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加工技术

找到约12,852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及加工技术

  滇红,云南红茶的统称,既包括云南生产的传统工夫红茶、红碎茶,也包括创新工夫红茶,是我国第一个以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红茶,原产地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滇红作为我国出口创汇产品,享誉全球,香飘世界。1985年开始,滇红逐步从外销转为内销,从英国贵族尊称为“王子冠”的贵族饮品到国人熟知的大众消费品,消费者经历了不了解滇红茶到喜爱滇红茶。进入本世纪以来,名优红茶兴起,红茶旋风席卷大江南北,红茶产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滇红与其他茶类产品一道作为健康饮品,走进千家万户。

  一、滇红的创制与发展

  19世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茶产业的崛起,动摇了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内地茶区生产凋敝,为了维持华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政府转移茶叶技术人员到西南大后方,开辟新的外销红茶基地,从而恢复出口创汇,支援抗日战争。

  1938年11月,中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到达凤庆实地调研,冯绍裘以当地云南大叶种一芽二叶鲜叶原料制成红茶样品,其外形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中小叶种的红茶中前所未见,受到国内外茶叶专家的赞许和认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1939年3月,中国茶叶公司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共同出资,在凤庆创建了第一个滇红茶厂——顺宁实验茶厂,由冯绍裘主持筹建,边筹建边投产,当年生产工夫红茶17.4吨,定名为“云红”,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设在香港的富华公司销往伦敦,产品因“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获得伦敦市场茶师的高度赞赏。

  1952年,滇红迎来了大发展,云南成立红茶生产技术推广大队,不仅在凤庆县境内茶区普及推广红茶生产技术,同时派出技术员到临沧境内其他产茶县及临近凤庆县的保山市昌宁县推广红茶生产技术,比顺宁实验茶厂晚建一年的勐海茶厂也将红茶作为重点茶类组织生产,之后云南境内红茶生产遍地开花,大滇红版图从此形成。滇红产区从原产地凤庆县12平方公里发展到临沧、保山、西双版纳、思茅(今普洱)、大理、德宏等地州。

  二、滇红凤庆产区生产情况

  凤庆是滇红发源地,多年来始终保持核心产区地位。凤庆县位于云南西南边陲,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干凉同季、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之美称。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的优点(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差较大);无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缺点(无台风、暴雨、寒潮、低温)。拥有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所需要的光、水、热、气条件,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恰到好处、奥妙天然。

  凤庆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工艺,使凤庆茶从古至今享有盛誉。凤庆县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

  三、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

  1、传统滇红工夫茶

  传统滇红工夫茶生产加工标准是以出口为导向,产品质量体系与国际接轨,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生产加工标准样。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为凤庆茶厂,简称滇红集团),作为滇红茶创始厂家,1985年以前以生产出口红茶为主,并承担滇红实物标准样的制样工作。传统滇红工夫茶各级感官品质特征见表1。

  2、创新滇红工夫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对茶叶品质呈现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等多维度需求。2006年,滇红集团开发的滇红“经典58”,突破了滇红创制60多年来的外销红茶风格,产品形质并茂,受到市场欢迎,成为新时代滇红代表,深刻影响了滇红的消费和生产结构。在“经典58”的启发下,滇红集团又相继研发推出花香滇红中国红、高原红系列产品。2010年前后,以单芽为原料的高品质滇红茶逐步兴起,成为消费者追求的高端产品,2015年,滇红集团顺势推出高端小罐滇红。滇红集团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滇红工夫茶产品感官品质特征见表2。

图片描述

  四、滇红工夫茶的加工技术

  1、传统滇红工夫茶初制加工技术

  传统滇红工夫茶,以开展的一芽二叶、初展的一芽三叶和同叶质嫩度的单叶、对开叶的鲜叶为原料,要求原料细嫩、匀净、新鲜,鲜叶进厂后,对照分级标准严格验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初制四个工序制成红毛茶。

  (1)工艺流程和加工设备

  传统滇红工夫茶的制作工艺是吸收祁红工艺精华结合云南大叶茶树品种的特性及凤庆县的自然环境后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初制工艺包括匀撒萎凋、慢速揉捻、适度发酵和两次烘干。

  主要的加工设备包括萎凋槽、55型揉捻机(60型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发酵筐、烘干机等。

