拜茶树王。并在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2002年5月8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南糯山的深山密林之中又新发现了一株古老、较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其树高5.3米,树冠直径9.35米,主干基部直径76厘米,胸径40厘米,主干分枝6枝,树姿开张,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与茶树王相近。这是南糯茶山植茶悠久历史的又一活见证。

南糯山古茶山包括南糯山、帕沙两个村委会的古茶树分布区域。其中,南糯山村委会辖23寨562户总人口4632人,哈尼族为主体民族;拥有古茶园面积12000亩,古茶树长势较强,密度较大,为169株,亩。帕沙村委会由5个哈尼族自然寨组成。人口1844人,古老茶园面积3000亩.茶树树龄在200~500年之间,茶园密度为125株/亩。古茶园土壤多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飞机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山儇尼茶民在长期的生茶叶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的方法.使大面积古茶园保持了勃勃的生机。

代表性植株有:半坡老寨茶树l号,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4.9米,基部围16l厘米,主干胸围147厘米;半坡新寨茶树1号,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4.0米,基部围170厘米;帕沙茶树1号,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7.1米,基部围197厘米,主干胸围192厘米;以及帕沙茶树2号,等等。种属均为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

找到约36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