  (2) 初制加工技术要点

  提高传统滇红工夫茶品质,鲜叶原料是基础,萎凋适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关键,发酵协调是中心,两次干燥是保证,简称“初制把五关”。初制把五关,关关要相连,环环要相扣,看茶制茶,灵活掌握,科学处理,才能制造出品质优良的红茶产品。

  萎凋。常用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是将鲜叶匀撒薄摊在萎凋帘上,每平方米摊叶0.5~0.75 kg,摊放8~16 h。萎凋间必需空气对流,掌握晴天稍厚、雨天稍薄,春茶稍厚、夏秋茶稍薄的原则。萎凋槽萎凋,摊叶厚度以15~20 cm为宜,先吹冷风30 min,后吹热风120 min,温度一般掌握在25~30 ℃,最高不能超过35 ℃,全程6~8 h可以完成萎凋,中间视情况翻拌2~3次。

  揉捻。揉捻室光线需充足,空气新鲜流通,一般以室温20~25 ℃,空气相对湿度85%~90%为好,如温度太高,相对湿度低,可以通过洒水增加空气湿度。工夫红茶要求分级揉捻,并揉捻充分,全程需要90~100 min,根据原料老嫩、萎凋程度不同缩短或延长萎凋时间。揉捻次数和加压原则,揉捻一般采用“两揉两筛”的方法。第一次揉捻,不加压10 min,轻压15 min,中压10 min,轻压10 min,下机解块分筛(5孔),筛底发酵,筛头进行复揉,轻压5 min,中压或重压30 min,轻压或无压10 min,再下机进行第二次解块分筛。加压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重萎凋的原料采用适当重压,轻萎凋的原料采用适当轻压。揉捻程度要求同批茶叶有90%以上紧卷成条,叶细胞破碎率达到80%左右,茶汁外溢,粘附在茶条表面,手捏粘手,茶条显浅黄绿色或局部泛红、青草气味强烈刺鼻。

  发酵。在正常的萎凋、揉捻基础上,发酵是形成红茶色泽、香味的关键。茶叶发酵从揉捻细胞破碎开始,但发酵不充分,需要进行单独发酵工序处理。发酵室要求大小合适,设置调温调湿设备,清洁卫生,空气清新,避免阳光直射,适宜温度25~28 ℃,相对湿度95%以上。解块分筛后的湿茶胚,应按筛底、筛面、批次、各级别、筛号分别盛入发酵筐内,依次放在发酵架上,置于发酵室内发酵。湿茶胚摊放厚度根据鲜叶老嫩、揉捻程度等因素综合决定,一般15~20 cm,嫩叶宜薄,老叶宜厚。揉捻后的湿茶胚通常是绿色或黄绿色,粘性较重,青草气味浓。在发酵变色中,首先是嫩茎、叶柄和主脉变红,逐渐转变为支脉变红到全叶泛红。需重视春、夏、秋茶发酵颜色不同,春茶呈桔红色,夏秋茶呈棕红色。由于同一批茶嫩度不一,发酵难于一致,故不能强求千篇一律。发酵时间大致需6~8 h,一般一、二级原料80%变为黄红色,三级以下原料有60%变为黄红色,青草气消失,并散发出类似熟苹果香味,手捏粘性减少,即可结束发酵,进行烘干。发酵过度的茶胚,叶色深红有浓厚的蜜糖香气,且香气低闷,冲泡后汤色暗红而浑浊,滋味平淡,叶底红暗多乌条;发酵不足的茶胚,香气不纯,带青气,冲泡后汤色欠红,泛青色,味苦涩,叶底花青。

  烘干。传统滇红工夫茶采取两次烘干,中间经过一段时间摊晾,第一次称毛火,第二次为足火。毛火应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迅速制止酶活性并散发叶内水分。毛火火温在110~120 ℃,从进茶胚到出毛茶胚大约需要12 min。毛火出来的茶胚,色泽大部分已转为黑乌、芽毫显露,不粘手,手握有柔软感,但是外干内湿,必须进行摊晾,使内外水分重新分布,干湿一致,摊晾厚度一般5~10 cm,时间30~60 min。足火掌握低温慢烘的原则,温度在100~110 ℃,继续蒸发水分、散发香气至足干,手捻成粉末,色泽乌润,香气浓郁,茶叶含水约为7%。

  2、创新滇红工夫茶初制加工技术

  创新滇红工夫茶是基于名优绿茶理论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在鲜叶采摘上实行嫩采,通常采单芽或一芽一叶,揉捻、发酵等过程的加工技术也进行了较大改变,甚至有的还引进了名优绿茶的造型设备和技术。

  (1) 工艺流程和加工设备

  创新滇红工夫茶的初制工艺流程为原料、萎凋、揉捻、发酵、初烘、造型、摊晾、造型、摊晾、毛茶包装等。创新滇红工夫茶的加工普遍缩短了揉捻时间,延长发酵时间,加工过程更加注重茶叶外形的完整和美观,增加了理条等造型工序,创新了直条形、曲形红茶。

  主要加工设备主要包括萎凋槽、55型揉捻机(60型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发酵框、烘干机、理条机、炒锅等。加工生产设备更为现代化,目前,自动连续化红茶生产线部分茶企已引进使用,极大改善了红茶生产条件,萎凋槽萎凋方式已普及推广,加温方式从依赖柴煤燃烧向电热加温转型,发酵设备和技术进步很快,凭经验和“靠天吃饭”的生产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数控化发酵机、发酵室已普遍配置使用。

  (2) 初制加工技术要点

  创新滇红工夫茶,加工工艺体现重初制、平精制,形取名优绿茶的美观,质扬红茶的风味。外形保持芽叶完整,内含物浸出缓慢,易于调控茶汤浓度,适应分次冲泡的节奏,更加符合内销市场清饮习惯;内质突出香和甜,茶汤多呈现桔红或金黄色。以“经典58”产品为例介绍创新工夫红茶的初制加工技术。

  萎凋。萎凋选用自然萎凋或萎凋槽萎凋。自然萎凋是在室内自然温湿度条件下进行,把鲜叶均匀地撒在专门设置的萎凋帘上,每平方米撒0.6~1.0 kg,切忌重叠堆积,以免萎凋生熟不匀。一般8~12 h可完成萎凋,鲜叶平均失水40%左右。萎凋槽加温萎凋是把鲜叶均匀松散地撒在萎凋槽上,厚度在10~15 cm。加温萎凋时,温度控制在30 ℃以下,并按“先冷后热再冷”的顺序进行,一般鼓冷风30 min后鼓热风,在整个萎凋过程中需要翻叶两次,第一次将底层的萎凋叶翻到表层,继续鼓热风,待底层和表层柔软度基本一致时,再进行一次翻叶,直到萎凋适度,再鼓冷风30 min左右,下槽揉捻,萎凋时间在6~8 h。

  揉捻。揉捻是经典58外形优美的关键工序,相对传统工夫红茶的揉力要轻、揉时要短,加压是否合理、揉时或长或短,直接影响成茶品质。外形条索要求松紧适度,茶条紧卷,苗锋完整,挺直润泽。揉捻机选用55型或60型,萎凋叶投入量分别为15~18 kg和25~30 kg,揉捻参考时间为30~40 min。加压按遵循“无压、轻压、松压”顺序进行,即在无压状态下揉捻10~15 min,茶叶基本成条后,再加轻压10~15 min,再松压揉捻10 min,达到茶条紧卷,手捏有沾手感,但茶汁不外溢为适度,再下机进行解块去末,碎末茶另放处理,不进入发酵。

  发酵。将解块去末的茶叶盛入发酵筐,厚度8~10 cm,放入可调温控湿的专用发酵室发酵。发酵室温度28~30 ℃,相对湿度85%~95%为宜,全程参考时间6~7 h。茶叶色泽变化规律依次为青绿色、青黄色、黄色、黄红色、红色、深红色、暗红色。“黄红色”为经典58发酵适度的色泽。

  理条。采用往返振动型多功能理条机分两次完成。第一次理条,在冷机启动的情况下,提前10~15 min预热理条机。预热槽温达到一定温度后,投入发酵好的茶叶(如果是热机,直接投入即可),均匀分摊在理条机槽体中,理条10 min下机摊晾,失水率掌握在25%~30%。第二次理条,按照发酵的先后次序依次将茶叶均匀分摊在理条机槽体中,定型10~15 min,理条毛茶乌黑油亮,条索直,手感有一定软度,含水率达20%左右即可下机。下机后摊放在簸箕上或摊晾板上,均匀分层摊放,避免茶叶条形弯曲。

  烘干。烘干是把茶叶装放在特制的网筛中,放入12型手拉百叶烘干机烘箱底层,温度控制在80~90 ℃进行烘干,也可以用多功能提香机烘干。

  五、滇红工夫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前滇红工夫茶在种植管理环节,采茶工不足矛盾突出,茶叶采摘不及时,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加工生产环节,茶厂普遍存在厂房拥挤、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对优势茶类生产的评估分析。部分茶厂生产茶类“小而全”,红茶、绿茶多茶类并行生产,加工生产茶类不专,技术不精,产品质量不高。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染色红茶、糖茶、日晒红茶、高火香红茶,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小厂、个体加工户,为追求特、新、奇、异产品,盲目引种、嫁接改良茶树品种,在滇红产区造成混乱。

  针对农业劳动力不足,采茶工日益紧缺的状况,需要加大机采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中低档茶叶原料机采的基础上,重点从打造标准化茶园,推广名优茶机采和鲜叶分级技术,解决优质红茶原料采摘、分级等问题。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加强组织滇红茶生产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保证滇红工夫茶的产品质量稳定。积极引导加工者合理规划厂房,合理工艺布局,合理定位生产茶类,打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要根据茶树品种适制性、原料基础状况及茶厂技术优势,选择生产茶类。加强市场监管与贯标力度,打击、控制滇红工夫茶非正常品质的现象。对于引进茶树新品种、嫁接改良品种开发的新产品进行规范管理,建议以单一品种研制开发的产品名称要按茶树品种命名,避免产生混淆、误导。

  来源于:中国茶叶加工,作者:张成仁

刘仲华院士团队说安化黑茶产品分类和传统加工技术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本期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3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

安化黑茶产品分类

目前市场上的安化黑茶按照产制历史和产品形态可分为传统安化黑茶产品和创新安化黑茶产品(表1)。

安化黑茶传统加工技术

传统安化黑茶加工分为黑毛茶初制和精制两个环节,精制又包括毛茶筛分及紧压茶的压制、干燥。

(1)安化黑毛茶初制技术

安化黑毛茶制作包括鲜叶摊放、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几道工序。

① 原料要求

制作黑毛茶的原料主要有安化当地的云台山大叶种、槠叶齐、福鼎大白茶、桃源大叶和近年来流行的黄金茶等品种。一般采摘谷雨后一芽三四叶鲜叶,现在一些高等级特制毛茶也会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原料。

② 制作工序

杀青:鲜叶需适度摊放后进行杀青,含水量较低的粗老原料在杀青前需洒水灌浆,以提高茶青的水分含量,从而使杀青更加均匀、透彻。

渥堆:杀青叶经揉捻后,即可渥堆。堆温需控制在30~40 ℃之间,若堆温超过45 ℃,需进行翻堆,当茶坯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青气消除,散发出酒糟气味即代表渥堆适度。

干燥:渥堆后进行毛茶复揉,最后进入干燥环节。传统安化黑毛茶干燥采用七星灶烘焙,将茶叶分层均匀撒到焙帘上,连续撒4~5层,每层5 cm左右,最后一层茶坯烘焙至七八成干时,退火翻焙,烘至茶茎梗易折断,叶可手捻成末,茶叶含水率为8%~10%时下焙,这种干燥方式使安化黑毛茶带有独特的松烟香。随着干燥技术的发展,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等新型干燥方式被用于黑毛茶加工及品质研究领域。为了更好地满足清洁化、连续化作业的要求,七星灶烘焙逐步被自动链板式烘干机等现代清洁化的干燥设备替代,干燥出的黑毛茶呈现出发酵后独有的清香。

(2)湘尖茶的精制

湘尖茶为安化黑茶中对外形和内质要求较高的一类黑茶,加工工艺主要包括筛分、匀堆、压制三大工序。

① 原料要求

天尖、贡尖的精制和筛分需选择原料级别为一级或二级的黑毛茶,经过滚圆筛后,利用双层抖筛和捞筛去梗,最后经色选和风选等工序进行筛分和除杂。

② 制作工序

热揉:生尖原料茶比较粗老,为整饰外形,毛茶一般在汽蒸后热揉3~4 min,把茶叶再次揉紧成条。

烘焙:热揉后进行烘焙,待茶叶烘至变色后进行翻焙、打浆,控制水分含量在12%左右,半成品茶按筛号分层匀堆。

压制:匀堆后直接压制,压制过程包括称茶、汽蒸、装篓、压紧、捆包、打气针、晾干7个工序。茶叶经汽蒸软化后分次筑篓,捆上十字状篾条,将茶包捆紧,随后在篾包四角和中心位置打上梅花针,每个针孔插入安化当地的丝茅草,便于篓内水分与热气散发。

晾制:压制好的茶包运至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4~5 d后,待含水量降至14%以下即可出厂。

(3)花卷茶的踩制与晾置

花卷茶是安化黑茶中全程依靠人力加工的紧压茶,精制工艺包括称量、汽蒸、装篓、踩压整形、锁篾、晾制等工序。

① 制作工序

称量:包装花卷茶的茶篓外层用3年以上的楠竹编制成花格篾篓,中间一层为棕片,最里层为蓼叶。以千两茶为例,为保证茶叶质量为36.25 kg,分5次称茶,每次称取7.25 kg,按五吊、五蒸、五压的步骤,分次称茶后进行汽蒸。

装篓:汽蒸后分次装篓,蒸软的茶叶筑入篾篓中,层层压紧,最后上“牛笼嘴”锁口。

踩压整形:锁口后的茶柱抬至踩场进行踩制,边踩边用绞杠紧身,用压杠压实,绞杠压杠交替进行。

锁篾:踩制好的花卷茶冷却定型后,开始锁篾。

晾制:花卷茶采用日晒夜露的方式自然干燥,时间一般为49~52 d,翻边2次,倒头1次。通过自然晾置,缓慢进行后发酵直至水分散发,形成花卷茶独特的品质。

(4)茯砖茶的压制与发花干燥

茯砖茶是安化黑茶中唯一有发花工序的紧压茶。精制工艺包括毛茶筛分、半成品拼配、渥堆、蒸汽压制成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

① 制作工序

汽蒸:付制前,原料茶需拼配筛分后通过汽蒸提高温湿度,促进品质成分转化,减轻茶坯粗涩味;此外,汽蒸还能除去部分杂菌,促进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为茯砖茶发花创造条件。

渥堆:汽蒸渥堆完成后进行压制定型。茶坯经散热通气后,均匀上输送带解块,然后由自动化压制。汽蒸渥堆后的茶坯须重新测定水分,准确计算付料重量。

加茶汁:茯砖茶发花前加茶汁(茶梗、茶果加水熬制而成)可以提供发花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并提高黏结度(嫩度较高的茯砖茶只需汽蒸软化,不再额外添加茶汁)。茶堆加入茶汁后需匀堆,使茶汁与在制品充分均匀混合,并控制茶坯含水量为25%~28%,加完茶汁后进行汽蒸,汽蒸后的茶坯随即通过液压设备紧压、冷却定型后退砖。

发花:将包好牛皮纸的茶砖送入烘房,整齐排列在烘架上,进行发花干燥。进烘房后的12~15 d为发花期阶段(温度28 ℃左右,相对湿度75%~85%),便于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进烘房8 d前后,需检查发花情况,通过观察孢子的色泽、颗粒的大小等判断发花条件是否适宜。进烘房13 d前后,需检查发花是否普遍茂盛,再决定是否转入干燥阶段。

干燥:干燥阶段一般需要5~7 d,烘房温度逐渐升高,一般自30 ℃上升至45 ℃为止。传统方法从发花到干燥历时20~22 d。当茶砖达到干燥标准,经检验合格后,停止干燥,包装备用。

(5)花砖茶、黑砖茶的压制与干燥

① 原料要求

传统花砖茶由花卷茶改制而成,大多以三级黑毛茶为原料压制;部分特制花砖茶会采用二级黑毛茶为原料压制。普通黑砖茶大多以三级黑毛茶为原料压制;特制黑砖茶采用二级或三级黑毛茶为原料压制;高档黑砖茶采用一级或二级为原料压制。

② 制作工序

压制:传统黑砖茶压制分为洒面和包心,压制前将原料茶进行拼配,把较低等级的茶叶压在里面,较高等级的茶叶压在表面,操作较繁琐。现在提高原料等级后,为了简化程序和提升品质,只进行1次压制,即达到表里一致。

花砖茶、黑砖茶压制之前其原料茶需进行筛分、除杂、拼配、匀堆等工序,要求付制前的原料茶粗细比例适当,避免过粗或过细。原料备好后进行称茶、蒸茶、机压、冷却、退砖、验砖、烘干、包装等工序,高等级的黑砖茶和花砖茶原料可简化精制过程,保持原料的完整性。

汽蒸:安化砖型紧压茶的生产目前大多已经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利用电子秤自动称量好后进入汽蒸环节,汽蒸5~10 s,控制茶坯含水量在17%左右。

压制:蒸茶后接茶入匣,通过预压机推压至模具内,在压力机下完成压制,普通边销花砖茶、黑砖茶压制压力较大,特制花砖茶和黑砖茶压制压力相对较小。砖茶在压模内冷却定型。为了保证砖片不松泡和起皮脱层,冷却时间需在100 min以上,然后按冷却定型的先后顺序退砖。

修砖:退出的砖茶进入修砖机,以将茶砖的八角边缘外露的茶削平修齐,做到棱角分明。

干燥:花砖茶、黑砖茶的干燥在烘房内进行,烘房温度先低后高,逐渐上升,起始温度为38 ℃,开始1~3 d内,每隔8 h加温1 ℃,4~6 d时每隔8 h加温2 ℃,以后每隔8 h加温3 ℃,最高不超过65 ℃。注意适时打开门窗,使空气对流,以排除室内水汽,加速砖片干燥。干燥至8 d左右,茶砖含水量达到13%以下时出烘。出烘后的花砖茶、黑砖茶用牛皮纸包装备用。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郭子涵·学茶:绿茶加工技术的发展1

我国绿茶的产量

占茶叶总产量的60%多

占出口量的80%以上

 

绿茶的加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

 

 

一、绿茶清洁化加工新技术

 

我国绿茶的加工机械在不断的研制和进步

但总体来说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卫生标准

还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空间

与日本和我国台湾还有较大距离

 

但是日本和台湾主要是蒸青绿茶

不适合炒青绿茶

更不适合我国的各种名优绿茶

 

我国茶叶加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低

茶叶加工设备也因为沿用多年而存在隐患

烘干机械中的机油、黄油

由于长期高温运作而挥发

我们都知道,茶叶的吸附能力强

挥发物影响茶叶品质

 

另外,存在很多二次污染的隐患

比如煤烟污染、落地灰尘污染

加工机械材料中的有害成分污染

人手频繁接触的汗渍等污染

 

21世纪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

绿茶加工中清洁化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1、 采用电、石油液化气等清洁化能源

替代柴草、木炭、煤炭等污染能源

 

2、研建连续化生产线

解决人手频繁接触茶叶和摊放地面

造成的汗渍和灰尘污染问题

 

3、通过对机润滑点改造

不再使用润滑油

规避润滑油挥发出有害物

 

4、与茶叶直接接触的设备材料

采用优质不锈钢和食品运输带

减少加工设备中有害物质的污染

 

5、对有茶尘的主要机械

设计防尘、除尘、排湿功能

解决灰尘污染

 

6、利用光电拣剔等新设备代替手工拣剔

 

目前

在炒青绿茶、毛峰龙井等名茶的加工中

已经应用了这些解决方案

实现了绿茶的清洁化加工

 

 

二、绿茶连续化加工新技术

 

这个主要就是拼机械了

实现连续化加工的关键问题:

机械之间的连接、分配和进出料

 

近年来

我国不断自主研制一系列小型绿茶加工机械

珠茶炒干机、龙井炒干机、理条机等

 

加上温度、湿度、压力等传感器在线监测系统

再加上工业微型计算机采集、处理数据

对电动机、加热炉、排湿设备等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预设专家数据系统

 

现在已经建成了初步系列化的

绿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

喝杯茶,好好消化一 下

找到约12,72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